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话说鸳鸯走出角门,脸上还泛着红晕,心里突突直跳,这可真是意外撞见的事儿。她心想,这件事可不一般,要是说出去,那可就涉及到奸情和盗窃,关系到人命,说不定还会连累旁人。反正这事跟自己也没关系,就把它藏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回到房间,鸳鸯向贾母复了命,之后大家便各自安歇。从那以后,鸳鸯晚上便不太往园子里去了。她寻思着,园子里都有这样的奇事,更何况别处,因此连别处也不怎么轻易走动了。

原来,司棋从小就和她的姑表兄弟一起玩耍,小时候说过戏言,约定将来不娶不嫁。近年来,两人都出落得品貌出众。平常司棋回家的时候,两人便眉来眼去,旧情难忘,只是一直没机会亲近。又都担心父母不同意,于是两人便想法子买通园内的老婆子们,让她们留门望风。今天趁着园子里乱,才第一次有了亲密接触。虽说还没真正成其好事,却也海誓山盟,私下里交换了定情信物,满是儿女情长。没想到突然被鸳鸯撞见,吓得两人慌乱散开,那小厮早已穿花度柳,从角门溜走了。司棋一整夜都没睡着,心里后悔不已。第二天,见到鸳鸯,她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心里藏着秘密,茶不思饭不想,坐立不安。过了两天,竟然没听到任何风声,司棋这才稍微放下心来。

这天晚上,突然有个婆子悄悄来告诉司棋:“你兄弟竟然逃走了,都三四天没回家了。现在家里人正四处派人找他呢。” 司棋听了,气得差点晕过去,心想:“就算事情闹出来,也该要死在一起。他身为男人,却先跑了,可见是个没情义的。” 这让司棋又多了一层气。第二天,她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怎么都支撑不住,一头倒在床上,渐渐就生了重病。

鸳鸯听说那边无缘无故跑了一个小厮,园子里的司棋又病得厉害,要往外挪动,心里便猜到了**分,肯定是两人害怕事情败露,“生怕我说出去,才吓成这样。” 因此,她反倒觉得过意不去,便借着探望司棋的由头,支开旁人,自己站定,郑重地向司棋发誓:“我要是告诉了一个人,立刻就遭报应!你只管安心养病,可别把自己的小命给糟践了。” 司棋一把拉住鸳鸯,哭着说:“我的好姐姐,咱们从小就亲密无间,你从来没把我当外人,我也不敢怠慢你。如今我一时糊涂,走错了路,你要是真不告诉任何人,你就跟我的亲娘一样。从现在起,我多活一天,都是你给我的。等我病好了,我就给你立个长生牌位,天天烧香礼拜,保佑你一生福寿双全。我要是死了,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过两三年,咱们都要离开这里。又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万一以后咱们再遇见,那时我该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啊。” 一边说,一边哭个不停。

司棋这番话,把鸳鸯说得心里酸酸的,也跟着哭了起来。鸳鸯点点头说:“就是这个理儿。我又不是管事的人,何必去坏你的名声,去多管闲事呢。况且这种事,我自己也不方便跟别人说。你就放心吧。从现在起,好好养病,以后可一定要安分守己,不许再胡作非为了。” 司棋在枕头上连连点头。

鸳鸯又安慰了司棋一番,才从她屋里出来。因为知道贾琏不在家,又发现这两天王熙凤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不像往日那般有活力,便顺路去探望她。走进王熙凤的院门,二门上的人见是鸳鸯来了,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她进去。鸳鸯刚走到堂屋,只见平儿从里间出来,看到她,连忙走上前,小声笑着说:“奶奶才吃了一口饭,歇午觉呢,你先在这屋里稍微坐会儿。”

鸳鸯听了,只好和平儿一起到东边的房间里。小丫头倒了茶过来。鸳鸯小声问平儿:“你家奶奶这两天怎么了?我看她没什么精神。” 平儿见屋里没人,便叹了口气说:“她这样没精神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月前就这样了。再加上这几天忙乱,又受了些闲气,老毛病又犯了。这两天比之前更严重了,所以有些撑不住,就露出疲态来了。” 鸳鸯连忙说:“既然这样,怎么不早点请大夫来看看呢?” 平儿叹道:“我的好姐姐,你还不了解她的脾气。别说请大夫吃药了,我不过是关心地问了一句她身体怎么样,她就生气了,还说我咒她生病。即便如此,她每天还是操心这操心那,自己就是不肯看开点,好好调养身子。”

鸳鸯说:“话虽如此,可还是得请大夫来看看是什么病,这样大家也都能放心。” 平儿说:“我的姐姐,说起这病,依我看可不是什么小毛病。” 鸳鸯急忙问:“是什么病啊?” 平儿又往前凑了凑,在鸳鸯耳边小声说:“从上月来了月经之后,这一个月就一直断断续续的,没止住。这可不是大病吗?” 鸳鸯听了,连忙说:“哎呀!照你这么说,这可成了血山崩了。” 平儿连忙啐了一口,又小声笑着说:“你一个女孩儿家,怎么这么说话,这不是咒人嘛。” 鸳鸯听了,不禁红了脸,也小声笑着说:“说到底,我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血山崩。你忘了吗,我姐姐以前就是得这病死的。我原本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无意间听到我妈跟亲家妈说,我还觉得纳闷,后来听我妈详细说了原因,才明白一点。” 平儿笑着说:“你该知道的,我倒把这事儿给忘了。”两人正说着,只见小丫头进来对平儿说:“刚才朱大娘又来了。我们跟她说奶奶刚睡午觉,她就往太太那边去了。” 平儿听了点点头。鸳鸯问:“哪个朱大娘啊?” 平儿说:“就是那个做媒的朱嫂子。有个孙大人家来跟咱们府里求亲,所以这两天她天天拿着帖子来,纠缠不休。” 话还没说完,小丫头又跑来说:“二爷回来了。” 正说着,贾琏已经走到堂屋门口,嘴里喊着平儿。

平儿答应着迎了出去,贾琏已经走进这间屋子。走到门口,突然看见鸳鸯坐在炕上,便停住脚步,笑着说:“鸳鸯姐姐,今天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鸳鸯坐在那里,笑着说:“来给爷和奶奶请安,偏偏一个不在家,一个在睡觉。” 贾琏笑着说:“姐姐一年到头辛苦伺候老太太,我都没去看望过您,哪敢劳驾您来看我们。正好,我正打算去找姐姐呢。因为穿着这袍子热,先来换件夹袍子,再过去找姐姐,没想到老天爷可怜我,省了我这一趟,姐姐倒先在这儿等我了。” 一边说,一边在椅子上坐下。

鸳鸯问:“找我又有什么事啊?” 贾琏还没说话,先笑了起来:“有件事,我竟然忘了,只怕姐姐还记得。去年老太太生日的时候,有个外地来的和尚孝敬了一个蜡油冻的佛手,老太太很喜欢,就马上拿过来摆着了。前几天老太太生日,我看古董帐上还有这笔记录,可不知道现在这件东西在哪里。古董房里的人跟我说了两次,等我问清楚了好记上一笔。所以我来问问姐姐,现在这东西是老太太还摆着呢,还是交给谁了?” 鸳鸯听了,说:“老太太摆了几天就厌烦了,就给了你们奶奶。你这会儿又来问我。我连日子都记得,还是我打发老王家的送去的。你忘了,要不就问问你们奶奶和平儿。”

平儿正在拿衣服,听到这话,连忙出来说:“东西交过来了,现在放在楼上呢。奶奶已经派人跟那边说过给了咱们这边,他们糊涂,没记上,又来问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贾琏听了,笑着说:“既然给了你奶奶,我怎么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瞒着我啊。” 平儿说:“奶奶跟二爷说过,二爷当时还说要送人,奶奶不肯,好不容易才留下的。这会儿自己忘了,倒说我们瞒着。那是什么稀罕东西啊,什么宝贝没有啊。比那好十倍的东西我们都没瞒过一次,这会儿倒稀罕上这不值钱的了!”

贾琏低着头,笑着想了想,拍手说:“我现在真是糊涂了!丢三落四,还招人埋怨,真不像以前的我了。” 鸳鸯笑着说:“这也怪不得你。事情又多,闲话又杂,你再喝上两杯酒,哪里还能清楚那么多事儿。” 一边说,一边起身准备离开。

贾琏赶忙也站起来说:“好姐姐,再坐会儿,兄弟还有事求你。” 说着就骂小丫头:“怎么不沏好茶来!快拿干净的盖碗,把昨天进贡来的新茶沏一碗来。” 然后对鸳鸯说:“这两天因为老太太过生日,几千两银子都花出去了。几处的房租地税要到九月才能收上来,现在钱接不上。明天又要给南安府送礼,还要准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的红白喜事,至少还得两三千两银子用,一时半会儿又借不到。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没办法,姐姐您担待点,暂且把老太太查不到的金银器具偷着运出一箱子来,先押个千把两银子,把这难关度过去。不出半年,银子一到,我就赎回来还给您,绝对不会让姐姐您担责任。”

鸳鸯听了,笑着说:“你倒会想办法,亏你怎么想得出来。” 贾琏笑着说:“我可没说谎,要说除了姐姐,也还有人能拿出千把两银子,只是他们为人都不如姐姐您明白事理、有胆量。我要是跟他们说,反倒把他们吓着了。所以我‘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 话还没说完,忽然贾母那边的小丫头匆匆跑来找鸳鸯,说:“老太太找姐姐半天了,我们到处都没找到,原来在这儿。” 鸳鸯听了,赶忙去见贾母。

贾琏见鸳鸯走了,只好回来找王熙凤。谁知王熙凤已经醒了,刚才听到他跟鸳鸯借东西,自己不方便搭话,就一直躺在榻上。听到鸳鸯走了,贾琏进来,王熙凤便问:“她答应了吗?” 贾琏笑着说:“虽然还没答应,不过有几分希望,你晚上再跟她说说,就十拿九稳了。” 王熙凤笑着说:“我可不管这事儿。要是说好了,现在说得好听,等有了钱,你就把这事儿抛到脑后了,谁还去跟你追讨啊。要是老太太知道了,我的脸可就丢尽了。”

贾琏笑着说:“好老婆,你要是说定了,我怎么谢你?” 王熙凤笑着说:“你说,谢我什么?” 贾琏笑着说:“你说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平儿在一旁笑着说:“奶奶倒不一定非要什么谢礼。昨天正说要做件什么事,正好缺个一二百两银子,不如借了来,奶奶拿一二百两,这不两全其美嘛。” 王熙凤笑着说:“幸亏你提醒我,那就这样吧。” 贾琏笑着说:“你们也太狠了。你们这会儿别说一千两的抵押,就是要三五千两现银子,只怕也难不倒你们。我不跟你们借就算了。现在求你说句话,还要收利息,真是不得了。”王熙凤听了贾琏的话,翻身坐起来,说道:“我就算有三千五万两银子,那也不是从你这儿赚的。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舌根的人可不少,就差你也来说我了,真是应了那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我们王家的钱是从哪儿来的?还不都是你们贾家赚的。别让我觉得恶心。你们总觉得你们贾家像石崇、邓通一样有钱,可实际上,把我们王家的地缝扫一扫,扫出来的钱都够你们过一辈子了。说出来的话也不怕害臊!现在就有证据,把太太和我的嫁妆仔细瞧瞧,跟你们贾家的比一比,哪一样配不上你们?” 贾琏笑着说:“我不过开个玩笑,你就急成这样。这算什么事儿呀,要使个一二百两银子,那算什么,多的没有,这点儿钱还是有的,先拿进来,你先用着,怎么样?” 王熙凤说:“我又不是等着钱去买棺材、垫背,急什么呀。” 贾琏说:“何必呢,犯不着这么大肝火。”

王熙凤听了,又自己笑了起来,说:“不是我着急,是你说的话太伤人了。我想着后天是尤二姐的周年忌日,我们曾经那么好,虽说做不了别的,好歹得去给她上个坟、烧张纸,也算是姐妹一场。她虽然没留下一儿半女,咱们也不能‘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不管不顾呀。” 这一番话,把贾琏说得没了言语,他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难为你想得这么周到,我竟给忘了。既然是后天要用,要是明天能借到钱,你随便用多少都行。”

话还没说完,只见旺儿媳妇走进来。王熙凤便问:“事情办成了吗?” 旺儿媳妇说:“根本不行。我看这事还得奶奶您亲自出面才行。” 贾琏便问:“又是什么事儿?” 王熙凤见他问,便说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旺儿有个儿子,今年十七岁了,还没娶媳妇,他看上了太太房里的彩霞,想求太太把彩霞许配给他,也不知道太太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就一直没个结果。前几天太太见彩霞年纪大了,二来又多病多灾的,就开恩让她出去了,让她父母自己给她选女婿。所以旺儿媳妇来找我帮忙。我想他们两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一说肯定能成,谁知道她这会儿来说事儿没办成。” 贾琏说:“这算什么大事,比彩霞好的姑娘多的是。”

旺儿媳妇陪着笑脸说:“爷您虽然这么说,可连他们家都看不起我们,别人就更看不起我们了。好不容易相中一个媳妇,我就想着求爷和奶奶开恩,帮着促成这门亲事。奶奶又说对方肯定愿意,我就托人去试探了一下,谁知道碰了一鼻子灰。要说那姑娘倒是挺好的,我平常私下里试探过她,她心里也没什么意见,就是她父母这两个老家伙心气儿太高了。” 这话一下子说到了王熙凤和贾琏的心坎儿里,王熙凤见贾琏在场,便先不吭声,只看贾琏的反应。贾琏心里正想着别的事儿,哪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他本想不管,可又看在旺儿媳妇是王熙凤陪房,平日里又出过力的份上,觉得实在不好意思,便说道:“这算什么大事,你在这儿叽叽咕咕的。你放心去吧,我明天找两个有头有脸的人去做媒,带着定礼去,就说是我的主意。他们要是还不答应,就让他们来见我。” 旺儿媳妇看着王熙凤,王熙凤轻轻扭了下嘴。

旺儿媳妇心领神会,连忙跪下给贾琏磕头谢恩。贾琏赶忙说:“你给你姑娘磕头就行了。我虽然这么说了,也这么安排了,可到底还得你姑娘派人把那姑娘的母亲叫上来,好好跟她说说,这样更好些。虽然他们肯定会答应,可这事儿也不能太霸道了。” 王熙凤连忙说:“连你都这么操心、这么开恩了,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旺儿家的,你听见刚才说的事儿了吧?你赶紧去把这事儿给我办好。告诉你男人,外头所有的账,一概都得在今年年底前收回来,少一个子儿我都不答应。我的名声已经不好了,要是再放一年账,别人都要生吃了我。” 旺儿媳妇笑着说:“奶奶您也太胆小了,谁敢议论奶奶呀!要是把账收回来,说句公道话,我们反倒还能省些事儿,也不会太得罪人。”

王熙凤冷冷地笑道:“我真是白费心思了。我真的还等钱做什么呢?不过是因为家里日常开销大,收入又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个月的月钱,再加上四个丫头的月钱,总共也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用的。要不是我想尽办法东拼西凑,早不知道沦落到哪个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个放账的破落户名声。既然这样,我就把账都收回来。我又不是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钱,花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就像前儿老太太生日,太太愁了两个月,都想不出办法来,还是我提了一句,后楼上还有四五箱子没什么用的大铜锡家伙,拿去卖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的面子撑过去。你们都知道,那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结果还没半个月,大事小事就有十来件,都把钱填进去了。现在外头也缺钱用,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居然打起老太太的主意来了。再这么过一年,大家都去搜罗自己的头面衣服来换钱,那可就好了!”旺儿媳妇笑着说:“哪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变卖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呀,只是她们不肯罢了。” 王熙凤说:“不是我自夸,要真到了那一步,我可真没辙了。昨晚上我做了个梦,说起来也挺可笑的,我梦见一个人,看着面熟,可又不知道他叫什么,来找我。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娘娘派他来要一百匹锦缎。我问他是哪位娘娘,他说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抢。正抢着,我就醒了。” 旺儿媳妇笑着说:“这肯定是奶奶您白天操心太多,老想着宫里的事儿,才做这样的梦。”

话还没说完,有人来禀报:“夏太府派了一个小太监来说话。” 贾琏听了,连忙皱起眉头说:“又有什么事儿,这一年他们来要的钱还不够多吗?” 王熙凤说:“你先躲起来,我去见他。要是小事就算了,要是大事,我自有话应付他。” 贾琏便躲进内套间去了。这边王熙凤让人把小太监带进来,让他在椅子上坐下,又上了茶,然后问他有什么事。

小太监说:“夏爷爷今天偶然看到一所房子,现在缺二百两银子,派我来问问舅奶奶家里,有没有现成的银子,先借个一二百两,过一两天就送过来。” 王熙凤听了,笑着说:“说什么送过来,我们有的是银子,你只管先拿去。改天等我们缺钱了,再跟你们借就是了。” 小太监说:“夏爷爷还说了,前两次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肯定一起都送过来。” 王熙凤笑着说:“你家夏爷爷也太小气了,这点事儿还记在心上。我跟你说句话,不怕他多心,要是每次都这么清清楚楚地记着还钱,那不知道还了多少回了。只怕没有吧;要是有,你尽管拿去。” 说着,她叫旺儿媳妇,“出去不管从哪儿先支二百两银子来。” 旺儿媳妇心领神会,笑着说:“我刚才就是因为别处支不到钱,才来跟奶奶您支的。” 王熙凤说:“你们就会在里头要钱,让你们到外头去弄钱就不行了。” 说着,又叫平儿,“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

平儿答应着,去了好一会儿,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用两个锦袱包着东西。打开一看,一个是金累丝攒珠的项圈,上面的珍珠都有莲子那么大;另一个是点翠嵌宝石的项圈。这两个项圈和宫里的东西不相上下。很快,项圈被拿去抵押,果然换来了四百两银子。王熙凤让人给小太监包了一半银子,另一半让给了旺儿媳妇,让她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礼。

小太监告辞后,王熙凤让人帮他拿着银子,把他送出大门。这时贾琏出来,笑着说:“这些外面来要钱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王熙凤笑着说:“刚说完,就又来了一个。” 贾琏说:“昨天周太监来,张口就要一千两。我稍微回应得慢了点儿,他就不高兴了。将来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要是这会儿能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一边说,一边平儿伺候王熙凤重新洗了脸,换了衣服,去贾母那儿伺候晚饭。

贾琏出来,刚走到外书房,忽然看见林之孝走过来。贾琏问他有什么事。林之孝说:“刚才听说贾雨村被降职了,可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儿,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贾琏说:“不管是真是假,他那个官儿估计也保不住了。将来要是出了事,只怕还得连累咱们,还是跟他疏远点儿好。” 林之孝说:“谁说不是呢,只是一时半会儿还不好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关系最好,老爷又喜欢他,他们时常来往,这谁不知道啊。” 贾琏说:“反正别跟他一起谋划事儿,应该也没什么相干。你再去打听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儿。”

林之孝答应了贾琏的吩咐,却没有马上起身离开,而是坐在下面的椅子上,跟贾琏闲聊起来。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家道艰难上,林之孝趁机说道:“咱们府里人口实在太多了。不如找个合适的日子,跟老太太和老爷说清楚,把那些出过力但现在没什么用处的老家人,开恩放几家出去。一来他们可以出去自谋生路,做点营生;二来家里一年也能省下些口粮和月钱。再说了,府里的姑娘也太多了。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不能再照着以前的老规矩来了,大家都得委屈点儿,原本该用八个丫头的,改成用六个,原本该用四个的,就只用两个。要是各房都这么算下来,一年也能省下不少月米和月钱呢。而且府里的女孩子们,有一半都年纪大了,也该把到了婚嫁年龄的嫁出去。成了亲,不又能添人进口了嘛。” 贾琏说:“我也这么想过,只是老爷刚回家不久,还有那么多大事等着处理,哪有功夫讨论这些。前几天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刚回来,每天欢欢喜喜地说着骨肉团聚的事儿,这时候突然提起婚嫁的事儿,怕老爷又想起伤心事,所以暂且先别提。” 林之孝说:“太太想得确实周到,这也是正理。”贾琏接着说:“对了,提起这事儿我倒想起来一件。我们家旺儿的小子,想娶太太房里的彩霞。他昨天来求我,我想着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想着不管派谁去说一声就行。这会儿有谁闲着,我打发个人去说一声,就说是我的意思。” 林之孝听了,只好答应着,过了好一会儿,笑着说:“依我看,二爷您还是别管这事儿了。旺儿的那个小儿子,虽说年纪轻轻,可在外面喝酒赌博,什么坏事都干。虽说都是奴才,可这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彩霞这姑娘,这几年我虽然没怎么见着,可听说出落得越发标致了,何苦白白糟蹋了人家。”

贾琏问道:“他小儿子真的那么不成器,只会喝酒,不务正业?” 林之孝冷笑着说:“岂止是喝酒赌博,在外面简直是无所不为。我们看他是奶奶的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罢了。” 贾琏说:“我竟然都不知道这些事。既然这样,那还给他娶什么老婆,先给他一顿棍子,锁起来,再问问他爹娘是怎么管教的。” 林之孝笑着说:“何必急在这一时呢。等他再闯出什么祸事来,我们自然会回禀二爷您处置。现在先饶了他这一回吧。” 贾琏听了,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林之孝便出去了。

晚上,王熙凤已经派人把彩霞的母亲叫来,跟她提起了这门亲事。彩霞的母亲心里纵然不太愿意,可看到王熙凤亲自跟自己说,觉得这是何等的体面,便不由自主地满口答应了下来。现在王熙凤问贾琏,有没有跟对方说过这事儿,贾琏说:“我本来是要说的,可打听了一下,听说他小儿子太不成器,所以还没说。要是真的不成器,就先管教他几天,再给他娶老婆也不迟。” 王熙凤听了,便问:“你听谁说他不成器的?” 贾琏说:“不过是家里的人说的,还能有谁。” 王熙凤笑着说:“我们王家的人,连我都入不了你们的眼,何况是个奴才呢。我已经跟彩霞的母亲说过了,她母亲已经欢天喜地地答应了,难道现在又叫她进来,说不要这门亲事了?” 贾琏说:“既然你都已经说了,那也没必要退亲,明天跟他老子说,让他好好管教儿子就是了。” 两人就这么说着,暂且不表。

再说彩霞,因为前几天被放出府去,等着父母给自己挑选婆家。她心里虽然对贾环还有旧情,可这事儿也一直没个准信。如今又看到旺儿三番五次来求亲,早就听说旺儿的儿子酗酒赌博,而且长得又丑,什么本事都没有,心里越发烦恼起来。她生怕旺儿仗着王熙凤的权势,把这门亲事硬促成了,那自己可就一辈子受苦了,不由得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到了晚上,她悄悄地让妹妹小霞进二门去找赵姨娘,想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姨娘平日里跟彩霞关系很好,一心希望彩霞能嫁给贾环,这样自己就多了个帮手。没想到王夫人把彩霞放了出去。她经常怂恿贾环去讨彩霞,可一来贾环不好意思开口,二来贾环也不太在意,觉得不过是个丫头,她走了,将来自然还会有别的丫头,所以这事就一直拖着,他也就不打算再提了。无奈赵姨娘不甘心,现在又见彩霞的妹妹来问,当晚一得空,就先去找贾政求情。贾政听了,说:“急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两年书,再放出去也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她们年纪还小,又怕耽误了孩子们读书,所以再等一两年。” 赵姨娘说:“宝玉身边的丫头都已经定了两年了,老爷您还不知道吗?” 贾政听了,急忙问道:“谁给的?” 赵姨娘刚要开口说话,只听外面 “砰” 的一声巨响,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大家都吓了一大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