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汉末小人物 > 第122章 各有各的苦衷 四

汉末小人物 第122章 各有各的苦衷 四

作者:张有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7:58:38 来源:书海阁

袁绍病的确实不轻,一遍遍吐血人已经起不来了,整个邺城上下都是心事重重,刘褒还打算重提给刘琰办婚礼冲个喜气,见到病情严重也不敢吱声了。

刘褒日夜守在袁绍身旁,卧室空出来正好给刘琰晚上住,时间长了确实没什么风吹草动,紧绷的神经开始缓解,心思就想到过去的事上。

袁绍怎么得的冀州世人都知道,但不了解的是,韩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是不是传言中那样,是一个只知道空谈的懦弱白痴。

首先要声明一点,一个人能在古代官场混出头来,还能做到封疆大吏,只这两条就证明这个人有能力,至少不是个简单的人。

冀州是黄巾之乱的主战场,黄巾起义被快速镇压之后,韩馥接手的全是烂摊子,大量城镇等着重建,破败的乡村需要恢复,无数的难民急等赈济,海量的流民必须安置。

都是要命的事,不但要办好还要快速解决,哪一条做得不妥帖,或者稍有拖延,都有可能再次激起民变。

事情能不能完美解决,大乱之后的头一年最关键,韩馥没有多余的资源,只好求助于冀州士族,靠他们的力量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

事实证明确实有效,那些年整个中原到处都是黄巾余党,只有冀州相对安稳,虽然冀州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被士族瓜分,但起码百姓能吃上饭,不会再次造反。

由于这个原因,韩馥对士族比袁绍还宽容,他不仅对士族宽容,对老百姓也一样,没有加过徭役和杂税,这一点在乱世很重要,它能极大缓解社会阶层矛盾。

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你要老百姓养活官员可以,别找个由头就加税,明里暗里不停的加谁受得了?温水煮几只青蛙还可以,青蛙成堆什么盖子都扣不住。

谁财产多谁才渴望秩序和安定,不要以为老百姓害怕动乱,乱起来时间一长,老百姓就能看明白,动乱是改变阶层最直接的手段。

第二点,韩馥轻易不参与军阀争斗,整个冀州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出头,他从来没有扩张过军队,军队不强开支就少,开支少百姓负担就小,负担小社会自然繁荣。

各地要么平内乱要么争地盘,都在打仗只有冀州是当时少有的安定地区,韩馥不争不抢,带领冀州百姓闷头攒了三年家底。

没有殷实的物质基础,就没有袁绍争夺天下的资本,可以说韩馥做得相当出色,是他重建了冀州,恢复了秩序,成全了袁绍也葬送了自己。

有句话这样说,盛世出三公,乱世靠枭雄,可能韩馥不适合乱世,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却忽略了社会精英的需求。

有时候刘琰真觉得,冀州人是真心实意拥戴袁绍,想让袁家带领他们,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冀州士族的天下。

只是可惜袁绍的出身太高,他无法像曹操一样和士族平等的建立联盟关系,还不能随意放下身段,妄自菲薄会彻底打翻人设,那样做结果将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看中你袁绍?因为你高贵,高贵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睥睨天下,体现在人人求己,己不求人,上位者失去尊荣,那他就不是上位者了。

袁绍的尊荣并非自我抬高,这是当时社会的共识,这就导致本土士族不能和袁绍建立平等的联盟关系,只能和袁绍的原从追随者之间平起平坐。

地盘是本土士族提供的,军队也是本土士族供给,开支不足也要本土士族支持,什么都是本土士族的,等到胜利却要和原从追随者平分果实。

和你袁绍分享没有任何意见,想胜利后有制衡也能理解,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时间久了小摩擦一定有,就怕谁都不服谁,次数一多不可避免演变成大矛盾。

矛盾这个难题那个阵营都存在,谁都躲不掉,谁都没解决的办法,平心而论袁绍没有责任,冀州士族也没有责任,原从追随者也只是在做该做的事。

官渡战败不怨作战不卖力,没有发生指挥不当,出现过问题但都不影响大局,实力对比摆在那里,袁绍错十次还是老大,曹操不管对错都完蛋。

只能归咎于有神的指引,赫拉克利斯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告诉他在茫茫沼泽中,如何找到魔鬼真正的藏身地。

事情过去就算了结,在怎样胡思乱想也只是徒增感慨,日常工作要好好干,家也要经常回去看看,提亲发生之后,袁熙每次来找泰山环都对刘琰视而不见,刘琰也懒得理他,两人始终处于冷战状态。

“你俩要拗到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泰山环不止一次问过,

“你得问他。”刘琰脚踩胡床龇着嘴剔牙,不时发出啧啧声。

“终归要一起生活,没过门就失了宠,最难受的还是我。”泰山环语带幽怨,一边讲话一边用眼神偷偷瞄向刘琰观察面色。

“罢了,等他下次来我主动勾引,再进谗言甩了甄家那不要脸的小娘皮。”刘琰刚刚差点脱口说出贱字,还好硬生生吞回肚子里。“太好啦,你作大我作小。”泰山环坐到刘琰腿上笑的花枝乱颤。

没过门不耽误煮饭,煮熟了正好有过门的借口,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刘琰都痛下决心备孕了,过去没少吃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知道能不能播种成功。

就等袁熙上门好实施计划,他却溜走了,往常从没主动去过幽州,这次却急急忙忙跑去,说是处理紧急公务,这话只有傻子才信,气的刘琰除了大骂竖子却毫无办法。

夏日格外闷热,辛苦捱到八月末临近九月,以为秋高气爽,却不知邺城不比幽州,秋老虎依旧凶猛,可以预见的是,等到了冬季又会比往年寒冷。

确切说从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开始,冬季天气一年冷过一年,光冷还不算,冬季还总下大雪,春季干旱夏季少雨,秋季很可能又干旱。

今年春耕刚结束,不出所料还是干旱,几乎年年如此,该下雨时没雨,不该下雨全是暴雨,旱灾过后是蝗灾,蝗灾过后是水灾,水灾结束瘟疫又来,到了冬天雪灾也来凑热闹,各种灾害年年不落,越来越不让人安生活着。

刘琰喝着泰山环熬制的香茶,手指在几案胡乱画着,听着秋日户外蝉鸣,嗡嗡声吵的心中越来越烦躁。

泰山环端来点心:“你怎么总念叨荆州,荆州的,这里没指望要去荆州呀。”

“刚收到我爹来信,玄德和元颖没撑住,跑刘表那里去了。”刘琰凝眉看向泰山环:“本初病情恶化,怕是不成了,对了,差人通知淇园了没?”

淇园养了百十匹好马,刘琰想全调到邺城,给官骑配备上就成了一人双马。

没等泰山环开口,刘琰突然醒悟狠狠拍打额头:“不能等了,快拿纸笔给我。”

门被突然推开,袁熙跌跌撞撞进来,拿起茶杯朝嘴里猛灌。

“烫!烫!”泰山环抢下茶杯一看已经喝空了。

袁熙颓然坐下,神情懊丧摇头不止:“收到信说父亲病情恶化,到底如何?”

“没到那个地步,唉,谁也说不好。”刘琰看着袁熙颓然样子,想着好歹鼓励一番,可病情确实很严重,实在不知怎么劝解才好。

“大人身体。。。。。。”左右看了眼袁熙才又开口:“曹操趁机北上如何是好?”

“你才想起来呀!你先坐着我收拾收拾去青州。”刘琰狠狠怼出一拳,跑到床底下抽出财宝箱,拉着泰山环就要走。

袁熙看着刘琰慌忙失措的样子缓缓闭上眼:“全城戒严你出不去。”

“那完了。”这次换成刘琰颓然坐下。

此后袁熙也不回幽州了,与袁谭袁尚三兄弟隔三差五就开会,每次会议过后都愁眉苦脸的回来。

审配逄纪心向袁尚,郭图辛评属意袁谭,没人得意袁熙,加上正妻甄氏娘家在阵营中地位不高,会议过程没人帮衬,每次袁熙都或明或暗受到排挤。

反正也帮不上忙刘琰便懒得理,几次试图蒙混出城,因为没有手令全被挡了回来,官骑军侯在审配那里可不好使,实在没办法但日子还得过,心一横那就爱怎样怎样吧。

袁绍病情肉眼可见恶化,阴霾逐渐扩散,冀州人心开始不稳,建安七年注定熬不过去,袁绍病情急转直下,躺在床上已经不能翻身了。

一大早袁绍派人接邀请过府,瞧着使者脸色刘琰大概能猜到,袁绍怕是不成了,事到临头却无法面对,藏在被窝里借口没穿衣服死活不出来。

几个使者七手八脚连人带被子抬上车,拉到袁绍这里才发现,衣服不好好穿在身上吗?当然也没人在意这个,直接引导刘琰面见袁绍。

说心里没有气是假话,我隔三差五来府邸值班,你自己说我劝过多少次,结果能动弹的时候你不抓紧把事办了,磨磨蹭蹭到现在了想起找来没公开立袁尚。

你也是病糊涂了,这事你直接召集孩子们就行,有必要找我来吗?

气归气对袁绍多少比别人亲近,走到现在也算对方成全,不但给找名师还给行冠礼,自己跑了没怪罪,应劭一家躲去幽州也没拦着。

望着床榻上干枯垂死的英雄,刘琰心中叹息一声,死撑着没流出眼泪,坐在那里装出一副豪迈样子等着对方开口。

“拖到现在都没办,你不会怪我吧。”袁绍看向远方像是自言自语。

”该叫孩子们一起来,现在指定还来得及。“刘琰说完就要起身,只要袁绍点头立刻飞奔出去找那几个不成器的兄弟。

袁绍淡淡一笑:“现在更不能做,哎,某讲的是婚事。”

原来是为这个事放不下,三书六礼还差临门一脚,等于跟袁家还没关系,千人身份找谁都没人理睬。

就算是官职再大也没用,和本地将领不熟,空有心也只能干看着明争暗斗,不过眼下人家都快死了,没有计较的必要。

“本初啊,罢了,不提了。”刘琰有苦说不出,也不想说了。

“表汝兄刘威阔安城乡侯,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袁绍抬手虚摆声音有气无力,旁边记事唱了声喏迅速记录。袁绍微微转头看向刘琰,涣散的目光逐渐变得凝实:“拜大将军从事中郎,行度辽将军事。”

话讲出来刘琰差点没趴下,拜从事中郎可以,虽然没实际权力,也算是进入大将军幕府核心层了,可是度辽将军不能说做就做,他是有严格要求的。

加官和爵位都不作数,单就官位来讲,常侍谒者就不够格,刘琰盯着袁绍,一时间无法理解袁绍这么做的目的。

袁绍只是微微一笑,他很久没有露出过笑容,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人之将死,施小恩报子孙而已。”

“那我?”刘琰理解了,袁绍这是给刘珪这个军阀恩惠,试图拉拢对方好在危难时帮儿孙们一把,那给自己封官许愿是几个意思?

“与诸将平视,那几人打过招呼,今后全看你自己。”袁绍轻声说完,忽然挣扎起身。

此刻的袁绍面色红润气息沉稳,双目炯炯有神,一瞬间仿佛回到过去叱咤风云的时候:“三将军兵籍相同,请尽力而为,于我家显奕照扶一二。”

袁绍说的三将军是东汉三支野战军部队,分别是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和度辽将军,他们兵员都是两千两百骑兵。

三将军一共六千六百骑兵,加上后期才出现的护羌校尉,护鲜卑校尉合计五部,总共一万一千骑兵,他们是东汉帝国殴打周边蛮族的王牌野战部队。

对于东汉帝国来说,三将军既不是重号也不是杂号,是帝国正牌的领兵将军,通常有战事才会临时任命朝官来兼职,战事结束回朝即免。

袁绍是大将军都督四州军事,理论上可以拜授处于防区内的度辽将军和使匈奴中郎将,乱世里没那么多讲究,朝廷一旦认可几乎就等于终身制。

汉末不是三国,武官从都尉开始分别是校尉,中郎将,度辽等五将军,其他除了偏裨将军算有实权外,重号将军外,杂号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更多是荣誉头衔。

尤其是杂号将军,本就是战争中临时委任,后世逐渐沿袭下来多用以鼓励嘉奖,并不代表领兵多少职位高低。

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将军号是将领的军衔,带兵多少需要看军队职务,少将能做营长,上尉也能做营长,上尉营长肯定没有少将营长待遇高。

通常一个杂号将军军职是校尉,那就是有荣誉称号的校尉,如果只有杂号将军称号没有其他实际职务,就等于没有军权只有荣誉头衔而已。

再比如屯田都尉,掌管一个郡的治安和驻防军队,没有将军号一样能做,一个杂号将军做郡尉还得受人家领导。

上文说起过军权分调动权和指挥权,所以汉末的护军,监军也是一样,不需要能打仗,懂后勤熟悉军队庶务就能做的很优秀。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军队逐渐职业化,规模化,正规化,军队职务也在快速适应变化,相比汉末,三国时期的军队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样子。

话说回汉末,即使是重号将军也要看是否有实职,所谓实职就是某校尉,某中郎将,某太守,某刺史,都督某军事。

比如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将军虽然是重号将军,除非有旨意出征,或身在首都按照排序轮到他负责城防,其尊号只代表能够开幕府,可以配属佐官。

刘备的豫州牧才是总领地方军政的实职,哪怕是遥领也具备唯一性,只要他到豫州就是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别人听不听命令是另一回事。

故此,表示隆重要提全称:刘宜城左将军领豫州牧,下级则要尊称刘使君而不是刘将军,外交场合平等往来就要讲实际职务刘豫州。

当然各地小军阀和中央的卫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等不在此例,这里只讲一般情况。

“照顾显奕可以,兵呢?甲胄钱粮我找谁要?”刘琰无奈双手一摊,袁绍只给个空头衔也没用啊,那可是两千多骑兵,开支够养活三万步兵了。

“汝麾下官骑可说顶尖,显奕是幽州刺史,尽力而为吧。”袁绍说完眼皮一沉,仰面躺回面如死灰。

刘琰浑浑噩噩回到家,袁绍不在河北非乱不可,什么叫尽力而为?责任也太重了,再说度辽将军说给就给?就算朝廷答应曹操能答应吗?现在才与诸将平视还有用吗?你都没把握还指望我?官骑就一百来人再顶尖有啥用?

袁谭袁尚两兄弟争斗就够乱了,袁熙再插一脚进得更乱,再说袁熙没本事插一脚,有逄纪几个人也不够。

始终认为现在做什么都晚了,想到这刘琰从床底下抽出箱子又要跑路。

泰山环正在弹琴,见刘琰提箱子不管不顾的模样,立刻就明白过来,蹲在地上又哭又闹死活不走。

刘琰气极了,瞪着眼大吼:“有钱买个新的,爷不要你了。”

走出屋外却停住,心里感觉说不出的痛,一跺脚回卧室收好箱子又来哄泰山环。越哄泰山环越伤心。

刘琰不住抽自己脸,都抽红了泰山环才止住哭泣,默默躺回卧室一动不动,刘琰吓坏了也不敢再吱声,躺在一边渐渐睡着了。

此后好几天泰山环都不同自己说话,仿佛陌生人一般叫她也不答应。刘琰后悔极了,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终于还是病了。

发着烧躺在床上满嘴胡话,一会儿痛骂导师抄袭结论,一会儿又说项目被顶替,吃过药稍微好转一点,半夜又开始乱喊辞职回家爱咋咋地。

折腾几天总算退烧,睁眼看到泰山环哭肿的双眼,知道她一直守护在身边,鼻子一酸哇一声大哭起来,哭一会儿起来抱着泰山环一阵乱亲,亲几口就用脑袋撞墙大骂自己是畜生。

泰山环使劲抱住刘琰阻止撞墙,两人就这么抱一起大哭,临了望着泰山环下了决心,就按袁绍所说试一试。

所谓家人没有隔夜仇就是这么个道理吧,如果有那就大病一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