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国匠精魂 > 第198章 送日子之谈中外“彩礼婚”与“嫁妆婚”的比较

鲁西南的深冬,寒风如刀,割着裸露在外的肌肤。阿丽家所在的村庄,被一片萧索的气息笼罩,屋顶上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孤寂。

大家围坐在客厅里,阿丽的母亲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茶水和点心。寒暄了几句后,阿丽的三爷爷缓缓开口,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头发花白,眼神却十分明亮:“晓臻啊,听说你是大学毕业生,见识广。我最近听村里一些在外面打工的人说,现在国外结婚和咱们这儿不太一样,你给大伙讲讲呗。”

贾晓臻推了推眼镜,清了清嗓子说道:“三爷爷,确实如此。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在结婚时的花费承担方式有很大差异。大体来说,全部或大部分费用由新郎家负担的婚姻,叫‘彩礼婚’;全部或大部分费用由新娘家负担的,叫‘嫁妆婚’。咱们这儿,基本是‘彩礼婚’。”

阿丽的三爷爷点了点头,目光中透着好奇:“这‘嫁妆婚’是啥样?和咱们有多大差别?”

贾晓臻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就拿印度来说,他们那儿盛行‘嫁妆婚’,通常是男方向女方索要‘嫁妆’,和咱们这儿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恰恰相反。在印度,嫁女陪送大量嫁妆是一种传统,尤其是出身高种姓的印度教教徒。随着社会发展,嫁妆数额还在不断升高。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个英美大学的毕业生、医生、工程师这类人,能收取 30 万卢比以上的嫁妆;到了 90 年代初,在欧美留学毕业的工程师,能拿到 40 万卢比左右。就连办公室勤杂人员,都能要 1 万到 2 万卢比的嫁妆。”

阿丽惊讶地捂住嘴:“这么多!那印度姑娘家压力得多大啊。”

贾茂林也皱了皱眉头,插话道:“是啊,这负担可不轻。晓臻,他们那儿为啥要这么做?”

贾晓臻思索片刻,说道:“这和印度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印度教文化里,结婚被看作妇女获得宗教拯救的唯一手段,女方父母觉得嫁女是让女儿获得拯救的机会,所以得尽可能多地陪送嫁妆。而且,印度妇女在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方面与男子不平等。另外,印度存在种姓制度,在‘顺婚’制度下,高种姓女子求偶范围小,为了找到如意郎君,女方父母不得不厚嫁;低种姓女子为了攀高种姓改变地位,也得付出高额嫁妆。”

王世坨一直静静地听着,这时忍不住说道:“这太不合理了!女孩子难道就没有一点地位吗?”

贾晓臻叹了口气:“确实不合理。1961 年,印度政府颁布了《禁止嫁妆法》,规定索要嫁妆是犯法行为。甘地曾说,任何以嫁妆为婚姻条件的人,都是给国家抹黑,是对妇女的污辱。印度总统也呼吁废除嫁妆习俗,可在实际生活中,嫁妆之风依然盛行。”

阿丽的三爷爷皱着眉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这陋习带来不少问题吧?”

“没错,三爷爷。” 贾晓臻表情严肃,清了清嗓子,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说道:“三爷爷,大伙,我给你们讲个真实发生在印度的事儿,这事儿就凸显了印度‘嫁妆婚’带来的可怕后果。在印度的某个地方,有个叫丽塔的年轻姑娘,她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父母为了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丽塔还有两个妹妹,这在印度那种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到了丽塔谈婚论嫁的年纪,父母四处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好不容易,有个男方家庭表示愿意和丽塔结婚。男方是个小职员,家里提出了一大串嫁妆要求,包括一笔可观的现金、金银首饰,甚至还想要一辆摩托车。丽塔的父母愁得不行,可为了女儿能嫁出去,他们咬着牙,东拼西凑,借了不少钱,总算是勉强凑齐了这些嫁妆。

婚礼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可婚后,丽塔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婆家嫌弃她带来的嫁妆不够丰厚,对她百般刁难。平日里,稍有不顺心,就对丽塔恶语相向,还让她干最重最累的活儿。丈夫也在婆家的影响下,对丽塔越来越冷淡,甚至还会动手打骂她。丽塔心里委屈极了,可又不敢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

有一次,婆家突然提出要丽塔家再拿出一笔钱,说是要给丈夫的弟弟结婚用。丽塔的父母实在拿不出钱了,丽塔苦苦哀求婆家,可婆家根本不听。从那之后,婆家对丽塔的折磨变本加厉。丽塔每天以泪洗面,精神也越来越差。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丽塔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趁着婆家所有人都熟睡,偷偷地在房间里上吊自杀了。第二天早上,当婆家的人发现丽塔的尸体时,竟然没有一丝愧疚,还在抱怨丽塔死了给他们家带来了晦气。

丽塔的父母得知女儿的死讯,悲痛欲绝。他们赶到女儿婆家,想要讨个说法,可婆家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印度,像丽塔这样因为嫁妆不足而遭受苦难,甚至失去生命的女子还有很多。1990 年,印度就有近 5000 名妇女死于这种落后的家长制度。女孩子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因为嫁女往往负债累累,陷入更深的贫困。这‘嫁妆婚’的陋习,不知道毁了多少印度女子的一生啊!”阿丽的母亲听了,心疼地说道:“太可怜了,同样是女人,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阿丽忍不住问道:“那咱们中国为啥是‘彩礼婚’呢?”

贾晓臻耐心地解释道:“中国和印度在影响婚姻制度的条件上存在重大差异。中国占优势地位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歧视妇女,但不像印度教那样建立在深厚的神学基础上。20 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儒家关于妇女和婚姻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大幅减弱,婚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妇女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嫁妆婚’逐渐向‘彩礼婚’转变。在咱们乡村社会,嫁女被认为是一种损失,人们会索要一些彩礼作为养育女儿的补偿。而且,咱们嫁女主要是当作扩大人际关系、授受礼品的机会,没有宗教意义。”

土根点了点头,说道:“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看来每个国家的习俗都和它的文化、历史有关系。”

阿丽的三爷爷摸着下巴,若有所思:“这印度的‘嫁妆婚’和咱们的‘彩礼婚’,虽说性质不同,但感觉都有点像买卖婚姻。”

贾晓臻赞同道:“三爷爷,您说得对。印度‘嫁妆婚’买卖的对象是新郎,中国‘彩礼婚’买卖的是新娘。在这两个国家,人们都受传统惰性力量的影响,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这也是这些陋习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尽管两国政府都在努力,媒体也在呼吁,但要摆脱旧习惯,还需要很长时间。”

阿丽靠在贾晓臻身边,轻声说道:“希望以后结婚,能少些这种陋习,多些纯粹的爱情。”

贾晓臻握紧阿丽的手,笑着说:“会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咱们这一代,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众人又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了许久,屋内的气氛却依然热烈,大家在对不同文化的探讨中,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这场关于 “彩礼婚” 与 “嫁妆婚” 的讨论,如同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每个人的内心。

晚饭过后,阿丽陪着贾晓臻在村子里散步。月光洒在雪地上,泛着银色的光芒。两人的脚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痕迹,如同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晓臻,今天听你讲了这么多,我觉得婚姻真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阿丽轻声说道,呼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化作一团白雾。

贾晓臻停下脚步,看着阿丽的眼睛,认真地说:“是啊,阿丽。咱们以后结婚,可不能被这些陋习束缚,要让我们的婚姻充满爱和尊重。”

阿丽脸颊微红,轻轻地点了点头。两人手牵着手,在月光下漫步,远处传来的狗吠声,为这个宁静的冬夜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回到阿丽家后,贾晓臻和阿丽一家又聊了一会儿,便在安排好的房间里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阿丽早早地起了床,帮着母亲准备早餐。贾晓臻也走出房间,和阿丽的父亲、三爷爷等人一起在院子里聊天。

“晓臻啊,经过昨天的讨论,我觉得你这孩子不仅有学问,还很有想法。阿丽跟着你,我放心。” 阿丽的三爷爷笑着说道。

贾晓臻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三爷爷,您过奖了。我和阿丽是真心喜欢彼此,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她的。”

阿丽的父亲也点了点头:“嗯,希望你们能相互扶持,白头偕老。”

吃过早餐,贾晓臻一行人便准备返程了。阿丽站在村口,眼中含着不舍的泪水。贾晓臻紧紧地握住阿丽的手,安慰道:“阿丽,别难过,我很快就会再来看你的。”

阿丽点了点头,叮嘱道:“路上注意安全。”

贾晓臻上了车,隔着车窗向阿丽挥手告别。车缓缓启动,阿丽一直站在村口,目送着车消失在远方。这场送日子之行,不仅让两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大家对婚姻和不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贾晓臻和阿丽将带着这份思考,携手走向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期待着社会能早日摆脱婚姻陋习的束缚,让每一段婚姻都充满纯粹的爱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