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国匠精魂 > 第204章 送日子之谈农村再婚

国匠精魂 第204章 送日子之谈农村再婚

作者:农夫在城有点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7 07:49:33 来源:书海阁

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在鲁西南的大地上横冲直撞。远处的田野蒙着一层白纱,村里的树木只剩下干枯的枝丫,在寒风中发出呜咽。阿丽家的小院里,几串玉米棒子在屋檐下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堂屋内,煤炉散发着温暖的气息,驱散了冬日的寒意。阿丽母亲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阿丽则紧挨着贾晓臻坐下,时不时偷瞄一眼,眼神中满是羞涩。阿丽的三爷爷,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留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地坐到众人中间,从腰间掏出旱烟袋,不紧不慢地装上烟丝,点燃后深吸一口,吐出一圈浓浓的烟雾。“晓臻啊,你们年轻人在大城市,见多识广,可知道咱鲁西南这边,关于再婚和守寡的事儿,门道可多着呢。” 三爷爷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贾晓臻身子微微前倾,礼貌地回应道:“三爷爷,我还真不太了解,您快讲讲,让我长长见识。” 一旁的贾茂林和王世坨也纷纷点头,投来专注的目光。

三爷爷磕了磕烟袋锅,目光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缓缓说道:“在过去,咱老祖宗可不把初婚和再婚同等看待,对再婚大多抱着负面看法。就拿那些老文献来说,《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记载‘诸侯不再娶’,《白虎通义?嫁娶》也提到‘人君无再娶之义’。这么做,就是为了维持婚姻的稳定。但这也不是说完全反对再婚,像那些帝王将相、富豪之家,三妻六妾的,再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过在礼制上有些约束罢了。”

贾晓臻若有所思,追问道:“三爷爷,那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是不是也不一样啊?”

“那可太不一样了!” 三爷爷提高了音量,“过去对男人要求宽松,丧妻再娶,叫‘续弦’,大家都觉得挺正常。可对女人就苛刻多了,女子丧夫后,一般不鼓励再嫁,守寡被当作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政府还会大力表彰守节的女子,各地都能看到贞节牌坊,可几乎看不到为男人立的类似表彰之物。”

阿丽的父亲在一旁插了一句:“确实,以前村里对寡妇的看法可不好,觉得她们命硬,克死了丈夫。”

三爷爷点点头,接着说:“没错,过去咱们这儿有个祈雨仪式,叫‘寡妇扫坑’。找 12 个寡妇去打扫干涸的池塘,一边扫还得一边哭唱:‘不下雨,晒干坑,十二个寡妇来扫坑。扫的扫,翁的翁,三天里头下满坑。三天里头雨不下,十二个寡妇都改嫁。’这就是把寡妇和超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用改嫁来威胁老天爷降雨。”

贾晓臻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有这种事?听起来挺荒唐的。”

三爷爷苦笑着说:“在过去,大家都信这个。而且,过去社会舆论也鼓励守寡,‘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这句谚语在村里流传甚广。女子不满 20 岁丧夫,守寡到 50 岁,官府还会给立贞节牌坊,载入《烈女传》。《陈留县志》《祥符县志》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阿丽忍不住问道:“三爷爷,那寡妇要是想改嫁,会怎么样呢?”

三爷爷皱了皱眉头,神情严肃地说:“那可受不少歧视。改嫁得等前夫过世 3 年之后,改嫁时得向亡夫跪祭,有时候还得去庙里烧香、捐钱赎罪,免得死后在阴间二夫相争。还有‘祭门槛’的仪式,寡妇得向庙里捐献一个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才能赎罪。再嫁不能用大礼,不能乘轿,不能从正门进男方家,迎娶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在正午 12 点以后,大多是在晚上或夜里悄悄进行。村里有句歇后语,‘半夜娶寡妇 —— 偷偷摸摸’,说的就是这个。”

屋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阿丽不安地握紧了贾晓臻的手。这时,王世坨插话道:“三爷爷,现在情况应该不一样了吧?”

三爷爷叹了口气,说道:“20 世纪**十年代,虽说对再婚和寡妇的传统看法还有影响,但大家遇到的更多是实际问题。像子女问题、财产问题,还有继子女和继父母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麻烦可大了。”

贾晓臻点了点头:“三爷爷,您能举些例子吗?这样我能更明白。”

"洪二婶总爱坐在老槐树下补衣裳。"三爷爷的喉结滚动着,烟灰簌簌落下,"那年春荒,野菜粥都喝不上了。生产队长上门劝她:'阿二,改嫁吧,年轻寡妇守着空房,连猫都知道叫春呢。'"

贾晓臻想象着那个场景:青砖黛瓦间,一个青布衫的妇人正将补了十七层的衣裳缝进第十八层。她突然听见自己说:"她怎么回答的?"

三爷爷的烟杆突然剧烈抖动,火星溅落在泥地上。"她把剪刀别在腰间,站起来时,那双绣花鞋底磨出了白茬。'我男人穿军装那天说,打完仗要给我戴银镯子。'"老人的声音被烟呛得沙哑,"那年她十七,他十九。"

窗外传来夜枭的啼叫。贾晓臻看见杨洪二在月光下数着丈夫留下的铜纽扣,每个孔里都缠着红丝线。她想起奶奶的陪嫁箱底,也有类似物件。"批斗会那日,造反派把她的嫁衣当破四旧烧了。"三爷爷往火里添柴,火星子照亮他眼底的泪光,"火光里,她突然唱起《梁祝》。那曲子...那曲子..."老人突然剧烈咳嗽,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

贾晓臻看见火焰中飞舞的嫁衣,金线绣的凤凰正抖落鳞片。她听见自己问:"她...她后来呢?"

"后来啊..."三爷爷往地上啐了口浓痰,"那年发大水,她把最后一碗米粥给了逃荒的母子。自己熬草根汤时,被发现攥着丈夫的军功章。"

夜风卷着烟灰扑在贾晓臻脸上。她突然明白,那些补了又补的衣裳,数了又数的纽扣,熬了又熬的草药,都是时光的刻度。

"修谱那年,老族长说要立贞节碑。"三爷爷的声音变得飘忽,"结果工作组来了,说这是封建残余。碑材最后做了猪食槽。"

"洪二叔回来看她坟头时,带了瓶台湾高粱酒。"三爷爷的烟锅终于熄灭,黑暗中传来哽咽,"他说四十年了,每晚都看见她举着油灯,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三爷爷吧嗒着旱烟袋,缭绕的烟雾中,又讲起另一个令人唏嘘的例子。“罗寨村有个妇女,叫秀兰,模样水灵,性子也温婉。结婚刚三天,迎亲时的红喜字都还没褪色,丈夫就被如狼似虎的抓兵队伍给掳走了。”

“三年后,一纸噩耗传来,她丈夫在战场上丢了性命。秀兰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家规森严,生怕她改嫁会坏了娘家的名声,宁愿养她一辈子。” 三爷爷的声音愈发低沉,像是被什么哽住了喉咙,“娘家人在村头给她盖了间小房子,青砖黛瓦,却困住了她一生。”

阿丽的母亲忍不住抹了抹眼泪:“这些女人太可怜了。” 三爷爷点了点头,长叹一声:“秀兰一个人,在那间小房子里,守着孤独和寂寞,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周围人看她的目光,有的怜悯,有的冷漠,可她从不抱怨,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不公。”

“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娘家人按照规矩,把她送回了婆家。男方家的侄子为她料理了后事。入土的那一刻,她终于摆脱了这束缚了一生的枷锁。” 三爷爷磕了磕烟袋锅子,“那个年代,像秀兰这样的女人,不知还有多少……”

众人沉默不语,老槐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在为秀兰的悲惨遭遇叹息。在那个封建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无数女性被无形的枷锁禁锢,她们的命运如风中残烛,在黑暗中悄然熄灭 。

三爷爷接着说:“不过,上层人家和下层人家在对待寡妇守寡的做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上层人家为了维护家族名声,更不鼓励寡妇改嫁,经济上也有能力保障。守节的寡妇在家族里会受到尊重,得到帮助。但下层人家,要是有男性后代,族大人多,会阻止寡妇改嫁;可要是经济条件差,真正能终生守寡的人并不多。虽说婚俗对寡妇改嫁有歧视,但这也说明改嫁不是完全不允许,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女子改嫁的。”

贾晓臻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说道:“三爷爷,时代在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应该更开放了吧?”

三爷爷笑了笑:“是啊,现在情况好多了。但再婚带来的那些实际问题,还是得好好处理。不然,家庭还是不得安宁。”

不知不觉,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内的炉火却烧得更旺了。这场关于再婚与守寡的讨论,让众人对鲁西南的婚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阿丽靠在贾晓臻肩头,轻声说道:“希望我们能一直走下去,不要经历这些波折。” 贾晓臻紧紧抱住阿丽,坚定地说:“一定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