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话说周瑞家的送刘姥姥走后,就上来回禀王夫人。却发现王夫人不在上房,向丫鬟们一打听,才知道王夫人去薛姨妈那儿闲聊了。周瑞家的听了,便从东角门出去,来到东院的梨香院。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正和一个刚留了头的小女孩在台阶上玩耍。她们见周瑞家的来了,知道她是来回话的,便朝屋里努了努嘴。

周瑞家的轻轻掀起门帘走进屋子,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正滔滔不绝地聊着家务琐事和人情往来。周瑞家的不敢打扰,就走进里间。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发随意挽着发髻,正坐在炕里面,趴在小炕桌上和丫鬟莺儿一起描花样子。薛宝钗看见周瑞家的进来,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笑容地招呼道:“周姐姐,快请坐。” 周瑞家的也连忙陪着笑问候:“姑娘好啊?” 一边在炕沿上坐下,接着说:“这都两三天没见姑娘到那边去逛逛了,是不是你宝兄弟冲撞你了?” 薛宝钗笑着说:“瞧您说的。只是我那种病又犯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周瑞家的说:“可不是嘛,姑娘到底是什么病根儿呀,也该早点请个大夫,好好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副药,彻底除了根才好。小小年纪落下个病根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薛宝钗听了,笑着说:“可别提吃药的事儿了。为了这病,又是请大夫又是吃药的,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不管什么名医仙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多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他专治无名病症,于是请他来看了看。他说我这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好在我先天身体强壮,还不太碍事;要是吃普通的药,根本不管用。他说了一个海上仙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做药引子,那药末子香气特别,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发病的时候吃一丸就好。说来也奇怪,吃了他的药还真有点效果。”

周瑞家的便问:“不知道是什么海上仙方?姑娘说说,我们也记着,要是碰到有这样病的人,也好行个善事。” 薛宝钗见问,笑着说:“不用这方子还好,要是用这方子,可真能把人折腾死。方子上的东西和药料倒都不稀罕,难得的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把这四样花蕊,在第二年春分那天晒干,和药末子混在一起,一起研好。还要雨水那天的雨水十二钱……” 周瑞家的连忙说:“哎呀!这么说,这得花三年时间啊。要是雨水那天偏偏不下雨,那可怎么办呢?” 薛宝钗笑着说:“所以说哪有这么巧的雨呢,要是没雨,也只好再等咯。还要白露那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那天的霜十二钱,小雪那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做成龙眼大的丸子,装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要是发病了,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服。”

周瑞家的听了,笑着说:“阿弥陀佛,这事儿也太巧了!等十年都未必能这么巧呢。” 薛宝钗说:“还真巧了,自从那和尚说了之后,一两年间,这些东西还真都凑齐了,好不容易配成了一料药。如今从南方带到北方,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周瑞家的又问:“这药有名字吗?” 薛宝钗说:“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取的,叫‘冷香丸’。” 周瑞家的听了,点了点头,又问:“这病发作的时候,到底是什么症状呢?” 薛宝钗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咳嗽几声,吃一丸下去就好一些了。”

周瑞家的还想再说话,忽然听到王夫人问:“谁在房里呢?” 周瑞家的赶忙出去答应,顺便回禀了刘姥姥的事。等了一会儿,见王夫人没说话,正打算退出去,薛姨妈忽然又笑着说:“你先别走。我有一样东西,你带去吧。” 说着便叫香菱。只听门帘响动,刚才和金钏儿玩耍的那个小丫头进来了,问道:“奶奶叫我做什么?” 薛姨妈说:“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 香菱答应着,到那边捧了一个小锦匣过来。薛姨妈说:“这是宫里新样式的花儿,用纱堆成的,一共十二支。昨天我想起来,放着怪可惜的,不如给姑娘们戴去。昨天想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天来得正好,就带去吧。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支,给林姑娘两支,另外四支给凤姑娘。” 王夫人说:“留着给宝丫头戴吧,还惦记着她们做什么。” 薛姨妈说:“姨娘您不知道,宝丫头脾气怪着呢,她向来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

说着,周瑞家的拿着匣子走出房门,看见金钏儿还在那儿晒太阳。周瑞家的便问她:“那个香菱小丫头,是不是就是常说的,临来京城时买的,还因为她闹出人命官司的那个小丫头?” 金钏儿说:“就是她。” 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地走过来。周瑞家的拉着她的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对金钏儿说:“这孩子模样倒挺好看,有点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气质。” 金钏儿笑着说:“我也这么觉得。”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到这儿来的?你父母现在在哪儿?今年多大了?老家是哪儿的?” 香菱听了,都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不禁为她感到叹息和伤感。过了一会儿,周瑞家的拿着花儿来到王夫人正房后面。原来,最近贾母觉得孙女儿们太多,挤在一起不方便,只把宝玉和黛玉留在这边解闷,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人搬到王夫人房后的三间小抱厦里住,让李纨陪着照管。现在周瑞家的正好顺路,就先到这儿来。只见几个小丫头都在抱厦里听候使唤。迎春的丫鬟司棋和探春的丫鬟待书正掀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盅,周瑞家的一看就知道她们姊妹几个在一块儿坐着,便走进内房。只见迎春和探春正在窗下下围棋。周瑞家的把花儿送上,说明了缘由。二人连忙停下棋,起身道谢,让丫鬟把花儿收下了。

周瑞家的应了一声,接着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可能在老太太那边。” 丫鬟们说:“那屋里不就是四姑娘吗?” 周瑞家的听了,就往那边屋子走去。只见惜春正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起玩耍,看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她有什么事。周瑞家的打开花匣,说明了来意。惜春笑着说:“我正和智能儿说呢,我明天也剃了头,跟她去当姑子算了,可巧这就送花儿来了;要是剃了头,这花儿可往哪儿戴呀?” 大家听了,都笑着打趣了一番,惜春让丫鬟入画把花儿收了起来。

周瑞家的便问智能儿:“你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个老尼姑去哪儿了?” 智能儿说:“我们一大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到于老爷府上去了,让我在这儿等她。” 周瑞家的又问:“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拿到了吗?” 智能儿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现在各庙的月例银子是谁管着?” 周瑞家的回答:“是余信管着。” 惜春听了,笑着说:“这就对了。她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凑上去,和她师父嘀咕了半天,想必就是为了这事。”

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聊了一会儿,就往王熙凤那儿去了。她穿过夹道,从李纨的后窗下经过,隔着玻璃窗户,看见李纨正歪在炕上睡觉,便越过西花墙,出了西角门,走进王熙凤的院子。走到堂屋,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王熙凤房门口的门槛上,看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示意她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心领神会,轻手轻脚地往东边屋子走去,只见奶娘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周瑞家的轻声问奶娘:“姐儿睡午觉呢?也该叫醒了吧。” 奶娘摇摇头。正说着,只听见那边传来一阵笑声,还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一响,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平儿走到这边来,一看见周瑞家的,便问:“您老人家又跑过来干什么呀?” 周瑞家的连忙起身,把匣子递给她,说了送花儿的事。平儿听了,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花,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平儿手里拿着两枝花出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 然后才让周瑞家的回去道谢。

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穿过穿堂时,一抬头,忽然看见她女儿打扮得整整齐齐,刚从婆家过来。周瑞家的连忙问:“你这时候跑来干什么?” 她女儿笑着说:“妈,您一向身体好啊?我在家里等了半天,您都不出去,什么事儿这么忙,都顾不上回家?我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先到老太太跟前请安了,这会儿来给太太请安。妈,您还有什么没办完的差事呀,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周瑞家的笑着说:“唉!今天偏偏来了个刘姥姥,我自己多管闲事,为她跑了半天;这会儿又被姨太太瞧见了,让我送这几枝花给姑娘奶奶们。到现在还没送完呢。你这时候跑来,肯定有什么事吧。” 她女儿笑着说:“您老人家还真会猜。跟您说实话吧,您女婿前几天多喝了几杯酒,和人起了争执,不知道怎么的,人家就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把他押解回乡。所以我来跟您商量商量,您看求谁能把这事儿解决了呢?” 周瑞家的听了,说:“我就知道会有事儿。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先回家等着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就回去。这会儿太太和二奶奶都没空,你先回去等我。这有什么呀,急成这样。” 女儿听了,便回去了,还说:“妈,您可快点来。” 周瑞家的说:“知道了。小孩子家没见过世面,一有点事儿就急成这样。” 说着,就往黛玉的房间走去。

此时,黛玉并不在自己的房间,而是在宝玉房里和大家一起玩解九连环。周瑞家的走进来,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让我给姑娘送花儿来戴啦。” 宝玉一听,抢先问道:“什么花儿呀?快拿来给我看看。” 说着,早就伸出手把装花的匣子接了过去。打开匣子一看,原来是宫里样式、用纱堆制的精巧假花。黛玉只是在宝玉手中瞧了一眼,便问道:“这花儿是只送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其他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回答:“各位姑娘都有了,这两枝是给姑娘你的。” 黛玉冷笑一声,说道:“我就知道,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轮到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都没敢言语。宝玉接着问道:“周姐姐,你刚才去那边做什么了?” 周瑞家的便说:“太太在那边,我去回话,姨太太就顺便让我把花儿带来了。” 宝玉又问:“宝姐姐在家做什么呢?怎么这几天都没到这边来?” 周瑞家的回答:“宝姑娘身体不太舒服。” 宝玉听了,就对丫头说:“谁去看看?就说我和林姑娘打发人去给姨太太和姐姐请安,问问姐姐得的什么病,现在吃什么药。按理说我该亲自去的,就说刚从学堂回来,着了点凉,过几天再亲自去探望。” 说完,茜雪便答应着去了。周瑞家的也离开了,暂且无话。原来,周瑞的女婿就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最近冷子兴因为卖古董与人打官司,所以让周瑞家的来求情。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权势,没把这事儿太放在心上,想着晚上求求凤姐儿就能解决。

到了掌灯时分,凤姐卸了妆,来向王夫人回话:“今天甄家送来的东西,我已经收下了。咱们回送他们的东西,趁着他家有年下送新鲜玩意儿的船回去,一起交给他们带回去吧?” 王夫人点了点头。凤姐又说:“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物已经准备好了,派谁送去呢?” 王夫人说:“你看看谁闲着,叫四个女人去就行了,这点小事还来问我。” 凤姐又笑着说:“今天珍大嫂子来请我明天过去逛逛,明天倒是没什么事。” 王夫人说:“有事没事都不打紧。平常她来请,有我们在,你自然不方便;这次她不请我们,单请你,可见是诚心让你去散散心,你可别辜负了她的心意,就算有事也该去。” 凤姐答应了。这时,李纨、迎春、探春等姐妹们也来向王夫人请安,之后各自回房,无话可说。

第二天,凤姐梳洗完毕,先向王夫人回了话,才来向贾母告辞。宝玉听说凤姐要去宁府,也吵着要跟着去。凤姐只好答应,等着宝玉换好衣服,两人便坐上马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宁府。贾珍的妻子尤氏和贾蓉的妻子秦氏婆媳俩,带着许多姬妾、丫鬟、媳妇等,在仪门迎接。尤氏一见到凤姐,先笑着调侃了一番,然后一手拉着宝玉,一起走进上房坐下。秦氏献上茶后,凤姐便说:“你们请我来做什么呀?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赶紧拿出来,我还忙着呢。” 尤氏和秦氏还没来得及回答,地下的几个姬妾先笑着说:“二奶奶今天不来也就罢了,既然来了,可由不得二奶奶了。” 正说着,贾蓉进来请安。宝玉问道:“大哥哥今天不在家吗?” 尤氏说:“出城给老爷请安去了。你是不是觉得闷得慌,坐在这里干什么?不如也去逛逛。”

秦氏笑着说:“今天可巧了,上回宝叔一直想见的我那个兄弟,今天也在这儿,估计在书房呢,宝叔何不去看看?” 宝玉一听,立刻下炕就要走。尤氏和凤姐连忙说:“小心点,急什么呀?” 一边吩咐下人小心跟着,别让宝玉受了委屈,说这可不像跟着老太太过来那么随便。凤姐说:“既然这样,干嘛不把秦小爷请进来,让我也瞧瞧。难道我还见不得他?” 尤氏笑着说:“算了吧!不用见了,他和咱们家那些孩子可不一样,没经过什么折腾,娇气得很。人家孩子向来都是文文静静的,突然见了你这个风风火火的人,还不得被笑话死。” 凤姐笑着说:“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别人就不错了,难道还能被这小孩子笑话?” 贾蓉笑着说:“不是这个意思,他生性腼腆,没见过大场面,婶子见了,别生气。” 凤姐说:“不管他什么样,我都得见一见!别瞎说了。再不带他来给我看看,看我不打你嘴巴。” 贾蓉笑嘻嘻地说:“我可不敢违抗,这就带他来。”

说着,贾蓉真的出去,带进来一个小后生。这后生比宝玉略瘦一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潇洒,气质似乎还在宝玉之上,只是看起来怯生生、羞答答的,有着女孩子般的腼腆,说话也含含糊糊。他慢慢走到凤姐面前,作揖问好。凤姐一见,高兴得先推了推宝玉,笑着说:“这下可把你比下去了!” 然后探身一把拉住这孩子的手,让他在自己身边坐下,慢慢问他:几岁了,读什么书,家里有几个兄弟,学名叫什么。秦钟一一回答了。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次见到秦钟,没准备见面礼,赶紧到那边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和秦氏关系亲密,虽然秦钟是个小后生,也不能太寒酸,便自作主张,拿了一匹布料、两个刻着 “状元及第” 的小金锞子,交给来人送过去。凤姐还笑着说太简单了之类的话。秦氏等人谢过。不一会儿,大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人开始玩起了抹骨牌,暂且不提。

宝玉自从见到秦钟人品出众,心中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痴痴地发了半天呆,心里又冒出一些古怪的想法。他暗自思忖:“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人物!如今看来,我简直就像泥猪癞狗。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如果生在寒门小官之家,早就可以和他结交,也不枉活这一世了。我虽然比他尊贵,可这锦绣纱罗,不过是裹着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是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没想到被我给糟蹋了!” 秦钟自从见到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再加上他头戴金冠,身穿绣服,身边还有骄纵的丫鬟、奢华的书童伺候,心中也暗自想道:“怪不得大家都这么溺爱宝玉。可恨我偏偏生在清寒之家,不能和他亲近交往,可见‘贫穷’二字真能限制人,这也是世间最让人不痛快的事。” 两人都在胡思乱想。忽然,宝玉问秦钟读什么书。秦钟如实回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十来句后,感觉彼此越来越亲密。不一会儿,摆上了茶果,宝玉便说:“我们俩又不喝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到那儿去坐,省得打扰你们。” 于是,两人进里间去吃茶。秦氏一边忙着给凤姐摆酒果,一边急忙进来嘱咐宝玉:“宝叔,我侄儿要是说话没分寸,你可千万看在我的面子上,别跟他计较。他虽然腼腆,可性子有点倔强,不太容易随和,这点是有的。” 宝玉笑着说:“你去吧,我知道了。” 秦氏又嘱咐了弟弟几句,才去陪凤姐。

过了一会儿,凤姐和尤氏又派人来问宝玉:“想吃什么,外面有,尽管说。” 宝玉只是随口答应着,心思根本不在饮食上,只问秦钟最近家里的事。秦钟说:“我的老师去年去世了,家父年纪大了,身体又残疾,公务繁忙,所以还没来得及商量再请老师的事,目前我只是在家温习以前的功课。读书这件事,必须有一两个知己作伴,经常一起讨论,才能有进步。” 宝玉没等他说完,就回答道:“正是呢,我们家有个家塾,族里有不能请老师的,就可以去家塾读书,子弟中也有亲戚可以附读。我的老师去年回家了,我现在的学业也荒废着。家父的意思,是想先送我去家塾温习旧书,等明年老师回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说:一来家学里子弟太多,怕大家一起淘气,反而不好;二来也因为我病了几天,所以暂且耽搁着。这么说来,你父亲现在也为这事操心。今天回去,何不跟他说明,到我们家塾来,我也能和你作伴,彼此都有好处,这不是好事吗?” 秦钟笑着说:“家父前几天在家说起请老师的事,也提到过这里的义学挺好,本来想来和这边的亲戚商议,让他们引荐。因为这边事情忙,不好意思为这点小事来打扰。宝叔如果觉得我能在旁边磨墨洗砚,那就赶紧促成这事,这样既不会荒废学业,又能经常相聚聊天,还能让父母安心,又能享受朋友间的乐趣,这不是美事一桩吗?” 宝玉说:“放心,放心。咱们回去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天回家就跟你父亲说,我回去再跟祖母说,肯定很快就能办成。” 两人商量好了。这时,天已经到了掌灯时分,他们出来又看了看尤氏、凤姐等人玩牌。算账时,原来是秦氏和尤氏输了,说好后天做东请大家吃酒看戏。接着,就吩咐下人准备晚饭。

吃过晚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尤氏说道:“先派两个小厮送秦相公回家吧。” 媳妇们出去传达了半天,秦钟便起身告辞。尤氏问道:“派了谁去送呀?” 媳妇们回答说:“外头派了焦大,可谁知道焦大喝醉了,又在骂人呢。” 尤氏和秦氏都说道:“怎么偏偏又派他去!这么多小厮,哪个不能派?偏要去招惹他。” 凤姐说:“我整天说你太软弱了,把家里人纵容成这样,还怎么得了。” 尤氏叹了口气说:“你难道不知道这焦大吗?连老爷都不搭理他,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就因为他从小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在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救了太爷的命;自己饿着肚子,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两天没水喝,好不容易得了半碗水,都给了主子,自己却去喝马尿。就仗着这些功劳和情分,祖宗在世的时候都对他另眼相看,如今谁又肯去为难他呢。他自己又上了年纪,还不顾及体面,成天就知道喝酒,喝醉了就见谁骂谁。我常常跟管事的说,别给他派差事,就当他是个死人算了。可今天又派了他。” 凤姐说:“我怎么会不知道这焦大呢。只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的人,为什么不把他打发到远远的庄子上去,不就一了百了了。” 说着,便问:“我们的车都准备好了吗?” 底下的众人都回答说:“都伺候好了。”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手拉手一起往外走。尤氏等人一直送到大厅,只见灯火通明,众小厮都在台阶下恭敬地站着。这焦大仗着贾珍不在家,就算贾珍在家,也拿他没办法,便越发肆意妄为起来。借着酒劲,他先骂起了大总管赖二,说他办事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给别人,像这种深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给我。没良心的王八蛋!还瞎充什么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我跷一跷脚,都比你的头高。二十年前的焦大太爷眼里能有谁?更别说你们这群杂种王八蛋了!”

正骂得兴起,贾蓉送凤姐的车出来,众人怎么喝止他都不听。贾蓉实在忍不住,便骂了他几句,还让人把他捆起来,说道:“等明天酒醒了,看他还敢不敢寻死觅活的!” 那焦大根本不把贾蓉放在眼里,反而大声叫嚷起来,冲着贾蓉喊道:“蓉哥儿,你别在焦大我面前耍主子威风。别说你这样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在焦大我面前逞强!要不是焦大我,你们能做官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到如今,不但不报答我的恩情,反倒在我面前充起主子来了。别的话不说就算了,要是再敢说别的,咱们就拼个你死我活!” 凤姐坐在车上,对贾蓉说:“以后还不早点把这个无法无天的东西打发走!留在这里简直就是个祸害。要是让亲友知道了,还不得笑话咱们,这么大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贾蓉连忙答应说:“是。”

众小厮见焦大实在太撒野了,只好上来几个人,把他按倒捆了起来,拖到马圈里去。焦大更是口无遮拦,连贾珍都骂了出来,叫嚷着说:“我要到祠堂里去哭太爷。没想到如今竟生出这些不肖子孙来!整天偷鸡摸狗,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我什么不知道?咱们就只能把丑事都藏着掖着!” 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吓得魂飞魄散,也顾不上别的了,赶紧把他捆得更紧,还用土和马粪把他的嘴塞得满满的。

凤姐和贾蓉等人在远处也隐隐约约听到了这些话,但都装作没听见。宝玉坐在车上,看到这般醉酒闹事的场景,觉得挺有意思,便问凤姐:“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呀?” 凤姐听了,立刻皱起眉头,瞪大眼睛,厉声喝道:“别胡说!那是醉汉胡说八道,你是什么身份,听到了就当没听见,还反倒追问!等我回去告诉太太,看她不收拾你!” 吓得宝玉连忙央求道:“好姐姐,我再也不敢了。” 凤姐说:“这才对。等回到家,咱们告诉老太太,赶紧送你和你秦家侄儿到学堂念书才是正事。” 说着,便朝着荣府的方向回去了。正所谓: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