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79章 暗潮涌动

幸好遇见神 第379章 暗潮涌动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魏国大司农张黎,这两年正在主持一项重要的农业改革。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个麻烦,与鲜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农耕定居有关。

鲜卑族人起源于东胡。俄语对他们的称呼,翻译成汉语是“通古斯”,即“东胡人”的音译。也是“通古斯大爆炸”的那个通古斯。

沙俄占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后,对这里的称呼被音译成“西伯利亚”,其实俄语意思是“鲜卑利亚”,即“鲜卑人之地”。

鲜卑人以前生活在长城之外,四处游牧,风餐露宿。

他们对长城以内汉人的农耕社会非常羡慕。

等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中原司马家天下四分五裂、烂成一锅粥,边疆国防完全空虚,鲜卑各部瞅准时机,大举南下,骑马越过长城,进入并霸占中原半壁江山。

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段氏部、乞伏部、秃发部、吐谷浑、柔然…这些都是进入长城内的鲜卑部落。

他们终于可以、开始、过上从前向往的幸福生活了。

但是,鲜卑人进入中原,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原人的土地,一部分属于国家,一部分属于士人家族。

二者几乎各占国家土地的一半。

如果说“国家”相当于鲜卑族的部落联盟,那么“士人家族”就可以看作是部落。

鲜卑占领者原本的想法是:征服中原就是占有这里土地、人口、财产。

但是,这里的人口太多了。即便是南迁、逃走了许多之后。

如果鲜卑人为了土地、财物,而企图将中原人口屠杀殆尽的话,他们面临的难题是:那些敢于留下来的汉人士族,都是有牙齿的。

他们并不是没有反抗之力,而是打算成为鲜卑人的臣民。如果把他们逼到死角,鲜卑族人也会遭到巨大反噬。

留下来的汉人士族,之所以没有选择衣冠南渡,是看清了鲜卑族人的战争性质。

战争性质无非就是三种:为了复仇的战争、为了掠财的战争、为了统治的战争。

鲜卑族人显然不是为了复仇而来。

他们攻入长城内的战争性质,表面上是抢夺财物,而实质是准备在此定居、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鲜卑族人中的统治者,并不想杀光中原汉人,而是要长期统治他们,与他们共存。

留在中原的汉人正是看准了这点,这才没有逃走,也没有拼死反抗。

他们打算上缴自家的部分财物、资源,与鲜卑占领者谈条件,接受他们成为统治者的现实,同时争取到自身的生存空间、权利。

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种观念:管你统治者是汉人、胡人,只要你想拥有天下、治理天下,自己就是对方不可缺少的帮手。

对他们来说,司马家族拥有天下,与拓跋家族拥有天下,又有什么区别呢?

鲜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很快认识到了这点。

既然不能杀光他们,那就利用他们。——这就是鲜卑族统治者对留下来的汉人士族的定位。

既然效忠司马家族与效忠慕容家族、拓跋家族没有区别,那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效忠一族。——这就是留在故土的汉人士族对自己的定位。

双方心态如此互补,就很容易坐在一起商谈合作了。

虽然一方高高在上,一方卑躬屈膝。

但,好歹,这也是利益交换谈判。历史发展长河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

——说实在的,在社会里,个人、家族非常弱小,蝼蚁一样。

活命是第一位;改善生活条件是第二位;其它的都只能放在这二者之后讨论。

胡族统治下的汉人士族这样考虑问题。没什么错。

也正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人占人口大多数,才有几十个民族大融合的未来景象出现。

回到正题。

拓跋氏建立魏国,直到统一北方,土地问题一直是大问题。

土地分为两部分:国家的、私有的。

国家土地又分皇家的、军镇的、民屯的。

国家土地上的农户全是佃户,他们按国家规则获得一定数量土地耕种权,按比例上缴租子(纳税)。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佃户的耕种条件,也发生了严重分化。

有的人家有牛或马,耕种效率高许多。

没有牛或马的农户,占佃户人口的一半。

这种情况,对贫困农户相当不利。

站在朝廷角度看,这同时对整个农耕社会相当不利。

由于皇帝拓跋焘对军事开拓、工业进步更感兴趣,太子拓跋晃便把很多精力用来关注农桑、商业发展。

他与大司农张黎一起,搞出了一套强制农户互助的新政——“农户帮耕互助法”,简称“农户互助法”。

具体内容是:

有牛、马的农户,必须帮助无牛、马者耕田;无牛、马者以人工劳力回报。

有牛人家给无牛人家耕田22亩,无牛人家以耘锄7亩交换;给贫弱老幼家耕田7亩,则得换锄2亩报酬。

太子与大司农联署下令:官府必须登记清楚农户土地和牛马等情况,制作牌子竖立在田边。发现因饮酒、赌博而弃农者,严惩。

这套“农户互助法”、“农户实名制”新政推行以来,魏国农业生产效率、规模得到极大提高。

军镇、民屯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比以往翻了一倍多。

大司农张黎最近遇到的麻烦是:军镇、民屯里的农户反映,有牛、马的人家,开始抵触“农户互助法”,不愿帮耕。地方官员也不积极督促、落实这事了。

张黎稍加调查,就找到了这一现象的根源:督办“农户帮耕法”的各级官员,多数是属于太子这一派系的人。最近,太子派系的人,中央级别的,有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城被杀;郎官级的,太子府里的主簿、参军被斩了十几个;地方上收到牵连的,几十个被斩、一百多人革职并充军。

张黎是崔浩之后,汉人大臣里的首席。

虽有崔司徒前车之鉴,但张黎还是决定亲自求见皇帝,直言面谏。

他穿戴整齐,带上朝珠、笏碟,到试乾殿求见皇上。

门口小太监见是大司农张黎大人,不敢怠慢,问清他的意图后,进去转告大太监。

大太监走近皇帝身边,转述张黎请求。

正巧,此刻高允跪在御座下面。

他刚才为太子说了一句话。

皇帝盯着高允,还没吭声。

听说张黎求见,拓跋焘道:“让他进来。”

太监立即到门口宣张黎进见。

张黎一进殿,就见到匍匐在御座前的高允。二人年纪差不多。

但既然皇帝宣召了自己,张黎也不能理会御前发生了何事。

他双手持笏,抱拳躬身道:“微臣张黎,给圣上请安。”

拓跋焘道:“张爱卿免礼。你来得正好。高侍郎刚才责怪朕对太子不公,张大人你给评评理,朕如何不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