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贾雨村赶忙回头一看,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和他一同被参革职的张如圭。张如圭本就是本地人,革职后一直在家闲居。如今他打听到京城已经奏准起用旧员的消息,便四处托人情、找门路。恰巧遇到贾雨村,所以急忙过来道喜。两人见了礼,张如圭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自然十分欢喜。两人匆匆聊了几句,便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到这话,赶忙给贾雨村出主意,让他请林如海帮忙,转而到京城去拜托贾政。贾雨村领会了他的意思,告别冷子兴回到书馆,急忙找来邸报仔细查看,确认了这个消息。

第二天,贾雨村就去找林如海商量。林如海说:“真是天缘凑巧,因为我妻子去世,京城的岳母念着小女无人照料教育,之前已经派了男女仆人、船只来接。只是小女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还没动身。此刻我正想着承蒙您的教导之恩还未报答,遇到这样的机会,哪有不尽心帮忙的道理。您就放心吧。我已经提前考虑到这一步,写好了一封推荐信,转托我内兄务必全力帮忙,这样才能稍微表达我的一点心意。至于可能需要的费用,我在给内兄的信中已经注明清楚,也不用您过多操心了。” 贾雨村一边恭敬地行礼,不停地道谢,一边又问:“不知道您的亲戚大人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我担心自己做事草率,不敢贸然前往京城打扰。” 林如海笑着说:“要说我的亲戚,和您还是同宗呢。他是荣公的孙子,大舅哥现任一等将军,名叫贾赦,字恩侯;二舅哥名叫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他为人谦恭厚道,很有祖父的遗风,不是那种只知享受的轻薄官员。所以我才写信拜托他。不然的话,不但会玷污您的清正操守,就连我自己也不屑于这么做了。” 贾雨村听了,这才相信了昨天冷子兴说的话,于是又向林如海道谢。林如海接着说:“已经选好了下月初二送小女进京,您正好和她同路,这样不是两便吗?” 贾雨村连忙点头答应,心里十分得意。林如海便开始准备礼物,安排饯行的事情,贾雨村一一接受。

女学生林黛玉,身体刚刚康复,原本不忍心离开父亲前往京城。无奈外祖母执意要她去,而且林如海也说:“你父亲我年近半百,不会再续弦了。你又体弱多病,年纪还小,上面没有母亲教养,下面没有兄弟姐妹照顾。如今去依靠外祖母和舅舅家的姊妹们,正好能减轻我的后顾之忧,你怎么反而说不去呢?” 林黛玉听了,这才流着泪拜别父亲,跟着奶娘和荣府的几个老妇人登上了船。贾雨村另外乘坐一只船,带着两个小童,跟在林黛玉的船后面一起出发。

过了些日子,他们到了京城。进入京城后,贾雨村先整理好衣冠,带着小童,拿着写有宗侄身份的名帖,来到荣府门前投递。当时贾政已经看了妹夫的信,立刻让人把贾雨村请进去相见。贾政见贾雨村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而且他最喜欢读书人,向来礼贤下士,喜欢帮助弱小。再加上又是妹夫特意托付,所以对贾雨村格外优待。在向朝廷题奏的时候,贾政轻松地为贾雨村谋得了一个复职候缺的机会。不到两个月,金陵应天府出了空缺,贾雨村就谋补了这个职位。他拜别贾政,择日上任去了,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林黛玉,那天弃舟登岸时,荣国府早就打发了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在那里等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看到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就已经很不一般了,更何况是到了外祖母家。因此她处处小心,时刻留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笑话。

林黛玉上了轿,进入城中。她透过纱窗向外望去,只见街市繁华,人烟稠密,和别处大不相同。又走了半天,忽然看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有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坐着十来个穿着华丽的人。正门没有开,只有东西两个角门有人进出。正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敕造宁国府” 五个大字。林黛玉心想:“这肯定是外祖的长房了。” 想着,轿子又往西走,没多远,同样是三间大门,这才是荣国府。但他们没有进正门,而是从西边的角门进去。轿夫抬着轿子走了一段路,到转弯的时候,就停下来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也都下了轿,赶忙走过来。接着,换了三四个衣帽整齐、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重新抬起轿子。众婆子在旁边跟着,一直走到一座垂花门前停下。小厮们退下,婆子们上前打起轿帘,扶着林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走进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中间是穿堂,正中间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大插屏。转过插屏,是三间小小的厅,厅后面就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全都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的厢房里,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着鲜艳的丫头,一见到他们来了,连忙笑着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叨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时听到有人回话:“林姑娘到了。”林黛玉刚走进房间,就看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妇人迎上来,她知道这就是外祖母。刚要拜见,就被外祖母一把搂进怀里,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起来。当时地下侍立的人,没有一个不掩面哭泣的,林黛玉也哭个不停。过了一会儿,众人慢慢劝解,才止住了哭声。林黛玉这才拜见了外祖母,这就是冷子兴所说的史氏太君,贾赦、贾政的母亲。贾母一一指着人给林黛玉介绍:“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林黛玉一一拜见。贾母又说:“去把姑娘们叫来。今天有远客来,不用去上学了。” 众人答应一声,就去了两个。

不一会儿,只见三个奶嬷嬷和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微丰满,身材适中,脸颊像新剥的荔枝一样红润,鼻子如细腻的鹅脂,神情温柔,沉默寡言,看上去十分亲切。第二个肩膀瘦削,腰肢纤细,身材高挑,鸭蛋脸,眼睛俊俏,眉毛修长,顾盼之间神采飞扬,气质文雅脱俗,让人见了就难以忘怀。第三个年纪还小,身材尚未长成,容貌也显得稚嫩。她们三人的钗环裙袄,都是一样的打扮。林黛玉连忙起身迎上去见礼,互相认识后,大家都坐下了。丫鬟们斟上茶来。大家不过聊些林黛玉母亲如何生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去世发丧的事情。不免又引得贾母伤感起来,贾母说:“我这些儿女中,最疼爱的就是你母亲。如今她却先我而去,我连她的面都见不着。现在见到你,我怎么能不伤心!” 说着,又把林黛玉搂在怀里,呜咽起来。众人赶忙劝慰,这才让贾母稍微止住了悲伤。

众人见林黛玉年纪虽小,但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然柔弱,但却有一种自然的风姿,便知道她身体有恙。于是问:“平常吃什么药,怎么不赶紧治疗呢?” 林黛玉说:“我从小就是这样,从能吃东西的时候就开始吃药,到现在都没断过。请了很多名医开方配药,都不见效。我三岁那年,听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然不肯。他又说:‘既然舍不得她,只怕她这病一辈子都好不了。要是想治好,除非从此以后再也不许听到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是外姓亲友,一概不见,这样才能平安度过一生。’他疯疯癫癫地说了这些荒诞的话,也没人理会他。我现在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说:“正好,我这里正在配丸药呢。让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话还没说完,只听后院中传来一阵笑声,有人说:“我来迟了,没能迎接远客!” 林黛玉心里纳闷:“这些人个个都敛声屏气,如此恭敬严肃,这个来的人是谁,竟然这样放肆无礼?” 正想着,只见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的打扮和其他姑娘不同:身上的彩绣光彩照人,仿佛神妃仙子一般。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脖子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身穿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姿态风流。脸上含着笑意,威严却不露,还没开口说话,笑声就先传了出来。林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着说:“你不认识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方人俗称‘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就行了。”

林黛玉正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只见众姊妹都赶忙告诉她:“这是琏嫂子。” 林黛玉虽然不认识,但也曾听母亲说过,大舅贾赦的儿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从小被当作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林黛玉连忙陪笑着见礼,称呼她为 “嫂”。

王熙凤拉着林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又把她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天才算见到了!而且这浑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倒像是嫡亲的孙女,怪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都惦记着。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姑妈怎么就去世了呢!” 说着,就用手帕擦眼泪。贾母笑着说:“我刚好了些,你倒来招我哭。你妹妹远道而来,身体又弱,才刚劝住,你快别再提以前的事了。” 王熙凤听了,连忙转悲为喜,说:“正是呢!我一见到妹妹,心思都在她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把老祖宗给忘了。该打,该打!” 又连忙拉着林黛玉的手,问:“妹妹几岁了?上过学没有?现在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想吃什么、玩什么,尽管跟我说;丫头婆子们要是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搬进来了吗?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休息。”

说话间,已经摆上了茶果。王熙凤亲自捧茶捧果。这时二舅母问她:“月钱发了吗?” 王熙凤说:“月钱已经发完了。刚才我带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太太昨天说的那种,想必是太太记错了吧?” 王夫人说:“有没有都没关系。” 接着又说:“应该随手拿两个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等晚上想起来让人再去拿,可别忘了。” 王熙凤说:“这我早就想到了,知道妹妹这两天就到,我已经准备好了,等太太过目后就送来。” 王夫人微微一笑,点头表示认可。当下,茶果撤去后,贾母吩咐两个老嬷嬷带着黛玉去拜见两位舅舅。贾赦的妻子邢夫人赶忙起身,笑着回禀说:“我带外甥女过去,也方便些。” 贾母笑着说:“正是,你也去吧,去了就不用再过来了。” 邢夫人应了一声 “是”,便带着黛玉向王夫人告辞。众人把她们送到穿堂前。

出了垂花门,早就有小厮们拉过来一辆翠幄青车。邢夫人拉着黛玉坐在车上,婆子们放下车帘,才让小厮们抬起车,拉到宽敞的地方,套上温顺的骡子。车子出了西角门,往东经过荣府正门,便进入一扇黑油大门里,到了仪门前才停下来。小厮们退下,婆子们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走进院子。黛玉打量着这里的房屋庭院,心想这必定是从荣府的花园隔开而来的。走进三层仪门,果然看到正房、厢房、游廊,都小巧别致,不像刚才那边轩敞高大、壮丽威严;而且院子里到处都有树木山石。不一会儿,她们走进正室,早有许多盛装华服的姬妾丫鬟迎上来。邢夫人请黛玉坐下,一面派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过了一会儿,有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这几天身体不舒服,见了姑娘,彼此都会伤心,暂时不忍心见面。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就跟在家里一样。姊妹们虽然不聪明,但大家在一起作伴,也能解解烦闷。要是有什么委屈的地方,尽管说出来,别见外才好。’” 黛玉连忙站起来,一一听着。又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

邢夫人苦苦挽留黛玉吃过晚饭再走,黛玉笑着回答说:“舅母爱惜我,赐我吃饭,我本不该推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怕领了赏赐却去晚了,显得不恭敬。改日再领受,也未尝不可。希望舅母体谅。” 邢夫人听了,笑着说:“这倒是。” 于是让两三个嬷嬷用刚才的车好好送黛玉过去。黛玉告辞,邢夫人把她送到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看着车子离去才回来。

不久,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嬷嬷们领着她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走向的穿堂,往南经过大厅之后,走进仪门内的大院子。院子上面有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连着耳房,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和贾母那里不同。黛玉便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通到大门。走进堂屋,抬头迎面先看到一个赤金九龙青地的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 “荣禧堂”,后面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还有 “万几宸翰之宝” 的印章。大紫檀雕螭案上,摆放着三尺来高的青绿古铜鼎,挂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摆着十六张楠木交椅,还有一副对联,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写的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写着:“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平时起居宴息,并不在这正室,而是在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里。于是老嬷嬷领着黛玉走进东房门。临窗的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摆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放着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放着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放着汝窑美人觚,觚里插着应时的花卉,还有茗碗、痰盒等物件。地下面朝西一溜四张椅子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有四副脚踏。椅子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放着茗碗、瓶花。其他的陈设,就不必细说了。

老嬷嬷们请黛玉到炕上坐,炕沿上有两个锦褥相对摆放。黛玉估量着座位的次序,便不上炕,只在东边的椅子上坐下。本房的丫鬟连忙捧上茶来。黛玉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这些丫鬟,她们的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然和别家不同。茶还没喝完,只见一个穿着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笑着走进来说:“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 老嬷嬷听了,又领着黛玉出来,来到东廊三间小正房里。

正面炕上横放着一张炕桌,桌上堆满了书籍茶具。靠东壁面向西,摆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坐的也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里料想这是贾政的座位。只见挨着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在椅子上坐下。王夫人再三拉她上炕,她才挨着王夫人坐下。王夫人说:“你舅舅今天去斋戒了,以后再见吧。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都很好,以后一起念书认字、学针线,或者偶尔玩耍,都要互相谦让。但我最不放心的是一件事:我有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天到庙里还愿去了,还没回来,晚上你见到就知道了。你以后别理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招惹他。”

黛玉也常听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表兄,是衔着玉出生的,非常顽皮,极其讨厌读书,最喜欢在内宅里和姐妹们混在一起;外祖母又特别溺爱他,没人敢管。现在听王夫人这么说,便知道说的是这个表兄了。于是陪笑着说:“舅母说的,可是衔玉出生的那位哥哥?在家的时候,也常听母亲说起,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叫宝玉,虽然很顽皮,但在姊妹们当中,对人极好。况且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们在一起,兄弟们自然是住在别院另室,我怎么会去招惹他呢?” 王夫人笑着说:“你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他和别人不一样,从小因为老太太疼爱,是和姊妹们一起娇生惯养长大的。要是姊妹们有一天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就算觉得无趣,也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他的两个小仆人撒气,嘟囔一会儿就完了。要是这一天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一高兴,就会生出许多事端来。所以嘱咐你别理他。他嘴里一会儿甜言蜜语,一会儿无法无天,一会儿又疯疯傻傻,千万别信他的话。”黛玉一一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通报:“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王夫人连忙拉着黛玉从后房门,经过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面有一扇半开的大门,里面是一所小房子。王夫人笑着指着对黛玉说:“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以后你可以来这里找她,缺什么东西,尽管跟她说。” 院门上也有四五个刚束发的小厮,都垂手站着。王夫人便拉着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就到了贾母的后院。

于是,她们走进后房门,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才开始摆放桌椅。贾珠的妻子李氏端饭,王熙凤摆放筷子,王夫人献上羹汤。贾母在正面榻上独自坐着,两边有四张空椅子。王熙凤连忙拉着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极力推辞。贾母笑着说:“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儿吃饭。你是客人,本来就该这么坐。” 黛玉这才谢过座,坐下了。贾母让王夫人也坐下。迎春姊妹三个谢过座,才走上前来。迎春坐在右手第一,探春坐在左边第二,惜春坐在右边第二。旁边丫鬟拿着拂尘、漱盂、巾帕。李纨和王熙凤站在案旁安排众人用餐。外间伺候的媳妇丫鬟虽然很多,但连一声咳嗽都听不到。

大家静静地吃完饭,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年林如海教导女儿要惜福养身,说饭后一定要等饭粒咽下去,过一会儿再喝茶,才不会伤脾胃。现在黛玉看到这里很多规矩和家里不一样,不得不随俗,只好一一改变习惯,接过了茶。早有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洗完手后,又捧上茶来,这才是喝的茶。贾母说:“你们去吧,让我们自在地说会儿话。” 王夫人听了,连忙起身,又说了几句闲话,才带着王熙凤和李纨走了。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说:“刚读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什么书。贾母说:“读什么书啊,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话还没说完,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声,丫鬟进来笑着说:“宝玉来了!” 黛玉心里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道是个怎样的顽皮人物,糊涂顽童?—— 不见那蠢东西倒也罢了。” 正想着,忽然丫鬟话还没报完,就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面罩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脚蹬青缎粉底小朝靴。脸像中秋之月,面色如春晓之花,鬓角如刀裁般整齐,眉毛如墨画般浓黑,面似桃花瓣,眼睛像秋波。即使发怒时也好像在笑,就算生气时也含情脉脉。脖子上挂着金螭璎珞,还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到他,不禁大吃一惊,心里想道:“好生奇怪,怎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怎么这么眼熟!” 只见宝玉向贾母请安,贾母便说:“去见见你娘。” 宝玉立刻转身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再看时,已经换了装束:头上周围一圈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用红丝扎起来,一起攒到头顶的胎发处,编成一根大辫子,黑亮如漆,从头顶到发梢,串着四颗大珠子,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然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件;下面半露着松花撒花绫裤腿,穿着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发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涂脂;眼神含情,笑容常挂。那股天然的风流韵味,全在眉梢;一生的万种情思,都凝聚在眼角。看他的外貌极其出众,却难以知晓他的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两首词,评价宝玉极为恰当,词中写道: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笑着说:“有外客还没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就看到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家的女儿,连忙过来作揖。见过礼后归座,仔细端详黛玉的容貌,觉得和众人都不一样: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忧愁的神态从两颊生出,娇弱的气质带着一身病容。泪光点点,微微喘气。安静时如同娇艳的花朵映照在水中,行动时像柔弱的柳枝随风摇曳。心思比干还要多一窍,病态比西施更添三分。

宝玉仔细瞧过黛玉后,笑着说道:“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 贾母也笑着说:“又在胡说了,你什么时候见过她?” 宝玉笑着解释:“虽说没真正见过,可我看她面容亲切,心里就当是老相识了,今日就当作久别重逢,也没什么不妥。” 贾母听了,高兴地说:“这样更好,更好,要是这样,你们相处起来更和睦。” 宝玉于是走到黛玉身旁坐下,又仔细打量了一番,问道:“妹妹读过书吗?” 黛玉回答:“没怎么读过,只上了一年学,略识得几个字。” 宝玉又问:“妹妹叫什么名字?” 黛玉便说出自己的名字。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没有表字。” 宝玉笑道:“我给妹妹取个绝妙的字,‘颦颦’二字再合适不过。” 探春好奇地问这出自何处。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里讲:‘西方有一种石头叫黛,可用来画眉。’况且林妹妹眉尖似蹙,用这两个字,岂不是很妙!” 探春笑着说:“恐怕又是你瞎编的。” 宝玉笑道:“除了《四书》,瞎编的东西太多了,难道就只许别人瞎编,不许我瞎编?” 接着又问黛玉:“你有玉吗?” 众人都不明白他为何这么问,黛玉心想他既有玉,所以才问我有没有,便回答:“我没有。想来那玉是稀罕物件,哪能人人都有。”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块玉,狠狠地摔在地上,骂道:“什么稀罕物件,连人的高低都不分,还说什么‘通灵’!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众人吓得赶忙围上去抢着拾玉。贾母急忙搂住宝玉,说道:“孽障!你要是生气,打骂都容易,何苦摔这命根子!” 宝玉满脸泪痕,哭着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就我有,我觉得没意思;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个好东西。” 贾母赶忙哄他:“你这妹妹原本是有玉的,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没办法,就把她的玉带了去。一来全了殉葬的礼数,尽了你妹妹的孝心;二来你姑妈在天之灵,也能权当见了女儿。所以她才说没有,不想自己张扬。你哪能和她比?还不赶紧好好戴上,小心你娘知道了。” 说着,从丫鬟手中接过玉,亲自给宝玉戴上。宝玉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纠结了。

这时,奶娘来问黛玉的住处。贾母说:“把宝玉挪出来,和我在套间的暖阁里住,先把你林姑娘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冬天,春天再给他们收拾屋子,重新安排住处。” 宝玉说:“好祖宗,我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就挺好,何必又搬出来,吵得老祖宗不得安宁。” 贾母想了想,说:“也好。” 安排每人有一个奶娘和一个丫头照顾,其他人在外间值夜听候使唤。不一会儿,王熙凤就派人送来了一顶藕合色花帐,还有几件锦被缎褥之类的东西。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从小照顾她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也是自幼就跟着她的。贾母见雪雁年纪太小,稚气未脱,王嬷嬷又太老,担心黛玉使唤起来不顺心,就把自己身边的二等丫头鹦哥给了黛玉。其他待遇也和迎春等人一样,每人除了自幼的乳母外,还有四个教引嬷嬷;除了贴身掌管钗钏盥沐的两个丫鬟外,还有五六个打扫房屋、往来使唤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和鹦哥在碧纱橱内陪着黛玉。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以及大丫鬟袭人,在外面的大床上陪着宝玉。

原来袭人也是贾母的丫鬟,本名珍珠。贾母因为溺爱宝玉,生怕宝玉身边没有尽心竭力的人,一向喜欢袭人心地善良、尽职尽责,就把她给了宝玉。宝玉知道她姓花,又曾在旧人诗句里看到 “花气袭人”,便回明贾母,给她改名为袭人。袭人也有些痴心之处:服侍贾母时,心里眼里只有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里眼里又只有宝玉。只因宝玉性情古怪,每次劝他都不听,袭人心里着实发愁。

当晚,宝玉和李嬷嬷都睡了,袭人见里面黛玉和鹦哥还没休息,就卸了妆,悄悄地走进来,笑着问:“姑娘怎么还不休息?” 黛玉连忙让座:“姐姐请坐。” 袭人在床沿坐下。鹦哥笑着说:“林姑娘正在这儿伤心呢,自己抹着眼泪说:‘今天刚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要是摔坏了那玉,岂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才伤心,我好不容易才劝住。” 袭人道:“姑娘可别这样,将来恐怕还有比这更奇怪的事儿呢!要是因为他这样,你就多心伤感,那可伤感不过来。快别多想了!” 黛玉说:“姐姐们说的,我记住就是了。到底那玉是怎么来的?上面还有字吗?” 袭人道:“一家子都不知道它的来历,上面还有现成的眼儿,听说他出生的时候,是从嘴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给你看看就知道了。” 黛玉连忙阻止:“算了,现在夜深了,明天再看也不迟。”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才各自休息。

第二天早上,宝玉和黛玉向贾母请安后,就去了王夫人那里。正好王夫人和王熙凤在拆看从金陵来的书信,还有王夫人的兄嫂派来的两个媳妇在说话。黛玉不知道怎么回事,探春等人却都知道,是在议论金陵城中薛家姨母的儿子,也就是姨表兄薛蟠。他倚仗着钱财和势力,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正在审理这个案子。如今母舅王子腾得到消息,所以派家里的人来告诉这边,打算把薛蟠叫到京城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