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238章 封王

幸好遇见神 第238章 封王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司马炎作为司马昭长子,于30岁而立之年,接受魏元帝曹奂禅让,登基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曹家的皇位也是由汉献帝禅让而来,只延续了45年。

曹家江山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司马家夺了?

最可信的说法应该是:曹家失败源头在曹家皇帝得位路数、以及因此导致的对宗亲的态度。

曹丕能够从汉献帝手里把皇位抢过来,九成是因为其父曹操的一己之力。曹氏家族作为整体几乎没体现作用。

所以,曹丕称帝后,他在宗亲里只选择提拔了几人:曹洪、曹真、夏侯惇、曹仁、曹爽。对他们委以重任。

对其他宗亲,他采取了极其过分的做法:圈禁起来,严加看管,只给予物质享受。

曹叡延续了父亲的做法。

所以,当曹叡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根本无惧曹氏宗室反抗。

因为曹氏宗室没有实力。

司马家族早已代替荀家,成了曹魏政权下的士族领袖。在魏国的贵族、高官圈子里,司马氏可以做到一呼百应。

司马炎30岁,已不是小孩,自然考虑过这个问题。加上与身边人讨论,他对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

他的这些印象,成为影响他制定国策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这一支,原本不是司马家族谋得大位的首选血脉。

司马懿的首选继承人是长子司马师。可惜他在平叛毋丘俭之后,早早去世,年仅48岁。

司马昭自认比兄长差得太远,从未想过与兄长争位。相反,他对兄长在关键时刻去世,感到非常悲伤、恐惧。

因为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还太小,才10岁,司马昭得以接掌了司马家族。

他认为自己是赶鸭子上架。

所以,他接过舵旗以后,曾经多次表示:待司马攸长大,把权力移交到侄儿手上。

实际上,司马攸其实是司马昭之次子。

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司马攸便被过继给司马师,以续香火。

按照这个时代的法律和习惯,司马攸就是司马师之子,与司马昭只是叔侄关系。

但人总是有私心的。

司马昭经过10年经营,实力大增,今非昔比。

大哥去世后,原来在他身边的人才四散谋出路。

此消彼长之下,聚拢在司马炎周围的势力,虽然也很单薄。但比大哥独子司马攸身边的人手,还是多些,也强些。

这样计较之后,临死之际,司马昭听从亲信谋臣劝谏,还是把继承权交给了长子司马炎。而不是原来承诺的侄子司马攸。

司马炎被家族长辈们拱到皇帝宝座上时,距离老爹去世才4个月。

老爹是一年前才受封晋王,得以开衙建府,组织他的完整班子。

这即是说,司马炎做晋王太子也才一年多点。身边得力班子根本还没成型。

现在,司马炎突然坐在了皇帝位置上,要考虑万里疆域、千万人口、百年基业的管理问题。

依靠谁来掌控政权?这是首要问题。

其次才是安抚民心、促进生产。

之后是覆灭吴国,威加岭南。

经过思考,司马炎的答案,是且只能是一个:与司马家族宗亲共享天下。

回报司马家族各房血脉几代人的精诚团结努力、共同付出。

在与家族人共享天下的过程中,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

避免曹家悲剧在司马家族身上重演;

基于以上述考虑,司马炎登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封王。

给司马家族的有功之臣加官进爵,封地赏钱。

哪些人是有功之人呢?

就是从司马懿决定谋取皇位起,支持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最终得到皇位。——这个过程中出钱出力、杀敌诛贼的司马家人。

这一路算下来,人可不少。

司马炎不理那么多。先对重要宗亲,全部封王。

他拟了一份名单,一共27人。

尚书仆射裴秀是这方面专家。司马炎便擢升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负责操办此事。

裴秀拿着司马炎交来的27人名单,逐一查看,细细琢磨。

名单上,与司马懿同辈、属皇帝爷爷辈的一人:司马孚,司马懿之弟。

司马懿兄弟8人,但到如今只剩司马孚健在。

裴秀把他列在最高处。

皇帝的名单中,与帝父司马昭同辈的有21人,其中6人是司马师的亲兄弟,即司马懿的儿子。

他们是皇帝的亲叔或堂叔。裴秀将他们列在第二排。

名单中与皇帝平辈的有5人,其中三人是司马昭之子,即皇帝亲弟弟。另两人是皇帝从兄弟。裴秀将他们列在第三排。

从周朝到曹魏,爵位制经过了一些变化,但大同小异。都是分两部分:宗室爵位、军功爵位。

宗室爵位分王、公、侯三级。

秦汉军功爵位是二十军功爵位制,最高是关内侯。

曹魏时增加了5阶军功列侯: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五阶列侯都有食邑。裴秀此刻不考虑军功爵位。

先解决司马宗亲贵族封王的事,然后考虑宗室公、侯分封之事。

王分两阶:郡王、县王。

公三阶:郡公、县公、乡公。

侯也分三阶:县侯、乡侯、亭侯。

由上可以看出,贵族爵位是三级八阶。

三级八阶还是太笼统了,不足以拉开差距,可能会导致尊者、卑者,功大、功小的在一阶。

皇帝把这差事派给裴秀,就是要他想出办法评估差别、平衡高低,为皇帝排忧解难。

经过苦苦思索,他有了主意。

郡王均可裂土立国。那就通过食邑、常备军多少,把郡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

眼下,皇帝的指令是:名单中27位司马家族要员,全部封郡王。

那么,就把郡王(国)分为大、次、小三类。

大郡王(国)食邑2万户、可养5000常备军。

这次的分封名单中,够资格的大郡王只有一人:太傅司马孚,安平王。

次郡王(国)食邑1万户、可养常备军3000人。

这次分封名单中有5人够格:平原王司马干、扶风王司马亮、东莞王司马伷、汝阴王司马骏、义阳王司马望。

前面4人是司马懿之子,后面的司马望是司马孚之子。

小郡王(国)食邑5千户以下,可养常备军1500人。

名单中剩余的21人都封小郡王。

总的看来,司马孚这一支,有七子、二孙,加上他本人,共10人获得封王。

司马懿这支,有六个儿子、三个孙子共9人封王。

假如把晋国看做一棵大树,从封王结果来看,它呈现出强枝弱干的特征。

裴秀搞定了一个较为满意方案后,看着名单陷入了沉思。

当年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只封了自己的亲弟弟和儿子为王。支系宗亲一个王也没封,连最倚重的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的爵位,都归入到军功爵体系,只封到县侯为止。

而现在,晋国开国皇帝,把从兄弟都封了这么多个郡王,对自己的儿子,却一个也没封王。

裴秀隐隐然觉得,弱干强枝不是好兆头。这事应该是哪里有些不妥。

但他位卑权轻,也不敢往深处想。就算想通了,作为外臣,插嘴皇家私事,那是找死。

还不如不想这事。

这时代的造纸术已经突破了。

好的纸张名蔡侯纸,以纪念东汉宦官、龙亭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蔡侯纸很适合写字、保存。就是超贵。

裴秀咬牙拿出两张不同纸张,把自己的方案工工整整誊抄两份。

蔡侯纸张那份呈送皇帝。另一份麻纸的自己留底,以备修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