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

话说焙茗在门口跟小丫头说宝玉的玉有消息了,小丫头急忙跑回来告诉宝玉。众人听了,都推着宝玉出去问个究竟,大家则在廊下等着听消息。宝玉心里也稍稍松了口气,走到门口问道:“你从哪儿找到的?快拿过来。” 焙茗说:“拿是拿不来的,还得托人作保才能取呢。” 宝玉说:“你快说说是怎么找到的,我好让人去取。” 焙茗说:“我在外面听说林爷爷去测字,就跟着去了。我听到说要到当铺里找,没等他说完,我就跑到好几家当铺去问。我把玉的样子形容给他们看,有一家说有这么一块玉。我说给我吧,那当铺的人说要当票。我问当多少钱,他说当三百钱的有,当五百钱的也有。前几天有个人拿这么一块玉当了三百钱,今天又有人拿一块类似的玉当了五百钱。” 宝玉没等他说完,就说:“你快拿三百或者五百钱去把玉赎回来,我们挑挑看是不是我的那块。” 这时,里头的袭人啐了一口说:“二爷别理他。我小时候听我哥哥常说,有些人卖那种小玉,没钱用了就拿去当。想来家家当铺里都有类似的东西。” 众人正听得一头雾水,经袭人这么一说,想了想,都笑了起来,说:“快叫二爷进来吧,别理那个糊涂家伙了。他说的那些玉,想来不是什么正经物件。”

宝玉正笑着,只见岫烟回来了。原来岫烟跑到栊翠庵见到妙玉,顾不上说别的,就求妙玉扶乩。妙玉冷笑几声,说:“我和姑娘你来往来,是因为姑娘你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人。今天怎么听了外面的谣言,跑来缠着我。况且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扶乩。” 说着,就打算不理岫烟了。岫烟后悔来这一趟,她知道妙玉的脾气就是这样,“可我既然已经说了,不好就这么回去,又不好和她对质她会扶乩的事。” 只得陪着笑脸,把袭人等人因为丢玉性命攸关的情况说了一遍,见妙玉态度稍微缓和了些,便起身拜了几拜。妙玉叹了口气说:“何必为别人操心费力呢。不过我进京以来,向来没人了解我,今天你是破例,我就怕将来会有人没完没了地来纠缠我。” 岫烟说:“我也是一时不忍心,知道你必定是慈悲的。就算将来别人求你,愿不愿意帮在你,谁敢强迫你呢。” 妙玉笑了笑,叫道婆点上了香,又从箱子里找出沙盘和乩架,写了符,让岫烟行礼,祝告完毕后,岫烟起身和妙玉一起扶着乩。没过一会儿,只见那仙乩快速写道: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写完,乩就停下了。岫烟便问请的是哪位仙,妙玉说:“请的是拐仙。” 岫烟把乩语记录下来,请教妙玉怎么解读。妙玉说:“这个我可解不了,连我都不懂。你快拿回去,他们里头聪明人多着呢。” 岫烟只好回来。一进院子,大家都问怎么样了。岫烟来不及详细说,就把记录的乩语递给李纨。众姐妹和宝玉争着看,解读的意思是:“一时半会儿要找是找不到的,不过这玉丢不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不找它自己就出来了。只是这青埂峰不知道在哪里?” 李纨说:“这是仙机隐语。咱们家里哪能跑出个青埂峰来,说不定是谁怕被查出来,把玉扔在有松树的假山石底下了,也不一定。只是‘入我门来’这句话,到底是入谁的门呢?” 黛玉问:“不知道请的是谁!” 岫烟说:“拐仙。” 探春说:“要是仙家的门,那就难进了。”

袭人心里着急,就到处胡乱寻找,每一块石头底下都找遍了,可就是没有找到玉。回到院子里,宝玉也不问找没找到,只是一个劲儿地傻笑。麝月着急地说:“小祖宗!你到底是在哪里丢的,说清楚了,我们就算是受罪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宝玉笑着说:“我说在外面丢的,你们又不信。你现在问我,我怎么知道!” 李纨和探春说:“今天从一大早就开始闹,都到三更天了。你看林妹妹都撑不住,自己回去了。我们也该歇歇了,明天再接着找吧。” 说着,大家都散了。宝玉便去睡下了。可怜袭人等人又哭又想,一整夜都没合眼。暂且不提。

再说黛玉先回到自己住处,想起之前关于 “金玉良缘” 的说法,反而心里高兴起来,暗自想道:“和尚道士的话真的信不得。要是真有金玉良缘,宝玉怎么会把这玉丢了呢。说不定因为我的事,拆散了他们的金玉缘分,也有可能。” 想了半天,心里更踏实了,把这一天的劳累都抛到了脑后,又重新看起书来。紫鹃却觉得身体疲倦,连连催促黛玉睡觉。黛玉虽然躺下了,可又想到海棠花的事,心想 “这块玉原本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不是一般的东西,它的来去肯定有缘由。要是这海棠花预示着好事,那不该丢了这玉呀?看来这花开放得不太吉利,难道宝玉要有什么不好的事?” 不知不觉又伤心起来。可又转而想到喜事上,这花似乎又应该开,这玉似乎也应该丢,就这样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欢喜,一直想到五更天,才睡着。第二天,王夫人等人一大早就派人到当铺里去查问,凤姐也在暗中想办法寻找。一连折腾了好几天,始终没有玉的下落。还好贾母和贾政还不知道这件事。袭人等人每天都提心吊胆,宝玉也好几天没去上学了,整天呆呆的,不说话,没精打采的。王夫人只以为他是因为丢了玉才这样,也没太在意。那天,王夫人正烦闷着,忽然贾琏进来请安,笑嘻嘻地说:“今天听说军机大臣贾雨村派人来告诉二老爷,舅太爷升任内阁大学士,奉旨进京,已经定好在明年正月二十日宣布任命诏书。三百里加急的文书都送出去了,想来舅太爷日夜赶路,半个多月就能到了。侄儿特地回来告诉太太一声。” 王夫人听了,非常高兴。她正愁娘家人少,薛姨妈家又衰败了,兄弟又在外地任职,照应不上。如今忽然听说兄弟拜相回京,王家又要荣耀起来,将来宝玉也有了倚靠,便把丢玉的事稍微放下了一些,天天盼着兄弟进京。

忽然有一天,贾政满脸泪痕,气喘吁吁地走进来说:“你快去告诉老太太,马上进宫。不用带太多人,你服侍老太太进去就行。因为娘娘突然得了重病,现在太监在外面等着,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是痰厥,没法医治了。” 王夫人听了,放声大哭起来。贾政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赶紧去请老太太,说话委婉点,别吓坏了老人家。” 贾政说完,出去吩咐家人准备伺候。王夫人止住眼泪,去请贾母,只说元妃生病了,要进去请安。贾母念着佛说:“怎么又病了!前一回可把我吓坏了,后来又打听错了。这回真希望再错一次啊。” 王夫人一边回答,一边催促鸳鸯等人打开箱子,取出衣服首饰穿戴好。王夫人赶紧回到自己房间,也穿戴整齐,过来伺候贾母。不一会儿,她们出了厅,上轿进宫去了。暂且不提。

再说元春自从被选入凤藻宫后,圣恩隆重,身体发福,行动不免有些费力。每天起居劳累,时常会犯痰疾。因为前几天陪皇帝吃饭回宫,不小心受了寒气,引发了旧病。没想到这次病情特别严重,竟然痰气堵塞,四肢冰冷。一面奏明皇帝,一面马上召太医来诊治。可谁知药也喂不进去,连用了打通关窍的药剂,都不见效。宫里的官员们很担忧,奏请皇帝提前准备后事。所以传旨让贾氏皇亲进宫见驾。贾母和王夫人遵旨进宫,只见元妃口吐痰液,说不出话来,见到贾母,只有悲伤哭泣的样子,却没多少眼泪。贾母上前请安,说了些宽慰的话。过了一会儿,贾政等人的职名递了进去,宫里的女官传奏,元妃眼睛都没法顾及,脸色渐渐变得不好。宫里的太监就要奏报皇帝,又怕派其他妃嫔来看望,皇亲国戚不方便长时间留在宫里,就请他们在外宫等候。贾母和王夫人怎么忍心就这么离开,可无奈这是国家的制度,只好退下,又不敢大声啼哭,只能在心里悲痛。朝门内的官员传来消息。没过多久,只见太监出来,立刻传钦天监的人。贾母就知道情况不妙,却还不敢乱动。过了一会儿,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了。” 这一年是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去世的日子是十二月十九日,已经进入卯年寅月,享年四十三岁。贾母含着悲痛起身,只能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人也已经得到消息,一路上都很悲伤。回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人到厅前,分别站在东西两边,迎着贾母请安,又向贾政和王夫人请安,大家都哭了起来。暂且不提。

第二天一大早,凡是有品级的官员,都按照贵妃的丧礼,进宫请安哭灵。贾政又在工部任职,虽然按照礼仪制度办理丧事,但堂上免不了要应酬周旋,同事们也经常来请教他,所以两头都忙得不可开交,不像从前太后和周妃的丧事那样。只是元妃没有子女,只追谥为 “贤淑贵妃”。这是皇家的制度,就不多说了。只说贾府里的男女每天都进宫,忙得不得了。幸好凤姐最近身体好了一些,还能出来照应家里的事,又要准备迎接王子腾进京,为他接风贺喜。凤姐的哥哥王仁知道叔叔进了内阁,仍然带着家眷来京。凤姐心里高兴,之前的一些烦心事,因为有这些娘家人来,也都抛到了脑后,所以身体反而感觉比之前好了些。王夫人看到凤姐像往常一样办事,又放下了一半的担子,再加上眼见兄弟就要进京,什么事都放心了,心里倒也安静了些。

只有宝玉原本就是没有官职的人,又不念书,代儒知道他家里有事,也不来管他;贾政正忙得不可开交,自然没空去查问他的情况。本以为宝玉能趁着这个机会,天天和姐妹们畅快玩乐,没想到他自从丢了玉之后,整天懒得出门走动,说话也糊里糊涂的。贾母等人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他就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弹。袭人等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又不敢去招惹他,怕他生气。每天把茶饭端到他面前,他就吃,不端来,他也不要。袭人看他这模样,不像是在生气,倒像是生病了。袭人抽空跑到潇湘馆告诉紫鹃,说:“二爷现在这样,求姑娘给他开导开导。” 紫鹃虽然马上告诉了黛玉,可黛玉因为想着亲事肯定是自己的了,现在见了宝玉,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要是他来找我,因为小时候在一起玩,也不好不理他;可要是让我去找他,那可绝对不行。” 所以黛玉不肯过去。袭人又背地里去告诉探春。可探春心里明明知道海棠开得怪异,宝玉丢玉更是奇怪,再加上元妃姐姐去世,料想家道不祥,每天都愁闷不已,哪有心思去劝宝玉。况且兄妹们男女有别,只能过来一两次。宝玉又总是无精打采的,所以探春也不怎么常来了。宝钗也知道宝玉丢玉的事。薛姨妈那天应下了宝玉的亲事,回去就告诉了宝钗。薛姨妈还说:“虽说你姨妈提了这事儿,可我还没最后应准,想着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呢?” 宝钗神色庄重地对母亲说:“妈妈,您这话可就说错了。女孩儿家的终身大事,向来是由父母做主。如今父亲不在了,妈妈您就该拿主意,再不济也该问问哥哥。怎么反倒来问我呢?” 薛姨妈因此更加疼爱宝钗,觉得她虽说从小娇生惯养,可生性贞静懂事。从那以后,在宝钗面前,薛姨妈反而不再提宝玉的事了。宝钗自从听母亲这么一说,自然也不再提 “宝玉” 这两个字。如今虽然听说宝玉丢了玉,心里也很是惊讶疑惑,但不好多问,只能听旁人议论,表现得好像这事跟自己毫无关系。只有薛姨妈打发丫头过来问了好几次消息。她因为自己儿子薛蟠的事忧心忡忡,只盼着哥哥进京,好为薛蟠开脱罪名;又知道元妃已经去世,虽说贾府上下忙乱,但好在凤姐身体好了,能出来料理家事,便也把贾家的事暂且放下了。只是苦了袭人,她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地服侍劝慰,可宝玉却像听不懂似的,袭人只能在心里暗暗着急。

过了几天,元妃的灵柩停放在寝庙,贾母等人去送殡了好些日子。谁知道宝玉一天比一天痴呆,不发烧也不觉得疼痛,只是吃饭没胃口,睡觉也不踏实,甚至说话都颠三倒四。袭人、麝月等人越发慌张,多次向凤姐禀报。凤姐不时过来看看,起初还以为宝玉是因为找不到玉在生气,可如今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只能天天请医生来诊治。煎了好几剂药吃下去,病情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等到问他哪里不舒服,宝玉又说不出来。

直到元妃的丧事办完,贾母惦记着宝玉,亲自到园子里来看望。王夫人也跟着一起来了。袭人等人连忙叫宝玉出去迎接请安。宝玉虽说病着,可每天原本也会起来活动,今天叫他去接贾母,他依旧像往常一样请安,只是袭人在旁边扶着,轻声指点他。贾母见了,便说:“我的儿啊,我还以为你病得怎么样了,所以特意过来看看你。看你现在模样还和以前差不多,我这心可就放下不少了。” 王夫人自然也宽心了些。但宝玉并不回应,只是嘻嘻地笑着。贾母等人进屋坐下,问他话,袭人教一句,他说一句,和往常大不一样,简直就像个傻子。贾母越看越怀疑,便说:“我刚进来的时候,没看出有什么病,可如今仔细瞧瞧,这病可不轻啊,竟像是神魂失散的样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的这病呢?” 王夫人知道这事瞒不住了,又看看袭人那可怜的模样,只好顺着宝玉之前说的话,把去南安王府听戏时丢玉的事,悄悄地跟贾母说了一遍。她心里也很是彷徨,生怕贾母着急,还说:“现在已经派人在四处寻找了,求签问卦都说要到当铺里找,想必总能找着的。” 贾母听了,急得站起身来,眼泪直流,说道:“这块玉怎么能丢呢!你们也太不懂事了,难道老爷也不管这事吗!” 王夫人知道贾母生气了,连忙叫袭人等人跪下,自己收起神色,低着头回道:“媳妇是怕老太太着急,老爷生气,所以都没敢回禀。” 贾母叹气道:“这可是宝玉的命根子啊。就因为丢了这玉,他才变得这么失魂丧魄的。这还得了!况且这玉满城的人都知道,谁捡了去,能那么容易就叫你们找回来吗!赶紧叫人去请老爷,我要跟他说。” 当时,王夫人、袭人等人吓得连忙哀求道:“老太太您一生气,回头老爷更要发火了。现在宝玉还病着,就交给我们拼了命去找吧。” 贾母说:“你们怕老爷生气,有我呢。” 便叫麝月派人去请老爷,不一会儿,传回话来说:“老爷出去会客了。” 贾母说:“不找他也行。你们就说是我说的,暂且先别责罚下人,我叫贾琏来写个赏格,张贴在之前经过的地方,就说有人捡到玉送来的,情愿送银一万两;要是有人知道谁捡了玉,通风报信帮忙找到的,送银五千两。要是真找到了,可别吝惜银子。这么一找,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出来。要是只靠咱们家里这几个人找,就是找一辈子,也找不着。” 王夫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贾母传话给贾琏,让他赶紧去办。贾母又吩咐人:“把宝玉日常用的东西都搬到我那儿去,只派袭人、秋纹跟着过来,其余的人仍旧留在园子里看屋子。” 宝玉听了,始终不说话,只是傻笑。

贾母便拉着宝玉起身,袭人等人搀扶着他们出了园子。回到自己房中,贾母让王夫人坐下,看着人收拾里间屋子安置宝玉,然后对王夫人说:“你知道我的意思吗?我是觉得园子里人少,怡红院里的花树忽枯萎忽开放,有些奇怪。之前靠着那块玉能辟邪,如今玉丢了,我怕邪气容易侵入,所以把他带过来和我一块儿住。这几天先别让他出去,大夫来了就在这儿看病。” 王夫人听了,连忙接口说:“老太太想得自然周到。如今宝玉跟着老太太住,老太太福气大,什么邪祟都能压住。” 贾母说:“什么福气,不过是我屋里干净些,经卷也多,都可以念念,定定心神。你问问宝玉,他觉得好不好?” 那宝玉见问,只是笑。袭人叫他说 “好”,宝玉也就跟着说 “好”。王夫人见这情形,忍不住落下泪来,在贾母这儿,又不敢出声。贾母知道王夫人着急,便说:“你回去吧,这儿有我来照顾他。晚上老爷回来,告诉他不必来见我,也不许跟他提起这事。” 王夫人走后,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照药方给宝玉吃了。暂且不提。再说贾政当晚回家,在车里听到路上有人说:“人要发财,有时候也挺容易的。” 另一个人问:“怎么这么说?” 这人又说:“今天听说荣府里丢了什么哥儿的玉,都贴上招帖儿了,上头写着玉的大小、式样、颜色,还说有人捡了送去,就给一万两银子;送信的还给五千两呢。” 贾政虽然没听得特别真切,但心里很是诧异,急忙赶回府里,便叫门上的人问起这事。门上的人回禀道:“奴才之前也不知道,今儿晌午琏二爷传出老太太的话,叫人去贴帖儿,这才知道的。” 贾政叹了口气说:“家道该衰啊,偏偏生了这么个孽障!他刚出生的时候,满街都是谣言,隔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好了些,这会儿又大张旗鼓地找玉,像什么话!” 说着,急忙走进里面去问王夫人。王夫人便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诉了他。贾政知道这是老太太的主意,又不敢违抗,只能抱怨王夫人几句。然后又走出来,叫人瞒着老太太,背地里把这个帖儿揭下来。可谁知道,早有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把帖儿揭走了。

过了些时候,竟然有人来到荣府门口,声称是来送玉的。家里的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便说:“拿来吧,我给你去回禀。” 那人便从怀里掏出赏格,指给门上的人看,说:“这不是你们府上的帖子吗,上面写明了送玉来的给银一万两。二太爷,你们这会儿看我穷,等我得了银子,可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爱答不理的。” 门上的人听他说话口气强硬,便说:“你好歹让我瞧一瞧,我好给你去回禀。” 那人一开始不肯,后来听人说得在理,便掏出那块玉,托在手掌上晃了晃,说:“这是不是?” 众家人原本都在外面当差,只听说过有玉,却不常见,今天才第一次见到玉的模样。急忙跑到里头,像抢着报喜似的。那天贾政、贾赦出门了,只有贾琏在家。众人回明了情况,贾琏还仔细问是不是真的。门上的人说:“亲眼看见了,可他就是不给奴才,非要见主子,一手交银,一手交玉。” 贾琏听了,也挺高兴,急忙去禀知王夫人,接着又回明了贾母。把个袭人高兴得合起双手念佛。贾母毫不犹豫,连连说道:“快叫贾琏请那人到书房里坐下,把玉取来看看,要是真的,马上送银子。” 贾琏依照吩咐,请那人进来,把他当客人招待,好言好语地说:“要借这玉送到里头给主子看看,等本人确认了,谢银一分不少。” 那人这才把一个红绸子包儿递过去。贾琏打开一看,可不就是那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吗。贾琏平日里原本不太留意这些,今天倒要仔细瞧瞧,看了半天,上面的字也仿佛能认出来,什么 “除邪祟” 之类的字。贾琏看了,高兴得不行,便叫家人伺候着,急忙把玉送去给贾母、王夫人辨认。

这一下,惊动了全家的人,都等着争着要看。凤姐见贾琏进来,便劈手把玉夺过去,没敢先看,直接送到贾母手里。贾琏笑着说:“你就这么点事儿,也不让我立个功。” 贾母打开一看,只见那玉比先前昏暗了许多。一边擦拭,鸳鸯拿来眼镜戴上一瞧,说:“奇怪,这块玉看着倒像是真的,可怎么以前的宝光都没了呢?” 王夫人看了一会儿,也认不出来,便叫凤姐过来看。凤姐看了说:“模样倒挺像,只是颜色不太对劲。不如叫宝兄弟自己看看,他一看就知道了。” 袭人在旁边看着,也觉得未必是原来那块,只是盼着是真的,心里太急切,也不敢说不像。凤姐于是从贾母手中接过玉,和袭人一起拿给宝玉看。这时宝玉刚睡醒。凤姐告诉他:“你的玉找到了。” 宝玉睡眼惺忪,接过玉看都没看,就往地上一扔,说:“你们又来哄我了。” 说着只是冷笑。凤姐连忙把玉拾起来,说:“这可怪了,你都没瞧,怎么就知道是假的呢?” 宝玉也不回答,只管笑。王夫人也走进屋里,见他这样,便说:“这就不用说了。他那块玉原本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稀罕玩意儿,他自然心里有数。想来这个肯定是有人见了帖儿,照着样子做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贾琏在外间屋里听到这话,便说:“既然是假的,快拿来给我,我去问问他,他竟敢拿这种事来糊弄人。” 贾母喝住他说:“贾琏,把玉还给他,让他走吧。他也是穷得没办法了,所以见我们家出了这事儿,就想赚几个钱。如今白白花了钱做了这么个东西,又被咱们认出来了。依我看,别为难他,把玉还他,就说不是我们的,再赏他几两银子。外头的人知道了,才肯一有消息就送来。要是为难了这一个人,以后就算有真的,人家也不敢拿来了。” 贾琏答应着出去了。那人还在外面等着,等了半天不见人来,正在心里发虚,只见贾琏气呼呼地走出来了。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