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七十五回 孙武子演阵斩美姬 蔡昭侯纳质乞吴师

话说庆忌临死之际,告诫身边的人不要杀要离,以此成就他的名声。左右的人准备释放要离,可要离却不肯离开。他对左右的人说:“我有三件事为世人所不容,即便公子有令,我又怎敢苟且偷生呢?” 众人问道:“哪三件事为世人所不容?” 要离说:“为了侍奉君主,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儿女,这不是仁;为了新君去杀害旧君的儿子,这不是义;想要成就大事,却不免弄得自己身体残疾、家破人亡,这不是智。我有这三大恶事,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呢!” 说完,便纵身跳入江中。划船的人赶忙将他救起,要离问道:“你们救我做什么?” 舟人说:“您回到吴国,必定会得到爵禄,为何不等着享受呢?” 要离笑着说:“我连自己的家室性命都不在乎,更何况爵禄呢?你们把我的尸体带回去,还能得到重赏。” 于是,他夺过随从的佩剑,砍断自己的双脚,又割喉自尽。史臣为此称赞道:“古人一死,其轻如羽;不惟自轻,并轻妻子。阖门毕命,以殉一人;一人既死,吾志已伸。专诸虽死,尚存其胤;伤哉要离,死无形影!岂不自爱?遂人之功;功遂名立,虽死犹荣!击剑死侠,酿成风俗;至今吴人,趋义如鹄。” 又有一首诗专门提到庆忌力敌万人,却死在残疾的要离手中,借此告诫那些依仗勇力的人:“庆忌骁雄天下少,匹夫一臂须臾了。世人休得逞强梁,牛角伤残鼷鼠饱。”

众人收拾好要离的肢体,连同庆忌的尸体,一同来投奔吴王阖闾。阖闾十分高兴,重重赏赐了投降的士兵,并将他们收编进军队。阖闾以上卿的礼仪,把要离安葬在阊门城下,说道:“借助你的勇力,为我守护城门。” 又追赠了要离的妻子儿女。将他与专诸一同立庙,每年按时祭祀。同时,以公子的礼仪,把庆忌安葬在王僚的墓旁。之后,阖闾大宴群臣。伍员哭着上奏说:“大王的祸患都已消除,可我的仇何时才能报呢?” 伯嚭也流着泪请求出兵讨伐楚国。阖闾说:“明天早上再商议此事。”

第二天早上,伍员和伯嚭又来到宫中拜见阖闾。阖闾说:“我想为二位出兵伐楚,可谁来担任将领呢?” 伍员和伯嚭齐声说道:“全凭大王任用,我们怎敢不效命!” 阖闾心想:“这两人都是楚国人,只怕他们只为自己报仇,未必会全心为吴国尽力。” 于是沉默不语,只是对着南风长声呼啸,片刻后,又长叹一声。伍员已猜到他的心思,便进一步说道:“大王是担心楚国兵多将广吗?” 阖闾说:“正是。” 伍员说:“我举荐一人,定能确保取胜。” 阖闾高兴地问道:“你举荐的是谁?他有何能耐?” 伍员回答:“此人姓孙名武,是吴国人。” 阖闾听说孙武是吴国人,脸上顿时露出喜色。伍员又上奏说:“此人精通兵法韬略,有着鬼神莫测的智谋,天地包容般的奇妙本领,他自己着有《兵法》十三篇,世人却大多不知道他的才能,他隐居在罗浮山的东面。若能得到此人担任军师,就算是面对天下的敌人也不在话下,更何况楚国呢?” 阖闾说:“你就替我去把他召来。” 伍员回答:“此人不轻易出仕为官,与常人不同,必须以隆重的礼节聘请他,他才肯出山。” 阖闾听从了他的建议,拿出黄金十镒,白璧一双,让伍员驾着驷马,前往罗浮山聘请孙武。伍员见到孙武后,详细说明了吴王对他的倾慕之意。于是,孙武跟随伍员出山,一同去拜见阖闾。阖闾走下台阶迎接孙武,赐他座位,向他请教兵法。孙武将自己所着的十三篇兵法,依次呈献给阖闾。阖闾让伍员从头朗诵一遍,每读完一篇,阖闾都赞叹不已。这十三篇分别是:第一篇《始计》,第二篇《作战》,第三篇《谋攻》,第四篇《军形》,第五篇《兵势》,第六篇《虚实》,第七篇《军争》,第八篇《九变》,第九篇《行军》,第十篇《地形》,第十一篇《就地》,第十二篇《火攻》,第十三篇《用间》。

阖闾看着伍员说:“看这《兵法》,孙武真是有通天彻地的才能啊。只是可惜我的国家小、兵力弱,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说:“我的《兵法》,不仅可以用于军队,即便是妇人女子,只要听从我的军令,也能驱使她们作战。” 阖闾鼓掌大笑道:“先生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下哪有妇人女子能拿着兵器练习作战的?” 孙武说:“大王若觉得我的话不切实际,请让我用后宫的宫女试一试。如果军令不能施行,我甘愿承担欺君之罪。” 阖闾当即召集了三百名宫女,让孙武训练她们。孙武说:“希望能得到大王的两名宠姬,让她们担任队长,这样号令才能有所统属。” 阖闾又宣来两名宠姬,名叫右姬和左姬,对孙武说:“这是我心爱的宠姬,能担任队长吗?” 孙武说:“可以。不过,军旅之事,首先要严明号令,其次才是赏罚,即便只是小规模的演练,也不能废除这些。请大王指定一人担任执法官,两人担任军吏,负责传达命令;两人负责击鼓;再安排几名力士,充任牙将,手持斧锧刀戟,站在高台上,以壮军威。” 阖闾答应从自己的中军之中挑选这些人。孙武吩咐宫女们,分成左右两队,右姬管辖右队,左姬管辖左队,各自披挂兵器,向她们宣告军法:第一,不许扰乱队伍行列;第二,不许言语喧哗;第三,不许故意违背约束。第二天五更,全体人员都要到教场集合听令操练。吴王登上高台观看。第二天五更,两队宫女都来到教场,一个个身披铠甲,头戴兜鍪,右手持剑,左手握盾。两名宠姬也穿戴好盔甲,充作将官,分立两边,等候孙武升帐。孙武亲自规划演练的布局,布置成阵势。他让传谕官将两面黄旗,分别交给两名宠姬,让她们手持黄旗作为前导;众宫女跟在队长后面,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总,每个人都要脚步相随,随着鼓声前进后退,左右回旋,寸步不能乱。传谕完毕,让两队宫女都伏地听令。过了一会儿,孙武下令说:“听到一通鼓声,两队同时起身;听到二通鼓声,左队向右旋转,右队向左旋转;听到三通鼓声,各自举剑做出争战的姿势。听到鸣金声,然后收队后退。” 众宫女都掩口偷笑。鼓吏禀报:“鸣鼓一通。” 宫女们有的起身,有的还坐着,参差不齐。孙武离开座位站起来说:“约束不明确,命令不被信服,这是将领的罪过!” 让军吏再次重申先前的命令。鼓吏又击鼓,宫女们都站了起来,但队伍歪歪斜斜,相互挤靠,依旧笑声不断。孙武于是挽起双袖,亲自拿起鼓槌击鼓,再次重申命令,两名宠姬和宫女们没有不笑的。孙武大怒,双目圆睁,头发都竖了起来,直冲冠顶,急忙喊道:“执法官在哪里?” 执法官上前跪下。孙武说:“约束不明确,命令不被信服,这是将领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约束,士兵却不服从命令,这就是士兵的罪过了!按照军法该如何处置?” 执法官说:“应当斩首!” 孙武说:“士兵难以全部诛杀,罪责在队长。” 他看着左右的人说:“可以将两名女队长斩首示众!” 左右的人见孙武发怒的样子,不敢违抗命令,便将左右两名宠姬绑了起来。阖闾在望云台上观看孙武操练,忽然看到两名宠姬被绑,急忙派伯嚭拿着符节飞奔去解救,传命说:“我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才能了,但这两名宠姬侍奉我起居,很合我的心意,我要是没有这两名宠姬,吃饭都没滋味,请将军赦免她们!” 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我已受命为将领,将领在军中,即便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为了顺从君主的命令而释放有罪之人,又怎能服众?” 喝令左右:“赶快斩杀两名宠姬!” 将她们的首级悬挂在军前。于是,两队宫女无不吓得双腿颤抖,脸色苍白,不敢抬头看。孙武又从队伍中挑选两人,担任左右队长。再次下令击鼓:一鼓起身,二鼓按规定方向行进,三鼓交战,鸣金收军。宫女们左右进退,回旋往来,都符合规定的动作要求,丝毫不差,自始至终,寂静无声。孙武派执法官去报告吴王说:“军队已经训练整齐,希望大王前来观看,任凭大王驱使。即便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不敢退缩了。” 髯翁写诗咏叹孙武练兵之事:“强兵争霸业,试武耀军容。尽出娇娥辈,犹如战斗雄。戈挥罗袖卷,甲映粉颜红。掩笑分旗下,含羞立队中。闻声趋必肃,违令法难通。已借妖姬首,方知上将风。驱驰赴汤火,百战保成功。”

阖闾痛惜这两名宠姬,便厚葬她们于横山,还立祠祭祀,名为爱姬祠。因为思念爱姬,阖闾便有了不用孙武的想法。伍员进谏说:“我听说‘兵器,是凶器。’不能空谈用兵。诛杀不能决断,军令就无法施行。大王想要征讨楚国,称霸天下,就得寻找良将。将领要以果敢坚毅为才能,若不是孙武这样的将领,谁能渡过淮水、越过泗水,跋涉千里去作战呢?美色容易得到,良将却难以寻觅。如果因为两名宠姬而舍弃一位贤能的将领,这与喜爱杂草而舍弃嘉禾有什么区别呢!” 阖闾这才醒悟,于是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将讨伐楚国的重任交给他。伍员问孙武:“军队从哪个方向进军呢?” 孙武说:“大凡行军作战的方法,要先消除内患,然后才能对外征伐。我听说王僚的弟弟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国,二人都心怀怨恨。如今进兵,应该先除掉这两位公子,然后再向南征伐。” 伍员认为他说得对,上奏给吴王。吴王说:“徐国和钟吾国都是小国,派使者去索要逃亡的臣子,他们不敢不听从。” 于是派出两名使者,一名前往徐国索要掩余,一名前往钟吾国索要烛庸。徐国国君章羽不忍心看到掩余死去,私下派人告知他,掩余便逃走了。路上,他遇到同样逃出的烛庸,两人便一起商议,前往楚国投奔。楚昭王高兴地说:“二位公子必定对吴国恨之入骨,应当在他们穷困的时候好好结交。” 于是将他们安置在舒城,让他们训练士兵抵御吴国。阖闾对这两个国家违抗命令的行为十分恼怒,命令孙武率兵讨伐徐国,将其灭掉。徐子章羽逃到楚国。接着,孙武又讨伐钟吾国,抓住了钟吾国的国君带回吴国。随后,吴军又袭击攻破舒城,杀死了掩余和烛庸。阖闾便想乘胜攻入楚国郢都。孙武说:“百姓已经很疲惫,不可急于用兵。” 于是班师回朝。这时,伍员献上计谋说:“凡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必须先明白劳逸的道理。晋悼公将四军分为三部分轮流作战,以此拖垮楚**队,最终取得萧鱼之战的胜利,这就是让自己安逸而使敌人劳累的方法。楚国执政的都是贪婪平庸之辈,没有人愿意承担忧患。我们可以组成三支军队去骚扰楚国。我们派出一支军队,他们必定全部出动迎战;他们出兵,我们就撤回;他们撤回,我们再出动,让他们兵力疲惫、士兵懈怠,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就没有不胜利的。” 阖闾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将军队分成三部分,轮流出动骚扰楚国边境。楚国派将领来救援,吴**队就撤回,楚人对此深感苦恼。吴王有个爱女名叫胜玉,一次宫中设宴,厨师端上蒸鱼,吴王吃了一半,把剩下的赐给女儿。胜玉生气地说:“父王竟然用吃剩的鱼羞辱我,我还活着做什么?” 说完便退下自杀了。阖闾悲痛万分,为她准备了丰厚的殓葬用品,将她安葬在吴国西面的阊门之外。为了营造墓地,开凿池塘、堆积泥土,开凿的地方后来就形成了太湖,也就是如今的女坟湖。又用雕琢的文石做棺材,把金鼎、玉杯、银尊、珠襦等珍宝几乎倾其府库的一半都用来陪葬,还把 “磐郢” 名剑也一同随葬。为了送葬,吴王在吴市中让白鹤起舞,让百姓们都来观看,然后让观看的人都进入墓道送葬。墓道内设有机关,男女进入后,便发动机关,关闭墓门,用土填埋,结果男女死者达上万人。阖闾说:“让我的女儿有上万人陪葬,大概就不会寂寞了。” 直到如今,吴地的丧葬习俗中,丧亭上制作有白鹤,便是那时留下的遗风。阖闾为了送死之人而杀生,其无道已经到了极点!史臣写诗道:“三良殉葬共非秦,鹤市何当杀万人?不待夫差方暴骨,阖闾今日已无民!”

话分两头。且说楚昭王在宫中熟睡醒来,发现枕边有一道寒光闪烁。仔细一看,竟是一把宝剑。第二天清晨,昭王召来相剑的风胡子入宫,把剑拿给他看。风胡子一看到这把剑,不禁大为震惊,问道:“君王从何处得到此剑?” 昭王回答:“我睡觉醒来,发现它就在枕边,也不知道这剑叫什么名字。” 风胡子说:“这剑名叫‘湛卢’,是吴国剑师欧冶子所铸。从前越王铸造了五口名剑,吴王寿梦听闻后前去索要,越王便献上了其中三口,分别是‘鱼肠’‘磐郢’和‘湛卢’。‘鱼肠’剑被用来刺杀王僚;‘磐郢’剑则随葬于死去的女儿;如今就只剩下‘湛卢’剑了。我听说此剑乃是五金之精华,汇聚太阳之精气,出世便有神力,佩戴它的人能彰显威严。然而,若是人君做出违背天理之事,这剑就会离开。剑所在的国家,国运必定昌盛久远。如今吴王弑杀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为女儿陪葬,吴国人悲愤怨恨,所以‘湛卢’剑离开了无道的吴国,投奔有道的楚国。” 昭王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将剑佩戴在身上,视若珍宝,并向国人宣告,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阖闾丢失了宝剑,派人四处寻访。有人来报:“这把剑到了楚国。” 阖闾愤怒地说:“这肯定是楚王贿赂了我的身边人,把我的剑偷走了!” 一怒之下,他杀掉了身边数十人。随后,阖闾派孙武、伍员、伯嚭率领军队讨伐楚国。同时,又派使者前往越国征兵。越王允常与楚国尚未断绝往来,不肯出兵相助。孙武等人攻克了楚国的六邑和潜邑,由于后续兵力不足,只好班师回朝。阖闾对越国不肯一同攻打楚国十分恼怒,又谋划着讨伐越国。孙武劝谏道:“今年岁星位于越国上空,此时伐越不吉利。” 阖闾不听劝阻,执意出兵伐越,在檇李打败了越军,大肆抢掠一番后返回。孙武私下对伍员说:“四十年之后,越国将会强大,而吴国则会走向衰败!” 伍员默默地记住了这句话。这是阖闾五年时发生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楚国令尹囊瓦率领水军攻打吴国,以报复吴国占领六邑和潜邑之事。阖闾派孙武、伍员迎战,在巢地打败了楚军,俘获了楚国将领芈繁。阖闾说:“不攻入郢都,即便打败楚军,也不算真正的成功。” 伍员回应道:“我怎会片刻忘记郢都呢!只是楚国国力强盛,天下无双,不可轻视。囊瓦虽然不得民心,但诸侯们尚未厌恶他。听说他贪得无厌,不断索取贿赂,想必不久后诸侯之间就会生变,那时便是我们可乘之机。” 于是,阖闾让孙武在江口操练水军。伍员则每天派人打探楚国的消息。

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唐国和蔡国派遣使臣前来通好,现已在郊外等候。” 伍员高兴地说:“唐国和蔡国都是楚国的附属国,无缘无故派使臣远道而来,想必是与楚国结了仇。这是上天要让我们攻破楚国,攻入郢都啊。”

原来,楚昭王得到 “湛卢” 剑后,诸侯纷纷前来祝贺,唐成公和蔡昭侯也来到楚国朝见。蔡侯有一双羊脂白玉佩和两件银貂鼠裘,他将一件裘衣和一枚玉佩献给楚昭王作为贺礼,自己则佩戴了另一件裘衣和玉佩。囊瓦见了十分喜爱,便派人向蔡侯索要。蔡侯对这裘衣和玉佩十分珍视,没有答应囊瓦的要求。唐侯有两匹名马,叫做 “肃霜”。“肃霜” 本是大雁的名字,这种大雁的羽毛洁白如练,脖颈修长,马头高昂,马的外形和毛色与之相似,故而得名。后人又在 “肃霜” 二字旁边加上 “马” 字旁,写作 “骕骦”,这可是天下稀有的宝马。唐侯骑着这匹马驾车来到楚国,马跑得又快又稳。囊瓦同样心生喜爱,派人向唐侯索要。唐侯也没有同意。两位国君朝见的礼仪结束后,囊瓦便在昭王面前进谗言说:“唐国和蔡国私下与吴国勾结,如果放他们回去,必定会引导吴国来攻打楚国,不如把他们扣留在这里。” 于是,楚昭王将两位国君拘留在馆驿,各自派一千人看守,名义上是护卫,实际上是监押。当时昭王年纪尚小,国家政事都由囊瓦说了算。两位国君一被扣留就是三年,急切地想要回国,却始终无法成行。

唐侯的世子见父亲久久未归,便派大夫公孙哲前往楚国探望,得知了父亲被扣留的原因。公孙哲上奏说:“两匹马和一个国家,哪个更重要呢?国君为何不献上马匹以求得回国?” 唐侯说:“这匹马是稀世珍宝,我十分爱惜!况且我都不肯献给楚王,更何况是令尹呢?而且囊瓦贪婪无度,用威势胁迫我,我宁死也不会顺从他。” 公孙哲私下对随从们说:“我们的国君不忍心舍弃一匹马,却因此长期被困在楚国,这是多么看重牲畜而轻视国家啊。我们不如偷偷把骕骦马偷走,献给令尹。倘若能让主公回到唐国,我们即便承担盗马的罪名,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随从们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用酒灌醉养马的人,偷偷盗出两匹马献给囊瓦,并说:“我们的国君因为令尹德高望重,所以让我们献上这两匹良马,供您驱使。” 囊瓦十分高兴,收下了马匹。

第二天,囊瓦进宫对昭王说:“唐侯国土狭小,兵力微弱,想来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可以赦免他,让他回国。” 昭王听从了囊瓦的建议,放唐成公出城。唐侯回国后,公孙哲和众随从都将自己捆绑起来,在殿前等待处罚。唐侯说:“若不是各位把马献给那个贪婪的人,我无法回国,这是我的罪过,你们不要怨恨我就足够了。” 随后,唐侯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如今德安府随州城北,有个骕骦陂,就是因为这匹马曾经过此地而得名。唐胡曾先生曾写诗道:“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见机。莫惜骕骦输令尹,汉东宫阙早时归。” 髯仙也有诗写道:“三年拘系辱难堪,只为名驹未售贪;不是便宜私窃马,君侯安得离荆南?”

蔡侯听说唐侯献上马匹后得以回国,也把裘衣和玉佩献给了囊瓦。囊瓦又对昭王说:“唐国和蔡国情况相同,唐侯既然已经回国,蔡侯也不可单独留下。” 昭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蔡侯离开郢都后,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将一块白璧沉入汉水,发誓说:“我若不能讨伐楚国,再次南渡汉水,就让我如同这江水一般!” 回到国内的第二天,蔡侯便把世子蔡元送到晋国作为人质,向晋国借兵讨伐楚国。晋定公为此向周天子申诉,周敬王命令卿士刘卷率领王师与晋**队会合。宋、齐、鲁、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鄫、小邾子,再加上蔡国,一共十七路诸侯,个个都痛恨囊瓦的贪婪,纷纷出兵响应。晋士鞅担任大将,荀寅为副将,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聚集在召陵。

荀寅自认为是因为蔡国才出兵,对蔡国来说有功劳,便想得到丰厚的财物,于是派人对蔡侯说:“听说您有裘衣和玉佩送给楚国君臣,为何唯独我们晋国没有呢?我们不远千里兴兵,全是为了您,不知道您打算用什么来犒劳我们的军队呢?” 蔡侯回答说:“我因为楚国令尹囊瓦贪婪不仁,才离开楚国投奔晋国。希望大夫能顾念盟主的大义,灭掉强大的楚国,扶持弱小的国家,那么荆襄五千里的土地,都是犒劳军队的财物,这利益难道不大吗?” 荀寅听后十分惭愧。

当时是周敬王十四年的春三月,恰好连续下了十几天大雨,刘卷患上疟疾,荀寅便对士鞅说:“从前五霸中,齐桓公最为强盛,然而他在召陵驻军,也没有让楚国受到丝毫损伤。先君晋文公仅仅取得了一次胜利,之后两国就不断交战。自从两国互通友好之后,晋楚之间没有冲突,由我们来挑起争端可不妥当。况且现在雨水连绵,疟疾流行,恐怕进军未必能取胜,撤退又怕被楚国追击,不能不考虑这些。” 士鞅也是个贪婪的人,他也想得到蔡侯的酬谢,却未能如愿,便以雨水不利为由,借口难以进兵,退还了蔡侯的人质,传令班师回朝。各路诸侯见晋国不肯做主,便各自返回本国。髯仙有诗叹道:“冠裳济济拥兵车,直捣荆襄力有余;谁道中原无义士,也同囊瓦索苞苴。”

蔡侯见各路诸侯的军队纷纷解散,大失所望。回国途中经过沈国,他怨恨沈子嘉没有跟随讨伐楚国,便派大夫公孙姓率军袭击并灭掉了沈国,俘虏了沈国国君并将其杀害,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怒。楚囊瓦得知后极为愤怒,兴兵讨伐蔡国,包围了蔡国都城。公孙姓进言说:“晋国已经靠不住了。不如向东前往吴国求救。伍子胥、伯嚭等大臣与楚国有着深仇大恨,必定会全力相助。” 蔡侯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派公孙姓约上唐侯,一同前往吴国借兵,并将自己的次子公子干送到吴国作为人质。伍员将蔡侯等人引见给阖闾,说道:“唐国和蔡国怀着满腔的怨恨,愿意作为先锋。救援蔡国可以彰显名声,攻破楚国则能获得丰厚的利益。大王想要攻入郢都,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不可错过。” 阖闾于是收下蔡侯的人质,答应出兵,先派公孙姓回去通报消息。

阖闾正准备调兵,近臣前来禀报:“军师孙武从江口回来了,有事求见。” 阖闾召见孙武,询问他的来意。孙武说:“楚国之所以难以攻打,是因为它附属国众多,我们不容易直接打到它的境内。如今晋侯一声号召,十八国便纷纷响应,其中陈、许、顿、胡等国向来依附楚国,这次也都背离楚国,跟随晋国。可见人心怨恨楚国,并非只有唐国和蔡国。这正是楚国势力孤立的时候。” 阖闾听后十分高兴。他派被离和专毅辅佐太子波留守国内。任命孙武为大将,伍员和伯嚭为副将,亲弟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公子山专门负责督运粮草。出动全部吴**队六万人,号称十万,从水路渡过淮水,直抵蔡国。

囊瓦见吴**队来势汹汹,便解除了对蔡国的包围,匆忙撤退。他又担心吴军追赶,于是直接渡过汉水,才停下来屯扎,并接连派人向郢都送去紧急战报,请求救援。

再说蔡侯迎接吴王阖闾,哭诉楚国君臣的恶行。不久,唐侯也赶到了。两位国君表示愿意作为左右翼,跟随吴国一同灭掉楚国。出发前,孙武突然传令军士登陆,把战舰都留在淮水弯曲之处。伍员私下询问舍弃战船的原因。孙武说:“战船逆水行驶,速度迟缓,这样会让楚国得以从容防备,我们就无法攻破楚国了。” 伍员十分佩服孙武的见解。大军从江北陆路经过章山,直奔汉阳。楚军屯扎在汉水南岸,吴军则屯扎在汉水北岸。囊瓦日夜担心吴军渡过汉水,听说他们把战船留在淮水,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

楚昭王听说吴军大举进犯,亲自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公子申说:“子常(囊瓦字子常)并非大将之才,应迅速命令左司马沈尹戍率兵前往,阻止吴国人渡过汉水。他们远道而来,后援不足,必定无法长久。” 昭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派沈尹戍率领一万五千士兵,与令尹协力防守。

沈尹戍来到汉阳,囊瓦将他迎入大寨。沈尹戍问道:“吴军从哪里来,为何来得如此迅速?” 囊瓦说:“他们把战船留在淮汭,从陆路经豫章来到这里。” 沈尹戍听后,连连冷笑几声,说:“人们都说孙武用兵如神,从这件事来看,简直就是儿戏!” 囊瓦问道:“此话怎讲?” 沈尹戍说:“吴国人习惯乘船,擅长水战,如今却舍弃战船从陆路进军,只是为了贪图便捷。万一战事失利,他们就没有退路了,我因此觉得可笑。” 囊瓦又问:“他们的军队现在屯扎在汉北,有什么办法可以打败他们?” 沈尹戍说:“我分五千士兵给你,你沿着汉水列营,把船只全部聚集到南岸,再派轻快的小船,日夜在江面上往来巡逻,让吴军无法抢夺船只渡江。我率领一支军队从新息抄到淮汭,把他们的战船全部烧毁,再用木头和石头把汉东的隘道堵死。然后令尹您率兵渡过汉江,攻打他们的大寨,我从后面夹击。这样一来,他们水陆两路断绝,首尾受敌,吴国君臣的性命,就都掌握在我们手中了。” 囊瓦听后十分高兴,说:“司马的高见,我远远比不上。” 于是,沈尹戍留下大将武城黑率领五千士兵,协助囊瓦,自己则率领一万人马向新息进发。不知后来战事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