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话说唐三藏坚守本心,克制**,摆脱了之前那如烟花般虚幻的苦难困境,跟随行者继续向西前行。不知不觉,夏天到了,此时正值微风轻拂,梅雨如丝的时节,景色十分宜人:

绿树成荫,枝叶越发繁茂,微风轻柔地吹着,燕子带着雏鸟在空中飞翔。池塘里新长出的荷叶在水面上轻轻翻动,修长的竹子也逐渐枝叶茂盛。芳草像绿色的毯子一样,与天边相连,漫山遍野都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山花。溪边的菖蒲叶子像宝剑一样挺立,火红的石榴花为旅途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师徒四人在炎炎烈日下赶路,正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两行高大的柳树。柳荫中走出一位老妇人,右手牵着一个小孩儿,对着唐僧高声喊道:“和尚,别往前走了!赶紧拨转马头向东回去,再往西去可都是死路啊。” 吓得三藏赶紧下马,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问道:“老菩萨,古人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怎么往西走就没路了呢?” 老妇人伸手朝西指去,说道:“往那边走,大约五六里远的地方,有个灭法国。那国王前世结下了冤仇,这辈子无缘无故地造孽。两年前,他许下了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地,已经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就等着再抓到四个有名有姓的和尚,凑够一万,好让这个心愿圆满。你们要是去了,到了城中,那可都是去送命啊!” 三藏听了,心里十分害怕,战战兢兢地说:“老菩萨,您的这份盛情,我深感感激,真是多谢了!但请问有没有不进城的小路,我这个贫僧绕过去行不行?” 老妇人笑着说:“绕不过去,绕不过去。除非是会飞的,才能过去。” 八戒在一旁抢着说:“老奶奶,您别说这种吓唬人的话,我们都会飞呢。”

行者有火眼金睛,一眼就认出了真假 —— 原来那老妇人牵着的孩子,正是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他慌忙倒身下拜,喊道:“菩萨,弟子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只见菩萨驾着一朵祥云,轻轻飘起,吓得唐长老站都站不稳,只能一个劲儿地跪地磕头。八戒和沙僧也赶忙跪下,对着天空礼拜。一时间,祥云飘飘,菩萨径直返回南海去了。行者起身,扶起师父说:“师父请起,菩萨已经回南海去了。” 三藏站起来问道:“悟空,你既然认出是菩萨,怎么不早点说?” 行者笑着回答:“您还在不停地问话,我这就下拜了,怎么能说不早呢?” 八戒和沙僧问行者:“承蒙菩萨指点,前面肯定就是灭法国,要杀和尚,我们该怎么办呢?” 行者说:“呆子别怕!我们之前遇到那么狠毒的妖怪,进过虎穴龙潭,都没受到伤害。这里不过是一个凡人的国家,有什么可怕的?只是这里不是我们能停留的地方。天色渐渐晚了,而且还有从城里买卖回来的乡下人,要是让他们看见我们是和尚,嚷嚷出去,就不太安全了。我们先带着师父离开大路,找个僻静的地方,再好好商量。” 于是,三藏按照行者说的,一行人都躲到路边的一个坑洼处坐下。行者说:“兄弟们,你们两个好好保护师父,我变个样子,去那城里看看,找一条偏僻的路,咱们连夜赶路。” 三藏叮嘱道:“徒弟啊,这事可不能大意。国法无情,你一定要小心!” 行者笑着说:“放心!放心!老孙我自有办法。”

好一个大圣,说完,纵身一跃,呼啸着跳到了空中。真是奇怪:

他上面没有绳子拉,下面没有棍子撑,

同样都是父母所生,他却身轻如燕。

行者站在云端向下望去,只见那城中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祥光在天空中荡漾。行者心想:“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地方啊,为什么叫灭法国呢?” 看了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又看到:

十字街上灯光璀璨,九重宫殿中香烟缭绕,钟声悠扬。七点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照亮了浩瀚的银河,八方的旅客也都停下了脚步,找地方歇息。六军营中,隐隐约约传来画角吹响的声音;五鼓楼上,铜壶开始滴水计时。四周弥漫着沉沉的夜雾,三市中笼罩着淡淡的寒烟。一对对夫妻回到绣着精美图案的帐幕中,一轮明月缓缓升上东方的天空。

行者心想:“我要下去到街上看看路,就我这副模样,要是撞见人,肯定会被认出来是和尚。我得变一变。” 于是,他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扑灯蛾:

身形纤细,翅膀轻薄而灵巧,喜欢灭掉灯火,扑向烛火,追求光明。它原本的模样在变化中生成,是腐草中产生的精灵。常常喜爱靠近炽热的火焰,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一刻不停。紫色的衣裳,带着香气的翅膀,追赶着流萤,最喜欢夜深人静、微风轻拂的时候。

只见它翩翩飞舞,飞向六街三市,一会儿靠近房檐,一会儿贴近屋角。正飞着,忽然看见街角拐弯处有一片人家,其中一户人家门口挂着一个灯笼。行者心想:“这家人是在过元宵吗?怎么一家挨着一家都点着灯笼?” 它用力扇动翅膀,飞近仔细一看。在正中间一户人家的方形灯笼上,写着 “安歇往来商贾” 六个字,下面又写着 “王小二店” 四个字,行者这才知道这是一家开饭店的。它又伸头往里看,看见有**个人,都吃完了晚饭,宽衣解带,摘下头巾,洗完手脚,各自上床睡觉了。行者暗自高兴,心想:“师父有办法过去了。” 你知道它为什么觉得师父能过去吗?原来它起了个坏主意,等这些人睡着了,就偷他们的衣服和头巾,打扮成普通人进城。唉,事情哪能这么顺利呢!行者正在想着,只见店小二走上前对那些人说:“各位官人,小心点啊。我们这儿什么样的人都有,大家的衣物、行李都要多留意。” 你想想,在外做买卖的人,哪个不小心谨慎呢?又听到店家这么提醒,就更加小心了。他们都爬起来说:“店家说得有道理。我们这些赶路的人很辛苦,就怕睡着了,醒得晚,万一丢了东西,可怎么办呢?你把我们的衣服、头巾、搭裢都收进去,等天快亮的时候,再交给我们起身。” 那王小二还真把这些衣物之类的东西,全都搬进自己屋里去了。行者性子急,展开翅膀就飞进了屋里,停在一个头巾架上。又见王小二去门口摘下灯笼,放下门帘,关好门窗,这才进房脱衣睡觉。王小二有个老婆,带着两个孩子,吵吵闹闹的,一直不睡觉。那妇人又拿起一件破衣服,缝缝补补,也不见要睡的样子。行者心想:“要是等这妇人睡了再动手,那岂不是耽误了师父?” 又担心时间太晚,城门关了,于是忍不住飞下去,朝着灯扑了过去。真可谓是 “舍身投火焰,焦头探残生”。那盏灯一下子就熄灭了。行者又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老鼠,“吱吱” 地叫了两声,跳下来,拿起衣服、头巾,就往外走。那妇人慌慌张张地说:“老头子!不好了!夜里的耗子成精了!”

行者听了,又耍起手段,挡在门口,大声喊道:“王小二,你别听你老婆胡说。我不是夜里成精的耗子。明人不做暗事,我是齐天大圣下凡,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你们这国王无道,我特意来借这些衣服、头巾,给我师父打扮打扮。等过了城,马上就还回来。” 那王小二听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在黑暗中手忙脚乱,他本来就是个着急的人,慌乱中把裤子当成了衫子,左边穿不上,右边套不进去。

大圣施展了一个摄法,转眼间就驾着云出去了。又翻身回到路边的坑洼处。三藏看到星光闪烁,月色皎洁,探身张望,见行者回来了,就开口问道:“徒弟,能过得了灭法国吗?” 行者走上前,放下衣物说:“师父,要过灭法国,不能再扮成和尚了。” 八戒说:“哥,你这是故意为难谁呢?不做和尚也容易,只要半年不剃头,头发就长出来了。” 行者说:“哪能等半年啊!现在就得马上扮成普通人!” 呆子着急地说:“你说话也不考虑清楚。我们现在都是和尚,要马上扮成普通人,可怎么戴头巾呢?就算勉强把头巾勒在头上,也没有收顶绳的地方啊。” 三藏喝道:“别胡扯了,赶紧干正事!到底怎么办?” 行者说:“师父,我已经看过那座城池了,虽然国王无道,要杀和尚,但他倒是个真正的天子,城头上有祥光喜气。城里的街道我也认识,这里的方言我也懂,会说。刚才在饭店里借了这几件衣服、头巾,我们先扮成普通人,进城找个地方住下,到四更天就起来,让店家准备好斋饭吃。挨到五更天的时候,趁城门开了,赶紧出城,往西走大路。就算有人撞见拦住我们,也能辩解:就说是上邦派来的钦差,灭法国国王不敢阻拦,放我们过去的。” 沙僧说:“师兄想得最周到,就按他说的办吧。” 没办法,长老只好脱下僧衣,摘掉僧帽,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头巾。沙僧也跟着换了装扮。八戒的头太大,戴不了头巾,行者找了些针线,把头巾扯开,把两顶缝成一顶,给他戴在头上;又挑了一件宽大的衣服,给他穿上。然后自己也换上一套,说:“各位,从现在起,‘师父徒弟’这四个字先别叫了。” 八戒问:“不叫这四个字,那怎么称呼呢?” 行者说:“都以弟兄相称:师父叫唐大官儿,你叫朱三官儿,沙僧叫沙四官儿,我叫孙二官儿。到了店里,你们千万别说话,就由我一个人开口答话。要是店家问我们做什么买卖,就说我们是贩卖马匹的客人。把这白马牵出来做个样子,就说我们有十个弟兄,我们四个先来租店房卖马,那店家肯定会好好款待我们。我们吃喝完了,临走的时候,我捡块瓦片,变成银子酬谢他,然后就上路。” 长老无奈,只好听从安排。

师徒四人赶忙牵着马,挑着担子,朝那边走去。这里是个太平的地方,到了一更天的时候,城门还没关。他们直接进城,走到王小二店门口,只听见里面有人叫嚷,有的说:“我的头巾不见了!” 有的说:“我的衣服不见了!” 行者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带着大家,到斜对门的一家去投宿。那家还没收起灯笼,行者走近门口喊道:“店家,有空闲的房间吗?我们要住店。” 里面有个妇人回答说:“有,有,有。请官人们上楼。” 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汉子出来牵马。行者把马交给那人牵进去。他带着师父,从灯影后面,直接上了楼。楼上有方便的桌椅,推开窗户,借着月光,大家整齐地坐下。这时,有人点上灯来,行者站在门口,一口气把灯吹灭,说:“这么亮的月光,用不着灯。”那人刚下去,紧接着一个丫鬟端着四碗清茶上来,行者伸手接过。这时,楼下又走上一位妇人,大约五十七八岁的样子,径直上了楼,站在一旁问道:“各位客官,从哪儿来呀?带了什么珍贵货物吗?” 行者回答道:“我们从北方来,有几匹普通的马要贩卖。” 妇人说:“贩马的客人看着年纪都不大呀。” 行者介绍道:“这位是唐大官,这位是朱三官,这位是沙四官,我是孙二官。” 妇人笑着说:“你们不同姓啊。” 行者说:“没错,我们是不同姓但一起赶路。我们总共十个弟兄,我们四个先来租店房做饭。另外六个在城外找地方歇脚,他们带着一群马,因为天色晚了不好进城。等我们租好房子,明天一早他们就都进城来,等把马卖了就回去。” 妇人问:“那一群马有多少匹?” 行者说:“大大小小有百十匹,身子都和我这匹马差不多,就是毛色各不相同。” 妇人笑着说:“孙二官人一看就是个做买卖的行家。还好你们来到我家店里,换了第二家,人家可不敢留你们。我家店院子宽敞,马槽、马具都齐全,草料也充足,就是几百匹马也能养得下。不过有件事得先说清楚:我家在这儿开店多年,也有个不太起眼的名字。我丈夫姓赵,可惜去世很久了,大家都叫我赵寡妇店。我店里有三种招待客人的方式。咱们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再谈交情,先把房钱讲好,后面算账也方便。” 行者说:“说得在理。你家这三种招待方式是怎样的呢?常言说:‘货物有高、中、低三等价格,对待客人不论远近都应一样用心。’你说有三种招待方式,不妨说给我听听。” 赵寡妇说:“我这儿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有五果五菜的宴席,还有狮仙斗糖做的桌面,两位客人安排一个姑娘来陪唱、陪睡。每位客人要五钱银子,连房钱都包含在内。” 行者笑着说:“挺划算啊!在我那儿,五钱银子连请个姑娘都不够呢。” 赵寡妇接着说:“中等的:是合盘桌,有水果、热酒,客人可以自己猜枚行令,不需要姑娘陪,每位只要二钱银子。” 行者说:“更划算了!那下等的呢?” 妇人说:“这可不敢在尊贵的客人面前说。” 行者说:“说说也没关系。我们好选个合适的。” 妇人说:“下等的:没有专人伺候,锅里有现成的饭,随便吃;吃饱了,拿把草,在地上打个地铺,找个方便的地方睡觉;天亮了,随便给几文饭钱就行,绝不计较。” 八戒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老朱的买卖可算有着落了!等我守着锅吃饱饭,就在灶门前睡它一觉!” 行者说:“兄弟,说什么呢!咱们在江湖上闯荡,还赚不到几两银子?就按上等的安排。” 那妇人听了,满心欢喜,立刻吩咐:“上好茶来,厨房赶紧准备饭菜。” 说完就下楼去,一边走一边喊:“杀鸡宰鹅,煮腌下饭的菜。” 又喊:“杀猪杀羊,今天吃不完,明天还能用。拿好酒来。煮白米饭,擀白面饼。” 三藏在楼上听到了,对行者说:“孙二官,这可怎么办?她去杀鸡宰鹅,杀猪杀羊,做了送来,我们都是长期吃素的,谁敢吃啊?” 行者说:“我有主意。” 说着就走到楼门边跺脚喊道:“赵妈妈,你上来一下。” 那寡妇上楼问道:“二官人有什么吩咐?” 行者说:“今天先别杀生,我们今天斋戒。” 寡妇惊讶地问:“官人们是长期斋戒,还是按月斋戒?” 行者说:“都不是,我们这叫‘庚申斋’。今天是庚申日,要斋戒;过了三更,就是辛酉日,就可以开斋了。你明天再杀生吧。现在先去准备些素菜来,价钱还是按上等的给你。”

那妇人听了,越发高兴,跑下去吩咐:“别宰了!别宰了!拿些木耳、闽笋、豆腐、面筋,去园子里拔些青菜,做粉汤,发面蒸馍,再煮白米饭,泡上香茶。” 嘿!那些厨师都是平日里做饭的老手,不一会儿就把饭菜准备妥当,端到了楼上。还有现成的狮仙糖果,师徒四人尽情享用。妇人又问:“你们吃素酒吗?” 行者说:“只有唐大官不喝,我们三个喝点。” 寡妇又拿来一壶温酒,他们三个刚斟上酒,忽然听到乒乓作响。行者问:“妈妈,楼下是不是打翻什么东西了?” 寡妇说:“不是。是我庄子上几个送租米的客人来晚了,让他们在楼下睡。因为有贵客来了,人手不够,让他们抬轿子去院子里请姑娘来陪你们,想必是轿杠撞到楼板发出的响声。” 行者说:“幸好你说了,可千万别去请。一来我们在斋戒期,二来兄弟们还没到齐。干脆等明天他们都进城了,我们每人请个姑娘,在你府上好好玩玩,等卖了马再走。” 寡妇说:“真是好人!真是好人!既不失和气,又能养足精神。” 接着吩咐:“把轿子抬进来,别去请姑娘了。” 师徒四人吃完酒饭,收拾好餐具,各自散去。三藏在行者耳边悄悄问:“我们在哪儿睡呢?” 行者说:“就在楼上睡。” 三藏说:“不太稳妥。我们都累得够呛,要是睡着了,这家子一会儿再有人来收拾,看到我们帽子歪了,露出光头,认出我们是和尚,嚷嚷起来,那可怎么办?” 行者说:“说得也是!” 于是又走到楼前跺脚,寡妇又上来问:“孙官人又有什么吩咐?” 行者说:“我们在哪儿睡比较好?” 妇人说:“楼上就挺好睡的,没有蚊子,又有南风。把窗子大开着,睡觉可舒服了。” 行者说:“睡不得。我这朱三官儿有寒湿气,沙四官儿有漏肩风,唐大哥喜欢在暗处睡,我也有点怕光。这儿不合适。”

那妈妈下楼去,倚着柜台叹气。她有个女儿,抱着个孩子走近说:“母亲,常言说:‘十日在滩头闲坐,一日能行九滩路。’现在是夏天,虽然生意不太好,但到了秋天,生意多得做不完。你叹什么气呢?” 妇人说:“女儿啊,我不是愁没生意。今晚都快收铺子了,都一更天了,来了这四个马贩子租店房,他们要上等的招待。我本指望能赚他们几两银子,可他们吃素,赚不到钱,所以叹气。” 女儿说:“他们既然吃了饭,也不好去别家了。明天再安排荤酒,怎么会赚不到钱呢?” 妇人又说:“他们都有病,怕风,怕光,都要在暗处睡。你想想,咱们家都是些简易的瓦房,去哪儿找黑暗的地方?倒不如请他们吃顿饭,让他们去别家吧。” 女儿说:“母亲,我们家有个黑暗的地方,又没风,特别好。” 妇人问:“在哪儿?” 女儿说:“父亲在世时做了一个大柜子。那柜子四尺宽,七尺长,三尺高,里面能睡六七个人。让他们去柜子里睡吧。” 妇人说:“不知道行不行,我去问问他们。—— 孙官人,我家房子简陋,没有黑暗的地方,只有一个大柜子,不透风也不透光,你们去柜子里睡怎么样?” 行者说:“好!好!好!” 随即让几个伙计把柜子抬出来,打开盖子,请他们下楼。行者带着师父,沙僧挑着担子,顺着灯影走到柜子旁。八戒不管不顾,第一个钻进柜子。沙僧把行李递进去,扶着唐僧进去,自己也进了柜子。行者问:“我的马在哪儿?” 旁边伺候的人说:“马在后屋拴着吃草料呢。” 行者说:“牵过来。把马槽也抬过来,紧紧挨着柜子拴好。” 安排好后,行者对妇人说:“赵妈妈,盖上盖子,插上锁钉,锁好锁子,再帮我们看看哪儿透光,找点纸糊一糊,明天早点来开锁。” 寡妇说:“你们也太小心了!” 说完各自关门睡觉去了。

再说他们四个进了柜子。真是可怜!一来刚戴上头巾不太习惯,二来天气炎热,柜子里又闷得透不过气,他们都摘下头巾,脱掉衣服,又没有扇子,只能用僧帽扇风。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到了二更天左右,都睡着了。只有行者一心想闯祸,偏偏他睡不着,伸手在八戒腿上捏了一把。那呆子缩了缩脚,嘴里哼哼着说:“睡吧!辛辛苦苦的,哪有心思还动手动脚地闹着玩?” 行者故意捣鬼说:“我们原来本钱是五千两,之前卖马卖了三千两,现在两个搭裢里还有四千两,这一群马再卖它三千两,就有一本一利了。够了!够了!” 八戒困得只想睡觉,哪里有心思回应。

哪知道这店里跑堂的、挑水的、烧火的,平常都和强盗是一伙的。他们听见行者说有很多银子,就悄悄溜出去,纠集了二十多个贼,拿着明火和兵器来打劫马贩子。他们冲开门闯进来,吓得赵寡妇母女战战兢兢地关上房门,任由他们在外面折腾。原来这些贼不要店里的东西,只找客人的财物。他们到楼上没发现人,就打着火把四处查看,只见天井里有一个大柜子,柜子脚上拴着一匹白马,柜盖紧紧锁着,怎么也掀不动。众贼说:“走江湖的人都有手段。看这柜子这么重,肯定是把行李和财物锁在里面了。我们偷了马,抬着柜子出城,打开分了,岂不是美事一桩?” 于是这些贼找来绳子和杠子,抬起柜子就走,摇摇晃晃的。八戒醒了,说:“哥哥,睡吧,晃什么呀?” 行者说:“别出声!没人晃。” 三藏和沙僧也突然醒了,问:“是什么人在抬我们啊?” 行者说:“别吵,别吵!让他们抬!抬到西天去,还省得我们走路了。”

这些贼得手后,没往西走,反而抬着柜子往城东去,杀了守门的士兵,打开城门出去了。这一下立刻惊动了六街三市,各店铺的火甲人夫都跑去报告给巡城总兵和东城兵马。那总兵和兵马觉得事关重大,立刻点齐人马和弓箭手,出城追贼。那些贼见官军势力强大,不敢抵抗,扔下大柜子,丢了白马,各自逃进山林。众官军一个强盗都没抓到,只夺回了柜子,牵回了马,得胜回城。总兵在灯光下看到那匹马,真是一匹好马:

马鬃像银色的丝线,马尾像洁白的玉条。别说什么八骏龙驹,简直赛过了骕骦良马。这马千金难买,能万里追风。登山时仿佛与青云相伴,啸月时犹如白雪般纯净。真像是蛟龙离开了海岛,人间出现了珍贵的玉麒麟。总兵官没骑自己的马,直接骑上这匹白马,率领军兵进城,把柜子抬到总府,和兵马一起写了封皮封好,派人看守,打算等天亮了启奏皇上,听候圣旨定夺。官军们各自散去。

再说唐长老在柜子里埋怨行者说:“你这个猴头,可害死我了!要是在外面,被人抓住,送给灭法国王,还好辩解;现在被锁在柜子里,被贼劫走,又被官军夺回来,明天见到国王,现成的就被开刀问斩,这不正好凑够他要杀一万个和尚的数目了吗?” 行者说:“外面有人!打开柜子,把我们拿出来,不是被捆就是被吊。咱们先忍耐一下,免得受那捆绑、吊打的苦。明天见到那昏君,老孙我自有应对之策,保证你一点都不会受伤。先安心睡一觉吧。”

等到三更时分,行者施展手段,从柜子里顺出金箍棒。他对着金箍棒吹了口仙气,喊道:“变!” 金箍棒瞬间变成一个三尖头的钻子。行者拿着钻子,在柜脚处钻了两三下,钻出一个洞眼。之后,他收起钻子,摇身一变,化作一只蝼蚁,顺着洞眼钻了出去。行者现出原本的模样,踏起云头,径直朝皇宫门外飞去。此时,国王正睡得酣甜,行者施展出 “大分身普会神法”。他将左臂上的毫毛全部拔下来,对着毫毛吹口仙气,喊道:“变!” 那些毫毛瞬间都变成了一个个小行者。接着,他又把右臂上的毫毛也拔下来,同样吹口仙气,喊道:“变!” 这些毫毛都变成了瞌睡虫。行者念起 “唵” 字真言,命令当坊土地带着这些瞌睡虫,散布到皇宫内院、五府六部,以及各衙门大小官员的宅院里。但凡有官职的人,都被送上一个瞌睡虫,让他们人人安稳熟睡,不得翻身。行者又把金箍棒拿在手中,掂了掂,晃了晃,喊道:“宝贝,变!” 金箍棒立刻变成了千百口剃头刀。他拿起一把剃头刀,吩咐那些小行者也各拿一把,然后一起前往皇宫内院、五府六部和各衙门,给里面的人剃头。嘿,这正是:

法王灭法,法意无穷,法贯通乾坤,大道畅行无阻。

万法根源归一,三乘妙相本就相同。

钻开玉柜,明了其中奥秘,散布金毫,破除众人蒙昧。

定能让法王成正果,达到不生不灭、来去皆空的境界。

这一夜,他们剃发行动大功告成。行者念动咒语,喝退土地神只,将身体一抖,两臂上的毫毛又归回原位。他把那些剃头刀重新变回金箍棒,依然恢复其原本模样,然后将金箍棒变小,藏在耳朵里。接着,他再次变成蝼蚁,钻入柜子,现出本相,和唐僧一起在柜子里等待,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那皇宫内院,宫娥彩女们天还没亮就起来梳洗,却惊讶地发现自己一个个都没了头发。那些穿宫的大小太监,也同样没了头发。众人一窝蜂地来到寝宫外,想要奏乐唤醒国王,可个个都噙着眼泪,不敢说出实情。不一会儿,三宫皇后醒来,也发现自己没了头发。她急忙拿着灯来到龙床前查看,只见锦被窝里竟然睡着一个和尚。皇后忍不住叫出了声,这一叫惊醒了国王。国王急忙睁开眼睛,看到皇后光溜溜的脑袋,他连忙爬起来问道:“梓童,你这是怎么回事?” 皇后说:“主公,您也是如此啊。” 国王摸了摸自己的头,吓得三魂出窍,七魄离体,惊叫道:“朕这是遭了什么呀!” 正在慌乱之时,只见六院嫔妃、宫娥彩女、大小太监,都光着头跪在地上说道:“主公,我们都变成和尚了!” 国王见此情景,眼中流下泪来,说道:“想必是寡人杀害和尚太多,遭了报应……” 随即传下旨意:“你们谁都不许说出头发掉落之事,以免文武群臣议论,说国家政令不正。都先上殿去设朝。”

再说那五府六部,以及各衙门的大小官员,天还没亮就准备去朝见国王。原来,这一夜他们也一个个都没了头发。每个人都赶紧写好表章,启奏此事。只听见:静鞭响了三下,众人开始朝见皇帝,表章上奏的是当今众人剃发的缘由。毕竟不知道那总兵官夺下的柜子里的 “贼赃” 究竟如何,唐僧师徒四人的性命又会怎样,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