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幸好遇见神 > 第442章 冯氏新政(上)

幸好遇见神 第442章 冯氏新政(上)

作者:班门弄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2 14:27:41 来源:书海阁

北魏皇室、朝堂,在太武帝拓跋焘晚期及以后,经过了“宗爱祸国”、“乙弗浑乱朝”两个动荡阶段。

现在当家的太皇太后冯氏,经过后期与乙弗浑的较量,诛杀了对方而站稳脚跟。

她头脑清晰、心机深沉,团聚了北魏朝廷的中坚力量,分化了乙弗浑的重要合作伙伴慕容白曜,最后将乙弗浑的势力铲除。

冯太后倚仗的核心人物包括:

1.司空陆定国。

陆定国是前侍中、司徒陆丽长子。

在铲除宗爱党羽、扶持文成帝拓跋濬登基的过程中,陆丽、长孙渴侯、源贺、独孤尼、薛提等人起了关键作用。

长孙渴侯、薛提不久去世。

文成帝拓跋濬薨逝后,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大权被乙弗浑、慕容白曜二人把持。

乙弗浑找借口诛杀反对派,殿中尚书杨保平、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大臣相继遇害。

因病在乡下疗养的司徒陆丽,愤而回平城,上朝与乙弗浑理论,也被后者杀害。

陆丽后人陆定国,自然成为冯太后的坚定盟友。

陆定国在诛灭乙弗浑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破格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2.太尉源贺。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年轻的源贺就担任殿中尚书。

他家与担任南部尚书的陆丽家是世交。二人交情很深。

后来二人携手,联合长孙渴侯、独孤尼、薛提等大臣,扶文成帝拓跋濬登基、诛杀宗爱党羽。

文成帝死后,源贺与陆定国一样,站在冯太后一边,与乙弗浑对抗。

乙弗浑一党覆灭后,源贺升为三公之一的太尉。

3.司徒独孤尼。

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独孤尼是中常侍,任禁卫军首领。

他与太子拓跋晃手下核心人物仇尼道盛有隙,渐渐与拓跋晃的对头宗爱成为一伙。

但宗爱两次弑杀魏国皇帝,独孤尼羞于为伍的同时,也深感宗爱是引火**、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独孤尼决定反水、自谋后路。

他暗地里主动与陆丽、源贺、长孙渴侯等人联络,很快和他们达成一致、走到了一起。

独孤尼掌握着禁卫军。要诛灭宗爱党羽,他的作用很关键。

陆丽等人也是因为这点才不计前嫌与他合作。

独孤尼后来也与陆定国、源贺一起,成为冯太后的支持者。

诛灭乙弗浑后,独孤尼升为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4.高允。

北魏历史中,高允仅次于崔浩,是汉人儒家代表人物。

高允出生于公元390年。比崔浩小9岁,比明元帝拓跋嗣还大两岁。

高允父亲高韬曾担任丞相参军,与崔浩之父、吏部尚书崔宏有旧。

高韬很早去世。崔宏收留了高允,让他与儿子崔浩一起学习。

所以,崔浩被杀前,高允一直追随其左右。

太武帝拓跋焘决定诛灭崔浩九族时,高允也在被诛之列。

高允是太子拓跋晃老师,二人关系亲近。

拓跋晃为了救他,亲自带着他去找皇帝父亲说情,申辩“国史”中谩侮拓跋先祖的记叙,全是崔浩所写,与高允无关。

拓跋焘见太子态度决然,便想让高允找个台阶、为他自己开脱,放他一马。

哪知高允神色平静,摇头道:“禀奏陛下,微臣不能为了活命而撒谎。崔司徒挂名国史,其实大部分是微臣几人所着。微臣不敢欺瞒皇上。”

拓跋焘和拓跋晃听了,哭笑不得。

拓跋焘借“国史案”诛杀崔浩,本来就还有其它原因。

杀不杀高允,对皇帝计划没有影响。

他见高允为人耿直、品行高洁,便没杀他。

拓跋濬继位后,高允担任中书令。

中书令就是三省之“中书省”的长官,负责起草诏书、政令。属于距离皇帝最近的大臣。

有一次,皇帝拓跋濬到高允家里去走访,发现他家中非常简陋,比普通官宦家庭也远远不如。

拓跋濬深感震惊。

冯太后在宫中几十年,对这位汉人老臣自然不陌生,对其品行、学识非常敬佩。

她掌权后,对高允加官太常,召他问政。

高允便向冯太后提出了设立“乡学”的建议。

冯太后听后,大喜。

她要求高允回去拟定详细方案,正式上奏朝廷。

不久,魏国皇帝颁布了“初立乡学制度”诏书。

“初立乡学制度”具体内容是:

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乡学,派任博士、助教,招收学生,教授儒家经典。

将州郡按大小划分上、中、下三等。

上郡派博士、助教各二人,招学生100名;

中郡派博士、助教各二人,招学生60名;

下郡派博士二人、助教一人,招学生40名。

——这是一项改变魏国政治体制基础的重要措施,被认为是“冯氏新政”的起点。

顺便说说“博士”。

1.先秦时代,“博士”是中央高级文吏的统称。

他们有的负责保管文献,有的编撰着述,有的传授学问。

他们不是官而是吏,但又有别于地方衙门的低级文吏。

2.秦朝最早将“博士”定为官名,食禄300石,职责同前。

博士完成由吏到官的蜕变,虽无品秩,但有了级别。

秦朝有记录的博士70人。

秦朝的县老爷分两种:超过万户的县,首长叫县令,食禄600石以上;少于万户的县长官叫县长,食禄300~500石。

博士级别与最低的县长平级。

区别在县长是有品秩的,是正儿八经序列官员。而博士属于杂官、闲职。

3.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将博士级别提高至500石以上。

五经就是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

汉武帝授意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儒学成为官场晋级的最重要标尺。

五经博士的地位水涨船高,成为备选高官的代名词。

4.后来,“博士”含义经历不断演变。

冯太后在全国设乡学,派博士及助教作为老师,传授的自然是儒学知识、思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