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七回 感秋深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黛玉让宝钗家的仆人进来,相互问了好,接过书信。她让仆人去喝茶,随后打开宝钗的来信,只见上面写道:妹妹我生辰不佳,家运艰难,姐妹孤单,母亲年迈。再加上恶言恶语,从早到晚不停。更遭遇惨祸飞来,仿佛疾风骤雨。深夜辗转难眠,愁绪难以排遣。我们情同手足,你能不为我感到怜悯吗?回想起海棠诗社成立之时,正值清秋,大家赏菊吃蟹,同盟之人欢聚融洽。还记得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的诗句,怎能不感叹我们如同那坚守冷节、遗世留香的秋菊。有感而发,聊作四章,并非无故哀叹,而是以长歌代替痛哭罢了。

悲叹时序更替啊,又到了清秋时节。感慨家道不幸啊,独自承受离愁。母亲健在却难消忧愁,用什么才能忘却烦恼?无法解忧啊,我的内心烦躁不安。第一章。

阴云密布秋风萧瑟,在庭院中踱步,霜打的树叶干枯。该何去何从啊,失去了往日的欢乐。静下心来思量,痛彻肺腑!第二章。

鲔鱼有深潭栖息,仙鹤有桥梁可依。鳞甲类动物潜藏起来,鸟类的羽毛多么修长!挠头询问,前路茫茫,天地广阔,有谁知道我长久的悲伤。第三章。

银河明亮寒气侵袭,月色横斜漏壶的水快要滴尽。忧愁满怀引发我的哀伤吟唱,反复吟唱寄托给我的知音。第四章。

黛玉看完,心中满是伤感。又想:“宝姐姐不把这信寄给别人,单单寄给我,这也是惺惺相惜的情谊啊。” 她正沉思着,只听到外面有人问:“林姐姐在家吗?” 黛玉一面把宝钗的信叠好,一面回应:“是谁呀?” 话刚问出口,就见几个人走了进来,原来是探春、湘云、李纹、李绮。众人相互问好,雪雁倒上茶,大家喝着茶,闲聊了起来。因想起前年的菊花诗,黛玉便说:“宝姐姐自从搬出去后,来了两回,如今干脆有事也不来了,真是奇怪。我看她到底还来不来咱们这儿。” 探春微笑着说:“怎么会不来呢,迟早是要来的。如今是他们家嫂子有些脾气,姨妈上了年纪,又有薛大哥的事,自然得宝姐姐操持一切,哪还能像以前那么清闲呢。” 正说着,忽然听到一阵呼呼的风声,吹落了许多树叶,打在窗纸上。过了一会儿,又飘来一阵清香。众人闻着,都说:“这是从哪儿来的香风?这是什么香味?” 黛玉说:“好像是木樨香。” 探春笑着说:“林姐姐到底还是带着南边人的口音,这都九月了,哪还有桂花呢。” 黛玉笑着说:“就是啊,不然我怎么不说一定是桂花香,只说好像呢。” 湘云说:“三姐姐,你也别说。你可记得‘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在南边,这会儿正是晚桂开放的时候。你只是没见过罢了,等你哪天去了南边,自然就知道了。” 探春笑着说:“我有什么事要去南边?况且这些我早就知道了,用不着你们显摆。” 李纹和李绮只是抿着嘴笑。黛玉说:“妹妹,这可说不定。俗话说,‘人是地行仙’,今天在这儿,明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就像我,本来是南边人,怎么就到了这儿呢?” 湘云拍着手笑道:“今天三姐姐可被林姐姐问住了。不光林姐姐是从南边来这儿的,就是咱们这几个人也不一样。有本来就是北边的;有祖籍是南边,却在北边长大的;也有在南边出生,后来到北边的,今天大家都聚在了一起。可见人都有定数,人和地方,总是各自有缘分的。” 众人听了都点头,探春也只是笑笑。又聊了一会儿闲话,大家便各自散去。黛玉送到门口,大家都说:“你身体才好些,别出来了,小心着了风。”

于是黛玉一边说着话,一边站在门口又跟四人亲切地道别了几句,看着她们出了院子。她回到屋里坐下,只见林鸟归巢,夕阳西下。因为史湘云说起南边的事,黛玉便想着:“要是父母还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山水秀丽,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有众多下人伺候,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说话也不用避讳。坐着香车画舫,看着红杏青帘,尽享尊荣。可如今寄人篱下,虽说有许多人照应,自己却处处都得小心。不知道前世造了什么孽,今生如此孤苦伶仃。真像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啊!” 她一边想着,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思绪之中。

紫鹃走过来,看到黛玉这副模样,心想肯定是刚才说起南边北边的话,触动了黛玉的心事,便问道:“姑娘们说了半天话,想必姑娘又费神了。刚才我让雪雁告诉厨房,给姑娘做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点虾米,配了些青笋紫菜。姑娘觉得怎么样?” 黛玉说:“也行吧。” 紫鹃又说:“还熬了一点江米粥。” 黛玉点点头,又说:“那粥你们俩自己熬就行,不用让厨房熬。” 紫鹃说:“我也怕厨房弄得不干净,我们自己熬。就是那汤,我也跟雪雁和柳嫂儿说了,让他们弄干净些。柳嫂儿说,她会准备妥当,拿到她屋里,让五儿看着炖呢。” 黛玉说:“我倒不是嫌弃人家不干净,只是病了好些日子,许多事都不周全,都麻烦人家。这会儿又要人家准备汤啊粥啊的,难免惹人厌烦。” 说着,眼圈又红了。紫鹃说:“姑娘这是多想了。姑娘是老太太的外孙女儿,又是老太太的心肝宝贝。别人想在姑娘跟前讨好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抱怨。” 黛玉点点头,又问道:“你刚才说的五儿,是不是那天和宝二爷那边的芳官在一起的那个女孩儿?” 紫鹃说:“就是她。” 黛玉问:“没听说她要进府里来吗?” 紫鹃说:“可不是,因为生了一场病,后来病好了才打算进来,可那会儿正好赶上晴雯她们出事,就耽搁下来了。” 黛玉说:“我看那丫头模样倒还干净。” 正说着,外面婆子送汤来了。雪雁出去接,婆子说:“柳嫂儿让我回姑娘,这是五儿做的,没敢在大厨房做,怕姑娘嫌弃不干净。” 雪雁答应着接了进来。黛玉在屋里已经听到了,吩咐雪雁告诉那婆子,让她费心了。雪雁出去说了,婆子便走了。这里雪雁把黛玉的碗筷放在小几上,问黛玉:“还有咱们从南边带来的五香大头菜,拌点麻油醋,怎么样?” 黛玉说:“也行,别太麻烦了。” 雪雁盛上粥,黛玉吃了半碗,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就放下了。两个丫鬟把东西撤下去,擦净小几端走,又换上一张常用的小几。黛玉漱了口,洗了手,便问:“紫鹃,添香了吗?” 紫鹃说:“这就去添。” 黛玉说:“你们把那汤和粥吃了吧,味道不错,还干净。我自己添香就行。” 两个人答应着,到外间吃去了。这边黛玉添了香,独自坐着。刚要拿本书看,只听见园内的风从西边一直吹到东边,穿过树枝,发出唏哗喇的声响。不一会儿,檐下的铁马也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这时雪雁先吃完了,进来伺候。黛玉便问:“天气冷了,我前几天让你们把那些小毛儿衣服晾一晾,晾了吗?” 雪雁说:“都晾过了。” 黛玉说:“你拿一件来给我披上。” 雪雁走去抱来一包小毛衣服,打开毡包,让黛玉自己挑选。只见里面夹着一个绢包,黛玉伸手拿起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宝玉生病时她送的旧手帕,上面还有自己题的诗,泪痕还在,里面还包着剪破的香囊、扇袋,以及宝玉通灵玉上的穗子。原来是晾衣服时从箱子里翻出来的,紫鹃怕遗失了,就夹在了这毡包里。黛玉不看则已,一看也不说要穿哪件衣服了,手里拿着那两方手帕,呆呆地看着上面的旧诗。看了一会儿,不知不觉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紫鹃刚从外间进来,只见雪雁正捧着一毡包衣裳在旁边站着,小几上放着剪破的香囊、两三截扇袋和铰断的穗子,黛玉手里拿着两方旧帕,上面有字迹,正对着流泪。真是: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紫鹃见此情景,知道她是触景生情,回忆起往事,料想劝也没用,只得笑着说:“姑娘还看这些东西做什么,那都是前几年宝二爷和姑娘小时候,一会儿好,一会儿恼,闹出来的趣事。要是像现在这样相敬如宾,哪能把这些东西白白糟蹋了。” 紫鹃这话本是想逗黛玉开心,没想到更勾起了黛玉刚来时和宝玉的旧事,泪水流得更凶了。紫鹃又劝道:“雪雁在这儿等着呢,姑娘披上一件衣服吧。” 黛玉这才把手帕放下。紫鹃连忙拾起,把香袋等物包好拿走。黛玉披上一件皮衣,独自闷闷地走到外间坐下。回头看见案上宝钗的诗信还没收好,又拿出来看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可伤心的心情却是一样的。我也不免作四章,编成琴谱,能弹能唱,明天写好寄给她,就算是和诗吧。” 便叫雪雁把外面桌上的笔砚拿来,蘸墨挥毫,写成四章。又翻出琴谱,借《猗兰》《思贤》两曲的音韵,和自己写的配上,然后写好,准备寄给宝钗。又让雪雁从箱子里把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来,调好弦,练习指法。黛玉本就绝顶聪明,又在南边学过一段时间琴,虽说有些生疏了,但一理就通。弹奏了一番,夜已经深了,便叫紫鹃收拾准备睡觉,暂且不表。

再说宝玉这天起床梳洗后,带着焙茗正要去书房,只见墨雨笑嘻嘻地跑过来,迎面说道:“二爷,今天您可占便宜了,太爷不在书房,都放学了。” 宝玉问:“真的吗?” 墨雨说:“二爷要是不信,您看,三爷和兰哥儿这不回来了。” 宝玉一看,只见贾环和贾兰带着小厮们,两个人笑嘻嘻地,嘴里叽叽呱呱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迎面走来。看到宝玉,都恭敬地垂手站好。宝玉问:“你们俩怎么回来了?” 贾环说:“今天太爷有事,放一天假,明天再去。” 宝玉听了,便转身到贾母和贾政那里禀明情况,然后回到怡红院。袭人问:“怎么又回来了?” 宝玉把事情告诉了她,刚坐了一会儿,就往外走。袭人道:“去哪儿啊,这么着急?就算放学了,依我说也该养养神。” 宝玉站住脚,低下头说:“你说得也对。但好不容易放一天假,还不让我出去走走,你也该可怜可怜我。” 袭人见他说得可怜,笑着说:“随你去吧。” 正说着,饭端来了。宝玉没办法,只得先吃饭,三口两口匆匆吃完,漱了口,一溜烟往黛玉的房间跑去。

宝玉走到门口,只见雪雁正在院子里晾绢子。宝玉问:“姑娘吃完饭了吗?” 雪雁说:“早上喝了半碗粥,懒得吃饭。这会儿正打盹呢。二爷您先到别处转转,过会儿再来吧。” 宝玉只好转身回去。

宝玉无处可去,突然想起已经好几天没见到惜春了,便信步朝着蓼风轩走去。刚到窗前,就见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儿人声都没有。宝玉心想她大概在睡午觉,便不太方便进去。他刚要转身离开,就听到屋里传来轻微的响动,也听不出是什么声音。宝玉停下脚步,仔细再听,过了好一会儿,又传来 “啪” 的一声。宝玉还是没听出来,这时只听到一个人说:“你在这里下了一个子儿,那边你不应招吗?” 宝玉这才知道她们在下大棋,只是一时着急,听不出说话的人是谁。接着,才听到惜春说:“怕什么,你这么吃我,我就这么应你,你再这么吃,我再这么应。我还留了一招呢,终究能连上。” 另一个人又问:“我要是这么吃呢?” 惜春说:“哎呀,我还有一招‘反扑’在这儿呢!我倒没防备到这一步。” 宝玉听着,觉得这声音很熟悉,却又不是贾府里姐妹们的声音。他心想惜春屋里应该没外人,便轻轻掀起门帘走了进去。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栊翠庵的妙玉。宝玉见是妙玉,没敢惊动她们。妙玉和惜春正沉浸在棋局的思考中,也没注意到宝玉进来。宝玉就站在旁边,看她们两人的棋艺。只见妙玉低着头问惜春:“你这个‘边角’的子儿不要了吗?” 惜春说:“怎么不要。你那边都是死子儿,我怕什么。” 妙玉说:“先别把话说太满,试试看。” 惜春说:“我就算把这里的子儿都提起来,看你能怎么样。” 妙玉微微含笑,把边上的子儿一接,然后巧妙地一转手吃子,把惜春的一个边角的子儿都提起来了,笑着说:“这一招叫‘倒脱靴势’。”惜春还没来得及回应,宝玉在旁边忍不住 “哈哈” 笑出声来,这一下可把两个人都吓了一大跳。惜春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进来也不吭声,这么捉弄人吓唬人。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宝玉说:“我早就进来了,一直在看你们俩争这个‘边角’的子儿。” 说着,一边向妙玉行礼,一边笑着问道:“妙公平时轻易不出禅房,今天怎么有机会下凡走一遭啊?” 妙玉听了这话,突然脸一红,也不回答,低下头继续看棋。宝玉自觉刚才的话有些冒失,连忙赔笑着说:“到底还是出家人和我们这些在家的俗人不一样,首先心境就是平静的。心平才能生慧。” 宝玉话还没说完,只见妙玉微微抬了一下眼睛,看了宝玉一眼,又马上低下头去,脸上渐渐泛起红晕。宝玉见她不搭理自己,只好尴尬地在旁边坐下。惜春还想接着下棋,妙玉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下次再下吧。” 说完便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裳,重新坐下,神情有些恍惚地问宝玉:“你从哪里来?” 宝玉正盼着她问这句话,好解释刚才自己冒失的话,可又突然想到:“这会不会是妙玉的机锋呢?” 这么一想,脸也红了,一时答不上话来。妙玉微微一笑,自顾自地和惜春说起话来。惜春也笑着说:“二哥哥,这有什么难回答的,你没听过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吗。这也值得脸红,跟见了生人似的。” 妙玉听了这话,联想到自己,心里猛地一动,脸上一热,肯定也是红了,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于是站起身来说:“我来这儿很久了,该回庵里去了。” 惜春了解妙玉的为人,也没有过多挽留,把她送到门口。妙玉笑着说:“好久没来这里了,路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都要记不清了。” 宝玉说:“要不我来给你带路怎么样?” 妙玉说:“不敢劳驾,二爷请先走。”

于是两人告别了惜春,离开蓼风轩,一路上曲曲折折,快走到潇湘馆时,忽然听到叮咚的声音。妙玉问:“这是哪里传来的琴声?” 宝玉说:“大概是林妹妹在那里抚琴呢。” 妙玉说:“原来她也会这个,怎么平时都没听人提起过?” 宝玉就把黛玉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还说:“咱们去看看她。” 妙玉说:“从古至今只有听琴的说法,可没有‘看琴’的。” 宝玉笑着说:“我本来就说自己是个俗人嘛。” 说着,两人走到潇湘馆外,在假山石上坐下静静地听着,只觉得琴声清脆悦耳。只听见里面低低吟唱道: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停了一会儿,又听见吟唱道: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又停顿了一会儿。妙玉说:“刚才押‘侵’字韵,是第一叠,现在押‘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接着听。” 里面又吟唱道: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妙玉说:“这又是一段。怎么忧思这么深啊!” 宝玉说:“我虽然不懂琴,但听这音调,也觉得太过悲伤了。” 里面又调了一会儿琴弦。妙玉说:“君弦的音调太高了,和无射律恐怕不太协调。” 里面又吟唱道: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惊讶得变了脸色,说:“怎么突然弹出变徵之声?这音韵简直能震裂金石啊。只是太过激了。” 宝玉问:“太过激会怎么样?” 妙玉说:“恐怕难以长久。” 两人正说着,只听见君弦 “嘣” 的一声断了。妙玉立刻站起来,匆匆就要离开。宝玉问:“怎么了?” 妙玉说:“以后你自然会知道,你也别多问了。” 说完就径直走了。这一下把宝玉弄得满心疑惑,没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暂且不提。

单说妙玉回到庵里,早有道婆迎接着,关上庵门。妙玉坐了一会儿,念了一遍《禅门日诵》。吃过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让道婆们去休息,自己把禅床和靠背都整理好,屏气敛息,放下帘子,盘腿坐下,想要断除杂念,回归本真。坐到三更过后,听到屋顶上 “骨碌碌” 一片瓦响,妙玉担心有贼,便下了禅床,走到前轩。只见云影在天空中飘动,月光如水般洒下。那时天气还不算太凉,妙玉独自凭栏站了一会儿,忽然听到屋顶上两只猫一唱一和地叫着。妙玉突然想起白天宝玉说的话,不觉一阵心跳,脸上发热。她连忙收敛心神,回到禅房,重新在禅床上坐下。怎奈心神不宁,思绪如万马奔腾,感觉禅床都摇晃起来,仿佛自己已经不在庵中。一会儿有许多王孙公子来求娶她,又有一些媒婆拉拉扯扯地要扶她上车,她自己不肯去。一会儿又有盗贼来劫持她,持刀拿棍地逼迫她,她只得哭喊求救。这一下,早早惊醒了庵中的女尼和道婆们,大家都拿着灯火过来查看。只见妙玉两手摊开,口中流着白沫。众人急忙叫醒她,却见她眼睛直勾勾的,两颊鲜红,还骂道:“我有菩萨保佑,你们这些强徒想干什么!” 众人都吓得不知所措,纷纷说:“我们都在这儿呢,快醒醒吧。” 妙玉说:“我要回家,你们找个好人送我回去吧。” 道婆说:“这里就是你住的地方啊。” 说着,又叫别的女尼赶紧到观音像前祷告,求了签,翻开签书一看,说是触犯了西南角上的阴人。就有一个说:“对了。大观园中西南角上本来就没人住,阴气重是有的。” 大家一边忙着熬汤送水,一边手忙脚乱地折腾。这个女尼原本是从南边带来服侍妙玉的,自然比别人更加尽心,她守在妙玉身边,坐在禅床上。妙玉转过头问:“你是谁?” 女尼说:“是我呀。” 妙玉仔细瞧了瞧,说:“原来是你。” 便抱住女尼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说:“你就是我的妈呀,你要不救我,我活不下去了。” 女尼一边唤醒她,一边给她揉着身子。道婆倒上茶来,让她喝了,直到天亮她才睡着。女尼赶忙派人去请大夫来看脉,有的大夫说是思虑过度伤了脾脏,有的说是热邪侵入血室,有的说是被邪祟冲撞了,还有的说是内外都受了风寒,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后来请了一位大夫来看,大夫问:“她以前打坐吗?” 道婆说:“向来都打坐的。” 大夫说:“这病是昨夜突然得的吗?” 道婆说:“是的。” 大夫说:“这是走火入魔的缘故。” 众人问:“这病严重吗?” 大夫说:“幸亏打坐时间不长,魔障入体还不深,还有得救。” 于是开了降伏心火的药,吃了一剂后,妙玉的病情稍微有所好转。外面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编造出许多谣言,说:“妙玉年纪轻轻的,怎么能忍得住。况且她长得那么风流标致,又聪明伶俐,以后不知道会便宜了谁呢。” 过了几天,妙玉的病虽然稍有好转,但精神还没有完全恢复,始终有些恍惚。

一天,惜春正坐着,彩屏突然进来禀报说:“姑娘,您知道妙玉师父的事吗?” 惜春问:“她出什么事了?” 彩屏说:“我昨天听邢姑娘和大奶奶说起。她自从那天和姑娘下完棋回去,夜里突然中了邪,嘴里大喊大叫说强盗来抢她,到现在还没好呢。姑娘,您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 惜春听了,沉默不语,心想:“妙玉虽然自认为洁净,可终究尘缘未断。可惜我生在这样的人家,不方便出家。我要是出了家,哪里会有邪魔纠缠,那时便能一念不生,万缘俱灭。” 想到这里,她突然有所领悟,仿佛心有所得,便随口念出一偈: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念完后,她马上让丫头焚香。自己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翻开那本棋谱,把孔融、王积薪等人所着的内容看了几篇。其中 “荷叶包蟹势”“黄莺搏兔势” 都不算新奇,“三十六局杀角势” 一时之间又难以领会和记住,唯独看到 “八龙走马” 这一招,觉得十分有意思。她正在那里琢磨,只听到外面有个人走进院子,连声叫着彩屏。不知道来的是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