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一百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有《满庭芳》词云:罡星起河北,豪杰四方扬。五台山发愿,扫清辽国转名香。奉诏南收方腊,催促渡长江。一自润州破敌,席卷过钱塘。抵清溪,登昱岭,涉高冈。蜂巢剿灭,班师衣锦尽还乡。堪恨当朝谗佞,不识男儿定乱,诳主降遗殃。可怜一场梦,令人泪两行。

话说宋江衣锦还乡,扫墓之后回到京城。他从郓城县出发,回到东京,与众多弟兄相聚。宋江让大家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前往任职之地。这时,神行太保戴宗前来探望宋江,两人坐下闲聊。忽然,戴宗站起身来说道:“小弟承蒙圣上恩典,被任命为兖州都统制。如今我情愿交还官诰,想去泰安州岳庙里,陪着僧人清闲度日,了此一生,这实在是我的万幸。” 宋江问道:“贤弟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戴宗回答:“兄弟我夜里梦到崔府君召唤,因此便生出了这片善心。” 宋江说:“贤弟生来就是神行太保,日后必定会成为岳府的灵聪之神。” 两人就此分别之后,戴宗交还了官诰,前往泰安州岳庙,在那里陪堂出家。他每日都殷勤地供奉圣帝香火,虔诚无比,从不疏忽。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戴宗安然无恙,他请来众位道伴,与他们一一告别,随后大笑而逝。后来,戴宗在岳庙里多次显灵,当地的州人以及庙祝,便依照他的模样在庙里塑造了神像,那神像的胎骨据说就是他的真身。

阮小七接受了诰命,辞别宋江,前往盖天军担任都统制一职。然而,没过几个月,大将王禀、赵谭因怀恨阮小七在帮源洞时对他们的辱骂,便多次在童枢密面前诉说阮小七的过错,声称:“他曾穿过方腊的赭黄袍,佩戴龙衣玉带,虽说只是一时玩笑,但终究是有了谋逆之心。” 他们还说:“况且盖天军地处偏僻,百姓粗蛮,阮小七必定会在那里造反。” 童贯将此事告知蔡京,蔡京又奏明天子。天子降下圣旨,行文到盖天军,追夺了阮小七的官诰,让他重新成为普通百姓。阮小七得知后,心里反倒欢喜,他带着老母亲回到梁山泊石碣村,依旧以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一直到六十岁寿终正寝。

小旋风柴进在京师,见戴宗交还官诰去求清闲,又听说朝廷追夺了阮小七的官诰,只因阮小七戴了方腊的平天冠,穿了龙衣玉带,被认为有造反的意图,因而被罚为庶民。柴进心想:“我也曾在方腊那里做过驸马,倘若日后奸臣们知道了,在天子面前进谗言,责备下来,追了我的诰命,我岂不是要受辱?倒不如趁早自我反省,免得遭受玷辱。” 于是,柴进便假称自己患有风疾,时常发作,无法胜任官职,情愿交还官诰,回乡务农。他辞别众官,回到沧州横海郡,做回普通百姓,自在地生活。突然有一天,柴进无疾而终。

李应被任命为中山府都统制,赴任半年后,听闻柴进求闲离去,他也思量着,便假称自己风瘫,无法继续为官。他向省院申报,缴纳了官诰,回到故乡独龙冈村中生活。后来,他与杜兴一起成为当地的富豪,两人都得以善终。

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很得军心,众人都对他钦佩有加。一天,关胜操练军马回来,因喝得大醉,不慎失足落马,结果患病身亡。

呼延灼担任御营指挥使,每日跟随皇帝操练军备。后来,他率领大军与大金兀术四太子交战,出征杀到淮西时不幸阵亡。只有朱仝在保定府管军有功,后来跟随刘光世打败大金,一路做到太平军节度使。

花荣带着妻子、妹妹,前往应天府赴任。吴用向来单身,只带了随行的安童,前往武胜军任职。李逵也是独自带着两个仆从,前往润州赴任。为什么这里只说这三个人到任的情况,而其他将领都讲了最终的结局呢?因为这七位正将,之后不会再与其他人相见,所以先交代了他们的结局。而后面这五位正将,宋江、卢俊义、吴用、花荣、李逵还有相聚的时候,因此暂且没有把他们的结局说绝,后面自然会讲到。有诗为证:

百八英雄聚义间,东征西讨日无闲。

甫能待得功成后,死别生离意莫还。

再说宋江、卢俊义在京师,将赏赐给诸将的物品全部分派妥当,让他们各自前往任职之地。那些为国事牺牲的正将,他们的家眷人口,都领取到了朝廷恩赐的钱帛金银,并且都被送回故乡,任其自行安排生活。还有现在留在京城的偏将十五员,除了宋江的弟弟宋清回乡务农之外,杜兴已经跟随李应还乡;黄信依旧在青州任职;孙立带着兄弟孙新、顾大嫂以及家眷,照旧在登州任职;邹润不愿为官,回到登云山去了;蔡庆跟随关胜,回到北京做普通百姓;裴宣与杨林商议后,回到饮马川,接受职务后过着清闲的日子;蒋敬思念故乡,愿意回到潭州做普通百姓;朱武一直跟随樊瑞学习道法,两人成为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奔公孙胜出家,以度过余生;穆春回到揭阳镇的家乡,后来成为良民;凌振的炮手技艺非凡,依旧在火药局为御营效力。原来留在京师的偏将五员,安道全被朝廷召回京城,在太医院担任金紫医官;皇甫端继续担任御马监大使;金大坚已经在内府御宝监为官;萧让在蔡太师府中任职,做门馆先生;乐和在驸马王都尉府中,一直清闲自在,终身快乐。这些暂且不提。且说宋江与卢俊义分别之后,各自前往任职之地。卢俊义没有家眷,只带了几个随行的仆人,朝着庐州而去。宋江谢恩辞朝,告别省院的诸位官员,带着几个家人仆从,前往楚州赴任。众人就此分别,各自散去,这里也不再赘述。

且说宋朝从太宗继承太祖帝位的时候起,就曾立下誓愿,这也导致了朝代中奸臣当道,局势不清明。到了徽宗天子时期,天子虽然至圣至明,却不料奸臣把持朝政,谗佞之臣专权,忠良之士遭受迫害,实在令人怜悯。当时,蔡京、童贯、高俅、杨戬这四个奸臣,扰乱天下,危害国家、家庭和百姓。殿帅府太尉高俅、杨戬,看到天子隆重赏赐宋江等这伙将校,心中极为不满。两人私下商议道:“这宋江、卢俊义都是我们的仇人,如今反倒让他们成了有功之臣,受到朝廷如此优厚的赏赐,还让他们上马能管军,下马能管民。我们这些省院的官僚,岂不是要被人耻笑!自古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杨戬说:“我有一计,先对付卢俊义,这样就等于斩断了宋江的一只臂膀。这人十分英勇,要是先对付宋江,他一旦知晓,必定会引发变故,反倒惹出一场大麻烦。” 高俅问:“愿闻你的妙计是什么。” 杨戬说:“找几个庐州的军汉,让他们到省院去告发卢安抚招军买马,囤积粮草,意图造反,然后将状子呈到太师府启奏,这件事连蔡太师也瞒着。等太师奏明天子,请求圣旨定夺,再派人把卢俊义骗到京师。等皇上赐御食给他,在里面下些水银,损伤他的腰肾,让他无法行动,就成不了大事了。再派天使赐御酒给宋江喝,酒里也下慢性毒药,不出半个月,他必定性命不保。” 高俅称赞道:“此计甚妙。” 有诗为证:

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皇天若肯明昭报,男作俳优女作倡。

两个贼臣定下计策后,便派心腹寻觅到两个庐州当地人,给他们写好状子,让他们去枢密院告发卢安抚在庐州正在招军买马,囤积粮草,企图造反,还派人时常前往楚州,与安抚宋江勾结,准备起义。枢密院的童贯,也与宋江等人有仇,当即收下了原告的状子,直接呈到太师府启奏。蔡京看到申文后,便召集官员商议。此时高俅、杨戬都在场,四个奸臣定下计策,带着原告入宫启奏天子。上皇说:“朕想宋江、卢俊义,破大辽,收方腊,手握十万兵权,都没有生出歹心,如今已经弃邪归正,怎么会背叛朝廷呢?寡人不曾亏待他们,他们怎敢叛逆?此事必有蹊跷,不知真假,难以轻信。” 这时高俅、杨戬在一旁奏道:“圣上的想法固然仁爱,但人心难测,想必是卢俊义嫌官职卑微,心中不满,又生出反意,幸好被人察觉。” 上皇说:“可以把他叫来,让寡人亲自审问,取得他的真实口供。” 蔡京、童贯又奏道:“卢俊义犹如猛兽,难以保证他的心思。倘若惊动了他,他必定会逃走,这样就麻烦了,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只能把他骗到京师,陛下亲自赐他御膳御酒,用圣言安抚他,观察他的虚实动静。如果没有造反之意,就不必追究,也能彰显陛下不辜负功臣的心意。” 上皇准奏,随即降下圣旨,派一名使者前往庐州,宣召卢俊义回朝,称有重要事务委派。天使奉命来到庐州,大小官员都出城迎接,使者径直来到州衙,宣读圣旨完毕。

长话短说。卢俊义接到圣旨宣召他回朝的消息,便与使者一同离开了庐州,踏上前往京城的路程。一路上,他们顺利抵达,很快便到了东京皇城司前歇脚。第二天一大早,卢俊义来到东华门外,等候早朝。这时,太师蔡京、枢密院童贯,以及太尉高俅、杨戬,引领着卢俊义来到偏殿,朝见上皇。卢俊义行完叩拜大礼后,天子说道:“寡人一直想见你一面。” 接着又问:“你在庐州还过得安稳吗?” 卢俊义再次叩拜,回奏道:“托圣上洪福,庐州那里的军民都平安顺遂。” 上皇又跟他聊了些家常闲话。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中午,尚膳厨官上奏说:“御膳已经备好,不敢擅自呈上,请陛下指示。” 此时,高俅和杨戬早已暗中将水银放进了御膳里,随后将御膳摆放在御案之上。天子当着众人的面,将御膳赏赐给卢俊义,卢俊义恭敬地拜谢后享用了。上皇安抚他说:“你回到庐州,一定要尽心尽力安抚军士,不要心生其他想法。” 卢俊义叩头谢恩,随后离开朝堂,返回庐州,他全然不知四个奸臣已经设下了谋害他的毒计。高俅和杨戬相视一笑,说道:“这下大事成了。” 有诗为证:

奸贼阴谋害善良,共为谗语惑徽皇。

潜将鸩毒安中膳,俊义何辜一命亡。

再说卢俊义连夜赶回庐州,却感觉腰肾疼痛难忍,连行动都变得困难,无法骑马,只能乘船返回。当船行至泗州淮河时,命运的劫数降临。当晚,卢俊义喝醉了酒,想到船头上透透气,却没想到体内的水银下坠到腰胯和骨髓之中,导致他站立不稳,再加上酒后脚步虚浮,一个不慎,便落入了淮河深处,溺水身亡。可怜河北玉麒麟卢俊义,就这样冤屈地成了水中的冤魂!随从们打捞起他的尸首,准备好棺椁,将他安葬在泗州高原的深处。本州的官员将此事写成文书,上报给省院,这暂且不提。且说蔡京、童贯、高俅、杨戬这四个奸臣,商量妥当后,拿着泗州上报的文书,在早朝时奏明天子:“泗州发来文书,说卢安抚在淮河行船时,不幸坠水身亡。臣等省院不敢不向陛下奏明。如今卢俊义已死,只是担心宋江心里起疑,再生出其他事端。恳请陛下圣明,可派遣天使带着御酒前往楚州赏赐给宋江,以此安抚他。” 上皇听后,沉思了许久,想要不准奏,却又不知宋江心里到底怎么想;若准奏,又实在担心会害了人。最终,上皇无奈,还是被奸臣们的谗言迷惑,他们巧舌如簧,花言巧语,软磨硬泡,上皇一一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是,上皇命人准备了两樽御酒,派遣一名天使,限期前往楚州。很明显,这个使臣也是高俅、杨戬两个奸臣的心腹之人。只能说这是天数注定,宋公明命中该当丧命,没想到奸臣们在御酒里下了慢性毒药,然后让天使带着御酒,径直前往楚州。

且说宋公明自从到楚州担任安抚使,兼管总领兵马以来,爱护军士,体恤百姓,百姓们尊敬他如同父母,军校们敬仰他就像神明。衙门里讼事清平,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人心归服,军民都对他钦佩有加。宋江到任后,时常出城游玩。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地方,名叫蓼儿洼。那里四面都是水港,中间有一座高山。山上风景秀丽,松柏郁郁葱葱,风水极佳,和梁山泊颇为相似。虽然地方不大,但山峰环绕,地势犹如龙虎盘踞,峰峦曲折有致,坡阶台砌整齐,四周港汊纵横,前后湖荡相连,俨然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水浒寨。宋江看了,心里十分欢喜,暗自想道:“如果我死后能葬在此处,倒也算是个不错的阴宅。” 所以,只要一有闲暇,他就常来这里游玩,以此消遣娱乐。

长话短说。宋江到任将近半年,时值宣和六年初夏的初旬,忽然听说朝廷派使者送来御酒,他便和众人出城迎接。回到官署后,宣读圣旨完毕,天使捧着御酒,让宋安抚饮用。宋江也端起御酒,回敬天使,天使推辞说自己向来不会饮酒。御酒宴结束后,天使返回京城,宋江准备了礼物相送,天使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宋江喝了御酒之后,感觉肚子疼痛难忍,心中起了疑虑,怀疑酒里被下了药。他急忙让随从去打听那个使者的情况,结果发现使者在沿途的馆驿中还在喝酒。宋江这才明白自己中了奸计,肯定是奸臣们在酒里下了药,于是叹息道:“我自幼学习儒家经典,长大后又通晓吏事,不幸沦为罪人,可从来没有做过半点有违忠义的事。如今天子听信谗言,赐我药酒,我何罪之有!我死不足惜,只是李逵现在担任润州都统制,他要是知道朝廷如此奸恶,必定会再次啸聚山林,这样就把我们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名给毁了。看来只能这样做了。” 有诗为证:

奸邪误国太无情,火烈擎天白玉茎。

他日三边如有警,更凭何将统雄兵。

宋江连夜派人前往润州,召李逵火速赶到楚州,说有要事相商。

且说黑旋风李逵自从到润州担任都统制以来,心里一直烦闷无聊,每天都和众人喝酒,尤其喜欢贪杯。听说楚州的宋安抚派人来请他,李逵说道:“哥哥叫我,肯定有要紧的事。” 于是便和来人一起下了船,直奔楚州,径直来到州府拜见宋江。宋江说:“兄弟,自从我们分开之后,我日夜都在想念大家。吴用军师在武胜军,路途遥远。花知寨在应天府,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只有兄弟你在润州,离得还算近,所以特地请你来商量一件大事。” 李逵问道:“哥哥,是什么大事?” 宋江说:“你先喝酒。” 宋江把李逵请进后厅,桌上早已摆满了酒菜,随即热情地招待李逵。两人吃喝了半晌,酒至半酣时,宋江便说道:“贤弟有所不知,我听说朝廷派人送药酒来给我喝。要是我死了,可怎么办才好?” 李逵一听,大声喊道:“哥哥,反了吧!” 宋江说:“兄弟,我们的军马都没了,兄弟们也各自分散,怎么反得成呢?” 李逵说:“我在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的军马,也都可以全部调集起来,再把百姓们也发动起来,齐心协力招军买马,杀将出去。我们再上梁山泊,那才快活,总比在这些奸臣手下受气强!” 宋江说:“兄弟先别急,我们再商量商量。” 其实,昨天为李逵接风的酒里,宋江已经下了慢性毒药。当晚,李逵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宋江安排船只送李逵回去。李逵说:“哥哥,什么时候起兵?我那边也起兵来接应你。” 宋江说:“兄弟,你别怪我!前几天朝廷派天使送来药酒,我喝了,恐怕命不久矣。我这一生,只信奉忠义二字,从未有过半点欺心之举。如今朝廷无故赐我死,宁可朝廷辜负我,我也绝不背叛朝廷。我死后,担心你会造反,坏了我们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名,所以把你请来,见上一面。昨天的酒里,我已经给你下了慢性毒药,你回到润州后,必死无疑。你死后,就来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那里的风景和梁山泊一模一样,我们的阴魂可以在那里相聚。我死后,尸身就葬在那里,我已经看好地方了!” 说完,泪水如雨般落下。李逵听了,也流下泪来,说道:“罢了,罢了,罢了!生时我侍奉哥哥,死了也还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 说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随即感觉身体有些沉重。他流着泪,拜别了宋江,上了船。回到润州后,李逵果然毒发身亡。有诗为证:宋江饮毒已知情,恐坏忠良水浒名。

便约李逵同一死,蓼儿洼内起佳城。

李逵临死的时候,嘱咐随从:“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的灵柩送到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和哥哥葬在一起。” 说完便与世长辞。随从们按照他的嘱托,置备棺椁,将他的灵柩运往楚州。

原来,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风景果然十分独特,四面环水,中间有一座山。宋江自从到任以来,就注意到了这个地方,经常来游玩散心。这里虽然地方不大,但山峰秀丽,和梁山泊极为相似。宋江常常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没想到,真的一语成谶。宋江与李逵分别后,心中悲痛万分,思念着吴用和花荣,却无法与他们相见。这天夜里,毒发之际,宋江临终前嘱咐身边的随从:“你们一定要听我的话,把我的灵柩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的高原深处,日后必当报答你们的恩德。一定要按我的嘱咐办。” 说完,便与世长辞。有诗为证:

受命为臣赐锦袍,南征北伐有功劳。

可怜忠义难容世,鸩酒奸谗竟莫逃。

宋江的随从们置备棺椁,按照礼仪将他安葬在楚州。官吏们听从他的遗言,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和宋江的亲随、本州的吏胥老幼一起,护送宋公明的灵柩,将他安葬在蓼儿洼。几天后,李逵的灵柩也从润州运到了,随从们遵照他的遗愿,将灵柩安葬在宋江墓的旁边,这暂且不表。有诗为证:

始为放火图财贼,终作投降受命人。

千古英雄两坯土,暮云衰草倍伤神。

且说宋清在家中患病,听到家人回来报信,说哥哥宋江已经在楚州去世。由于宋清卧病在郓城,无法前往送葬。后来又听说宋江葬在了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只能派家人前去祭祀,查看坟茔。家人将坟茔修筑好后,回来向宋清汇报,这也暂且不提。

却说武胜军承宣使、军师吴用,自从到任之后,心里常常闷闷不乐,时常思念与宋公明之间的深厚情谊。一天,他忽然感到心情恍惚,夜里睡觉也不得安宁。到了晚上,他梦见宋江和李逵二人,拉着他的衣服说:“军师,我们一直以忠义为重,替天行道,从未有负于天子。如今朝廷赐我们药酒,我们死得冤枉。我死后,已经葬在了楚州南门外蓼儿洼的深处。军师要是念及往日的交情,可到我的坟前来看看。” 吴用正要问个详细,突然惊醒,才发现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吴用泪水夺眶而出,一直坐到天亮。自从做了这个梦,吴用便寝食难安。

第二天,吴用便收拾好行李,独自一人前往楚州,没有带上随从。一路上,他匆匆赶路,未曾停歇。抵达楚州后,他发现宋江真的已经离世,当地百姓听闻此事,无不唉声叹气,深感惋惜。

吴用赶忙准备好祭祀用品,径直前往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他四处找寻,终于找到了宋江和李逵的坟墓。站在墓前,吴用悲痛万分,一边哭泣,一边用手拍打着坟冢,哭诉道:“仁兄啊,你的英灵若在,一定要明察啊!我吴用不过是一个乡村学究,起初跟随晁盖,后来遇到仁兄,承蒙你救护,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今已有数十载,这一切都多亏了兄长的恩德。如今你为了国家而死,还托梦给我,兄弟我无以为报,只愿能将这个梦,与仁兄在九泉之下一同实现。” 说完,他哭得更加伤心了。

就在吴用打算上吊自杀的时候,只见花荣从船上飞奔到墓前。两人相见,都吃了一惊。吴用连忙问道:“贤弟,你在应天府为官,怎么会知道宋兄长已经去世了?” 花荣说:“自从我们分别到任之后,我每天都心神不宁,常常想念众位兄弟。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宋公明哥哥和李逵,跑来拉住我,说:‘朝廷赐下药酒,把我们毒死了,现在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的高原上。兄弟要是念旧情,就到坟前来看看。’所以我抛下家中的一切,不顾路途遥远,连夜赶到了这里。” 吴用说:“我也做了同样的异梦,和贤弟的一模一样,所以才赶来看看坟墓。如今贤弟也知道了,并且来到这里,真是太好了。我心里想着宋公明的恩义难以报答,交情难以割舍,正打算在这里上吊自杀,让魂魄能与仁兄相聚,以此来表明我的忠义之心。” 花荣说:“军师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小弟愿意跟随你,也和仁兄一同尽这份忠义。” 他们二人,真可谓是生死与共、情比金坚。有诗为证:

红蓼洼中客梦长,花荣吴用苦悲伤。

一腔义烈原相契,封树高悬两命亡。

吴用说:“我本想着贤弟看到我死后,能把我葬在这里。可你为什么也要这么做呢?” 花荣说:“小弟觉得宋兄长仁义无双,让人难以割舍,恩情难忘。我们在梁山泊的时候,就已经是犯了大罪的人,侥幸没死,还多次征战,也算是好汉。承蒙天子赦免罪过,招安我们,让我们北讨辽兵,南征方腊,建立了功勋,如今也算是声名远扬,天下皆知。但朝廷既然已经起了疑心,肯定会找各种借口来治我们的罪。要是被他们的奸计得逞,遭受刑罚,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现在能跟随仁兄一同死在黄泉之下,也能在世上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死后尸身也能归葬在这里。” 吴用又说:“贤弟,你听我说。我孤身一人,又没有家眷,死了也没什么牵挂。可你现在有年幼的孩子和妻子,他们以后依靠谁呢?” 花荣说:“这件事不用担心,我有些积蓄,足够他们生活。家里的事情,也有人会帮忙料理。” 两人大哭了一场,然后双双在树上上吊自杀了。船上的随从们等了很久,都不见吴用和花荣出来,便都跑到坟前查看。只见吴用和花荣已经自缢身亡,他们惊慌不已,赶忙报告给本州的官僚。官僚们连忙准备棺椁,将他们二人葬在了蓼儿洼宋江墓的旁边,就像东西两侧的四座山丘一样。楚州的百姓十分感念宋江的仁德,觉得他忠义两全,便建立了祠堂,一年四季都来祭祀。当地的百姓来这里祈祷,往往都能得到回应。

且不说宋江在蓼儿洼屡屡显灵,只要百姓有所祈求,都能立刻应验。单说那道君皇帝在东京内院,自从赐御酒给宋江之后,心里就一直疑虑重重,又不知道宋江的消息,常常挂念在心头。他每天都被高俅、杨戬那些关于奢华享受的言论所迷惑,这二人一心想要堵塞贤路,谋害忠良。

有一天,上皇在内宫闲玩,突然想起了李师师,便带着两个小黄门,从地道来到了李师师的后园,拉动了铃索。李师师连忙迎接圣驾,把上皇请到卧房内坐下,上皇让她把前后的门户都关闭好。李师师盛装打扮,上前请安。天子说道:“寡人最近身体有些不适,现在由神医安道全诊治,已经有数十日没来与爱卿相会了,心里十分想念。今日一见爱卿,朕心里特别高兴。” 有诗为证:

不见芳卿十日余,朕心眷恋又踟蹰。

今宵得遂风流兴,美满恩情锦不如。

李师师回奏道:“承蒙陛下如此眷爱,贱妾感激不尽。” 于是在房内摆上酒肴,和上皇饮酒作乐。才喝了几杯,上皇就觉得神思困倦。此时,屋内灯火通明,突然一阵冷风吹过。上皇看见一个身穿黄衫的人站在面前,他惊恐地起身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会来到这里?” 那穿黄衫的人回奏道:“臣是梁山泊宋江部下的神行太保戴宗。” 上皇问:“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戴宗奏道:“臣的兄长宋江就在附近,恭请陛下一同前往。” 上皇又问:“为何要劳驾寡人前往何处?” 戴宗说:“有一个景色秀丽的好去处,想请陛下前去游玩。”

上皇听了这话,便起身跟着戴宗走出后院,只见马车已经准备妥当。戴宗请上皇乘车而行,上皇只感觉周围如云似雾,耳边还能听到风雨之声。不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地方,但见:

漫漫烟水,隐隐云山。不见日月的光明,只有水天连成一片。红色的蓼花在风中摇曳,绿色的芦叶长满一洲。成双成对的白鹭,在沙渚矶头嬉戏;对对鸳鸯,在败荷汀畔栖息。林峦上的霜叶,纷纷扬扬,宛如万片火龙鳞;堤岸上的露花,簇拥在一起,好似千双金兽眼。淡月疏星,营造出漫长的夜景;凉风冷露,尽显九秋的凉意。

上皇坐在马上,一路观赏,意犹未尽,便问戴宗:“这是什么地方,为何要让寡人来到这里?” 戴宗指着山上的关路说:“请陛下往前走,到了那里就知道了。” 上皇驱马登山,走过三重关道,来到第三座关前,只见有一百多人俯伏在地,个个都是披袍挂铠、戎装革带、头戴金盔、身着金甲的将领。上皇大惊,连忙问道:“你们都是什么人?” 只见为首的一人,头戴凤翅金盔,身着锦袍金甲,上前奏道:“臣是梁山泊的宋江。” 上皇说:“寡人已经任命你为楚州安抚使,你为何会在这里?” 宋江奏道:“臣等恭请陛下到忠义堂上,容臣详细诉说冤屈而死的实情。”

上皇在忠义堂前下马,走上堂去,坐定后,看向堂下,只见烟雾中拜伏着许多人,他心中犹豫不定。这时,为首的宋江走上台阶,跪地垂泪启奏。上皇问道:“你为何落泪?” 宋江奏道:“臣等虽然曾经抗拒过朝廷的军队,但一向秉持忠义,没有丝毫异心。自从奉陛下敕命招安之后,我们北退辽兵,东擒方腊,弟兄们死伤惨重,十人中折损了八人。臣承蒙陛下任命,镇守楚州,到任以来,与军民秋毫无犯,天地可鉴臣的忠心。然而陛下赐下的药酒,臣喝了之后并无怨言。只是担心李逵心怀怨恨,会生出异心,所以特意派人去润州,把李逵叫来,亲手给他喝下了药酒,让他也一同赴死。吴用、花荣也因为忠义,在臣的坟墓上双双自缢而亡。臣等四人,一同葬在了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当地百姓怜悯我们,在墓前建立了祠堂。如今臣等和已经去世的兄弟们,阴魂不散,都聚集在这里,向陛下申诉我们平生的衷曲,表明我们始终如一的忠心。恳请陛下明察。”

上皇听了,十分震惊,说道:“寡人亲自派遣天使,赐下黄封御酒,不知道是何人换了药酒给你?” 宋江奏道:“陛下可以问问来使,就知道奸弊出自何处了。” 上皇看着三关寨栅雄伟壮观,心中凄惨,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你们为何会聚集在这里?” 宋江奏道:“这是臣等昔日聚义的梁山泊。” 上皇又问:“你们已经死了,应该去阳世投生,为何会聚集在这里?” 宋江奏道:“天帝怜悯臣等忠义,承蒙玉帝符牒敕命,封臣等为梁山泊都土地。我们到这里成为神灵,众将也都汇聚于此。因为有冤屈难以申诉,所以特地让戴宗屈请陛下,亲临水泊,恳请陛下知晓我们平日的衷曲。” 上皇说:“你们为何不到九重深苑,向寡人显告此事?” 宋江奏道:“臣是幽阴魂魄,怎么能进入凤阙龙楼。如今陛下离开宫禁,才得以请陛下到此。” 上皇说:“寡人可以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好好观赏吗?” 宋江等再次拜谢恩准。上皇走下堂来,回头观看堂上牌额,上面写着 “忠义堂” 三个大字,他点了点头,走下台阶。忽然,宋江背后转出李逵,手里拿着双斧,厉声高喊道:“皇帝,皇帝!你为何听信那四个贼臣的挑拨,害死了我们?今日既然见到你,正好报仇!” 黑旋风说完,抡起双斧,径直朝 上皇冲过去。天子吓得一惊,猛然醒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他浑身冷汗,睁开双眼,看到灯烛依然明亮,李师师还没有入睡。有诗为证:

偶入青楼访爱卿,梦经水浒见豪英。

无穷冤抑当阶诉,身后何人报不平。

上皇问道:“寡人刚才去了哪里?” 李师师奏道:“陛下刚才伏在枕头上睡着了。” 上皇便把梦中那些神奇灵异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师师。李师师又奏道:“凡是正直的人,死后必然会成为神灵。莫非宋江真的已经去世,所以显神灵托梦给陛下?” 上皇说:“寡人明天一定要询问这件事。如果真的是这样,必须为他建立庙宇,敕封烈侯。” 李师师奏道:“如果圣上这样加封,足以彰显陛下不负功臣的恩德。” 上皇当夜感慨叹息,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朝,上皇传圣旨,在偏殿召集群臣。蔡京、童贯、高俅、杨戬朝见完毕后,担心圣上询问宋江的事情,便早早出宫离开了。只有宿太尉等亲近大臣在一旁侍奉。上皇问宿元景:“爱卿知道楚州安抚宋江的消息吗?” 宿太尉奏道:“臣一直不知道宋安抚的消息,不过臣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上皇说:“爱卿做了什么异梦,快奏与寡人知道。” 宿太尉奏道:“臣梦见宋江亲自来到臣的私宅,他身着戎装,头戴盔甲,对臣诉说陛下赐下药酒,将他害死。楚州的百姓怜悯他的忠义,把他葬在本州南门外蓼儿洼内,还建立了祠堂,一年四季祭祀。” 上皇听了,摇着头说:“这真是奇怪的事情!和朕的梦一模一样。” 又吩咐宿元景:“爱卿可派心腹之人,前往楚州调查此事的真假,尽快回来禀报。” 宿太尉当天领了圣旨,离开宫禁,回到私宅,立刻派心腹前往楚州打听宋江的消息,暂且按下不表。

第二天,上皇坐在文德殿,看到高俅、杨戬在一旁,便下圣旨问道:“你们省院最近知道楚州宋江的消息吗?” 二人不敢启奏,都说不知道。上皇心中越发怀疑,心情也变得不好了。

且说宿太尉的心腹已经到楚州打探消息回来,详细报告了宋江喝了御赐的药酒而死的事情。宋江死后,楚州百姓感怀他的忠义,将他葬在了楚州蓼儿洼的高原上。还有吴用、花荣、李逵三人,也一同埋葬在那里。百姓们心生怜悯,在墓前建造了祠堂,春秋两季都去祭祀,虔诚供奉,士民们前去祈祷,都非常灵验。宿太尉听了,急忙带着心腹入宫,将此事详细奏明天子。上皇听后,十分伤感。

第二天早朝,天子大怒,在百官面前责骂高俅、杨戬:“你们这两个败国的奸臣,把寡人的天下都给毁了!” 二人吓得俯伏在地,叩头谢罪。蔡京、童贯也上前奏道:“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省院没有收到相关文书,不敢胡乱奏报,实际上并不知晓此事。昨晚楚州才有申文送到省院,如今臣等正打算启奏圣上,正要询问这件事。” 上皇最终还是被这四个奸臣巧妙掩饰过去了,没有给他们治罪,当即喝退高俅、杨戬,下令追查原来送御酒的使臣。没想到,那个天使从楚州回来的路上,已经死了。

第二天,宿太尉在偏殿朝见上皇。他再次向天子详细奏明,宋江忠义之心感天动地,死后化为神灵,常常在民间显灵,庇佑百姓。上皇听后,觉得宋江确实忠义可嘉,于是准奏,宣召宋江的亲弟弟宋清入宫,打算让他承袭宋江的名爵。

然而,此时的宋清已经染上了风疾,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担任官职。他只好上表推辞,诚恳地表示自己只愿意回到郓城,安心务农。上皇怜悯宋清的孝道,特意赐给他十万贯钱,还有三千亩田地,用来维持他的家庭生计。并且承诺,等宋清有了子嗣,朝廷会予以录用。后来,宋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宋安平。宋安平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顺遂,最终官至秘书学士,这都是后话了。

再说上皇根据宿太尉的奏报,亲自书写圣旨,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同时,下令拨出钱财,在梁山泊修建庙宇,大规模建造祠堂,并且精心塑立宋江以及众多为国家大事牺牲的将佐们的神像。上皇还亲自御笔书写了殿宇的牌额,名为 “靖忠之庙”。

济州接到朝廷的敕令后,立刻在梁山泊动工修建庙宇。只见那庙宇:

金钉装饰着朱红色的大门,玉柱撑起银白的门庭,殿宇雕梁画栋,檐角朱红、琉璃碧瓦熠熠生辉。绿色的栏杆低低环绕,与轩窗相映成趣,绣着精美图案的帘幕高高悬挂在宝槛之上。五间宏伟的大殿中央,悬挂着皇帝敕赐的金书匾额;两边的长廊里,彩绘着诸位将领出朝入相的英姿。绿槐的影子里,棂星门高耸入云;翠柳的浓阴中,靖忠庙气势巍峨,仿佛直插霄汉。黄金铸就的殿上,塑着宋公明等三十六员天罡正将的神像;两廊之内,依次排列着以朱武为首的七十二座地煞将军的塑像。门前的侍从塑像面目威严,部下的神兵塑像勇猛非凡。纸炉由能工巧匠精心砌成楼台模样,四季都有人焚烧纸钱;高高的桅杆上悬挂着长长的幡旗,春秋两季,乡人们都会前来祭祀。百姓们虔诚地敬奉这些正直的神只,依照祀典朝拜忠烈之帝。庙宇的香火万年不断,英雄们的功勋也将永远铭刻在史书中。

还有一首绝句写道: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后来,宋公明屡屡显灵,百姓们一年四季都虔诚祭祀,从未间断。在梁山泊,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总能如愿以偿,求风得风,祷雨得雨。在楚州蓼儿洼,宋江也时常显灵。当地百姓深受感动,于是重新修建大殿,增建两廊,并奏请朝廷赐下匾额。他们在正殿塑立了三十六员神像,在两廊依旧塑立七十二将以及众多侍从的神像。楚州百姓怀着一片诚心,无论远近,都前来祈祷,而宋江的神灵也总是有求必应。他护国保民,享受着万万年的香火。年年都有人祭祀,岁岁都有人朝拜。万民顶礼膜拜,祈求安宁;士庶恭敬祈祷,希望赐福。至今,这些古迹仍然留存。

太史有感而发,作了两首唐律来哀挽,诗中写道: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泛钓船。

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水浒传结!

西游记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