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七十九章中医药调理阵发性循经灼痛症

每日医案 八百七十九章中医药调理阵发性循经灼痛症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4-21 15:33:31 来源:书海阁

阵发性循经灼痛症

[病案]冯某,男,57岁。1965年10月就诊。三年前春季发现右小腿外侧下部有一拇指大小灼痛点(即悬钟穴),无硬结,不红肿,痛一阵后即消失。以后每天上午有一次阵发性灼痛,并不影响劳动。半月后灼痛沿此点向下循外侧放散至第四趾(即为胆经的一段),仍为灼痛。又过一月左右,灼痛自原发痛点处沿小腿及大腿外侧正中线放散到同侧的臀部(此为胆经的一段,臀部即环跳穴),灼痛略有加重。两个月后灼痛自臀部沿脊部右侧循膀胱经第二行上达于肩部肩井穴处。又过数日灼痛自肩部分成二支向头部扩散:一支经耳后达于耳的深部,此时患者自觉耳鸣,重听耳痛,后一支经头、头顶、前额,达于同侧眼的深部,此时患者自觉眼胀、眼痛。疼痛所过之处均为灼痛,每日上午发作一次,约一小时许,发作时自原发点处开始,随即如触电样地扩散至全部经线,灼痛难忍,目痛不愿睁眼,发作后自行消失,每日一次,每次发作均为“全线”串痛。曾去数家医院诊治,未收到显效,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检查:除胆俞、风池、阳陵泉、悬钟有压痛外,其余无异常发现。患者既往健康。

[治则]调气活血,舒筋通络,泄热止痛。

[取穴]取悬钟、环跳,肩井均刺患处,用中等度持续捻转,留针30分钟。当即感到悬钟穴为触电样针感,向上扩散到阳陵泉,向下扩散到第四趾,环跳穴为酸麻感,向下沿股外侧正中扩散至阳陵泉后与此穴之针感相混,肩井穴为酸麻感,向上扩散到后头部、眼,耳深部有感应,并扩散到肩关节部,经针刺后第二天患者自述灼痛自下肢串到肩部,往上顶了几下即串到上肢外侧正中到手指去了(三焦经之线路),眼耳症状未发。第二天取穴同上又加肩髃、外关。经五次针治后上肢灼痛感消除,自第七次治疗起取穴为肩井、胆俞、环跳、阳陵泉、悬针,每日一次,七天后背腰灼痛感消除。以后取穴为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临泣,经治半月下肢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前后共针治二十八次,三年顽疾治愈。随访五个月未见复发。

[评析]该病属于临床罕见病症,根据患者主诉及灼痛部位的分布特点与发病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本病的病理发展具有明显的经络循行特征。从经络系统来看,本病最初的小腿外侧下部原发点位于胆经的悬钟穴(GB39),自环跳穴(GB30)至足第四趾这一段为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的下肢段;自环跳穴循脊柱右侧至肩井穴(GB21)这一段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的腰背段;自肩井穴至内耳的一段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自肩井穴至眼内的一段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通过对灼痛所过之处的全面分析,从经络学说角度可以明确,本病主要涉及胆经、膀胱经、三焦经三条经脉,其中以胆经及膀胱经的病变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分阶段的针刺治疗方案。第一阶段(前7天)的取穴原则是:以病情始发部位及病情由此穴起进而加剧的穴位为主,依据经络循行路线进行取穴,主要包括悬钟、环跳、肩井等关键穴位。第二阶段(中间7天)在原有针刺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以体检时压痛明显的穴位为主,采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阶段(最后14天)因患者上肢、腰背部的灼痛症状已明显缓解,故主要针对下肢进行取穴治疗。鉴于原发部位为悬钟穴,故在治疗全程中始终将其作为主要治疗穴位。

通过上述分阶段的辨证取穴治疗,达到了调整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运行、泄热通络止痛的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经过系统的针刺治疗,最终使患者缠绵三年之久的循经灼痛症得以完全治愈。这一案例不仅验证了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的指导价值,也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独特优势。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