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秦氏听到宝玉在梦中呼喊自己的小名,心里觉得十分纳闷,可又不好意思仔细询问。此时的宝玉,仍处于迷迷糊糊、若有所失的状态。众人急忙端来桂圆汤,他喝了两口后,便起身整理衣裳。袭人伸手帮他系裤带时,吓得她赶忙把手缩了回来,询问是怎么回事。宝玉涨红了脸,轻轻捏了一下袭人的手。袭人本就聪慧,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对男女之事也渐渐有所了解。如今见宝玉这般情形,心中便明白了大半,顿时也羞得满脸通红,不敢再问。她默默帮宝玉整理好衣裳,随后一同前往贾母处,草草地吃完晚饭,便回到这边。

趁着奶娘和丫鬟们不在身边,袭人赶忙另外拿出一件内衣,要给宝玉换上。宝玉红着脸,羞涩地央求道:“好姐姐,千万别跟别人说。” 袭人也含羞带笑地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 宝玉说:“说来话长。” 接着便把梦中的事情详细地讲给袭人听。当说到警幻仙姑传授男女之事时,羞得袭人用手捂住脸,伏在那里笑个不停。宝玉一向喜欢袭人的温柔妩媚、娇俏动人,于是便强求袭人一同尝试警幻仙姑所教导的男女之事。袭人心里明白,贾母早已将自己许给了宝玉,如今这般行为,也不算违背礼数,便和宝玉偷偷尝试了一番,幸好没有被人撞见。从那以后,宝玉对袭人更加另眼相看,袭人对宝玉也愈发尽心尽力。暂且先不说他们的事。

荣国府这一大家子人算起来,人口虽说不算多,从上到下也有三四百口;日常事务也不算繁杂,一天大概有一二十件,可却如同乱麻一般,毫无头绪,难以找到一个可以作为主线的事情或人物。正琢磨着从哪件事、哪个人写起才好时,恰好从千里之外,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庭,因为与荣国府有些许关联,这天正朝着荣国府赶来,那就从这一家人说起吧,倒也能理出个头绪。你知道这一家人姓甚名谁,又和荣国府有什么关联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刚才说的这个小家庭,是本地人,姓王。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的京官,早年与王熙凤的祖父、王夫人的父亲相识。因为贪图王家的权势,便攀附连宗,认作了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的大哥、王熙凤的父亲以及王夫人在京城,知道有这么一门连宗的亲戚,其他人都不认识。如今,王家的祖上已经去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成。由于家业逐渐衰败,王成便搬回城外的乡下居住。王成最近也因病离世,留下儿子狗儿。狗儿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叫板儿,妻子是刘氏,还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青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生。因为狗儿白天还要做点小生意,刘氏又要操持家务,青儿和板儿姐弟俩无人照顾,狗儿便把岳母刘姥姥接来一起生活。这刘姥姥是个多年的老寡妇,膝下没有儿女,只靠着两亩薄田维持生计。如今女婿接她来养老,她自然乐意,便一心一意地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日子。

这年秋末冬初,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家里过冬的物资还没有置办,狗儿心里难免烦闷忧虑。他喝了几杯闷酒,在家里无端地发脾气,刘氏也不敢顶撞他。刘姥姥看不过去,便劝说道:“姑爷,你别嫌我多嘴。咱们庄户人家,哪个不是老老实实的,有多大能耐就过什么样的日子。你大概是小时候靠着家里的福气,吃喝不愁惯了,如今才把握不住自己。有钱的时候就大手大脚,没钱了就瞎生气,这哪里像个男子汉大丈夫!咱们虽说住在城外,但到底是在天子脚下。这长安城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懂得去挣罢了。你在家里发脾气也没用。” 狗儿听了,着急地说:“你老就会在炕头上瞎嚷嚷,难道让我去打劫、去偷不成?” 刘姥姥说:“谁让你去偷了。咱们总得想个办法,大家一起商量商量,不然银子钱还能自己跑到咱家来?” 狗儿冷笑道:“要有办法,还能等到现在?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也没有当官的朋友,能有什么法子可想?就算有,人家也未必会搭理我们!”

刘姥姥说:“话可不能这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尽力去谋划,说不定菩萨保佑,能有机会呢。我倒是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年你们和金陵王家连过宗,二十年前,他们对你们还不错;如今,想必是你们自己摆架子,不肯去亲近人家,所以关系才疏远了。我记得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次。他们家的二小姐为人爽快,会待人,不摆架子。如今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说她上了年纪后,越发怜悯穷人,体恤老人,最喜欢施舍给和尚道士,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家虽然去了外地任职,但这位二姑太太说不定还记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也许她念旧情,能给些好处呢。要是她发点善心,随便给点,都比咱们一年挣的还多。” 刘氏在一旁插嘴道:“你老说的倒是在理,可就凭你我这副模样,怎么好去人家府上呢。再说,他们府上看门的人,也未必肯给咱们通报。到时候,别好处没捞着,反倒自取其辱。”狗儿这人,对名利最为看重。听刘姥姥这么一说,心里便有些心动了。又听妻子这么讲,便笑着接过话茬:“姥姥既然这么说,况且当年你还见过这位姑太太一次,要不明天你老人家就去一趟,先探探情况再说。” 刘姥姥说:“哎呀呀!俗话说‘侯门深似海’,我算什么呀,他们家的人又不认识我,我去了也是白去。” 狗儿笑着说:“没事,我教你个办法:你带上外孙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要是见到他,事情就有希望了。这周瑞以前和我父亲办过一件事,关系很好。” 刘姥姥说:“我也知道他。只是好久没走动了,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事到如今,也没办法了。你是个男人,又这副模样,自然不方便去;我们姑娘家,年轻媳妇,抛头露面的也不合适。那就只好我这把老脸去碰碰运气了。要是真能有点好处,大家都受益;就算没拿到银子,我也能去那公府侯门见识见识世面,也不算白活一辈子。” 说完,大家都笑了一阵。当晚,便把这件事商量定了下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刘姥姥就起床梳洗,还叮嘱了板儿几句话。板儿才五六岁,什么都不懂,听说要带他进城去玩,高兴得连连答应。于是,刘姥姥带着板儿进了城,来到宁荣街。

来到荣国府大门前的石狮子旁,只见门口停满了轿子和马匹,刘姥姥心里有些胆怯,不敢直接过去。她先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该说的话,然后小心翼翼地走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正高谈阔论着。刘姥姥只好硬着头皮上前,说道:“各位大爷好啊,给你们请安了。” 那些人上下打量了她一番,问道:“你从哪儿来的?” 刘姥姥赔着笑脸说:“我来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麻烦哪位大爷帮我请他出来一下。” 那些人听了,都没把她当回事,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到那边墙角下等着,一会儿他们家有人出来。” 其中有个年纪大些的人说:“别耽误她的事,何必捉弄她呢。” 然后对刘姥姥说:“周大爷去南边了。他住在后面那一片,他娘子在家。你要找的话,从这边绕到后街的后门去问就行了。”

刘姥姥道了谢,便牵着板儿,绕到了后门。只见后门停着一些卖东西的担子,有卖吃的,也有卖玩具的,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吵吵闹闹地玩耍。刘姥姥拉住一个孩子问道:“小哥,我问一下,有个周大娘在家吗?” 孩子们说:“哪个周大娘?我们这儿有三个周大娘,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道你找的是哪一个?” 刘姥姥说:“是太太的陪房周瑞的娘子。” 孩子说:“这好办,跟我来。” 说着,蹦蹦跳跳地带着刘姥姥进了后门,来到一堵院墙旁,指着说:“这就是他家。” 然后又喊道:“周大娘,有个老奶奶找你,我把她带来了。”

周瑞家的在屋里听到声音,连忙迎了出来,问道:“是谁呀?” 刘姥姥赶忙迎上去,说道:“哎呀,周嫂子,你好啊!” 周瑞家的端详了半天,才笑着说:“刘姥姥,是你呀!你看看,这才几年,我都快认不出来了。快请屋里坐。” 刘姥姥一边往里走,一边笑着说:“你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这些穷亲戚呢。” 说着,便来到屋里。周瑞家的让雇来的小丫头倒上茶。周瑞家的又看着板儿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接着又聊了些分别后的家常话。然后问刘姥姥:“你今天是路过,还是特意来的?” 刘姥姥说:“原是特意来看看嫂子你,顺便也给姑太太请安。要是能带我见一见姑太太,那就更好了;要是不行,就麻烦嫂子帮我转达一下问候。”

周瑞家的听了,心里便猜出了几分刘姥姥的来意。一来,当年她丈夫周瑞争买田地的事,多亏了狗儿帮忙;如今刘姥姥找上门来,她不好拒绝。二来,她也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听刘姥姥这么说,便笑着说:“姥姥,你放心。你大老远诚心诚意地来了,哪能不让你见着正主呢。按理说,客人来了回话,这事不归我管。我们这儿分工明确:我们家男人只管春秋两季收地租,闲时就带着少爷们出门;我只管跟着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儿。但因为你是太太的亲戚,又信得过我,来找我帮忙,我就破个例,给你通个信。不过,姥姥你有所不知,我们这儿和五年前不一样了。如今太太不太管事,都是琏二奶奶当家。你知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吗?她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年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叫凤哥的。” 刘姥姥听了,惊讶地说:“原来是她!怪不得呢,我当年就觉得她不一般。这么说,我今天还能见到她了?” 周瑞家的说:“那自然。如今太太事情多,心烦,有客人来,能推掉的就推掉了,都是凤姑娘出面应酬接待。今天就算见不着太太,也得见她一面,这样才不算白来一趟。” 刘姥姥说:“阿弥陀佛!全靠嫂子帮忙了。” 周瑞家的说:“瞧你说的。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是我多说一句话的事儿,又不费什么劲儿。” 说着,便让小丫头到倒厅悄悄打听一下,老太太屋里开饭了没有。小丫头便去了。这边,两人又闲聊了起来。刘姥姥感慨道:“这凤姑娘今年估计也就二十岁吧,就能有这般本事,操持这么大的家业,可真是不简单啊。” 周瑞家的听了,连忙说道:“我的姥姥呀,这事儿可不能不跟你说。这位凤姑娘虽说年纪不大,可办事比一般人都厉害。如今出落得跟天仙似的,心眼儿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要是比口才,十个能说会道的男人都比不上她。等会儿你见了就知道了。不过呢,她对下人稍微严厉了些。” 正说着,小丫头回来禀报:“老太太屋里的饭已经吃完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 周瑞家的一听,赶忙起身,催着刘姥姥说:“快走,快走。这会儿她刚吃完饭,是个空当,咱们赶紧过去。要是晚一步,来汇报事情的人多了,就不好说话了。而且她要是歇了午觉,就更没机会了。” 说着,两人一起下了炕,整理了一下衣服,刘姥姥又嘱咐了板儿几句,便跟着周瑞家的,一路朝着贾琏的住处走去。

他们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让刘姥姥在那儿稍作等候。自己先绕过影壁,走进院门。得知凤姐还没下来,便先去找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平儿。周瑞家的把刘姥姥的来历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又道:“今天大老远特意来请安。当年太太经常见她,今天说什么也得见一面,所以我就把她带进来了。等奶奶下来,我再详细回禀,奶奶想必也不会责怪我莽撞。” 平儿听了,便拿定主意:“让他们进来,先在这儿坐着吧。” 周瑞家的这才出去,领着刘姥姥和板儿进了院子。

上了正房的台阶,小丫头掀起猩红色的毡帘,刘姥姥刚一进堂屋,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她都辨不出是什么味儿,只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云端。满屋子的物件都闪闪发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刘姥姥只能一个劲儿地点头、咂嘴,嘴里念着佛。接着,他们来到东边的屋子,这里是贾琏女儿大姐儿睡觉的地方。平儿站在炕沿边,上下打量了刘姥姥两眼,然后礼貌地问好并让座。刘姥姥见平儿浑身绫罗绸缎,头戴金饰,面容姣好,还以为她就是凤姐呢。刚要称呼姑奶奶,忽然听到周瑞家的叫她平姑娘,又见平儿称呼周瑞家的为周大娘,这才知道她不过是个有些身份的丫头。于是,刘姥姥带着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在炕沿对面坐下,小丫头倒上茶,大家开始喝茶。

刘姥姥忽然听到 “咯当咯当” 的声响,听起来特别像打箩柜筛面的动静,她忍不住东张西望。突然,她瞧见堂屋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还坠着个像秤砣似的东西,不停地晃动。刘姥姥心里纳闷:“这是什么稀罕玩意儿?有啥用呢?” 正发呆的时候,只听 “当” 的一声,那声音如同金钟铜磬一般响亮,吓得她猛地一睁眼。紧接着,又连续响了**下。刘姥姥刚想问,就见小丫头们慌慌张张地乱跑,喊道:“奶奶下来了。” 周瑞家的和平儿赶忙起身,对刘姥姥说:“你就乖乖在这儿等着,到时候我们来叫你。” 说完,便迎了出去。

刘姥姥屏气敛息,侧耳静候。只听见远处传来阵阵笑声,大概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作响,渐渐走进堂屋,朝那边的屋子去了。又有两三个妇人,捧着大漆捧盒,来到这边等候。过了一会儿,听到那边有人说 “摆饭”,渐渐地,人都散开了,只剩下几个伺候端菜的。半天都鸦雀无声,忽然,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过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摆满了碗盘,里面全是鱼肉,不过只动了几样。板儿一看见,立刻吵着要吃肉,刘姥姥一巴掌把他打了回去。这时,周瑞家的满脸笑容地走过来,招手示意刘姥姥过去。刘姥姥心领神会,带着板儿下了炕,来到堂屋。周瑞家的又跟她低声交代了几句,这才一起往这边屋子走来。

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挂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铺着大红毡条。靠东边的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和一个引枕,上面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还放着一个雕漆痰盒。凤姐平日里戴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身穿桃红撒花袄,外披石青刻丝灰鼠披风,下身穿着大红洋绉银鼠皮裙,打扮得娇艳动人,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箸拨弄着手炉里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里放着一个小盖钟。凤姐既不接茶,也不抬头,只顾拨着手炉里的灰,慢悠悠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正说着,她刚要起身拿茶,就看见周瑞家的已经带着两个人站在地下了。她这才急忙起身,脸上堆满笑容问好,还埋怨周瑞家的怎么不早点说。刘姥姥在地下已经拜了好几拜,向姑奶奶请安。凤姐连忙说:“周姐姐,快把她扶起来,别拜了,请坐。我年纪轻,不太认得,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不敢乱叫。” 周瑞家的赶忙回答:“这就是我刚才跟您回禀的那位姥姥。” 凤姐点了点头。刘姥姥在炕沿上坐了下来,板儿则躲在她背后,怎么哄都不肯出来作揖。凤姐笑着说:“亲戚们走动得少,都疏远了。了解情况的,会说你们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了解的那些小人,还以为我们目中无人呢。” 刘姥姥赶忙念佛说道:“我们家日子艰难,走不动路。来了这儿,别给姑奶奶丢脸,就是让管家爷们瞧见,也不像样子。” 凤姐笑着说:“这话可就见外了。我们不过是靠着祖父的虚名,做了个穷官儿,家里能有什么呢,不过是个往日的空架子罢了。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说着,又问周瑞家的跟太太回禀了没有。周瑞家的回答:“现在就等奶奶您的指示呢。” 凤姐说:“你去看看,要是有人有事就先算了,要是得空就回禀,看太太怎么说。” 周瑞家的答应着就去了。

这边凤姐让人拿些果子给板儿吃,刚问了几句闲话,就有家下许多管事的媳妇来汇报事情。平儿向凤姐回禀,凤姐说:“我这儿正陪着客人呢,晚上再来汇报。要是有特别要紧的事,你就带进来现在处理。” 平儿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报告:“我都问过了,没什么要紧事,我就让他们散了。” 凤姐点了点头。这时,周瑞家的回来了,对凤姐说:“太太说了,今天没空,二奶奶陪着也是一样的。多谢您费心想着。要是来随便逛逛就算了;要是有什么要说的,尽管告诉二奶奶,跟跟太太说一样。” 刘姥姥说:“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就是来看看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之间的情分。” 周瑞家的赶紧说:“要是没什么事就算了;要是有话,尽管跟二奶奶说,跟太太说没差别。” 一边说,一边给刘姥姥使眼色。

刘姥姥明白了她的意思,还没说话,脸就先红了。她心想,要是不说,今天来又是为了什么呢?只好忍着羞耻说道:“按理说,今天第一次见姑奶奶,不该说这些,可大老远跑到您这儿来,也不能不说。” 刚说到这儿,就听二门上的小厮回禀:“东府里的小大爷进来了。” 凤姐连忙打断刘姥姥:“先别说了。” 接着问道:“你蓉大爷在哪儿呢?” 只听见一路靴子声,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朗,穿着轻便的裘皮大衣,系着珍贵的腰带,头戴华丽的帽子。刘姥姥这会儿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躲都没地方躲。凤姐笑着说:“你就坐着,这是我侄儿。” 刘姥姥这才扭扭捏捏地在炕沿上重新坐下。

贾蓉笑着说:“我父亲让我来求婶子,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天要请一位重要的客人,想借去摆一摆,用完马上就送回来。” 凤姐说:“你说晚了一天,昨天已经给别人了。” 贾蓉听了,嬉皮笑脸地在炕沿上半跪着说:“婶子要是不借,又要说我不会办事,又得挨一顿打了。婶子就可怜可怜侄儿吧。” 凤姐笑着说:“也没见过你们这样的,王家的东西就都是好的?你们那儿放着那么多好东西,看不见,偏觉得我的好。” 贾蓉笑着说:“哪有婶子的好啊!只求婶子开恩。” 凤姐说:“要是碰坏一点儿,你可小心你的皮!” 于是让平儿拿了楼房的钥匙,叫几个稳妥的人去抬。贾蓉高兴得眉开眼笑,说:“我亲自带人去拿,可不能让他们瞎碰。” 说完就起身出去了。

这时,凤姐突然又想起一件事,朝着窗外喊道:“叫蓉哥回来。” 外面几个人跟着喊道:“蓉大爷快回来。” 贾蓉连忙转身回来,垂手站着,听凤姐指示。凤姐不紧不慢地喝着茶,出了半天神,然后笑着说:“算了,你先去吧。晚饭后再来跟我说。这会儿有人,我也没精神。” 贾蓉答应了一声,这才慢慢退了出去。

刘姥姥这时心神才稍微安定下来,又接着说道:“今天我带着您侄儿来,也没别的事儿,就是因为他爹娘在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了。现在天又冷了,越想越觉得没个出路,没办法,只好带着您侄儿来投奔您了。” 说着,她又推了推板儿,说道:“你爹在家是怎么教你的?带咱们来是干什么的?就知道吃果子。” 凤姐早就听明白了,见刘姥姥不太会说话,便笑着打断她:“别说了,我都清楚。” 接着问周瑞家的:“这位姥姥吃早饭了没?” 刘姥姥赶忙说道:“一大早急着往这儿赶,哪有时间吃饭呀。” 凤姐听了,连忙吩咐赶紧传饭。不一会儿,周瑞家的传了一桌招待客人的饭菜,摆在东边的屋子里,然后过来带着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凤姐说:“周姐姐,好好招呼着点儿,我就不陪了。” 说完,便去了东边的屋子。她又叫来周瑞家的,问她刚才回禀太太时都说了些什么。周瑞家的回答:“太太说,他们家和咱们本不是一家,只是因为都姓王,当年又和太老爷一起做官,偶然攀了个亲戚。这几年走动得也不多。以前他们来,咱们也没让他们空着手回去。今天既然来了,也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咱们可不能慢待了。要是他们有什么要求,就由奶奶您看着办。” 凤姐听了,说道:“我说呢,要是一家子,我怎么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说话间,刘姥姥已经吃完饭,拉着板儿过来,咂着嘴向凤姐道谢。凤姐笑着说:“先坐下,听我跟您说。您刚才的意思,我已经懂了。按说亲戚之间,本就不该等对方上门,就该主动照应着。可如今家里杂事太多,太太年纪也大了,有时候想不到也是有的。再说我最近接手管事,对这些亲戚的情况都不太了解。而且外面看着咱们家热热闹闹的,殊不知家大业大,难处也多,跟别人说,人家也未必信。今天您大老远跑来,又是第一次跟我开口,我怎么能让您空着手回去呢。正好昨天太太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您要是不嫌少,就先拿去用吧。”

刘姥姥一开始听凤姐说家里艰难,还以为没指望了,心里 “突突” 直跳;后来听到凤姐要给她二十两银子,高兴得浑身都不自在起来,说道:“哎呀,我也知道您不容易。可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怎样,您随便拿出点来,都比我们一年挣的还多呀!” 周瑞家的见刘姥姥说得粗俗,一个劲儿地给她使眼色,让她别说了。凤姐看见了,只是笑笑,没当回事,只让平儿把昨天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都放到刘姥姥面前。凤姐说道:“这是二十两银子,先给这孩子做件冬衣。您要是不收,可就真怪我了。这钱拿去雇车吧。以后没事儿,尽管常来坐坐,这才像亲戚的样子。天也不早了,就不留你们了,回家代我向该问好的人问个好。” 说着,便站起身来。

刘姥姥一个劲儿地千恩万谢,拿了银子和钱,跟着周瑞家的来到外面。周瑞家的说:“我的娘啊!您见了她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一开口就是‘你侄儿’。说句不怕您生气的话,就算真是亲侄儿,说话也得委婉些。蓉大爷才是她正儿八经的侄儿,您怎么又冒出个侄儿来。” 刘姥姥笑着说:“我的嫂子呀,我见了她,心里喜欢都喜欢不过来,哪里还顾得上说话呀。” 两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了一会儿。刘姥姥想留下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哪里会放在眼里,坚决不肯收。刘姥姥感激不已,最后还是从后门离开了。真是: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