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在大宋仁宗天子在位的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之时,仁宗皇帝端坐在紫宸殿上,接受百官朝拜。但见殿外,祥瑞之云萦绕凤阁,吉祥之气笼罩龙楼。含着晨烟的御柳轻轻拂动着旌旗,带着露珠的宫花迎接着剑戟。在阵阵天香之中,头戴玉簪、脚穿珠履的官员们齐聚在红色台阶之上;仙乐悠扬,身着绣袄锦衣的侍从们簇拥着皇帝的车驾。珍珠帘高高卷起,黄金殿上露出天子乘坐的华丽车舆;凤尾扇缓缓打开,白玉台阶前停下了天子的宝辇。隐隐约约传来净鞭“啪、啪、啪”三声脆响,文武百官整齐地分成两班站立。

这时,殿头官高声喝道:“有事的官员出列早奏,无事就卷帘退朝。”只见官员队伍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走出队列,上奏道:“如今京师瘟疫肆意蔓延,百姓生活艰难,军民伤亡众多。恳请陛下宽赦罪责,减轻刑罚,降低税赋,以此来消除天灾,救济万民。”仁宗皇帝听后,急忙下令翰林院立刻起草诏书:一方面对天下的罪囚实行赦免,民间所有的税赋全部免除;另一方面命在京的宫观寺院,举行祈福消灾的法事。然而,当年的瘟疫却愈发严重。仁宗皇帝得知后,心中忧虑,龙体也感到不适,于是再次召集百官商议对策。

此时,在官员队伍中,有一位大臣越出班次启奏。皇帝一看,原来是参知政事范仲淹。范仲淹行完参拜大礼后,上奏道:“如今天灾横行,军民困苦不堪,每日都难以维持生计,百姓深陷困境。依臣愚见,要消除这场灾祸,可以宣召嗣汉天师星夜赶来朝廷,在京师的禁院举行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向上帝奏明情况,这样或许能够消除民间的瘟疫。”仁宗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迅速命令翰林学士起草诏书一道,皇帝亲自用御笔书写,并赐下御香一炷,任命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赶赴朝廷,为消除瘟疫祈福。接着在金殿上点燃御香,皇帝亲手将诏书交给洪太尉,洪太尉领命后,即刻启程出发。

洪信领了皇帝的敕令,辞别天子,不敢有丝毫耽搁。随从背着诏书,用金盒子盛放着御香,带着数十人,骑上驿马,一行人等离开了东京,取道前往信州贵溪县。一路上,只见远处山峦层层叠翠,近处河水清澈透明。奇异的花朵绽放,如锦绣般铺满山林,嫩绿的柳枝舞动,像金丝般轻拂大地。风和日丽之时,他们路过野店山村;道路笔直沙地平缓,夜晚便住宿在邮亭驿馆。身着的罗衣在红尘中轻轻飘荡,胯下的骏马在繁华的道路上尽情驰骋。

不久,太尉洪信带着御书丹诏,一行人等踏上了旅程,夜宿邮亭,日行驿站,长途跋涉,渴了就饮水,饿了便用餐,就这样过了好些日子,终于抵达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城迎接,随后立刻派人通知龙虎山上清宫的住持和道众,让他们准备迎接诏书。第二天,众位官员一同护送太尉来到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众多道众,敲钟击鼓,手持香花灯烛,举着幢幡宝盖,奏着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诏书,一直将洪太尉等人接到上清宫前下马。太尉打量那宫殿,果然是一座气派非凡的上清宫。但见:

青松蜿蜒曲折,翠柏郁郁葱葱。门上悬挂着皇帝敕赐的金书匾额,户旁排列着灵符玉篆。虚皇坛旁,依稀可见垂柳名花;炼药炉边,苍松老桧相互掩映。左边,天丁力士随侍着太乙真君;右边,玉女金童簇拥着紫微大帝。披散着头发、手持宝剑的北方真武大帝脚踏龟蛇;脚穿便鞋、头戴道冠的南极老人降伏龙虎。前排是二十八宿星君,后排是三十二帝天子。台阶下流水潺潺,院墙后青山环绕。仙鹤头顶丹红,乌龟背生绿毛。树梢上有献果的苍猿,莎草中有衔芝的白鹿。三清殿上金钟鸣响,道士们吟唱着步虚词;四圣堂前玉磬敲击,真人在礼拜星斗。献香的台阶上,彩霞光映射着碧绿的琉璃;召将的瑶坛中,赤日光摇曳着红色的玛瑙。清晨门外祥云显现,仿佛是天师在恭送老君。

当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到道童侍从,前前后后迎接引导,将洪太尉等人接到三清殿上,把诏书恭敬地放在中间供奉起来。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天师如今在什么地方?”住持真人上前禀告道:“启禀太尉,这一代祖师号称‘虚靖天师’,他生性喜好清净高雅,厌倦迎来送往,自己在龙虎山顶搭建了一座茅庵,修身养性,所以不居住在本宫。”太尉问:“如今天子宣诏,怎样才能见到他呢?”真人回答说:“请容我禀告,诏书暂且供奉在殿上,我们也不敢擅自开读。还请太尉到方丈室品茶,再一起商议办法。”于是,众人将丹诏供奉在三清殿上,然后和众官员都来到方丈室。太尉在中间坐下,执事人员献上香茶,接着又送上斋饭,水陆食物一应俱全。用完斋饭后,太尉又问真人:“既然天师在山顶的庵中,为何不派人请他下来相见,宣读丹诏呢?”真人禀报道:“太尉,这一代祖师虽然在山顶,但他道行高深莫测,为人清高自在,厌烦尘世纷扰,能够腾云驾雾,行踪飘忽不定,从来没有下过山。我们平常也很难见到他,怎么能派人把他请下来呢!”太尉说:“如此这般,怎样才能见到他呢?如今京师瘟疫盛行,当今皇上特地派我为使者,带着御书丹诏,亲自捧着龙香,前来请天师,要举办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消除天灾,救济万民。这可如何是好?”真人禀报道:“朝廷天子想要拯救万民,除非太尉心怀一片至诚之心,斋戒沐浴,换上普通的衣服,不带随从,亲自背着诏书,焚烧御香,徒步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才有可能见到。如果心意不够至诚,那不过是白走一趟,很难见到天师。”太尉听后说道:“我从京师就开始吃素来到这里,怎么会心意不诚呢!既然如此,就按照你说的办,明天一大早我就上山。”当晚,众人各自暂且休息。第二天五更时分,众道士起身,准备好香汤和斋饭。请太尉起床,用香汤沐浴后,换上一身崭新的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完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背上,手里提着银手炉,缓缓地烧着御香。许多道众人等,将太尉送到后山,指明上山的路径。真人又禀报道:“太尉要拯救万民,千万不要产生退悔之心,只管诚心诚意地往上走。”太尉告别众人,口中念诵着天尊的宝号,大步向山上走去。走到半山腰时,望见山顶高耸入云,果然是一座雄伟的大山。只见这山:

根基盘绕在地角,山顶连接着天心。远远望去,仿佛能磨断乱云的痕迹,近看则好像能吞没明月的光辉。高低不平的是山,有侧石通道的是岫,孤岭崎岖的是路,上面极为平坦的是顶,头圆下壮的是峦,隐藏虎豹的是穴,藏风纳云的是岩,高人隐居的是洞,有特定环境和界限的是府,樵夫出没的是径,能通车马的是道,流水有声的是涧,古渡源头的是溪,岩崖滴水的是泉。左边的山壁是遮掩,右边的山壁是映衬。吐出来的是云,吸纳进去的是雾。山峰像锥尖一样小巧,山势险峻陡峭,悬空之处看似危险,陡峭之处又如同削平一般。千座山峰竞相争秀,万道沟壑奔腾水流。瀑布斜斜地飞泻而下,藤萝倒挂在山间。老虎咆哮时,山谷口风生;猿猴啼叫时,月亮从山腰坠落。恰似用青黛染成了千块美玉,又像碧纱笼罩着万堆烟雾。

洪太尉独自一人,走了一会儿,沿着盘曲的山坡,转过曲折的小路,拉着葛藤,攀着树枝,大约走过了几个山头,走了两三里多路,渐渐感到脚酸腿软,实在走不动了。他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暗自想道:“我是朝廷的贵官公子,在京师的时候,睡的是厚厚的褥子,吃的是丰盛的佳肴,尚且还会感到倦怠,何曾穿过草鞋,走过这样的山路!也不知道天师在哪里,却让我受这般苦头!”又走了不到三五十步,就耸着肩膀气喘吁吁。这时,山凹里突然刮起一阵风,风过后,从松树背后如惊雷般吼了一声,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老虎猛地跳了出来。洪太尉大吃一惊,叫了一声:“哎呀!”一下子向后摔倒在地。他偷偷地看那老虎,只见:

一身皮毛披着黄金般的色泽,十八只爪子露出银钩般的尖锐。

眼睛如同闪电,尾巴好似皮鞭,嘴巴像血盆,牙齿似剑戟。

伸腰展臂的姿态狰狞恐怖,摆尾摇头的声音震耳欲聋。

山中的狐兔都吓得潜藏起来,涧下的獐狍也都收敛了踪迹。

那老虎盯着洪太尉,左绕右转,咆哮了好一阵子,突然纵身朝后山坡跳了下去。洪太尉瘫倒在树根底下,吓得牙齿不住地打战,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只感觉浑身麻木,如同中风一般,两条腿软得像斗败的公鸡,嘴里不停地叫苦。老虎离开一盏茶的工夫后,他才勉强爬起身来,重新收拾好地上的香炉,继续点燃龙香,再次往山上走去,一心想要找到天师。

又走了三五十步,洪太尉叹了好几口气,抱怨道:“皇帝限期,派我到这地方,让我受这般惊吓。”话还没说完,就感觉又有一阵风刮来,风中带着刺鼻的毒气。太尉定睛一看,只见山边的竹藤里簌簌作响,猛地蹿出一条水桶般粗细、白得像雪花一样的大蛇。太尉瞧见,又是一惊,手炉都掉在了地上,大喊一声:“我这次可真要死了!”随后便倒在盘砣石旁。他微微睁开眼偷看那条蛇,只见:

蛇昂首时,好似狂风骤起;蛇瞪眼时,仿若电光闪现。它游动起来,能让峡谷崩塌、山冈倾倒;呼吸之间,仿佛能吹云吐雾。身上的鳞甲,像千片美玉错落分布;尾巴梢儿,斜卷着如一堆白银。

那条大蛇径直蹿到盘砣石边,对着洪太尉盘成一团,两只眼睛迸射出金光,张开血盆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把毒气喷到洪太尉脸上。这可把太尉吓得魂飞魄散,仿佛三魂七魄都悠悠荡荡地要离体而去。那条蛇盯着洪太尉看了一会儿,便朝山下一溜烟跑了,瞬间就没了踪影。太尉这才爬起来,说道:“谢天谢地!可吓死我了!”他看看自己身上,起的鸡皮疙瘩像馉饳儿一样大,嘴里骂道:“这些道士太不像话,竟敢戏弄我,让我受这样的惊吓!要是在山上找不到天师,下山后我跟他们没完。”他重新拿起银提炉,整理好身上背着的诏书以及衣服头巾,准备再次上山。

刚要迈步,只听到松树背后隐隐约约传来笛声,声音越来越近。太尉定睛一看,只见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支铁笛,从山凹里转了出来。再看这道童,只见他:

头上梳着两个丫髻,身上穿着一件青衣;腰间系着用草编成的绦带,脚下穿着麻鞋。他明眸皓齿,整个人飘飘然,一尘不染;绿鬓朱颜,浑身透着一股脱俗的气质,没有丝毫俗气。

当年吕洞宾有一首牧童诗写得很妙: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只见这个道童,笑眯眯地骑着黄牛,横吹着铁笛,正朝这边走来。洪太尉见状,便招呼道童:“你从哪里来?认识我吗?”道童却不理他,只顾吹笛。太尉连问了好几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太尉说:“你来这儿,莫不是想见天师?”太尉十分惊讶,说道:“你不过是个牧童,怎么会知道?”道童笑着说:“我早上在草庵里伺候天师,听天师说:‘朝中当今仁宗天子,派了个洪太尉带着丹诏御香,到山里来,宣我去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为天下消除瘟疫。我现在就乘鹤驾云去了。’这会儿想必已经走了,不在庵里。你别上去了,山里毒虫猛兽特别多,恐怕会伤了你的性命。”太尉又问:“你可别骗我?”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走了。太尉心想:“这小孩怎么什么都知道?想必是天师嘱咐他的,肯定是这样。”他本想再上山去,可刚才被吓得太惨,差点丢了性命,不如还是下山吧。

太尉拿着提炉,顺着原路往山下跑。众道士迎上来,把他请到方丈室坐下。真人便问太尉:“见到天师了吗?”太尉说:“我可是朝廷的高官,怎么能让我走山路,受这般辛苦,差点把命都丢了!刚走到半山腰,就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吓得我魂都没了。又没走出多远,到了一个山嘴处,竹藤里蹿出一条雪白的大蛇,盘成一堆,挡住了去路。要不是我福大命大,怎么能活着回京。都是你们这些道士捉弄我!”真人赶忙解释:“我们怎么敢怠慢大人呢,这是祖师在试探太尉的诚心。本山虽然有蛇和老虎,但从不伤人。”太尉又说:“我正走不动,打算再往山坡上走的时候,只见松树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着铁笛,正从山上过来。我就问他:‘从哪儿来?认识我不?’他说:‘都知道了。’还说天师吩咐过,早上就乘鹤驾云去东京了。所以我就回来了。”真人说:“太尉可惜错过了,那个牧童正是天师。”太尉惊讶道:“他要是天师,怎么如此不起眼?”真人回答:“这一代天师可不一般,虽然年纪小,可道行高深。他是超凡脱俗之人,在四方显圣化缘,极其灵验,世人都称他为道通祖师。”洪太尉懊悔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了真师!”真人说:“太尉放心,既然祖师按照法旨已经去了,等太尉回到京城的时候,这场醮事祖师肯定已经做完了。”太尉听了,这才放下心来。真人马上吩咐安排筵席,招待太尉;又把丹诏收藏在御书匣里,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在三清殿上焚烧了。当天,方丈内大摆斋饭,众人设宴饮酒。到了晚上,宴会结束,太尉留宿到天亮。

第二天吃过早饭,真人、道众以及提点执事等人邀请太尉游览龙虎山。太尉很高兴,带着许多随从,步行走出方丈室,前面有两个道童引路,一行人来到宫前宫后,观赏了许多美景。三清殿上的富丽堂皇,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左廊下有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有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各个宫殿都游览过后,他们走到右廊后面的一处地方。洪太尉一看,这里另有一座殿宇:四周是用捣椒红泥砌成的墙;正面有两扇朱红色的槅子门;门上挂着胳膊粗的大锁,交叉处贴着十几道封皮,封皮上又重重叠叠盖着朱红大印;屋檐前有一块朱红漆的金字牌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伏魔之殿”。

太尉指着门问道:“这是什么地方?”真人回答:“这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的殿宇。”太尉又问:“为什么上面贴了这么多重叠的封皮?”真人说:“这是祖师大唐洞玄国师把魔王封锁在这里。每传一代天师,都会亲手添一道封皮,让子子孙孙都不敢轻易打开。要是放走了魔君,那可就不得了。如今已经传了**代祖师,大家都发誓不敢打开。锁是用铜汁浇灌铸造的,里面的情况谁也不知道。我住持本宫三十多年了,也只是听说过这些事。”

洪太尉听了,心里十分好奇,想道:“我倒要看看魔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于是对真人说:“你把这门打开,让我看看魔王长啥样。”真人连忙劝阻:“太尉,这殿绝对不能开。先祖天师千叮咛万嘱咐,以后谁都不许擅自打开。”太尉笑着说:“胡说!你们是想故意弄出些稀奇古怪的事,来迷惑百姓,所以才弄了这么个地方,假称锁镇魔王,好显摆你们的道术。我读了那么多书,可从来没见过锁魔的方法。神鬼之事,与我们人间相隔甚远,我才不信里面有魔王。赶紧给我打开,我倒要见识见识魔王到底是怎么回事!”真人再三禀报道:“这殿真的不能开,恐怕会惹出大祸,伤到人的。”太尉大怒,指着道众说:“你们要是不开门让我看,等我回到朝廷,先参奏你们这些道士阻拦宣诏,违抗圣旨,不让我见天师;再参奏你们私自设立这个殿,假称锁镇魔王,蛊惑军民百姓。到时候把你们的度牒都吊销,把你们发配到偏远恶劣的地方受苦。”真人等人惧怕太尉的权势,只好叫来几个火工道人,先把封皮揭掉,再用铁锤砸开大锁。众人把门推开,往里面一看,黑洞洞的,只瞧见:

四周昏昏暗暗,渺渺茫茫。几百年来不见一丝太阳光,亿万年也难见到明月的影子。分不清南北,辨不明东西。黑烟弥漫,寒气袭人,让人浑身打颤。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却是妖精出没的所在。睁开双眼如同盲人,伸出双手不见手掌。这里常年像农历三十的夜晚,又好似五更天那般漆黑。

众人一同走进殿内,里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太尉吩咐随从取来十几个火把,点燃后照亮四周。大家仔细查看,发现四周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只有正中央立着一块石碑,大概有五六尺高,下面是石龟驮着,石碑大半都陷在泥里。众人举着火把照向碑碣的正面,上面刻满了龙章凤篆、天书符箓,谁都不认识;再照向碑的背面,却刻着四个醒目的真字:“遇洪而开” 。这岂不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来天罡星注定要在此时出世,二来宋朝将有忠良之士显扬,三来恰好遇上了洪信,这一切难道不是天数使然!

洪太尉看到这四个字,心中大喜,对真人说道:“你们阻拦我,可数百年前就已经把我的姓氏写在这里了。‘遇洪而开’,分明是说让我打开看看,又有什么妨碍呢!我猜这个魔王,一定就在石碑底下。你们快些叫上几个火工,再找来锄头铁锹,把这里挖开。”真人急忙劝阻:“太尉,千万不能挖!恐怕会有大灾祸,伤到众人,实在不妥当。”太尉大怒,呵斥道:“你们这些道众,懂些什么!碑上明明白白刻着遇到我就该打开,你们为何阻拦!赶紧给我找人来挖。”真人又再三苦劝:“恐怕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太尉根本不听。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聚集起来,先把石碑放倒,然后齐心协力挖掘驮着石碑的石龟。挖了半天,才终于把石龟挖了起来。接着继续往下挖,大约挖了三四尺深,看到一块巨大的青石板,差不多有一丈见方。洪太尉下令再把石板挖起来,真人又苦苦哀求:“不能挖啊!”太尉哪里肯理会。众人只好一起用力,将石板扛了起来。大家定睛一看,石板底下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万丈地穴。

就在这时,穴内突然传来 “刮剌剌” 一声巨响,这响声惊天动地,犹如:天崩地裂,山岳撼动。好似钱塘江上的潮头汹涌澎湃,从海门滚滚而来;又像泰华山头,巨灵神奋力一劈,山峰瞬间破碎。仿佛共工发怒,撞掉头盔撞倒了不周山;也似力士施展威力,挥动飞锤砸烂了秦始皇的车辇。又如同狂风折断千竿翠竹,十万军中半夜响起惊雷。

随着这一声巨响,只见一道黑气从地穴里滚滚涌出,瞬间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空,在空中化作百十道金光,朝着四面八方散去。众人见状,吓得惊声尖叫,纷纷扔掉锄头铁锹,不顾一切地从殿内往外奔逃,不少人相互推搡,摔倒在地。洪太尉也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脸色惨白如土,慌慌张张地跑到廊下。只见真人跑上前来,叫苦不迭。

太尉赶忙问道:“逃走的到底是什么妖魔?” 真人刚要开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一番话,仿佛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变局即将拉开帷幕,此后皇帝或将夜不能寐、食不知味,而江湖中也将风云激荡,宛子城中似要藏入猛虎,蓼儿洼内恐怕要汇聚飞龙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