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话说贾珍和贾琏事先悄悄准备好了大簸箩的钱,一听到贾母说 “赏”,他们也赶忙吩咐小厮们赶紧撒钱。一时间,只听到戏台上满是钱响,贾母十分高兴。

于是,二人站起身来,小厮们急忙把一把新的暖银壶捧到贾琏手中,二人跟着贾珍快步走到宴席里面。贾珍先走到李婶的席前,恭敬地弯下身子取下酒杯,转身过来,贾琏赶忙斟上一杯酒;接着又走到薛姨妈席前,同样斟上酒。李婶和薛姨妈连忙起身笑着说:“二位爷只管坐着就好,何必这么客气。” 于是,除了邢夫人和王夫人,满席的人都离开了座位,全都垂手站在一旁侍奉。

贾珍等人走到贾母的榻前,因为榻比较矮,二人便屈膝跪了下来。贾珍在前捧着酒杯,贾琏在后捧着酒壶。虽然只有他们二人敬酒,但贾环兄弟等人,也都按照顺序排好队,一溜儿跟着他们二人走进来,看到他们二人跪下,也都一溜儿跟着跪下。宝玉见状,也赶忙跪下。史湘云悄悄地推了推宝玉,笑着说:“你这时候又跟着跪下做什么?既然这样,你也去斟一轮酒,岂不是好?” 宝玉悄悄地笑道:“再等一会儿再去斟酒。” 说着,等到贾珍和贾琏斟完酒站起来,宝玉才起身。接着,他们又给邢夫人和王夫人斟酒。贾珍笑着问:“妹妹们那边怎么办呢?” 贾母等人说:“你们去吧,她们倒自在些。” 说完,贾珍等人这才退了出去。

此时还没到二更天,戏台上正演着《八义》中的《观灯》这八出戏。正演到热闹的时候,宝玉起身离开座位往外走。贾母问道:“你要去哪儿?外头爆竹声很响,小心天上掉下来的火纸把东西烧了。” 宝玉回答说:“我不走远,出去一下就回来。” 贾母便让婆子们好好跟着。于是,宝玉出去了,只有麝月、秋纹和几个小丫头跟着。

贾母这时说道:“袭人怎么没看见?她现在也有些摆架子了,只派小女孩子出来。” 王夫人赶忙起身笑着回答说:“她母亲前几天去世了,因为有热孝在身,不方便到前面来。” 贾母听了点了点头,又笑着说:“在主子跟前可不能讲什么孝与不孝。要是她还跟着我,难道这时候也不在这里吗?都怪我们平时太宽厚了,有人可用,就不追究这些,竟然成了惯例了。” 凤姐连忙走过来笑着回答说:“今晚就算她没有守孝,园子里也需要她照看,灯烛和花炮最容易出危险。这边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想偷偷过来看。她做事细心,正好各处照看一下。况且散场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种东西都要齐全。要是她来了,其他人就不用心了,散场回去后,铺盖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种事情都不方便,所以我让她不用来,只管看屋子。这样散场后东西都齐全,我们这里也不用担心,还能成全她守孝的礼数,岂不是一举三得。老祖宗要是想见她,我叫她来就是了。”

贾母听了这番话,连忙说:“你说得很对,比我想得周到,快别叫她了。只是她母亲什么时候去世的,我怎么不知道。” 凤姐笑着说:“前几天袭人亲自来回禀老太太的,怎么反倒忘了。” 贾母想了想,笑着说:“想起来了。我的记性真是越来越差了。” 众人都笑着说:“老太太哪能记得这些琐事。” 贾母又叹了口气说:“我想着,她从小就服侍我,后来又服侍云儿,最后给了宝玉这个小魔王,这几年可真难为她了。她又不是咱们家土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的恩典。她母亲去世了,我本想着给她几两银子料理后事,却给忘了。” 凤姐说:“前几天太太赏了她四十两银子,也就够了。”

贾母听了,点头说:“这还差不多。正好鸳鸯的母亲前几天也去世了,我想她父母都在南边,我也没让她回家守孝,现在就让她俩作伴吧。” 又吩咐婆子拿些果子、菜馔、点心之类的给她俩送去吃。琥珀笑着说:“还等这会儿呢,她早就去了。” 说着,大家又继续吃酒看戏。

且说宝玉一路来到园子里,那些婆子见他回房,就不再跟着,只坐在园门里的茶房里烤火,和管茶的女人抽空喝酒打牌。宝玉到了院子里,虽然灯光通明,但却听不到人声。麝月说:“他们都睡了吗?咱们悄悄进去吓他们一跳。” 于是,大家蹑手蹑脚地走进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个人面对面歪坐在地炕上,那边还有两三个老嬷嬷在打盹。

宝玉以为她俩睡着了,刚要进去,忽然听到鸳鸯叹了口气,说道:“这天下的事真是难料。按理说你一个人在这里,父母在外面,每年他们东奔西走,没个准地方,我还以为你不能给他们送终呢,偏偏今年他们就死在这里,你倒出去给他们送了终。” 袭人道:“是啊。我也没想到能给父母养老送终。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也算是养我一场了,我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宝玉听了,连忙转身悄悄地对麝月等人说:“没想到她也来了。我这一进去,她又要赌气走了。咱们还是回去吧,让她俩安安静静地说会儿话。袭人正一个人闷着,她来得正好。” 说着,又悄悄地退了出来。宝玉走到山石后面站着解手,麝月和秋纹都转过身去,嘴里笑着说:“蹲下再解,小心风吹了肚子。” 后面两个小丫头知道宝玉要小解,赶忙先跑到茶房去准备了。宝玉刚转过身来,只见两个媳妇迎面走来,问是谁,秋纹说:“是宝玉在这里,你们大呼小叫的,小心吓到他。” 那两个媳妇连忙笑着说:“我们不知道,这大过节的可别惹祸。姑娘们这几天可辛苦了。” 说着,已经走到跟前。

麝月等人问:“手里拿的是什么?” 媳妇们说:“是老太太赏给金姑娘和花姑娘吃的。” 秋纹笑着说:“外头唱的是《八义》,又没唱《混元盒》,哪来的‘金花娘娘’。” 宝玉笑着说:“打开让我看看。” 秋纹和麝月赶忙上前把两个盒子打开。两个媳妇连忙蹲下身子,宝玉看了看,两个盒子里装的都是宴席上的上等果品和菜馔,便点了点头,迈步就走。秋纹和麝月急忙胡乱盖上盒盖,跟了上来。宝玉笑着说:“这两个女人倒和气,会说话,她们天天也累了,反倒说你们这几天辛苦,不像那些喜欢自夸功劳的人。” 麝月说:“好的自然很好,那些不懂礼数的也实在太不懂礼数了。” 宝玉笑着说:“你们都是明白人,就体谅体谅他们是些粗笨可怜的人吧。” 一边说着,一边来到园门口。

那几个婆子虽然在喝酒打牌,但也时不时出来看看,见宝玉来了,也都跟了上来。来到花厅后廊上,只见两个小丫头一个捧着小沐盆,一个拿着手巾,还拿着沤子壶在那里等了很久。秋纹先急忙伸手到盆里试了试,说道:“你越来越粗心了,这水怎么这么凉。” 小丫头笑着说:“姑娘看看这天气,我怕水冷,特意倒的是滚水,这还凉了。”

正说着,恰好看见一个老婆子提着一壶滚水走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 那婆子说:“小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用的,你还是去别处舀吧,又不是走不动路。” 秋纹说:“管它是谁的,你不给?我可敢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 那婆子回头一看是秋纹,连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说:“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了也没点见识,谁不知道这是老太太的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要的。” 婆子笑着说:“我眼花了,没认出这位姑娘来。” 宝玉洗了手,小丫头拿小壶倒了些沤子在他手里,宝玉擦了擦。秋纹和麝月也趁着热水洗了洗手,擦了沤子,跟着宝玉进去了。

宝玉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和薛姨妈开始斟酒,二人连忙让座。贾母说:“他年纪小,让他斟酒,大家可得干了这杯。” 说着,自己先干了。邢夫人和王夫人也赶忙干了,让李婶和薛姨妈喝。李婶和薛姨妈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吩咐宝玉说:“把你姐姐妹妹们都斟上,不许乱斟,都要让她们干了。” 宝玉听了,答应着,依次给大家斟酒。

斟到黛玉面前时,偏偏黛玉不喝,她拿起酒杯,放到宝玉唇边,宝玉一口气把酒喝干。黛玉笑着说:“多谢。” 宝玉又替她斟上一杯。凤姐笑着说:“宝玉,别喝冷酒,小心手抖,明天写不了字,拉不了弓。” 宝玉赶忙说:“没喝冷酒。” 凤姐笑着说:“我知道你没喝,不过是提醒你一下。” 然后宝玉把里面的人都斟完了酒,只有贾蓉的妻子是由丫头们斟的。宝玉又走到廊上,给贾珍等人斟了酒。坐了一会儿,才回到原来的座位上。

过了一会儿,上了汤,接着又献上元宵。贾母便吩咐把戏暂时停一停,说:“小孩子们怪可怜的,让他们吃点热汤热菜再接着唱。” 又吩咐把各种果子、元宵等食物拿一些给唱戏的孩子们吃。

戏停了一会儿后,就有婆子带着两个常来府里走动的女先生进来,在一旁放了两张杌子让她们坐下,把弦子和琵琶递给她们。贾母问李婶和薛姨妈想听什么书,她俩都说:“随便什么都行。” 贾母便问:“近来有没有新添什么好书?” 两个女先生回答说:“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 贾母问是什么名字,女先生说:“叫《凤求鸾》。” 贾母说:“这个名字倒不错,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缘由,要是好就接着说。” 女先生说:“这书上说的是残唐的时候,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名叫王忠,曾经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乡,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叫王熙凤。”

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贾母笑着说:“这和我们凤丫头重名了。” 媳妇连忙上去推女先生,说:“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别乱说。” 贾母笑着说:“你说,你说。” 女先生连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不知道是奶奶的名讳。” 凤姐笑着说:“怕什么,你们只管说,重名重姓的多着呢。”

女先生又接着说:“这一年,王老爷打发王公子上京赶考,有一天遇到大雨,就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个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和王老爷是世交,就把公子留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位小姐芳名叫雏鸾,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贾母连忙说:“怪不得叫《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肯定是这王熙凤要向这雏鸾小姐求婚。” 女先生笑着说:“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 众人都说:“老太太什么没听过!就算没听过,也能猜着。”贾母笑着说:“这些书啊,都是一个套路,无非就是些佳人才子的故事,最没意思了。把人家的女儿说得那么不堪,还硬说是佳人,编得一点影子都没有。一开口就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出来的小姐必定被爱如珍宝。这小姐呢,必定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简直就是个绝代佳人。可只要一见到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马上就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抛到脑后,书礼也全然不顾,变得鬼不像鬼,贼不像贼,这哪里还能算得上是佳人呢?就算她满腹文章,做出这样的事,也不能算是佳人了。就好比男人满腹文章却去做贼,难道王法会因为他是才子,就不把他归入盗贼一类吗?由此可见,那些编书的人简直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说,既然讲的是世宦书香的大家小姐,知礼又读书,连夫人也知书识礼,就算告老还乡,这样的大户人家人口肯定不少,伺候小姐的奶母丫鬟也不会少。可为什么这些书上,一有这类事,就只有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呢?你们仔细想想,那些人都在干什么呢,这不是前言不搭后语吗?”

众人听了,都笑着说:“老太太这么一说,可把这些谎话都给戳穿了。” 贾母笑着解释道:“这是有原因的。编这类书的,有那么一类人,嫉妒人家富贵,或者有求于人却没能遂愿,所以就编出这些故事来污蔑人家。还有一类人,是自己看这些书看入迷了,自己也想有个佳人,所以编出来寻开心。他们哪里懂得那些世宦读书人家的规矩和道理!别说书上那些世宦书礼的大家了,就拿我们这种中等人家来说,如今现实里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更别说那些真正的大户人家了。可见这些都是瞎编胡诌的话。所以我们向来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这几年我年纪大了,她们姊妹们住得远,我偶尔闷了,就听上几句,可她们一来,我就赶紧停下来了。” 李婶和薛姨妈都笑着说:“这才是大家的规矩,就连我们家也不会让孩子们听到这些乱七八糟的话。”

这时,凤姐走上前来斟酒,笑着说:“好了,好了,酒都凉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接着掰扯这些谎话。这一回啊,就叫《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嘴难讲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到底是真是谎暂且不说,咱们还是先接着说观灯看戏的事儿。老祖宗,您先让这两位亲戚喝杯酒,看两出戏,然后咱们再从昨天的事儿开始掰扯,怎么样?” 她一边斟酒,一边笑着说,话还没说完,众人都已经笑得前仰后合。那两个女先生也笑得停不下来,都说:“奶奶这口才可真好。奶奶要是去说书,我们可就没饭吃了。”

薛姨妈笑着说:“你少得意忘形了,外头有人呢,可不像平常。” 凤姐笑着回应:“外头也就只有珍大爷。我们从小就是哥哥妹妹,一起淘气长大的。这几年因为成了亲,我立了不少规矩呢。就算不是从小的兄妹,以伯叔来论,那《二十四孝》里还有‘斑衣戏彩’呢,他们不能来‘戏彩’逗老祖宗开心,我好不容易把老祖宗逗笑了,让她多吃了点东西,大家都高兴,都该谢我才是,怎么反倒笑话我呢?” 贾母笑着说:“这两天我还真没痛痛快快地笑一场,亏得有她,一路逗得我心里畅快了些,我再喝一杯酒。” 说着喝了口酒,又吩咐宝玉:“也敬你姐姐一杯。” 凤姐笑着说:“不用他敬,我就讨老祖宗的寿吧。” 说完,就把贾母的杯子拿起来,把半杯剩酒喝了,把杯子递给丫鬟,又让丫鬟换了一个用温水浸着的干净杯子上来。于是,各席上的杯子都撤下去,换上用温水浸着、斟了新酒的杯子,大家这才重新归座。

女先生请示说:“老祖宗不想听这书,要不我们弹一套曲子听听?” 贾母说:“你们俩合奏一套《将军令》吧。” 二人听了,赶忙调弦定调,弹奏起来。贾母问:“现在几更天了?” 婆子们赶忙回答:“三更了。” 贾母说:“怪不得感觉冷飕飕的。” 早有丫鬟们拿了添换的衣裳送来。王夫人起身笑着说:“老太太要不挪到暖阁里的地炕上,这样也舒服些。这两位亲戚又不是外人,我们陪着您就行。” 贾母听了,笑着说:“既然这么说,不如大家都挪进去,这样不就更暖和了?” 王夫人说:“只怕里间坐不下。” 贾母笑着说:“我有主意。现在也不用这些桌子了,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挤在一起坐,既亲近又暖和。” 众人都说:“这样才有趣呢。” 说着,就都起身离席。

媳妇们赶忙撤去残席,在里面把三张大方桌紧挨着拼好,又重新添换了果盘和菜肴摆好。贾母说:“大家都别拘礼,听我安排座位就好。” 说完,就让薛姨妈和李婶在正面上首坐下,自己则面向西坐了,又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个人紧紧挨着自己左右坐下,对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坐。” 于是,邢夫人和王夫人中间夹着宝玉,宝钗等姐妹在西边,依次坐下去,接着是娄氏带着贾菌,尤氏和李纨中间夹着贾兰,下面横头坐着贾蓉的妻子。贾母对贾珍说:“珍哥儿,你带着兄弟们去吧,我也该睡了。”贾珍赶忙答应,又走进来。贾母说:“快去吧!不用进来了,刚坐好又都起来。你赶紧去歇着,明天还有大事呢。” 贾珍连忙答应,又笑着说:“留下蓉儿斟酒吧。” 贾母笑着说:“瞧我,还真忘了他。” 贾珍答应了一声 “是”,就转身带着贾琏等人出去了。他们两人自然很高兴,就派人把贾琮和贾璜各自送回家,然后拉着贾琏去寻欢作乐,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边贾母笑着说:“我正想着,虽然大家在这里取乐,可竟然没有一对夫妻双全的,结果就忘了蓉儿。这下可全了,蓉儿就和你媳妇坐在一块儿,也算是团圆了。” 这时,有媳妇来禀报说要开戏了,贾母笑着说:“我们娘儿们正说得高兴呢,又要被打断了。况且孩子们熬夜,天又冷,算了,让他们先歇歇,把咱们家的女孩子们叫来,就在这台上唱两出给他们看看。” 媳妇听了,答应着出去,一面赶紧派人去大观园叫人,一面到二门口吩咐小厮们做好伺候的准备。小厮们赶忙跑到戏房,把戏班里所有的大人都带了出去,只留下小孩子们。

不一会儿,梨香院的教习带着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的角门进来。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为来不及抬戏箱,就估量着贾母爱听的三五出戏的戏服,打包带了过来。婆子们带着文官等人进去见过贾母,都垂手站在一旁。贾母笑着说:“大正月里,你们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玩玩。你们打算唱什么呢?刚才那八出《八义》吵得我头疼,咱们来点清淡的。你们瞧瞧,薛姨太太和李亲家太太都是见过大世面、听过不少好戏的人家。这些姑娘们也比咱们家姑娘见过更多好戏,听过更好的曲子。如今这些小戏子,又是出自有名的戏班子,虽说都是小孩子,可本事比那些大戏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让人挑出毛病来,得弄点新花样。让芳官唱一出《寻梦》,只用提琴和管箫伴奏,笙笛一概不用。” 文官笑着说:“老太太说得是,我们的戏自然入不了姨太太、亲家太太和姑娘们的眼,也就是听我们吐字发音,再听听嗓子罢了。” 贾母笑着说:“正是这个理儿。” 李婶和薛姨妈高兴得都笑着说:“这孩子真机灵,还跟着老太太打趣我们。” 贾母笑着说:“我们这也就是随便玩玩,又不是出去卖艺,所以也不太赶时髦。” 接着又说:“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化妆。就唱这两出,让大家听个新鲜。要是你们偷懒,我可不答应。”

文官等人听了,出去赶忙准备,上台表演。先是《寻梦》,接着是《惠明下书》。众人都听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薛姨妈笑着说:“她们可真不容易,我戏也看过几百班了,从没见过用箫管伴奏的。” 贾母说:“也有,不过像方才《西楼?楚江情》那一支曲子,大多是小生吹箫伴奏。像这种大套的曲子,用箫管伴奏的确实少见,这也得看主人在不在行、讲不讲究。这也不算稀奇。” 她指着湘云说:“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她爷爷有一个小戏班,偏巧有个会弹琴的人凑了过来,就像《西厢记》里的《听琴》,《玉簪记》里的《琴挑》,《续琵琶》里的《胡笳十八拍》,弹得跟真事儿似的,比这个可厉害多了,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都说:“那可更难得。” 贾母就吩咐一个媳妇,让文官等人吹一套《灯月圆》。媳妇领命去了。

这时,贾蓉夫妻二人开始轮流给大家敬酒。凤姐见贾母特别高兴,就笑着提议:“趁着女先生们在这儿,不如让她们击鼓,咱们玩个传梅的游戏,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酒令怎么样?” 贾母笑着说:“这酒令不错,应时应景的。” 赶忙让人取来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交给女先生们击鼓,又在席上拿了一枝红梅。贾母说:“要是传到谁手里鼓停了,就喝一杯酒,还得说点什么。” 凤姐笑着说:“依我看,像老祖宗这样,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都不在话下。可我们这些不会说的,就没意思了。依我看,这酒令得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吧。” 众人听了,都知道凤姐向来擅长说笑话,肚子里有的是新鲜有趣的故事。今天她这么一说,不光席上的人高兴,连在地下伺候的老少仆人也都欢喜不已。那些小丫头们都急忙跑出去,找姐妹们说:“快来听啊,二奶奶又要说笑话了。” 不一会儿,一群丫头就挤了一屋子。

于是,戏演完了,音乐也停了。贾母吩咐拿些汤点、果菜给文官等人吃,然后让人敲响令鼓。那些女先生们都是老手,击鼓的节奏时快时慢,有时像残漏滴水,有时像豆子迸溅,有时像惊马狂奔,有时像闪电忽明忽暗。鼓声慢,传梅的速度也慢;鼓声快,传梅的速度也快。正好传到贾母手里时,鼓声突然停了。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贾蓉赶忙上前斟了一杯酒。众人都笑着说:“自然是老太太先有喜了,我们也沾沾光。” 贾母笑着说:“这酒倒也罢了,只是这笑话可有点难讲啊。” 众人都说:“老太太讲的笑话肯定比凤姐儿的还好、还多,赏一个吧,也让我们乐一乐。”贾母笑着说:“我也没什么特别新鲜能让人发笑的故事,只能厚着脸皮说一个啦。” 接着讲道:“有一家人,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房媳妇。其中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嘴巴乖巧,公公婆婆最疼爱她,整天念叨着其他九个媳妇不孝顺。这九个媳妇觉得委屈,就商量说:‘咱们九个打心眼里孝顺,只是不像那小丫头嘴巴甜,所以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就只觉得她好,咱们这委屈跟谁说去呀?’大媳妇有主意,就说:‘咱们明天到阎王庙去烧香,跟阎王爷说说,问问他,让我们投生为人,为什么偏偏给那小丫头一张乖巧的嘴,却让我们都这么笨。’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主意不错。第二天,她们就都到阎王庙里烧香,九个人在供桌底下都睡着了。这九个魂灵专等着阎王驾到,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到。正着急呢,只见孙行者驾着筋斗云来了,看见这九个魂灵,就要拿金箍棒打,吓得九个魂灵赶紧跪下求情。孙行者问是怎么回事,九个人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细细告诉了他。孙行者听了,跺了跺脚,叹了口气说:‘幸亏你们遇到我,要是等阎王来了,他也不会知道这事的缘由。’九个人听了,就求孙行者说:‘大圣发发慈悲,我们就有指望了。’孙行者笑着说:‘这倒不难。那天你们妯娌十个投生的时候,碰巧我到阎王那里去,因为我在地下撒了泡尿,你那小婶子就给吃了。你们如今想要伶俐嘴乖,有的是尿,再撒泡给你们吃就是了。” 故事讲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凤姐笑着说:“好啊,幸亏我们都笨嘴拙舌的,不然可就要吃猴儿尿了。” 尤氏和娄氏都笑着对李纨说:“咱们这儿谁吃过猴儿尿呀,别装作没事儿人。” 薛姨妈笑着说:“笑话不在乎好不好,只要应景就能让人发笑。” 说着,又开始击鼓传花。小丫头们就想听凤姐说笑话,就悄悄跟女先生说好,以咳嗽为信号。不一会儿,花传了两轮,刚传到凤姐手里,小丫头们就故意咳嗽,女先生便停下了击鼓。

众人一起笑着说:“这下可抓住她了。快喝了酒,说个好笑话,可别太逗得人笑得肚子疼。” 凤姐想了想,笑着说:“有一家人也是过正月十五,全家一起赏灯吃酒,那可真是热闹极了。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还有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哎哟哟,那场面,真是好热闹!” 众人听她这么说,已经笑了起来,都说:“就听你耍贫嘴,又不知道编排谁呢?” 尤氏笑着说:“你要是敢招我,我可撕你的嘴。” 凤姐站起身,拍手笑着说:“我费劲说,你们还捣乱,我不说了。” 贾母笑着说:“你说你说,后面怎么样了?” 凤姐想了想,笑着说:“后面大家就围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众人见她一本正经地说完,没别的话了,都发愣地等着下文,只觉得这笑话索然无味。

史湘云盯着凤姐看了好一会儿。凤姐又笑着说:“再说一个过正月十五的事儿。几个人抬着一个房子那么大的炮仗往城外去放,引来了上万的人跟着去看。有个急性子等不及,就偷偷拿香把炮仗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堂大笑,都散了。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人做得不结实,还没放就散架了。” 湘云问:“难道放炮仗的人自己没听见响声吗?” 凤姐说:“这人本来就是个聋子。” 众人听了,一想,忍不住一起放声大笑起来。又想起先前那个没讲完的笑话,就问凤姐:“前一个笑话怎么样了?也该讲完呀。” 凤姐一拍桌子,说道:“真啰嗦,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十六日,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我看着人们忙着收拾东西都应接不暇,哪里还顾得上后面的事儿呀。” 众人听了,又笑了起来。凤姐笑着说:“外面已经四更天了,依我看,老祖宗也累了,咱们也该像‘聋子放炮仗 —— 散了’吧。” 尤氏等人拿手帕捂着嘴,笑得前仰后合,指着凤姐说:“这丫头可真会耍贫嘴。” 贾母笑着说:“这凤丫头真是越来越贫嘴了。” 一边说着,一边吩咐道:“她提起炮仗来,咱们也放放烟火,解解酒意。”

贾蓉听了,赶忙出去带着小厮们在院子里安好屏架,把烟火都准备妥当。这些烟火都是各地进贡来的,虽然个头不大,但十分精巧,各种故事造型都有,还夹杂着各色花炮。林黛玉体质娇弱,受不了噼里啪啦的响声,贾母就把她搂在怀里。薛姨妈则搂着湘云。湘云笑着说:“我不怕。” 宝钗等人笑着说:“她就喜欢自己放大炮仗,还会怕这个?” 王夫人便把宝玉搂进怀里。凤姐笑着说:“我们就没人疼了。” 尤氏笑着说:“有我呢,我搂着你。也不害臊,这会子又撒娇了,一听见放炮仗,就跟吃了蜜蜂儿屎似的,今儿又轻狂起来。” 凤姐笑着说:“等散了,咱们到园子里去放。我放烟火比小厮们放得还好呢。”说话间,外面各种烟火一个接一个地放起来,还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放完烟火,接着又让小戏子们唱了一回 “莲花落”,往台上撒了好多钱,让那些孩子们在台上抢钱取乐。又上汤的时候,贾母说:“夜里时间长,觉得有点饿了。” 凤姐赶忙回答说:“有准备好的鸭子肉粥。” 贾母说:“我想吃点清淡的。” 凤姐连忙说:“还有用枣儿熬的粳米粥,是给太太们吃斋准备的。” 贾母笑着说:“不是油腻的就是甜的。” 凤姐又赶忙说:“还有杏仁茶,不过可能也甜。” 贾母说:“倒是这个还凑合。” 说着,又让人撤去残席,在外面另外摆上各种精致小菜。大家随意吃了一些,喝过漱口茶,才各自散去。

十七日一大早,众人又到宁国府行礼,伺候着关上宗祠大门,收起祖宗影像,才回到自己家。这一天是薛姨妈家请吃年酒。十八日是赖大家请客,十九日是宁府赖升家,二十日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是单大良家,二十二日是吴新登家。这几家请客,贾母有的去,有的不去。有的时候贾母玩得高兴,一直等到众人散了才回来;有的时候兴致一过,半天就回来了。凡是有亲友来请,或者来赴席的,贾母一概怕受拘束不去,都由邢夫人、王夫人、凤姐三个人应酬。就连宝玉,除了去王子腾家,其他地方也都不去,只说贾母留下他解闷。所以只有家里下人请客,贾母觉得自在的地方,才高兴去逛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