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话说赵姨娘正在屋里数落贾环,突然听到贾环在外间大声嚷嚷:“我不过弄倒了药铞子,洒了一点儿药,那小丫头又没死,至于你们一个骂我,一个也骂我,还冤枉我心坏,把我往死里糟践。等着瞧,我明天还要那小丫头的命呢,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你们就等着小心点吧!” 赵姨娘赶忙从里屋出来,伸手捂住他的嘴,说道:“你还在这儿信口胡诌,再这么说,人家可先要来我的命了!” 母子俩为此吵了好一会儿。赵姨娘听了凤姐的那些话,越想越气,也不派人去安慰凤姐一声。过了几天,巧姐儿的病渐渐好了。可经此一事,两边的仇怨比以前更深了。

一天,林之孝进来禀报:“今天是北静郡王的生日,特来请老爷示下。” 贾政吩咐道:“就按照往年的旧例操办,告知大老爷,把贺礼送去就行。” 林之孝应下后,便去着手办理。没过多久,贾赦过来与贾政商议,决定带着贾珍、贾琏、宝玉一同去给北静王拜寿。其他人对此倒没什么特别反应,唯独宝玉,平日里就仰慕北静王的风采,巴不得能经常见到他,于是赶忙换好衣服,跟着众人来到北王府。贾赦和贾政递上职名等候传谕。没过多久,从里面出来一个太监,手里捻着佛珠,见到贾赦和贾政,满脸堆笑地说:“二位老爷好啊?” 贾赦和贾政连忙回礼问好。贾珍、贾琏、宝玉三人也上前问安。那太监接着说:“王爷有请,几位进去吧。” 于是,父子五人跟着太监走进王府,穿过两道门,绕过一座宫殿,里面便是内宫门。刚到门口,大家停住脚步,太监先进去向北静王通报。这时,门口的小太监们都迎上来问好。不一会儿,那太监出来,说了声 “请”,父子五人便恭敬地跟了进去。只见北静郡王身着礼服,已经迎到殿门的廊下。贾赦和贾政先上前请安,接着依次是贾珍、贾琏、宝玉请安。北静郡王单独拉住宝玉,说道:“我好久没见你了,心里一直惦记着你。” 又笑着问道:“你那块玉还好吗?” 宝玉躬身行了个半礼,回答道:“托王爷的福,一切都好。” 北静王说:“今天你来,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咱们就好好说说话吧。” 说着,几个公公打起帘子,北静王说了声 “请”,自己先迈步进去,随后贾赦等人都躬身跟了进去。先是贾赦请北静王受礼,北静王说了几句谦逊的话,贾赦早已跪下,接着贾政等人依次行礼,这些自不必细说。

之后,贾赦等人又恭敬地退了出来。北静王吩咐太监们,让他们在众亲戚旧友处好好款待众人,却唯独留下宝玉,要和他单独说说话,还赐了座。宝玉又磕头谢恩,在靠近门边的绣墩上侧身坐下,和北静王聊起读书作文等事。北静王对宝玉十分赏识,还赏了茶,接着说道:“昨天巡抚吴大人来京朝见皇上,说起你父亲前任学政的时候,办事公正,凡是书生童生,都对他十分信服。吴大人朝见时,皇上也问起过,他对令尊也是极力举荐,看来这是你父亲的好兆头啊。” 宝玉连忙站起身,听完这段话后,才回禀道:“这全是王爷的恩典,还有吴大人的盛情。” 正说着,小太监进来禀报:“外面诸位大人老爷都在前殿,感谢王爷赏赐的宴席。” 说着,呈上谢宴以及请午安的帖子。北静王大致看了一眼,又递给小太监,微笑着说:“知道了,让他们费心了。” 小太监又禀报:“王爷单独赏给贾宝玉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 北静王便让那太监带着宝玉到一所极为小巧精致的院子里,还派人陪着宝玉吃了饭。宝玉吃完饭,又过来向北静王道谢。北静王又说了些亲切的话,突然笑着说:“我上次见你那块玉,觉得很有意思,回来后让人照着样子,也做了一块。今天你来得正好,就把这块给你带回去玩吧。” 于是让小太监取来,亲手递给宝玉。宝玉接过,捧着玉再次谢恩,然后退了出来。北静王又派了两个小太监跟着宝玉出来,宝玉这才和贾赦等人一同回府。贾赦回到自己的院子里。

贾政带着贾珍、贾琏、宝玉三人回来后,先去见了贾母,向她请安,还说了说在王府里遇到的人。宝玉又向贾政转述了吴大人朝见时举荐他的事。贾政说:“这吴大人本来就和咱们交情不错,也是咱们这一类人,倒是个有骨气的。” 又闲聊了几句,贾母便说:“你们都去歇着吧。” 贾政告退,贾珍、贾琏、宝玉一直跟到门口。贾政说:“你们都回去,陪老太太坐着吧。” 说完,便回自己房间了。贾政刚坐下一会儿,一个小丫头进来禀报:“外面林之孝请老爷回话。” 说着,递上一个红单帖,上面写着吴巡抚的名字。贾政知道是吴巡抚来拜访,便让小丫头叫林之孝进来。贾政走到廊檐下,林之孝进来禀报:“今天巡抚吴大人来拜会,奴才回说老爷不在家,让他回去了。另外,奴才还听说,现今工部出了一个郎中的空缺,外头人和部里都在传,说老爷您是拟正的人选呢。” 贾政说:“走着瞧吧。” 林之孝又回了几句别的话,才退了出去。再说贾珍、贾琏、宝玉三人回去,只有宝玉去了贾母那边。他一边讲述北静王对他的关照,一边拿出北静王送的那块玉。大家看了,都笑着议论了一番。贾母让人:“把这玉收起来,别弄丢了。” 又问宝玉:“你自己那块玉,可要好好戴着,别弄混了。” 宝玉从脖子上摘下自己的玉,说:“这可不是我的那块玉,哪能就弄混了。这两块玉,差得可远了,根本混不了。我正想告诉老太太,前几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把玉摘下来挂在帐子里,它竟然发起光来,整个帐子都是红的。” 贾母说:“又胡说了,帐子的檐子是红的,火光照着,自然看着是红的。” 宝玉说:“不是的。那时候灯都灭了,屋里漆黑一片,还能看见它发光呢。” 邢夫人和王夫人抿着嘴笑。凤姐说:“这是有喜事要来了。” 宝玉问:“什么喜事?” 贾母说:“你不懂。今天忙了一天,你去歇着吧,别在这儿说傻话了。” 宝玉又站了一会儿,才回园子去了。

贾母这时问道:“对了,你们去看薛姨妈的时候,说起宝玉亲事的事了吗?” 王夫人说:“本来早就想去看的,因为凤丫头家巧姐儿生病,耽搁了两天,今天才去。这事我们都跟姨妈说了,姨妈倒也挺乐意,只是说蟠儿这会儿不在家,眼下他父亲又去世了,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贾母说:“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话。既然这样,大家先别再提了,等姨太太那边商量好了再说。”

不说贾母这边谈论亲事的事,且说宝玉回到自己房间,对袭人说:“老太太和凤姐姐刚才说话,吞吞吐吐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袭人想了想,笑着说:“这我也猜不出来。不过刚才说这些话的时候,林姑娘在旁边吗?” 宝玉说:“林姑娘病刚好,这段时间都没去过老太太那边。” 正说着,只听外间屋里,麝月和秋纹在拌嘴。袭人问:“你们俩又吵什么呢?” 麝月说:“我们俩打牌,她赢了我的钱就拿走,她输了钱却不肯拿出来。这也就算了,她还把我的钱都抢走了。” 宝玉笑着说:“就几个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傻丫头,别闹了。” 说得两个人都气鼓鼓地坐着不说话了。这边袭人伺候宝玉睡下,暂且不提。

其实袭人听了宝玉刚才的话,心里明白是在给宝玉提亲。但她担心宝玉又会胡思乱想,一提这事,不知道又要引出他多少傻话,所以装作不知道,可这毕竟也是她心里头最关心的一件事。夜里,袭人躺在床上,想出一个主意,不如去见见紫鹃,看看她有什么反应,自然就能知道些情况了。第二天一大早,袭人打发宝玉去上学,自己梳洗完毕,便慢悠悠地前往潇湘馆。只见紫鹃正在那儿掐花,看见袭人进来,便笑着说:“姐姐快屋里坐。” 袭人道:“好呢,妹妹在掐花呀?姑娘呢?” 紫鹃说:“姑娘刚梳洗好,正等着温药呢。” 紫鹃一边说着,一边和袭人走进屋。只见黛玉正在那儿拿着一本书看。袭人笑着说:“姑娘可真用功,一早起就看书。我们宝二爷要是读书能像姑娘这样,那可就好了。” 黛玉笑着把书放下。这时,雪雁端着一个小茶盘,上面放着一盅药、一盅水,小丫头在后面捧着痰盒和漱盂走进来。袭人本来是想探探口风,坐了一会儿,却找不到机会开口,又想到黛玉心思细腻敏感,要是探听不到消息,再惹恼了她,反倒不好,于是又坐了一会儿,便找个借口告辞出来了。

袭人快走到怡红院门口时,看见两个人站在那儿。她不太方便往前走,其中一个人眼尖,早早看见了她,连忙跑过来。袭人一看,原来是锄药,便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锄药说:“刚才芸二爷来了,拿了个帖子,说是给咱们宝二爷看的,在这儿等回信呢。” 袭人道:“宝二爷天天上学,你又不是不知道,还等什么回信。” 锄药笑着说:“我跟他说了。他让我告诉姑娘,听姑娘的回信呢。” 袭人正要说话,只见另一个人也慢悠悠地蹭了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贾芸,正鬼鬼祟祟地往这边走。袭人见是贾芸,连忙对锄药说:“你去告诉芸二爷,就说知道了,等宝二爷回来给他看。” 贾芸本来想过来和袭人说说话,无非是想套近乎,可又不敢贸然行事,只能慢慢踱步过来。眼看着离得不远了,没想到袭人这么一说,自己也不好再往前走,只好站住。这边袭人转身背对着他,往怡红院里走去。贾芸只能满心失望地回去,和锄药一起离开了。

晚上,宝玉回到房间,袭人立刻说道:“今天廊下的小芸二爷来了。” 宝玉问:“他来做什么?” 袭人回答:“他还带来了一个帖子。” 宝玉又问:“帖子在哪里?拿来给我看看。” 麝月便走到里间屋子,从书格子上头把帖子拿了过来。宝玉接过帖子一看,封皮上写着 “叔父大人安禀”。宝玉说道:“这孩子怎么又不认我做父亲了?” 袭人疑惑地问:“怎么回事?” 宝玉解释道:“前年他送我白海棠的时候,称呼我为‘父亲大人’,今天这帖子封皮上却写着‘叔父’,这不是又不认了嘛。” 袭人说:“他也不觉得害臊,你也不觉得。他年纪都那么大了,却认你这么年轻的人做父亲,难道他不害臊?你正经连个……” 话刚说到这儿,袭人脸一红,微微地笑了笑。宝玉也明白了她的意思,便说道:“这事儿可不好说。俗话说:‘和尚无儿,孝子多着呢。’只是我看他挺机灵,招人喜欢,才这么着。要是他不愿意,我还不稀罕呢。” 说着,便开始拆那帖子。袭人笑着说:“那小芸二爷也有点神神秘秘的。有时候想见人,有时候又躲躲藏藏,可见也是个心思不怎么正的人。” 宝玉只顾着拆开帖子看里面的内容,根本没理会袭人的这些话。袭人见他看帖子时,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笑一笑,一会儿又摇摇头,到后来,看他的样子似乎特别不耐烦。等宝玉看完,袭人问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事情啊?” 宝玉没有回答,直接把帖子撕成了几段。袭人见他这样,也不便再问,就问宝玉吃过饭后还看不看书。宝玉说:“可笑芸儿这孩子,竟然这么糊涂。” 袭人见他答非所问,便微笑着问道:“到底是什么事呀?” 宝玉说:“问这个做什么,咱们吃饭吧。吃完饭就歇着,心里烦得很。” 说完,让小丫头点了个火,把撕成几段的帖子给烧了。不一会儿,小丫头们把饭菜摆好了。宝玉只是呆呆地坐着,袭人连哄带逗,催着他吃了一口饭,他就放下了,依旧闷闷不乐地歪在床上。突然,宝玉掉下泪来。这时,袭人跟麝月都摸不着头脑。麝月说:“好好的,这又是怎么了?都是什么芸儿雨儿的,也不知道弄了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帖子来,把人搞得像傻了似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要是以后天天这样闷葫芦似的,可让人怎么受得了。” 说着,麝月自己也伤心起来。袭人在一旁忍不住想笑,便劝道:“好妹妹,你也别气他了。他一个人就够难受的了,你还这样。他帖子上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麝月说:“你这说的什么话。谁知道他帖子上写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话,你就胡乱往人身上扯。要这么说,他帖子上的事,说不定跟你还有关系呢。” 袭人还没来得及回应,就听见宝玉在床上 “噗哧” 一声笑了出来,他爬起来抖了抖衣裳,说:“咱们睡觉吧,别闹了。明天我还得早起念书呢。” 说完就躺下睡觉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宝玉起床梳洗后,就往家塾去。刚走出院门,他忽然想起什么,叫焙茗稍等一下,急忙转身回来喊道:“麝月姐姐在吗?” 麝月听到叫声,赶忙出来问道:“怎么又回来了?” 宝玉说:“今天芸儿要是来了,告诉他别在这儿胡闹,再闹我就回老太太和老爷那儿去。” 麝月答应了,宝玉这才转身离开。他刚往外走,就看见贾芸慌慌张张地往里走,贾芸一看见宝玉,连忙请安,说道:“叔叔,大喜了!” 宝玉心想,估计是昨天那件事,便说道:“你也太冒失了,也不管别人心里有没有事,就跑来瞎搅和。” 贾芸陪着笑说:“叔叔要是不信,只管去看看,人都已经来了,就在咱们大门口呢。” 宝玉越发着急,说:“这说的是什么话!” 正说着,只听见外面一片喧哗声。贾芸说:“叔叔,您听听,这不是嘛!” 宝玉心里越发疑惑,只听见一个人嚷道:“你们这些人怎么这么没规矩,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在这儿乱嚷嚷。” 另一个人回答道:“谁叫老爷升官了呢,我们怎么能不来道喜呢。别人家想让我们来吵喜,还没这机会呢。” 宝玉听了,才知道是贾政升了郎中,有人来报喜。他心里自然十分高兴。正要走时,贾芸赶忙说道:“叔叔高兴不高兴?要是叔叔的亲事再成了,那可就是双重喜事了。” 宝玉脸一下子红了,啐了一口说:“呸!没趣的东西!还不快走!” 贾芸也红了脸,说:“这有什么呀,我看你老人家就是不……” 宝玉沉着脸问:“就是不什么?” 贾芸话还没说完,也不敢再吭声了。

宝玉连忙赶到家塾,只见代儒笑着说:“我刚听说你父亲升官了。你今天怎么还来了?” 宝玉陪着笑说:“我过来拜见太爷,然后好去父亲那边。” 代儒说:“今天你就不用来了,给你放一天假。可不许回园子里瞎玩。你年纪也不小了,虽说还不能办事,但也该跟着你大哥他们学着点了。” 宝玉答应着往回走。刚走到二门口,只见李贵迎了上来,在旁边站定笑着说:“二爷来了呀,奴才正打算到学里去请您呢。” 宝玉笑着问:“谁说的?” 李贵说:“老太太刚派人到院里找二爷,姑娘们说二爷去学里了。刚才老太太又派人出来,让奴才给二爷告几天假,听说还要唱戏贺喜呢,二爷就回来了。” 说着,宝玉自己进了门。进了二门,只见满院子的丫头和婆子都满脸笑容,她们看见宝玉来了,笑着说:“二爷这时候才来呀,还不快进去给老太太道喜去。”

宝玉满脸笑容地走进房间,只见黛玉挨着贾母坐在左边,右边是湘云。地下站着邢夫人、王夫人。探春、惜春、李纨、凤姐、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一众姐妹都在屋里,唯独不见宝钗、宝琴、迎春三人。宝玉此时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赶忙给贾母道喜,又给邢夫人、王夫人道喜,一一和众姐妹见了礼,然后笑着对黛玉说:“妹妹身体可大好了?” 黛玉也微笑着回答:“大好了。听说二哥哥身体也不舒服,现在好了吗?” 宝玉说:“可不是嘛,那天夜里我忽然心里疼起来,这几天刚好点就上学去了,也没能去看妹妹。” 黛玉没等他说完,就扭过头去和探春说话了。凤姐站在地下,笑着说:“你们俩哪像天天在一起的,倒像是客人似的,这么多客套话,真像人家说的‘相敬如宾’了。” 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林黛玉顿时满脸通红,既不好说什么,又不能不说,过了一会儿,才说道:“你懂什么?” 众人笑得更厉害了。凤姐这时才反应过来,知道自己话说得冒失了,正想用别的话岔开,只见宝玉突然对黛玉说:“林妹妹,你瞧瞧芸儿这个冒失鬼。” 刚说了这一句,他才想起来,便不再言语了。这又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说:“这是从哪儿说起呀。” 黛玉也摸不着头脑,只能跟着尴尬地笑。宝玉没话找话,又说道:“刚才我好像听见有人说要送戏,是哪天呀?” 大家都看着他笑。凤姐说:“你在外面听见的,倒来问我们。你这会儿问谁呢?” 宝玉趁机说:“我再到外面问问去。” 贾母说:“别跑到外头去,第一,别去看报喜的笑话;第二,你父亲今天大喜,要是回来碰见你,又该生气了。” 宝玉答应了一声 “是”,就出去了。这时,贾母问凤姐是谁说送戏的事儿,凤姐说:“是舅太爷那边说的,后天日子好,要送一班新出的小戏班子来给老太太、老爷、太太贺喜。” 说着,又笑着看了看黛玉,说:“不但日子好,还是个好日子呢。” 黛玉也微笑着。王夫人接着说:“可不是嘛,后天还是外甥女儿的好日子呢。” 贾母想了想,也笑着说:“可见我现在老了,什么事都糊涂了。幸亏有我这凤丫头提醒我。既然这样,挺好的,她舅舅家给他们贺喜,你舅舅家就给你过生日,这不是挺好的嘛。” 大家听了都笑起来,说:“老祖宗说的话就是有道理,怪不得有这么大福气呢。” 正说着,宝玉进来了,听到这些话,越发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时间,大家都在贾母这边吃饭,十分热闹,这就不必细说了。饭后,贾政谢恩回来,先到宗祠里磕了头,然后来给贾母磕头,站着说了几句话,就出去拜访客人了。这期间,亲戚族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车马停满了门口,宾客满座,真是一派热闹景象,正如诗中所云:花到正开蜂蝶闹,月逢十足海天宽。

就这样过了两天,到了庆贺的日子。这天一大早,王子腾和亲戚家就送来了一班戏班子,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了戏台。外面的爷们都穿着官服陪同,来祝贺的亲戚摆了十几桌酒席。里面因为是新戏,又逢贾母高兴,就用琉璃戏屏把后厦隔开,也摆下了酒席。上首一桌是薛姨妈,由王夫人和宝琴陪着;对面一桌是老太太,由邢夫人和岫烟陪着;下面还空着两桌,贾母让人赶紧把人都叫来。不一会儿,只见凤姐带着众丫头,簇拥着林黛玉来了。黛玉稍微换了几件鲜亮的衣服,打扮得如同嫦娥下凡一般,含羞带笑地出来和众人见面。湘云、李纹、李纨都让她坐上首的位置,黛玉却怎么也不肯。贾母笑着说:“今天你就坐这儿吧。” 薛姨妈站起来问道:“今天林姑娘也有喜事吗?” 贾母笑着说:“今天是她的生日。” 薛姨妈说:“哎呀,我倒忘了。” 说着就走过来,对黛玉说:“恕我记性不好,回头让宝琴过来给姐姐祝寿。” 黛玉笑着说 “不敢当”。大家纷纷入座。黛玉仔细一看,唯独不见宝钗,便问道:“宝姐姐好吗?怎么不过来?” 薛姨妈说:“她本来该来的,只是家里没人看家,所以没来。” 黛玉红着脸,微笑着说:“姨妈那儿不是又添了大嫂子吗,怎么反倒让宝姐姐看家呢?大概是她怕人多热闹,懒得来吧。我还挺想她的。” 薛姨妈笑着说:“难得你惦记她。她也常常想着你们这些姊妹们,过几天我让她来,大家好好聚聚。”

说话间,丫头们上前斟酒上菜,外面戏班子也开场了。一开始自然是演了一两出寓意吉祥的戏文,到了第三出,只见舞台上出现金童玉女,手持旗幡宝幢,引领着一位身着霓裳羽衣的小旦。小旦头上披着一条黑帕,唱了一会儿便进后台了。众人都不认识这出戏,只听见外面有人说:“这是新编排的《蕊珠记》里的《冥升》。小旦扮演的是嫦娥,先前她坠落人间,差点被许配他人,幸亏观音菩萨点化,她未嫁便离世,如今升入月宫。没听见戏里唱的‘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 第四出是《吃糠》,第五出是达摩带着徒弟过江回去,舞台上正展现出一些海市蜃楼的奇幻场景,十分热闹。

众人正看得高兴,突然,薛家有个人满头大汗地闯进来,对薛蝌说:“二爷,您赶紧回去,还有,进去跟太太说一声,也请她赶快回去,家里出大事了。” 薛蝌问:“什么事?” 那人说:“回家再说吧。” 薛蝌来不及向众人告辞,便匆匆走了。薛姨妈见里头丫头传进这话,吓得脸色惨白,急忙起身,带着宝琴,匆匆告别一声,立刻上车回家了。这变故让贾府内外的人都十分惊愕。贾母说:“咱们这儿派人跟过去打听打听,到底出了什么事,大家都挺关心的。” 众人齐声应道:“是。”

暂且不说贾府这边依旧唱戏,单说薛姨妈回到家,只见有两个衙役站在二门口,几个当铺的伙计在一旁陪着,说:“太太回来自然就明白了。” 正说着,薛姨妈已经进来了。衙役们见有许多男仆女仆簇拥着一位老太太,便知道这是薛蟠的母亲。看这架势,也不敢造次,只得垂手站立,让薛姨妈进去。

薛姨妈走到厅房后面,远远就听见有人大哭,原来是金桂。薛姨妈赶忙过去,只见宝钗迎了出来,满脸泪痕,见到薛姨妈便说:“妈妈,您先别着急,当务之急是把事情处理好。” 薛姨妈和宝钗进了屋子,因为刚进门时就已经听家人说了大概,吓得浑身发抖,一边哭着,一边问:“到底是跟谁出了事?” 家人回答:“太太,这会儿先别问那些细节了,不管对方是谁,打死人总是要偿命的,咱们先商量该怎么办。” 薛姨妈哭着走出来说:“还有什么可商量的?” 家人说:“依我们的想法,今晚准备好银两,二爷赶紧赶过去,和大爷见上面,在那儿找个靠谱的讼师,多给他些银子,先把死罪的事摆平,回来再求贾府去上司衙门说情。还有外面的衙役,太太先拿出几两银子打发他们,这样我们好赶紧办事。” 薛姨妈说:“你们找到那家人,答应给他们丧葬银子,再给些生活费,只要原告不追究,事情就能缓一缓。” 宝钗在帘子后面说:“妈妈,这可使不得。这些事,越是给钱,闹得越凶,刚才小厮说的办法才对。” 薛姨妈又哭着说:“我也不想活了,赶到那儿见他一面,跟他死在一起算了。” 宝钗又着急又无奈,一面劝慰母亲,一面在帘子里叫人:“快和二爷去办这事吧。” 丫头们把薛姨妈搀扶进去。薛蝌正要往外走,宝钗说:“有什么消息,立刻派人送回来,你们只管在外头照应着。” 薛蝌答应着离开了。宝钗这才忙着劝慰薛姨妈,这时,金桂趁机抓住香菱,又和她吵嚷起来:“平常你们总夸他们家打死了人也没事,还大摇大摆进京来了,如今可好,真打死人了。平日里只说有钱有势,有好亲戚,这会儿我看也吓得手忙脚乱了。大爷要是明天有个三长两短回不来,你们都各干各的去了,丢下我一个人受苦!” 说着,又大哭起来。这边薛姨妈听到,越发气得头晕目眩。宝钗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闹得不可开交,只见贾府中王夫人派大丫头过来打听情况了。宝钗虽然心里知道自己和贾府的关系,但一来这事还没正式挑明,二来事情紧急,只好对那大丫头说:“现在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不清楚,只听说我哥哥在外面打死了人,被县里抓走了,也不知道会怎么定罪。刚才二爷才去打听消息,等一会儿有了确切消息,马上给那边太太送信。你先回去谢谢太太惦记,往后我们还有很多要仰仗那边爷们的地方。” 那丫头答应着走了。薛姨妈和宝钗在家里心里七上八下,毫无头绪。

过了两天,只见小厮回来,拿了一封信交给小丫头送进去。宝钗拆开信一看,上面写道:大哥这起人命案属于误伤,不是故意杀人。今天早上我以自己的名义补了一张呈纸递上去,还没有得到批复。大哥之前的口供很不利,等这张呈纸批准后,再录一次口供,如果能翻供成功,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赶紧从当铺再取五百两银子来用。千万不要耽搁。请太太放心。其他事情问小厮。

宝钗看完,逐字念给薛姨妈听。薛姨妈擦着眼泪说:“这么看来,他的死活还不确定啊。” 宝钗说:“妈妈,您先别伤心,等把小厮叫进来,问清楚再说。” 于是,宝钗让小丫头把小厮叫进来。薛姨妈便问小厮:“你把大爷的事详细跟我说说。” 小厮说:“那天晚上,我听见大爷和二爷说话,可把我吓坏了。” 不知道小厮会说出什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