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国匠精魂 > 第121章 白帝城古韵与希望的交织(二)

杜甫也曾在奉节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近两年的时光,彼时的他,担任着橘官一职,虽说这并非正统的官职名号,却满含着当地人对他悉心管理柑橘事务的敬重与认可。那段日子里,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诗的田野上辛勤播种,一共写下了462首诗,这沉甸甸的数字,占据了现存杜诗总数的三分之一,是他在奉节留下的深刻足迹。《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雄浑壮阔又略带悲戚的画面,仿佛将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跌宕一股脑儿地展现在眼前;《白帝城最高楼》中“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以奇崛的笔触勾勒出白帝城的险峻与神秘;还有《八阵图》《白帝》《咏怀古迹》等诸多诗作,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传颂至今。

亚宁静静地站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口中默默吟诵着那些熟悉得如同老友般的诗句。她仿若能穿越时空,真切地看到杜甫身处乱世,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在飘摇风雨中,为了生计奔波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家国破碎带来的心灵重创。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用诗句抒发着内心的悲怆,更彰显着顽强的坚守。这份坚韧,仿若一道温暖的光,直直地照进了亚宁原本黑暗冰冷的内心深处,让她深深感到,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千年前的古人有了丝丝缕缕的共鸣。而在这共鸣之中,又悄然生出一丝慰藉,原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自己并非独自在黑暗中挣扎,古人也曾在苦难的泥沼中奋勇抗争,闯出一条希望之路。

亚宁的思绪被一阵微风轻轻吹散,她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杜甫在夔州时的情景。她想起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中,杜甫在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亚宁的心中也涌起了一股暖流,她仿佛感受到了杜甫那种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的力量,这让她原本沉重的心情有了一丝松动。

她微微侧过头,看向身旁的阿丽,眼中闪烁着点点光芒,轻声说道:“杜甫的诗总是那么有力量,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苦。”阿丽重重地点头,眼神中满是认同与鼓励:“是啊,他们的精神一直传承着,给我们力量,咱们也一定能越来越好。”

亚宁又想起了《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杜甫在国破家亡之际,依然坚守着对国家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亚宁的心中不禁生出了一股敬意,她意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能放弃希望,要像杜甫一样,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杜甫的诗歌影响下,亚宁的心情逐渐明朗起来,她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她知道,尽管现实坎坷,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就像杜甫在奉节的那段日子,虽然艰难,却依然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亚宁决心要像杜甫一样,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困境。

白帝城的故事很多。当我们漫步于这古韵悠悠的白帝城,仿佛能听见历史的风在耳畔轻声呢喃,每一寸土地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悠悠诉说着往昔的峥嵘故事。

刘禹锡,这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在夔州刺史任期内,虽时光短暂,政务繁忙,却从未停止对诗意的追寻。他常常趁着公务间隙,踱步至江畔,彼时,滔滔江水裹挟着岁月的泥沙奔腾东逝,那壮阔的景象撞入他的眼帘,瞬间激荡起心中的无限情思。或许是江畔渔家的悠然晚唱,或许是落日余晖下孤帆远影的寂寥,都化作了笔下或激昂、或婉约的 58 篇诗文。他以文字为画笔,为夔州这片土地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卷,让后世之人得以窥探千年前此地的风情,其诗作无疑为夔州厚重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十朋在奉节担任夔州知州之时,全身心地扎进了为民服务的事业里。每日晨曦初露,他便匆匆奔赴街巷,深入田陌,俯身倾听百姓的诉求,眼中满是关切与急切。哪家的收成欠佳,何处的水利需修缮,他都了如指掌,并迅速着手解决。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他勤勉为政的身影,成了大家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为表敬意,百姓自发集结,一砖一瓦修筑起 “王公祠”,让他的功绩在这一方土地上有了具象的承载。不仅如此,人们还将境内一条清澈的河流以他的字号命名为 “梅溪”,从此,他的名字与这片山水相融,生生不息。而他留下的 400 多首诗词佳作,恰似璀璨星辰,高悬于奉节的文学苍穹,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陆游踏上奉节这片土地,出任夔州通判,短短一年多的时光,却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段华章。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穿梭于夔州的山川沟壑、古迹遗址之间。清晨,在古寺的晨钟里聆听历史的回响;黄昏,于长江的澎湃涛声中感受自然的伟力。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像一把把灵动的钥匙,开启了他灵感的宝库。于是,138 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从他的笔端汩汩涌出,每一首都镌刻着奉节的印记。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凭借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用文字铺就了一条通往彼时奉节的时光隧道,后世之人顺着这隧道,得以一窥那早已远去的山水人文风貌。

“明代三才子” 之首的杨慎,多次游历奉节,每一次到来,都像是赴一场与古城的浪漫约会。他怀揣着诗人独有的敏锐,在街头巷尾、楼阁庭院间驻足,捕捉这座古城隐匿的神韵。《竹枝词九首》便是他献给奉节的绝美情诗,“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仅仅几句,古城错落的楼阁、冬日俏皮的落雪、春日浩荡的江水,便如海市蜃楼般浮现在眼前,仿若触手可及,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奉节的四季更迭、岁月流转之中。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张问陶,在奉节短暂停留之际,却被瞿塘峡的绝美风姿深深摄住了魂魄。他伫立峡口,看那 “峡雨蒙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细雨如丝,整日飘洒,江面上的扁舟仿若从画中驶来,如梦如幻。他不禁喟叹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这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杰作,岂是笔墨所能尽述?而他这 34 首诗,却将瞿塘峡的神韵永远定格,让后人读来,心生向往,仿若身临其境。

亚宁静静地聆听着这些诗人与奉节的故事,心中满是感慨。他们或是仕途坎坷,或是历经战乱,却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寻得灵感,用诗作抒发内心,绽放光芒。她深知,自己此刻所面对的困境,相较古人而言,或许只是沧海一粟。身旁的阿丽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中满是鼓励:“他们能做到,咱们也一定行,未来定会如这些诗篇般美好。” 亚宁微微点头,眼中重燃希望之光,脚步也愈发坚定地迈向远方。

说到夔门,那可是天地铸就的雄关。它地势险要,江水汹涌如怒兽奔腾,万里长江在此被紧锁,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夔门天下雄” 之名如雷贯耳。往昔,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拔剑相向,向东可直击江陵,荆湘三吴之地将门户洞开;向西能逆流而上入主巴蜀,手握天府之地,便可与天下群雄逐鹿,白帝城扼守此处,仿若天府的南大门,是攻守进退的咽喉要塞。亚宁站在高处,远眺夔门,两岸高山仿若巨人对峙,江水在其间呼啸而过,涛声阵阵,仿若金戈交鸣、战马嘶嚎,历史的硝烟仿若在眼前弥漫。如今,因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水位上升,白帝城从半岛化作江中的孤岛,但那份雄浑气势丝毫不减,反倒在岁月的沉淀中,多了几分别样的沧桑与厚重。亚宁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她轻声对阿丽说:“这夔门见证了太多,我好像也能从它身上汲取力量。” 阿丽微笑着鼓励:“没错,你看这山水依旧,你也一定能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日至中天,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众人的脚步也渐渐迟缓,可心中满是对这座古城的眷恋与不舍。这一趟白帝城之行,仿若一场灵魂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那些诗词、故事、碑刻、塑像,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亚宁紧闭的心门,让丝丝缕缕的光照了进去,驱散了部分阴霾,在她心底种下了希望与力量的种子。同行的阿丽看着亚宁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相视一笑,这一路的陪伴与探寻,终是有了最美的收获。亚宁深吸一口气,迎着阳光,轻声说:“谢谢你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样。” 阿丽走上前,两人并肩而立,身影在阳光中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未来充满希望的旅程。她们知道,这一路的风景与感悟,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亚宁前行的道路,让她在与抑郁症的抗争中,愈发勇敢,愈发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