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话说元宵佳节已经过去,由于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此时宫中有一位太妃身体欠安,所以各嫔妃都为此减少膳食、卸去妆容,不但不能回娘家省亲,就连宴饮作乐也都取消了。因此,荣国府今年元宵也没有举办灯谜集会。

年节的事务刚刚忙完,凤姐就小产了,在家休养了一个月,无法料理事务,每天都有两三个太医来为她诊治用药。凤姐自恃身体强壮,虽然不出门,但心里仍在筹划算计各种事情,一想起什么,就吩咐平儿去回禀王夫人,任凭别人怎么劝谏,她都不听。王夫人顿时觉得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呢?但凡遇到大事,就自己拿主意;而家中琐碎之事,一概暂时让李纨协助处理。李纨这个人崇尚品德,不重才能,对下人未免有些纵容。于是王夫人又让探春和李纨一起裁断事务,还说等过了一个月,凤姐调养好了,就把事务再交还给她。

谁知道凤姐天生气血不足,再加上年少时不懂得保养,平日里又争强好胜、费尽心机,身体亏损得更厉害了。所以这次虽然只是小产,却着实虚弱了下来,一个月之后,又添了下身出血的病症。她虽然不肯说出来,但众人看她脸色发黄、面容消瘦,就知道她调养得不好。王夫人只让她好好服药调养,不让她操心事务。凤姐自己也担心落下大病,被人笑话,便想着偷偷调养,恨不得立刻恢复如初。可谁能想到,一直服药调养到**月间,她才渐渐好起来,下身出血的症状也逐渐止住了。这都是后话了。

如今且说当下王夫人见凤姐如此,探春和李纨一时又难以卸任,园子里人多,又担心照管不到位,于是特意请了宝钗来,托付她处处小心留意,说:“那些老婆子们不中用,一有空就喝酒打牌,白天睡觉,夜里打牌,这些我都知道。凤丫头在外面的时候,他们还有些惧怕,如今只怕又要趁机偷懒了。好孩子,你是个稳妥可靠的人,你兄弟妹妹们年纪又小,我又没什么空闲,你就辛苦两天,帮忙照看照看。凡是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起来,我没话回答。要是那些人不听话,你尽管说。他们要是不听,你再来回禀我。可千万别弄出大事来才好。” 宝钗听了,只得答应下来。

当时正值初春,黛玉的咳嗽病又犯了。湘云也因为感染时气,卧病在蘅芜苑,每天都要用药医治。探春和李纨住得相隔不远,这二人近日一同处理事务,和往年不同,来往回话的人也不太方便,所以二人商量决定:每天早晨都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去会合办事,吃过早饭,过了中午才回房。这三间厅原本是预备省亲时众执事太监休息的地方,省亲之后就没什么用处了,每天只有婆子们在那里守夜。如今天气已经暖和起来,也不用特别装饰,只是稍微布置了一下,就可供她二人起坐。这厅上有一块匾额,题着 “辅仁谕德” 四个字,家里人都俗称它为 “议事厅”。如今她二人每天卯正时分到这里,午正时分才散去。凡是一应执事媳妇等人来来回回回话的,络绎不绝。

众人一开始听说李纨独自处理事务,心里都暗自高兴,觉得李纨向来为人厚道,施恩多而惩罚少,自然比凤姐好应付。后来又添了个探春,大家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阁的年轻小姐,而且平日里性情也最为平和恬淡,因此都没把她俩当回事,比凤姐管事的时候更加懈怠了。可仅仅过了三四天,几件事处理下来,众人渐渐发觉探春的精细之处丝毫不逊色于凤姐,只不过她言语温和,性情柔顺罢了。

恰巧这几天,有十几处王公侯伯世袭官员之家,都是与荣宁二府非亲即友或者世交的关系,有的升迁,有的降职,还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王夫人忙着去祝贺、吊唁、迎接、送行,应酬得不可开交,前面更是没人主事。于是探春和李纨一整天都在厅上办公。宝钗则每天在上房监察,直到王夫人回来才散去。每到夜间,宝钗做完针线活,临睡前,就坐着小轿,带领园中的守夜人等各处巡查一遍。他们三人这样管理事务,反倒比凤姐当权的时候更加谨慎了。因此,里里外外的下人都在背地里抱怨说:“好不容易才倒了一个‘巡海夜叉’,这下可好,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连夜里偷着喝酒玩乐的时间都没了。”

这一天,王夫人正要去锦乡侯府赴宴,李纨和探春早早梳洗完毕,伺候王夫人出门后,回到厅上坐下。刚喝了口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禀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天死了。昨天已经回禀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让来回姑娘和奶奶。” 说完,便垂手站在一旁,不再说话。当时来回话的人很多,大家都在暗中观察探春和李纨办事的能力:如果处理得妥当,大家心里就会生出畏惧之意;要是稍有差池不当之处,不但不会敬畏服从,出了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新登的媳妇心里早有打算,要是在凤姐面前,她早就殷勤地说出许多主意,还会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凭凤姐选择施行。如今她看不上李纨老实,探春又是个年轻姑娘,所以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试探她二人有什么主见。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想,说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说赏了四十两银子。这次也赏他四十两吧。” 吴新登家的听了,连忙答应 “是”,接过对牌就要走。探春说:“你先回来。” 吴新登家的只好又回来。探春说:“你先别去支银子。我先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种情况有区别。家里的要是死了人,赏多少银子,外头的死了人,又赏多少,你先说两个例子给我们听听。”

这一问,吴新登的媳妇一下子全忘了,连忙赔着笑回答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论不成?” 探春笑着说:“这话可真荒唐。依我看,赏一百两倒好。要是不按照惯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天也不好向你二奶奶交代。” 吴新登的媳妇笑着说:“既然这样,我去查旧账,这会儿实在记不得了。” 探春笑着说:“你都是办老了事的人了,还记不得,反倒来为难我们。你平时回禀你二奶奶的时候,也现查旧账吗?要是有这个道理,凤姐姐还算不上厉害,简直就是宽厚了!还不快去找来给我看。再晚一天,不说你们粗心,倒好像是我们没主意了。” 吴新登的媳妇满脸通红,连忙转身出去。众媳妇们都吓得伸舌头。这边又有人来回禀别的事情。

不一会儿,吴家的取来了旧账。探春一看,两个家里的姨奶奶死了人,都赏了二十两银子,两个外头的姨奶奶死了人,都赏了四十两银子。另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了一百两,一个赏了六十两。这两笔账下面都注明了原因:一个是因为要到隔省迁父母的灵柩,额外赏了六十两;一个是因为现买葬地,额外赏了二十两。探春便把账递给李纨看了。探春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账留下,我们仔细看看。” 吴新登的媳妇便走了。

忽然,赵姨娘进来了,李纨和探春连忙让座。赵姨娘一开口就说:“这屋里的人都骑到我头上来了也就罢了。姑娘你也该想想,得替我出出气才是。” 一边说,一边眼泪鼻涕地哭起来。探春连忙说:“姨娘这话是说谁呢,我实在不明白。谁骑到姨娘头上了?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 赵姨娘说:“姑娘你现在就骑在我头上,我还能告诉谁!” 探春听了,连忙站起来说:“我可不敢。” 李纨也站起来劝解。

赵姨娘说:“你们坐下,听我说。我在这屋里辛辛苦苦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可这会儿连袭人都比不上了,我还有什么脸面?连你也没脸面,更别说我了!” 探春笑着说:“原来是为了这个。我说我可不敢违反规矩。” 说着便坐下来,拿过账本翻给赵姨娘看,又念给她听,然后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人人都得照着办,难道偏我要改了不成?不光是袭人,将来环儿娶了外头的媳妇,自然也是和袭人一样的待遇。这原本就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也谈不上有脸没脸。她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照旧规矩办事。要是办得好,那是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要是说办得不公平,那是她糊涂不知福,也只好随她去抱怨。太太就是把房子赏给了别人,我也没什么有脸的地方;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的地方。依我看,太太不在家,姨娘就安静些养养神吧,何苦非要操心。太太满心都疼我,就因为姨娘你老是生事,几次让太太寒心。我要是个男人,能出去做事,早就走了,去干一番事业,到时候自然有我的道理。偏偏我是个女孩儿家,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我乱说的份儿。太太心里全都明白。如今因为看重我,才让我照管家务,我还没做一件好事呢,姨娘倒先来刁难我。要是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让我管了,那才是真的没脸,连姨娘你也真的没脸!” 一边说,一边忍不住流下泪来。

赵姨娘没别的话来反驳,便说:“太太疼你,你就该多照顾照顾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欢心,就把我们给忘了。” 探春说:“我怎么忘了?叫我怎么照顾?这也得看你们自己,哪个主子不疼出力又得力的人?又有哪个好人是靠别人照顾的?” 李纨在一旁赶忙劝说:“姨娘别生气。也别怪姑娘,她心里是想照顾,只是嘴上不好说出来。” 探春连忙说:“大嫂子你也糊涂了。我照顾谁?哪有姑娘家照顾奴才的?他们的好坏,你们应该清楚,跟我有什么关系。” 赵姨娘气得问道:“谁让你照顾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现在说话就得算数。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个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还会不依你?明明太太是个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的恩情都没处使。姑娘你放心,这也用不着你的银子。等你将来出了嫁,我还指望你额外照顾赵家呢。可你现在羽毛还没长全,就忘了根本,只知道往高枝儿上飞了!”

探春还没听完,就气得脸色发白,哽咽着一边哭一边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去年刚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冒出一个舅舅来?我向来都是按理尊敬长辈,这下可好,倒敬出这些乱七八糟的亲戚来了。既然这么说,环儿出去的时候,赵国基为什么要站起来,还要跟着他去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架子来?何必呢,谁不知道我是姨娘生的,隔两三个月就要找个由头来大闹一场,生怕别人不知道,故意要显摆显摆。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事理,但凡糊涂不懂事的,早就急了。” 李纨急得只是一个劲儿地劝,赵姨娘却还在不停地唠叨。正说着,忽然听到有人喊道:“二奶奶打发平姑娘来传话了。” 赵姨娘一听,这才闭上了嘴。只见平儿走进来,赵姨娘赶忙陪着笑脸让座,又急忙问道:“你家奶奶好些了吗?我正打算去探望,可一直抽不出空来。” 李纨见平儿进来,便问她来做什么。平儿笑着说:“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去世了,担心奶奶和姑娘不清楚以前的惯例,如果按照常例,只能给二十两银子。如今请姑娘定夺,要是想再多给些,也可以。” 探春早已擦干了眼泪,连忙说道:“又好好的多给什么呀?谁又是怀胎二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不然难道是那种在战场上出兵放马,背着主子死里逃生的人不成?你家主子可真会算计,让我开这个先例,她做好人,拿太太不心疼的钱去做人情。你回去告诉她,我可不敢随意增减,胡乱出主意。她要添钱施恩,等她身体好了出来,爱怎么添就怎么添。” 平儿刚进来时,心里就明白了大半,如今听了探春这番话,更是领会了其中的意思,见探春满脸怒容,便不敢再像往日那般嬉笑,只是垂手站在一旁,默默地伺候着。

这时,宝钗也从上房过来了,探春等人赶忙起身让座。还没等开口说话,又有一个媳妇进来回事情。因为探春刚刚哭过,立刻有三四个小丫鬟捧着沐盆、巾帕、靶镜等物走了过来。此时探春正盘膝坐在矮板榻上,捧沐盆的丫鬟走到跟前,便双膝跪地,高高地捧着沐盆;另外两个小丫鬟也在旁边屈膝,捧着巾帕和放着脂粉的靶镜。平儿见待书不在这儿,便赶忙上前,帮探春挽起袖子、摘下镯子,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把探春面前的衣襟遮挡起来。探春这才伸手到面盆里洗漱。那个媳妇便回禀道:“回奶奶和姑娘,家学里要支取环爷和兰哥儿一年的公费。” 平儿抢先说道:“你着什么急呀!你睁大眼睛看看,姑娘正在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反倒先来说话。在二奶奶跟前,你也这么没眼力见儿吗?姑娘虽然宽厚,我要是回了二奶奶,就说你们眼里根本没有姑娘,到时候你们吃了亏,可别怨我。” 吓得那个媳妇连忙陪着笑脸说:“我粗心了。” 一边说着,一边急忙退了出去。

探春一边匀着脸,一边冷冷地对平儿笑道:“你来得晚了一步,还有更可笑的呢:连吴姐姐这么个办了多年事的人,都不查清楚就来糊弄我们。幸亏我们问她,她竟然还厚着脸皮说忘了。我说她回你主子话的时候,也能忘了再去找吗?我看你家主子未必有耐性等她去找。” 平儿赶忙笑着说:“她要是敢有这一次,保准腿上的筋都得折两根。姑娘别信她们的。她们这是看大奶奶菩萨心肠,姑娘你又是个腼腆的小姐,所以才偷懒来糊弄人。” 说着,又朝着门外说道:“你们就只管撒野吧,等奶奶身体大安了,咱们再算账。” 门外的众媳妇们都笑着说:“姑娘,您是个最明白事理的人,俗话说‘一人作罪一人当’,我们可不敢蒙骗小姐。如今小姐是贵客,要是真惹恼了您,我们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平儿冷笑着说:“你们明白就好。” 又陪着笑对探春说:“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情就多,哪里能顾得过来这些,难免会有疏忽。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旁观,要是有该添该减的地方,二奶奶没做到,姑娘您就直接添减,这第一对太太的事有好处,第二也不辜负姑娘对我们奶奶的情义。”

话还没说完,宝钗和李纨都笑着说:“好丫头,怪不得凤丫头这么偏爱你!本来没什么可添可减的事,如今听你这么一说,倒要找出两件来琢磨琢磨,不能辜负你这番话。” 探春笑着说:“我正一肚子气,没人给我消消气,正想拿她奶奶出气呢,偏巧她撞上来,说了这些话,倒让我没了主意。”

一边说着,一边把刚才那个媳妇叫进来,问道:“环爷和兰哥儿家学里这一年的银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那媳妇便回答说:“一年里在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的费用。” 探春说:“凡是爷们的费用,都是各屋里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是为了这八两银子啊!从今天起,把这一项取消了。平儿,回去告诉你奶奶,就说是我的话,务必把这一条免了。” 平儿笑着说:“早就该免了。去年奶奶原本就说要免,因为年下太忙,就给忘了。” 那个媳妇只得答应着出去了。这时,大观园中的媳妇捧着饭盒来了。

待书和素云早已抬过一张小饭桌,平儿也忙着上菜。探春笑着说:“你说完话就去忙你的吧,在这儿瞎忙什么。” 平儿笑着说:“我本来也没什么事。二奶奶打发我来,一来是传话,二来怕这里人手不够,原是让我帮着妹妹们伺候奶奶和姑娘的。” 探春问道:“宝姑娘的饭怎么不端过来一起吃?” 丫鬟们听了,连忙跑到檐外,让媳妇去传话:“宝姑娘如今在厅上一起吃,让他们把饭送到这里来。” 探春听了,便高声说道:“你们别瞎指挥人!那些都是办大事的管家娘子,你们指使她们要饭要茶的,一点分寸都没有!平儿在这儿站着,你们叫她去。”平儿连忙答应了一声,走了出去。那些媳妇们都急忙悄悄地拉住她,笑着说:“哪能用姑娘去叫啊,我们已经派人去叫了。” 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帕掸了掸石矶,说:“姑娘站了半天,累了吧,在这太阳影里先歇一歇。” 平儿便坐了下来。又有茶房里的两个婆子拿了个坐褥铺上,说:“石头凉,这坐褥可干净了,姑娘将就着坐一会儿吧。” 平儿赶忙陪着笑说:“多谢。” 一个婆子又捧了一碗精致的新茶过来,也悄悄地笑着说:“这不是我们平常喝的茶,原本是伺候姑娘们的,姑娘先润润口吧。”

平儿连忙欠身接过,指着众媳妇悄悄地说:“你们闹得太不像话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脾气动怒,这是她有涵养,你们就敢轻视欺负她。要是真惹得她大发雷霆,不过说她性子急,可你们马上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她要是撒个娇,太太都得让她几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小看她,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 众人都连忙说:“我们哪敢大胆啊,都是赵姨奶奶闹的。”

平儿也悄悄地说:“算了吧,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奶奶本来就有点糊涂不靠谱,一有了事都赖她。你们平日里眼里没人,心眼又多,我这几年难道还不了解?二奶奶要是稍微差一点,早就被你们这些奶奶们整倒了。就算这样,你们一有空儿,还要刁难她,好几次都没让她落下好名声。” 众人都说:“我们哪敢啊!” 平儿说:“她厉害,你们都怕她,可只有我知道,她心里其实也不是不怕你们。前儿我们还说到这儿,她办事总不能顺顺当当的,肯定得生几场气。那三姑娘虽说只是个姑娘,你们可都小瞧她了。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忌惮她五分。你们这会儿倒不把她放在眼里了。”

正说着,只见秋纹走了过来。众媳妇们赶忙上前问好,又说:“姑娘也先歇一歇吧,里头正在摆饭呢。等撤下饭桌子,再去回话。” 秋纹笑着说:“我可不像你们,我可等不及。” 说着就要直接往厅里走。平儿连忙叫道:“快回来。” 秋纹回头看见平儿,笑着说:“你又在这儿充什么外围保镖呢?” 一边说着,一边转身坐在平儿的褥子上。

平儿悄悄地问:“你要回什么话?” 秋纹说:“问问宝玉的月银和我们的月钱什么时候能领。” 平儿说:“这算什么大事。你赶紧回去告诉袭人,就说是我的话,今天不管有什么事都别回。回一件,我就驳回一件;回一百件,我就驳回一百件。” 秋纹听了,急忙问:“这是为什么呀?” 平儿和众媳妇们赶忙把原由告诉了她,又说:“正想找几件厉害的事,给那些有脸面的人开个例,立个规矩,好给众人做个榜样呢。你们何苦先来撞在这钉子上。你这一去说了,他们要是拿你们也做一两个榜样,又碍着老太太、太太;要是不拿你们做榜样,人家又要说偏袒这个、向着那个,仗着老太太、太太威势的就怕,不敢动,只敢拿软柿子捏。你听听,二奶奶的事,她还要驳回两件,才能压得住众人的嘴呢。” 秋纹听了,吐了吐舌头,笑着说:“幸亏平姐姐在这儿,不然我可就臊得满脸通红了。我早知道就先通知他们了。” 说着,便起身走了。

接着,宝钗的饭送来了,平儿赶忙进去服侍。这时赵姨娘已经走了,三人在板床上吃饭。宝钗面朝南,探春面朝西,李纨面朝东。众媳妇们都在廊下静静地等候,里面只有她们贴身伺候的丫鬟在服侍,其他人一概不敢擅自进入。这些媳妇们都悄悄地议论说:“大家都省省心吧,别打那些没良心的主意了。连吴大娘刚才都碰了一鼻子灰,咱们又有什么脸面呢。” 她们一边小声议论着,一边等着三人吃完饭好回事情。

只觉得里面鸦雀无声,一点碗筷碰撞的声音都没有。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丫鬟把帘子高高地揭起,又有两个丫鬟把桌子抬了出来。茶房里早有三个丫头捧着三沐盆水,见饭桌已经出来,便进去了。一会儿又捧出沐盆和漱盂,接着待书、素云、莺儿三个人,每人用茶盘捧着三盖碗茶进去。等她们三人出来,待书吩咐小丫头子:“好好伺候着,我们吃完饭来换你们,别又偷懒坐着去。” 众媳妇们这才一个一个地慢慢安分下来,回事情的时候,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轻慢疏忽了。

探春的气也渐渐消了,便对平儿说:“我有一件大事,早就想和你奶奶商量,如今正好想起来。你吃完饭赶紧过来。宝姑娘也在这儿,咱们四个人商量商量,再仔细问问你奶奶行不行。” 平儿答应着回去了。

凤姐见平儿回来,便问她怎么去了这么久。平儿笑着,把刚才在那边发生的事,前前后后详细地跟凤姐说了一遍。凤姐听了,忍不住笑道:“好,好,好啊,这三姑娘真是不错!我就说她有能耐。只可惜她命不好,没生在太太肚子里。” 平儿笑着说:“奶奶您这话可就糊涂了。她就算不是太太亲生的,难道谁敢小看她,不把她和其他姑娘一样看待吗?” 凤姐叹了口气,说道:“你哪里懂,虽说都是庶出,但女儿和儿子可不一样。将来谈婚论嫁的时候,现在有些浅薄的人,先要打听姑娘是嫡出还是庶出,好多人因为是庶出就不要。他们哪知道,别说庶出,就是咱们家的丫头,都比别人家的小姐强。真不知道将来哪个没福气的,因为挑嫡庶耽误了大事;也不知道哪个有福气的,不挑嫡庶,得了个好媳妇。”说着,凤姐又笑着对平儿说:“你知道,这几年我想出了多少节省的办法,一家子人大概没有不背地里恨我的。我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虽然我心里也明白一些,可一时之间也没法放松;二来家里支出多,收入少。大大小小的事还都得照着老祖宗那时候的规矩办,可一年的产业收入又比不上以前。节省得多了,外人笑话,老太太、太太也跟着受委屈,家里下人还抱怨我刻薄。要是不趁早想办法节省,再过几年可就都赔光了。” 平儿说:“谁说不是呢!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要出嫁,两三个小爷要娶亲,还有老太太那边的事,这几件大事都还没着落呢。”

凤姐笑着说:“我也考虑到这些了,倒也还能应付:宝玉和林妹妹,他们两个一娶一嫁,不用花官中的钱,老太太自然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在内。剩下三四个姑娘,满打满算,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花不了多少,三千两银子也就够了,随便从哪儿省一点也就凑齐了。老太太那边的事,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不过是些零碎杂项,再多花个三五千两也就够了。如今再节省点,慢慢也就够了。就怕平白无故又生出一两件事来,那可就不得了了。咱们先别操心以后的事,你先吃了饭,赶紧去听听他们商量什么。这可正合我的心意,我正愁没个得力的帮手呢。虽说有个宝玉,可他根本不懂这些事,就算能管得了他,也派不上用场。大奶奶是个菩萨心肠,也没什么用。二姑娘更不行,而且她也不是咱们这边屋里的人。四姑娘年纪还小。兰小子就更小了。环儿更是个毛躁没出息的,就等着有个热乎的地方钻进去呢。真是奇怪,一个娘肚子里竟然能生出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我一想到这儿就觉得不可思议。再者说,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俩倒是不错,可偏偏都是亲戚,不好插手咱们家的家务事。况且一个像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拿定主意,‘不关自己的事就不开口,一问就摇头,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好去问她。这下倒只剩下三姑娘一个人,心里明白,嘴上也能说,又是咱们家正经的主子,太太又疼她,虽然表面上淡淡的,那都是因为赵姨娘那个老东西在捣乱,实际上太太心里和疼宝玉一样疼她呢。可不像环儿,实在让人疼不起来,要是依着我的性子,早就把他撵出去了。如今三姑娘既然有这个想法,正该和她齐心协力,大家做个帮手,我也就不孤单了。从正理上讲,凭天理良心,咱们有她帮忙,也能省点心,对太太的事也有好处。要是从私心来说,我也做得太狠了,也该适可而止,往后退一步了。回头想想,要是再这么穷追猛打、苛刻下去,别人恨极了,暗地里使坏,咱们两个才四只眼睛,两颗心,一不留神,可就坏事了。趁着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出头来料理事务,众人对咱们的怨恨,暂时也就消解了。还有一件事,我知道你很明白,就怕你心里转不过弯来,现在我嘱咐你:她虽然是个姑娘家,但心里对什么事都清楚,只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识字多,懂得更多,更厉害一层。如今俗话说‘擒贼必先擒王’,她要是想立规矩,肯定会先从我开始。要是她驳回我的事,你可千万别分辩,你越恭敬,越说驳得对才好。千万别怕我没面子,和她顶嘴,那就不好了。”

平儿没等凤姐说完,就笑着说:“你把我想得太糊涂了。我刚才已经照你说的做了,这会儿你又来嘱咐我。” 凤姐笑着说:“我是怕你心里眼里只有我,把别人都忘了,所以不得不嘱咐你。既然你已经做在前头了,那可比我还明白。你看你又急了,开口闭口都是‘你’‘我’的。” 平儿说:“就说‘你’!你要不依,信不信我再给你一巴掌。难道你脸上还没尝过这滋味吗!” 凤姐笑着说:“你这小丫头,要折腾多少回才肯罢休。看我病成这样,还来逗我。过来坐下,反正也没人来,咱们一起吃饭才是正事。”

说着,丰儿等三四个小丫头进来,摆好了小炕桌。凤姐只吃燕窝粥,配上两碟精致小菜,每日的分例菜已经暂时减去了。丰儿把平儿的四样分例菜端到桌上,给平儿盛好了饭。平儿在炕沿上屈起一条腿,半身还立在炕下,陪着凤姐吃了饭,又服侍她洗漱。洗漱完,凤姐嘱咐了丰儿几句话,平儿这才往探春那边去。到了探春院子,只见里面静悄悄的,人都已经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