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九十六章中医药调理入夜肤痒

每日医案 八百九十六章中医药调理入夜肤痒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4-21 15:33:31 来源:书海阁

入夜肤痒

[病案]唐案,男,33岁,1962年某月来诊。患者自述六年前曾患荨麻疹,此后每逢夜间即感腹背、四肢皮肤瘙痒难忍,尤以冬季为甚。病程迁延不愈,致使形体日渐消瘦,六年来多方求治,疗效不显。

现症见:患者夜间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形体消瘦,面色憔悴。查体发现中府穴、膻中穴有明显压痛。伴有眩晕、咳嗽、痰多等症。患者自述阳强易举,便溏,性情急躁。舌诊见舌质偏红,苔薄白微腻。脉象:左关弦劲,右寸沉弱,两尺俱盛。

[治则]泻木培土补金。

[取穴]针行间(泻)、足三里、内关(均补);并于每日卯时取太渊,行子午流注纳子法随而济之。针2次后痒减,5次显效,7次后痊愈。

[评析]本症乃木强乘土侮金之兆,属肝木亢盛、克伐脾土、反侮肺金之病机。此病机源于《黄帝内经》中五行生克理论,即木克土、金克木,当肝木过盛,不仅克伐脾土,更可反侮肺金,形成复杂的病理变化。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木气横逆,乘克脾土,致中焦运化失司。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土受克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气血生化不足,故见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肺金受侮,宣发肃降失常,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则见咳嗽、胸闷、气短等症。且其发病特点为夜间发作,尤以冬日为甚,此乃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寒邪易袭之象。盖夜属阴,冬亦属阴,两阴相合,肺气更虚,故症状加重。夜间阳气内敛,阴气盛极,肺气本已不足,加之寒邪侵袭,内外相合,故病势更甚。

针治之法,当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温肺散寒为要。取行间穴以泻肝木,行间为肝经荥穴,荥穴主身热,刺之可疏肝解郁,清泻肝火,使肝气条达,木不乘土。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乃培补中土之要穴,针之可健运脾胃,化生气血,使脾土得健,运化复常。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足三里相配,可增强扶土之功,调理中焦气机,使中焦升降有序,气血调和。因患者肺气不足,故取太渊穴,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于戌时(19-21时)针刺,此时肺经气血最旺,刺之可温煦肺气,增强肺卫功能,使肺气得充,寒邪得散。诸穴相配,标本兼治,故仅治7次而获显效。此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精髓,通过准确辨证,把握病机,结合时间医学,运用针刺疗法,取得了满意疗效。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疗中,不仅要关注症状表现,更要深入分析病因病机,结合时辰节律,方能制定出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案。此案的治疗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时间节律密切相关。在治疗中,不仅考虑了肝、脾、肺三脏的相互关系,还结合了昼夜阴阳变化和季节特点,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疏肝、健脾、温肺的目的,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疾病自愈。此案的成功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结合,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时间医学研究成果,方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