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纵属亡师 孟侏儒托优悟主

晋景公即位三年时,听闻楚王亲自讨伐郑国,便打算出兵救援。于是任命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为副将;士会为上军元帅,郤克为副将;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为副将。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此外还有部将魏锜、赵旃、荀罃、逢伯、鲍癸等数十员,总共出动六百辆兵车,在夏六月从绛州出发。

大军抵达黄河口时,前哨侦察得知,郑城被楚军围困已久,因盼不到救援,已经向楚国投降,而楚军也准备向北撤兵了。荀林父召集众将商议接下来的行动。士会说:“救援已经来不及,与楚国交战也师出无名,不如班师回朝,等待下次机会。” 荀林父觉得有理,便下令众将准备班师。

这时,中军的一员上将挺身而出,说道:“不行,不行!晋国之所以能称霸诸侯,是因为能扶持危难的国家。如今郑国因救援不至,不得已向楚国投降,如果我们打败楚国,郑国必定会重新归附晋国。现在抛弃郑国,躲避楚国,小国还能依靠谁呢?晋国也将无法再称霸诸侯了!元帅如果一定要班师,小将我情愿率领本部人马继续前进。” 荀林父一看,说话的是中军副将先谷,字彘子。荀林父说:“楚王就在军中,楚军兵强将广,你带领偏师独自前进,就如同把肉丢给饿虎,能有什么用呢?” 先谷咆哮着大叫:“我要是不去,别人会说堂堂晋国,竟然没有一个敢作战的人,这难道不可耻吗?此行就算死在阵前,也能保全志气。” 说完,径直走出营门。

先谷遇到赵同、赵括兄弟,便告诉他们:“元帅害怕楚国,打算班师,我将独自渡河前进。” 赵同、赵括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我们兄弟愿意率领本部人马跟随你。” 这三人不遵守将领的命令,擅自率军渡过了黄河。荀首发现赵同不见了,军士报告说:“已经跟随先将军去迎战楚军了。” 荀首大惊,赶忙告诉司马韩厥。

韩厥特地来到中军,拜见荀林父,说:“元帅难道没听说彘子已经渡河了吗?他如果遭遇楚军,必定会战败。您总领中军,彘子却让军队受损,罪责就全在您身上了。您打算怎么办呢?” 荀林父惊慌地询问对策。韩厥说:“事已至此,不如三军一起前进。如果获胜,您就有功劳。万一失败,六个人共同分担责任,不比您独自承担罪责要好吗?” 荀林父下拜说:“你说得对。” 于是传令三军一起渡河,在敖、鄗二山之间扎营。先谷高兴地说:“我就知道元帅不会违背我的意见。”

话说郑襄公得知晋军兵强马壮,担心一旦晋军战胜,会追究郑国归附楚国的罪责,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大夫皇戍进言说:“我请求作为国君的使者前往晋军,劝说他们与楚国交战。如果晋军获胜,我们就归附晋国;如果楚军获胜,我们就归附楚国,选择强大的一方侍奉,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郑伯认为这个计谋不错,便派皇戍前往晋军,传达郑伯的命令:“我们国君盼望着贵国的救援,就像盼望及时雨一样。因为国家即将危亡,才暂时向楚国投降,以图自救,并非胆敢背叛晋国。楚军战胜郑国后骄傲自大,而且长期在外作战,已经疲惫不堪。晋国如果进攻,我们郑国愿意作为后援。” 先谷说:“打败楚国,收服郑国,就在此一举了。” 栾书却说:“郑国人反复无常,他们的话不可信。” 赵同、赵括则说:“属国来助战,这样的机会不可错过。彘子说得对。” 于是他们不听从荀林父的命令,和先谷一起,竟然与皇戍定下了与楚国作战的约定。

谁知道郑襄公又另外派使者前往楚军中,也劝说楚王与晋国交战,这分明是两边挑拨,坐观成败的意思。孙叔敖顾虑晋军兵力强盛,对楚王说:“晋人没有决战的意图,不如我们主动求和。如果求和不成,再交战,那么理亏的就是晋国了。” 庄王觉得有道理,便派蔡鸠居前往晋军,请求罢战讲和。荀林父高兴地说:“这是两国的福气啊!” 先谷却对着蔡鸠居大骂:“你们夺走我们的属国,又想用和谈来拖延我们。就算我家元帅愿意讲和,我先谷绝对不答应,一定要杀得你们片甲不留,才显我先谷的本事!赶紧回去告诉你们楚王,让他早早逃走,饶他一条性命!” 蔡鸠居被骂得狗血淋头,抱头鼠窜。刚要出营门,又遇到赵同、赵括兄弟,他们拔剑指着蔡鸠居说:“你要是再来,先让你吃我一剑!” 蔡鸠居出了晋营,又碰到晋将赵旃,赵旃拉弓对着他,说:“你就是我箭下的肉,早晚要把你擒住!麻烦你传个话,让你们那个蛮王小心点!”

蔡鸠居回到楚营,将这些事奏知庄王。庄王大怒,问众将:“谁敢去挑战?” 大将乐伯应声而出:“我愿意去!” 乐伯乘坐一辆战车,许伯为御者,摄叔为车右。许伯驾车快如疾风,径直逼近晋军营地。乐伯故意代替许伯握住缰绳,让许伯下车整理马匹和马鞅,以此显示自己的从容。有十几个晋军游兵经过,乐伯不慌不忙,一箭射去,就射倒一人;摄叔跳下车,单手就生擒一人,然后飞身上车,其余的晋军吓得大喊着逃走了。许伯继续驾车,朝着楚营飞驰而去。晋军得知楚将挑战还杀了人,便分成三路追赶过来。鲍癸在中间,左边有逢宁,右边有逢盖。乐伯大声喝道:“我左边射马,右边射人,如果射错了,就算我输!” 于是将雕弓拉满,左右开弓,一箭接着一箭射去,箭无虚发,十分精准。左边连续射倒三四匹马,马倒下后,战车就无法行动了。右边逢盖的面门也中了一箭,被箭射伤的军士众多。左右两路的追兵都无法前进,只有鲍癸紧紧跟在后面,眼看就要追上了。乐伯只剩下一支箭,搭在弓上,正要射鲍癸,心想:“我这箭要是射不中,必定会被对方抓住。” 正在转念间,战车飞驰之际,跑出一头麋鹿,从乐伯面前经过。乐伯灵机一动,一箭朝着麋鹿射去,正好射中麋鹿的心脏。他让摄叔下车取了麋鹿,献给鲍癸,说:“希望这能充当您随从的食物。” 鲍癸见乐伯箭术如此高超,心中正害怕,便借着乐伯献麋鹿的机会,假意感叹道:“楚将有礼,我不能冒犯。” 于是指挥左右人马回车。乐伯不紧不慢地返回楚营。有诗为证:“单车挑战骋豪雄,车似雷轰马似龙。神箭将军谁不怕?追军缩首去如风。”

晋将魏锜得知鲍癸放走了乐伯,心中大怒,说:“楚人来挑战,晋国却没有一个人敢到军前,恐怕会被楚人笑话。小将我也愿意乘坐一辆战车,去探探楚国的实力。” 赵旃说:“小将我愿意和魏将军一起去。” 荀林父说:“楚国先来求和,然后才挑战。你们如果到了楚军那里,也要先谈谈和议,这才符合礼节。” 魏锜回答说:“小将我这就去请和。” 赵旃先送魏锜上车,对魏锜说:“将军去报复蔡鸠居出使之事,我去报复乐伯挑战之事,我们各做各的事。”

上军元帅士会听说赵旃、魏锜请求前往楚军,急忙来见荀林父,想要阻止他们。等他赶到中军时,这二将已经出发了。士会私下对荀林父说:“魏锜、赵旃自恃先辈的功劳,却得不到重用,心中常常心怀不满。况且他们血气方刚,不知进退,这次前去必定会激怒楚军。倘若楚军突然袭击我们,我们用什么来抵御呢?” 这时,副将郤克也来说:“楚国的意图难以捉摸,我们不可不防备。” 先谷却大叫道:“早晚都要厮杀,还防备什么!” 荀林父拿不定主意。士会退出来后对郤克说:“荀伯就像个木偶啊!我们应该自己想办法。” 于是让郤克约会上军大夫巩朔、韩穿,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分成三处,埋伏在敖山之前。中军大夫赵婴齐也担心晋军战败,提前派人在黄河渡口准备了船只。

再说魏锜一心嫉妒荀林父担任将领,想要败坏他的名声,在荀林父面前说去求和,到了楚军中,却直接请战然后返回。楚将潘党知道蔡鸠居出使晋营时受了晋将的辱骂,如今魏锜前来,正好可以报仇。他急忙赶到中军,此时魏锜已经出营离开了,于是策马追赶。魏锜走到大泽时,见追兵紧迫,正准备迎战,忽然看见泽中有六头麋鹿,他想起楚将乐伯射麋之事,便弯弓搭箭,也射倒一头麋鹿,让御者献给潘党,说:“之前承蒙乐将军赐给食物,现在我以此相报。” 潘党笑着说:“他是想让我照着之前的样子做啊!我要是继续追,就显得我们楚人无礼了。” 于是也让御者回车返回。魏锜回到晋营,谎称:“楚王不准讲和,一定要交锋,决一胜负。” 荀林父问:“赵旃在哪里?” 魏锜说:“我先走,他在后面,没有碰到。” 荀林父说:“楚国既然不准和,赵将军必然会吃亏。” 于是派荀罃率领二十辆軘车、一千五百名步卒,前去迎接赵旃。

赵旃在夜里来到楚军营地,在军门外面铺好席子,从车中取出酒,坐在那里饮酒。他让二十多个随从学说楚语,四下巡逻,得知了楚军的军号,混入营中。有士兵察觉他们是假冒的,上前盘问,这些人拔刀砍伤了士兵。楚营中顿时大乱,纷纷举火搜捕贼人,抓住了十几个人,其余的人逃出去,看见赵旃还安稳地坐在席子上,便扶起他,登上战车,却发现御人已经被楚军杀死了。

天色渐渐明亮,赵旃亲自驾车,可是马饿了跑不快。楚庄王听说营中有贼人逃走,亲自驾驶战车,率兵追赶,速度很快。赵旃担心被追上,便弃车逃进万松林里。楚将屈荡看见了,也下车追赶。赵旃把铠甲和下裳挂在小松树上面,轻身逃脱。屈荡取了铠甲、下裳以及车马,献给庄王。正要回车,望见一辆战车飞驰而来,一看,原来是潘党。潘党指着北面扬起的车尘,对楚王说:“晋军大队人马来了!” 其实这车尘是荀林父派来迎接赵旃的軘车。潘党远远望见,误以为是晋军主力,不免夸大其词,吓得庄王脸色如土。

忽然听到南方鼓角喧天,为首一位大臣,带着一队车马飞驰而来。这位大臣是谁呢?原来是令尹孙叔敖。庄王心下稍微安定,问:“相国怎么知道晋军来了,赶来救我?” 孙叔敖回答说:“我不知道。只是担心君王轻易前进,误闯进晋军之中,所以我先来救驾,随后三军都会赶到。” 庄王再次向北望去,见扬起的尘土不高,说:“这不是大军。” 孙叔敖说:“《兵法》上说:‘宁可我们逼迫敌人,不能让敌人逼迫我们。’众将既然都已经到齐,大王可以传令,只管向前冲杀。如果挫败晋军的中军,其余两军就无法立足了。”庄王果然传令,让公子婴齐和副将蔡鸠居率领左军进攻晋军上军;公子侧和副将工尹齐率领右军进攻晋军下军;自己则率领中军两广的人马,直捣荀林父的大营。庄王亲自击鼓,众军一起擂鼓,鼓声如雷,车马疾驰,步卒跟着车马飞奔向前。晋军毫无准备,荀林父听到鼓声,才打算派人去探听,楚军已经漫山遍野,布满了晋军营地之外,真是出其不意。

荀林父惊慌失措,无计可施,只好传令全力混战。楚兵个个斗志昂扬,威风凛凛,就像海啸山崩、天塌地陷一般。晋兵则像刚从梦中惊醒、大醉初醒,还搞不清东南西北。“没准备的人遇到有备而来的人”,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一时间,晋军如鸟兽散,被楚兵像砍瓜切菜一样,一阵乱杀,被杀得七零八落。荀罃乘坐軘车,没有接到赵旃,却撞上了楚将熊负羁,双方交锋。楚兵大批涌来,荀罃寡不敌众,他所乘坐战车左边的骖马中箭先倒下,于是被熊负羁擒获。

晋将逢伯带着两个儿子逢宁、逢盖,同坐一辆小车,正忙着逃命。恰好赵旃脱身逃来,两只脚都磨破了,看到前面有乘车的人,便大声呼喊:“车里是什么人?求求你们带上我!” 逢伯听出是赵旃的声音,赶忙吩咐两个儿子:“赶紧驾车快走,千万别回头。” 两个儿子不明白父亲的意思,还是回头看了一眼,赵旃随即喊道:“逢将军,载我一程!” 两个儿子对父亲说:“赵老头在后面叫我们呢。” 逢伯大怒,骂道:“你们既然看到了赵老头,就该让他上车!” 他喝令两个儿子下车,把缰绳交给赵旃,让他上车一起逃走。结果逢宁、逢盖没了车,最终死在乱军之中。

荀林父和韩厥从后营上车,带着残兵败将,沿着山的右边,顺着黄河边逃走,一路上丢弃的车马兵器不计其数。先谷从后面追上来,额头中了一箭,鲜血直流,他扯下战袍包扎伤口。荀林父指着他说:“你不是号称敢战吗,现在也成这样了?” 走到黄河渡口时,赵括也赶到了,抱怨说他的哥哥赵婴齐,私下里提前准备了船只,自己先渡过了黄河,“都不通知我们,这是什么道理?” 荀林父无奈地说:“生死关头,哪里顾得上相互通报呢?” 赵括心里十分怨恨,从此和赵婴齐有了嫌隙。荀林父接着说:“我们的军队已经无力再战,眼下当务之急是赶紧渡河。” 于是命令先谷到河边召集船只。可是那些船只都分散停泊在各处,一时半会儿根本凑不齐。

正当众人乱作一团的时候,沿河涌来无数人马。荀林父一看,原来是下军正副将赵朔、栾书,他们被楚将公子侧击败,带着残兵败将,也从这条路逃了过来。两支军队会合在岸边,人人都急于渡河,船只数量越发显得不足。往南望去,尘土飞扬,荀林父担心楚军乘胜追击,赶忙击鼓传令:“先渡过河的有赏!” 两支军队争抢船只,甚至自相残杀。等到船上挤满了人,后面的人还是拼命攀附,结果很多船因超载翻覆,又损坏了三十多艘。先谷在船上喝令军士:“只要有人攀着船舷、拉扯船桨的,就用刀砍他们的手。” 其他船上纷纷效仿。砍落的手指掉进船里,像飞花一样,捡都捡不完,最后都被丢进了河里。岸上哭声震天,山谷都回荡着,整个天地都显得昏暗凄惨,日色无光。史臣为此写诗道:“舟翻巨浪连帆倒,人逐洪波带血流。可怜数万山西卒,半丧黄河作水囚!”

后面又扬起尘土,原来是荀首、赵同、魏锜、逢伯、鲍癸等一众败将,陆续逃到。荀首已经登上船,却没看到儿子荀罃,便派人在岸上呼喊。有个小军士看到荀罃被楚军俘虏,赶紧报告给荀首。荀首心急如焚,说道:“我儿子既然被俘,我不能就这么空手回去。” 于是他又上岸,整顿好车马准备出发。荀林父劝阻他说:“荀罃已经落入楚军手中,你去了也没用。” 荀首坚定地说:“抓到别人的儿子,或许还能换回我的儿子。” 魏锜向来和荀罃交情深厚,也愿意一同前往。荀首很高兴。他们聚集起荀氏的家兵,还有几百人。再加上荀首平时体恤百姓、爱护士兵,很得军心,所以下军那些在岸上的士兵,都乐意跟随他,就连已经在船上的人,听说下军的荀大夫要冲进楚军寻找小将军,也纷纷上岸相随,愿意拼死效力。此时这股士气,比全军刚扎营的时候还要高昂。

荀首在晋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神箭手,他带上许多好箭,毅然冲进楚军。正好遇到老将连尹襄老,襄老正在抢夺遗弃的车马兵器,没料到晋兵突然杀到,毫无防备,被荀首一箭射去,正好射中脸颊,倒在了车上。公子谷臣看到襄老中箭,赶忙驾车来救。魏锜迎上去与他厮杀。荀首看准时机,又射出一箭,射中公子谷臣的右腕。谷臣忍痛拔箭,魏锜趁机将他活捉,还把襄老的尸体也装上了车。荀首说:“有了这两样,应该可以赎回我儿子了!楚军太强大,不能久留。” 于是赶紧策马疾驰。等楚军反应过来想要追赶时,已经来不及了。再说公子婴齐去攻打晋军上军。士会早就预料到会有战事,所以侦察消息很及时,提前就结好了阵势,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婴齐追到敖山脚下,突然听到炮声震天,一支军队杀出,为首的大将在车中高声喊道:“巩朔在此,等候多时了!” 婴齐吓了一跳。巩朔迎上去与婴齐交战,大约打了二十多个回合,不敢恋战,保护着士会慢慢撤退。婴齐不肯罢休,继续追击,前面又响起炮声,韩穿率兵赶到。楚将蔡鸠居驾车迎战,刚要交锋,山坳里炮声又响,旗帜如林,大将郤克又带兵杀到。婴齐见晋军埋伏众多,担心陷入晋军的圈套,便鸣金收兵。士会清点将士,竟然一个都没受伤或阵亡,于是凭借敖山的险要地势,结成七个小寨,像七星一样相互连接,楚军不敢贸然逼近。直到楚军全部撤退,士会才整顿队伍返回。这是后话。

荀首带兵回到黄河渡口时,荀林父的大军还没全部渡过河,众人十分惊慌。好在赵婴齐已经渡过北岸,派空船回来接应。这时天已经黑了,楚军也已经抵达邲城。伍参请求迅速追击晋军。庄王说:“楚国自从在城濮之战失利后,一直蒙羞,这一战已经洗刷了耻辱。晋楚终究还是要讲和的,何必多杀人呢?” 于是下令安营扎寨。晋军趁着夜色渡河,乱哄哄的,一直折腾到天亮才结束。史臣评论荀林父,智谋不足以预判敌情,才能不足以驾驭将领,进军撤退都犹豫不决,才导致这场大败,使得中原的霸主之气,全都归了楚国,实在是令人痛心!有诗叹道:“阃外元戎无地天,如何裨将敢挠权?舟中掬指真堪痛,纵渡黄河也腼然!”

郑襄公得知楚军得胜,亲自到邲城慰劳军队。他把楚王迎到衡雍,让楚王住进王宫,还大摆宴席庆祝。潘党请求收集晋军的尸体,筑起 “京观”,以此彰显楚国万世的武功。庄王说:“晋国并非有罪该讨伐,我侥幸获胜,哪里算得上什么武功呢?” 他命令军士就地掩埋遗骨,还写了祭文祭祀河神,之后便奏着凯歌班师回朝。回国后论功行赏,庄王赞赏伍参的谋略,任命他为大夫。伍举、伍奢、伍尚、伍员就是他的后人。令尹孙叔敖感叹道:“战胜晋国这样的大功,竟然出自一个宠臣,我真是羞愧得要死!” 从此便闷闷不乐,积郁成疾。

荀林父带着败兵回去拜见晋景公,景公一怒之下想斩杀荀林父。群臣极力劝阻说:“林父是先朝大臣,虽然有丧师的罪过,但都是因为先谷故意违抗军令,才导致失败。主公只要斩杀先谷,以儆效尤就足够了。当年楚国杀了得臣,晋文公很高兴;秦国留下孟明,秦襄公很害怕。希望主公赦免林父的罪过,让他戴罪立功。” 景公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于是斩杀先谷,恢复荀林父原来的职位。还命令六卿整治军队、训练将领,为日后报仇做准备。这是周定王十年发生的事。

周定王十二年春三月,楚国令尹孙叔敖病重,他叮嘱儿子孙安说:“我有一封遗表,等我死后,你帮我呈给楚王。楚王如果要封你官爵,你千万不能接受。你资质平庸,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不能滥竽充数。要是楚王封给你大的城邑,你一定要坚决推辞。推辞不掉的话,就请求封寝邱。那块地贫瘠,没人想要,或许能让子孙后代长久享有俸禄。” 说完就去世了。孙安取出遗表呈给楚王,楚庄王打开阅读,遗表上写道:“我本是有罪被废之人,承蒙君王提拔为相位,这几年,惭愧没能立下大功,辜负了重任。如今托君王的福,能死在家里,这是我的幸运。我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不配为官。我的侄子薳凭,很有才能,可以担任一个官职。晋国号称世代霸主,虽然偶尔战败,但不可轻视。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已久,最好还是休兵安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望大王明察!”

庄王读完,叹息道:“孙叔敖到死都不忘国家,是我没福气,上天夺走了我的良臣啊!” 当即下令驾车去看孙叔敖的遗体,抚着棺材痛哭,随行的人无不落泪。第二天,庄王任命公子婴齐为令尹,召薳凭为箴尹,这就是薳氏家族的开端。庄王想让孙安担任工正,孙安坚守父亲的遗命,坚决推辞不接受,退回到乡下种地。

庄王宠信的艺人孟侏儒,人称优孟,身高不满五尺,平时擅长滑稽调笑,很受身边人的喜爱。有一天,优孟到郊外,看到孙安砍了柴,自己背着往回走。优孟迎上去问道:“公子怎么亲自辛苦背柴呢?” 孙安说:“父亲做了几年令尹,一分钱都没往家里拿,他死后家里没什么积蓄,我怎能不背柴呢?” 优孟感叹道:“公子坚持住,大王很快就会召见你了!” 于是他制作了一套孙叔敖的衣冠剑履,还模仿孙叔敖生前的言行举止,练习了三天,学得惟妙惟肖,就像孙叔敖重生一样。

正好庄王在宫中设宴,召集众艺人表演节目。优孟先让其他艺人扮成楚王,做出思念孙叔敖的样子,自己则扮成孙叔敖登场。楚王一见,大吃一惊,说道:“孙叔敖,你没事吧?我太想念你了,你还能再来辅佐我吗?” 优孟回答:“我不是真的叔敖,只是长得像罢了。” 楚王说:“我思念叔敖却见不到他,见到像叔敖的人,也能稍微慰藉我的思念之情,你别推辞,就担任相位吧。” 优孟回答:“大王如果真的任用我,我当然很愿意。但我家里有个老妻,她很懂得人情世故,让我回去和她商量一下,才敢领命。” 说完就下场,然后又上场说:“我刚和老妻商量过了,她劝我不要接受。” 楚王问:“为什么呢?” 优孟回答:“老妻有一首村歌劝我,我唱给大王听听!” 于是唱道:“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庄王在宴席上看到优孟的问答,就像真的孙叔敖一样,心里已经很不是滋味;等优孟唱完,忍不住潸然泪下,说道:“孙叔敖的功劳,我不会忘记!” 当即命令优孟去召孙安来。孙安穿着破旧的衣服、草鞋前来拜见庄王。庄王问:“你怎么穷困成这样了?” 优孟在一旁回答:“不贫困,就显不出前令尹的贤能。” 庄王说:“孙安不愿意做官,那就封给他万户的城邑。” 孙安坚决推辞。庄王说:“我主意已定,你不能拒绝。” 孙安上奏说:“君王要是念在先父的一点功劳,给我些衣食,我希望能封到寝邱,这样我就满足了。” 庄王疑惑地问:“寝邱是贫瘠的地方,你要它有什么用?” 孙安说:“先父有遗命,不是寝邱我不敢接受。” 庄王只好答应。后人因为寝邱不是好地方,没人争夺,孙氏得以世代守护。这都是孙叔敖有先见之明。史臣专门写诗讲述优孟的事:“清官遑计子孙贫,身死褒崇赖主君;不是侏儒能讽谏,庄王安肯念先臣?”

晋臣荀林父听说孙叔敖刚去世,知道楚军短时间内不会出兵。于是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在郑国郊外大肆抢掠一番后,便耀武扬威地回师了。众将请求趁机围攻郑国,林父却说:“围攻未必能立刻攻克,万一楚军突然来救,这不是主动找敌人吗?暂且让郑国人害怕,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郑襄公果然十分害怕,派使者到楚国商量对策,还把弟弟公子张送到楚国,换回公子去疾回郑国,一起治理国事。庄王说:“郑国要是有诚意,还需要人质吗?” 于是把人质都送了回去,接着召集众臣商议大事。不知道他们商议的是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