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 战长勺曹刿败齐

鲁庄公收到鲍叔牙的信后,立刻召见施伯商议,问道:“之前我没有听从你的建议,结果导致兵败。如今,是杀了公子纠对我们有利,还是留下他更有利呢?” 施伯回答说:“小白刚即位,就懂得用人,还在干时打败了我们的军队,他可不是公子纠能比的。况且齐国的军队已经压到边境,我们不如杀了公子纠,与齐国讲和。” 当时,公子纠与管夷吾、召忽都在生窦,鲁庄公便派公子偃带兵前去袭击。公子偃杀了公子纠,将召忽和管仲抓回鲁国。在准备把他们关进囚车时,召忽仰天长叹,悲痛万分地说:“做儿子的为尽孝而死,做臣子的为尽忠而死,这是本分!我要追随子纠于九泉之下,怎能忍受被枷锁束缚的屈辱?” 说完,他一头撞在殿柱上,当场死去。管夷吾则说:“自古以来,君主身边有以死尽忠的臣子,也必定有忍辱负重的臣子。我暂且活着进入齐国,为子纠洗刷冤屈。” 于是,他主动走进了囚车。

施伯私下对鲁庄公说:“我观察管仲的神态,感觉他好像在齐国有人接应,肯定不会死。此人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如果他不死,日后必定会在齐国得到重用,齐国也必然会称霸天下。到那时,鲁国恐怕就要听任齐国驱使了。您不如向齐国请求留下管仲,让他为我们效力。管仲若能活下来,必定会感激我们的恩德。他若感恩于我们并为我们所用,齐国也就不足为惧了。” 庄公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仇人,我们留下他,即便杀了公子纠,齐国的怒火也难以平息。” 施伯说:“如果您认为他不能为我们所用,那不如杀了他,把他的尸体交给齐国。” 庄公说:“好主意。”

公孙隰朋听说鲁国要杀管夷吾,急忙赶到鲁国宫廷,拜见庄公说:“夷吾射中我们国君的衣带钩,我们国君对他恨之入骨,想要亲手杀了他,才能解心头之恨。如果只把他的尸体送回去,就跟没杀他一样。” 庄公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囚禁了管夷吾,并把公子纠和召忽的首级用木匣封好,交给隰朋。隰朋道谢后,带着人离开了鲁国。

管夷吾在囚车中,早已猜到鲍叔牙的计策,但他心里担心:“施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虽然现在放了我,倘若他反悔,派人追回来,我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于是,他心生一计,创作了一首名为《黄鹄》的歌词,教押解他的差役们演唱。歌词是这样的:“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局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差役们学会这首歌词后,一边赶路一边唱,心情愉悦,忘却了旅途的疲惫。马车疾驰,一天的行程相当于平时两天,很快就出了鲁国国境。鲁庄公果然后悔了,派公子偃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空手而回。管夷吾仰天感叹道:“我今天算是重获新生了!”

管夷吾一行人走到堂阜时,鲍叔牙早已等候在此。他看到管夷吾,就像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连忙把他迎进馆舍,说道:“管仲,你平安无事,真是太好了!” 接着,他就命人打开囚车,要放管夷吾出来。管夷吾说:“没有国君的命令,我不能擅自脱逃。” 鲍叔牙说:“没关系,我马上就会向国君举荐你。” 管夷吾说:“我和召忽一同侍奉公子纠,既没能辅佐他登上君位,又不能为他殉难,作为臣子,我的气节已经有亏了。更何况,如今还要转而侍奉仇人?要是召忽泉下有知,肯定会在地下笑话我!” 鲍叔牙说:“成就大事的人,不会在意小小的耻辱;建立大功的人,不会拘泥于小节。你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只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时机。主公志向远大、见识高明,如果能得到你的辅佐,治理齐国,称霸天下都不在话下。到那时,你功盖天下,名扬诸侯,这与坚守匹夫之节、做那些毫无益处的事相比,哪个更有价值呢?” 管夷吾听后,沉默不语。于是,鲍叔牙解开他身上的绳索,把他留在堂阜。随后,鲍叔牙回到临淄去见齐桓公,他先向桓公表示哀悼,接着又祝贺他。桓公问:“为什么要哀悼呢?” 鲍叔牙说:“子纠是您的兄长。您为了国家大义,不得不灭亲,实在是无奈之举,我怎么能不表示哀悼呢?” 桓公又问:“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祝贺我呢?” 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奇才,不是召忽能比的。我已经把他活着带回来了。您得到了一位贤能的相国,我怎么能不祝贺呢?” 桓公说:“夷吾曾射中我的衣带钩,那支箭我至今还留着。我一想起这件事,就恨得咬牙切齿,就算吃了他的肉,也难解我心头之恨,怎么还能用他呢?” 鲍叔牙说:“作为臣子,各自为自己的主公效力。他射您的时候,心里只有公子纠,不知道还有您。您要是任用他,他一定会为您征服天下,岂止是射一个衣带钩那么简单?” 桓公说:“那我姑且听你的,赦免他的死罪。” 于是,鲍叔牙把管夷吾接到自己家中,两人朝夕相处,谈论治国之道。齐桓公为了表彰那些在他即位过程中有功的人,给高氏、国氏等世代公卿都增加了采邑。他还想任命鲍叔牙为上卿,把国家政务交给他处理。鲍叔牙推辞说:“您对我关怀备至,让我免受饥寒之苦,这已经是您对我的恩赐了!至于治理国家,这可不是我能胜任的。” 桓公说:“我了解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鲍叔牙说:“您所说的了解我,不过是觉得我做事小心谨慎、遵循礼法而已。这些只是普通臣子该做的事,并非治理国家的才能。真正治理国家的人,要能对内使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安抚四方夷族,为王室建立功勋,恩泽惠及诸侯,让国家像泰山一样安稳,让君主享有无尽的福泽,功绩永垂不朽,声名流传千秋。这是只有帝王身边的辅佐大臣才能承担的重任,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 桓公听后,不禁面露欣喜之色,他凑近鲍叔牙,问道:“照你这么说,当今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 鲍叔牙说:“您要是不想找这样的人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找,那恐怕只有管夷吾了。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夷吾:在宽厚温和、爱护百姓方面,我不如他;在治理国家,把握关键方面,我不如他;在忠诚守信,赢得百姓信任方面,我不如他;在制定礼仪,推行于四方方面,我不如他;在擂鼓指挥,让百姓敢于冲锋陷阵方面,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你把他带来,我要考考他的学问。” 鲍叔牙说:“我听说‘地位低的人不能指挥地位高的人,贫穷的人不能驱使富有的人,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制约关系亲近的人’。您要是想用夷吾,非得让他担任相国不可,还要给他丰厚的俸禄,用对待父兄的礼节尊崇他。相国,可是君主的副手啊,如果只是把他召来,这是轻视他。轻视相国,也就是轻视君主。对于管仲这样的非凡之人,必须用非凡的礼节对待他。您应该选择一个吉日,亲自到郊外迎接他。这样一来,四方诸侯听说您尊重贤才、礼待士人,而且不计较个人私仇,谁不想为齐国效力呢?” 桓公说:“我听你的。” 于是,他命令太卜选择吉日,到郊外迎接管仲。鲍叔牙仍然把管夷吾送到郊外的公馆中。到了约定的日子,人们让管仲洗了三次澡,又用香料为他熏了三次身。管仲穿上与上大夫同等规格的衣冠袍笏。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他,还和他同乘一辆车进入朝廷。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人山人海,大家都对桓公的举动感到十分惊讶。史官为此作诗道:“争贺君侯得相臣,谁知即是槛车人。只因此日捐私忿,四海欣然号霸君。”

管夷吾进入朝堂,跪地磕头向齐桓公谢罪。桓公亲自将他扶起,还赐给他座位。管夷吾说道:“我本是罪该被俘虏诛杀之人,有幸承蒙您赦免我的死罪,实在是万幸!怎敢再劳您以如此隆重的礼节相待?” 桓公说:“我有问题想问您,您必须先坐下,我才敢请教。” 管夷吾再次拜谢后坐下。桓公问道:“齐国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先前僖公能威服诸侯,号称小霸。但自先襄公政令无常,便引发了大变故。我如今成为国君,人心尚未安定,国势也不够强盛。现在我想要整顿国家政务,建立纲常法纪,应该先从哪里入手呢?” 管夷吾回答道:“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大支柱。如果这四大支柱不能树立起来,国家就会走向灭亡。如今您想要建立国家的纲纪,必须先树立这四大支柱,以此来引导百姓。这样,纲纪建立起来了,国势自然就会振兴。” 桓公又问:“怎样才能管理好百姓呢?” 管夷吾回答说:“想要管理好百姓,必须先爱护百姓,然后为他们安排合适的事务。” 桓公接着问:“爱护百姓的方法是什么呢?” 管夷吾答道:“国君整治公族,家族之长整治家族,让大家相互关联地做事,按照等级赐予俸禄,这样百姓之间就会亲近和睦。赦免以往的罪行,修复旧有的宗族关系,为没有后代的人建立祭祀,百姓就会繁衍增多。减少刑罚,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裕起来。选拔贤能之士,让他们在国内施教,百姓就会懂得礼仪。颁布的政令不随意更改,百姓的行为就会端正。这就是爱护百姓的方法。” 桓公又问:“爱护百姓的方法实行了,那安置百姓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管夷吾回答:“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士人的儿子常常还是士人,农民的儿子常常还是农民,工商业者的儿子常常还是从事工商业,他们习惯了各自的职业,安于本业,不轻易改变,百姓自然就会安定。” 桓公说:“百姓已经安定了,但是武器装备不足,该怎么办呢?” 管夷吾回答:“想要充足武器装备,应当制定赎罪的刑罚:犯重罪的用犀牛皮甲和一支戟来赎罪,犯轻罪的用软皮盾和一支戟来赎罪,犯小罪的分别缴纳不同数量的金钱,有疑问的罪行就予以赦免。对于诉讼双方理由相当的情况,让他们缴纳一束箭,允许他们平息争端。这样金钱就聚集起来了,质量好的用来铸造剑戟,用犬马进行试验;质量差的用来铸造锄头、斧头、铲子等农具,在土地上进行试用。” 桓公问:“武器装备充足了,但是财用不足又该怎么办呢?” 管夷吾回答:“开采山中的矿产铸钱,煮海水制盐,这些利益可以遍及天下。趁机收购天下价格低廉的各种物品储存起来,根据时机进行贸易。设立三百处女闾,用来安顿行商。这样一来,商旅就会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各种货物也会聚集起来,然后对其征税,用来佐助军事费用。如此,财用就可以充足了。” 桓公又问:“财用充足了,然而军队数量不多,兵势不够强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管夷吾回答:“军队贵在精锐,而不在数量众多;贵在军心强大,而不在力量强大。您如果只是整顿军队编制,修整武器装备,天下诸侯也都会这样做,我看不出这样做能取得胜利。您如果想要增强兵力,不如隐藏这种意图,而在实际上进行修整。我请求通过治理内政来寓含军令。” 桓公问:“内政该如何治理呢?” 管夷吾回答:“治理内政的方法,是把国家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个,士之乡十五个。工商业者可以提供充足的财物,士人可以提供充足的兵力。” 桓公问:“怎样做到兵力充足呢?” 管夷吾回答:“五家组成一轨,轨设轨长。十轨组成一里,里设有司。四里组成一连,连设连长。十连组成一乡,乡有良人。就用这种编制作为军令。五家为一轨,所以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率领。十轨为一里,所以五十人为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四里为一连,所以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率领。十连为一乡,所以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个乡设立一个师,所以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个乡的师率领。十五个乡能出兵三万人,组成三军。国君亲自统领中军,高氏、国氏二人各统领一军。在四季的农闲时节,进行田猎:春天叫做搜,用来搜捕未受孕的野兽;夏天叫做苗,用来消除五谷的灾害;秋天叫做狝,通过捕杀禽兽来顺应秋天肃杀的气息;冬天叫做狩,围猎守护来报告一年的收获,让百姓熟悉军事。所以军队编制在里中整齐,军队训练在郊外整齐,内部教化完成后,不要让百姓随意迁徙。同一伍的人祭祀时共享福分,死丧之事相互抚恤,人与人相互为伴,家与家相互为伴,世代居住在一起,从小一起游玩。所以在夜里作战,能听到彼此的声音,足以不迷失方向;在白天作战,能看清彼此的面容,足以不分散。他们的欢乐足以让他们为彼此效命。平时居住时能一同欢乐,战时能一同赴死,防守时能一同坚守,作战时能一同奋勇。有这三万人,就足以在天下横行。” 桓公问:“兵势已经强盛了,可以征讨天下诸侯了吗?” 管夷吾回答:“还不行。周王室尚未衰落,邻国尚未归附,您想要对天下诸侯采取行动,不如尊崇周王室并且亲近邻国。” 桓公问:“具体该怎么做呢?” 管夷吾回答:“仔细审视我国的边界,归还侵占邻国的土地,准备贵重的毛皮、丝织品等礼物去聘问邻国,却不接受他们的财物,这样四方的邻国就会亲近我们。派遣八十名游士,为他们配备车马、衣服、皮裘,多给他们钱财布帛,让他们周游四方,以此来招揽天下的贤士。再派人带着毛皮、丝织品、珍玩等物品,在四方进行贸易,以此来观察各国上下的喜好。选择那些有缺陷的国家进行攻打,可以扩大土地;选择那些**、篡位弑君的国家进行诛杀,可以树立威望。这样,天下诸侯都会相继来齐国朝见。然后率领诸侯侍奉周王室,让他们履行进贡的职责,周王室就会受到尊崇。霸主的名号,您即使想要推辞,也推辞不掉。” 桓公与管夷吾连续交谈了三天三夜,字字都很投机,全然不知疲倦。桓公十分高兴。于是又斋戒了三天,在太庙祭告祖先,想要拜管夷吾为相国。管夷吾推辞不接受。桓公说:“我采纳了您称霸的策略,想要实现我的志向,所以拜您为相国。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管夷吾回答:“我听说大厦的建成,不是靠一根木材;大海的润泽,不是靠一条河流。您如果一定要成就大志,那就需要任用五位杰出的人才。” 桓公问:“五位杰出人才是谁呢?” 管夷吾回答:“在朝堂上应对进退、礼仪娴熟,能分辨言辞的刚柔,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开垦荒地,开辟土地,聚集众多粮食,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我不如宁越;请任命他为大司田。在平原旷野指挥作战,战车行进不混乱,士兵勇往直前,击鼓进军时,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成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判决案件公正合理,不滥杀无辜,不冤枉无罪之人,我不如宾须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进谏必定忠诚,不畏惧死亡,不屈从于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官。您如果想要治理国家、增强兵力,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想要成就霸业,我虽然不才,也会尽力完成您的命令,为您效力。” 桓公于是拜管夷吾为相国,赐给他齐国一年的城市税收。隰朋以下的五个人,都按照管夷吾的推荐,一一被任命官职,各自处理自己的事务。于是在齐国国都的城门上张贴榜文,凡是管夷吾所奏请的富国强兵之策,都依次全部施行。后来,桓公又问管夷吾:“我不幸爱好打猎,又喜好女色,这会不会妨碍我成就霸业呢?” 管夷吾回答:“不会有妨碍。” 桓公问:“那么,怎样才会妨碍霸业呢?” 管夷吾回答:“不了解贤能之人,妨碍霸业;了解贤能之人却不任用,妨碍霸业;任用了却不信任,妨碍霸业;信任了却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妨碍霸业。” 桓公说:“说得好。” 于是专门任用管夷吾,尊称他为仲父,对他的恩宠和礼遇在高氏、国氏之上。规定 “国家有重大政事,先报告仲父,再报告我。有所施行的举措,完全由仲父裁决。” 还禁止国人在言语中直呼管夷吾的名字,无论贵贱,都称他为仲,因为在古代,称呼别人的字是一种尊敬的方式。

鲁庄公听说齐国拜管仲为相国,大怒道:“我后悔没有听从施伯的话,反而被那小子欺骗了!” 于是挑选战车,集结兵力,谋划攻打齐国,以报干时之战的仇。齐桓公听说后,对管仲说:“我刚刚即位,不想频繁地遭受战争,先去讨伐鲁国怎么样?” 管仲回答:“军事政务还没有稳定,不能用兵。” 桓公不听,于是拜鲍叔牙为将领,率领军队直接进犯长勺。鲁庄公问施伯:“齐国太欺负人了,我们怎么抵御他们?” 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可以与齐国抗衡。” 庄公问:“你推荐的是什么人?” 施伯回答:“我认识一个人,姓曹名刿,隐居在东平之乡,从未出仕为官。这个人有真正的将相之才。” 庄公命令施伯去招揽他。曹刿笑着说:“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没有谋略,竟然来问我这个平民百姓吗?” 施伯说:“平民百姓如果有谋略,很快就会成为有权有势的人。” 于是一起去拜见庄公。庄公问:“我们凭什么与齐国作战?” 曹刿说:“军事之事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才能取胜,无法事先预测,希望您借给我一辆战车,让我能在军队中参与谋划。” 庄公喜欢他的话,便与他同乘一辆车,直奔长勺。

鲍叔牙听说鲁侯带兵前来,于是严阵以待。庄公也列好阵势与之对峙。鲍叔牙因为在干时之战中取得胜利,便有了轻视鲁国的想法,下令击鼓进军,率先攻破敌阵的人给予重赏。庄公听到震天的鼓声,也下令击鼓迎战。曹刿制止说:“齐军士气正盛,我们应该静静地等待时机。” 他传令军中:“有敢喧哗的人斩首。” 齐军前来冲击鲁军阵营,鲁军阵营如同铁桶一般,齐军无法冲开,只好后退。过了一会儿,对面的鼓声又响起来,鲁军却寂静无声,好像没有听到一样,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害怕作战罢了。再次击鼓,他们一定会逃跑。” 曹刿又听到鼓声响起,对庄公说:“打败齐国就在此时了,可以赶快击鼓进军!” 从鲁国这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鼓,而从齐国那边来说,已经是第三次击鼓了。齐军见鲁军两次都没有行动,以为他们不会出战,都放松了警惕。谁知鼓声一响,鲁军突然冲了过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让齐军来不及防备,杀得齐军七零八落,大败而逃。庄公想要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我要观察一下。” 于是下车,将齐军列阵的地方,仔细查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远望,过了很久才说:“可以追击了。” 庄公于是驾车追击,追了三十多里才返回,缴获了无数的辎重和武器装备。不知道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