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三回 楚庄王纳谏复陈 晋景公出师救郑

话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两位大夫,都穿着夏姬赠送的贴身衣物,在朝堂上嬉笑玩乐。大夫泄冶听闻此事,赶忙整理好衣襟、拿着笏板,再次快步走进朝门。孔宁和仪行父二人,向来忌惮泄冶为人正直,今日见他不请自来,料想必定是来劝谏的,于是先行向灵公告辞退出。灵公正想从御座上起身,泄冶快步上前,拉住他的衣服,跪地启奏道:“臣听闻‘君臣之间应秉持恭敬,男女之间要有分别’。如今主公未能推行《周南》那样的教化,致使国中有失节的妇人;而且君臣公然做出**之事,还相互炫耀,朝堂之上,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廉耻丧尽,体统全无。君臣间的恭敬、男女间的分别,都已丧失殆尽!不恭敬就会产生轻慢,无分别就会引发混乱,轻慢且混乱,这可是亡国之道啊。君王务必改正!” 灵公听后,自觉羞愧,用袖子遮住脸说:“爱卿不必多言,我很快就会悔悟改正的!”

泄冶告辞走出朝门,孔宁和仪行父二人还在门外探听消息,见泄冶怒气冲冲地出来,赶忙闪进人群中躲避。泄冶早已瞧见,把二人叫出来,责备道:“君王有善举,臣子应当宣扬;君王有不善之处,臣子应当遮掩。如今你们自己做出不善之事,引诱君王犯错,还四处宣扬,让士民都公然知晓,这如何能成为百姓的榜样?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二人无言以对,只能连连称是,接受教诲。泄冶离开后,孔宁和仪行父进宫求见灵公,讲述了泄冶责备君王的话,并说:“主公从今往后可别再去株林游玩了!” 灵公问道:“你们二人还去不去?” 孔宁和仪行父回答说:“他是臣子劝谏君王,与我们无关。我们可以去,君王却不能去。” 灵公激动地说:“我宁可得罪泄冶,也绝不舍弃那快乐的地方!” 孔宁和仪行父又奏道:“主公要是再去,恐怕难以忍受泄冶的唠叨,这可如何是好?” 灵公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泄冶不再多言?” 孔宁说:“若要泄冶不再说话,除非让他开不了口。” 灵公笑着说:“他有自己的嘴巴,我怎么能禁止他开口呢?” 仪行父说:“孔宁的意思,我明白。人死了嘴巴就闭上了,主公为何不下旨杀了泄冶,这样就能享受终身的快乐了!” 灵公说:“我做不到。” 孔宁说:“我派人去刺杀他怎么样?” 灵公点头说:“随你们自己安排。” 二人辞朝出来,聚在一起商议。他们用重金雇来刺客,埋伏在要道上,等泄冶入朝时,突然冲出来将他杀害。国人都以为是陈侯指使的,却不知是孔宁和仪行父二人的阴谋。史臣为此称赞道:“陈丧明德,君臣宣淫;缨绅衵服,大廷株林。壮哉泄冶,独矢直音!身死名高,龙血比心。”

自从泄冶死后,君臣更加肆无忌惮,三人时常一同前往株林。起初一两次还是偷偷摸摸,后来习以为常,公然毫不避讳。国人作了一首《株林》的诗来讥讽他们,诗中写道:“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征舒字子南,诗人出于忠厚,所以诗中不直接提及夏姬,而是说 “夏南”,意思是他们是冲着夏南(征舒)来的。

陈侯本就是个没有德行的人,孔宁和仪行父二人一味奉承迎合,不顾廉耻。再加上夏姬善于周旋,调和关系,竟然弄成了一女三男同欢同乐的荒唐局面,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征舒渐渐长大懂事,看到母亲的所作所为,心如刀绞,只是碍于陈侯的身份,无可奈何。每次听说陈侯要来株林,他往往找借口避开,落得个眼不见为净。而那几个沉迷淫乐的人,也觉得征舒不在更加方便。时光飞逝,征舒年满十八岁,长得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力气很大,还擅长射箭。灵公为了讨夏姬欢心,让征舒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司马,执掌兵权。征舒谢恩后,回到株林拜见母亲夏姬。夏姬说:“这是陈侯的恩典,你应当恪尽职守,为国家分忧,不必分心家事。” 征舒辞别母亲,入朝处理政务。

有一天,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二人又来到株林,住在夏家。征舒因为感激继承爵位的恩情,特意回家设宴,款待灵公。夏姬因为儿子在场,不敢出来作陪。酒喝到兴处,君臣又相互调笑,手舞足蹈。征舒厌恶他们的丑态,退到屏风后面,偷偷听他们说话。灵公对仪行父说:“征舒身材魁梧,有点像你,莫不是你生的?” 仪行父笑着说:“征舒双目炯炯有神,和主公极为相像,肯定是主公的孩子。” 孔宁在一旁插嘴道:“主公和仪大夫年纪还小,生不出他来。他的父亲多得很,是个杂种,连夏夫人自己恐怕都记不清了!” 三人拍手大笑。征舒不听则已,一听这话,羞愤之心顿时难以遏制,正所谓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暗中把夏姬锁在内室,从便门溜出去,吩咐随行的军兵:“把府第团团围住,不许让陈侯和孔宁、仪行父二人跑了。” 军兵领命,齐声呐喊,包围了夏府。征舒身着戎装,手持利刃,带着几个得力家丁,从大门杀了进去,口中大喊:“快抓淫贼!”此时,陈灵公还在那里胡言乱语、嬉笑饮酒。孔宁听到动静,说道:“主公不好了!征舒摆这宴席,没安好心。如今他带兵杀来了,要抓淫贼。快跑吧!” 仪行父说:“前门被围,得从后门走。” 三人经常在夏家进出,对这里的路径都很熟悉。陈侯还指望跑到内室,向夏姬求救,却发现中门被锁,惊慌失措,急忙向后园逃去。征舒在后面紧追不舍。陈侯记得东边马厩有矮墙可以翻越,便朝着马厩跑去。征舒喊道:“昏君,别跑!” 拉开弓,嗖的一箭射去,却没射中。陈侯跑进马厩,想要躲藏,却惊得群马嘶鸣,赶忙又退了出来。征舒刚好赶到,又是一箭,正中陈侯心口。可怜陈侯平国,做了十五年诸侯,今日竟死在马厩之下!孔宁和仪行父见陈侯向东跑,知道征舒肯定会去追,便往西边的射箭场逃去。征舒果然只追陈侯,孔宁和仪行父二人从狗洞钻了出去,没敢回家,光着身子逃到楚国去了。

征舒射死陈侯后,带兵入城,对外只说陈侯酒后暴病身亡,留下遗命立世子午为君,这就是陈成公。陈成公心里痛恨征舒,却又无力制服他,只能隐忍不发。征舒也害怕诸侯兴兵讨伐,便强行逼迫陈侯前往晋国朝见,以此结好晋国。

再说楚国使臣,奉命约陈侯到辰陵会盟,还没到陈国,就听说陈国发生内乱,便返回楚国。恰好孔宁和仪行父二人逃到楚国,他们见到楚庄王,隐瞒了君臣**的实情,只说:“夏征舒造反,杀了陈侯平国。” 这与楚国使臣听到的说法一致。楚庄王于是召集众臣商议。楚国的一位公族大夫,屈氏,名巫,字子灵,是屈荡的儿子。此人容貌英俊,文武双全,只是有个毛病,贪恋女色,特别推崇彭祖的房中术。几年前,他曾出使陈国,遇到夏姬出游,看到她的美貌,又听说她善于养生之术,能保持年轻,心里十分爱慕。此时听说征舒弑君,便想借此机会掳走夏姬,极力劝说楚庄王出兵讨伐陈国。令尹孙叔敖也说:“陈国的罪行应当讨伐。” 楚庄王于是下定决心。这一年是周定王九年,也是陈成公午元年。

楚庄王先传一道檄文到陈国,檄文上写道:“楚王昭告你们:少西氏(夏征舒)弑杀他的国君,神人共愤。你们陈国无力讨伐,寡人将替你们征讨。罪责只归一人,其余臣民,安心听从安排,不要惊慌。” 陈国看到檄文,人人都将罪责归咎于征舒,巴不得楚国来惩治他,于是没有做抵御外敌的准备。

楚庄王亲自率领三军,带着公子婴齐、公子侧、屈巫等一众大将,行军迅速,直抵陈国都城,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安抚百姓,秋毫无犯。夏征舒知道人心怨恨自己,偷偷逃到株林。当时陈成公还在晋国未归。大夫辕颇与诸位大臣商议:“楚王为我们讨伐罪人,诛杀的只是征舒。不如抓住征舒献给楚军,再派使者求和,这样可以保全国家,这是上策。” 群臣都表示赞同。辕颇于是命令儿子侨如,带兵前往株林,捉拿征舒。侨如还没出发,楚兵已经抵达城下。陈国长期政令废弛,况且陈侯不在国内,百姓做主,打开城门迎接楚军。楚庄王整顿队伍进城。众将把辕颇等人带到楚庄王面前,庄王问:“征舒在哪里?” 辕颇回答:“在株林。” 庄王又问:“你们谁不是臣子,为何容忍这个逆贼,不加以讨伐?” 辕颇回答:“不是不想讨伐,而是力量不足。” 庄王随即命令辕颇为向导,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株林,留下公子婴齐的军队驻扎在城中。

再说征舒正打算收拾家财,带着母亲夏姬逃到郑国。就差那么一会儿,楚兵包围了株林,将征舒抓住。楚庄王下令把他囚禁在后车,又问:“怎么不见夏姬?” 派将士搜查她家,在园子里找到了夏姬。婢女荷华逃走了,不知去向。夏姬向楚庄王行再拜之礼,说道:“不幸国乱家亡,我一介妇人,性命全掌握在大王手中。倘若您怜悯宽恕我,我愿意充当婢女供您驱使!” 夏姬容貌艳丽,言辞又端庄文雅,楚庄王一见,心旌荡漾,对众将说:“楚国后宫佳丽虽多,但像夏姬这样的极为少见。我想纳她为妃嫔,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屈巫劝谏道:“不行,不行!主公出兵陈国,是为了讨伐他们的罪行。如果纳夏姬为妃,那就是贪图美色了。讨伐罪行是正义之举,贪图美色则是**之行。以正义开始却以**结束,霸主的行为不该如此。” 楚庄王说:“子灵说得很对,我不敢纳她了。只是这个妇人堪称世间尤物,若再让我看到她,我肯定无法克制自己。” 于是让军士凿开后墙,放她离去。

当时将军公子侧在一旁,也贪恋夏姬的美貌,见楚庄王不打算收留她,便跪地请求:“臣中年丧妻,恳请大王把她赐给我做妻子。” 屈巫又上奏说:“大王不能答应。” 公子侧生气地说:“子灵你不让我娶夏姬,这是为什么?” 屈巫说:“这个妇人是天地间的不祥之物,据我所知:她让子蛮夭折,害死御叔,导致陈侯被杀,夏南丧命,孔宁、仪行父出逃,陈国灭亡,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天下美丽的女子众多,何必非要娶这个**的女子,给自己留下后患呢?” 楚庄王说:“照子灵这么说,我也害怕了!” 公子侧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娶了。只是有一点,你说主公娶不得,我也娶不得,难道你要娶她不成?” 屈巫连忙说:“不敢,不敢!” 楚庄王说:“这女子没人要,大家肯定会争抢。听说连尹襄老最近丧偶,把夏姬赐给他做继室吧。” 当时襄老带兵出征,就在后队。楚庄王把他召来,将夏姬赐给了他,二人谢恩后离去。公子侧也就作罢了。只是屈巫劝谏楚庄王,又阻拦公子侧,本是想把夏姬留给自己;见楚庄王把夏姬赐给襄老,暗暗叹息:“可惜,可惜!” 又心想:“这个老头,怎么能配得上那个妇人?用不了一年半载,她肯定又会成为寡妇,到时候再想办法。” 这是屈巫心里的想法,嘴上却没说出来。楚庄王在株林住了一晚,又回到陈国都城,公子婴齐迎接他进城。楚庄王传令把征舒从栗门押出,处以车裂之刑,就像齐襄公处置高渠弥那样。史臣写诗道:“陈主荒淫虽自取,征舒弑逆亦违条;庄王吊伐如时雨,泗上诸侯望羽旄。”

楚庄王下令处置完征舒后,仔细查看了陈国的版图,决定把陈国灭掉,改为楚国的一个县。他任命公子婴齐为陈公,让他镇守陈国。陈国大夫辕颇等人,都被带回楚国郢都。南方的附属国,听说楚王灭掉陈国回国,都前来朝贺,楚国各个县的长官,自然也不例外。只有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还没回来。当时齐惠公去世,世子无野即位,这就是齐顷公。齐国和楚国一向交好,所以楚庄王派申叔时前往齐国,行吊唁旧君、祝贺新君即位之礼。(这次出使在楚国讨伐陈国之前。在楚庄王回到楚国三天后,申叔时才回来复命,之后便退下,没有说一句祝贺的话。)

楚庄王派内侍传话责备他说:“夏征舒大逆不道,弑杀他的国君,我讨伐他的罪行并将其处死,把陈国版图纳入楚国,正义的名声传遍天下。诸侯和县公们,没有不前来祝贺的,唯独你一言不发,难道你认为我讨伐陈国的举动不对吗?” 申叔时跟随使者求见楚王,请求当面把话说完,楚庄王答应了他。申叔时说:“大王听说过‘蹊田夺牛’的说法吗?” 楚庄王说:“没听说过。” 申叔时说:“如今有个人牵着牛抄近路从别人的田地里经过,踩坏了人家的庄稼,田主一怒之下抢走了他的牛。如果这个案子摆在大王面前,您会怎么判决呢?” 楚庄王说:“牵牛踩坏田地,造成的损失并不多。抢走人家的牛,就太过分了!我要是判决这个案子,会对牵牛的人稍加责备,然后把牛还给他。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申叔时说:“大王对断案如此明白,怎么在处理陈国的事情上却糊涂了呢?征舒有罪,不过是弑杀国君,还没到亡国的地步;大王讨伐他的罪行就足够了。又夺取他的国家,这和牵牛踩田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楚庄王跺脚说:“说得太好了!我从未听过这样的道理!” 申叔时说:“大王既然认为我的话有道理,为什么不效仿归还牛的做法呢?”

楚庄王立刻召见陈国大夫辕颇,问:“陈国国君在哪里?” 辕颇回答说:“之前去了晋国,现在不知道在哪里。” 说完,不禁流下眼泪。楚庄王神色凄惨地说:“我应当重新封立你们的国家,你可以去迎接陈国国君并拥立他。让陈国世世代代归附楚国,不要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辜负我的恩德。” 又召见孔宁和仪行父,吩咐道:“放你们回国,共同辅佐陈国国君!” 辕颇心里明白孔宁和仪行父是陈国的祸根,但不敢在楚王面前说出来,只是含糊地一起拜谢后离开。

他们快出楚国边境时,正好遇到陈国国君陈侯午从晋国回来,陈侯午听说自己的国家已经被灭,也打算前往楚国,面见楚王。辕颇于是向他讲述了楚王的好意,君臣二人一同前往陈国。陈国守将公子婴齐,已经接到楚王的命令,要召回本国,于是把陈国版图交割归还,自己回到楚国去了。这是楚庄王的一大善举。髯翁写诗道:“县陈谁料复封陈?跖舜还从一念新;南楚义声驰四海,须知贤主赖贤臣。”

孔宁回到陈国,不到一个月,大白天仿佛看到夏征舒来索命,因此得了疯病,自己跳进池塘里淹死了。孔宁死后,仪行父梦见陈灵公、孔宁和征舒三人,来抓他到天帝那里去对质,在梦中大为惊恐,从此也得了急病去世。(这就是**之人的报应啊!)

再说公子婴齐回到楚国后,进宫拜见楚庄王,还自称陈公婴齐。楚庄王说:“我已经恢复了陈国,会另外想办法来补偿你。” 公子婴齐便请求把申吕之地赏赐给他,楚庄王准备答应。屈巫上奏说:“申吕之地的赋税,是国家用来抵御晋国侵犯的依靠,不能用来作为赏赐。” 楚庄王于是作罢。等到申叔时告老,楚庄王封屈巫为申公,屈巫没有推辞。公子婴齐因此和屈巫产生了嫌隙。这一年是周定王十年,也就是楚庄王十七年。

楚庄王认为陈国虽然已经归附南方的楚国,但郑国仍然跟随晋国,不肯臣服于楚国,于是和各位大夫商议对策。令尹孙叔敖说:“我们讨伐郑国,晋国必定会来救援,没有大军可不行。” 楚庄王说:“我正是这么想的。” 于是出动全部三军和两广的兵力,浩浩荡荡地向荥阳进发,连尹襄老担任前部将领。出发时,勇将唐狡请求说:“郑国是个小国,不值得劳烦大军出动,我愿意率领自己部下的一百人,提前一天出发,为三军开路。” 襄老赞赏他的志向,同意了他的请求。唐狡所到之处奋力作战,阻挡他的敌人纷纷战败,军队一路畅通无阻,每天晚上还清扫营地,等待大军到来。楚庄王率领众将直接抵达郑国郊外,没有遇到一兵一卒的阻拦,也没有耽误一天行程。楚庄王对行军如此神速感到奇怪,对襄老说:“没想到你年纪大了却更加勇猛,竟然如此奋勇前进!” 襄老回答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奋力作战的结果。” 楚庄王立刻召见唐狡,想要重重赏赐他。唐狡回答说:“我已经受到君王很多赏赐,今天只是聊表报效之心,怎么敢再接受赏赐呢?” 楚庄王惊讶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你,你在哪里受过我的赏赐?” 唐狡回答说:“在绝缨会上,拉住美人衣袖的人就是我。承蒙君王不杀之恩,所以我舍命相报。” 楚庄王叹息说:“唉!如果我当时点烛治罪,怎么能得到此人拼死效力呢?” 他命令军正记录下唐狡的首功,等平定郑国之后,准备重用他。唐狡对别人说:“我得罪了君王,君王隐瞒不杀我,所以我要报答他。然而既然已经说清楚了,我不敢以罪人身份求取日后的赏赐。” 当晚,唐狡就逃走了,不知去向。楚庄王听说后,感叹道:“真是一位壮烈之士啊!”

大军攻破郑国郊关,直接抵达城下。楚庄王下令,在城的四面修筑长长的围墙进行围攻,一共十七天,日夜不停。郑襄公依仗晋国的救援,没有立即求和。郑**士死伤众多。城东北角崩塌了几十丈,楚国士兵正要登城,楚庄王听到城内哭声震天,心中不忍,指挥军队后退了十里。公子婴齐进言说:“城墙已经塌陷,正可乘势攻城,为什么要退兵呢?” 楚庄王说:“郑国知道了我们的威力,还不知道我们的仁德,暂且退兵以显示仁德。看看他们的态度,再决定是进是退。” 郑襄公听说楚军退兵,怀疑晋国的救兵已经到了,于是驱使百姓修筑城墙,男女都上城巡逻防守。楚庄王知道郑国没有投降的意思,又进兵包围了郑国。郑国坚守了三个月,实在支撑不住了。楚国将领乐伯率领众人从皇门率先登城,劈开城门。楚庄王下令,不许抢掠,三军纪律严明。楚军行进到宽阔的道路上时,郑襄公袒露上身,牵着羊来迎接楚军,致辞说:“我没有德行,不能侍奉大国,让君王发怒,带兵来到我的国家,我知道自己有罪!是存是亡,是生是死,都听从君王的命令。如果您念及先人的友好关系,不立刻消灭我的国家,延续我的宗庙祭祀,让我国能够像附属国一样,那就是君王的大恩大德了!” 公子婴齐进言说:“郑国力量耗尽才投降,赦免他们还会再次反叛,不如灭掉他们。” 楚庄王说:“如果申公还在,又会用‘蹊田夺牛’的道理来责备我了!” 随即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郑襄公亲自来到楚军营地,谢罪请求结盟,并留下他的弟弟公子去疾作为人质。

楚庄王率领军队向北班师,驻扎在郔地,这时谍报传来:“晋国任命荀林父为大将,先谷为副将,出动六百辆兵车,前来救援郑国,已经渡过黄河。” 楚庄王问众将说:“晋军就要到了,我们是回去,还是迎战?” 令尹孙叔敖回答说:“郑国还没有归服时,和晋国交战是应该的;现在已经得到郑国了,又要和晋国结仇,有什么用呢?不如保全军队回国,万无一失。” 宠臣伍参上奏说:“令尹的话不对。郑国认为我们力量不够,所以跟随晋国;如果晋国来了我们就避开,那真的显得我们不如晋国了。而且晋国知道郑国跟随楚国,一定会派兵到郑国,晋国来救援,我们也去救援,不也可以吗?” 孙叔敖说:“去年进入陈国,今年进入郑国,楚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作战不能取胜,即使吃了伍参的肉,又怎么能赎罪呢?” 伍参说:“如果作战取胜,那就说明令尹没有谋略;如果不能取胜,我的肉将被晋军吃掉,哪里还能轮到楚国人吃呢?”

楚庄王于是遍问众将,给每人发一支笔,让他们写在手掌上,主战的写 “战” 字,主退的写 “退” 字。众将写完后,楚庄王让他们张开手掌查验。只有中军元帅虞邱,以及连尹襄老、副将蔡鸠居、彭名四个人,手掌上写的是 “退” 字,其他公子婴齐、公子侧、公子谷臣、屈荡、潘党、乐伯、养繇基、许伯、熊负羁、许偃等二十多人,都写的是 “战” 字。楚庄王说:“虞邱老臣的意见,和令尹的一致,说‘退’的是对的。” 于是传令军队向南折返,第二天到黄河边饮马后回国。

伍参连夜求见楚庄王说:“君王为什么害怕晋国,要把郑国拱手让给他们呢?” 楚庄王说:“我并没有放弃郑国。” 伍参说:“楚**队在郑国城下驻扎了九十天,才刚刚使郑国归服。现在晋国来了楚国却离开,让晋国能够以救援郑国为功劳而收服郑国,楚国从此就再也得不到郑国了,这不是放弃郑国又是什么呢?” 楚庄王说:“令尹说和晋国作战未必能取胜,所以才要离开。” 伍参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荀林父刚刚担任中军将领,在众人中还没有树立起威信。他的副将先谷,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依仗着家族世代的功勋,而且刚愎自用、不讲仁义,不是能服从命令的将领。栾氏、赵氏这些人,都是累世名将,各有各的想法,号令不统一。晋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打败他们很容易。况且大王作为一国之主,却躲避晋国的各位大臣,会被天下人耻笑,更何况还想得到郑国呢?” 楚庄王惊讶地说:“我虽然不善于用兵,怎么会在晋国众臣之下呢?我听从你的意见,和晋国作战!” 当晚就派人告诉令尹孙叔敖,把战车的车辕都改为向北,进军到管城,等待晋军到来。不知道这场战争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