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有诗说道:“百岁光阴像流水般匆匆逝去,一生的事业如同水上泡沫般虚幻。昨日脸上还似桃花般红润,今日头上却已飘起雪花。白蚁争斗的场景不过是虚幻,子规悲切的叫声让人想要回头。自古以来,暗中行善能延长寿命,真心为善不求怜悯,上天自然会周全。”

话说唐太宗跟着崔判官和朱太尉,摆脱了那些冤家债主后,向前走了许久,来到了 “六道轮回” 的地方。只见那腾云驾雾的人身披霞帔,接受符箓的人腰挂金鱼,僧尼道俗、走兽飞禽、魑魅魍魉,都纷纷朝着轮回之处奔去,各自进入相应的道中。唐王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判官说:“陛下要明心见性,一定要记住,并传给阳间的人知晓。这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行善的人升化为仙道,尽忠的人超生到贵道,行孝的人再生到福道,公平的人还生到人道,积德的人转生到富道,恶毒的人则沉沦到鬼道。” 唐王听了,点头感叹道:“善哉,真是善哉!做善事果然没有灾祸!常存善心,善道自然大开。千万别起恶念,也不要太刁钻乖张。别说没有报应,神鬼自有安排。” 判官送唐王一直到超生贵道门,向唐王拜别道:“陛下啊,这里就是您还阳的地方,小判就此告回,让朱太尉再送您一程。” 唐王谢道:“有劳先生远道相送。” 判官说:“陛下回到阳间,千万要举办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可别忘了。要是阴司里没有抱怨之声,阳间才能享受太平。凡是不好的地方,都可以一一改正,普遍告知世人行善,这样定能让您的后代绵延不绝,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答应,辞别了崔判官,跟着朱太尉走进门来。太尉见门里有一匹海骝马,鞍韂都已备好,急忙请唐王上马,自己在左右扶持。马跑得像箭一样快,很快就到了渭水河边。只见水面上有一对金色鲤鱼在河里翻腾跳跃。唐王见了满心欢喜,拉住马缰绳,贪恋地看着,舍不得离开。太尉说:“陛下,快赶路吧,趁早趁着时辰进城去。” 唐王只顾着看鱼,不肯往前走,太尉一把抓住他的脚,高声喊道:“还不走,等什么!”“扑” 的一声,将唐王朝着渭河推了下去,唐王就这样脱离了阴司,径直回到了阳世。

再说唐朝朝堂上,有徐茂功、秦叔宝、胡敬德、段志贤、马三宝、程咬金、高士廉、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萧瑀、傅奕、张道源、张士衡、王珪等两班文武官员,都护卫着东宫太子以及皇后、嫔妃、宫娥、侍长,在白虎殿上举哀。同时,他们商议着要发布哀诏,通告天下,准备扶持太子登基。这时,魏征在一旁说道:“各位暂且停下,不行!不行!如果惊动了州县,恐怕会生出意外。再等一天吧,我们的君主必定会还魂归来。” 下面许敬宗站出来说道:“魏丞相这话大错特错。自古就说泼水难收,人一旦去世就无法复生,你怎么还说这种虚妄之言,扰乱人心,这是什么道理!” 魏征说:“不瞒许先生,下官自幼习得仙术,推算最为精准,保证陛下不会死。” 正说着,只听到棺材里连声大叫:“淹死我了!淹死我了!” 吓得文官武将们心慌意乱,皇后嫔妃们胆战心惊。一个个脸色如同秋后枯黄的桑叶,腰肢好似春前柔弱的柳条。储君双脚发软,难以扶起丧杖尽哀礼;侍长魂飞魄散,怎么能戴上梁冠遵循孝礼?嫔妃们摔倒在地,彩女们东倒西歪。嫔妃摔倒,就像狂风吹倒衰败的芙蓉花;彩女歪斜,好似骤雨冲歪娇艳的菡萏。众臣惊恐万分,骨软筋麻,战战兢兢,痴痴傻傻。把一座白虎殿弄得像断了梁的桥,闹丧台就如同倒塌的寺庙。此时,众宫人都跑得无影无踪,谁敢靠近灵柩扶灵?多亏了正直的徐茂功、明理刚正的魏丞相、有胆量的秦琼、勇猛莽撞的敬德,他们上前扶起棺材,叫道:“陛下有什么放心不下的,说给我们听,别装神弄鬼,惊吓了眷属。” 魏征说:“不是装神弄鬼,这是陛下还魂了。快拿器械来!” 打开棺盖,果然看见太宗坐在里面,还在喊:“淹死我了!是谁救了我?” 茂功等人上前扶起太宗,说道:“陛下苏醒过来,别害怕,臣等都在这里护驾呢。” 唐王这才睁开眼睛说:“朕刚才好苦啊,躲过了阴司恶鬼的劫难,又遭遇了水面上的灭顶之灾。” 众臣说:“陛下宽心,别害怕,哪来的水灾呢?” 唐王说:“朕骑着马,正走到渭水河边,看见双头鱼嬉戏,被朱太尉狠心将朕推下马来,掉进河里,差点淹死。” 魏征说:“陛下的鬼气还没有消散。” 急忙让太医院进献安神定魄的汤药,又安排了粥膳。太宗连续服用了一两次,才恢复元气,清醒过来,知晓人事。算起来,唐王死去已经三昼夜,如今又回到阳间做君主。有诗写道:“万古江山历经多次变迁,历代兴衰成败各有不同。周秦汉晋有许多奇事,可谁能像唐王这样死而复生?” 当天天色已晚,众臣请太宗回宫休息,各自散去。第二天早上,众人脱去孝衣,换上彩服,一个个身着红袍,头戴乌帽,一个个系着紫绶,佩着金章,在朝门外等候宣召。话说太宗服用了安神定魄的药剂,又喝了几次粥汤,被众臣扶进寝室,一夜安稳入睡,保养了精神,直到天亮才起身,抖擞精神,展现出威严的仪态。看他是如何打扮的:头戴一顶冲天冠,身穿一领赭黄袍。系着一条蓝田碧玉带,脚蹬一对创业无忧履。相貌堂堂,胜过当朝众人;威风凛凛,重新振兴今日大唐。好一个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唐王登上金銮宝殿,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众人高呼万岁之后,依照品级分班站立。只听到传旨道:“有事的出班启奏,无事的退朝。” 这时,东厢走出徐茂功、魏征、王珪、杜如晦、房玄龄、袁天罡、李淳风、许敬宗等人,西厢走出殷开山、刘洪基、马三宝、段志贤、程咬金、秦叔宝、胡敬德、薛仁贵等人,他们一起上前,在白玉阶前俯伏启奏道:“陛下之前做了一个梦,为何过了这么久才醒来?” 太宗说:“日前接到魏征的书信,朕感觉神魂离开了宫殿,只见羽林军请朕出去打猎。正走着,人马突然消失了,又看见先君父王和先兄弟在争吵。正难以排解的时候,看见一个头戴乌帽、身穿皂袍的人,原来是判官崔珪,他喝退了先兄弟,朕把魏征的书信交给他。正在看信的时候,又看见青衣人拿着幢幡,引朕进入里面,来到森罗殿上,与十代阎王叙谈。他们说那泾河龙诬告我答应救它却又将它杀害的事情,朕就把之前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他们说已经三曹对案完毕,急忙让人取来生死文簿,查看朕的阳寿。当时崔判官呈上簿子,阎王看了说,寡人有三十三年的天禄,才过了十三年,还应该有二十年阳寿,就马上让朱太尉、崔判官送朕回来。朕与十王告别,答应送他们瓜果表示感谢。从森罗殿出来后,我看见阴司里那些不忠不孝、非礼非义、糟蹋五谷、明欺暗骗、大斗小秤、奸盗诈伪、淫邪欺罔的人,遭受着磨烧舂锉的痛苦,煎熬吊剥的刑罚,人数千千万万,看都看不完。又经过枉死城,那里有无数的冤魂,全都是六十四处烟尘的叛贼、七十二处草寇的魂灵,挡住了朕的去路。幸亏崔判官作保,借了河南相老儿的一库金银,买通了鬼魂,朕才得以继续前行。崔判官让朕回到阳世后,千万要举办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孤魂,还反复叮嘱了这些话才分别。从六道轮回处出来后,朱太尉请朕上马,马跑得飞快,来到渭水河边,我看见水面上有双头鱼嬉戏。正在欢喜的时候,他抓住我的脚,把我推下水中,朕这才得以还魂。” 众臣听了这番话,无不称贺,于是将此事编发传报,天下各府县官员纷纷上表称庆,暂且不提。

再说太宗又传旨赦免天下罪人,还审查狱中重犯。当时审官将刑部判处绞刑和斩首的四百多名罪人名单呈上。太宗下令将他们释放回家,让他们拜别父母兄弟,把家产托付给亲戚子侄,明年的今天再到官府,接受应得的刑罚。众犯人谢恩后离去。太宗又发布了抚恤孤儿的榜文,还清查宫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下旨将她们许配给军士。从此,朝廷内外都呈现出一片善政的景象,有诗为证:“大国唐王恩德深厚,德行超过尧舜,万民富足。四百死囚都离开监狱,三千怨女被放出皇宫。天下众多官员为陛下祝寿,朝中众宰臣祝贺陛下如龙归位。善心一念,上天定会保佑,福荫将传十七代。” 太宗释放宫女、放出死囚之后,又发布御制榜文,传遍天下。榜文写道:“乾坤浩大,日月照耀,一切都清晰分明;宇宙宽广,天地不容奸党。耍心眼、用手段,报应只在今生;广行善事,即便所求不多,获得的福泽也不必等到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做人;万种强暴之徒,怎比得过随缘节俭。内心慈善,何须费力去诵读经文?要是一心想着损害他人,就算读遍如来的全部经典也是枉然!”

从这时起,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行善举。一方面,朝廷贴出了招贤榜,招募能进献瓜果到阴司的人;另一方面,太宗命令从宝藏库中取出一库金银,派鄂国公胡敬德前往河南开封府,寻找相良偿还借款。榜文张贴了几天后,有一位愿意应命进献瓜果的贤能之人出现了。此人是均州人士,名叫刘全,家中资财万贯。只因他的妻子李翠莲在门口拔下金钗施舍给僧人,刘全责骂了她几句,说她不守妇道,擅自走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竟上吊自杀了。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日夜悲伤啼哭。刘全不忍心看到这一幕,无奈之下,他舍弃了自己的性命,抛弃了家中的一切,丢下儿女,甘愿以死进献瓜果,于是揭下了皇榜,前来拜见唐王。唐王传下旨意,让他前往金亭馆,头顶一对南瓜,袖子里带着黄钱,口中含着药物。

刘全果然服毒而死,他的一缕魂灵,头顶着瓜果,很快便来到了鬼门关前。把门的鬼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来到此处?” 刘全回答道:“我奉大唐太宗皇帝的钦差之命,特意进献瓜果给十代阎王享用。” 鬼使听后,欣然为他引路。刘全径直来到森罗宝殿,见到阎王,献上瓜果说道:“奉唐王旨意,远道进献瓜果,以感谢十王的宽宥之恩。” 阎王十分高兴,称赞道:“好一个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 于是收下了瓜果。接着阎王询问进瓜人的姓名以及来自何方,刘全回答说:“小人是均州城的普通百姓,姓刘名全。因为妻子李氏上吊身亡,撇下儿女无人照顾,小人甘愿舍弃家庭子女,舍身报国,特地为我王进贡瓜果,答谢各位大王的厚恩。” 十王听后,立即命令查看刘全妻子李氏的情况。鬼使迅速将李氏带到森罗殿下,让刘全夫妻得以相会。夫妻二人倾诉完离别后的种种,便向十王回谢宽宥之恩。这时,阎王查看生死簿,发现他们夫妻二人都有登仙的寿数,便急忙派遣鬼使送他们还魂。鬼使上前启奏道:“李翠莲归阴已久,尸首早已不存在,她的魂灵该依附到何处呢?” 阎王道:“唐王的御妹李玉英,如今寿数已尽;你可以借她的尸首,让李翠莲还魂去吧。” 鬼使领命,带着刘全夫妻二人的魂灵还魂。一路阴风阵阵,径直来到了长安大国。鬼使将刘全的魂灵,送进金亭馆里;把翠莲的灵魂,带进皇宫内院。此时,玉英宫主正在花阴下,缓缓地在绿苔上漫步,鬼使猛地扑上去,将她撞倒在地,活捉了她的魂灵,然后把翠莲的魂灵,推进了玉英的身体里。之后,鬼使返回阴司,暂且不提。再说宫院里的大小侍婢,看到玉英突然倒地身亡,急忙跑到金銮殿,向三宫皇后禀报:“宫主娘娘摔倒死了!” 皇后大惊失色,随即报告给太宗。太宗听后,点头叹息道:“这件事果然应验了。朕曾经问十代阎君:‘宫中老幼是否平安?’他说:‘都平安,只是恐怕御妹寿数不长。’果真被他言中了。” 宫里的人都纷纷赶来悲痛哭泣,大家一起到花阴下查看,只见那宫主还有微微的气息。唐王说道:“别哭!别哭!别惊吓到她。” 于是上前用御手扶起宫主的头,呼唤道:“御妹,苏醒苏醒。” 这时,宫主突然翻身,喊道:“丈夫,慢些走,等等我!” 太宗说道:“御妹,是我和你皇嫂在这里。” 宫主抬头睁眼,疑惑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竟敢拉扯我?” 太宗说:“我是你的皇兄,这是你的皇嫂。” 宫主却说:“我哪里来的什么皇兄、皇嫂!我娘家姓李,乳名叫李翠莲,我丈夫姓刘名全,我们夫妻二人都是均州人。因为三个月前,我在门口拔下金钗施舍给僧人,我丈夫怪我擅自走出内门,不守妇道,骂了我几句,我一气之下,用白绫悬梁自尽,撇下一双儿女,日夜啼哭。如今因为我丈夫被唐王钦差,前往阴司进献瓜果,阎王怜悯,放我们夫妻回来。他在前面走,我因为来迟了,赶不上他,结果绊了一跤。你们太无礼了!都不知道你们是谁,怎么敢拉扯我!” 太宗听了,对众宫人说:“想必是御妹摔昏了,胡言乱语呢。” 于是传旨让太医院进献汤药,将玉英扶入宫中。

唐王正在殿上,突然有当驾官上奏道:“万岁,如今进献瓜果的刘全还魂了,正在朝门外等候圣旨。” 唐王大为惊讶,急忙传旨将刘全召进殿内,刘全在丹墀下俯伏听命。太宗问道:“进献瓜果的事情怎么样了?” 刘全回答说:“臣头顶瓜果,径直来到鬼门关,被引到森罗殿,见到了十代阎君,献上瓜果,并详细说明了我王殷勤致谢的心意。阎君非常高兴,还多次向我王拜谢说:‘真是个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 唐王又问:“你在阴司都见到了些什么?” 刘全说:“臣没有走太远,没见到什么特别的,只听到阎王问我的籍贯和姓名。臣把舍弃家庭子女、因妻子上吊、自愿前来进瓜的事情,说了一遍,他急忙派遣鬼使,把我妻子带了过来,我们就在森罗殿下相会了。阎王还查看了生死文簿,说我夫妻二人都有登仙的寿数,便派遣鬼使送我们回来。臣在前面走,我妻子在后面跟着,有幸得以还魂。只是不知道我妻子魂魄所归之处。” 唐王惊讶地问道:“那阎王有没有说你妻子的情况?” 刘全回答说:“阎王没说什么,只听到鬼使说,‘李翠莲归阴时间太久,尸首已经不存在了。’阎王道:‘唐御妹李玉英如今寿数已尽,让翠莲借玉英的尸体还魂去吧。’臣不知道唐御妹是什么地方的人,家在哪里,还没来得及去寻找呢。” 唐王听了刘全的上奏,满心欢喜,当即对众多官员说:“朕与阎君分别时,曾询问宫中之事,他说老幼都平安,只是担心御妹寿数不长。刚才御妹玉英在花阴下摔倒身亡,朕急忙扶起查看,她很快就苏醒了,还口喊‘丈夫,慢些走,等等我!’朕还以为她摔昏了说胡话。详细询问之后,她所说的和刘全说的一模一样。”

魏征上奏道:“御妹突然寿数已尽,苏醒后便说出这些话,这显然是刘全的妻子借尸还魂之事。此事确实存在,陛下可宣请宫主出来,听听她还有什么要说的。” 唐王说:“朕刚刚让太医院去送药,也不知道情况怎样了。” 于是吩咐妃嫔入宫去请宫主。那宫主在里面大声叫嚷着:“我吃什么药啊?这里哪是我的家!我家是清凉的瓦屋,可不像这好似害了黄疸病般、花里胡哨的房子和门扇!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正叫嚷间,只见四五个女官和两三个太监,搀扶着她来到了殿上。唐王问道:“你能认出你的丈夫吗?” 玉英说:“这是什么话,我和他从小就是结发夫妻,还为他生儿育女,怎么会不认得?” 唐王让内官搀扶她下去。那宫主走下宝殿,来到白玉阶前,看到刘全,一把拉住他说:“丈夫,你要去哪里,怎么就不等我一下!我摔了一跤,就被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围住吵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全听她说话的口吻像是自己的妻子,可看她的面容却不是妻子的模样,一时不敢相认。唐王感叹道:“这真是山崩地裂有人见证,捉生替死却难得一见啊!” 好一位有道的君王,当即将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全部赏赐给了刘全,就如同陪嫁一般,还赐予他永免差徭的御旨,让他带着御妹回去。刘全夫妻二人在阶前谢恩后,欢欢喜喜地还乡去了。有诗为证:人生人死皆因前缘注定,寿命长短各有定数。刘全进瓜得以返回阳世,借尸还魂成就李翠莲。他二人辞别君王,径直来到均州城里,发现家中旧业和儿女都安好,两口儿便四处宣扬善果,暂且不表。再说那尉迟公带着一库金银,前往河南开封府寻找相良。原来相良以卖水为生,和妻子张氏在门口贩卖乌盆瓦器维持生计,赚得的钱仅够维持日常开销。但只要稍有结余,他们就拿去斋僧布施,购买金银纸锭,记在库中焚烧,因此才有这般善果降临。在阳世间,相良是个一心向善的穷苦人,而在阴司里,却是个积玉堆金的长者。尉迟公将金银送到他家门口,把相良夫妇吓得魂飞魄散。再加上本府官员都来了,茅舍外车马聚集,老两口呆若木鸡,跪在地下只是磕头礼拜。尉迟公说:“老人家请起。我虽是钦差官员,却是带着我王的金银来还给你们的。” 相良战战兢兢地回答:“小的从未放债拥有什么金银,怎么敢接受这不明不白的钱财呢?” 尉迟公说:“我也打听过,知道你是个穷苦人,只是你斋僧布施,把所有的钱都用上了,用来买办金银纸锭,烧给阴司,阴司里有你积攒下的钱钞。我们太宗皇帝死去三天后还魂复生,曾在阴司里借了你一库金银,如今照数送还给你。你一一收下吧,好让我回去复命。” 相良两口儿只是朝天礼拜,哪里敢接受,说道:“小的要是收下这些金银,恐怕马上就会死。虽说烧纸记库是为了阴司之事,但那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况且万岁爷爷在阴司里借金银,又有什么凭据呢?我绝对不敢接受。” 尉迟公说:“陛下说,借你的东西,有崔判官作保可以证明,你就收下吧。” 相良说:“就算是死,我也不敢接受。” 尉迟公见他苦苦推辞,只得写好奏章,派人启奏太宗。太宗看了奏章,得知相良不接受金银,称赞道:“这真是善良的长者啊!” 随即传旨让胡敬德用这些金银为相良修理寺院,建造生祠,请僧人做善事,权当是偿还了。旨意下达后,敬德对着皇宫的方向谢恩,宣布了旨意,众人都知晓了此事。于是用这些金银在城里买下一块军民无碍的地基,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面动工建造寺院,取名为 “敕建相国寺”。左边建有相公相婆的生祠,还镌刻了石碑,上面写着 “尉迟公监造”,这就是如今的大相国寺。工程完工后回朝奏报,太宗十分高兴。

随后,太宗又召集众多官员,出榜招募僧人,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的孤魂。榜文传遍天下,让各处官员推选有道行的高僧,前往长安做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天下众多僧人都来到了长安。唐王传旨,让太史丞傅奕选拔高僧,主持佛事。傅奕接到旨意后,立即上疏劝阻尊崇佛教,认为世上并无佛。奏表写道:“西域传来的佛法,不讲君臣父子之道,用三途六道之说,蒙骗愚笨之人,追究过去的罪过,觊觎未来的福泽,口中念着梵语,妄图逃避罪责。而且生死寿夭,本是自然之事;刑德威福,取决于君主。如今听说世俗之徒假托佛意,都说一切由佛决定。从五帝三王时期开始,就没有佛法,那时君明臣忠,国运长久。到了汉明帝时才开始设立胡神,然而只有西域的僧人在传播他们的教义,实际上这是外族侵犯中原,不值得相信。” 太宗听后,将这份奏表扔给群臣商议。这时,宰相萧瑀出班,俯伏在地奏道:“佛法在历朝历代兴起,弘扬善举,遏制恶行,暗中助力国家,从道理上来说不应废弃。佛,是圣人。诋毁圣人就是无视法律,请陛下施以严刑。” 傅奕与萧瑀展开辩论,说礼的根本在于侍奉父母、辅佐君主,而佛却抛弃亲人出家,以平民身份对抗天子,背离亲长,萧瑀又不是从空桑中出生,却遵循无父之教,这正是所谓的不孝之人没有亲人。萧瑀只是合掌说道:“地狱的设立,正是为了这种人。” 太宗召来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询问佛事祈福是否真的有应验。二位大臣回答说:“佛主张清净仁恕,真正的佛是空灵的。周武帝将三教区分等次:大慧禅师有深远的赞语,历经众人供养而无不灵验;五祖投胎转世,达摩祖师显圣。自古以来,都认为三教最为尊贵,不可诋毁,不可废除。恳请陛下明察裁决。” 太宗十分高兴地说:“卿家所言合乎情理。再有反对的,治罪。” 于是让魏征与萧瑀、张道源,邀请各位僧人,选拔一位有大德的行者作为坛主,设立道场,众人都叩头谢恩后退下。从这时起定下法律:但凡有诋毁僧人、诽谤佛教的,斩断其手臂。

第二天,三位朝臣聚集众僧,在山川坛里逐一仔细筛选。其中选出了一位有德行的高僧。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本名叫金蝉,只因无心聆听佛法讲解,转而投身尘世受苦受难,降生在世俗中历经磨难。投胎落地就遭遇凶险,还未出生就面临恶势力。他的父亲是海州的状元陈光蕊,外公是当朝的总管殷开山。他生来就犯了落江星,顺水漂流随波逐浪。在海岛金山寺有大机缘,被迁安和尚收养。十八岁时认了亲娘,特地前往京都寻找外公。总管殷开山调派大军,前往洪州剿灭贼寇。状元陈光蕊脱离困境,父子得以相逢,值得庆贺。之后又拜谒当今圣上,受到皇帝恩宠,在凌烟阁上留下贤名。他不接受官职,甘愿出家为僧,在洪福寺探寻佛道。他小名江流,是古佛转世,法名叫做陈玄奘。当天,三位朝臣向众人举荐了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出家为僧,从出生起就持斋受戒。他的外公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他一心不爱荣华富贵,只喜欢修持佛法,追求寂灭。查探得知他出身良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没有他不通晓的;佛号仙音,没有他不会的。当时三位朝臣将他带到太宗面前,玄奘伏地叩拜,行过君臣之礼后,三位朝臣奏道:“臣萧瑀等承蒙圣旨,选拔出高僧一名,名叫陈玄奘。” 太宗听到这个名字,沉思了许久,问道:“这是不是学士陈光蕊的儿子玄奘?” 江流儿叩头回答:“臣正是。” 太宗高兴地说:“果然举荐得没错,真是一位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玄奘叩头谢恩,接受了大阐官爵。太宗又赐给他一件五彩织金袈裟和一顶毗卢帽。让他用心再拜高明的僧人,安排好阇黎班首,拟定旨意,前往化生寺,选定吉日良辰,开讲经法。玄奘再次叩拜领旨而出,来到化生寺里,聚集众多僧人,打造禅榻,装修佛殿,准备法事音乐。挑选出大小高明的僧人共计一千二百名,分在上中下三堂。各个佛前的物件都已齐全,井井有条。选定本年九月初三日,这一天是黄道吉日,开启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大会。随即写好奏表呈给太宗,太宗以及文武官员、国戚皇亲,都按时赴会,拈香听讲。究竟太宗有何想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