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378章 善后

幸好遇见神 第378章 善后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臧质、沈璞、毛熙祚站在城墙上,看着魏军潮水一样退去。

毛熙祚道:“将军,这…?”

臧质:“小毛,你想干什么,本将军知道。你我的一千人,只剩下不到500了;沈太守的4000郡兵,还剩1000出头。一万民兵也损失了3千多,而且对他们的使用,出城的话,还要另讲条件。这样吧,你若想追击拓跋狗贼,我做主,把沈太守的1000人和咱们的500人全给你。如何?”

毛熙祚以破军袖抹一把脸上尘土,越抹越脏,讪笑道:“还是算了,大伙的军功都超标了,只怕咱们无法兑现呢。再说,末将担心,那胡虏皇帝也许是使诈。他攻不破咱们城墙,便故意撤军,引诱咱们出城追杀,然后来个回马枪、反戈一击。咳咳,之前他们死了那么多人,士兵尸体把咱们城墙都快埋住了。可是他们走时还是有十多万,把尸体都带走了。咱们这点兵,出了城门,不够填人家牙缝。”

“知道就好。”臧质道:“盱眙城守住了,首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沈太守。要不是这坚固的城墙、充足的后勤供给、一万民兵…嘿嘿,咱们都得死。”

沈璞赶忙拱手道:“臧将军言重了。下官不敢当这首功。修补城墙、存储粮草、国难当头招募兵勇…这些是地方官的份内职责啊!”

毛熙祚望过去、想反驳沈璞的话,臧质制止了他,摇头叹息道:“份内职责,是啊,沈太守是尽份内职责!可是,咱们宋国朝野,有几个父母官能记得份内职责啊?本将军知道,争功者不思本份,而尽职者不以本份居功。沈大人高义,应当受本将军一拜!”

说完,他双手抱拳,低身弯腰,对着沈璞深深一揖。

他这一拜,是十二分的真心实意。

一是开城门救命之恩,而是拱手交付一城指挥之权,三是为战斗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后援。

臧质这样的猛将,与沈璞这样的副将合作,真有种虎入大山的感觉。

何况对方还是那么的守本份、知谦虚。

一旁的毛熙祚也不多话,照样深深一拜。

沈璞先是抢上前阻止臧质将军,后又去扶毛熙祚裨将,有点手忙脚乱。

沈璞还想推辞、还礼,被臧质制止了。

臧质道:“行啦,咱们别在这谦来让去了。毛裨将,你去统计一下死伤人数。咱们这是守城护民,不是攻城掠地,只有支出、没有进账。死伤那么多人,城池毁坏成这个样子,总不能就这么算了,让沈太守用今后的税赋收入来买单吧。过几天,确定魏军退走了,本将军就去建康,就算舍了这身官职,死乞白赖也要为沈大人讨些补偿回来。”

沈璞听了,这次轮到他对臧质长揖到底,道:“无论结果如何,本太守都要代盱眙军民,多谢臧将军大恩。”

他这一拜也是发自真心。

臧质带来的人虽然不多,可是在战斗中,个个都是一个顶十个、百个的猛士。

这一场盱眙城保卫战下来,那900多壮士,又赔了500人进去。

当然,魏军在这一个多月的激战中,死亡人数绝对超过四万,是盱眙守军死亡人数的7~8倍。

臧质将军领军作战时,极短时间内就掌握了盱眙城防要点、己方兵力配置,在对付敌军进攻时,判断敌军火力、分配己方军队……这些,沈璞深感自己望尘莫及。

要不是臧将军碰巧进入了盱眙城,沈璞觉得:自己指挥盱眙军民抵抗魏国皇帝的大军,十之**是守不住。

这就是沈璞真诚感激臧质将军的原因。

*****

拓跋焘正月初二离开瓜步城,二月到盱眙,被臧质气到,率领大军,在盱眙城和宋国守城军民死磕的这段时间,外面确实发生了不少事。

最劲爆的事情,自然是鲁家三兄弟率领自己的手下军队叛逃到了宋国。

接着,南安郡公程天祚也在建康城公开露面,宣称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回归故国。

虽然,对拓跋焘来说,鲁家三兄弟和程天祚,都是可有可无之辈。

但是,拓跋焘开始体会到了一点:崔浩案子对汉族人的后遗症,慢慢发酵了。

当初,自己本意是拿崔浩家族开刀,一来杀一杀汉人蒸蒸日上、喧宾夺主的势头,二来安抚一下鲜卑贵族们情绪。

自己下令诛崔浩九族,让太子辅助性打压其姻亲三大家族。

哪知太子比自己还狠,直接对卢家、郭家、柳家处以“夷灭三族”的极刑。

许多人以为,作为刑罚,“诛九族”比“夷三族”要重。

其实完全不是。

“诛九族”、“夷三族”都是商鞅发明的刑罚。

《商君书》明确注明:诛,杀戮、消灭,是针对个人的刑罚。夷,荡平、摧毁,是针对集体的刑罚。

诛九族,是指杀戮九族中16岁以上男子和主要女性。一般女性和16岁以下的男子、没有子嗣的妾侍、出嫁的女儿,都不在杀戮之列。

九族是指:以自己为中间,上四代、下四代所覆盖的同姓。而夷三族,凡所涉及之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就算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

三族是指:自己本姓一族三代、母亲姓氏一族三代、妻子姓氏一族三代。

也就是说:“诛九族”是杀死自己同姓的九服中的成年男子和主要女性。

而“夷三族”则是自己本姓、母亲本姓、妻子本姓的三代人全部连根拔起。

可见,“夷三族”要比“诛九族”更加残酷。

崔浩在《国史》中对皇族先祖大不敬,并且擅自公之于道,皇帝诛他九族,虽然重了些,但崔浩本人飞扬跋扈,不但鲜卑贵族反感,就是汉人权贵也多不喜,所以,皇帝处罚重些,也没什么人替他抱不平。

可是卢家、郭家、柳家就不一样了。

这三家虽说也是汉族人中的一流家族,但高官很少,经商为主,与人结怨不多。

太子府以连坐崔浩罪名,出动禁卫军,夷灭三家之三族,引起极大轰动。

拓跋焘正恼火之际,少府寺卿呈来太子上缴给皇宫的罚没财物清单,拓跋焘看了那些数字,这才没有发作,反而转怒为笑。

如果太子是因无知莽撞而拉了这么大的仇恨,拓跋焘肯定是要责罚的。

但如果太子是有的放矢、借题发挥,而且满载而归,那就另当别论了。

太子不能糊里糊涂做事,这点最重要。

虽然手段毒辣了些,但收获如此之大,作为储君,毒辣一些,对将来执掌国家有好处。

于是,拓跋焘看在巨额财产的份上,追加崔浩罪行,并下旨夷灭其三族。

总不能搭头比正主还大吧?

其实,崔浩母亲家族就是范阳卢氏,他的妻子家族就是太原郭氏。拓跋焘对崔浩追加惩罚,夷灭其三族,只具象征性,并无实质意义。

拓跋焘收到巨大好处,也就不再提这档子事。

不过,崔浩案子的余毒,在民间,特别是汉人中,一直在发酵。

如今,鲁家三兄弟、程天祚等人的行为,就是直接证明。

拓跋焘思考着,该如何弥补、挽回这种趋势。

……

此刻的太子拓跋晃,正在漠南边境军帐中,听平城来的太子府侍郎任城汇报京城里的动静。

皇帝拓跋焘南征前,派太子拓跋晃镇守漠南,让吴王拓跋余守京城。

因为,北方的柔然人躲到漠北以后,经过上十年低调恢复,近来又死灰复燃,开始南下掠夺了。

而且,柔然人有个习惯,就是只要魏国与他国交战,他们必定会趁火打劫。

拓跋焘准备率大军攻打南方宋国,让其他人镇守漠南边防,他信不过,于是派太子拓跋晃去。

拓跋晃不仅是东宫太子,还是录尚书事(总理尚书大臣),法定的、皇帝之下魏国第二人。

万一柔然搞事,皇帝不在京城,太子能调动的资源最多。

拓跋焘的心腹太监宗爱,与太子一向不对付。这也许是拓跋焘的权谋之术,故意为之。

宗爱趁机向皇帝进言:由吴王拓跋余留守京城,自己从旁协助。

拓跋焘经过考虑,接受了宗爱建议。

拓跋焘子嗣众多,有六个儿子、几十个女儿。拓跋余排行男丁老五,是拓跋晃异母弟。

因为母亲闾左昭仪家族的缘故,拓跋余与太监宗爱走得很近。

拓跋焘六个儿子中,二皇子拓跋伏罗早逝。

剩下五个皇子,宗爱与太子拓跋晃、三皇子拓跋翰不对付。

四皇子拓跋谭、六皇子拓跋建为人耿直,喜欢军事,不大与臣子们结交。

宗爱是拓跋焘最信赖的内臣。他心机深沉,偷偷在皇帝下一辈里物色靠山。

思来想去,他没得选择,只能是拓跋余。

宗爱与拓跋余母亲闾左家有些渊源。闾左昭仪明白宗爱的意思。

但鲜卑族女人,是绝对不敢插手皇子们的家事的。因为那样很容易被处死,还会连坐家族。

幸好拓跋余不蠢。稍微年长些后,他就感受到了宗爱的善意,也认识到宗爱不是一般人。于是也就很乐意与对方相向而行。

拓跋余有三大爱好:财宝、女人、狩猎。

这些在皇帝宠臣宗爱这里,根本就不是事。

渐渐地,拓跋余成了一位对宗爱言听计从的王子。

现在,吴王拓跋余以临时总督身份,总揽平城大小事务。

真正做决定的人其实是宗爱。

当然,宗爱伪装得很巧妙。

可是,宗爱是太子的死对头,他的一举一动,怎能逃过太子府安插眼线的监察。

任城悄悄来边塞大营,就是将相关情报送给太子。

任城告诉拓跋晃,自从皇帝、太子离开首都,吴王坐镇京城以来,平城里各个衙门都得到一个印象:中常侍宗爱大人对吴王的决议,基本都是支持的。

如今平城的各级官员,都给吴王拓跋余几分面子。

拓跋晃听完任城的描述,只是沉默思考,没有吭声。

任城汇报完,随即离开,与卫队一起悄悄返回平城。*****

拓跋焘的大军三月初离开盱眙,回去的路上必须经过彭城。

拓跋焘心里有些打鼓。

因为,他这路人马是十万多点,而彭城里的守军号称也是十万。

如果两位宋国王爷孤注一掷,率军出城与魏军作战,拓跋焘还真的有点慌。

当然,拓跋焘的左翼是拓跋建、长孙真,右翼是拓跋那,两路人马都在十万左右。

如果拓跋焘遭到彭城宋军攻击,他们能够立即增援。

魏军斥候的通讯工作做得非常好。

正常情况下,两翼与大本营之间,每隔两个时辰相对发出一队快马。信息从未间断过。

江夏王刘义恭和武陵王刘骏,站在彭城墙头,看着魏军大队人马从城下官道经过。

拓跋焘不准备攻打彭城,彭城两位王爷也不准备招惹魏国皇帝。

双方颇为默契。

元嘉二十八年三月底,即公元451年3月。快入4月时,拓跋焘回到了平城。

拓跋余因为镇守京城有功,被封南安王。

4月中旬,侍郎任城因为潜往边塞,被魏军巡逻队抓获。

经审问,任城承认自己与柔然族人有走私贸易行为。

任城被处死,家人充军。

4月下旬,给事中仇尼道盛被抓。罪名是在参与办理崔浩连坐案件过程中,侵吞卢家、郭家、柳家几处店铺。

仇尼道盛被当街腰斩。家人充军。

仇尼道盛的案子牵扯到太子府十几名官员。他们都遭到斩杀。

5月,太子拓跋晃完成镇守漠南边境任务,回到平城。

皇帝拓跋焘在接见太子时,只是给予口头嘉奖。

同时,皇帝冷着脸指出:任城、仇尼道盛的案件,许多情节与太子府攀扯不清。太子回府后要好好反思。

拓跋晃伏地悔过,行礼后唯唯诺诺退出皇宫,浑浑噩噩回到太子府。

鲜卑族人的传统是早立太子,树立储君权威,不轻言废立。

拓跋焘深知这点,没有露出这意思。

拓跋晃依旧是太子、储君。

但一天后,皇帝让太监传口谕,免除了他的录尚书事职位。

太子经管的事务越来越少、多数是鸡毛蒜皮小事。

中书侍郎高允,上次差点被崔浩案件牵连。幸亏拓跋晃事先向皇帝求情,他得以平安脱身。

魏国朝廷的官衙设计,都是崔浩、张黎、高允等汉人文官,照搬晋国朝官规制而来的。

中枢衙门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就是秉承皇帝旨意,掌管机要,起草诏书、政令、委任状、敕令等文书的衙署。

这里直接面对皇帝,传达皇帝旨意。

第一把手是中书令,相当于秘书长。中书侍郎是第二把手。

高允几乎天天见到皇帝拓跋焘。

这天,他为皇帝起草好一份诏书,皇帝御览批红后,交给小太监传给门下省。

拓跋焘见高允还不走,便问:“高侍郎还有何事?”

高允忽然整肃衣冠,匍匐在地,叩首道:“微臣斗胆请皇上不要冷落太子。”

拓跋焘僵住。

这老东西!

整个朝堂都在回避提及这茬子事。

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