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了玉华城,一路上平平稳稳,真可谓身处极乐之乡。走了五六天的路程,又看到一座城池。唐僧问行者:“这又是个什么地方?” 行者回答:“是座城池。不过城墙上有旗杆却没有旗帜,不清楚这是什么地方,等走近了再打听。” 等到了东关厢,只见两边茶坊酒肆热闹非凡,米市油房生意兴隆。街道上有几个闲来无事四处闲逛的年轻人,看到八戒长嘴大耳,沙僧面色黝黑,孙行者眼睛发红,都纷纷围拢过来争着观看,只是不敢靠近询问。唐僧心里捏着一把汗,生怕他们惹出什么祸事。又走过几条街巷,还没到城中心,忽然看到一座山门,门上写着 “慈云寺” 三个字。唐僧说:“我们进去稍微歇一歇马,化顿斋饭如何?” 行者说:“好啊!好啊!” 师徒四人便一起走进了寺庙。只见寺内:

珍楼壮丽宏伟,宝座庄重威严。佛阁高耸入云,僧房在月色中显得格外幽静。红色的霞光缥缈环绕,佛塔挺立其间,绿树成荫,轮藏殿清幽寂静。这里仿若真正的净土,又似虚幻的龙宫,大雄宝殿上紫云笼罩。两边的走廊里不断有闲人游玩,一座高塔常常有游客攀登。香炉中的香火时刻燃烧着,佛台上的灯花夜夜闪烁。忽然,从方丈室传来金钟的音韵,应和着僧人们高声诵经的声音。

师徒四人正在观看,这时从走廊下走出一个和尚,向唐僧行礼道:“老师从哪里来?” 唐僧回答:“弟子是从中华唐朝而来。” 那和尚听了,立刻倒身下拜,慌得唐僧连忙将他扶起,问道:“院主为何行此大礼?” 和尚双手合十说道:“我们这里向善的人,平日里看经念佛,都希望能修到来生托生在中华大地。刚才看到老师您风采不凡,衣着讲究,想必是前世修行积累,才得以享受这般福分,所以立刻下拜。” 唐僧笑着说:“过奖了!过奖了!我不过是个四处云游的行脚僧,哪有什么福分!要是院主能在这里悠闲自在地清修,那才是真正的享福呢。” 那和尚带着唐僧走进正殿,参拜了佛像。唐僧这才招呼:“徒弟们过来吧。” 原来行者三人,自从看到那和尚与师父交谈,就都背过脸去,牵着马,守着行李,站在一旁,那和尚也没太在意他们。忽然听到唐僧喊 “徒弟”,他们三人才转过身来。那和尚见了,惊慌地叫道:“哎呀!您的高徒怎么长得这般丑陋?” 唐僧说:“他们虽然模样丑陋,但却很有法力。我一路上多亏他们保护。”

正说着,里面又走出几个和尚行礼。先进来的那个和尚对后面的和尚说:“这位老师是从中华大唐来的。那三位是他的高徒。” 众僧既高兴又有些害怕,问道:“老师,您从中华大国来到这里,有什么事呢?” 唐僧说:“我奉唐王圣旨,前往灵山拜佛求经。路过宝地,特意来到贵寺,一来想问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二来化顿斋饭,然后就继续赶路。” 众僧人听了,个个欢喜,又邀请他们进入方丈室。方丈室里还有几个正在为人家做斋事的和尚,先进去的那个和尚又喊道:“你们都来看看中华来的人物。原来中华之人,有俊美的,也有丑陋的。俊美的简直难以描绘,丑陋的却十分奇特。” 众多僧人和斋主都过来相见。见过礼后,各自坐下。喝过茶,唐僧问道:“请问贵处是什么地名?” 众僧回答:“我们这里是天竺国外郡,叫做金平府。” 唐僧又问:“从贵府到灵山还有多远?” 众僧说:“从这里到国都有两千里,这是我们走过的路程。再往西到灵山,我们没走过,不知道还有多远,不敢乱说。” 唐僧表示感谢。

不一会儿,斋饭摆好了。吃完斋饭,唐僧准备出发,却被众僧和斋主热情挽留:“老师您多住一两天吧,过了元宵佳节再走也不迟。” 唐僧惊讶地问道:“我在赶路途中,只知道有山有水,担心遇到妖怪恶魔,把时间都耽误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元宵佳节?” 众僧笑着说:“老师一心拜佛,参悟禅机,所以没把这节日放在心上。今天是正月十三,晚上就开始试灯。后天十五是上元节。一直到十**,才结束灯节。我们这里的人喜欢热闹,本府太守老爷又爱民如子,各个地方都高高挂起灯火,整夜笙箫不断。还有一座‘金灯桥’,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至今依旧繁华热闹。老爷们多住几天,我们这荒山还是招待得起的。” 唐僧无奈,只好都留了下来。当晚,只听到佛殿上钟鼓喧天,原来是街坊的信众们前来送灯献佛。唐僧等人都走出方丈室看灯,之后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寺里的僧人又献上斋饭。吃完后,师徒四人一起到后园散步游玩。这里果然是个好地方。正是:

正值正月,新春来临。园林幽静雅致,景色美丽迷人。四季的花木争奇斗艳,连绵的山峦层峦叠翠。芳草在台阶前开始萌发,老梅枝上散发着清香。桃花嫣红鲜嫩,柳色嫩绿清新。金谷园的富丽堂皇不必夸赞,辋川图的高雅意境也暂且不提。一条溪流潺潺流淌,野鸭在水中出没无常;千竿翠竹随风摇曳,引得墨客们诗兴大发。芍药花、牡丹花、紫薇花、含笑花,刚刚苏醒;山茶花、红梅花、迎春花、瑞香花,早已娇艳盛开。背阴的山崖上积雪还未消融,远处的树林中已飘起带着春意的烟雾。又见那小鹿在池边映照身影,仙鹤在松下聆听琴音。东边有几座房舍,西边有几处亭子,可供客人留宿;南边有几间殿堂,北边有几座佛塔,僧人在此安心参禅。花卉丛中,有一两座养性楼,飞檐斗拱;山水之间,有三四处炼魔室,窗明几净。这里真是天然的隐居胜地,又何须到别处寻觅蓬莱仙境。师徒们游玩了一天,到了晚上,佛殿上掌起了灯,他们又都去看灯游玩。只见:

如同玛瑙般的花城,似琉璃般的仙洞,还有水晶、云母装饰的诸多宫殿:仿佛层层锦绣,又似叠叠玲珑。星桥的影子在天地间晃动,几株火树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六条街道上箫鼓齐鸣,千家万户明月高悬,到处弥漫着芬芳的香气。几处鳌峰高高耸立,有鱼龙出海,鸾凤腾空的景象。灯光与月色相互辉映,一片祥和融洽。穿着华丽的人群中,人人都陶醉在笙歌之中,车马声轰轰作响:看不尽如花似玉的美貌佳人,风流潇洒的豪杰之士,好景美不胜收。

众人在本寺看完灯后,又到东门厢的各条街上游玩。到了二更时分,才回到寺里休息。

第三天,唐僧对众僧说:“弟子原本就有扫塔的心愿,趁着今天上元佳节,请院主打开塔门,让弟子了却这个心愿。” 众僧随即打开了塔门。沙僧取来袈裟,跟随唐僧。到了第一层,唐僧就披上袈裟,拜佛祈祷完毕,便拿起笤帚扫了一层,然后脱下袈裟交给沙僧。接着扫第二层,一层一层地一直扫到塔顶。那塔上每层都有佛像,处处都有窗户,每扫完一层,唐僧都要观赏赞美一番。等扫完下来,天已经黑了,各处又都点上了灯火。

这天晚上正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众僧说:“老师父,前晚我们只在荒山和关厢看灯,今晚是正节,进城去看看金灯怎么样?” 唐僧欣然同意,带着行者三人以及本寺的众多僧人进城看灯。正是:

三五良宵的佳节,上元的春色宜人。花灯高挂在闹市,人们齐声唱着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火通明,半空中一轮明月刚刚升起。那月亮如同冯夷推动的银盘,这花灯好似仙女织成的铺地锦。灯映照着月,增添了一倍的光辉;月照着灯,更加灿烂夺目。看不尽那铁锁星桥,赏不完那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如同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斑斓。核桃灯、荷花灯,高高挂在灯楼之上;青狮灯、白象灯,稳稳架在灯架之上。虾儿灯、鳖儿灯,在棚前舞动;羊儿灯、兔儿灯,在檐下生辉。鹰儿灯、凤儿灯,相互连接;虎儿灯、马儿灯,一同前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其上;金鱼灯、长鲸灯,李白仿佛高乘其中。鳌山灯,呈现出神仙聚会的景象;走马灯,展示着武将交锋的画面。万千家灯火辉煌的楼台,十数里烟雾弥漫的世界。那边,索琅琅的玉韂飞驰而来;这边,毂辘辘的香车缓缓驶过。看那红妆楼上,美女们倚着栏杆,隔着帘子,并肩携手,尽情享受欢乐;绿水桥边,游人喧闹,簇拥在一起,醉意朦胧,笑容满面,尽情嬉戏。满城中箫鼓喧闹,整夜笙歌不断。

有诗为证: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此时正值京城解除宵禁,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跳舞的,踩高跷的,装扮成鬼怪的,骑着大象的,这里一群,那里一簇,看都看不过来。他们刚走到金灯桥上,唐僧与众僧走近一看,原来是三盏金灯。那灯有缸口那么大,上面照着玲珑剔透的两层楼阁,都是用细金丝编织而成,里面托着琉璃薄片,灯光闪耀,照亮了月色,灯油香气扑鼻。唐僧回头问众僧:“这灯用的是什么油?怎么这么香?” 众僧回答:“老师有所不知。我们这府后面有个县,叫旻天县。县城方圆二百四十里。每年编造差役徭役,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府县的其他各项差役徭役还好说,只有这灯油大户的差事特别繁重:每家当一年,要花费二百多两银子。这油可不是普通的油,而是酥合香油。这种油每一两价值银子二两,每一斤价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一共一千五百斤,总共需要银子四万八千两。还有其他各种杂项费用,加起来将近五万多两,却只能点三个晚上。” 行者问:“这么多油,三个晚上怎么能点得完?” 众僧说:“这缸里每缸有四十九个大灯芯,都是用灯草扎成的把,裹着丝绵,有鸡蛋那么粗;只点过今晚,等佛爷现身,明天晚上油就没了,灯也就暗了。” 八戒在一旁笑着说:“想必是佛爷把油都收走了。” 众僧说:“正是这样的说法。满城里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传说的。只要油干了,人们都说佛祖收了灯,自然就会五谷丰登;要是有一年油没干,那就会年成荒旱,风雨失调。所以家家户户都愿意供奉这灯油。”

正说着,只听到半空中呼呼的风声响起,吓得看灯的人都纷纷四散奔逃。那些和尚也站不稳脚跟,说道:“老师回去吧,起风了,是佛爷降祥来这里看灯了。” 唐僧问:“怎么知道是佛来看灯?” 众僧说:“年年都是这样,不到三更,就会有风来。大家都知道这是诸佛降祥,所以人们都会回避。” 唐僧说:“我本就是一心思念佛、念诵佛、礼拜佛的人,如今遇到这么好的景致,又真有诸佛降临,在这里拜拜,那该多好。” 众僧再三劝说,唐僧也不肯回去。不一会儿,风中果然出现了三位佛身,朝着金灯飞来。慌得唐僧赶紧跑上桥顶,倒身下拜。行者急忙把他拉起来,说道:“师父,这不是好人,肯定是妖邪!” 话还没说完,只见灯光昏暗下来,呼的一声,那三个 “佛” 把唐僧抱起来,驾着风飞走了。哎呀!不知道是哪座山、哪个洞的真妖怪,多年来假扮佛祖来看金灯。吓得八戒在两边四处寻找,沙僧也在左右大声呼喊。行者叫道:“兄弟!别在这里喊了。师父乐极生悲,已经被妖精抓走了!” 那几个和尚害怕地问:“爷爷,怎么知道是妖精抓走了?” 行者笑着说:“原来你们这些凡人,多年来都没看出来,被妖邪迷惑了,还以为真是佛降祥,接受这灯油供奉。刚才风刮来的时候,出现佛身的就是三个妖精。我师父也没认出来,一上桥顶就拜,结果被他们弄暗灯光,用器皿装了油,连我师父一起抓走了。我稍微走慢了一点,所以他们三个就化风逃走了。” 沙僧问:“师兄,那现在怎么办?” 行者说:“别犹豫了。你们两个和众僧回寺里,看守好马匹和行李,等老孙趁着这股风去追赶!”好大圣,迅速纵筋斗云,升上半空,闻着那股腥风的气息,朝着东北方向径直追去。一直追到天亮,忽然间风停了,只见眼前出现一座大山,山势极为险峻,巍峨高耸。好一座大山啊:

山峦层层叠叠,丘壑连绵不断,清泉曲折蜿蜒。藤萝悬挂在陡峭的石壁上,松柏挺立在空旷的山岩间。仙鹤在晨雾中鸣叫,大雁在晓云里啼叫。山峰像排列的戟一样巍峨矗立,岩石突兀嶙峋,仿佛堆砌的磐石。山顶高耸入云,高达万仞,冈岭曲折回环,绵延千湾。野花和佳木随着春天的到来而绽放,杜鹃和黄莺应和着时节而欢唱。山势雄伟壮观,又着实险峻,怪石嶙峋,道路崎岖艰难。大圣在这里停留观赏了许久,四周寂静无声,只能听到虎豹的鼾声。香獐和白鹿来来往往,玉兔和青狼去而复返。深涧中的水流奔腾千万里,湍急的漩涡冲击着石头,发出潺潺的声响。

大圣在山崖上,正四处寻找路径,只见四个人赶着三只羊,从西坡下齐声吆喝:“开泰。” 大圣闪动火眼金睛,仔细一看,认出他们是年、月、日、时四值功曹使者,隐去真身,化作这般模样而来。

大圣立刻抽出铁棒,晃了一晃,铁棒变得有碗口粗细,一丈二长短,他跳下崖来,大声喝道:“你们都藏头缩颈地往哪里跑!” 四值功曹见他识破了行踪,吓得赶忙喝散三只羊,现出本相,闪到路旁行礼道:“大圣,恕罪!恕罪!” 行者说道:“这一阵子也没怎么用到你们,你们见老孙我行事宽松,就一个个都懈怠了,连来见我一面都不来,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不在暗中保护我师父,都跑到哪里去了?” 功曹说:“你师父放松了禅定之心,在金平府慈云寺贪图欢乐,所以乐极生悲,如今被妖邪捉去了。不过他身边有护法伽蓝保护着。我们知道大圣连夜追寻,担心大圣不熟悉山林路径,特地来传报消息。” 行者问:“你们既然来传报,为什么要隐姓埋名,赶着三只羊,还吆吆喝喝的?” 功曹解释道:“设这三只羊,是应‘三阳开泰’这句话,以此破解你师父所遭遇的困境。” 行者气呼呼地想要动手打他们,听他们这么一说,便饶过了他们,收起铁棒,转怒为喜道:“这座山,是不是妖精所在之处?” 功曹回答:“正是,正是。此山名叫青龙山,山里有个洞,叫玄英洞。洞中有三个妖精:大的叫辟寒大王,第二个叫辟暑大王,第三个叫辟尘大王。这几个妖精在这里已经有千年了,他们从小就爱吃酥合香油。当年修炼成精,来到这里假扮佛像,哄骗了金平府的官员和百姓,让他们设立金灯,灯油用的就是酥合香油。他们每年到正月十五就变作佛像来收取灯油,今年见到你师父,认出他是圣僧,就把你师父也抓到洞里去了,过不了多久就要割下你师父的肉,用酥合香油煎着吃。你得赶紧想办法去救援。”

行者听了,喝退四值功曹,转过山崖,寻找妖精的洞府。没走几里路,就看见涧边有一处石崖,崖下有一座石屋,屋前有两扇石门,半开半掩着。门旁立着一块石碣,上面写着六个字:“青龙山玄英洞”。行者不敢贸然进去,站定脚步,大声喊道:“妖怪!快把我师父送出来!” 只听里面 “呼啦” 一声,大门大开,跑出一群牛头精,呆头呆脑地问道:“你是谁?竟敢在这里叫嚷!” 行者说:“我本是东土大唐去西天取经的圣僧唐三藏的大徒弟。路过金平府观灯,我师父被你们家魔头抓来了,快趁早送还,饶你们性命!要是不然,我就掀翻你们的巢穴,让你们这群妖精都化为脓血!”

那些小妖听了,急忙跑进去报告:“大王!祸事了!祸事了!” 此时,三个老妖正把唐僧带到洞的深处,根本不问青红皂白,就吩咐小妖把唐僧的衣服剥了,打来山涧中的清水洗净,打算把他细细切碎,用酥合香油煎着吃。忽然听到 “祸事” 的报告,大吃一惊,忙问是什么原因。小妖说:“大门前有一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叫嚷着:大王抓了他师父,让赶紧送出去,饶我们性命;不然,就要掀翻我们的巢穴,让我们都化为脓血!” 老妖听了,个个心惊,说道:“才抓了这家伙,还没问他姓名来历。小的们,先把衣服给他穿上,带过来审问一下,看看他到底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的。” 众妖一拥而上,解开唐僧身上的绳索,给他穿上衣服,推到妖王面前。唐僧吓得战战兢兢,跪在地上,只是求饶:“大王饶命!饶命!” 三个妖精异口同声地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和尚?为什么见到佛像不躲避,却冲撞了我的云路?” 唐僧磕头说道:“贫僧是东土大唐皇帝派来的,前往天竺国大雷音寺拜佛祖取经。因为到金平府慈云寺化斋,承蒙寺里僧人挽留,过元宵看灯。正在金灯桥上,看见大王显现佛像,贫僧肉眼凡胎,见佛就拜,所以冲撞了大王的云路。” 妖精又问:“你们从东土到这里,路途遥远,你们一行共有几个人,都叫什么名字,快如实招来,我饶你性命。” 唐僧说:“贫僧俗名陈玄奘,自幼在金山寺出家为僧。后来承蒙唐皇敕赐,在长安洪福寺担任僧官。又因为魏征丞相梦斩泾河老龙,唐王游地府,回到阳间后,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唐王又选中贫僧作为法会坛主,主持法事。有幸观世音菩萨出现,指点贫僧,说西天大雷音寺有三藏真经,可以超度亡者升天,派贫僧前来求取,因此赐号三藏,贫僧便以唐为姓,所以人们都叫我唐三藏。我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姓孙,名悟空,法号行者,他本是齐天大圣,如今皈依正道。” 群妖听到这个名字,吃了一惊,问道:“这个齐天大圣,是不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那个?” 唐僧说:“正是,正是。二徒弟姓猪,名悟能,法号八戒,他是天蓬大元帅转世。三徒弟姓沙,名悟净,法号和尚,他是卷帘大将下凡。” 三个妖王听了,个个心惊,说道:“幸好还没吃他。小的们,先把唐僧用铁链锁在后面,等把他三个徒弟抓来一起吃。” 于是点了一群山牛精、水牛精、黄牛精,各自拿着兵器走出门,吹响号头,摇旗擂鼓。三个妖王披挂整齐,都来到洞外喝道:“是什么人敢在我这里叫嚷!” 行者闪到石崖上,仔细观察。只见那些妖精长得:

面容色彩斑斓,眼睛圆睁,头上两只角峥嵘突出。耳朵尖尖的有四只,灵窍闪烁着光芒。全身的花纹如同彩绘,锦绣般的毛发光彩照人。第一个,头顶狐裘花帽,脸上的绒毛冒着热气;第二个,身上披着轻纱,仿佛燃烧着烈焰,四蹄晶莹如玉;第三个,声如洪钟,吼声如雷,獠牙尖利得像银针。个个勇猛无比,手持三种兵器:一个拿着钺斧,一个挥舞大刀;再看第三个,肩上横担着一根扦挞藤。

又见那些七长八短、七肥八瘦的大大小小妖精,全都是牛头鬼怪,各自拿着枪棒。有三面大旗,旗上清楚地写着 “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孙行者看了一会儿,忍耐不住,上前高声叫道:“你们这些泼贼怪!认得老孙我吗?” 那妖喝道:“你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羞煞天神’!你原来是这么个小猢狲,还敢说大话!” 行者大怒,骂道:“我看你这个偷灯油的贼!油嘴滑舌的妖怪,别废话,快把我师父还来!” 说着,赶上前去,抡起铁棒就打。那三个老妖,举起三种兵器,急忙招架迎战。这一场在山凹中的战斗真是激烈:

钺斧、钢刀、扦挞藤齐出,猴王一根铁棒勇敢相迎。辟寒、辟暑、辟尘三个妖怪,认得齐天大圣的威名。铁棒挥动,令神鬼惧怕,斧劈刀砍,寒光乱飞。好一个混元有法的真空之像!抵住了三个妖怪假扮的佛形。那三个偷油润鼻的妖怪今年犯了错,一心要捉拿钦差大唐的僧人。这个因为师父不惧山路遥远,那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常年设灯骗取灯油。只听见刀斧碰撞的乒乓声,只闻到铁棒挥舞的呼呼声。双方你冲我撞,三人围攻一人,又各自施展本领,相互架挡遮拦。这一场战斗从白天一直打到天色将晚,也不知道谁输谁赢。

孙行者一根铁棒与那三个妖魔大战了一百五十回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胜负还未分晓。只见辟尘大王把扦挞藤一闪,跳过阵前,将手中的旗摇了一摇,那伙牛头怪立刻簇拥上前,把行者围在中间,各自挥舞兵器,乱打过来。行者见形势不妙,“呼啦” 一下纵起筋斗云,败阵而逃。那妖也不追赶,召回群妖,安排了些晚饭,众妖各自吃了,也让小妖送了一碗给唐僧,只等抓住孙行者等人,再对唐僧下手。唐僧一来长期吃素,二来满心愁苦,哭哭啼啼的,根本不敢沾那碗饭,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行者驾着云回到慈云寺,叫道:“师弟。” 八戒和沙僧正满心盼望,商量着对策,听到叫声,一起出来迎接,问道:“哥哥,你怎么去了一天才回来?师父到底怎么样了?” 行者笑着说:“昨夜我闻风追赶,到天亮时,到了一座山,却没找到师父。幸好四值功曹传信说:那山叫青龙山,山里有个玄英洞,洞里有三个妖精,分别叫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原来他们多年来在这里偷油,假扮佛像,哄骗了金平府的官员和百姓。今年碰到我们,他们不知好歹,反倒把师父也抓走了。老孙我问明了情况,吩咐功曹等人暗中保护师父,我找到洞前叫骂。那三个妖怪一起出来,模样都像牛头鬼。大的那个使钺斧,第二个使大刀,第三个使藤棍。后面还跟着一群牛头鬼怪,摇旗擂鼓,和老孙我打了一天,打成了平手。后来那妖王摇动旗帜,小妖们都围了上来,我见天色晚了,恐怕难以取胜,所以就驾着筋斗云回来了。” 八戒说:“那里该不会是酆都城的鬼王在捣乱吧。” 沙僧问:“你怎么就猜是酆都城呢?” 八戒笑着说:“哥哥说那些是牛头鬼怪,所以我才这么猜。” 行者说:“不是!不是!依老孙我看,那些妖怪是三只犀牛修炼成的精。” 八戒说:“要是犀牛,等抓住它们,锯下它们的角,倒能值好几两银子呢!”

正说着,众僧问道:“孙老爷,您吃晚饭吗?” 行者说:“随便吃点也行,不吃也没关系。” 众僧说:“老爷征战了一天,怎么会不饿呢?” 行者笑着说:“这一天哪里就会饿了!老孙我曾经五百年不吃东西呢!” 众僧不知道这是真的,只当他是说笑。不一会儿,斋饭端来了,行者也吃了一些,说:“先收拾睡觉吧,明天我们一起去和妖精战斗,抓住妖王,这样才能救师父。” 沙僧在一旁说:“哥哥,你说的什么话!常言说得好:‘停留长智。’那妖精要是今晚不睡觉,把师父害了,可怎么办?不如现在就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样才好救师父。再晚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 八戒听了,抖擞精神,威风凛凛地说:“沙兄弟说得对!我们都趁着这月光去降魔!” 行者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立刻吩咐寺里的僧人看守好行李和马匹,说:“等我们把妖精抓住,向本府刺史证明他们是假佛,免去灯油供奉,让全县的百姓都能摆脱困苦,这不是很好吗?” 众僧答应下来,不停地称谢。于是,他们三个纵身驾起祥云,出城而去。正是:懒散无拘禅性乱,灾危有分道心蒙。毕竟不知道这次前去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