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

齐僖公育有两个女儿,皆是容颜绝美之人。长女嫁给了卫国,也就是卫宣姜,她的故事另有叙述。且说次女文姜,她眼眸似秋水般澄澈,面容如芙蓉般娇美,比起花朵,她更善解人意,比起美玉,她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堪称绝世佳人,有着古今难见的国色天香。不仅如此,文姜博古通今,出口便能成章,因此被称作文姜。世子诸儿,本就是喜好酒色之人,他与文姜虽是兄妹,却各有不同的母亲。诸儿只比文姜大两岁,自幼在宫中便一同行走、一同安坐,玩耍时肆意嬉闹。待文姜渐渐长大,出落得如花似玉。此时,诸儿也已情窦初开,见文姜这般才貌双全,加之她举止略显轻浮,诸儿心中时常生出调戏之意。而文姜生性妖冶放纵,又是个不拘泥于礼义之人,言语间的玩笑,时常涉及市井间的低俗之事,全然不知避忌。诸儿身形高大挺拔,面容白皙,嘴唇红润,天生一副美男子的模样,与文姜在外貌上倒也称得上般配。只可惜二人出生在同一家中,身为兄妹,无法结为夫妻。如今他们相聚一处,男女之间毫无避讳,以至于并肩携手,亲密无间,只差同床共枕了。这也是齐侯夫妇过于溺爱子女,未能提前加以防范,才导致儿女做出违背伦理之事,后来诸儿身遭杀害,国家陷入危机,祸根皆源于此。

自从郑世子忽大败戎师,齐僖公在文姜面前对世子忽的英勇夸赞不已,还提及要与他议婚,文姜心中不胜欢喜。可等到听闻世子忽坚决推辞,她心中郁闷,竟因此染病,出现傍晚发热、清晨发凉的症状,精神恍惚,时而半坐,时而半躺,茶饭不思。有诗为证:“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鸾凰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

世子诸儿以探望病情为由,时常闯入文姜闺房,挨着床边坐下,对她全身轻抚,关切询问疾苦。好在他们在旁人的目光下,并未做出越轨之事。一日,齐僖公偶然到文姜住处探望,见诸儿在房内,便斥责道:“你们虽为兄妹,但也应避嫌。今后只需派宫人前来问候,不必亲自前来。” 诸儿连连称是,退出房间,从此他们见面的机会逐渐减少。没过多久,僖公为诸儿迎娶了宋国女子,鲁国和莒国也都送了陪嫁的女子。诸儿沉醉于新婚生活,与文姜的往来愈发稀少。文姜独守深闺,倍感寂寞,对诸儿的思念愈发浓烈,病情也愈发严重,只是心中的这份辗转情思,难以说出口。正所谓:“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有诗为证:“春草醉春烟,深闺人独眠。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

鲁桓公即位之时,年纪已经不小了,却还未聘娶夫人。大夫臧孙达进谏道:“古时,国君十五岁便要生子。如今国君内宫之主尚未确定,日后继承君位的希望何在?这可不利于宗庙的传承啊。” 公子翚提议:“我听闻齐侯有个爱女文姜,本想许配给郑世子忽,却未能成功。国君何不前去求娶?” 桓公表示赞同,随即派公子翚前往齐国求婚。齐僖公以文姜正在病中为由,请求推迟婚期。宫中之人却将鲁侯求婚的喜讯告知了文姜。文姜本就因思念成疾,听闻此消息,心情稍感舒畅,病情也逐渐减轻。等到齐鲁两国为宋公之事,在稷地相会时,鲁侯当面再次提及婚事。齐侯约定在明年。到了鲁桓公三年,鲁侯又亲自前往嬴地,与齐侯会面。齐僖公被鲁侯的殷勤所打动,便答应了婚事。鲁侯于是在嬴地送上丰厚的聘礼,礼数比寻常更加隆重。僖公十分高兴,约定在秋季九月,亲自送文姜到鲁国成婚。鲁侯便派公子翚前往齐国迎接新娘。

齐世子诸儿听闻文姜即将嫁给他国,从前的爱慕之心再度萌发,他让宫人假托送花给文姜,并附上一首诗:“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收到诗后,领会了其中情意,也回了一首诗:“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诸儿读了她的答诗,知道文姜对自己也有意,思念之情愈发深切。

不久,鲁国派上卿公子翚前往齐国迎接文姜。齐僖公因疼爱女儿,打算亲自送亲。诸儿得知后,向父亲请求:“听闻妹子要嫁给鲁侯,齐鲁两国世代交好,这确实是件美事。但鲁侯既然没有亲自前来迎亲,就必须有亲人前往护送。父亲国事繁忙,不便远行,孩儿虽不才,愿意代父亲走一趟。” 僖公说:“我已亲口答应亲自送亲,怎能失信?” 话还未说完,有人来报:“鲁侯停留在讙邑,专门等候迎亲。” 僖公说:“鲁国是礼仪之邦,在中途迎接新娘,想必是怕我长途跋涉进入他们境内。我不能不去。” 诸儿听后,默默退下。文姜心中也仿佛若有所失。

当时正值秋九月上旬,婚期日益临近。文姜告别六宫妃嫔,前往东宫与哥哥诸儿道别。诸儿设酒款待,两人四目相对,难舍难分,只是元妃在座,而且僖公还派了宫人在一旁守候,他们无法畅所欲言,只能暗自叹息。临别之际,诸儿靠近文姜的车旁,轻声说道:“妹子多保重,莫忘了‘叮咛’之句。” 文姜回应:“哥哥也要保重,日后定有相见之日。” 齐僖公命诸儿留守国内,自己亲自送文姜到讙邑,与鲁侯相见。鲁侯以甥舅之礼相待,设宴席款待。齐僖公的随从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之后,僖公告辞回国。鲁侯带着文姜回到鲁国成亲。一来齐国是大国,二来文姜容颜绝美,鲁侯对她十分宠爱敬重。婚后第三天,文姜到宗庙参拜,大夫和宗妇们都前来朝见君夫人。僖公又派弟弟夷仲年前往鲁国,问候文姜。从此,齐鲁两国关系亲密。这是后话,暂且不表。无名子曾写诗专门讲述文姜出嫁之事:“从来男女慎嫌微,兄妹如何不隔离?只为临歧言保重,致令他日玷中闱。”话说回来,周桓王自从听说郑伯假托王命讨伐宋国,心中大怒。他直接让虢公林父独自执掌朝政,不再任用郑伯。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怨恨桓王,连续五年没有前往朝见。桓王说:“郑寤生太无礼了!若不讨伐他,其他人都会效仿。我要亲自率领六军,前去声讨他的罪行。” 虢公林父劝谏道:“郑国有几代人担任卿士的功劳,如今夺了他的政柄,所以他才不来朝见。不妨先下诏征召他,不必您亲自前往,以免有失天威。” 桓王愤怒地变了脸色,说:“寤生欺骗我,不止一次了。我与寤生誓不两立!” 于是,桓王召集蔡、卫、陈三国,一同兴兵讨伐郑国。当时,陈侯鲍刚刚去世,他的弟弟公子佗,字伍父,杀死太子免后自立为王,追谥鲍为桓公。但国人不服,纷纷逃散。周王派人征兵,公子佗刚刚即位,不敢违抗王命,只得召集兵马,派大夫伯爰诸统领,向郑国进发。蔡国和卫国也各自派兵跟随出征。桓王任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领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任命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领陈国的军队;自己则亲自统帅大军作为中军,左右策应。

郑庄公得知周桓王率领的王师即将到来,便召集诸位大夫商讨应对之策。一时间,群臣都不敢率先发言。正卿祭足率先开口道:“天子亲自带兵前来,指责我们不前去朝见,可谓名正言顺。依我看,不如派遣使者前去谢罪,或许还能转祸为福。” 郑庄公听后,愤怒地说:“天子剥夺了我的政权,如今又对我用兵,我们郑家三代人勤王的功绩,就这样付诸东流。这次若不挫一挫他的锐气,国家社稷恐怕难以保全。” 高渠弥接着说:“陈国与我们郑国向来和睦,他们出兵相助周王,不过是不得已罢了。蔡国和卫国与我们素有仇怨,必然会全力为周王效力。天子盛怒之下亲自出征,其锋芒难以抵挡,我们应该坚守营垒,等待时机。等他们士气懈怠之时,我们再决定是战是和,这样就能掌握主动权。” 大夫公子元进谏道:“以臣子的身份与君主作战,在道理上本就站不住脚,所以我们行动宜速不宜迟。我虽不才,愿献上一计。” 郑庄公问道:“你有什么计策?” 公子元回答:“王师既然分为三路,我们也应组建三军来应对。左右两军都结成方阵,用我们的左军抵挡他们的右军,右军抵挡他们的左军,主公您亲自率领中军对抗天子。” 郑庄公又问:“这样做就一定能取胜吗?” 公子元分析道:“陈佗弑君刚刚即位,国人并不顺从,只是勉强听从征调,他们军心必然不稳。如果我们让右军先去攻打陈军,出其不意,他们必定会四处逃窜。再让左军直扑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蔡卫两**队听闻陈军战败,也会随之溃败。然后我们合兵攻打王师的中军,必定能大获全胜。” 郑庄公称赞道:“你对敌情的分析可谓了如指掌,就像子封还在世一样!”

众人正在商议,边疆官吏来报:“王师已经抵达繻葛,三座营寨相互连接,绵延不断。” 郑庄公说:“只要攻破他们其中一座营寨,其余的就不足为惧了。” 于是,他派大夫曼伯率领一军作为右拒,派正卿祭足率领一军作为左拒,自己则率领上将高渠弥、原繁、瑕叔盈、祝聃等人,将 “蝥弧” 大旗树立在中军。祭足进谏道:“‘蝥弧’大旗是我们战胜宋国和许国时用的。‘奉天讨罪’,用来讨伐诸侯还可以,用来对抗天子就不合适了。” 郑庄公恍然大悟:“我竟没想到这一点!” 随即下令用大旗替换 “蝥弧”,仍然让瑕叔盈执掌,将 “蝥弧” 放入武库,从此不再使用。高渠弥说:“我观察周王,他颇为懂得兵法。这次交战,与往常不同,我建议摆出‘鱼丽’之阵。” 郑庄公问:“‘鱼丽阵’是怎样的?” 高渠弥解释道:“二十五辆甲车为一偏,五名甲士为一伍。每车一偏在前,另外用二十五名甲士跟在后面,填补空缺和漏洞。一旦车上有人受伤,伍中的人就立即补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个阵法极为坚固严密,易于取胜,难以失败。” 郑庄公夸赞道:“好!” 三军渐渐逼近繻葛,便扎下营寨。

桓王听说郑伯出兵抵抗,愤怒得难以言表,恨不得亲自出战。虢公林父赶忙劝谏制止。第二天,双方各自排开阵势。郑庄公传令:“左右两军,不可轻易行动。只等中军大旗挥动,便一齐进兵。”

桓王事先准备了一番指责郑国的言辞,一心等着郑君出来答话,好当阵数落他一番,挫一挫郑国的锐气。然而,郑君虽然列好了阵势,却只是守住阵门,毫无动静。桓王派人前去挑战,却无人回应。一直到了午后,郑庄公估计王师已经疲惫懈怠,便让瑕叔盈挥动大旗。左右两军听到号令,一齐擂响战鼓,鼓声如雷,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且说曼伯率军杀入左军,陈军原本就没有斗志,瞬间便四处奔逃,反而冲乱了周军的阵脚。周公黑肩根本无法阻拦,只得大败而逃。再说祭足率军杀入右军,直朝着蔡国和卫**队的旗号冲去。蔡卫两**队抵挡不住,各自寻找退路,四散奔逃。虢公林父手持宝剑,站在车前,约束士兵:“如有擅自行动者,斩!” 祭足见状,也不敢贸然逼近。林父于是缓缓后退,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再说桓王在中军,听到敌营鼓声震天,知道对方出战了,连忙准备迎战。却只见士卒们纷纷交头接耳,队伍很快就乱了起来。原来,他们看到了溃败的士兵,知道左右两营已经失利,连中军也站不住脚了。此时,郑军如墙一般压了过来,祝聃在前,原繁在后,曼伯和祭足也率领得胜之军,合力围攻。战场上杀得车翻马倒,将领阵亡,士兵死伤无数。桓王连忙传令迅速撤退,自己亲自断后,边战边退。祝聃远远望见绣盖之下,料想那就是周王,便用尽眼力瞄准,一箭射去,正中周王左肩。幸好周王身上铠甲厚实,伤势并不严重。祝聃催车前进,就在这危急时刻,虢公林父赶来救驾,与祝聃展开交锋。原繁和曼伯也一齐上前,各自施展英勇。忽然,郑军中军响起急促的鸣金声,于是双方各自收兵。桓王率军退到三十里外下寨。周公黑肩也赶到了,哭诉道:“陈人不肯出力,才导致战败。” 桓王满脸羞愧地说:“这是我用人不明的过错啊!”

祝聃等人回军后,见到郑庄公说:“我已经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吓得胆战心惊,我正打算追赶,活捉他。为什么要鸣金收兵呢?” 郑庄公说:“本是因为天子不明事理,将我们的忠心视为怨恨,今日迎战,实在是万不得已。依靠诸位爱卿的力量,能够保全国家社稷就足够了,怎敢有更多的奢求!依你所说,将天子抓回来,我们又该如何处置呢?即便射中天子也是不可以的。万一重伤导致天子殒命,我岂不是背上了弑君的罪名!” 祭足说:“主公说得对。如今我们国家的军威已经树立,料想周王必定心生畏惧。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前去慰问,稍微表达一下殷勤之意,让他知道射中肩膀并非主公的本意。” 郑庄公说:“这次出使非你不可。” 于是,他命令准备十二头牛、一百只羊,以及粮草等物,共一百多车,连夜送到周王营内。

祭足再三叩首,口中称:“犯下死罪的臣子寤生,不忍心看到国家社稷灭亡,才率军自卫。没想到军中疏忽,冒犯了天王。寤生惶恐至极!特派遣陪臣我,前来辕门请罪,恭敬地问候天王是否安好。准备了这些微薄的财物,权且充当劳军之用。恳请天王怜悯并赦免我们!” 桓王听后,沉默不语,面露惭色。虢公林父在一旁代为回答:“寤生既然知道自己的罪过,就应当从宽饶恕,来使可以谢恩了。” 祭足再次叩拜后退出,还逐一到各营,都问候了是否安好。史官写诗感叹道:“漫夸神箭集王肩,不想君臣等地天。对垒公然全不让,却将虚礼媚王前。” 髯翁也写诗讥讽桓王,不该轻易兴兵讨伐郑国,结果自取其辱:“明珠弹雀古来讥,岂有天王自出车?传檄四方兼贬爵,郑人宁不惧王威!”

桓王兵败回到周国,心中的愤怒难以平息。他便想要传檄文到四方,共同声讨郑寤生目无天子的罪行。虢公林父劝谏道:“大王这次轻易出兵却丧师辱国,如果传檄文到四方,这是自己宣扬自己的失败。诸侯之中,除了陈、卫、蔡三国,大多与郑国有交情。征兵恐怕不会有人响应,只会被郑国耻笑。况且郑国已经派祭足前来劳军谢罪,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赦免他们,给郑国一条改过自新的路。” 桓王听后,默默无言。从此,他再也不提讨伐郑国的事了。

再说蔡侯因为派兵跟随周王讨伐郑国,在军中探听到陈国发生篡乱,国人都不服公子佗,于是便率领军队袭击陈国。不知道这场战事的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