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02章 北上京口

幸好遇见神 第302章 北上京口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萧西风五人作出了再出江湖的决定,也就没有犹豫。

他们用一天时间交代了一些事,第三天就随孙延安校尉出发。

其实这些年,他们将古桑里变成了古桑乡,护里队变成护乡队,人数由60多人变成120多人,也是受到很大压力的。

古桑乡的顾家就是会稽郡顾家的旁支,同枝连气,往来频繁。

朝廷的策略是压制士族大家,那么,以顾家为首的古桑乡也就在县衙的“黑名单”上。

只是古桑乡这些年土地、人口增加的数据实打实摆在那。

人口数据是行政区域划分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田地。

古桑里的人口数,十年左右时间,由过去的不到2千增长到接近1.3万人。

县里实在压不住了,不得不批准由里改乡。

东晋时期,吴地和豫地、荆地一样,各个州、郡、县的人口、土地管理都有两套体系。

一套是当地本来的体系,一套是北方南迁士族形成的体系。

也就是说,朝廷为了安置南迁士族,在南方各州、郡、县里划出一块区域,交给南迁士族使用、管理,并按一定条件,给他们封了州刺史、郡守、县令、将军、校尉等一整套官衔。

开始时,这些南迁士族管理的区域不向朝廷纳税,朝廷反而有补贴。

朝廷保持这一整套体系的目的,一是表明朝廷收复北方故土的决心。万一打回去了,官僚体系可以马上运作。二是为了分开南北人群,避免南北士族发生冲突。

一百多年过去,眼看东晋收复北方无望,朝廷实际掌权者刘裕强力推行“土断”制度,也就是要南迁士族区域的人口随土地固定下来,登记造册,与南方人统一缴税。

推行土断制后,也就没有什么南迁、当地两套体系制度了。

此后,土地买卖就更加方便,没了限制。

过去,南迁士族不许随便到处买地,本地人也不得购买分配给南迁家族的土地。

土断后没了这一限制。郡县之下,南方、北方人基本只在谈论祖籍时,有所区别。其它的分不出有什么不同。

萧西风五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购置了大量土地,用优厚条件招募了许多人口。古桑乡也是因此由里变成乡的。

乡的经济实力、保安实力增强了,萧西风等人感到,古桑乡政治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因为古桑乡没人纳入九品中正制考核范围。

也就是,古桑乡没有出大官。

钱多了,打架更厉害了,上头却没人罩着。

——这是最危险的状态。

富裕惹人眼红,武力强又容易授人把柄。

要是哪天县、郡老爷成心收拾一下古桑乡,或者哪位将军手头紧、有意敲诈一下古桑乡…古桑乡就只能任人宰割,没有还手的力量。

这不是臆想,而是发生过。

只是外人的出手还是试探性质,没有狠咬一口。

古桑乡也是采取破财免灾、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

但也足以让古桑乡几位长老警惕了。

他们一起找萧西风商谈过,恳请他想想办法。

他们都明白,古桑乡如今的局面,是萧西风在幕后一手造就的。

解除古桑乡危机,当然还是得靠他。

萧西风也设计过几套方案。但都略显蛮攼。

孙延安的到访,倒是对萧西风有所启迪。

扯虎皮做大旗,投入彭城王府,到抗胡前线挣点军功,不是抵挡群狼环伺的最佳办法吗?

一般的郡、州首脑,对王爷手下的悍将,都不敢招惹。更不要说县令、普通世家。

这就是萧西风没有过多犹豫,一口答应孙延安的最大原因。

五人这次出山,装备方面就不消说了,都是顶配。

只差铠甲。

铠甲在民间是禁品。民间私藏一副铠甲,抄家、罚没财产;私藏两副,加处家主斩刑;三副斩全家;四副以上,处罚就不封顶了。

而且,对铠甲管理的责任采取连坐制。谁家抄出了铠甲,一副连坐同伍,两副连坐同什,三副连坐同里,四副连坐同乡。

所以,这个时代,不可能发生农民起义,只有有权养兵的士族门阀,才有条件造反。

像多年前的五斗米教孙恩、卢循起义,他们也是联合大家族才能发展壮大那么快的。

孙丙右师爷与六人分手,回县衙去了。孙延安让这位族叔带口信向萧县令问好。

他不可能知道,当萧宽听说萧西风五人跟孙校尉走了时,心里后悔不已。

朝廷局势十分复杂,各种势力、各大家族都在尽力搜罗人才。

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高人,却让千里外的彭城王府扒走了。

家族在徐州刺史部的人不少,堂兄萧承之就是那里的扬武将军。

如果萧西风五人追随彭城王建了功立了业,到时家族一定会责怪自己办事不力。

这个年代,个人官位升迁,取决于家族在官场高位之人的决定。

不被家族看好,同时在官场也就被打入冷宫。萧宽对萧西风五人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肯定、担忧。

因为,他越是深挖,越发知道萧西风的厉害。

他的求学师承、战场表现、过往经历…都让萧宽断定:他们在彭城王府一定会发光耀眼。

这越发加深了萧宽的担忧。

不能坐以待毙!

萧宽决定立即给堂兄萧承之写信,向他详细介绍萧西风的情况,请他想法拉拢他。最起码不要与他产生龃龉。

同时暗示,自己作了很大努力,奈何自己能许诺的条件有限,没能为家族争取到这位英才。内心相当惋惜。

这样,到时无论萧西风他们干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事,家族至少有位将军为自己开脱开脱。自己不至于被家族长老们一棍子打死。

孙延安校尉这次不是以军官身份出行,他就是个地主老财,只身一人。

萧西风五人与他一起,没在钱塘县城停留,骑马直接一口气来到丹阳郡城,打尖休息。

六人在丹阳郡城喝酒闲话,养精蓄锐,主要是让马匹恢复体力。

一天后,六人六骑进入建邺城。

稍事调整,乘船顺江到达京口,即后世的镇江。

徐州刺史部,准确称呼是南徐州刺史部,就设在这里。刘义康就在这里办公。

江对面就是南兖州刺史部治所兰陵,即后世的扬州城。

兰陵城距彭城700里。刘义康的彭城王府设在那里。彭城即后世徐州。

不过,那里的主官是彭城太守王玄谟。驻扎的边防野战军,由扬武将军萧承之统领。

刘义康本人多数时间住在京口。

孙延安到了这里,就是到了自己家。他熟门熟路带着萧西风五人去拜见刘义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