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一一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话说邢夫人和王夫人听了尤氏这一番话,心里明白惜春出家的想法恐怕难以改变。王夫人无奈地说道:“姑娘想要行善,这或许是前世的缘分,我们确实也拦不住。只是咱们这样的人家,姑娘出家总归不太合适。如今你嫂子同意你修行,也算是个办法。不过有句话得说清楚,头发可以不剃,只要你心诚,不在乎这头发。你看妙玉也是带发修行的,不知道她怎么凡心一动,落得那般下场。姑娘既然主意已定,我们就把你住的房子当作你的静室。服侍你的人也得问问,愿意跟着你的,就不能再提说亲嫁人;不愿意的,再另想办法。” 惜春听了,止住眼泪,向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尤氏等人拜谢。王夫人说完,便问彩屏等人谁愿意跟着姑娘修行。彩屏等人回答:“太太们派谁就是谁。” 王夫人知道她们不情愿,正想着人选。袭人站在宝玉身后,心想宝玉听到这事肯定会大哭,担心他旧病复发。谁知宝玉却叹道:“真是难得。” 袭人心里越发悲伤。宝钗虽然没说话,但观察宝玉的反应,见他执迷不悟,只能暗自落泪。王夫人正要叫众丫头来询问,忽见紫鹃走上前,在王夫人面前跪下,说道:“刚才太太问谁跟着四姑娘,太太觉得我怎么样?” 王夫人说:“这种事怎么能强求,谁愿意自然会说出来。” 紫鹃说:“姑娘修行是她自己的意愿,和其他姐姐们无关。我有句话回禀太太,我并非要拆大家的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思。我服侍林姑娘一场,林姑娘对我的恩情,太太们也都知道,重如泰山,我无以为报。她死了,我恨不得随她而去。可她不是这里的人,我又受主子家的恩典,不能轻易赴死。如今四姑娘要修行,我求太太们派我跟着姑娘,服侍她一辈子。不知太太们准不准。要是准了,那就是我的福气。” 邢夫人和王夫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宝玉听到这儿,想起黛玉,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众人正要问他,他却又哈哈大笑起来,走上前说:“我不该说这话。紫鹃是太太派到我屋里的,我才敢说。求太太准了她吧,成全她的一番好心。” 王夫人说:“以前姊妹出嫁,你哭得死去活来;如今四妹妹要出家,你不但不劝,还说好,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越来越不明白了。” 宝玉说:“四妹妹修行的事已经定了,她主意也很坚定。如果是真的,我有句话告诉太太;要是还没定,我就不敢乱说。” 惜春说:“二哥哥说话真奇怪,一个人的主意要是定了,难道还能扭得过太太们?我和紫鹃想法一样,太太们容我,是我的福气,不容我,我还有一死。我什么都不怕!二哥哥有话就直说。” 宝玉说:“这也不算我泄露什么,这是注定的。我念一首诗给你们听听!” 众人说:“人家正难过,你倒做起诗来。真气人!” 宝玉说:“不是做诗,是我在一个地方看到的。你们听听吧。” 众人说:“行,你念吧,别随口瞎编。” 宝玉也不辩解,便念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李纨和宝钗听了,惊讶道:“不好了,他入迷了。” 王夫人听了,点头叹息,问宝玉:“你到底从哪儿看到的?” 宝玉不便说出实情,回答:“太太不必问,我自有看到的地方。” 王夫人回过神来,仔细一想,哭得更厉害了,说:“你前儿说是玩笑话,怎么突然冒出这首诗?罢了,我知道了,你们想让我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只能由着你们了!但得等我闭眼之后,你们爱怎样就怎样!” 宝钗一边劝说,心里却如刀绞一般,忍不住放声大哭。袭人早已哭得死去活来,幸亏秋纹在一旁搀扶。宝玉既不啼哭,也不劝解,只是默默不语。贾兰和贾环听到这儿,各自走开了。李纨赶忙解释:“肯定是宝兄弟见四妹妹修行,心里太难受,才口不择言说疯话,这作不得数。只是紫鹃的事准不准,让她起来吧。” 王夫人说:“准不准的,反正一个人主意定了,也拗不过来。宝玉说的看来也是注定的。” 紫鹃听了,磕头谢恩。惜春又谢了王夫人。紫鹃又给宝玉和宝钗磕了头。宝玉念了声 “阿弥陀佛!难得,难得。没想到你倒先解脱了!” 宝钗虽然努力克制,也难以忍住悲伤。只有袭人,顾不得王夫人在场,痛哭不止,说:“我也想跟着四姑娘去修行。” 宝玉笑道:“你是好心,可你享不了这份清福。” 袭人哭道:“这么说,我只有死路一条了!” 宝玉听了,心里也觉得难过,只是说不出话来。此时已是五更天,宝玉请王夫人去休息,李纨等人也各自散去。彩屏等人暂时服侍惜春回去,后来被安排嫁人。紫鹃则终身服侍惜春,始终没有改变初衷。这都是后话了。

且说贾政扶着贾母的灵柩一路南下,途中遇到班师回朝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堵,无法快速前行,贾政心里十分焦急。幸好遇到海疆的官员,听说镇海统制被钦召回京,贾政心想探春肯定会回家,心里稍微宽慰了一些。只是打听不到起程的日期,心里又烦躁起来。想到盘缠不够,不得已写了一封信,派人到赖尚荣的任上去借五百两银子,让人沿途迎接,以备不时之需。那人去了几天后,贾政的船才走了十几里。那家人回来,在船上把赖尚荣的回信呈上。信里说了许多难处,只备了五十两白银。贾政看了很生气,立刻让家人把银子送回去,把原信也退了回去,让他不必费心。那家人没办法,只得回到赖尚荣的任所。赖尚荣收到原信和银子,心里很烦闷,知道事情办得不妥当,又添了一百两银子,央求来人带回去,还让帮忙说些好话。哪知道那人不肯带,放下银子就走了。赖尚荣心里不安,立刻写信回家,告诉父亲,让他设法告假赎身。于是赖家托贾蔷、贾芸等人在王夫人面前求情,希望能放赖尚荣出来。贾蔷知道这事办不成,过了一天,假说王夫人不同意,回复了赖家。赖家一边告假,一边派人到赖尚荣的任上,让他称病辞官。王夫人对此一无所知。

贾芸听了贾蔷的假话,心里没了指望,连日在外又输了不少钱,无法偿还,便和贾环商量。贾环本来身无分文,虽然赵姨娘攒了点钱,也早被他花光了,根本没法帮衬别人。他想起凤姐以前对自己刻薄,想趁贾琏不在家,整治巧姐出出气,于是把这个主意告诉贾芸,还故意埋怨贾芸:“你们年纪也不小了,有赚钱的机会又不敢去做,反倒和我这个没钱的人商量。” 贾芸说:“三叔,你这话可就奇怪了,咱们一起玩乐,哪有什么赚钱的事儿。” 贾环说:“前儿不是有人说外藩想买个妾室,你们怎么不和王大舅商量,把巧姐说给他呢?” 贾芸说:“叔叔,我说句不怕你生气的话,外藩花了钱买人,还能和咱们有往来吗?” 贾环在贾芸耳边说了些话,贾芸虽然点头,但只当贾环是小孩子说的话,没当回事。恰好王仁来了,说:“你们俩在商量什么,瞒着我呢?” 贾芸便把贾环的话低声告诉了他。王仁拍手说:“这倒是件好事,还能赚笔银子。只怕你们不敢做,要是你们敢,我是亲舅舅,能做主。只要环老三在大太太面前一说,我再找邢大舅说说,太太们问起来,你们一起说好就行。” 贾环等人商量好后,王仁便去找邢大舅,贾芸则去回禀邢夫人和王夫人,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

王夫人听了,虽然觉得有几分道理,但心里还是不太相信。邢夫人听说邢大舅知道这事,心里挺愿意,便派人把邢大舅找来询问。邢大舅已经听了王仁的话,又想着能分点好处,便在邢夫人面前说:“要说这位郡王,那可是极有身份的。要是应了这门亲事,虽说不是正室,但只要一过门,姊夫的官肯定能恢复,咱们家的声势也能重振。” 邢夫人本来就没主见,被傻大舅一番假话哄得心动,又把王仁找来一问,王仁说得更加热闹。于是邢夫人反倒派人出去追贾芸,让他去说这门亲事。王仁立刻找人到外藩的公馆说了此事。那外藩不清楚底细,便要派人来相看。贾芸又买通了相看的人,说明 “这事儿本来是瞒着全家的,只说是王府相亲。等事成了,有她祖母做主,亲舅舅做媒,不用担心。” 相看的人答应了。贾芸便给邢夫人送信,也回禀了王夫人。李纨和宝钗等人不知道内情,只当是件好事,也都很高兴。

那天,果然来了几个女人,都穿着艳丽的衣服。邢夫人把她们接进去,聊了些家常。来人知道邢夫人是诰命夫人,也不敢怠慢。邢夫人因为事情还没定下来,也没跟巧姐说明,只说有亲戚来探望,让她去见见。巧姐毕竟是个孩子,也没多想,便跟着奶妈过来了。平儿不放心,也跟着一起来了。只见有两个打扮得像宫人的女人,见了巧姐,把她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又起身拉着巧姐的手看了一遍,稍微坐了一会儿就走了。这让巧姐觉得很害羞,回到房间里心里纳闷,心想没这门亲戚,便问平儿。平儿一开始看到来人的架势,心里就猜到**分可能是来相亲的。“可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主,到底不知道是哪家的。要是门当户对的亲事,不该这样相看。看那几个人的样子,不像是本支王府的,倒像是外头的。现在先别跟姑娘说,打听清楚再说。”

平儿心里留意打听。那些丫头婆子都是平儿用过的人,平儿一问,把听到的外头的风声都告诉了她。平儿听了,吓得没了主意,虽然没跟巧姐说,但赶紧跑去告诉李纨和宝钗,求她们告诉王夫人。王夫人知道这事儿不妙,便跟邢夫人说了。怎奈邢夫人相信了兄弟和王仁的话,反而怀疑王夫人不怀好意,说:“孙女儿也长大了,现在琏儿不在家,这事儿我还能做主。况且是她亲舅爷爷和她亲舅舅打听的,难道还能有假!我反正愿意。要是有什么不好,我和琏儿也怪不着别人!”

王夫人听了邢夫人那番话,心里暗自恼火,却也只能强忍着,随便说了几句闲话,便抽身出来,把事情告诉了宝钗,忍不住落下泪来。宝玉赶忙劝慰道:“太太别烦恼,依我看,这事儿成不了。这或许是巧姐儿命中注定要经历这些,只求太太别管了。” 王夫人说道:“你一开口就说疯话。人家都已经说定了,马上就要来接人。要是照平儿说的做,你琏二哥回来还不得埋怨我。别说这是自家侄孙女儿,就算是亲戚家的孩子,也得盼着人家好才行。邢姑娘是咱们做的媒,嫁给你二大舅子,现在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多好。琴姑娘被梅家娶了去,听说日子过得富足安乐。还有史姑娘,是她叔叔做的主,一开始挺好,可如今姑爷得痨病死了,你史妹妹立志守寡,也够苦的。要是巧姐儿错嫁了人家,那我岂不是成了坏人?”正说着,平儿过来探望宝钗,顺便探探邢夫人的口风。王夫人便把邢夫人的话又说了一遍。平儿听后,愣了好一会儿,随后 “扑通” 一声跪下,哀求道:“巧姐儿的终身大事,全指望太太您了。要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姑娘一辈子可就受苦了,等琏二爷回来,又该怎么说呢!” 王夫人无奈地说:“你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快起来,听我说。巧姐儿到底是大太太的孙女儿,她要做主,我能拦得住吗?” 宝玉在一旁劝道:“没事儿的,只要心里明白就行。” 平儿生怕宝玉犯疯病,把事情嚷嚷出去,也没多说话,给王夫人请了安,便转身离开了。

这边王夫人满心烦闷,一阵心口疼,让丫头扶着,勉强回到自己房中躺下,不让宝玉和宝钗过来,只说睡一觉就好。可她心里实在烦闷,听说李婶娘来了,也没心思去接待。这时,贾兰进来请安,回禀道:“今早爷爷那边派人送了一封信来,外头的小厮传了进来。我母亲接到信,正打算过来,可我姥姥来了,就让我先把信呈给太太过目,等会儿我母亲就过来回禀太太。还说我姥姥也要过来呢。” 说着,把信递了上去。王夫人一边接过信,一边问道:“你姥姥来做什么?” 贾兰说:“我也不清楚。我只听我姥姥说,我三姨儿的婆家有消息来了。” 王夫人听了,想起来之前给甄宝玉说亲,定下了李绮,后来下了聘礼,想来是甄家要娶亲了,所以李婶娘来商量这事,便点了点头。她拆开信,只见上面写道:

近因沿途都是海疆凯旋的船只,无法快速前行。听闻探姐随翁婿回京城,不知是否有信寄来?之前接到琏侄的书信,得知大老爷身体欠佳,不知现在是否有确切消息?宝玉和兰哥的考期临近,务必用心用功,不可懈怠。老太太的灵柩到家,还需些时日。我身体安好,不必挂念。此谕宝玉等知悉。月日手书。蓉儿另有禀帖。

王夫人看完,把信又递给贾兰,说:“你拿去给你二叔叔看看,再交给你母亲吧。”

正说着,李纨和李婶娘过来了。她们向王夫人请安问好后,王夫人请她们坐下。李婶娘便把甄家要娶李绮的事说了一遍。大家一起商量了一会儿。李纨问王夫人:“老爷的信,太太看过了吗?” 王夫人说:“看过了。” 贾兰便把信拿给母亲看。李纨看后说:“三姑娘出门好几年了,一直没回来,如今要回京了,太太也能松口气了。” 王夫人说:“我本来心里难受,一想到探丫头要回来了,心里才好受些。只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到。” 李婶娘又问了贾政在路上的情况。李纨对贾兰说:“你瞧见了吧?考期近了,你爷爷惦记着呢。你快拿去给你二叔叔瞧瞧。” 李婶娘问:“他们爷俩又没进过学,怎么能参加考试呢?” 王夫人说:“他爷爷做粮道出门的时候,给他们爷俩捐了个监生的身份。” 李婶娘点了点头。贾兰拿着信出去,去找宝玉。

再说宝玉送王夫人回去后,正拿着《秋水》这篇文章细细研读。宝钗从里屋走出来,见他看得入神,仿佛都忘了周围的一切,便走过去一看,见是这篇文章,心里顿时烦闷起来。她心想,他整天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正经事,长此以往可不行。看他这副模样,料想劝也劝不动,便在宝玉旁边默默坐下。宝玉见她这样,问道:“你这又是怎么了?” 宝钗说:“我想,你我既然结为夫妻,你便是我终身的依靠,这可不只是男女**之事。说起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但自古以来,圣贤都把人品根基看得很重。” 宝玉还没等她说完,就把书放在一旁,微微笑道:“照你说的人品根基,还有什么古圣贤,你可知道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罢了。我们生来就陷在贪嗔痴爱里,像污泥一样,怎么能跳出这尘世的罗网。如今我才明白‘聚散浮生’这四个字,古人说过,却没人能真正领悟。要是真讲人品根基,谁能达到最初的那种境界呢!” 宝钗说:“你既然提到‘赤子之心’,古圣贤所说的赤子之心,是以忠孝为本,可不是指逃避世俗、离群索居、毫无牵挂。尧舜禹汤周公孔子,时刻都把救民济世放在心上,所谓赤子之心,不过是‘不忍’二字。像你刚才说的,忍心抛弃天伦,这像什么话?” 宝玉点头笑道:“尧舜不强求巢父、许由出仕,周武王、周公不强求伯夷、叔齐改变志向。” 宝钗没等他说完,就说道:“你这话更不对了。要是自古以来都是巢父、许由、伯夷、叔齐这样的人,那现在人们为什么还把尧舜周公孔子尊称为圣贤呢!况且你把自己比作伯夷、叔齐,更不像话,伯夷、叔齐生在商朝末年,有诸多难处,才选择隐居。如今是太平盛世,咱们世世代代受国家恩泽,祖父辈享受着荣华富贵。何况你自出生以来,从去世的老太太到老爷太太,都把你视若珍宝。你刚才说的话,自己好好想想对不对。” 宝玉听了,也不回应,只是仰头微笑。宝钗又劝道:“你既然理屈词穷,我劝你从今往后收收心,好好用功读书。只要能考中个功名,就算就此为止,也不辜负天恩祖德了。” 宝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考个功名,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说的‘就此为止,不辜负天恩祖德’,还说到点子上了。” 宝钗还没来得及说话,袭人走过来说:“刚才二奶奶说的那些古圣先贤的事,我们也不懂。我只想着,我们这些人从小辛辛苦苦跟着二爷,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按理说这是我们分内的事,但二爷也该体谅体谅我们。再说二奶奶在老爷太太面前为二爷尽了多少孝道,就算二爷不把夫妻之情当回事,也不能太辜负大家的心意。至于神仙那一套,更是瞎话,谁见过下凡到人间的神仙?哪来的这么个和尚,说了些胡话,二爷就信以为真了。二爷是读书之人,难道他的话比老爷太太的还重要?” 宝玉听了,低下头,默默不语。袭人还想接着说,这时只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隔着窗户问道:“二叔在屋里吗?” 宝玉一听,是贾兰的声音,便站起身来,笑着说道:“你进来吧。” 宝钗也跟着站了起来。贾兰走进来,满脸笑容地给宝玉、宝钗请安,又问候了袭人 —— 袭人也回了礼 —— 然后把书信呈给宝玉看。宝玉接过信,看了之后说道:“你三姑姑要回来了。” 贾兰说:“爷爷既然这么写,那肯定是要回来了。” 宝玉点点头,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贾兰接着问道:“叔叔看到爷爷后面写的,让咱们好好读书的话了吧?叔叔这段时间,恐怕都没写过文章吧?” 宝玉笑着说:“我也打算写几篇,练练手,好去争取这个功名。” 贾兰说:“叔叔既然这样,那就拟几个题目,我跟着叔叔一起写,也好去考场混混,省得到时候交白卷,让人笑话。到时候不但笑话我,人家连叔叔也要笑话了。” 宝玉说:“你不至于那样。” 说着,宝钗让贾兰坐下。宝玉仍坐在原来的位置,贾兰侧身坐了下来。两人谈论了一会儿文章,不知不觉都面露喜色。宝钗见他们爷俩谈得兴致勃勃,便又回到屋里。她心里仔细琢磨宝玉现在的状态,或许他真的醒悟过来了,只是刚才说话时,他单单认可了 “从此而止” 这四个字,这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宝钗心里犹豫不决,只有袭人看到宝玉热衷于谈论文章,提到参加科举考试更是欣然,心中暗自想道:“阿弥陀佛!好不容易像讲四书一样,把二爷劝明白了!” 这边宝玉和贾兰讨论文章,莺儿沏好茶送了过来,贾兰连忙站起来接过。他们又聊了一会儿考场的规矩,以及和甄宝玉一起考试的事情,宝玉似乎也很乐意。过了一会儿,贾兰回去了,把书信留给了宝玉。

宝玉拿着书信,笑嘻嘻地走进来,递给麝月让她收好,然后出去把那本《庄子》收起来,又把几部他向来最喜欢的书,比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的,叫麝月、秋纹、莺儿等人都搬开,放在一边。宝钗见他这番举动,感到十分诧异,为了试探他,便笑着问道:“不看这些书倒也正常,可又何必把它们搬开呢?” 宝玉说:“如今我才彻底明白过来。这些书都没什么价值,我恨不得一把火烧了,才觉得干净。” 宝钗听了,心里更加欣喜。只听宝玉口中低声吟诵道:“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 宝钗没听得太清楚,只听到 “无佛性”“有仙舟” 这几个字,心里又开始疑惑起来,便看着宝玉接下来会有什么举动。宝玉吩咐麝月、秋纹等人收拾出一间安静的屋子,把那些语录、名稿以及应制诗之类的都找出来,放在静室里,自己则真的静下心来,认真用功读书。宝钗这才放下心来。

袭人此时见到的这番情景,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便悄悄地笑着对宝钗说:“到底是奶奶说话有分量,只这么一番谈论,就把二爷劝明白了。只是可惜晚了点儿,马上就要考试了。” 宝钗点头微笑着说:“功名自有定数,中与不中,倒也不在于用功的早晚。只希望他从此一心走正道,不再沾染从前那些歪门邪道就好了。” 说到这里,见屋里没有其他人,便轻声说道:“他这次悔悟回来,固然是好事,但有一件事,我担心他又犯了以前的毛病,和女孩儿们纠缠不清,那可不好。” 袭人道:“奶奶说得对。二爷自从信了那个和尚,才和这些姐妹们疏远了;如今不信和尚了,真怕他又犯以前的毛病。我想奶奶和我二爷原本就不太亲近,紫鹃又走了,现在就剩她们四个。这里面就数五儿有点狐媚劲儿,听说她妈求了大奶奶和奶奶,说要把她讨出去嫁人,不过这两天她还在这里。麝月、秋纹虽然没别的问题,但二爷那几年对她们也有些嘻嘻哈哈的。如今算起来,只有莺儿二爷不太在意,而且莺儿也稳重。我想以后倒茶、做事,让莺儿带着小丫头们服侍就够了,不知道奶奶意下如何。” 宝钗说:“我也考虑到这些,你说得倒也在理。” 从此,便安排莺儿带着小丫头服侍宝玉。

宝玉此后也不出房门,每天只派人去给王夫人请安。王夫人听说他现在的情况,那种欣慰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到了八月初三,这一天正是贾母的冥寿。宝玉早上过来磕头行礼后,便回去了,仍旧回到静室中。饭后,宝钗、袭人等人和姊妹们跟着邢夫人、王夫人在前面屋里闲聊。宝玉独自在静室中,正心诚意地端坐着,忽然莺儿端着一盘瓜果走进来说:“太太让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供品。” 宝玉站起来应了一声,又坐下,说道:“放在那儿吧。” 莺儿一边放下瓜果,一边悄悄地对宝玉说:“太太在那边夸赞二爷呢。” 宝玉微微一笑。莺儿又说:“太太说了,二爷这么用功,等这次进考场考中了,明年再中个进士,做了官,老爷太太就没白盼着二爷了。” 宝玉也只是点头微笑。莺儿忽然想起那年给宝玉打络子的时候,宝玉说过的话,便说道:“要是二爷真考中了,那可真是我们姑奶奶的福气了。二爷还记得那年在园子里,不是二爷让我打梅花络子的时候说的,我们姑奶奶以后会带着我,不知道到哪一个有福气的人家去呢。如今二爷可是有福气的人了。” 宝玉听到这里,心中尘世的杂念又微微一动,连忙收敛心神,平静下来,微笑着说:“照你这么说,我有福气,你们姑娘也有福气,那你呢?” 莺儿的脸一下子红了,勉强说道:“我们不过是当一辈子丫头罢了,能有什么福气!” 宝玉笑着说:“要是真能一辈子当丫头,你的福气可比我们大多了!” 莺儿听这话,觉得又像是疯话,生怕引出宝玉的旧病,便打算离开。只见宝玉笑着说:“傻丫头,我告诉你……” 不知道宝玉又会说出什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