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十五回 弑齐光崔庆专权 纳卫衎宁喜擅政

话说周灵王二十三年,夏季五月,莒黎比公因为答应齐侯每年前来朝见,这个月,他亲自前往临淄朝拜齐国。齐庄公十分高兴,在北郭设下盛宴,款待莒黎比公。崔杼的府邸正好位于北郭。崔杼有意要抓住齐庄公的把柄,便谎称自己得了寒疾,无法起身。诸位大夫都去参加宴会了,唯独崔杼没有前往,他暗中派心腹向贾竖打听消息。贾竖悄悄报告说:“主公等宴席一散,就会来探望相国的病情。” 崔杼冷笑一声,说道:“国君哪里是担心我的病?他分明是觉得我生病是个好机会,好去做那无耻之事罢了。”

于是,崔杼对妻子棠姜说:“我今日要除掉这个无道的昏君!你若听从我的计划,我就不宣扬你的丑事,还会立你的儿子为嫡子;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先砍下你们母子的脑袋。” 棠姜说:“妇人以丈夫的话为准则。你有命令,我怎敢不听从?” 崔杼便让棠无咎带领一百名甲士埋伏在内室左右,让崔成、崔疆埋伏在门内,又让东郭偃埋伏在门外。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约定以鸣钟为信号。崔杼又派人给贾竖送去密信,告知他:“国君若来,你要如此这般行事……”

且说齐庄公贪恋棠姜的美色,心心念念,连吃饭睡觉都难以忘怀。只因崔杼防范严密,庄公不便频繁前去。这天,庄公见崔杼称病不来赴宴,心中暗喜,他的心思早就飞到了棠姜身上,对于宴会上的礼仪,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宴会结束后,庄公急忙驾车前往崔府探病。看门人故意骗他说:“相国病得很重,刚刚服了药,正在休息。” 庄公问:“他在哪里休息?” 看门人回答:“在外屋。” 庄公大喜,径直走进内室。当时,州绰、贾举、公孙傲、偻堙四人跟随庄公一同前来。贾竖对他们说:“国君的行为,你们也清楚。不如在外面等候,别进去惊扰了相国。” 州绰等人信以为真,便都留在了门外。只有贾举不肯出去,他说:“留下一个人又有何妨?” 于是,他独自留在了堂中。贾竖关上中门走了进去,看门人又关上大门,并用锁锁上。

庄公进入内室,棠姜浓妆艳抹地出来迎接。两人还没说上几句话,就有侍婢来报告:“相国口渴,想要喝蜜汤。” 棠姜说:“我去取蜜,马上就来。” 说着,棠姜和侍婢从侧门缓缓离去。庄公倚靠在栏杆边等待,等了许久也不见棠姜回来,便吟唱道:“室之幽兮,美所游兮。室之邃兮,美所会兮。不见美兮,忧心胡底兮!”

庄公的歌声刚落,就听到走廊下传来刀戟碰撞的声音。庄公惊讶地说:“这里怎么会有士兵?” 他呼喊贾竖,却无人应答。不一会儿,左右两边的甲士纷纷冲了出来。庄公大惊失色,心知事情有变,急忙往后门跑去,却发现后门已经被关上。庄公力气很大,他奋力撞破后门,跑到一座楼上。棠无咎率领甲士将楼团团围住,高声喊道:“奉相国之命,来捉拿淫贼!” 庄公倚靠在栏杆上,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国君,快放我走!” 棠无咎回答:“相国下了命令,我们不敢擅自做主。” 庄公又说:“相国在哪里?我愿与他立盟,发誓不会伤害他!” 棠无咎说:“相国生病,不能前来。” 庄公无奈地说:“我知道错了!让我到太庙中自尽,以此向相国谢罪,怎么样?” 棠无咎还是说:“我们只知道捉拿奸淫之人,不知道有什么国君。既然你知道自己有罪,那就请自行了断,别再自取其辱。” 庄公迫不得已,从楼上的窗户跳了出去,登上花台,试图翻墙逃走。棠无咎拉弓射箭,射中了庄公的左腿,庄公从墙上倒栽下来。甲士们一拥而上,将庄公杀死。棠无咎随即让人敲响了几声钟。

当时,天色已近黄昏,贾举在堂中侧耳倾听。忽然,贾竖打开门,拿着蜡烛走了出来,说:“屋里有贼,主公召唤你。你先进去,我去通知州将军他们。” 贾举说:“把蜡烛给我。” 贾竖递蜡烛时,故意失手将蜡烛掉在地上,蜡烛熄灭了。贾举手持宝剑,摸索着前进,刚进入中门,就被绊索绊倒在地。崔疆从门旁突然冲出来,将他杀死。州绰等人在门外,不知道门内发生了什么事。东郭偃假装与他们交好,邀请他们到旁边的屋子中,点上蜡烛,摆上酒肉,劝他们放下武器,尽情畅饮,同时也给他们的随从们都倒上了酒。忽然,听到宅内传来钟声,东郭偃说:“主公开始饮酒了。” 州绰问:“难道不怕相国吗?” 东郭偃回答:“相国病得很重,谁还会怕他?” 过了一会儿,钟声再次响起,东郭偃站起身来说:“我得进去看看。” 东郭偃离开后,甲士们纷纷起身。州绰等人急忙去拿兵器,却发现兵器早已被东郭偃派人偷走了。州绰大怒,看到门前有一块用来垫车的石头,便将它搬起来扔了进去。偻堙正好经过,被石头击中,折断了一条腿,吓得赶紧逃走。公孙傲拔出系马的柱子挥舞起来,不少甲士被他打伤。众人用火炬攻击他,公孙傲的头发和胡须都被烧焦了。这时,大门突然打开,崔成、崔疆又率领甲士从里面冲了出来。公孙傲伸手抓住崔成,折断了他的手臂,崔疆则用长戈刺向公孙傲,公孙傲当场死亡,偻堙也被一并杀死。州绰夺过甲士的戟,再次前来争斗,东郭偃大声喊道:“昏君荒淫无道,已经被诛杀,这与其他人无关,你们为何不留下性命,侍奉新主呢?” 州绰听后,将戟扔在地上,说:“我本是逃亡的羁旅之人,承蒙齐侯的知遇之恩,今日不但不能出力保护国君,反而连累偻堙丧命,这大概是天意吧!我只能舍弃这条性命,来报答国君的宠爱,怎么能苟且偷生,被齐、晋两国的人嘲笑呢?” 说完,他用头朝着石墙撞了三四下,石头被撞破,他的头也破裂而死。邴师听说庄公已死,便在朝门之外自刎而亡。封具则在家中上吊自尽。铎父和襄尹相约去哭吊庄公的尸体,走到半路,听说贾举等人都已死去,便也都自杀了。髯翁写诗叹道:“似虎如龙勇绝伦,因怀君宠命轻尘。私恩只许私恩报,殉难何曾有大臣。”当时,王何约卢蒲癸一同赴死,卢蒲癸说:“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先逃走,等待日后再做打算。倘若有幸能有一人复国,必定会来接应我们。” 王何说:“那我们立个誓吧!” 两人立下誓言后,王何便逃到了莒国。卢蒲癸准备离开时,对弟弟卢蒲嫳说:“国君设立勇爵,是为了保卫自己。与国君一同赴死,对国君又有什么益处呢?我离开后,你一定要设法侍奉崔杼、庆封,等我回来,我就可以借此机会为国君报仇,这样,即便死了也不算白白牺牲。” 卢蒲嫳答应了他。于是,卢蒲癸逃到了晋国,卢蒲嫳则前去请求侍奉庆封,庆封便将他收为家臣。申鲜虞逃到了楚国,后来在楚国担任右尹。

当时,齐国的诸位大夫听说崔杼发动叛乱,都紧闭家门,等待消息,没有人敢前去。只有晏婴径直前往崔府,进入内室,他将头枕在庄公的大腿上,放声大哭。哭完起身,又向上跳了三次,然后才快步离开。棠无咎说:“一定要杀了晏婴,才能平息众人的指责。” 崔杼说:“这个人有贤能的名声,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 晏婴回到家中,对陈须无说:“我们是不是该商议立国君的事了?” 陈须无说:“有高氏、国氏守护国家,又有崔杼、庆封掌握大权,我能做什么呢?” 晏婴无奈地退了出去。陈须无说:“朝廷中有乱臣贼子,不能与他们共事。” 于是,他驾车逃到了宋国。晏婴又去拜见高止、国夏,他们都说:“崔氏就要来了,况且还有庆氏在,这不是我们能做主的事。” 晏婴只好叹息着离去。没过多久,庆封派儿子庆舍搜捕庄公的余党,将他们杀的杀,逐的逐,几乎一网打尽。庆封用车将崔杼接到朝中,然后派人召来高氏、国氏,共同商议立国君的事情。高氏、国氏谦让,让崔杼、庆封做主,庆封又推让给崔杼。崔杼说:“灵公的儿子杵臼,年纪已经不小了,他的母亲是鲁国大夫叔孙侨如的女儿,立他为国君,可以与鲁国交好。” 众人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迎接公子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当时景公年幼,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在太公庙与群臣盟誓,宰杀牲畜,歃血为盟,对众人发誓说:“各位大臣,有不与崔杼、庆封同心协力的,就如同这太阳!” 庆封接着发誓,高氏、国氏也跟着发誓。轮到晏婴时,晏婴仰天叹息道:“各位大臣,如果能忠于国君,有利于国家,而我晏婴却不与你们同心的,就请上天惩罚我!” 崔杼、庆封听了,脸色都变了。高氏、国氏连忙说:“二位相国今日的举动,正是忠君利国的好事啊。” 崔杼、庆封这才转怒为喜。当时,莒黎比公还在齐国,崔杼、庆封侍奉景公与莒黎比公结盟,莒黎比公这才回到莒国。

崔杼命令棠无咎收敛州绰、贾举等人的尸体,与庄公一同葬在北郭,葬礼的礼数有所减少,也没有动用兵器盔甲,崔杼说:“我是怕他们在地下逞勇。” 他还命令太史伯在史书中记载庄公是死于疟疾,太史伯没有听从,在竹简上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看到后,十分愤怒,将太史伯杀害。太史伯有三个弟弟,分别叫仲、叔、季。仲又像太史伯那样记录,崔杼又杀了他;叔也是如此记录,崔杼再次将他杀害;轮到季时,崔杼拿着竹简对他说:“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如果你改了这句话,我就饶你一命。” 季回答说:“根据事实如实记录,这是史官的职责。失职而活,还不如死!昔日赵穿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认为赵盾身为正卿,却不能讨伐逆贼,便记载道:‘赵盾弑其君夷皋。’赵盾并没有怪罪董狐,因为他知道史官的职责不能废弃。我就算不记录,天下也必定会有人记录。不记录并不能掩盖相国的丑事,反而会被有识之士嘲笑,所以我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请相国裁决!” 崔杼叹息道:“我是担心国家灭亡,迫不得已才这么做。即便如实记录,人们也一定会体谅我的。” 于是,他将竹简扔还给季。季捧着竹简走了出来,快要到达史馆时,遇到南史氏正迎面走来,季问他来做什么。南史氏说:“我听说你们兄弟都死了,担心夏五月乙亥这件事会被埋没,所以拿着竹简前来记录。” 季将自己记录的竹简给南史氏看,南史氏这才离去。髯翁读到这里,赞叹道:“朝纲纽解,乱臣接迹;斧钺不加,诛之以笔。不畏身死,而畏溺职;南史同心,有遂无格。皎日青天,奸雄夺魄;彼哉谀语,羞此史册!”

崔杼对太史的记录感到羞愧,便将罪责推到贾竖身上,将他杀害。这个月,晋平公见水势已经退去,便再次在夷仪大规模会合诸侯,准备讨伐齐国。崔杼派左相庆封将庄公的死讯告知晋军,说:“群臣害怕大国的讨伐,担心国家不保,已经代替大国进行了讨伐。新君杵臼,母亲是鲁国姬姓女子,愿意侍奉贵国,不改变以往的友好关系。之前侵占的朝歌之地,仍然归还给贵国,另外还献上若干宗器和乐器。” 同时,对其他诸侯也都送上了贿赂。晋平公十分高兴,便班师回朝,诸侯们也都散去。从此,晋、齐两国再次和好。当时,殖绰在卫国,听说州绰、邢蒯都已死去,便又回到了齐国。卫献公衎逃亡到齐国,早就听说殖绰勇猛,便派公孙丁带着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他,殖绰于是留下来侍奉卫献公。这件事暂且按下不表。这一年,吴王诸樊讨伐楚国,路过巢国时,攻打巢国的城门。巢国的将领牛臣隐藏在短墙后面,用箭射中了诸樊,诸樊中箭身亡。群臣遵守寿梦临终时的告诫,拥立他的弟弟余祭为王。余祭说:“我哥哥并非死在巢国,而是因为先王说过,王位应当依次传承,他想尽快死去,好把王位传给最小的弟弟,所以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于是,他夜里向天祈祷,也祈求自己能早日死去。左右的人说:“人们都希望长寿,大王却祈求早日死去,这不是违背人之常情吗?” 余祭说:“昔日我们的先人太王,废长立幼,最终成就了大业。如今我们兄弟四人,依次继承王位,如果都能尽享天年,季札就已经年老了。所以我才希望能尽快将王位传给他。” 这一番话,也暂且放在一边。

话说卫国大夫孙林父和宁殖将国君衎驱逐后,拥立衎的弟弟剽为国君。后来宁殖病重,把儿子宁喜叫到跟前,对他说:“宁氏从庄武时代以来,世代忠诚坚贞。驱逐国君这件事,是孙林父干的,并非我的本意。但人们都说是‘孙宁’所为。我恨自己无法证明清白,要是就这么死了,都没脸到地下见祖宗!儿子你若能让原来的国君复位,弥补我的过错,那才是我的好儿子。不然,我可不会享用你的祭祀。” 宁喜哭着下拜说:“我怎敢不努力去做!” 宁殖去世后,宁喜继承了左相之位,从此,他天天把让旧君复国这件事放在心上。无奈殇公剽多次与诸侯会盟,国家四方平安无事;而且上卿孙林父又是献公衎的死对头,一直找不到可乘之机。

周灵王二十四年,卫献公袭击夷仪并占据了那里,他派公孙丁偷偷潜入帝邱城,对宁喜说:“你若能违背你父亲的意愿,重新接纳我,卫国的政事就都归你掌管,我只负责主持祭祀就行了。” 宁喜本来就牢记着父亲的遗嘱,如今收到这话,又听到卫献公有把政事交给他的承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他又一想:“卫侯眼下一心求复位,所以才用甜言蜜语哄我,要是他回来后反悔了,可怎么办?公子鱄贤德又有信誉,要是能让他来做个见证,日后卫侯肯定不会食言。” 于是,他写了封回信,秘密交给来使,信中大致说:“这可是国家大事,我宁喜一个人,怎么能独自承担呢?子鲜(公子鱄的字)是国人都信赖的人,必须得让他到这儿当面商定,这事才有商量的余地。”

献公对公子鱄说:“我能复国,全靠宁氏,弟弟你一定要为我走这一趟。” 公子鱄嘴上虽然答应了,可心里压根儿不想去。献公多次催促,公子鱄回答说:“天下可没有不管政事的国君。您说‘政事都归宁氏’,日后肯定会后悔。这不是让我失信于宁氏嘛,所以我不敢奉命。” 献公说:“我如今流亡在这偏僻之地,就跟没权管政事一样。要是祖宗的祭祀能延续到子孙后代,我的心愿就满足了,怎么敢食言,让弟弟你为难呢。” 公子鱄又说:“既然您主意已定,我又怎敢逃避这事,坏了您的复国大业。” 于是,公子鱄悄悄潜入帝邱城,去见宁喜,再次重申了献公的约定。宁喜说:“子鲜你要是能担保这话算数,我宁喜怎敢不担起这事!” 公子鱄对天发誓说:“我鱄要是违背这话,就再也不吃卫国的粮食。” 宁喜说:“子鲜的誓言,比泰山还重啊。” 公子鱄这才回去回复献公。

宁喜把父亲宁殖的遗命告诉了蘧瑗。蘧瑗赶紧捂住耳朵,一边跑一边说:“我都没参与国君被驱逐的事,又怎么敢参与他复位的事呢?” 说完,就离开卫国,前往鲁国了。宁喜又把这事告诉了大夫石恶和北宫遗,这两人都表示赞同。宁喜接着告诉右宰谷,右宰谷连连说:“不行,不行!新君即位都十二年了,没做过什么失德的事。现在要是谋划着让旧君复位,肯定得废掉新君,咱们父子可就得罪了两代国君,天下还有谁能容得下咱们?” 宁喜说:“我是受了先父的遗命,这事绝不能停下来。” 右宰谷说:“那我去见见旧君,看看他现在为人跟以前比有啥变化,然后咱们再商量。” 宁喜说:“好。”

于是,右宰谷悄悄前往夷仪,求见献公。当时献公正在洗脚,听说右宰谷来了,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跑出来了,脸上满是喜悦,对右宰谷说:“你从左相那儿来,肯定带来好消息了吧。” 右宰谷回答说:“我只是顺路来问候您,宁喜并不知情。” 献公说:“你只管替我转告左相,让他赶紧帮我办成复位这事。左相就算不考虑让我复位,难道就不想掌管卫国的政事了?” 右宰谷说:“大家愿意拥戴国君,是因为国君能掌管政事。要是没了政事可管,那还怎么当国君呢?” 献公说:“不是这样的。所谓国君,就是享有尊贵名号,拥有荣耀名声,能穿美衣、吃美食,住着高堂华屋,出门乘坐高车大马,府库里财物满满,身边使唤的人一大群,在家有嫔妃姬妾侍奉,出门有打猎游玩的乐趣,何必非得操心政务,才能快乐呢?” 右宰谷听了,默默退下。右宰谷又去见公子鱄,把献公的话告诉了他。公子鱄说:“国君在外受苦太久了,太渴望过上好日子,所以才这么说。真正的国君,应该敬重大臣,任用贤能,节约钱财合理使用,体恤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做事宽厚,说话算数,这样才能享有荣耀名声,得到尊贵名号,这些道理国君原本是很清楚的。” 右宰谷回去后,对宁喜说:“我见了旧君,他说的那些话,简直就是粗鄙之语!跟以前没啥两样。” 宁喜问:“你见到子鲜了吗?” 右宰谷说:“子鲜说的话合乎道义,可国君做不到啊。” 宁喜说:“我就指望子鲜了。我有先父的遗命在身,就算知道国君没啥改变,又怎么能停下来呢?” 右宰谷说:“要是非得行动,那就等有合适的时机吧。”

当时孙林父年纪大了,和庶长孙孙蒯住在戚邑,留下两个儿子孙嘉和孙襄在朝中。周灵王二十五年春天二月,孙嘉奉殇公之命,出使齐国,只有孙襄留在朝中值守。恰好献公又派公孙丁来打听消息,右宰谷对宁喜说:“你要是想动手,现在就是好时机。孙林父他们父子不在,孙襄是可以对付的,拿下孙襄,那孙林父就没辙了。” 宁喜说:“你这话正合我意。” 于是,宁喜暗中召集自家的甲士,让右宰谷和公孙丁率领着去讨伐孙襄。

孙氏的府第非常壮丽,仅次于公宫,墙垣又高又厚,有一千名家甲,还有家将雍锄和褚带二人,轮流值班巡逻。这天正好是褚带当班,右宰谷的兵马到了,褚带关上大门,登上城楼询问来意。右宰谷说:“想见见舍人,有点事要商量。” 褚带说:“商量事干嘛还带兵?” 说着,就打算拉弓射箭。右宰谷赶紧后退,率领士兵攻打大门。孙襄亲自来到城门前,监督把守。褚带让擅长射箭的人轮番上阵,把弓拉满,站在城楼的窗户边,靠近的人就射,结果射死了好几个人。雍锄听说府第出事,也带着家丁赶来接应。双方混战起来,都有伤亡。右宰谷看打不赢,就带兵退了回去。孙襄下令打开城门,亲自骑着快马追赶,追上右宰谷后,用长铙钩住他的车。右宰谷大喊:“公孙丁,快给我射死他!” 公孙丁认出是孙襄,弯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孙襄的胸口。幸好雍锄和褚带两人一起上前,把孙襄救了回去。胡曾先生曾写咏史诗说:“孙氏无成宁氏昌,天教一矢中孙襄。安排兔窟千年富,谁料寒灰发火光!”

右宰谷回去后,向宁喜汇报,说孙家太难攻打了:“要不是公孙丁神箭射中孙襄,追兵都不肯退。” 宁喜说:“一次攻不下来,第二次就更难了。既然射中了他们的主子,他们军心肯定乱了,今晚我亲自去攻打。要是再打不赢,那就只能出逃,躲避灾祸了。我和孙氏,已经势不两立了。” 宁喜一边整顿车马,先把妻子儿女送到郊外,担心万一兵败,来不及脱身;一边派人去打探孙家的动静。大概到了黄昏时分,打探的人回来报告:“孙氏府第里传来号哭的声音,门口的人进进出出,神色十分慌张。” 宁喜说:“这肯定是孙襄伤重死了。” 话还没说完,北宫遗突然来了,说:“孙襄已经死了,他们家没了主心骨,可以赶紧去攻打。” 这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宁喜亲自披挂上阵,和北宫遗、右宰谷、公孙丁等人,带领全部家兵,再次来到孙氏府门前。

雍锄和褚带正对着孙襄的尸体哭泣,听说宁家的兵马又来了,急忙披挂应战,可宁家兵马已经攻入大门。雍锄等人赶紧关闭中门,无奈孙氏的家甲早就逃散了,没人协助防守,中门也被攻破。雍锄翻墙逃走,直奔戚邑;褚带则被乱军杀死。此时天已大亮,宁喜灭掉了孙襄一家,砍下孙襄的首级,带着去了公宫,去见殇公,说:“孙氏专权太久了,有叛逆的心思,我已经带兵去讨伐,砍下了孙襄的首级。” 殇公说:“孙氏真要谋反,你怎么不先让我知道?既然眼里没我这个国君,又来见我干什么?” 宁喜站起身,手按剑柄说:“您是孙氏拥立的,并非先君的命令。群臣百姓,又想念原来的国君了,请您退位,成就尧舜那样的德行。” 殇公大怒说:“你擅自杀死朝廷重臣,随意废立国君,简直就是叛逆之臣!我做国君都十三年了,宁可死也不受这侮辱!” 说着,就拿起兵器去驱赶宁喜。宁喜赶紧跑出宫门。殇公抬头一看,只见刀枪林立,甲士众多,宁家的兵马布满宫外,吓得赶紧往后退。宁喜一声令下,甲士们一拥而上,把殇公抓住。世子角听说变故,拿着剑来救,被公孙丁赶上,一戟刺死。宁喜传令,把殇公囚禁在太庙,逼他喝毒酒自尽。这是周灵王二十五年春天二月辛卯日发生的事。

宁喜派人把妻子儿女接回府第,然后召集群臣到朝堂,商议迎接旧君复位的事。官员们都来了,只有太叔仪,他是卫成公的儿子,卫文公的孙子,六十多岁了,唯独称病没来。有人问他原因,太叔仪说:“新君旧君都是国君。国家不幸发生这样的事,老臣我怎么忍心参与呢?”宁喜把殇公的宫眷迁到宫外,打扫干净宫室,准备好隆重的车驾,派右宰谷、北宫遗和公孙丁前往夷仪迎接献公。献公连夜赶路,三天就到了。大夫公孙免余一直到国境之外迎接。献公被他远道迎接的心意感动,拉着他的手说:“没想到今天还能再做君臣。” 从这以后,公孙免余得到献公的宠信。其他大夫都在国境之内迎接,献公在车上向他们行礼。献公拜谒宗庙、临朝听政后,百官纷纷前来祝贺,只有太叔仪还称病不上朝。献公派人责备他说:“太叔是不想让我回国吗?为什么不来见我?” 太叔仪叩头回答说:“以前国君您被驱逐,我没能跟随,这是我的第一条罪过;国君您在外流亡,我没能心怀二心,打通内外消息,这是我的第二条罪过;等到国君您想回国,我又没能参与大事,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过。国君用这三条罪责怪我,我怎敢逃避一死!” 说完,就吩咐驾车,打算出逃。献公亲自前去挽留他。太叔仪见到献公,泪流不止,请求为殇公举办丧事,献公答应了,太叔仪这才出来,回到朝堂班列之中。

献公让宁喜独自担任卫国相国,所有事情都听凭他决断,还增加了三千户食邑给他。北宫遗、右宰谷、石恶、公孙免余等人,也都增加了俸禄。公孙丁和殖绰有跟随献公流亡的功劳,公孙无地和公孙臣,他们的父亲有死于国难的气节,都被晋升为大夫。其他像太叔仪、齐恶、孔羁、褚师申等人,都官复原职。献公还把蘧瑗从鲁国召回,恢复了他的职位。

再说孙嘉出使齐国回来,半路上听说国内发生变故,直接回到戚邑。孙林父知道献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就把戚邑归附晋国,向晋侯诉说宁喜弑君的恶行,请求晋侯主持公道。他担心卫侯很快就会派兵攻打戚邑,恳请晋侯发兵,一起协助防守。晋平公派了三百人去援助他。孙林父让晋兵专门戍守茅氏之地。孙蒯劝谏说:“戍守的兵力太少了,恐怕抵挡不住卫国人,这可怎么办?” 孙林父笑着说:“三百人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所以才把他们安排在东边边境。要是卫国人袭击杀死了晋军戍卒,肯定会激怒晋国人,到时候就不愁晋国人不帮咱们了。” 孙蒯说:“父亲大人高见,儿子远远比不上。” 宁喜听说孙林父向晋国请兵,晋国却只派了三百人,高兴地说:“晋国要是真帮孙林父,怎么会只用三百人敷衍了事呢?” 于是,他派殖绰率领一千名精选的士兵,去袭击茅氏。不知道这场战斗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