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70章 惹火上身

幸好遇见神 第370章 惹火上身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魏国皇帝拓跋焘,在滑台城黄河边特意搭建了一座高台,用来欣赏魏军拦截宋国水师军舰的战斗。

当然,他还有个秘密目的,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

不过,他这次有些疏忽、有点自信过头,错估了宋国楼船军的实力和决心。

本来,拓跋焘的总兵力约2.6万人,2万是他带来的。6千是独孤寒吖熬过王玄谟围攻后剩下来的。

无论是拓跋焘带来的,还是独孤寒吖苦战后剩下的,都是虎狼之师。

他的船只也不少,大小几千艘。

但是,他这次遇到的对手,注定让他踢在铁板上。

因为,他犯了两个错误:骑兵与水师在河上作战、渔船/货船对付专业军舰。

垣护之在主舰上,通过三名旗令官发号施令。

目测过魏军战船数量、品种、队形后,垣护之下令:本方战舰不避敌船,只防弩箭手。

对方都是些货船、渡船、渔船,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对方唯一有威胁的是弓箭、手弩射击。

对此,也别无他法,只能硬碰硬。

你有我也有:弩箭对弩箭。

魏军在黄河上横拉了三条长铁索。

垣护之命令:搭载执斧手、握刀兵、持锤军士的三艘战舰,位列舰队中央,在前开路。

其余战舰在两侧护住他们,掩护他们行动。

当宋军水师战舰接近第一条铁链时,魏军大小船只上的弓箭、手弩开始发射,战斗一开始马上白热化…

高台上的拓跋焘见到,魏军的船只在宋军战舰面前,就像纸糊面捏的,不堪碰撞,一触即翻,许多直接裂开。

虽然魏军战船密密麻麻,数量是对方几十倍,但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宋军战舰就像在浮萍中航行一般。

现在就看三条铁索加上魏军弩、箭手的拦截效果了。

宋军战舰没有让拓跋焘等得太久就给出了答案:大约用了盏茶功夫,第一条铁链被砍断。

有了样板,后面就是照做。

跟着是第二条、第三条。

——激战过程中,宋军花了不到一个时辰,砍断了河面上的三条铁链。

宋军水师损失了一艘战舰,500多军士。

魏军的损失大约是300多只大小战船,1400多军士。

最后,宋军舰队朝下游方向扬长而去。

垣护之知道,宋军这次北伐已经无法达成预期目的,宋国不可能控制黄河沿岸。

水师舰队留在黄河一线相当危险。

他决定直接由黄河出海,走海路回建康。

拓跋焘目睹了战斗全过程。

没有办法,他和步六孤真、鲁秀等人只能看着干瞪眼。

任凭你鲜卑壮士力能拔山、戟可穿云,在河面与宋军专业水师较量,也是一筹莫展,只剩叹气。

拓跋焘对武将要求很高,奈何今天频道不对。即便对战斗结果不满意,他也不能苛责将士们。

最后,他只是轻轻摇头,在步六孤真、独孤寒吖陪同下默默回去滑台城。

*****

宋国北伐西路军方面。

弘农太守部。

总指挥柳元景坐主位,两边是尹显祖、鲁方平、薛安都、庞法起、田义仁。

还有二人:后军参军、73岁老将庞季明;降将李初古拔,他继续担任弘农太守,只不过换了门庭。

庞季明是关中望族庞氏嫡系,当年因家族遭到魏军屠杀而率少量族人投奔宋国。

今天他与会,是因为他向柳元景提出一个方案:自己愿意孤身潜回关中,到那里联络反魏义士,发展地下组织。到时接应征西大军。

柳元景请他来参加会议,并向诸位将军介绍了庞老参军的想法。

众将纷纷表示同意、认可。

认可的意思就是:到时无论谁攻进关中、长安城,都先联络他,带上他的队伍。

庞季明得到众人支持,也不多说什么,抱拳团团致意后离开会场,回去准备出发。

会议继续。

柳元景:“诸位,咱们现在的位置,东北边是陕城,西北边是潼关。虽说咱们的目标是潼关→长安方向,但若不控制陕城,魏军可以背后偷袭咱们。所以,现在咱们分工一下:李太守驻守弘农城;薛安都、鲁方平攻陕城;尹显祖、庞法起攻潼关,想法与庞季明联络上,东西夹击。本将军坐镇弘农,督运粮草,居中指挥。诸位有什么想法,现在请提出来。”

众人都无异议。领命出发。

薛安都与鲁方平率领各自人马出发,向陕城进军。

陕城太守宗显得知消息,一面固守城门,一面派人向皇帝拓跋焘求救。

陕城北靠黄河,南面是山,地势险要,城防非常坚固。

最重要的是,这里距离洛阳200里,交通方便,很容易得到魏军主力增援。

薛安都在城东、鲁方平在城西展开猛攻,但效果都不理想。

正在此时,魏国大军已经抵达黄河北岸。

拓跋焘收到宗显求救信,立即派洛阳城里的大将张氏连提,带二万重装骑兵,向西救援陕城。同时,拓跋焘又命浦坂城守将何难自西边出发,向东攻击鲁方平部。

薛安都、鲁方平遭到张氏连提、宗显、何难三部梅花间竹夹击。

鲁方平决定与薛安都合军,集中兵力迎战魏军主力张氏连提队伍。

他率部行军到陕城东面,见到薛安都,对他说:“小薛,如今敌军超过我军两倍,咱们唯有死战才有机会。如果你退缩,则我必斩你。若我退缩,请你斩我!”

薛安都大声应答:“好!大丈夫死则死尔,有何惧哉?!”

言罢,他卸下身上兜鍪、铠甲,露出里面的大红内袍。又把战马身上的甲胄也除掉,手执长矛,翻身上马,杀向敌阵。

双方军士只见一道红影在魏军里面穿行,所过之处,许多魏军中刺堕马。

鲁方平也学他样子,解除重胄,轻装上阵,拼命敌军。

宋军将士见到本方两位将军如此神勇,受到激励,士气大增。

就这样从早上杀到傍晚。

与此同时,坐镇弘农的柳元景也得到陕城军报,知道那里形势不妙。

他派自己堂兄刘元怙率2千精骑赶过去增援。

柳元怙等人接近陕城东边战场时,他下令全体军士下马,捂住马嘴,悄悄行军至敌军身后,再上马突然杀出。

魏军猝不及防,阵形大乱。

薛安都趁机冲到魏将张氏连提跟前,几个回合后,将其斩杀。

魏军首领被杀,军心溃散,乱了阵脚。

在薛安都、鲁方平、柳元怙队伍合攻下,张氏连提的2万人 ,被杀5千多,踩踏堕崖2千多,被俘4千多,其余四散溃逃。

听闻宋军在陕城东面大胜,张氏连提也死了,正向陕城赶来的何难立即掉头回蒲坂城去了。

陕城太守宗显知道继续抵抗意义不大,于是开城门投降。

潼关那边,庞季明不负众望,真的在长安城附近组织起一支义军队伍,3千多人。

庞季明带着这支部队,由长安城出发,到了潼关西边。

尹显祖、庞法起的队伍也开到了潼关东边。

两军东西夹击之下,拿下了潼关。

至此,进军关中的通道打通了。

柳元景押送粮草到陕城,顺便视察前线、安抚将士。

他见到4千多魏军俘虏中,大多数是汉人,便向他们询问情况。

这些人告诉柳元景,他们都来自魏国汉人士族,许多是崔浩案子牵连坐罪的奴兵。

有一部分就是太原柳家人。

柳元景祖上就出自太原,与太原柳氏同祖不同宗。

崔浩案牵连到太原柳家时,他曾捶胸叹息。

现在见到族人,他问他们愿不愿意留下加入宋军。

这些人告诉他:他们出征,都有家人、族人被官府扣留作人质。

作战时,魏军骑兵在后督促、驱赶,回头则死。

现在被俘,如果加入宋军,家人、族人必死。

他们表示:您可以杀了我们。这样就不会连累人质。

柳元景摇头叹息后,下令发给他们口粮、盘缠,放了他们。

这批人回去后,魏军中就传开了:投降宋军,会得到盘缠返乡。

柳元景的这一举动,后来得到皇帝刘义隆下诏嘉奖:赐鼓吹一部,也就是一套乐器。这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赏赐。

因为,拓跋焘与刘义隆之间,经常有外交文书往来,互相讽刺、挤兑、炫耀…

柳元景的做法,给了刘义隆讽刺拓跋焘的绝好素材。

柳元景部拿下陕城、潼关后,就地进行整军。

队伍作战减员,能补充齐整的就补充,无法及时补充的就缩编。

这个时代,虽然不像《商君法》规定的那样:伍长死了杀队员、什长死了杀伍长、队长死了杀什长、屯长死了杀队长…

但军队等级制度依然非常严苛。

大官压中官,中官压小官,小官压小兵,这是基本风尚。

正因如此,小兵是小官的炮灰,小官是中官的炮灰,中官是大官的炮灰…

一场大战下来,如果减员严重,剩下的往往全是军官。

如果没法及时补充兵丁,那就必须平行降级,打乱编制重新整编。

否则无法恢复战力。

薛安都、鲁方平、庞法起的军队,都减员不少。

柳元景把最大一批俘虏放了,其余俘虏分配给几人,补充之后仍然不足,于是只得缩小军事编制。

军制规定一营5千人。三位将军原来都有两营一万人。

经过整改后,都缩了水。

正在此时,庞季明老参军带来许多关中义士。

其中有些人表示,自己这帮人是原来盖吴起义军成员,起义被镇压后东躲西藏到现在。

他们说,大伙对薛安都将军十分熟悉,非常愿意加入他的队伍。

薛将军自然欣然应允。

这样,薛安都部补满了编制。

柳元景原计划休息、整军之后,率军直扑长安。

这时,皇帝刘义隆的旨意到了。

柳元景对圣旨行礼后,从传旨太监接过帛书一看,顿时垂头丧气。原来,圣旨写着:诏令柳元景部西路军,立即班师回襄阳。见诏即刻执行!

北伐半途而止了。

柳元景将诏书递给诸将传看。

大伙纷纷向传召太监询问原因。

那名太监也不隐瞒,把东路军大败、皇帝决定罢兵的消息告诉了诸位。

众人这才明白原委。

是啊,说到底,这次北伐,东路军才是主力。

如果东路军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其它几路军打得再漂亮,也于大局无补。

既然如此,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柳元景下令:全体回襄阳,去向雍州刺史、随王刘诞缴还兵符。

*****

刘义隆大张旗鼓发动的第二次北伐,由于东线主力失利,失去意义。

他觉得再打下去后果会更糟,于是下令收兵。

哪知拓跋焘的魏国大军已经来到了黄河沿岸。

拓跋焘经常与刘义隆通过交换国书打嘴仗,从言语上讥讽、贬低对方。

其实他在内心里,对刘义隆非常重视。

对这次宋国北伐,拓跋焘表现出十二分谨慎小心,甚至有点装怂。

魏军大军集结后,他让太子拓跋晃率军屯驻漠南,防守北方边境;让吴王拓跋余留守平城。自己则亲率两万军队先行南下,试探宋国虚实。

由于拓跋焘对宋**事行动过于谨慎,可以说魏军将军、士兵们都憋了一肚子气。

现在,好不容易出来,有了向南抢劫的机会,他们哪里会愿意收手。

无论是将军还是校尉,亦或是低级军士,都天天在军营内嗷嗷叫唤,希望快些渡过黄河,杀向淮河、长江。

就算拓跋焘这时想罢兵,也已经不大可能。

看来,宋国皇帝刘义隆,这下是惹火上身了。

因为,魏国大军号称百万雄师,誓言饮马长江水。

*****

拓跋焘对外称来了百万大军,自然是吹牛。

但肯定超过50万人。

本来,魏军攻打宋国,最快捷、最有威慑力的路线是:由洛阳入南阳,攻占襄阳,经汉水顺流直下至江夏,威胁建康。

可惜的是魏军没有水师。

于是,拓跋焘放弃西线水路。

他决定先拿下碻磝,收复平乐。

然后兵分五路,由陆路齐头并进、直扑向南,目的地是长江边:

最东边的任务交给高凉王拓跋那。

他长期经略魏国东南部。拓跋焘交代他:拿下青州、济州后,南下攻打下邳。即后世雎宁县。

最西边,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出发,南下攻打寿阳。也就是南平王刘铄的据点。

中间地带,拓跋焘亲自指挥三路大军进发:

殿中尚书长孙真10万大军攻打马头。即后世寿县西北。

楚王拓跋建10万大军攻打钟离城。即凤阳东北。

拓跋焘亲率15万大军,由东平南下邹山(后世邹城),剑指北伐总指挥部徐州。

悬觚、寿阳、马头、钟离、盱眙,这几个城池,都是淮河沿岸的重要枢纽。

下邳、徐州则是淮北要塞、重镇。

拿下了这几个地方,魏军铁骑面对南面的长江,可以说一马平川、挥鞭即至。

拓跋焘吸取上次攻打悬觚城教训,要求各路人马:路上遇到硬茬子城池,啃不下来就绕道走。

大军目的是迅速南下,饮马长江,不要在路上耽搁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