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穿越清朝成为胤禛嫡福晋 > 第220章 二百二十

穿越清朝成为胤禛嫡福晋 第220章 二百二十

作者:肖羲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8 04:52:30 来源:书海阁

耿氏平安生下了个小阿哥后,乌云娜让府医给耿氏和小阿哥都诊好了脉,确认两人都平安无虞以后,便让府医去了明月院去给乌雅纭卿请脉。

果然不出乌云娜的所料,府医给乌雅纭卿诊完脉以后,来给乌云娜回禀道:“恭喜福晋,乌雅格格是有喜了,已经一月有余,不足两月。”

乌云娜闻言,便对春雨道:“春雨,明月院的下人也赏一个月的月例,将乌雅格格的月例升到庶福晋的份例,直到她生下孩子。”

这算是雍郡王府双喜临门,乌云娜忙叫祝余去告诉苏培盛,再由苏培盛告诉正在当值的胤禛。

苏培盛听到如此消息,也很是兴奋。作为从小就跟着胤禛的贴身太监,苏培盛自是对自家爷的野心都心知肚明的。

知道了自家爷的野心,那么子嗣也是夺嫡的很重要的因素了。毕竟,这江山并不是传一代就好了,是要一直传承下去的。

因此,皇帝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下一代的接班人也是考虑因素之一。若是一个接班人没有一个好的下一代接班人,那么这个接班人再是优秀也会被皇帝排除在外的。

于是,苏培盛在祝余告诉他这事以后,就赶忙去了胤禛在这个衙门的书房里,将此事告诉给胤禛,道:“爷,刚刚福晋那边的祝余来说,耿格格那边生下了一个健壮的小阿哥,另外乌雅格格也已经有孕一个多月了。”

胤禛闻言很是开心。现在的雍郡王府后院很是安静平和,很是安静。他对这个现象很是满意。他知道这都是乌云娜的管理有方,因此心中对于乌云娜的爱重又加重了几分。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弘昼也从刚出生的皱皱巴巴的小猴子般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白白嫩嫩小包子般的大婴儿了。

因着弘昼只是个庶子,所以,满月宴并没有大办。只在雍郡王府举行了个小小的家宴。

弘昼的满月过后,天气逐渐开始变得暖和起来,今年的夏天较往年更加的炎热,雨水也没有多少。乌云娜心中就开始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京城又开始出现了大批量的流民,京郊各个庄子的管事也来汇报说,今年的雨水很少,地里的收成很是不好。

乌云娜便做主,对几个管事道:“即地里的收成不好,那今年的地租就免了吧,若是地里的收成不够大家生活的,就开了庄子的粮库给大家分些粮食。庄子里不要出现有人家粮食不够吃在那里卖儿卖女,甚至饿死的事情”

几个管事都齐齐应了“是”以后,便都回各自的庄子去了。有了乌云娜的这些话,他们自然是能够让庄子里庄户都能好好的生活下去的。

乌云娜名下的、雍郡王府名下的庄子里的庄户们在庄子的管事回去以后,都围着管事问着:“管事,怎么样,主家答应降租的事情了吗?”

管事们都答道:“主家没答应降租的事情。”听了管事这话的庄户们都有些蔫头巴脑的了,有些都开始窃窃私语道:“啊,往年主家都会降租的,今年怎么不答应了呢。”

眼见底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管事赶忙大声道:“安静,都安静。我话还没说完呢,主家说了,今年的租子给大家免了。若是地头实在没收成,主家也不会让大家饿着的。大家把心放肚子里吧,肯定让大家都能好好的活下去的。”

“这主家也太好了吧。不仅免租子,居然还答应了若是没收成也不让大家饿着。”租户甲说道。

租户乙道:“是啊,这雍郡王和王妃可都是好心地的人。很是为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考虑的。”

“是啊是啊,不过主家越是如此说,我们越是要好好侍弄地里的活。能多一点收成是一点,可不能因着有了主家的援助就不好好干了。”租户丙道。

租户甲道:“是啊,主家心善,我们可不能得寸进尺了。”

乌云娜将自己名下和雍郡王府名下的庄子都安排好以后,就没有在关注这次的干旱灾情的状况了。

直到这日晚间,胤禛下值以后来了正院还一脸愁眉苦脸的。

“爷这是怎么了?怎么愁眉苦脸的,可是发生了什么事?”乌云娜问道。

胤禛道:“娜娜应该也感觉到了今年的天气较往年比较热,而且雨水也少。”

乌云娜道:“是啊,今年确实比较热,妾身让府中各个院子里的冰例加了两层,反正有极冰阁,也不怕没有冰用。

至于这雨水少的问题,妾身也不知该如何办。今日城外各个庄子里的管事来了,说是地里的收成不好,妾身便做主,免了租户的租子,也跟管事们说了,若实在不成也可以开了庄子的粮仓用来救助庄子里的租户。”

胤禛点点头道:“嗯,娜娜做的很好,爷没意见。府中的粮食可有存货。”

乌云娜道:“爷放心吧,妾身的陪嫁铺子中便有一家粮店,妾身每年新粮下来了会让人屯上200石的粮食,直到第二年新的200石屯上了以后才会将旧一年的200石卖掉,府中肯定不会缺粮,若缺也可去妾身的粮店取。不过,妾身相信无论再怎么样,皇阿玛肯定也不会缺了我们这些皇子府的粮食的。”

胤禛想了想,道:“倒也是。”

======题外话======

传统上,一石等于一百升。如果按照某些历史记载,一升大米重约一斤八两(这里的“两”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十六两制中的两),那么一石米就重约一百八十斤。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换算方法较为粗略,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换算关系可能有所不同。

康熙时期,度量衡制度并非一成不变。清初仍袭明制,但在康熙年间可能有所调整。特别是关于重量的换算,不同时期的斤、两所代表的实际重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将康熙时期的一石换算为现在的斤数,需要考虑到这一历史背景。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和估算,明清时期一升米的重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3—1.55市斤。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一石米(即一百升)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3—155市斤。然而,这个估算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粮食种类、含水量、地区差异等。

综上所述,康熙时期的一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180斤之间,但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地区差异及度量衡制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笔者这边就当一石有150斤来算。

======题外话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