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六十六回 杀宁喜子鱄出奔 戮崔杼庆封独相

话说殖绰率领着一千名精选的士兵,前去袭击晋国的戍守部队。那三百人的晋军,根本不够殖绰的军队一扫而光。于是,殖绰的部队就驻扎在茅氏,还派人回卫国报捷。孙林父听说卫军已经攻入东边边境,连忙派孙蒯和雍锄带兵前去救援。他们打探得知,晋国的戍守部队已经全部被杀,又知道殖绰是齐国有名的猛将,心里害怕,不敢上前迎战,便带着军队原路返回,向孙林父复命。孙林父听后,勃然大怒,说道:“恶鬼尚且能作怪,何况是人呢?连一个殖绰都不敢与他对阵,倘若卫军大规模杀来,我们又该如何抵御?你必须再去,要是还无功而返,就别来见我!” 孙蒯心情郁闷地退了出去,和雍锄商量对策。雍锄说:“殖绰勇猛过人,力敌万夫,正面交锋肯定难以取胜,除非用诱敌之计。” 孙蒯说:“茅氏西边有个地方叫圉村,四周树木繁茂,村子里住着一些人家。村中有一座小小的土山,我们派人在山下挖好陷坑,用草覆盖住。你先带领一百人与他交战,把他引诱到村口,我在山上屯兵,尽情辱骂他。他被激怒后,必定会上山来抓我,这样就能中我们的计了。”

雍锄依照孙蒯的计策,率领一百人骑马奔向茅氏,做出侦察敌情的样子。一遇到殖绰的军队,他就假装害怕,扭头就跑。殖绰仗着自己勇猛,又看雍锄兵少,也不传令让大部队开营,只带着身边数十名披甲的士兵,乘坐轻便的战车就追了上去。雍锄左拐右绕,把殖绰引到了圉村,却不进村,而是斜着往树林里跑去。殖绰心里起了疑心,觉得树林中可能有埋伏,便下令停车。这时,他看到土山上屯扎着一群步兵,大约有二百人,簇拥着一员将领。那将领身材矮小,头戴金色头盔,身穿锦绣铠甲,指着殖绰的名字大骂道:“你不过是从齐国被赶出来的废物!栾家都瞧不上的弃将!如今在我卫国混饭吃,不知羞耻,还敢出头露面!难道不知道我孙氏是历经八代的世臣吗?竟敢来冒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连禽兽都不如!” 殖绰听了,怒火中烧。卫国的士兵中有人认得那将领,指着说:“这就是孙相国的长子,叫孙蒯。” 殖绰说:“抓住孙蒯,就相当于抓住半个孙林父了。” 那土山很平稳,也不是很高。殖绰大声喊道:“驾车冲上去!” 战车疾驰,马也跑得飞快,刚到山坡下,由于车速太快,战马踩到了陷坑,连车带人都掉了下去,把殖绰也掀进了坑中。孙蒯担心殖绰勇力过人,难以制服,早就准备好了弓弩,殖绰一掉进陷坑,就万箭齐发。可惜这么一员猛将,今日竟死在平庸之辈手中。正所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 有诗为证:“神勇将军孰敢当?无名孙蒯已奔忙。只因一激成奇绩,始信男儿当自强。”

孙蒯用挠钩把殖绰的尸体钩了上来,割下首级,驱散了卫军,回去向孙林父汇报。孙林父说:“晋国要是责怪我不救援戍守的士兵,我可就有罪了。不如隐瞒这场胜利,就说战败了。” 于是,他派雍锄前往晋国报告战败的消息。

晋平公听说卫国杀了晋国的戍守士兵,大发雷霆,命令正卿赵武在澶渊会合各位大夫,准备对卫国用兵。卫献公和宁喜前往晋国,当面申诉孙林父的罪行,晋平公却把他们抓起来囚禁了。齐国大夫晏婴对齐景公说:“晋侯因为孙林父的缘故,囚禁了卫侯,这样一来,各国的权臣都要得志了。您何不去晋国求情呢?施予仁德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齐景公说:“好。” 于是,他派使者约郑简公一同前往晋国,为卫国求情。晋平公虽然感激他们的来意,但因为之前听了孙林父的话,一开始还不肯松口。晏平仲私下对羊舌肹说:“晋国身为诸侯之长,体恤忧患、弥补缺失、扶持弱小、抑制豪强,这是盟主的职责。孙林父当初驱逐他的国君,晋国没能讨伐他,如今孙林父身为臣子,却让国君被囚禁,做国君的也太难了吧?昔日晋文公误听元晅的话,把卫成公抓到京师,周天子厌恶这种不道义的行为,晋文公感到羞愧,便释放了卫成公。把国君抓到京师都不行,更何况是诸侯囚禁诸侯呢?各位君子不劝谏,这是偏袒臣子而压制国君,这种名声可不好。我担心晋国失去霸主之位,所以才私下跟您说说。” 羊舌肹听了,便向赵武进言,赵武又坚决向晋平公请求,晋平公这才释放卫侯回国,但还不肯释放宁喜。右宰谷劝卫献公挑选十二名擅长歌舞的女子,献给晋国,以此赎回宁喜。晋侯很高兴,便把宁喜也释放了。

宁喜回国后,越发觉得自己有功劳,行事越发独断专行,凡事都不向献公禀报。大夫们商议事情,竟然都到宁喜的私宅去请示,献公只能拱手安坐,无所事事。

当时,宋国的左师向戍与晋国的赵武交好,也和楚国的令尹屈建关系不错。向戍到楚国访问,说起昔日华元想要促成晋楚两国和好的事。屈建说:“这件事很好,只可惜诸侯各自拉帮结派,所以和议一直没能成功。要是让晋楚两国的附属国互相访问,友好得如同一家人,那战争就能永远平息了。” 向戍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倡议晋楚两国国君在宋国相会,当面定下弭兵(停止战争)、互相朝见的约定。楚国从共王那时起,直到现在,多次遭到吴国的侵扰,边境不得安宁,所以屈建想与晋国交好,以便专心对付吴国。而赵武也因为楚**队屡次攻打郑国,希望和议达成后,能享受几年的太平日子。双方都欣然同意,便派使者前往各自的附属国,商定日期。晋国的使者到了卫国,宁喜没有通知献公,直接派石恶去参加会盟。献公得知后,大发雷霆,向公孙免余诉苦。免余说:“我请求以礼责备他。” 免余随即去见宁喜,说:“会盟可是大事,怎么能不让国君知晓呢?” 宁喜满脸不高兴地说:“子鲜(公子鱄)有约定在先,我难道还算国君的臣子吗?” 免余回去报告献公说:“宁喜太无礼了!为什么不杀了他?” 献公说:“如果没有宁氏,哪有我的今天?约定的话是我亲口说的,不能反悔。” 免余说:“我深受主公的特别知遇之恩,无以为报,请让我带领家属攻打宁氏。如果成功,好处归国君;如果失败,罪责我一人承担。” 献公说:“你自己斟酌着办,可别连累我。”免余于是去见他的同宗兄弟公孙无地和公孙臣,说:“相国的专横,你们是知道的。主公还坚守着那些死板的承诺,隐忍不发,长此以往,养成他的势力,灾祸恐怕就会像孙氏那次一样了。这可怎么办?” 无地和公孙臣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不杀了他?” 免余说:“我跟国君说了,国君不同意。要是我们假装叛乱,侥幸成功,是国君的福气;要是失败了,大不了出逃罢了。” 无地说:“我们兄弟愿意打头阵。” 免余便和他们歃血为盟,立下誓言。

当时是周灵王二十六年。宁喜正在举办春宴,无地对免余说:“宁氏举办春宴,肯定防备松懈,我先去试试,你随后跟上。” 免余说:“要不要先占卜一下?” 无地说:“事情必须得做,还占卜什么?” 无地和公孙臣召集了全部家兵,前去攻打宁氏。宁氏的门内设有机关(所谓机关,就是在地下挖个深洞,上面铺上木板,再用木头做成机关,触动机关,下面的力量就会往上发,木板开启,人就会掉下去,白天撤掉机关,晚上则设置好)。这天因为举办春宴,宁氏的家属都在堂中观看歌舞表演,没有人守门,就设置机关来代替巡逻警戒。无地不知道有机关,不小心触动了,掉进了窟中。宁氏的人大吃一惊,纷纷出来抓捕盗贼,抓住了无地。公孙臣挥舞着长戈来救,无奈宁氏人多势众,公孙臣战败被杀。宁喜问无地:“你来这里,是谁主使的?” 无地瞪大眼睛,大骂道:“你依仗功劳,独断专行,对国君不忠,我们兄弟是为了国家才来杀你。事情没成功,那是命运!哪是受人指使?” 宁喜大怒,把无地绑在庭柱上,用鞭子抽死,然后砍下他的脑袋。

右宰谷听说宁喜抓到了盗贼,夜里乘车前来询问。宁氏刚打开门,免余率领的士兵正好赶到,趁机冲了进去。免余先在门口斩杀了右宰谷。宁氏堂中顿时大乱,宁喜惊慌失措地问:“是谁在作乱?” 免余说:“全国的人都来了,何必问姓名?” 宁喜吓得转身就跑,免余夺过剑,追了上去,围着堂柱追了三圈,宁喜身中两剑,死在了柱子下面。免余把宁氏一家全部杀光,回去向献公报告。献公下令把宁喜和右宰谷的尸体陈列在朝堂上。

公子鱄听说后,光着脚来到朝堂,抚摸着宁喜的尸体,哭着说:“不是国君失信,是我欺骗了你。你死了,我还有什么脸面留在卫国朝堂呢?” 他朝天大哭了三声,便快步走了出去,马上用牛车载着妻子儿女,出逃到晋国。献公派人去挽留他,公子鱄没有听从。走到黄河边上,献公又派大夫齐恶骑着快马追赶,齐恶传达卫侯的意思,一定要公子鱄回国。公子鱄说:“要我回卫国,除非宁喜复活!” 齐恶还是不停地劝说,公子鱄便拿了一只活野鸡,当着齐恶的面,拔出佩刀,砍下野鸡的头,发誓说:“我鱄和妻子儿女,今后要是再踏上卫国的土地,吃卫国的粮食,就像这只野鸡一样!” 齐恶知道无法勉强,只好独自回去。公子鱄于是逃到晋国,隐居在邯郸,和家人靠编织草鞋换粮食为生,终身都不再提一个 “卫” 字。史臣写诗叹道:“他乡不似故乡亲,织屦萧然竟食贫,只为约言金石重,违心恐负九泉人。”

齐恶回去回复献公,献公感慨不已,便下令收殓宁喜和右宰谷的尸体,将他们安葬。献公想让免余担任正卿,免余说:“我的威望不够,不如太叔仪。” 于是,献公让太叔仪执政,从此卫国稍微安定下来。

话分两头。再说宋国的左师向戍倡导弭兵之会,商议互相朝见的事宜。晋国的正卿赵武、楚国的令尹屈建,都来到宋国,各国大夫也陆续抵达。晋国的附属国鲁、卫、郑,跟随晋国在左边扎营;楚国的附属国蔡、陈、许,跟随楚国在右边扎营。他们用战车围成营垒,各自占据一方。宋国作为东道主,自然不必多说。大家商定:按照朝聘的常规日期,楚国的附属国前往晋国朝聘,晋国的附属国也前往楚国朝聘。各国贡献的礼物,都减少一半,两边平分使用。像大国齐国和秦国,算是地位相当的对等国家,不在附属国之列,两国之间不必互相朝见。晋国的小国附属国,如邾、莒、滕、薛;楚国的小国附属国,如顿、胡、沈、麇,有能力的就自行朝聘,没能力的就按照附庸的惯例,依附在邻近的国家。于是,大家在宋国西门外歃血为盟。楚国的屈建暗中传令,让士兵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准备行事,打算劫持盟会,袭击并杀死赵武,伯州犁坚决劝谏,他才作罢。赵武听说楚国士兵内穿铠甲,便询问羊舌肹,想准备应对的计策。羊舌肹说:“我们举行这次盟会,就是为了停止战争。如果楚国动武,他们就先对诸侯失信了,诸侯谁还会服从他们呢?您只要坚守信用就行,何必担忧。” 到了将要盟誓的时候,楚国的屈建又想先歃血,派向戍到晋**营传话。向戍来到晋军营地,不敢直说,他的随从替他转述了屈建的意思。赵武说:“昔日我的先君文公,在践土接受王命,安抚征服四方的国家,长久地成为华夏诸侯的首领。楚国怎么能排在晋国前面?” 向戍回去又把这话告诉了屈建。屈建说:“要是论王命,楚国也曾接受过惠王的命令。这次互相朝见,就是因为楚晋两国实力相当。晋国主持盟会已经很久了,这次理应让楚国先歃血。如果还是晋国先,那就是楚国比晋国弱了,还怎么能说是对等的国家呢?” 向戍又到晋军营地传达屈建的话。赵武还是不肯答应,羊舌肹对赵武说:“主持盟会靠的是德行,而不是势力。如果有德行,就算歃血在后,诸侯也会拥戴他。如果没有德行,就算歃血在前,诸侯也会背叛他。况且会合诸侯是以停止战争为名,停止战争是对天下有利的事。为了歃血先后而争斗,就必定会引发战争,一旦发生战争,就会失去对天下有利的本意了。您姑且让楚国先歃血吧。” 赵武这才答应让楚国先歃血,定下盟约后,大家各自散去。当时卫国的石恶参与了盟会,听说宁喜被杀,不敢回卫国,便跟随赵武留在了晋国。从此,晋楚两国暂时没有战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再说齐国的右相崔杼,自从弑杀齐庄公、拥立齐景公后,在齐国权势滔天。左相庆封生性好酒,喜好打猎,常常不在国都。崔杼独自执掌朝政,愈发专横放肆,庆封心中暗自嫉妒。崔杼原本答应棠姜,要立崔明为继承人,可又心疼长子崔成手臂有伤,一直不忍心开口。崔成察觉到父亲的心思,主动提出把继承人之位让给崔明,只希望能得到崔邑作为养老之地。崔杼答应了他。但东郭偃和棠无咎却坚决反对,他们说:“崔邑是宗庙所在的重要城邑,必须交给嫡长子继承。” 崔杼无奈地对崔成说:“我本想把崔邑给你,可东郭偃和棠无咎不同意,这可如何是好?”

崔成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崔疆。崔疆气愤地说:“正妻儿子的地位我们都已经让出去了,难道连一个城邑都吝啬不给吗?父亲在世时,东郭偃等人就这般专横;等父亲去世,我们兄弟恐怕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了。” 崔成说:“那我们姑且请左相帮忙说说情吧。” 于是,崔成和崔疆一同前去拜见庆封,向他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庆封假意说道:“你父亲只听东郭偃和棠无咎的话,我即便进言,他也肯定不会听。长此以往,恐怕他们会成为你父亲的祸害,你们为何不除掉他们呢?” 崔成和崔疆说:“我们也有这个想法,只是力量薄弱,担心事情不成。” 庆封说:“让我再想想办法。”

崔成和崔疆离开后,庆封把卢蒲嫳找来,讲述了崔成和崔疆说的话。卢蒲嫳说:“崔氏家族内乱,对庆氏可是好事啊。” 庆封恍然大悟。过了几天,崔成和崔疆又来找庆封,再次痛斥东郭偃和棠无咎的恶行。庆封趁机说:“你们若能动手,我会派甲士协助你们。” 说完,便赠给他们一百套精良的铠甲和相应数量的兵器。崔成和崔疆喜出望外,半夜时分,率领家兵披上铠甲、手持兵器,悄悄埋伏在崔氏府第附近。东郭偃和棠无咎每天都会前往崔氏府第,等他们一进门,甲士们突然冲出来,用戟将东郭偃和棠无咎乱戟刺死。

崔杼得知变故后,怒不可遏,急忙让人驾车。可车夫和仆人都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马夫还在马厩。无奈之下,崔杼只好让马夫套马,让一个小仆人驾车,前往庆封处,哭诉家中的灾难。庆封装作毫不知情,故作惊讶地说:“崔氏和庆氏虽然是两个家族,但实际上如同一体。那两个小子竟敢如此目无尊长!你若想讨伐他们,我一定全力相助。” 崔杼信以为真,感激地说:“倘若能除掉这两个逆贼,让崔氏宗族得以安宁,我就让崔明认你为义父。”

庆封于是召集了自己的全部家兵,让卢蒲嫳率领,还悄悄吩咐道:“如此这般行事……” 卢蒲嫳领命而去。崔成和崔疆见卢蒲嫳带兵前来,本想闭门坚守。卢蒲嫳诱骗他们说:“我是奉左相之命而来,是来帮你们的,不是害你们。” 崔成便问崔疆:“难道是来帮我们除掉孽弟崔明的吗?” 崔疆说:“有可能。” 于是,他们打开门,让卢蒲嫳进入。卢蒲嫳一进门,甲士们也跟着涌入。崔成和崔疆阻拦不住,便问卢蒲嫳:“左相有什么命令?” 卢蒲嫳冷冷地说:“左相听了你父亲的哭诉,我奉命来取你们的脑袋!” 随即喝令甲士:“还不动手!” 崔成和崔疆还没来得及回应,脑袋就已经落地。卢蒲嫳纵容甲士们在崔家大肆抢掠,车马、服饰、器物等被洗劫一空,还毁掉了崔家的门户。棠姜惊恐万分,在房间里上吊自杀。只有崔明事先在外面,逃过一劫。卢蒲嫳把崔成和崔疆的首级挂在车上,回去向崔杼复命。

崔杼看到两颗首级,既愤怒又悲痛,问卢蒲嫳:“有没有惊扰到内室的人?” 卢蒲嫳回答:“夫人还在熟睡,尚未起床。” 崔杼面露喜色,对庆封说:“我想回家,无奈小仆人不擅长驾车,能否借我一个车夫?” 卢蒲嫳说:“我愿意为相国驾车。” 崔杼向庆封再三道谢后,登车离去。

当崔杼回到府第时,只见大门敞开,却不见一个人影。走进中堂,再往内室望去,窗户、门都空荡荡的。棠姜悬在梁上,绳索还未解开。崔杼吓得魂飞魄散,想要质问卢蒲嫳,可卢蒲嫳早已不辞而别。崔杼四处寻找崔明,却始终不见踪影,他放声大哭道:“我如今被庆封出卖,家破人亡,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说完,也上吊自杀了。崔杼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凄惨!髯翁写诗感叹道:“昔日同心起逆戎,今朝相轧便相攻。莫言崔杼家门惨,几个奸雄得善终!”

崔明半夜偷偷来到府第,盗走崔杼和棠姜的尸体,放入同一口棺材,用车载着出城。他掘开祖坟,将棺材放入墓穴,重新掩埋。整个过程只有马夫一同帮忙,再无他人知晓。事情办完后,崔明逃到了鲁国。庆封向齐景公上奏说:“崔杼实际上是弑杀先君的凶手,我不敢不讨伐他。” 齐景公只是默默点头。从此,庆封独自担任齐景公的相国。他以景公的名义召回陈须无,让他重回齐国。陈须无告老还乡,他的儿子陈无宇接替了他的职位。这是周灵王二十六年发生的事情。当时,吴国和楚国多次相互攻伐。楚康王组建水军攻打吴国,由于吴国早有防备,楚军无功而返。吴王余祭即位刚满两年,他勇猛无畏却轻视生命,对楚国的侵犯十分恼怒,便派相国屈狐庸引诱楚国的附属国舒鸠背叛楚国。楚令尹屈建率领军队讨伐舒鸠,养繇基主动请求担任先锋。屈建说:“将军年纪大了!舒鸠不过是个小国,不愁打不赢,就不劳您费心了。” 养繇基说:“楚国攻打舒鸠,吴国必定会来救援。我多次与吴兵交战,熟知他们的军情,希望能随军出征,即便战死也毫无遗憾!” 屈建听到他提到 “死” 字,心中不禁一阵伤感。养繇基又说:“我深受先王的知遇之恩,一直想以身报国,只恨没有机会。如今我头发胡须都已变白,如果哪天病死在床榻之上,那就是令尹辜负我了。” 屈建见他心意已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派大夫息桓协助他。

养繇基行军到离城时,吴王的弟弟夷昧和相国屈狐庸率领军队前来救援。息桓本想等待大军到来,养繇基却说:“吴人擅长水战,如今他们弃船从陆,而且射箭和驾车并非他们的强项。趁着他们刚到,还未站稳脚跟,我们应该赶紧出击。” 于是,他拿起弓箭,身先士卒,每箭射出,必有敌军丧命,吴兵渐渐后退。养繇基乘胜追击,途中遇到坐在车上的屈狐庸,他大骂道:“叛国的贼子!你还有脸见我?” 说着便要射屈狐庸。屈狐庸驾车迅速后退,速度快如疾风。养繇基惊叹道:“吴人驾车也如此厉害?真遗憾没有早点射他。” 话还没说完,只见四面铁叶车围了过来,将养繇基困在中间。车上的将士都是江南的神箭手,万箭齐发,养繇基最终死在乱箭之下。楚共王曾说他依仗技艺,必将死于非命,如今果然应验。息桓收拾残兵败将,回去向屈建报告。屈建叹息道:“养叔之死,实在是自找的啊!” 于是,他在栖山埋伏下精兵,派别将子疆率领自己的私兵引诱吴军交战。刚打了十几个回合,子疆便佯装败退。屈狐庸怀疑有埋伏,没有追击。夷昧登高远望,不见楚军,便说:“楚军已经逃走了!” 于是,吴军全军出动,追击楚军。追到栭山之下,子疆回军再战,伏兵尽出,将夷昧团团围住,夷昧奋力突围,却无法冲出包围。幸好屈狐庸带兵赶到,杀退楚军,救出了夷昧。吴军战败而归,屈建于是灭掉了舒鸠。

第二年,楚康王又想攻打吴国,向秦国请求出兵相助。秦景公派弟弟公子针率领军队支援楚国。吴国在江口部署重兵防守,楚军无法攻入,又因为郑国长期臣服于晋国,于是楚军转而攻打郑国。楚国大夫穿封戍在战场上擒获了郑国将领皇颉。公子围却想抢夺这份功劳,穿封戍坚决不给。公子围便向楚康王告状,说:“是我擒获了皇颉,却被穿封戍抢走了。” 没过多久,穿封戍押解着皇颉前来献功,也向楚康王诉说了事情的经过。楚康王难以决断,便让太宰伯州犁来裁决。伯州犁上奏说:“郑国的俘虏是个大夫,不是普通人,问问俘虏,他自己就能说清楚。” 于是,他们把俘虏皇颉带到庭院中,伯州犁站在右边,公子围和穿封戍站在左边。伯州犁拱手向上,恭敬地说:“这位是王子围,是寡君的弟弟。” 然后又拱手向下,说:“这位是穿封戍,是方城外的县尹。到底是谁擒获了你?你要如实说来!” 皇颉早已明白伯州犁的意图,一心想要讨好王子围,便假装睁大眼睛看着王子围,回答说:“我遇到这位王子,实在无法抵挡,所以才被擒获。” 穿封戍大怒,立即从架子上抽出长戈,想要杀死公子围。公子围吓得惊慌逃窜,穿封戍追了一阵,没能追上。伯州犁赶忙追上去,劝解两人,然后一起返回。伯州犁向楚康王汇报,将功劳一分为二,还亲自摆酒,为公子围和穿封戍调解。如今人们说起徇私偏袒的事情,就会说 “上下其手”,这个典故就来源于伯州犁这件事。后人写诗感叹道:“斩擒功绩辨虚真,私用机门媚贵臣。幕府计功多类此,肯持公道是何人!”

再说吴国的邻国越国,国君是子爵,乃是夏王禹的后裔。从无余开始受封,历经夏朝到周朝,共传了三十多代,到了允常这一代。允常勤于治理国家,越国开始强盛起来,吴国对此十分忌惮。余祭即位四年后,首次出兵攻打越国,俘获了越国的一位宗室成员,砍掉他的脚,让他做看门人,看守 “余皇” 大船。有一次,余祭在观看船只时喝醉后睡着了,这位宗室成员解开余祭的佩刀,将其刺杀。随从们这才发觉,一起杀死了这位宗室成员。余祭的弟弟夷昧按照顺序继承王位,把国家政务交给季札处理。季札请求停止战争,让百姓休养生息,与中原大国交好,夷昧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夷昧派季札首先出访鲁国,请求观赏夏、商、周三代以及各诸侯国的乐舞。季札对每一种乐舞都一一品评,见解深刻,切中要义,鲁国人都认为他是知音。接着,季札出访齐国,与晏婴结为好友。之后出访郑国,与公孙侨成为知己。到了卫国,又与蘧瑗惺惺相惜。最后前往晋国,与赵武、韩起、魏舒等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季札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贤臣,由此也可见他的贤能。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