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话说薛姨妈看了薛蝌的来信后,把小厮叫进来问道:“你听你大爷说,到底是怎么把人打死的?” 小厮回答:“小的也没听得太清楚。那天大爷跟二爷说……” 说到这儿,小厮回头看了看,见周围没人,才接着说:“大爷说,自从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他也没心思了,就打算到南边去置办货物。那天,大爷想着找个人一起去,这人住在咱们城南二百多里地的地方。大爷去找他,半路上碰到了以前跟大爷关系很好的蒋玉菡,他带着一些小戏子进了城。大爷就和他在一家铺子里吃饭喝酒,那个跑堂的老是拿眼睛瞟蒋玉菡,大爷就生气了。后来蒋玉菡走了。第二天,大爷请之前找的那个人喝酒,喝着喝着,想起前一天的事儿,就叫跑堂的换酒,那跑堂的来得慢了点儿,大爷就骂了起来。那个人不乐意了,大爷一气之下,拿起酒碗就朝他砸过去。谁知道那个人也是个无赖,竟然把头伸过去,让大爷砸。大爷拿着酒碗,一下砸到了他的脑袋上,那人当时就流血了,倒在地上。一开始还骂骂咧咧的,后来就没声儿了。” 薛姨妈问:“当时就没人上去劝劝吗?” 小厮说:“这个大爷没提,小的也不敢乱说。” 薛姨妈说:“你先下去歇着吧。” 小厮答应着出去了。这边薛姨妈亲自去找王夫人,托王夫人转求贾政帮忙。贾政问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只能含糊地应下,说等薛蝌递了呈子,看看本县怎么批复,再做打算。

薛姨妈又到当铺里取了银子,让小厮赶紧送去。三天后,果然有了回信。薛姨妈接到信,马上让小丫头告诉宝钗,两人赶忙一起看信。只见信上写着:带去的银两用作了衙门上下的打点费用。哥哥在监牢里没受太多苦,请太太放心。只是这里的人很刁钻,死者家属和证人都不松口,就连哥哥请的那个朋友也帮着他们。我和李祥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幸好找到一个靠谱的讼师,答应给他银子,他才出了个主意,说必须把和哥哥一起喝酒的吴良拉扯进来,想办法把他保出来,再给他银子,让他帮忙把事情摆平。要是他不答应,就说张三是他打死的,明摆着把事儿推到这个外乡人身上,他承受不住,事情就好办了。我照他说的做了,吴良果然出来了。现在正在收买死者家属和证人,又写了一张呈子。前天递上去的,今天批下来了,看看呈子底稿就知道情况了。

接着,信里还附上了呈子底稿,内容是:呈子的递交人某某,为兄长遭受飞来横祸,代为申诉冤屈一事。我亲哥哥薛蟠,祖籍南京,现寄居西京。在某年某月某日,带着本钱前往南方做生意。走了没几天,家里的仆人送信回来,说他出了人命官司。我立刻赶到案发地,得知哥哥误伤了姓张的人,现在被关在监狱里。据哥哥哭诉,他和这个姓张的人向来不认识,也没有仇怨。只是因为换酒时发生口角,我哥哥把酒泼到地上,恰好张三低头捡东西,一时失手,酒碗误碰到张三的囟门,导致他死亡。承蒙官府拘拿审讯,哥哥害怕受刑,就承认是斗殴致人死亡。多亏官府仁慈,察觉到其中可能有冤情,所以还没有定案。我哥哥在狱中想申诉辩解,但这违反了相关规定。我念及手足之情,冒死代他呈上这份呈子,恳请官府开恩,提审证人,核实情况,那真是莫大的恩情。我们全家都会感恩戴德,永远铭记。急切呈上此呈子。

官府的批复是:经过尸场检验,证据确凿。而且审讯时并未用刑,你哥哥自己承认是斗殴杀人,供词都记录在案。如今你远道而来,并非亲眼所见,怎么能编造不实之词胡乱控告。本应治你的罪,姑且念在你为兄长心切,暂且饶恕。此呈子不予批准。

薛姨妈听到这儿,说道:“这不是救不回来了吗?这可怎么办呀!” 宝钗说:“二哥的信还没看完呢,后面还有。” 接着又念道:“有要紧的事儿问送信的人就知道了。” 薛姨妈便向送信的人询问,那人说:“县里早就知道咱们家有钱,必须在京城里找有权有势的人疏通关系,再送上一份厚礼,才有可能复审,从轻定案。太太现在得赶紧行动,再晚的话,大爷可能就要吃苦头了。”

薛姨妈听了,让小厮先回去,立刻又到贾府,把事情的原委跟王夫人说了,恳请贾政帮忙。贾政只肯托人跟知县说情,却不肯提及送银子的事儿。薛姨妈担心这样没用,就求凤姐跟贾琏商量,花了几千两银子,才把知县买通。薛蝌那边也把关系打通了。之后,知县挂牌坐堂,把所有的邻居、保人、证人、死者家属等都传了过来,又从监牢里提出薛蟠。刑房书吏一一进行点名。知县先让地保陈述最初的口供,又让死者家属张王氏和死者的叔叔张二上前问话。张王氏哭着说:“小的男人叫张大,住在南乡,十八年前就去世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也都死了,就剩下这个死去的儿子张三,今年二十三岁,还没娶媳妇呢。因为小的家里穷,养不活他,他就在李家店里当跑堂的。那天中午,李家店派人来叫我,说‘你儿子让人打死了’。我的青天老爷啊,小的当时就吓昏过去了。跑到那儿一看,我儿子头破血流地躺在地上喘气,问他话也说不出来,没过一会儿就死了。小的当时就想揪住那个小混蛋拼命。” 众衙役大声吆喝了一声。张王氏赶紧磕头说:“求青天老爷为我伸冤啊,小的就这一个儿子了。” 知县让她下去,又问李家店的人:“那张三是你店里雇佣的工人吗?” 李二回答:“不是雇佣的,是跑堂的。” 知县问:“那天在尸场上,你说张三是薛蟠用碗砸死的,你是亲眼看见的吗?” 李二说:“小的当时在柜台,听说客房里要酒。没过一会儿,就听见有人喊‘不好了,打伤了’。小的跑进去,只见张三躺在地上,话也说不出来。小的赶紧喊地保,又派人去通知他母亲。他们到底是怎么打的,小的真不知道,求太爷问问当时喝酒的人就清楚了。” 知县喝道:“初审时你的口供,说你是亲眼所见,怎么现在又说没看见?” 李二说:“小的前几天吓糊涂了,乱说的。” 衙役又吆喝了一声。知县便问吴良:“你当时也在那儿喝酒吗?薛蟠是怎么打的,如实招来。” 吴良说:“小的那天在家,薛大爷叫我去喝酒。他嫌酒不好要换,张三不肯。薛大爷一生气,把酒往他脸上泼过去,也不知道怎么就碰到脑袋上了。这是小的亲眼看见的。” 知县说:“胡说!前几天在尸场上,薛蟠自己承认是用碗砸死的,你说你亲眼看见,怎么今天的供词不一样?掌嘴!” 衙役答应着就要动手,吴良连忙求饶说:“薛蟠真的没和张三打架,就是酒碗失手碰在脑袋上了。求老爷问问薛蟠,就是您的大恩大德了。” 知县让人把薛蟠带上来,问道:“你和张三到底有什么仇怨?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从实招来。” 薛蟠说:“求太老爷开恩,小的真没打他。就因为他不肯换酒,所以小的拿酒泼他,没想到一时失手,酒碗误碰在他脑袋上。小的马上给他止血,哪里知道止不住,血越流越多,过了一会儿他就死了。前几天在尸场上,小的怕太老爷要打,所以才说是用碗砸他的。只求太老爷开恩啊。” 知县喝道:“你这个糊涂东西!本县问你怎么砸他的,你就供称是因为恼他不换酒才砸的,今天又说是失手碰的。” 知县装模作样,做出要打要夹的样子,薛蟠却一口咬定自己的说辞。知县让仵作把前几天尸场上填写的伤痕情况如实上报。仵作禀报说:“前几天检验,张三的尸身上没有其他伤,只有囟门处有一处瓷器造成的伤口,长一寸七分,深五分,头皮破裂,囟门处的骨头脆裂破了三分。确实是磕碰伤。” 知县对照尸格记录,发现相符,心里早知道书吏把伤情改轻了,也不反驳追问,随便就让众人画押。张王氏哭喊着:“青天老爷!前几天听说还有好多处伤,怎么今天都没了?” 知县说:“你这妇人胡说,现有尸格记录,你难道不知道吗?” 又问死者的叔叔张二:“你侄儿死的时候,你知道他有几处伤?” 张二赶忙说:“脑袋上一处伤。” 知县说:“这不就对了。” 让书吏把尸格记录拿给张王氏看,还让地保和死者的叔叔指给她看,现有尸场的证人都供称他们没有打架,不构成斗殴。知县只按照误伤的情况,吩咐众人画押。把薛蟠关进监狱,等候上级批示,其他人让原保人领走,随后退堂。张王氏哭着大吵大闹,知县让众衙役把她撵了出去。张二也劝张王氏说:“确实是误伤,怎么能冤枉人呢。现在太老爷已经断案了,别再胡闹了。” 薛蝌在外面打听清楚了情况,心里很高兴,就派人回家送信。等上级的批示下来,就可以准备打点赎罪的事儿了,他决定先住下来等消息。这时,只听到路上三三两两的人传说,有个贵妃去世了,皇上为此停止上朝三天。这里离皇陵不远,知县忙着办理相关差事,铺设道路,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薛蝌觉得在这里干等着也没什么用,不如到监狱里告诉哥哥,让他安心等着,“我回家去,过几天再来。” 薛蟠也怕母亲担心难过,托人带信说:“我没什么事儿,只要再给衙门使几次银子,就能回家了。只是别舍不得花钱。”薛蝌留下李祥在当地照料,自己一路赶回了家。见到薛姨妈后,他详细讲述了知县如何徇私偏袒,案件又是怎样审理判决的,最终判定为误伤。他还说,只要再给死者家属花些银子,肯定能赎罪,这样一来,事情也就算过去了。薛姨妈听后,暂时松了口气,说道:“我正盼着你回来,家里也得有人照应。贾府那边,本就该去道谢。况且周贵妃去世了,他们天天进宫,家里冷冷清清的。我本想着去姨太太那边帮忙照应,陪着说说话,可咱们家又没人能撑着。你回来得可真是时候。” 薛蝌问道:“我在外面就听说贾妃去世了,所以才赶忙赶回来。咱们家的元妃一直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说死了呢?” 薛姨妈说:“去年元妃确实病过一场,后来也好了。这次又没听说她有什么病症。只是听说贾府里,前几天老太太身体不太舒服,一合上眼就看见元妃娘娘。大家都很担心,可打听下来,又没什么实际情况。大前天晚上,老太太亲口说‘怎么元妃一个人到我这儿来了?’大家都只当是老太太生病时胡思乱想的话,没当回事。老太太又说‘你们不信,元妃还跟我说荣华富贵容易消逝,得懂得退步抽身。’大家都说‘谁能想不到这些呢?这不过是上了年纪的人爱思前想后的心事罢了。’所以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恰巧第二天一大早,贾府里就吵嚷着说娘娘病重,宣各位诰命夫人进宫请安。这一下,大家都惊疑不已,赶忙进宫。他们还没出来,咱们家里就听说周贵妃薨逝了。你想想,外头的传言,家里的猜疑,刚好凑在一块儿,是不是很奇怪!” 宝钗接着说:“不只是外头传言有误,就是咱们家里的人,一听见‘娘娘’两个字,也都慌了神,过后才弄明白。这两天,贾府里的那些丫头婆子来说,她们早知道去世的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说‘你们怎么能确定呢?’她们说‘前几年正月,外省来了个算命的,据说特别准。老太太让人把元妃的八字夹在丫头们的八字里,送出去让他推算。那算命的唯独说,正月初一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不对,不然肯定是个贵人,只是也不会在这府里。老爷和大家商量,不管时辰对不对,就照着八字算。那先生就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里有伤官败财,只有申字里有正官禄马,这就意味着家里留不住,也不算太好。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说有比肩,但谁能想到越比越好呢,就好比好木料,越经过雕琢,才能成为大器。唯独喜得时上有辛金为贵,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飞天禄马格。还说什么日禄归时,极为贵重,天月二德坐本命,将来能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要是时辰准的话,必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嘛!我们还记得他说,可惜荣华不会长久,只怕遇到寅年卯月,那就又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就像好木头,要是雕琢得太过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固了。可他们把这些话都忘了,只顾着瞎忙活。我也是刚想起来,就跟我们大奶奶说,今年根本就不是寅年卯月呀。” 宝钗还没说完,薛蝌着急地说:“先别管别人家的事儿了。既然有这么个神乎其神的算命先生,我琢磨着哥哥今年是不是犯了什么恶星,才遭了这么大的横祸。赶紧把他的八字给我,我拿去让那先生算算,看看有没有什么妨碍。” 宝钗说:“他是从外省来的,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京城。”

说完,大家就开始安排薛姨妈前往贾府。到了贾府,只有李纨和探春在家迎接。她们一见到薛姨妈,就赶忙问道:“大爷的事情怎么样了?” 薛姨妈回答:“等向上级申报后才能定案,看样子也不至于判死罪了。” 大家这才放下心来。探春接着说:“昨晚太太还念叨,上回家里有事,全靠姨太太照应,如今自己家有事,也不好开口麻烦您了,可心里就是不踏实。” 薛姨妈说:“我在家里也发愁。你大哥出了事,你二兄弟又出去办事了,家里就你姐姐一个人,能顶什么用呢?况且我们家媳妇又不太懂事,所以我脱不开身。现在那边知县正忙着筹备周贵妃的丧事,没时间了结案件,所以你二兄弟回来后,我才有机会过来看看。” 李纨说道:“姨太太要是能在这儿住几天就更好了。” 薛姨妈点点头说:“我也想在这边,跟你们姐妹们作伴,只是担心你宝妹妹一个人在家会冷清。” 惜春说:“姨妈要是惦记,为什么不把宝姐姐也一起请过来呢?” 薛姨妈笑着说:“那可不行。” 惜春又问:“为什么不行?她之前不也住在这里吗?” 李纨说:“你不懂,人家家里现在有事,怎么能来呢。” 惜春信以为真,便不再追问了。

正说着,贾母等人回来了。一见到薛姨妈,都顾不上寒暄问好,就急忙询问薛蟠的事情。薛姨妈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宝玉在旁边听到有关蒋玉菡的那段事儿,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发问,心里却在琢磨:“他既然回京城了,怎么不来找我呢?” 又看到宝钗也没来,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他正呆呆地想着,恰好黛玉也来请安。宝玉心里稍微高兴了些,便把想念宝钗的念头抛到了脑后,和姐妹们一起在老太太那儿吃了晚饭。饭后大家各自散去,薛姨妈便在老太太的套间里将就住下了。宝玉回到自己房间,换好衣服,突然想起蒋玉菡送给他的汗巾,就问袭人:“你还留着那一年没系过的那条红汗巾子吗?” 袭人回答:“我收着呢。问这个做什么?” 宝玉说:“我随便问问。” 袭人说:“你没听说吗,薛大爷就是因为结交了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才闹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还提这些干什么呢?有这闲工夫瞎操心,倒不如安安静静地读读书,把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儿都抛到脑后。” 宝玉说:“我又没闹什么,就是偶然想起来,有就有,没有就算了,我就随便问一句,你们就这么多话。” 袭人笑着说:“不是我多嘴。一个人要是知书达理,就该积极向上才对。就算心爱的人来了,也得让人家瞧着欢喜、尊敬呀。” 被袭人这么一说,宝玉突然反应过来,说道:“哎呀,坏了!刚才在老太太那儿,人太多了,我都没跟林妹妹说上话。她也没理我,散场的时候她先走了,这会儿肯定在屋里。我得去看看,马上就回来。” 说完就往外走。袭人道:“你快点回来,都怪我起了个头,反倒勾起你的兴致了。”

宝玉也不回应,低着头径直往潇湘馆走去。只见黛玉靠在桌上看书。宝玉走到跟前,笑着说:“妹妹,你早就回来了呀。” 黛玉也笑着说:“你都不理我,我还在那儿干什么!” 宝玉一边笑着解释:“人太多了,大家都在说话,我插不上嘴,所以没跟你说话。” 一边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有的像 “芍” 字,有的像 “茫” 字,还有一个 “大” 字旁边加个 “九” 字,再添上一勾,中间又有个 “五” 字,也有上头是 “五” 字 “六” 字,又添一个 “木” 字,底下还是一个 “五” 字,看着既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你最近学问又见长了呀,都开始看天书了。” 黛玉 “嗤” 的一声笑了,说道:“你还号称念书的人呢,连琴谱都没见过。” 宝玉问:“琴谱我怎么会不知道,可上头的字怎么一个都不认得呢。妹妹,你认得吗?” 黛玉说:“不认得我看它干什么?” 宝玉说:“我不信,从来没听你说过会抚琴。我们书房里挂着好几张琴,前年来了个清客先生,叫嵇好古,老爷还请他弹了一曲。他把琴取下来,说那些琴都不行,还说‘老先生要是有兴致,改天我带琴来请教。’估计我们老爷也不太懂,后来他就没来过了。怎么,你还藏着这本事呢?” 黛玉说:“我哪真会呀。前几天我身体稍微舒服点,在大书架上翻书,看到有一套琴谱,特别有意思,上头讲的琴理很透彻,手法也说得明白,真是古人用来静心养性的好东西。我在扬州的时候也听人讲过琴,还学过一点,只是后来不练了,也就荒废了。真应了那句话‘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前几天看的这几篇琴谱没有曲文,只有琴曲的名字。我又到别处找了一本有曲文的来看着,才觉得有意思。可到底怎么才能弹好,实在太难了。书上说师旷鼓琴,能引来风雷龙凤;孔圣人还向师襄学琴,弹奏一曲就能知道这是文王所作;还有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故事。” 说到这儿,黛玉眼皮微微一动,慢慢低下头去。宝玉听得正入神,连忙说道:“好妹妹,你刚才说的可真有意思,只是我刚才看那些字都不认得,你教教我几个呗。” 黛玉说:“不用特意教,一说你就明白了。” 宝玉说:“我笨嘛,你就教教我那个‘大’字加一勾,中间一个‘五’字的。” 黛玉笑着说:“这个‘大’字和‘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在琴上的九徽处,这一勾加上‘五’字,是右手勾动五弦。这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音,很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手法,这些是讲究弹奏技巧的。” 宝玉高兴得手舞足蹈,说道:“好妹妹,你既然这么懂琴理,我们干嘛不学着弹呢。” 黛玉说:“琴,是用来约束人的。古人制造琴,原本是为了修身养性,涵养人的性情,抑制人的放纵,去除人的奢侈。要是想抚琴,必须选择安静的房间、高雅的书斋,或者在高楼之上,树林山石之中,又或是山巅、水边。再遇到天地清朗平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上一炷香,静静地坐着,心无杂念,气血平和,这样才能与神灵相通,与道融合。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要是没有知音,宁可独自对着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弹奏一番,寄托自己的情趣,这样才不算辜负了这琴。还有一点,指法要好,取音也要好。要是真的想抚琴,首先得衣冠整齐,要么穿鹤氅,要么穿深衣,要像古人那样端庄得体,这才能配得上圣人之器。然后洗净双手,焚上香,这才在榻边坐下,把琴放在案几上,坐在第五徽的位置,正对着自己的胸口,双手再从容地抬起,这样才能心身端正。还要掌握好轻重缓急,收放自如,体态庄重才行。” 宝玉说:“我们就是学着玩玩,要是这么讲究,那可太难了。”宝玉和黛玉正说着话,只见紫鹃走了进来,瞧见宝玉,笑着说道:“宝二爷,今儿瞧着这般高兴呀。” 宝玉笑着回应:“听妹妹讲琴,那叫一个醍醐灌顶,我越听越着迷,自然高兴。” 紫鹃又说:“我说的可不是因为听琴高兴,是说二爷到我们这儿来,这事儿让人高兴。” 宝玉解释道:“早些时候妹妹身体不舒服,我怕打扰她,让她心烦。再加上我又要上学,一来二去,就显得跟妹妹疏远了些。” 紫鹃没等他说完,就赶忙说道:“姑娘这才刚好,二爷既然这么说,坐了这么久,也该让姑娘歇歇了,别老让姑娘讲这些,费神劳心的。” 宝玉连忙笑道:“哎呀,都怪我只顾着听,忘了妹妹讲得累了。” 黛玉也笑着说:“说这些倒也有趣,让我心情畅快,也不算太劳神。只是怕我一直说,你却听不明白。” 宝玉说:“没关系,慢慢琢磨,自然就能懂了。” 说着,便站起身来,说道:“妹妹真该好好歇歇了。明天我就去告诉三妹妹和四妹妹,让她们也都学起来,到时候我就能听她们弹奏了。” 黛玉笑着打趣:“你可真会享受。要是大家都学会了弹琴,你却听不懂,那可不就成了……” 黛玉说到这儿,突然想起自己心里的事儿,便把话咽了回去,不再往下说了。宝玉倒是满不在乎,笑着说:“只要你们能弹,我就爱听,管它懂不懂呢。” 黛玉听了,脸微微一红,笑了起来。紫鹃和雪雁在一旁,也跟着笑了。

宝玉走出房门,只见秋纹带着一个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走过来,说道:“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来,因为里头事儿多,没工夫摆弄,就让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 黛玉一看,这盆兰花里有几枝是双朵的,她心里猛地一动,一时间,也分不清是欢喜还是悲伤,就呆呆地盯着兰花看。此时的宝玉,心思全还在琴上,见状便说:“妹妹有了这兰花,正好可以作一首《猗兰操》了。” 黛玉听了这话,心里却莫名地有些难受。回到房间,她看着兰花,不禁思绪万千:“草木逢春,便能鲜花盛开、枝叶繁茂,可我年纪轻轻,却好似那深秋的蒲柳,柔弱不堪。要是能如愿以偿,身体或许能慢慢好起来,不然的话,只恐怕如同那残春的花柳,怎么经得起风雨的摧残。” 想到这儿,黛玉忍不住又落下泪来。紫鹃在一旁看着黛玉这副模样,实在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刚才宝玉在这儿的时候,大家还那么高兴,这会儿好好地看着花,怎么就伤心起来了呢。紫鹃正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劝解,只见宝钗那边派人过来了。也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