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话说宝玉正发着呆,冷不防黛玉把手帕甩了过来,正好打在他眼睛上,宝玉吓了一跳,忙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笑着说:“对不住,我失手了。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画给她看,没想到没控制好。” 宝玉揉着眼睛,本想说些什么,可又觉得不太好开口。

不一会儿,凤姐来了,说起初一日要在清虚观打醮的事儿,便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去看戏。宝钗笑着推辞:“算了算了,天这么热,什么戏没看过呀,我就不去了。” 凤姐说道:“他们那儿凉快,两边还有楼。咱们要是去,我提前几天派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帘子,一个闲人都不许放进庙去,那才好呢。我已经跟太太说好了。你们不去我去,这些日子可把我闷坏了。家里唱戏,我也没法舒舒服服地看。”

贾母听了,笑着说:“既然这样,我跟你一起去。” 凤姐一听,笑着说:“老祖宗也去,那可太好了!只是我又不能自在了。” 贾母说:“到时候,我在正面楼上,你在旁边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守规矩,这样好不好?” 凤姐笑着说:“这可真是老祖宗疼我了。” 贾母又转头对宝钗说:“你也去,叫上你母亲一起。大白天的,在家里也不过是睡觉。” 宝钗只好答应下来。

贾母又派人去请薛姨妈,顺路告诉王夫人,说要带姑娘们去。王夫人一来身体不舒服,二来要预备着元春那边有人来,早就回了不去。听贾母这么说,便笑着说:“老太太还是这么有兴致。” 于是派人到园子里传话:“有想去逛的,初一就跟着老太太去。” 这话一传开,其他人倒也罢了,那些丫头们平时天天被困在府里出不了门,一听这话,谁不想去。就算自家主子不想去,她们也会千方百计地怂恿,所以李纨等人都说去。贾母心里越发高兴,早就吩咐人去打扫安置,这些就不多说了。

单说初一这天,荣国府门前车辆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底下那些执事的人,听说这是贵妃安排的好事,贾母亲自去拈香,又赶上初一是每月的头一天,况且还是端午节期间,所以凡是要用的东西,全都准备得妥妥当当,跟平常大不一样。

过了一会儿,贾母等人出来了。贾母坐的是一乘八人大轿。李纨、凤姐儿、薛姨妈每人坐一乘四人轿。宝钗和黛玉二人同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是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香菱和香菱的丫头臻儿,李纨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还有王夫人的两个丫头金钏、彩云也想跟着凤姐儿去,**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坐一车,再加上两个丫头,又连着各房的老嬷嬷、奶娘以及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黑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

贾母等人坐轿已经走出去老远了,这门前的人还没坐完车。这个说 “我不跟你坐一块儿”,那个说 “你压着我们奶奶的包袱了”,那边车上又说 “蹭坏我的花儿了”,这边则说 “碰折我的扇子了”,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周瑞家的来回走动着,说道:“姑娘们,这可是在街上,别让人看笑话。” 说了两遍,大家才安静了些。前头的全副执事都摆开了,很快就到了清虚观。宝玉骑着马,走在贾母的轿前。街上的人都站在两边观看。

快到道观前的时候,只听见钟鼓齐鸣,早有张法官手持香火,身披道袍,带着一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子刚到山门里面,贾母在轿子里看到有守门大帅以及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吩咐停轿。贾珍带着各子弟上前迎接。

凤姐知道鸳鸯等人在后面赶不上来搀扶贾母,就自己下了轿,急忙要上去搀扶。恰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拿着剪筒在照看各处的蜡花,正想找个机会躲出去,没想到一头撞在了凤姐怀里。凤姐抬手就是一巴掌,打在小道士脸上,把他打得一个跟头,骂道:“你这没规矩的,往哪儿跑!” 那小道士顾不上捡烛剪,爬起来还想往外跑。这时宝钗等人正好下车,一群婆娘媳妇围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众人都叫嚷着 “抓住他,抓住他!打,打,打!”

贾母听到动静,忙问:“怎么回事?” 贾珍赶忙出来询问。凤姐上前搀住贾母,回禀说:“是个小道士,在剪灯花,没来得及躲开,这会儿乱钻呢。” 贾母听了,连忙说:“快把那孩子带过来,别吓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见过这种阵仗。要是吓着他,可太可怜了,他爹娘不得心疼死。” 说着,就让贾珍去把孩子好好带过来。贾珍只好去把那孩子拉了过来。那孩子手里还拿着蜡剪,跪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贾母让贾珍把他拉起来,叫他别怕,又问他几岁了。那孩子吓得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 “真可怜”,又对贾珍说:“珍哥儿,带他去吧。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让人欺负他。” 贾珍答应着,带他走了。这边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地瞻拜观赏。外面的小厮们看到贾母等人进了二层山门,忽然看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让人带他下去,还说给他几百钱,别为难他。家人听了,连忙上来把小道士领走了。

贾珍站在台阶上,问道:“管家在哪儿?” 底下站着的小厮们听到问话,齐声喊道:“叫管家!” 不一会儿,林之孝一边扣着帽子,一边跑了过来,到了贾珍跟前。贾珍说:“虽说这地方大,可没想到今儿来这么多人。你安排人手,把能用得上的带到你那院里去;用不上的,打发到别的院里。多挑几个小年轻的在这二层门和两边的角门,伺候着传个话、要个东西什么的。你知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了,一个闲人都不能放进这里来。” 林之孝连忙答应 “知道了”,又连说了几个 “是”。贾珍说:“去吧。” 接着又问:“怎么没见蓉儿?”

话还没说完,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说:“你看看他,我这儿还没说热呢,他倒跑去乘凉了!” 喝令家人啐他。那些小厮们都知道贾珍平日里的脾气,不敢违抗,有个小厮便上来朝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说:“问问他!” 那小厮便问贾蓉:“爷都不怕热,哥儿怎么先跑去乘凉了?” 贾蓉垂着手,一声都不敢吭。贾芸、贾萍、贾芹等人听到了,不但他们慌了,就连贾璜、贾琼等人也都忙了起来,一个个从墙根下悄悄地溜了过来。贾珍又对贾蓉说:“你站在这儿干什么?还不赶紧骑马回家,告诉你娘俩!老太太和姑娘们都来了,叫她们快来伺候。”

贾蓉听了,急忙跑了出来,连声要马,一边抱怨道:“早都不知道在干什么,这会儿来为难我。” 又骂小厮:“手都捆住了?马都牵不来。” 本想打发小厮去,又怕以后被人说三道四,没办法,只好亲自跑一趟,骑马去了。暂且不说这些。

再说贾珍刚要进去,只见张道士站在旁边,陪着笑说:“按道理我跟别人不一样,应该在里头伺候。可因为天气太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我这当法官的不敢擅自进去,特来请爷示下。要是老太太问起来,或者想去哪儿逛逛,我就在这儿伺候着吧。” 贾珍心里明白,这张道士曾经是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先皇亲口称他为 “大幻仙人”,如今掌管 “道录司” 印,又被当今皇上封为 “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 “神仙”,所以不敢怠慢。二来他又经常去荣宁两府,夫人小姐们都见过他。现在听他这么说,便笑着说:“咱们自己人,你还说这些见外的话。再多说,我把你这胡子给拔了!还不跟我进来。” 那张道士哈哈大笑,跟着贾珍进去了。

贾珍来到贾母跟前,弯着身子陪笑说:“张爷爷进来请安了。” 贾母听了,连忙说:“快把他搀过来。” 贾珍赶忙去把张道士搀了过来。张道士先哈哈笑着说:“无量寿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吧?众位奶奶小姐们也都纳福吧?好久没到府里请安了,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 贾母笑着说:“老神仙,你好啊?” 张道士笑着说:“托老太太的福,小道也还算康健。别的倒没什么,就是一直记挂着哥儿,他一向身体可好?前几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儿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来得少,东西也干净,我本想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他不在家呢?” 贾母说:“他真不在家。” 一边回头叫宝玉。谁知宝玉刚解手回来,赶忙上前问:“张爷爷好?” 张道士连忙抱住他问了好,又对贾母笑着说:“哥儿越发长胖了。” 贾母说:“他看着外头还行,里头身子骨弱。再加上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把这孩子逼出病来了。” 张道士说:“前几日我在好几处看到哥儿写的字、作的诗,都好得不得了,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喜欢念书呢?依我看,已经很不错了。” 又叹了口气说:“我看哥儿这模样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跟当年的国公爷一个样儿!” 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了,也忍不住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么多儿子孙子,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有玉儿像他爷爷。”

张道士又对贾珍说:“当年国公爷的模样,你们这一辈的人自然没赶上,估计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太清了。” 说完,呵呵又大笑起来,接着说:“前几天在一户人家见到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长得模样十分标致。我想着哥儿也到了该找亲事的时候了。要说这小姐的模样、聪明才智以及家庭根基,和哥儿倒也般配。但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我也不敢贸然行事。得先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好去跟人家说。” 贾母说:“上次有和尚说,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长大一些再定吧。你现在多留意着,不管对方家境贫富,只要模样般配就行,有合适的就来告诉我。就算那家穷,多给他们几两银子就是了。只是模样和性格都好的实在难得。”正说着,只见凤姐笑着说:“张爷爷,我们家丫头的寄名符你还没去换呢。前几天你还好意思派人跟我要鹅黄缎子!要是不给你,又怕你脸上挂不住。” 张道士呵呵大笑道:“你瞧,我这眼花了,都没看见奶奶在这儿,也没来得及道谢。符早就准备好了,前几天本来要送去的,没想到娘娘安排了打醮这事,一忙就给忘了,还在佛前供着呢。我这就去拿。” 说着,跑到大殿上,不一会儿拿了个茶盘,上面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着符过来了。大姐儿的奶娘接过了符。

张道士刚想抱过大姐儿,只见凤姐笑着说:“你直接从手里拿出来就行,还弄个盘子托着。” 张道士说:“手里不干净,怎么拿,用盘子更干净些。” 凤姐笑着说:“你光想着拿盘子出来,倒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不是来送符,而是来跟我们化缘的呢。”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连贾珍也忍不住笑了。贾母回头说:“你这猴儿,就不怕下割舌头的地狱!” 凤姐笑着说:“我们爷儿们之间没啥。他还老说我该多积阴德,不然会短命呢!”

张道士也笑着说:“我拿出盘子来是一举两得,不是为了化缘,而是想把哥儿的这块玉请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道而来的道友和徒子徒孙们见识见识。” 贾母说:“既然这样,你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跑来跑去,直接带他出去,看完了再让他进来,不是更省事?” 张道士说:“老太太有所不知,虽说我都八十多岁了,托老太太的福还算硬朗;但外面人多,气味不好闻,而且天又热,哥儿受不了。要是哥儿闻了那些不好的气味,可就不好了。” 贾母听了,便让宝玉摘下通灵玉,放在盘子里。张道士小心翼翼地用蟒袱子垫着,捧了出去。

这边贾母和众人四处游玩了一会儿,才去上楼。只见贾珍回话说:“张爷爷送玉来了。” 话刚说完,就看见张道士捧着盘子,走到跟前笑着说:“众人托我的福,看到了哥儿的玉,都觉得稀罕。他们也没什么贵重的贺礼,这些都是他们各自传道用的法器,都想拿来当作敬贺的礼物。哥儿即便不稀罕,留在房里玩耍或者赏人也是好的。” 贾母听了,朝盘子里一看,只见有金璜、玉玦,有的刻着事事如意,有的刻着岁岁平安,都是用珠宝穿成、金玉雕琢而成,一共有三五十件。贾母便说:“你也太胡闹了。他们出家人能有什么,何必这样,这可不能收。” 张道士笑着说:“这是他们的一点心意,我也不好阻拦。老太太要是不收下,岂不让他们觉得我这当师傅的小气,不像个有门道的人了。”

贾母听他这么说,才让人把东西接了过来。宝玉笑着说:“老太太,张爷爷都这么说了,推辞也不合适,我拿着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用,不如让小厮们捧着,跟着我出去散给穷人吧。” 贾母笑着说:“这倒说得在理。” 张道士连忙阻拦说:“哥儿虽然想做好事,但这些东西虽说不算特别稀罕,到底也是几件器物。要是给了乞丐,一来对他们没什么实际用处,二来反倒糟蹋了这些东西。要施舍给穷人,不如直接散钱给他们。” 宝玉听了,便让人把东西收下,说等晚上再拿钱去施舍。说完,张道士才退了出去。

这里贾母和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就座。凤姐等人占了东楼。众丫头们在西楼,轮流伺候着。贾珍过了一会儿来回禀:“在神前拈了戏,第一本是《白蛇记》。” 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 贾珍说:“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 贾母笑着说:“怎么第二本是这个?也罢了。既然神佛安排这样,也只能这样了。” 又问第三本,贾珍说:“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再说话。贾珍退了出去,到外面准备申表、焚钱粮、开戏,暂且不提。

再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让一个小丫头捧着刚才那一盘子贺礼,自己把玉戴上,用手在里面翻来翻去,一件一件地挑给贾母看。贾母看到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着说:“这件东西好像我在哪家孩子身上也见过一个类似的。” 宝钗笑着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一些。” 贾母说:“原来是云儿有这个。” 宝玉说:“她常来我们家,我都没注意。” 探春笑着说:“宝姐姐就是有心,不管什么事都记得。” 林黛玉冷笑着说:“她在别的方面也就那样,唯独对这些人戴的东西格外上心。” 宝钗听了,便转过头装作没听见。

宝玉听说史湘云有这样一个麒麟,自己便急忙把那个麒麟拿起来揣在怀里。但又担心别人看出他是因为史湘云有,才特意留这件,于是揣着麒麟,眼睛还不时瞟瞟别人。只见众人倒没太在意,只有林黛玉看着他点头,似乎带着赞叹的意思。宝玉心里顿时觉得不好意思,又把麒麟掏了出来,对黛玉笑着说:“这个东西挺好玩的,我给你留着,回家后穿个绳子给你戴。” 林黛玉扭过头说:“我才不稀罕。” 宝玉笑着说:“你要是真不稀罕,那我就留着了。” 说着又揣了回去。刚要说话,只见贾珍和贾蓉的妻子婆媳俩来了,彼此见了礼,贾母才说:“你们又来做什么,我不过是没事来逛逛。”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来报:“冯将军家有人来了。” 原来是冯紫英家听说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准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来送礼。凤姐儿听了,急忙赶到正楼,拍手笑着说:“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只想着咱们娘儿们来随便逛逛,人家还以为咱们大摆斋坛呢,都来送礼。这都怪老太太,这下又得准备赏封儿了。” 刚说完,只见冯家的两个管家娘子上楼来了。冯家的人还没走,接着赵侍郎家也来送礼了。

于是,接二连三的,大家都听说贾府在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是远亲近友、世家往来的人家都来送礼。贾母这才后悔起来,说:“又不是什么正经的斋事,我们不过是随便逛逛,没想到送礼这事儿,平白惊动了这么多人。” 因此,虽然看了一天戏,到下午就回来了,第二天便懒得再去。凤姐又说:“反正已经惊动了人,今天索性再去逛逛。” 可贾母因为昨天张道士提起宝玉说亲的事,谁知宝玉一整天心里都不痛快,回家还生气,怪张道士给他提亲,还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也不见张道士了,别人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林黛玉昨天回家后又中暑了。因为这两件事,贾母便坚决不去了。凤姐见贾母不去,自己带着人去了,这也暂且不提。

再说宝玉因为看到林黛玉又病了,心里放不下,饭都懒得去吃,时不时就过来探望。林黛玉又怕他为自己操心,便说:“你只管去看戏,在家里待着做什么?” 宝玉因为昨天张道士提亲的事,心里本来就不痛快,现在听林黛玉这么说,心里就想:“别人不了解我的心思也就算了,连她也来奚落我。” 因此,心里比往日的烦恼又增加了百倍。要是别人这么说,他肯定不会发火,但林黛玉说了这话,感觉就和别人不一样,忍不住立刻沉下脸来说:“我算是白认识你了。算了,算了!” 林黛玉听了,冷笑了两声说:“我也知道是白认识我了,哪像人家有那么般配的。” 宝玉听了,走到她跟前,直接问道:“你这么说,是故意咒我天诛地灭吗?” 林黛玉一时没反应过来这话的意思。宝玉又说:“昨天还为这事赌了几回咒,今天你到底又说中我了。就算我天诛地灭,对你又有什么好处?” 林黛玉一听这话,才想起前几天说过的话。今天确实是自己说错了,又着急又羞愧,声音颤抖地说:“我要是故意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呢!我知道,昨天张道士说亲,你怕阻碍了你的好姻缘,心里生气,就拿我撒气。”

原来,宝玉从小就有一种特别的痴性,再加上从小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意相通;等稍微懂事了,又看了些杂书,凡是在远亲近友家见到的那些闺阁女子,都没有能比得上林黛玉的,所以早就对黛玉存了心思,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因此常常或喜或怒,想尽办法暗中试探。而林黛玉偏偏也有些痴病,也经常用假意来试探。因为你把真心真意藏起来,只用假意,我也把真心真意藏起来,只用假意。这样两个假意相遇,终究会有一个真心显露。这期间,琐碎的事情不断,难免会有口角之争。

就像此刻,宝玉心里想的是:“别人不理解我的心也就罢了,难道你就不明白我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但不为我烦恼,反而用这话来奚落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都有你,你却心里没有我。” 这些心里的想法,只是说不出口。而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然有‘金玉良缘’的说法,但你岂是看重这种说法而不看重我的人。我常常提起‘金玉’,你要是能若无其事,才显得你对我真心,心里没有这种想法。可为什么我一提到‘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见你心里时时都想着‘金玉’,见我一提,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想哄我开心。”

看起来宝玉和黛玉原本心意相通,可因为彼此心思过于复杂,反倒像是有了隔阂。宝玉心里琢磨着:“我怎样都行,只要你顺心如意,哪怕立刻为你去死,我也心甘情愿。不管你知不知道我的心思,只要能遂你的意,才说明你跟我亲近,而不是疏远我。” 黛玉心里则想着:“你只顾自己就好,你过得好我自然也会好,你何必为了我而失去分寸。你却不知,你若有所失,我也同样会难过。可见你是有意让我远离你,不想让我靠近。” 如此看来,他们本意都是想亲近对方,却因为种种误解,反而显得疏远了。像这样的心思,都是他们平日里藏在心底的想法,难以一一详述。

且说当下,宝玉又听到黛玉提及 “好姻缘” 三个字,越发觉得违背了自己的心意,心里堵得难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满心愤懑,伸手从脖子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着牙,使劲往地上一摔,喊道:“什么破玩意儿,砸了你我就省心了!” 偏偏那玉坚硬无比,摔了一下,竟纹丝未动。宝玉见没摔碎,转身就要找东西把它砸烂。黛玉见他这般举动,早已哭了起来,说道:“何必这样呢,你摔砸这不会说话的东西做什么。要砸,还不如来砸我。” 两人正闹得不可开交,紫鹃和雪雁赶忙过来劝解。后来见宝玉真要下死手砸玉,急忙上前去夺,可怎么也夺不下来。看这架势比往日闹得都大,没办法,只能去叫袭人。袭人急忙赶来,才把玉夺了下来。宝玉冷笑着说:“我砸我自己的东西,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袭人见宝玉脸都气黄了,眼神和眉毛都变了模样,从来没见他气成这样,便拉着他的手,轻声说道:“你和妹妹拌嘴,犯不着砸这玉。要是砸坏了,让妹妹心里和脸上怎么过得去?” 黛玉一边哭,一边听着这话,觉得宝玉竟连袭人都不如,心里越发难受,哭得更加伤心了。心里一烦闷,刚才喝下去的香薷饮解暑汤也受不住,“哇” 的一声全吐了出来。紫鹃赶忙用手帕接住,不一会儿,手帕就被一口一口的呕吐物浸湿了。雪雁连忙上前给黛玉捶背。紫鹃说:“姑娘就算生气,也该保重自己的身体。刚吃了药才好一些,这会儿因为和宝二爷拌嘴,又吐了出来。要是犯了病,宝二爷心里怎么过得去呢?” 宝玉听了这话,心想黛玉竟连紫鹃都不如自己了解,心里很不是滋味。

再看黛玉,脸红通通的,头也有些发涨,一边哭,一边喘着粗气,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柔弱。宝玉见她这副模样,心里后悔刚才不该和她争执。可现在她这副可怜的样子,自己又没法替她承受。想着想着,也忍不住掉下泪来。袭人见他们两个都哭了,守在宝玉身边,心里也不禁难过起来。她摸了摸宝玉的手,冰凉冰凉的。本想劝宝玉别哭,可又担心宝玉心里有委屈憋闷着,不说出来会憋出病;另一方面,又怕冷落了黛玉。思来想去,觉得大家一起哭出来,或许能把心里的烦闷都宣泄出去,于是也跟着流下泪来。紫鹃一边收拾黛玉吐出来的药,一边拿着扇子,轻轻给黛玉扇着风。见他们三个人都默默无言,各自哭着,心里也不免一阵难过,也拿起手帕擦起眼泪。一时间,四个人相对无言,只有哭声在房间里回荡。

过了一会儿,袭人强忍着悲伤,笑着对宝玉说:“你别的先不说,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为了和林姑娘拌嘴,就砸这玉呀。” 黛玉听了,也顾不上自己还病着,赶忙跑过来,一把夺过玉,顺手抓起一把剪子,就要把穗子剪断。袭人、紫鹃刚要去抢,穗子已经被剪了好几段。黛玉哭着说:“我白费心思了,他也不稀罕,自然会有别人替他重新穿好。” 袭人赶忙接过玉,说道:“都怪我多嘴,是我的不是。” 宝玉对黛玉说:“你尽管剪,反正我也不戴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边屋里正闹得不可开交,那些老婆子们看到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不知道会闹到什么地步,担心会连累到自己,便一起跑到前面,把这事回禀给贾母和王夫人,生怕惹上麻烦。贾母和王夫人见她们慌慌张张地来报告,还以为出了什么大祸,便急忙一起进园来看这兄妹俩。袭人见状,心里埋怨紫鹃为什么要惊动老太太和太太;紫鹃却以为是袭人去告诉的,也埋怨起袭人来。贾母和王夫人进来后,见宝玉不说话,黛玉也不吭声,问起来又没什么大事,便把火气都撒在了袭人、紫鹃两人身上,责备道:“你们怎么不小心服侍,现在闹成这样,都不管了吗?” 说着,把她们俩连骂带教训了一顿。两人无话可说,只能默默听着。最后,还是贾母把宝玉带走了,这场风波才渐渐平息。

过了一天,到了初三,是薛蟠的生日,家里摆酒唱戏,邀请贾府众人。宝玉因为得罪了黛玉,两人一直没见面,心里正后悔着,提不起精神来,哪有心思去看戏,便借口生病推辞不去。黛玉前几天不过是中了些暑气,本没什么大病,听说宝玉不去,心里琢磨着:“他向来喜欢喝酒看戏,今天却不去,肯定是因为昨天被我气着了。要不然,就是看我不去,他也没心情去。只是昨天真不该把玉上的穗子剪断,他肯定不会再戴那玉了,还得我重新给他穿好,他才会戴。” 想到这里,心里十分懊悔。

贾母见他俩都在闹别扭,本想着趁着今天薛家唱戏,让他们见个面,把矛盾化解了,没想到两人都不去。老人家着急地抱怨道:“我这老冤家,前世到底造了什么孽,偏偏碰上这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让我操心的。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什么时候我闭上眼,断了这口气,随他们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算了。可偏巧我这口气还没咽下去。” 说着,自己也忍不住哭了起来。这话传到宝玉和黛玉耳朵里。他们俩以前从未听过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句俗语,如今突然听到,就像参透了禅机一样,都低头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不知不觉都潸然泪下。虽然两人没有见面,一个在潇湘馆对着风落泪,一个在怡红院对着月长叹,却是身处两地,情思却紧紧相连。

袭人劝宝玉说:“不管怎样,都是你的不对。以前家里小厮们和他们的姊妹拌嘴,或是夫妻之间闹矛盾,你听到了,还骂小厮们笨,不懂得体谅女孩儿家的心思。今天你自己却也这样了。明天就是初五,这么重要的节日,你们俩要是还像仇人似的,老太太肯定更生气,到时候大家都不得安宁。依我看,你就放低姿态,去道个歉,大家还能像往常一样,这样对大家都好。” 宝玉听了这话,也不知道他到底听进去没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