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日月悬空 > 第174章 暗里

日月悬空 第174章 暗里

作者:没文化的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1 08:35:39 来源:书海阁

大唐龙朔年间,正值阳光灿烂之际,那太极殿高耸入云的金顶在耀眼日光的映照之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芒,仿佛整座宫殿都被一层金色光辉所笼罩。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殿内的气氛却是异常压抑,凝重得好似铅块一般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上,让人几乎难以喘息。

此时,唐高宗李治正稳稳地端坐在那张象征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他那威严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排列整齐的群臣。表面上看,他似乎正在专注地倾听臣子们的奏报,但实际上,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暗自盘算着另外一番重要的计划。

自从不久前与武照那次深入而坦诚的交谈之后,李治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深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那帮位高权重的老臣们长久以来一直牢牢把控着朝堂,这对于大唐王朝的长远发展绝非好事。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冲破这些旧势力的束缚,为大唐的未来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待早朝结束,群臣散去之后,李治起身离开了太极殿,径直朝着自己的御书房走去。进入书房后,他挥手示意身边侍奉的宫女和太监全部退出房间,只留下了跟在他身旁多年、最为信任的贴身太监王德一人。随后,李治走到书桌前,随手拿起了一份刚刚呈上来的奏折。虽然他看似在认真地翻阅审阅着这份奏折,但其实他的心神完全没有放在上面,只是机械性地翻动着纸张而已。

沉默片刻之后,李治终于放下手中的奏折,抬起头来,用低沉但不容置疑的声音向王德吩咐道:“王德,你速速前去将刘大人请到这里来,不得有误!”听到皇帝陛下的命令,王德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微微躬身施礼,应声道:“奴才遵旨!”说罢,他便转身迈着急促的脚步快速退下,去执行皇帝交代给他的任务了。

没过多久,只见一位身着官服、行色匆忙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此人身形略显发福,但步伐却十分矫健有力。待到近前,仔细观瞧,原来是那位负责科举事务的礼部侍郎刘景大人到了。

刘景甫一踏入书房,便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了一个大礼,口中高呼道:“陛下万岁万万岁!微臣刘景叩见陛下。”其声音洪亮而又充满敬畏之情。

此时坐在书桌后的李治缓缓放下手中正翻阅着的奏折,抬起头来,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轻声说道:“刘爱卿快快请起吧。今日朕特意传召你来,乃是想要询问一下有关科举之事。朕近日听闻,今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当中,有许多出身寒门之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啊?”

刘景心中猛地一颤,一股寒意瞬间从脊梁骨升起。凭借着多年为官的敏锐直觉和对陛下心思的揣摩,他隐隐约约地猜到了陛下此番召见自己所蕴含的深意。只见他额头上冒出一层细汗,连忙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圣明啊!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如今天下间有众多的寒门子弟,他们虽然出身贫寒、地位低微,但却怀着一颗对知识无比渴求的心,日夜苦读圣贤之书。在那激烈残酷的科举考试之中,这些寒门子弟凭借自身扎实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展现出了丝毫不逊色于门阀子弟的实力与风采。”

李治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光芒,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一般。接着,他用沉稳而坚定的语气说道:“嗯,朕今日特意召你来此,就是想要叮嘱你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在即将举行的这次科举选拔当中,你务必要将才学作为衡量考生优劣的首要标准。无论其出身如何贫贱,只要真正具备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就绝对不能因为门第出身的缘故而将其埋没。相反,对于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们,更应当予以破格提拔,并委以重任,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为我大唐江山社稷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刘景心中犹如明镜一般敞亮,他深知陛下此举乃是意欲冲破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对于朝堂的牢牢把控与绝对垄断之势,进而悉心培育起完全属于自己的强大势力。面对如此情形,刘景哪里敢有半分迟疑?只见他慌忙躬身施礼,恭声应道:“陛下尽管宽心,微臣必定会竭尽所能去精心遴选各方贤能之才,定然不会辜负陛下对微臣的殷切嘱托!”

李治听闻此言,脸上不禁流露出一抹满意的微笑。那笑容宛如春日暖阳般和煦温暖,令人心生亲近之感。然而,李治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又语重心长地向刘景再三叮咛嘱咐了数句之后,方才微微抬手示意刘景可以告退离去。

自那日之后,李治每逢临朝听政之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初入仕途、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员们身上。他在看似不经意间,悄然暗自察看着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以及其背后所潜藏着的政治立场倾向。而这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之中有条不紊地缓缓推进着……这一天风和日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李治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闲庭信步于御花园之中。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园中的奇花异草,感受着微风拂面带来的丝丝凉意。

就在这时,李治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位年轻官员正低着头,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位官员身姿挺拔,面容俊朗,虽然身上穿着略显朴素的官服,但却难以掩盖其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透露出一股灵动的聪慧之光。

李治不禁对这位官员产生了几分好奇之心,于是迈步朝他走去。那名官员似乎也察觉到了有人靠近,猛地抬起头来,当他看清来人竟是当今圣上时,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惊愕之色,随后连忙跪地行礼道:“微臣拜见陛下!”

李治停下脚步,居高临下地打量着眼前之人,缓缓开口问道:“你可是李义府?”

李义府心中一震,万万没有想到陛下居然会认得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官员。他赶忙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陛下,微臣正是李义府。”声音略微有些颤抖,显然内心十分紧张。

李治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接着又继续说道:“朕曾听闻你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不知你是否怀有一颗报国之志呢?”说罢,目光紧紧地盯着李义府,等待着他的回应。

李义府的心脏剧烈跳动着,仿佛要冲破胸腔一般,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急忙开口说道:“陛下啊,微臣自幼便刻苦攻读各类典籍,心心念念的唯有报效国家、为陛下尽忠职守。奈何……”话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稍微停顿了一下,那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之中,突然间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之色。

李治身为一国之君,又岂能不明白李义府话中的深意?这李义府虽然出身于贫寒之家,却拥有过人的才华和抱负。然而,由于他曾经不小心开罪了长孙无忌等位高权重的老臣们,以至于长期以来都遭受着他们的刻意打压,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提拔。

李治面色平静如水,没有流露出丝毫异样的神情,只是淡淡地回应道:“朕向来对那些真正具有才能之人青睐有加,只要你能够一心一意地忠诚于国家,全心全意为朕效力,那么朕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你,定会给予你施展才华的机会。”

听到李治这番话语之后,李义府的心中顿时如同春回大地般涌起了一股温暖的热流。只见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用无比坚定的语气高声喊道:“陛下隆恩浩荡,微臣愿意为陛下您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其声音洪亮而有力,在宫殿内久久回荡不息。

李治面带微笑,亲自上前扶起眼前之人,并和声说道:“快快起身吧,只要你用心办事,朕自会看在眼里。”那被扶起之人感激涕零,忙不迭谢恩道:“多谢陛下隆恩!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时光荏苒,没过多久,李治便瞅准一个绝佳的机会,毅然决然地下旨将李义府擢升为中书舍人。要知道,这中书舍人一职可是朝廷权力核心中的关键职位。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朝堂之上掀起轩然大波。

朝堂之上,群臣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德高望重的长孙无忌挺身而出,只见他面色凝重,神情肃穆,向着李治拱手施礼后,直言不讳地进谏道:“启奏陛下,那李义府出身寒微,家世背景平平无奇;再者其为官时日不长,阅历和经验都相对欠缺。如今陛下如此仓促地将他提拔至中书舍人这般重要之位,恐怕难以令众人信服啊!恳请陛下深思熟虑,重新斟酌此事,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李治心中十分不悦,但还是强忍着情绪,尽量用平和的口吻说道:“长孙太尉啊,朕对于用人一事自然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和全面考量。那李义府不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其对朕的一片忠心更是日月可鉴呐!所以朕坚信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职位。”

就在此时,朝堂之上又有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站出来随声附和道:“陛下呀,您可要三思而后行啊!这中书舍人之位掌管着朝廷的机要大事,所承担之责任可谓极其重大,万万不可如此轻率地做出任命决定啊!”

听到这话,李治原本就不太好看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下来,只见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炬,语气异常坚定地高声说道:“朕心意已定,关于这件事情诸位爱卿就不必再多言讨论了!”话音刚落,李治便猛地将视线扫向整个朝堂,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而众大臣们见状,深知此刻陛下态度已然坚决到毫无转圜余地,于是纷纷低头噤若寒蝉,再也不敢轻易开口发表任何意见了。一时间,朝堂之上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得仿佛连一根针掉落在地上都能够清晰听见。

退朝之后,长孙无忌阴沉着脸匆匆赶回府中。那原本就不苟言笑的面容此刻更是犹如乌云密布一般,令人望而生畏。他深知今日朝堂之上所发生之事意味着什么——李治这位年轻的皇帝正在暗中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企图挣脱他们这些历经数朝的老臣们的掌控。踏入书房,长孙无忌径直走到书桌前坐下,双手紧紧握拳撑在桌面上,关节因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沉默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对着门外高声喊道:“来人!”

管家闻声快步走进书房,躬身行礼问道:“大人有何吩咐?”

长孙无忌目光如炬,紧盯着管家,一字一句地说道:“从即日起,给我密切关注陛下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他身边那些新近被提拔起来的官员。若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立刻前来禀报于我,不得有误!”

管家连忙应诺,领命而去。

自那日起,长孙无忌便开始在朝堂之上对李治所提拔的官员展开了一系列的打压与排挤行动。

一日早朝之时,众大臣正依次奏事。轮到李义府呈递处理好的公文时,长孙无忌那双锐利的眼睛瞬间捕捉到了其中一处极为细微的疏漏。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随即跨步而出,拱手向李治进言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李治见状,点了点头示意其继续说下去。

长孙无忌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说道:“陛下,李义府身为中书舍人,身负重要职责,理应对公文的处理做到尽善尽美。然而,此次他所呈交上来的这份公文竟然存在如此明显的疏漏之处,实在是太过疏忽大意。这般行事作风,又怎能担当得起朝廷赋予他的重任呢?还请陛下明察!”说着,他将手中那份公文高高举起,展示给众人看。

李治将目光投向站在下方的李义府,只见其神色略显慌张和紧张,额头上甚至已经冒出了一层细汗。李义府赶忙向前一步,躬身行礼后急忙开口解释道:“陛下啊!微臣真的只是一时之间有所疏忽,未能考虑周全,请陛下开恩饶恕微臣这次犯下的过错吧!”

李治看着眼前诚惶诚恐的李义府,心中却是跟明镜一般敞亮。他深知这所谓的“疏忽”不过就是长孙无忌为了袒护李义府而找出来的一个托词而已。然而,李治心里明白自己虽然对长孙无忌这种做法感到不满,但此刻却也不能够表现得太过明显。毕竟若是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在朝堂之上引发一场更为激烈的纷争与动荡。

于是,李治面色一沉,缓缓说道:“李义府啊,此次之事确实是因你的疏忽所导致。但念及你初次担任此重要职务,经验尚浅,暂且饶过你这一回。记住,下不为例!若再有下次类似情况发生,朕定不轻饶!”说完这番话之后,李治又将视线转向了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眉头微皱,显然没有料到皇帝竟然会如此轻易地就放过了李义府。他原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以及与皇帝多年来的交情,即便李治心知肚明这其中的猫腻,也多少会给自己一些面子,不会这般直接地维护李义府。可如今看来,事情似乎并没有按照他预想中的那样发展。尽管心中略有不快,但长孙无忌也知道此时此刻不宜再多做纠缠,只得点了点头应声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定会对李大人严加教导,以确保日后不再出现此类失误。”

散朝之后,李义府心事重重地走在宫道之上,心中犹如揣着一只受惊的兔子般忐忑不安。他深知此次朝堂上的风波已然引起了长孙无忌的注意,而这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一旦将目光锁定在自己身上,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若是自己稍有不慎,恐怕就会如狂风中的烛火一般,随时都有可能被无情地打压下去。

想到此处,李义府额头上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脚步匆匆地朝着皇帝李治所在之处赶去。待到见到李治时,李义府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叩头请罪道:“陛下啊!都是微臣无能,才会在朝堂之上犯下如此过错,不仅未能替陛下分忧解愁,反倒还给陛下您增添了不少麻烦,请陛下责罚微臣吧!”

李治见状,赶忙起身走上前去,伸手轻轻扶起跪在地上的李义府,并和声宽慰道:“爱卿快快请起,此事怪不得你。长孙无忌那帮人向来嚣张跋扈,他们无非就是见不得朕提拔像爱卿这样有真才实学之人罢了。爱卿无需过于担忧,只要你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朕自然会保你周全,绝不会让那些奸佞小人得逞。”

听到皇帝这番暖心的话语,李义府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抬起头来望着李治,眼神之中充满了坚定之色,郑重其事地说道:“多谢陛下对微臣的信任与厚爱,微臣必定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竭尽全力辅佐陛下成就一番大业,绝不辜负陛下对微臣的殷切期望!”说罢,再次向李治深深拜谢。

李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爱卿啊,你可要牢牢记住朕对你的期许和信任。朕之所以大力提拔你,正是看重了你出众的才能以及那坚定不移的忠心呐!然而这朝堂之上局势波谲云诡、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因此,你日后行事定要加倍小心谨慎才好,切不可鲁莽冲动。此外,你还需多多与朕所提拔的其他官员们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帮扶支持,如此方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局之中站稳脚跟。”李义府听后,赶忙恭恭敬敬地向李治行了一礼,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将圣上的教诲铭记于心。待退出宫殿之后,他立刻开始暗中积极地联络那些同样受到李治赏识和重用的官员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被李治提拔起来的官员们时常会找个私密的地方举行聚会。聚会上,众人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地共同商讨着如何应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那帮势力强大的反对派。每个人都各抒己见,纷纷出谋划策,试图找到最为有效的方法来化解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挑战。

而长孙无忌这边呢,则同样处于紧张忙碌且有条不紊的谋划状态之中。只见他面色凝重地端坐在府中的大堂之上,周围环绕着数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臣们。众人正聚精会神地商讨着应对之策,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阻止李治不断培植自身势力的进程。

“唉!如今天子一心一意想要提拔那些出身贫寒的官员,照这样发展下去,咱们这股力量恐怕迟早要被逐步蚕食、弱化啊!”其中一位老臣眉头紧皱,满脸忧虑之色地叹息道。

长孙无忌听闻此言,不禁重重地哼了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恼怒之意,愤愤不平地说道:“当今圣上毕竟还年轻气盛,缺乏足够的阅历和判断力,以至于轻易就被那些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们所蛊惑蒙骗,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和方向。然而,咱们绝不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局势恶化下去而无所作为,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圣上能够认清这些人的真实嘴脸以及险恶用心才行!”

这时,另外一位老臣稍稍沉思片刻之后,忽然眼前一亮,连忙开口提议道:“依我看呐,不如咱们暗中派人去搜罗收集这些官员平日里的种种劣迹和把柄证据。待到时机成熟之际,就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将其一一揭露出来。如此一来,圣上就算再怎么偏袒护短,想必也不得不对这些人做出相应的惩处和处置了吧?”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点头道:“此计可行,你们立刻去办,一定要找到确凿的证据。”

一时间,朝堂上下暗流涌动,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的较量愈发激烈。李治一面继续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一面与长孙无忌等人周旋;而长孙无忌则想尽办法打压李治提拔的官员,试图维护自己和老臣们的地位。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朝堂的走向,每一次交锋都暗藏玄机。大唐的朝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棋局,李治和长孙无忌分别执黑白子,在这棋盘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而李义府等官员则成为了这棋局中的关键棋子,他们的命运,也随着这场博弈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