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贾政回到京城后,处理完所有事务,皇上赐给他一个月的假期在家休息。贾政年纪渐长,事务繁重且身体不如从前,再加上这几年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如今能安然和家人在庭院中团聚,心中满是欢喜。他把府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抛到了脑后,平日里不是看书,就是和清客们下棋喝酒。有时白天,还会和母亲、妻子、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今年八月初三是贾母的八十大寿,因为亲友都会前来,担心宴席安排不过来,贾政便早早地和贾赦、贾珍、贾琏等人商量。大家决定从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初五日,荣国府和宁国府同时举办宴会。宁国府专门宴请男宾,荣国府则招待女眷。大观园里的缀锦阁和嘉荫堂等几处宽敞的地方,被收拾出来作为休息之处。二十八日邀请皇亲国戚、驸马、王公贵族以及各位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二十九日招待朝廷官员、都督、镇守将军以及他们的夫人;三十日宴请各级官员及其夫人,还有远近的亲友女眷。八月初一是贾赦设家宴,初二是贾政,初三是贾珍和贾琏,初四是贾府族中男女老少共同凑办的家宴。初五则是赖大、林之孝等府里管事的人凑钱办的宴席。

从七月上旬开始,送寿礼的人就接连不断。礼部接到圣旨,赏赐给贾母一柄金玉如意、四匹彩缎、四个金玉环和五百两库银。元春也派太监送来了一尊金寿星、一根沉香拐杖、一串伽南珠、一盒福寿香、一对金锭、四对银锭、十二匹彩缎和四只玉杯。其余从亲王、驸马到大小文武官员,凡是和贾府有往来的,都送来了寿礼,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堂屋里摆下大桌案,铺上红毡子,把所有精致的礼物都陈列出来,请贾母过目。刚开始的一两天,贾母还兴致勃勃地过来看看,后来看烦了,便不再过目,只说:“让凤丫头收起来,改天闲了再看。”

到了二十八日,两府都张灯结彩,屏风上画着鸾凤,褥垫绣着芙蓉,笙箫鼓乐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宁国府这天只接待了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以及几位世袭的公侯。荣国府则迎来了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以及几位公侯夫人。贾母等人都按照品级穿上华丽的服饰,出门迎接。大家见面后,先被请进大观园的嘉荫堂,喝完茶、换好衣服,才来到荣庆堂,向贾母拜寿并就座。众人谦让了好一会儿,才纷纷入席。

上面两桌坐着南安王妃和北静王妃,下面依次是各位公侯夫人。左边下首一桌,陪客是锦乡侯夫人和临昌伯夫人;右边下首一桌,是贾母的主位。邢夫人、王夫人带着尤氏、王熙凤以及族里的几个媳妇,像两排雁翅一样站在贾母身后侍奉。林之孝家的和赖大家的带着一众媳妇,在竹帘外面负责上菜斟酒。周瑞家的带着几个丫鬟,在围屏后面听候使唤。凡是跟来的人,早就有人安排到别处招待去了。

不一会儿,戏台上开场了,台下一排站着十二个还没留发的小厮伺候着。很快,一个小厮捧着戏单走到台阶下,先递给负责传话的媳妇。这个媳妇接过戏单,才递给林之孝家的。林之孝家的用一个小茶盘托着,侧身走进竹帘,把戏单递给尤氏的侍妾佩凤。佩凤接过戏单,才呈给尤氏。尤氏端着戏单走到上席,南安太妃谦让了一番,点了一出吉祥喜庆的戏,接着又谦让了一回,北静王妃也点了一出。众人又互相让了让,便让戏班子随便挑好戏唱。过了一会儿,菜上了四道,汤也上了一道,跟来的各家都给了赏钱。大家便起身换衣服,重新回到园子里,又有人献上好茶。

南安太妃问起宝玉,贾母笑着说:“今天好几处庙里在念‘保安延寿经’,他去跪经了。” 又问起各位小姐,贾母笑着说:“她们姊妹们,有的病了,有的身体弱,见了人还害羞,所以我让她们帮我看屋子去了。我叫了一班小戏子,在那边厅上陪着她们姨娘家的姊妹们看戏呢。” 南安太妃笑着说:“既然这样,把她们叫过来吧。” 贾母回头让王熙凤把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带来,“再叫你三妹妹陪着一起来就行。”

王熙凤答应后,来到贾母这边,只见姊妹们正在吃果子看戏,宝玉也刚从庙里跪经回来。王熙凤传达了贾母的话。于是,宝钗姊妹和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到园子里。大家见面后,不过是请安、问好、让座之类的礼节。众人中有的互相见过,也有一两家之前没见过面的,见了这几位小姐,都齐声夸赞。其中史湘云最熟,南安太妃笑着说:“你在这里,听说我来了也不出来,还非得等着人去请。我明天找你叔叔算账。” 说着,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她们几岁了,又连连夸赞。接着松开她们两个,又拉着黛玉和宝琴,仔细地看了看,也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南安太妃笑着说:“个个都好,都不知道该夸哪一个好了。” 早就有人准备好五份礼物:五个金玉戒指和五串腕香珠。南安太妃笑着说:“姑娘们别笑话,留着赏给丫头们吧。” 五人连忙拜谢。北静王妃也送了五样礼物,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喝完茶,众人在园子里稍微逛了逛,贾母等人便又请大家入席。南安太妃推辞说身体不舒服,“今天要是不来,实在说不过去,所以请恕我先告辞了。” 贾母等人听了,也不好强留,大家又客气了一番,把南安太妃送到园门口,看着她坐轿离开。接着,北静王妃也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其他人有的坐到宴席结束,有的没等到宴席结束就走了。

贾母劳累了一天,第二天便不再出来会客,所有事务都由邢夫人和王夫人接待安排。那些世家子弟来拜寿的,只到大厅上行礼,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回礼并招待,让他们到宁国府去赴宴。这些暂且不提。

这几天,尤氏晚上也不回宁国府,白天忙着招待客人,晚上陪着贾母说笑,还帮着王熙凤整理各种大小器皿,以及收放赏礼等事务。晚上她就住在大观园里李纨的房间。这天晚上,伺候贾母吃完晚饭后,贾母说:“你们也累了,我也累了,早点找点吃的,歇歇吧。明天还得早起忙活呢。” 尤氏答应着退了出来,到王熙凤房里去吃饭。王熙凤在楼上看着人收新送来的围屏,只有平儿在房里帮王熙凤叠衣服。尤氏问:“你们奶奶吃过饭了吗?” 平儿笑着说:“吃饭肯定会请奶奶去的呀。” 尤氏笑着说:“既然这样,我去别的地方找点吃的。我都快饿坏了。” 说着,就要走。平儿连忙笑着说:“奶奶请留步。这里有点心,先吃点垫垫肚子,等会儿再吃饭。” 尤氏笑着说:“你们这么忙,我去园子里找她们姊妹们凑凑热闹。” 一边说,一边就走了。平儿留不住,只好作罢。

再说尤氏径直来到园子里,只见园中的正门和各处角门都还没关,各色彩灯还亮着。尤氏回头让小丫头去叫当班的女人。小丫头走进值班房,里面一个人影都没有,回来如实告诉了尤氏。尤氏便吩咐去传管家的女人。小丫头答应着出去,来到二门外的鹿顶内,这里是管事的女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到了那儿,只有两个婆子在分菜果。小丫头问:“哪位奶奶在这儿?东府的奶奶急着找一位奶奶,有话要吩咐。”

这两个婆子只顾着分菜果,又听说找的是东府的奶奶,没太当回事,就回话说:“管家奶奶们刚散了。” 小丫头说:“散了,你们就到她们家里去传信呀。” 婆子说:“我们只管看屋子,不管传人。姑娘要传人,再派专门传人的去。” 小丫头听了说:“哎呀,这可反了!你们怎么能不传呢?你以为我是新来的好糊弄,就想蒙我!平时你们不就是干这个的吗!这会子要是打听到什么好处,或者哪个管家奶奶得了赏赐,你们就争着像狗一样跑去传信,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琏二奶奶要传你们,你们也这么回?” 这两个婆子一来喝了酒,二来被小丫头戳到痛处,顿时恼羞成怒,回嘴道:“你别胡说八道!我们的事,传不传和你没关系!你别挑我们的刺,你想想,你爹娘在那边管家爷们跟前,比我们还会溜须拍马呢。什么‘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各管各的事,你有本事,到你们那边去显摆。在我们这儿,你还早着呢!” 小丫头听了,气得脸色发白,说:“好,好,这话可真说得好!” 转身就进去回话了。

尤氏早就进了园子,正好遇见袭人、宝琴、湘云三人和地藏庵的两个姑子在说故事、开玩笑。尤氏说自己饿了,先到怡红院去。袭人拿出几样荤素点心给尤氏吃。两个姑子、宝琴、湘云等人都在喝茶,继续说故事。

小丫头一路找过来,气呼呼地把刚才的事都说了出来。尤氏听了,冷笑着说:“这是哪两个?” 两个姑子和宝琴、湘云等人听了,生怕尤氏生气,连忙劝说:“不会有这种事,肯定是这丫头听错了。” 两个姑子笑着推那丫头说:“你这孩子,脾气也太大了。那些糊涂老婆子的话,你不该回来学舌。咱们奶奶千金之体,忙了好几天,连口热汤都没吃,我们哄她高兴还来不及,你说这些做什么。” 袭人也赶紧笑着把小丫头拉出去,说:“好妹子,你先出去歇歇,我派人去叫她们。” 尤氏说:“你别派人,你去把这两个婆子叫来,到那边把她们家的凤儿也叫来。” 袭人笑着说:“我去请。” 尤氏说:“偏不要你去。” 两个姑子连忙站起来,笑着说:“奶奶一向宽宏大量,今天是老祖宗的大日子,奶奶要是生气,难免让人议论。” 宝琴和湘云也都笑着劝解。尤氏说:“要不是看在老太太生日的份上,我绝不轻饶。先暂且放着吧。”

正说着,袭人早就又派了一个丫头到园门外找人,正好遇见周瑞家的。小丫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周瑞家的。周瑞家的虽然不管事,但她平日里仗着是王夫人的陪房,有些脸面,为人又乖巧圆滑,专门喜欢到处讨好卖乖,所以各处房里的主子都喜欢她。她今天听了这话,急忙跑到怡红院来,一边跑一边说:“可把奶奶气坏了,这还得了!我们家里现在惯得这些人太不像话了。偏偏我不在跟前,要是我在,先赏她们几个耳光,等过了这几天再跟她们算账。” 尤氏见了她,笑着说:“周姐姐,你来评评理。这都什么时候了,门还大开着,灯火通明的,进出的人又杂,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得了?所以我叫当班的人把灯吹了,把门关上。谁知道一个人影都没有。” 周瑞家的说:“这还了得!前儿二奶奶还吩咐过她们,说这几天人多事杂,晚上要早点关门吹灯,不是园子里的人不许放进去。今天就没人管了。这事过了这几天,非得好好教训几个人不可。”尤氏又说起小丫头刚才的遭遇。周瑞家的赶忙安慰道:“奶奶您别生气,等这阵子忙完,我告诉管事的,非得狠狠教训那两个婆子不可。就问问她们,是谁教她们说‘各家门各家户’这种混账话的!我已经让她们把灯吹了,把正门和角门都关上了。” 正说着,只见王熙凤派人来请尤氏去吃饭。尤氏说:“我也不饿了,刚吃了几个点心,你回去告诉你们奶奶,让她自己吃吧。”

过了一会儿,周瑞家的找了个机会出去,就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王熙凤,还说:“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平时我们和她们打交道,就觉得她们像恶狼一样凶狠。奶奶要是不惩治一下,大奶奶的面子可往哪儿搁。” 王熙凤听了,说道:“既然这样,把这两个人的名字记下来,等这几天忙完,把她们捆起来,送到那边府里,让大嫂子处置。不管是打几板子,还是大嫂子开恩饶了她们,随她的便,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周瑞家的听了,心里正求之不得。她平日里就和这几个人关系不好,出来后就马上叫一个小厮到林之孝家,传达王熙凤的话,让林之孝家的立刻来见大奶奶;同时又派人马上把那两个婆子捆起来,押到马圈里,派人看守着。

林之孝家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天已经黑了,点上了灯,她赶忙坐车进府。她先去见王熙凤,到了二门口,让人传了话进去。丫头们出来说:“奶奶刚歇下。大奶奶在园子里,大娘您去见大奶奶就行了。” 林之孝家的只好进园,来到稻香村。丫鬟们进去通报,尤氏听了,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连忙把她叫进来,笑着对她说:“我不过是因为找人没找到,所以问问你。你既然已经出去了,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把你叫进来,让你白跑一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已经不追究了。” 林之孝家的也笑着说:“二奶奶派人传我,说奶奶您有话吩咐。” 尤氏笑着说:“这是哪儿的话,就当你没走,随便问问你。这肯定又是谁多嘴,告诉了凤丫头,大概是周姐姐说的吧。你回家歇着吧,没什么大事。” 李纨想要说明原因,尤氏却拦住了她。

林之孝家的见这样,只好转身出园。正巧碰到赵姨娘,赵姨娘笑着说:“哎哟哟,我的嫂子!这时候还不回家歇歇,还跑来跑去做什么呢?” 林之孝家的便笑着把自己为什么进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这又是一件新鲜事。赵姨娘向来喜欢打听这些事儿,而且平日里和管事的女人们关系密切,互相勾结,好做些小动作。刚才发生的事情,她已经听说了**分。听林之孝家的这么说,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林之孝家的。林之孝家的听了,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算个什么呀!要是开恩,就别计较了;要是心胸窄点儿,打几下也就算了。” 赵姨娘说:“我的嫂子,事情虽然不大,可也能看出她们太张狂了。巴巴地把你传进来,明摆着是戏弄你、耍你呢。快回去歇歇吧,明天还有事呢,也不留你喝茶了。”

说完,林之孝家的出来,走到侧门前,就有刚才那两个婆子的女儿跑上来,哭着求情。林之孝家的笑着说:“你这孩子真糊涂,谁叫你娘喝酒乱说话,惹出了事,连我都不知道。二奶奶派人把她捆了,我也跟着受牵连。我能替谁去求情呢。” 这两个小丫头才七八岁,不懂事,只是一个劲儿地哭着求告。缠得林之孝家的没办法,就说:“糊涂东西!你放着现成的门路不走,却来缠着我。你姐姐不是给那边太太做陪房费大娘的儿子当媳妇了吗?你赶紧过去告诉你姐姐,让你亲家娘跟太太一说,什么事解决不了!” 这句话提醒了其中一个小丫头,另一个还在哀求。林之孝家的啐了一口说:“糊涂虫!她去一说,事情自然就都解决了。哪有只放了你妈,却只打你妈的道理。” 说完,就上车走了。

这个小丫头果然跑过去,把事情告诉了她姐姐,又和费婆子说了。这费婆子原本是邢夫人的陪房,早些年也风光过,只因为贾母近来不太待见邢夫人,所以连带着这边的人也没了威势。凡是贾政这边有些体面的人,那边的人都虎视眈眈的。这费婆子经常倚老卖老,仗着邢夫人,经常喝点酒,嘴里骂骂咧咧,胡乱发泄怨气。如今贾母庆寿这么大的事,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施展才能、办事,吆喝指挥,心里早就不痛快了,经常指桑骂槐,说些闲言碎语。这边的人也不跟她计较。如今听说周瑞家的捆了她亲家,更是火上浇油,借着酒劲,指着隔断的墙大骂了一通,然后就跑上来求邢夫人,说她亲家没什么错,“不过是和那边府里大奶奶的小丫头拌了两句嘴,周瑞家的就挑唆咱家二奶奶,把人捆到马圈里,等过了这两天还要打。求太太 —— 我那亲家娘也是七八十岁的老婆子了 —— 跟二奶奶说一声,饶了她这一回吧。”邢夫人自从为了鸳鸯的事讨了没趣之后,后来又看到贾母越发冷淡她,王熙凤的面子反倒比自己还大;而且前几天南安太妃来了,要见姑娘们,贾母只让探春出来,迎春就像不存在似的,她心里早就又怨又气,只是发作不出来。又赶上这一帮小人在旁边,他们心里嫉妒、怀恨,不敢明着发作,就在背地里造谣生事,挑拨主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不过是告那边的奴才,后来渐渐地就告到王熙凤身上,说她 “只知道哄着老太太高兴,好作威作福,辖制着琏二爷,还挑拨二太太,根本不把这边的正经太太放在眼里”。后来又告到王夫人那里,说:“老太太不喜欢太太,都是二太太和琏二奶奶挑拨的。” 邢夫人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毕竟是女人,终究还是会生出些嫌隙之心,最近因此特别厌恶王熙凤。如今听了费婆子这一番话,也不表态,不说是对是错。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见过贾母后,族里的人都到齐了,开始坐席、开戏。贾母心情很好,又看到今天没有远亲,都是自己族里的子侄辈,就穿着家常便服出来,在堂上接受众人行礼。当中单独摆了一张榻,引枕、靠背、脚踏都齐全,贾母自己歪在榻上。榻的前后左右,都是一色的小矮凳,宝钗、宝琴、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等姊妹们围坐在周围。因为贾的母亲带着女儿喜鸾,贾琼的母亲带着女儿四姐儿,还有几房的孙女儿,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来个。贾母唯独觉得喜鸾和四姐儿长得漂亮,说话做事也与众不同,心里很喜欢,就让她两个也到榻前,和自己一起坐。宝玉则在榻下,给贾母捶腿。

首席坐着薛姨妈,下面两排都按照房头辈数依次坐下。帘外两廊都是族里的男客,也依次坐好。先是女客们一批一批地上前行礼,然后才是男客行礼。贾母歪在榻上,只让人说 “免了吧”,众人早就行礼完毕。然后赖大等人带领众家人,从仪门一直跪到大厅上,磕头行礼完毕,接着是众家下媳妇行礼,然后是各房的丫鬟,足足闹腾了两三个时辰,像吃了两三顿饭的时间那么久。然后又抬了许多雀笼来,在院子当中放生。贾赦等人焚烧了天地寿星纸,这才开始唱戏、饮酒。直到中场休息,贾母才进来歇息,让大家随便活动,还让王熙凤留下喜鸾和四姐儿玩两天再走。王熙凤出来后就和她们的母亲说了,她们的母亲平日里都承蒙王熙凤的照顾,自然求之不得。喜鸾和四姐儿也愿意在园子里玩耍,晚上就不回家了。

邢夫人一直等到晚上散席的时候,当着很多人的面,陪着笑脸向王熙凤求情说:“我听说昨天晚上二奶奶生气,派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也不知道她们犯了什么错。按理说我不该求情,可我想老太太过好日子,都还发狠地舍钱舍米,救济穷苦老人,咱们家倒好,先折腾起老人家来了。就算不看我的面子,也看在老太太的份上,就放了她们吧。” 说完,就上车走了。

王熙凤听了这话,又当着这么多人,又羞又气,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憋得脸都涨紫了。她回头笑着对赖大家的等人说:“这是哪儿的话。昨天是因为这里的人得罪了那边府里的大嫂子,我怕大嫂子多心,所以都让她处置,并不是因为得罪了我。这又是哪个通风报信的,这么快就传到太太耳朵里了。” 王夫人问是怎么回事,王熙凤笑着把昨天的事情说了一遍。尤氏也笑着说:“连我都不知道,你也真是多事了。” 王熙凤说:“我是为了你脸上好看,所以等你处置,这不过是个礼数。就好比我在你那里,要是有人得罪了我,你自然也会把人送过来,让我处置。不管是谁,再怎么好的奴才,也不能坏了这个礼数。这又不知道是谁跑去献殷勤,把这么点事儿也当成大事去说。” 王夫人说:“你太太说的对。珍哥儿媳妇也不是外人,也不用这么多虚礼。老太太的生日要紧,放了她们吧。” 说着,回头就让人去放了那两个婆子。

王熙凤越想越觉得又气又愧,不知不觉间,心里的那股劲儿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从生气转为了悲伤,眼泪忍不住滚落下来。她赌着气回到自己房里,偷偷地哭泣,不想让别人察觉。偏偏这时,贾母派琥珀来叫她,说立刻要见她说话。琥珀看到王熙凤这副模样,十分诧异,说道:“这是怎么了?好好的,出什么事了?那边正急着等你呢。” 王熙凤听了,赶忙擦干眼泪,洗了洗脸,重新上了脂粉,这才和琥珀一起过去。

贾母见了王熙凤,便问道:“前儿那些送礼来的人家,一共有几家送了围屏啊?” 王熙凤回答道:“一共有十六家送了围屏,其中十二架是大的,四架是小的炕屏。在这些围屏里,只有江南甄家送的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的‘满床笏’,另一面是泥金的‘百寿图’,那是头等的好东西。还有粤海将军邬家送的一架玻璃围屏,也还不错。” 贾母说:“既然这样,这两架别动,好好放着,我有用,要拿来送人。” 王熙凤答应了下来。这时,鸳鸯忽然走到王熙凤面前,盯着她的脸看个不停。这引得贾母问道:“你不认识她吗?干嘛一直盯着她看。” 鸳鸯笑着说:“奇怪,她的眼睛怎么肿肿的,所以我才多看几眼。” 贾母听了,便把王熙凤叫到跟前,也眯着眼仔细瞧。王熙凤笑着解释说:“刚才觉得眼睛一阵痒痒,揉了揉,就揉肿了些。” 鸳鸯笑着追问:“该不会又是受了谁的气吧?” 王熙凤连忙说道:“谁敢给我气受呀,就算真受了气,今天是老太太的好日子,我也不敢哭呀。” 贾母说:“这就对了。我正准备吃晚饭呢,你在这儿伺候我吃,剩下的你就和珍儿媳妇一起吃。你们两个在这儿帮着两位师傅,替我拣佛豆儿,也算给自己积积寿。前儿你姊妹们和宝玉都拣过了,如今也让你们拣拣,可别说我偏心。”

说话间,先摆上了一桌素菜,两位姑子先吃了。之后才摆上荤菜,贾母吃完后,把饭菜抬到外间。尤氏和王熙凤二人正吃着,贾母又叫人把喜鸾和四姐儿也叫来,等她们俩吃完,洗了手,点上香,又让人捧来一升豆子。两位姑子先念了佛偈,然后开始一个一个地把豆子拣到一个簸箩里,每拣一个,就念一声佛。明天把这些豆子煮熟了,让人在十字街结缘,为贾母祈福增寿。贾母歪在一旁,听着两位姑子讲一些佛家的因果善事。

鸳鸯早就听琥珀说王熙凤哭了,又和平儿打听了事情的缘由。晚上人都散了之后,她便向贾母回禀:“二奶奶还在哭呢,那边大太太当着众人的面,让二奶奶下不来台。” 贾母问是怎么回事,鸳鸯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贾母听了,说道:“这正是凤丫头懂礼数的地方,难道为了我的生日,就任由奴才们把一族里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吗?这是大太太平日里憋了一肚子气,不敢发作,所以今天借着这件事来发作,明摆着是当着众人的面,不给凤儿面子罢了。” 正说着,只见宝琴等人进来了,贾母便不再说下去了。

贾母问宝琴:“你从哪儿来呀?” 宝琴回答道:“在园子里林姐姐屋里,大家一起聊天呢。” 贾母忽然想起一件事,急忙唤来一个老婆子,吩咐她:“到园子里各处女人们跟前,都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说家境贫寒,但和家里的姑娘们没什么两样,大家都要用心照看。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会把她俩放在眼里。要是有人小看了她们,我知道了可饶不了。” 老婆子答应着正要走,鸳鸯说:“还是我去吧。她们哪儿会听她的话。” 说着,就径直往园子走去。

鸳鸯先到稻香村,李纨和尤氏都不在这儿。问丫鬟们,丫鬟说:“都在三姑娘那儿呢。” 鸳鸯转身又来到晓翠堂,果然看见园子里的人都在那儿有说有笑。大家见她来了,都笑着问:“你这时候又跑过来做什么呀?” 还让她坐下。鸳鸯笑着说:“不许我来逛逛吗?” 接着就把刚才贾母交代的话说了一遍。李纨连忙起身听着,然后叫人把各处管事的头儿都唤来一个,让他们把话传给大家知道。这些暂且不提。

这时,尤氏笑着说:“老太太可真是想得周到,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就算捆上十个,也赶不上老太太。” 李纨说:“凤丫头靠着那股子鬼机灵,还能跟老太太的想法沾点边。咱们可就不行了。” 鸳鸯说:“罢了罢了,还提凤丫头虎丫头呢,她也挺可怜的。这几年虽说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没出过什么差错,可暗地里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总而言之,做人太难了:要是太老实,没有点机灵劲儿,公婆就嫌太老实,家里人也不怕你;要是有点机灵劲儿,又难免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如今咱们家里更过分,新冒出来的这些底下当差的奶奶们,一个个都心高气傲,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样才好,稍微有点不如意,不是在背地里说人坏话,就是挑拨是非。我怕老太太生气,一直都忍着没说。不然我要是说出来,大家都别想过太平日子。我可不是当着三姑娘的面说,老太太偏爱宝玉,有人在背地里抱怨也就算了,毕竟算是偏心。如今老太太偏爱你,我听着也觉得不太好。你们说这可笑不可笑?” 探春笑着说:“糊涂人多,哪能计较那么多。我倒是觉得,小户人家人口少,虽说家境贫寒些,可一家人欢天喜地,过得快快乐乐的。像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人多嘴杂,外头看着我们这些千金万金的小姐,好像特别快乐,可谁知道我们这儿有说不出的烦恼,更难受。” 宝玉说:“谁都像三妹妹你这么多心。我常常劝你,别去听那些俗人的话,别想那些俗事,只管安享富贵荣华就是了。不像我们,没这清福,就该在这尘世里闹腾。” 尤氏说:“谁都像你呀,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玩闹,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再过几年,还是这样,一点也不为以后的事操心。” 宝玉笑着说:“我能和姊妹们过一天是一天,死了就一了百了。还管什么以后的事。”李纨等人都笑着说:“你这又胡说了。就算你没出息,打算一辈子都在这儿,难道你姊妹们都不出嫁吗?” 尤氏笑着说:“怪不得人家说他白长了这么大,到底是个又傻又呆的。” 宝玉笑着说:“世事难料,谁知道谁什么时候死。说不定我今天明天、今年明年就死了,那也算是这辈子遂心如意了。” 众人不等他说完,就说:“你又犯疯病了,别和他说话。跟他说话,不是听到呆话,就是听到疯话。” 喜鸾笑着说:“二哥哥,你别这么说,等这里的姐姐们都出嫁了,横竖老太太、太太也会觉得寂寞,我就来和你作伴。” 李纨、尤氏等人都笑着说:“姑娘也别说傻话,难道你不出嫁吗?这话哄谁呢。” 说得喜鸾低下了头。这时已经是起更时分,大家各自回房休息,暂且不表。

再说鸳鸯径直往回走,刚到园门前,只见角门虚掩着,还没上门闩。此时园子里没有人走动,只有值班房里透出点点灯光,天上挂着半轮微月。鸳鸯身边没有伴儿,也没提灯笼,她脚步又轻,所以值班的人都没注意到她。偏偏鸳鸯这时想小解,便离开甬路,找了一处长着微草的地方,走到一座湖山石后面、大桂树的树荫下。刚转过石头,只听到一阵衣衫的响动,吓了她一大跳。定睛一看,只见有两个人在那儿,见她来了,就想往石头后面的树丛里藏躲。鸳鸯眼尖,借着月色,看清楚其中一个穿着红裙子,梳着鬅头,身材高大丰壮,正是迎春房里的司棋。鸳鸯还以为她和别的女孩子一样,在这儿方便,见自己来了,故意藏起来吓唬人,就笑着喊道:“司棋,你还不快点出来,吓着我,我可就喊人了,把你当贼抓起来。都这么大的丫头了,没日没夜的就知道玩个没完。”

这本来是鸳鸯开玩笑的话,想叫司棋出来。可谁知司棋做贼心虚,以为鸳鸯已经看到了他们的秘密,生怕她喊起来,让大家都知道了,那可就更糟了。而且平日里鸳鸯和自己关系亲厚,不像别人,于是司棋从树后跑出来,一把拉住鸳鸯,双膝跪地,哀求道:“好姐姐,千万别嚷嚷!” 鸳鸯反倒被弄得莫名其妙,急忙把她拉起来,笑着问道:“这是怎么了?” 司棋满脸通红,又流下泪来。鸳鸯再一回想,刚才看到的另一个人影,恍惚间像是个小厮,心里便猜出了**分,自己反倒羞得面红耳赤,又害怕起来。她定了定神,急忙小声问道:“那个人是谁?” 司棋又跪下来,说:“是我姑舅兄弟。” 鸳鸯啐了一口,说:“要死,要死。” 司棋又回头小声说:“你别藏着了,姐姐已经看见了,快出来磕头。” 那小厮听了,只得也从树后爬出来,不停地磕头。

鸳鸯连忙想转身离开,司棋却拉住她苦苦哀求,哭着说:“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你身上了,只求姐姐救我们一命!” 鸳鸯说:“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话还没说完,只听到角门上有人说:“金姑娘已经出去了,把角门上锁吧。” 鸳鸯正被司棋拉住,脱不了身,听到这话,便回应道:“我在这儿有点事,先别锁门,我这就出来。” 司棋听了,只得松开手,让鸳鸯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