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三回 诛芈胜叶公定楚 灭夫差越王称霸

话说卫庄公蒯瞆因为府库里的财宝都被出公辄带走了,便与浑良夫商量对策。浑良夫说:“太子疾和出逃的国君,都是您的儿子,您何不以选择继承人的名义把他们召回来呢?如果出逃的国君回来,那些财宝就有可能拿回来了。” 有个小仆人听到了他们的这番话,偷偷地告诉了太子疾。太子疾于是带着几个壮士,车上装着猪,找机会劫持了庄公,让庄公歃血立誓,不要召回出逃的国君,并且一定要杀死浑良夫。庄公说:“不召回辄倒是容易。可我之前已经和良夫有过盟誓,答应免他三次死罪,这可怎么办呢?” 太子疾说:“那就等他犯了四条罪,然后再杀他。” 庄公答应了。

没过多久,庄公新建造了一座虎幕,召集各位大夫来参加落成仪式。浑良夫穿着紫色衣服、披着狐皮裘衣就来了,他敞开裘衣,还不解下佩剑就开始吃东西。太子疾让力士把浑良夫拉下去。浑良夫说:“我犯了什么罪?” 太子疾数落他说:“臣子拜见君主有固定的服饰,陪君主吃饭必须解下佩剑。你穿紫色衣服,这是第一条罪;穿狐皮裘衣,这是第二条罪;不解下佩剑,这是第三条罪。” 浑良夫大喊道:“我们有盟誓,能免我三次死罪!” 太子疾说:“出逃的国君以儿子的身份抗拒父亲,大逆不孝,你却想把他召回来,这不是第四条罪吗?” 浑良夫无言以对,只能低头受刑。

有一天,庄公梦到一个厉鬼,披头散发,面朝北方大声叫嚷:“我是浑良夫,我喊冤叫屈,死得无辜!” 庄公醒来后,让卜大夫胥弥赦占卜这件事,胥弥赦说:“没什么大碍。” 但他告辞出去后,却对别人说:“冤鬼作祟,君主会死,国家会有危险,征兆已经出现了。” 于是他逃到了宋国。

蒯瞆在位两年,晋国因为他不前去朝见而发怒,上卿赵鞅率领军队讨伐卫国。卫国人赶走了庄公,庄公逃到戎国,戎国人杀了他,还杀了太子疾。卫国人拥立公子般师为国君。齐国的陈恒率领军队救援卫国,抓住了般师,拥立公子起为国君。卫国大夫石圃赶走了公子起,又迎接出公辄回来当国君。出公辄重新复国后,赶走了石圃。各位大夫与出公辄不和,又把出公辄赶到了越国。卫国人拥立公子默为国君,这就是卫悼公。从此,卫国臣服于晋国,国家越发弱小,依附于赵氏。这些事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白公胜自从回到楚国,常常想起郑国人杀害他父亲的仇恨,一直想着报仇。只是因为伍子胥是白公胜的恩人,伍子胥之前已经赦免了郑国,况且郑国侍奉楚昭王时,不敢有失礼之处,所以白公胜一直忍着没说。等到楚昭王去世,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拥立越女的儿子章即位,这就是楚惠王。白公胜自认为是原来太子的后代,希望子西能召他回去,一起执掌楚国政权。可子西始终没有召他,也没有给他增加俸禄,白公胜心中十分不满。

等到听说伍子胥已经去世,白公胜说:“报复郑国,现在正是时候!” 他派人向子西请求说:“郑国人对先太子肆意下毒,令尹您是知道的。不报仇,就不配做人。令尹您要是怜悯先太子的无辜,派出一支军队去声讨郑国的罪行,我愿意作为先锋,虽死无憾!” 子西推辞说:“新王刚刚即位,楚国局势还不稳定,你暂且等我安排。”

白公胜于是借口防备吴国,派心腹家臣石乞修筑城池、训练士兵,大肆准备作战器具。他又向子西请求,希望能用自己的私人军队作为先锋去讨伐郑国。子西答应了。还没等出兵,晋国的赵鞅就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子西率领军队救援郑国,晋军于是撤退,子西和郑国订立盟约后班师回朝。

白公胜愤怒地说:“不讨伐郑国,反而去救郑国,令尹太欺负我了!我要先杀了令尹,然后再讨伐郑国。” 他把同宗的白善召到澧阳。白善说:“跟着你去扰乱国家,那是对君主不忠;违背你,不参与你的私事,那是对宗族不仁。” 于是他放弃俸禄,修筑菜园、浇灌园子,以此度过余生。楚国人因此把他的菜园命名为 “白善将军药圃”。

白公胜听说白善不来,生气地说:“没有白善,我就杀不了令尹了吗?” 他马上召来石乞商议说:“用五百人去对付令尹和司马,足够吗?” 石乞说:“不够。市南有个勇士叫熊宜僚,如果能得到这个人,他的作用相当于五百人。” 白公胜于是和石乞前往市南,去见熊宜僚。

熊宜僚十分惊讶,说:“王孙这样的贵人,怎么屈尊来到这里?” 白公胜说:“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于是把要杀子西的事情告诉了他。熊宜僚摇着头说:“令尹对国家有功劳,和我也没有仇,我不敢听从你的命令。” 白公胜发怒,拔出剑指着他的喉咙说:“你要是不听从,我就先杀了你!” 熊宜僚面不改色,从容地回答:“杀我熊宜僚,就像去掉一只蝼蚁,你何必发怒呢?” 白公胜于是把剑扔到地上,感叹道:“你真是勇士,我只是试试你罢了!” 他就用车子把熊宜僚载了回去,以贵宾之礼相待,吃饭必定在一起,出入也总是相伴。熊宜僚感激他的恩情,于是以身相许,愿意为白公胜效力。等到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的时候,楚国畏惧吴国的强大,告诫边境的人要加强戒备。白公胜借口说吴**队打算偷袭楚国,反而率领军队袭击吴国边境,掠夺了不少财物。他于是夸大自己的功劳,只说:“大败吴**队,缴获了铠甲兵器等众多战利品,我想亲自到楚国朝廷献捷,以此张大楚国的国威。” 子西不知道他的计谋,同意了。

白公胜把自己的全部甲兵都派了出来,装作缴获的战利品,装了一百多辆车,亲自率领一千名壮士,押解着这些 “战利品” 入朝献功。楚惠王登上宫殿接受献捷,子西和子期在旁边侍立。白公胜参拜完毕,惠王看到台阶下站着两个全身披挂的好汉,便问:“这是什么人?” 白公胜回答说:“这是我部下的将士石乞和熊宜僚,他们在讨伐吴国中立下了功劳。” 于是他用手招呼二人。二人举步正要上台阶,子期大声喝道:“我们大王在御殿,边境的臣子只许在台阶下叩头,不得上台阶!” 石乞和熊宜僚哪里肯听从,大踏步就登上台阶。子期让侍卫阻拦他们。熊宜僚用手一拉,侍卫们东倒西歪,二人径直进入殿中。石乞拔剑去砍子西,熊宜僚拔剑去砍子期。白公胜大声喊道:“大家还不上!” 一千名壮士,都拿着兵器,像蜂群一样涌上来。白公胜挟持住惠王,不让他动弹。石乞活捉了子西,百官都惊慌逃散。

子期向来勇力过人,于是拔出殿中的戟,与熊宜僚交战。熊宜僚扔掉剑,上前去夺子期的戟。子期捡起剑,劈向熊宜僚,砍中了他的左肩。熊宜僚也刺中了子期的腹部。二人仍然相互纠缠,扭打在一起,最终死在殿庭之上。

子西对白公胜说:“你在吴国勉强维持生计,我念及骨肉亲情,把你召回国,封你为公爵,我哪里对不起你,你却要谋反?” 白公胜说:“郑国杀了我的父亲,你却和郑国讲和,你就和郑国一样。我为父亲报仇,哪里顾得上私人恩情呢?” 子西叹息道:“我后悔没听沈诸梁的话啊!” 白公胜亲手用剑砍下子西的头,把他的尸体陈列在朝堂上。石乞说:“不杀了楚王,事情终究办不成。” 白公胜说:“这孩子有什么罪呢?把他废了就可以。” 于是把惠王囚禁在高府,想拥立王子启为王。王子启坚决推辞,白公胜就杀了他。石乞又劝白公胜自立为王。白公胜说:“县公还有很多,应当把他们都召来。” 于是在太庙屯兵。

大夫管修率领自家的甲兵去攻打白公胜,交战三天,管修的军队战败,他自己也被杀。圉公阳趁机派人在高府的墙上挖了个小洞,夜里偷偷潜入,背着惠王逃了出来,藏在昭夫人的宫中。

叶公沈诸梁听说发生变故,立刻发动叶地的全部兵力,连夜赶到楚国。到了郊外,百姓们拦住道路迎接他。看到叶公没有穿戴铠甲头盔,惊讶地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呢?国人盼望您来,就像孩子盼望父母一样。万一盗贼的箭伤到您,百姓们还能指望谁呢?” 叶公于是披上铠甲、戴上头盔前进。

快到都城的时候,又遇到一群百姓前来迎接,看到叶公戴着头盔,又惊讶地说:“您为什么戴头盔呢?国人盼望您来,就像灾年盼望粮食一样。如果能看到您的面容,就像死而复生一样,无论老少,谁不愿意为您拼死效力呢!您为什么要遮住脸,让人产生怀疑,无法为您尽力呢?” 叶公于是摘下头盔前进。

叶公知道民心都归附自己,就在车上竖起大旗。箴尹固因为白公胜的召唤,打算率领自己的私人部属进城,看到大旗上的 “叶” 字后,就跟随叶公守城。士兵和百姓看到叶公来了,大开城门,让他的军队进城。叶公率领国人在太庙攻打白公胜。石乞战败,扶着白公胜登上车子,逃到龙山。他们还没决定好要逃到哪个国家,叶公就带兵追来了,白公胜上吊自杀,石乞把他的尸体埋在山后。

叶公的军队赶到,活捉了石乞,问他:“白公胜在哪里?” 石乞回答说:“已经自杀了!” 又问:“尸体在哪里?” 石乞坚决不肯说。叶公让人取来鼎镬,点上火,把汤烧开,放在石乞面前,说:“你再不说,就把你煮了!” 石乞自己解开衣服,笑着说:“事情成功了,我就是上卿;事情失败了,就被煮了,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怎么会出卖死去的人的尸骨来保全自己呢?” 于是跳入鼎镬中,不一会儿就被煮得糜烂。白公胜的尸体最终也不知道在哪里。石乞虽然跟错了人,但也算得上是条好汉!叶公迎接惠王复位。

当时陈国趁着楚国动乱,派兵侵犯楚国。叶公向惠王请求,率领军队讨伐陈国,把陈国灭掉了。叶公让子西的儿子宁继承令尹之位,子期的儿子宽继承司马之位,自己则告老回到叶地。从此,楚国转危为安。(这是周敬王四十二年发生的事情。)

这一年,越王勾践打听到吴王自从越**队撤退后,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况且连年遭遇荒年,民心愁苦怨恨,于是再次发动越国境内的全部士卒,大规模地讨伐吴国。刚出郊外,在路上看到一只大青蛙,眼睛睁得大大的,肚子鼓鼓的,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勾践恭敬地靠在车前的横木上,站起身来。左右的人问:“您为什么要行礼?” 勾践说:“我看到这只发怒的青蛙,就像看到了勇敢的战士,所以向它致敬。” 军中的人都说:“我们大王连发怒的青蛙都敬重,我们接受了多年的训练,难道还不如一只青蛙吗?” 于是大家相互劝勉,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越国的百姓各自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郊外,都哭着告别,相互说:“这次出征如果不灭掉吴国,就不再相见!” 勾践又向军队下诏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有父母却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有疾病不能作战的,报告上来,给予医药和粥食。” 军中的人都感激越王爱惜人才的德行,欢呼声如雷。

行军到江口的时候,勾践斩杀有罪的人,来申明军法,军心因此十分整肃。吴王夫差听说越**队又来了,也发动全部士卒,在江上迎战。越**队驻扎在江南,吴**队驻扎在江北。越王把大军分成左右两个阵营,范蠡率领右军,文种率领左军。君子之卒六千人,跟随越王组成中阵。

第二天,双方将在江中交战。越王在黄昏时分,命令左军士兵口中衔着枚,逆江而上五里,等待吴**队,告诫他们半夜击鼓前进。又命令右军士兵口中衔枚,渡江到十里之外,只等左军交战,右军就上前夹攻,各自使用大鼓,务必让鼓声远近都能听到。

吴**队到了半夜,忽然听到鼓声震天,知道是越**队来袭,急忙举火照明,还没看清楚,远远地又响起了鼓声,两支军队相互呼应,合围过来。夫差大惊,急忙传令分兵迎战。没想到越王悄悄率领自己的私人士卒六千人,不敲金鼓,在黑暗中径直冲向吴国的中军。此时天色还没亮,吴国士兵只觉得前后左右中央全是越**队,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勾践率领三军紧紧追击,一直追到笠泽。再次交战,吴**队又战败了。一连三次交战,吴**队三次败北,名将王子姑曹、胥门巢等人都战死了。夫差连夜逃回,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勾践从横山进兵,这里就是现在的越来溪。他在胥门之外修筑了一座城,叫做越城,想要以此困住吴国。越王围困吴国很长时间,吴国人处境十分艰难。伯嚭称病不出。夫差于是派王孙骆袒露上身,跪着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孤臣夫差,以前在会稽得罪了您,夫差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得以与君王讲和后回国。如今君王兴兵来讨伐孤臣,孤臣希望君王能像在会稽时那样赦免我的罪过!” 勾践不忍心拒绝他的话,想要答应。范蠡说:“君王您早起晚睡,谋划了二十年,怎么能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放弃呢?” 于是没有批准吴国求和。

吴国的使者往返了七次,文种和范蠡坚决不肯答应。于是越**队击鼓攻城,吴国人无法再战。文种和范蠡商量要毁掉胥门进城。当天夜里,他们看到吴国南城上有伍子胥的头,大得像车轮,眼睛像闪电一样明亮,胡须头发向四周张开,光芒能照射到十里之外。越国的将士们无不畏惧,只好暂且屯兵。

到了半夜,暴风从南门刮起,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比弓弩发射的箭还快。越国士兵被击中的,不是死就是伤,船只的绳索都被解开,无法连接在一起。范蠡和文种十分着急,于是袒露上身,冒着雨,遥望南门,叩头谢罪。过了很久,风停雨住,文种和范蠡坐着打盹,等待天亮。他们都梦见伍子胥乘着白马,坐着素车来了,衣冠整齐,十分威严,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伍子胥开口说:“我之前就知道越**队一定会来,所以请求把我的头放在东门,来看着你们进入吴国。吴王却把我的头放在南门,我忠心未绝,不忍心看到你们从我头下进城,所以制造风雨,让你们的军队后退。然而越国灭掉吴国,这是上天注定的,我又怎么能阻止呢?你们如果想进城,就从东门进,我会为你们开道,打通城墙,让你们有路可走。”

两人做的梦相同,于是告诉了越王,越王让士兵开渠,从南向东。快到蛇匠二门之间的时候,忽然太湖水泛滥,从胥门汹涌而来,波涛冲击,竟然把外城冲开了一个大缺口,有无数的鱄?鱼随着波涛涌进来。范蠡说:“这是伍子胥为我们开道啊!” 于是率领军队进城。后来在缺口处建造城门,叫做鱄?门,因为水中有很多葑草,又叫做葑门。这条水道叫做葑溪。这就是伍子胥显灵的古迹。

夫差听闻越**队已经入城,伯嚭也已投降,便与王孙骆以及自己的三个儿子,逃向阳山。他们日夜兼程,又饿又渴,夫差眼睛昏花,视线模糊。侍从们好不容易寻来一些生稻,剥了壳进献给夫差。夫差嚼着生稻,趴在地上,双手掬起沟里的水喝,随后问侍从:“这吃的是什么东西?” 侍从回答道:“是生稻。” 夫差长叹:“这就是公孙圣所说的‘不得火食走章皇’啊。” 王孙骆劝道:“吃饱了再走!前面有深谷,可以暂且躲避一下。” 夫差却道:“那可怕的梦境已然应验,我死期就在眼前,暂且躲避又有何用?” 于是停留在阳山,对王孙骆说:“我之前杀了公孙圣,把他扔在这山顶,不知道他还有没有灵验?” 骆说:“大王不妨喊喊看。” 夫差便大声呼喊:“公孙圣!” 山中竟然也回应:“公孙圣。” 喊了三次,山中就回应了三次。夫差心中害怕,便转移到干隧。勾践率领一千人追来,将夫差重重包围。夫差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越军营地。士兵捡到后呈了上去,文种和范蠡一同打开,只见信中写道:“我听说‘狡兔死,良犬烹。’敌国一旦被灭,谋臣必然难以存活。大夫你们为何不留下吴国一线生机,也好为自己留条后路?” 文种也写了封信绑在箭上作为回应:“吴国有六大过错:杀害忠臣伍子胥,这是第一大过错;因直言而杀公孙圣,这是第二大过错;太宰伯嚭奸佞,却听信任用他,这是第三大过错;齐国、晋国并无罪过,却多次讨伐它们的国家,这是第四大过错;吴越相邻,却相互侵犯攻伐,这是第五大过错;越国曾杀害吴国的先王,吴国却不知报仇,反而放纵敌人,留下祸患,这是第六大过错。有这六大过错,想要免于灭亡,怎么可能呢?昔日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敢违背上天的命令!”

夫差收到回信,读到第六大过错时,落泪道:“我没有诛杀勾践,忘了先王的仇恨,真是不孝之子,这便是上天抛弃吴国的原因啊!” 王孙骆说:“我请求再去见越王,向他哀切恳求。” 夫差说:“我已不想复国,若能被允许做越国的附庸,世世代代侍奉越国,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骆来到越军营地,文种和范蠡拒绝他进入。勾践远远望见吴国使者哭着离开,心中颇为怜悯,派人对吴王说:“我念及往日与您的情分,打算把您安置在甬东,赐给您夫妇五百家,让您安度余生。” 夫差含泪回应:“君王您若能赦免吴国,吴国也可成为您的外府。但要是颠覆了吴国社稷,废弃了宗庙,只给五百家做臣子,我已年迈,无法与普通百姓为伍,我唯有一死罢了!” 越国使者离去,夫差却仍不肯自杀。勾践对文种和范蠡说:“你们二人为何不把他抓起来杀掉?” 文种和范蠡回答:“臣子不敢对君王施加诛杀之刑,还望主公您亲自下令!上天的惩罚应当施行,不可久拖。” 勾践于是手持 “步光” 剑,站在军前,派人告知吴王:“世间没有万岁的君王,总归一死,何必让我的军队对您动刀呢?” 夫差长叹几声,环顾四周,哭着说:“我杀了忠臣子胥和公孙圣,如今自杀已然晚了!” 又对侍从说:“如果死者有知,我没脸在地下见子胥和公孙圣,一定要用三层罗纱盖住我的脸!” 说完,拔剑自刎。王孙骆脱下衣服盖住吴王的尸体,随后用丝带在旁边上吊自杀。勾践下令以诸侯之礼将夫差葬在阳山,让军士们每人背一筐土,不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座大坟。又将夫差的三个儿子流放到龙尾山,后人把那个地方叫做吴山里。诗人张羽曾作诗感叹:

荒**上故城西,辇路凄凉草木悲。

废墓已无金虎卧,坏墙时有夜乌啼;

采香径断来麋鹿,响屧廊空变黍离;

欲吊伍员何处所?淡烟斜月不堪题!

杨诚斋也有《苏台吊古》一诗:

插天四塔云中出,隔水诸峰雪后新,

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

胡曾先生写有咏史诗:

吴王恃霸逞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元人萨都刺的诗则是:

阊门扬柳自春风,水殿幽花泣露红,

飞絮年年满城郭,行人不见馆娃宫。

唐人陆龟蒙咏西施道: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再说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占据了吴王的宫殿,百官纷纷前来祝贺。伯嚭也在其中,他仗着往日与勾践有过交情,脸上一副自鸣得意的神色。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怎敢委屈你呢?你的国君在阳山,你为何不追随他去?” 伯嚭羞愧地退下。勾践派力士把他抓起来杀了,还灭了他的家族,说道:“我这是为了报答伍子胥的忠诚!”

勾践安抚稳定了吴国百姓,随后率兵北渡江淮,与齐、晋、宋、鲁等诸侯在舒州会盟,还派人向周朝进贡。当时周敬王已经驾崩,太子仁继位,这就是周元王。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任命他为东方的霸主。勾践接受任命,诸侯们纷纷派人前来祝贺。此时楚国灭掉了陈国,惧怕越国的兵威,也派使者前来修好。勾践把淮上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割让给鲁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诸侯们心悦诚服,尊越国为霸主。

越王回到吴国,派人在会稽修筑贺台,以此掩盖昔日被围困的耻辱。他在吴国宫殿的文台上设宴,与群臣一同欢庆,还让乐工创作《伐吴》的曲子,乐师弹琴演奏起来。歌词是这样的:

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

大夫种蠡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

今不伐吴又何须?良臣集谋迎天禧,一战开疆千里余。恢恢功业勒常彝,

赏无所吝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

台上的群臣都十分高兴,欢笑不断,唯有勾践脸上没有喜悦之色。范蠡暗自叹息:“越王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他的疑忌之心已然显现!” 第二天,范蠡进宫向越王辞行,说:“我听说‘主辱臣死。’从前,大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想隐忍以成就越国的功业。如今吴国已灭,倘若大王免去我在会稽应受的惩罚,我愿告老还乡,在江湖中度过余生。” 越王听后,心中悲伤,泪水沾湿了衣裳,说道:“我依靠你的力量才有了今日,正想着如何报答你,你为何要抛弃我离去呢?你若留下,我与你共治国家;你若离去,你的妻子儿女都要被处死!” 范蠡说:“我本该受死,可我的妻子儿女有什么罪过呢?生死全由大王决定,我已顾不上了。” 当晚,范蠡乘坐小船从齐女门出发,渡过三江,进入五湖。至今齐门外有个地方叫蠡口,就是范蠡渡三江的地方。

第二天,越王派人去召范蠡,范蠡早已离去。越王脸色变得很难看,问文种:“能追回范蠡吗?” 文种说:“范蠡有鬼神莫测的机谋,追不回来了。” 文种出来后,有人递给他一封信。文种打开一看,是范蠡的亲笔信。信中写道:

你难道不记得吴王的话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越王这个人,脖子长,嘴像鸟喙,能忍受屈辱,却嫉妒功臣;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与他共享安乐。你如今不离开,灾祸必定难以避免!

文种看完,想召来送信的人,那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文种心中闷闷不乐,但仍不太相信信中的话,叹息道:“少伯的担忧是不是太过分了?” 过了几天,勾践班师回越,带着西施一起回去。越夫人暗中派人把西施带出来,绑上大石头,沉入江中,说:“这是亡国的不祥之物,留着它做什么?” 后人不了解这件事的真相,误传是范蠡带着西施进入五湖,于是有了 “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 这样的诗句。实际上,范蠡独自乘船离去,连妻子儿女都舍弃了,更何况是吴王宫中受宠的妃子,怎么敢私自带着她走呢?还有人说范蠡担心越王再次沉迷女色,就用计把西施沉入江中,这也是错误的说法。罗隐曾写诗为西施洗刷冤屈:

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

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说越王念及范蠡的功劳,收留了他的妻子儿女,封给他百里之地,还让能工巧匠用金子铸造了范蠡的塑像,放在自己座位旁边,就像范蠡还活着一样。

话说范蠡从五湖进入大海,忽然有一天,派人把妻子儿女接走,随后进入齐国。他改名叫鸱夷子皮,在齐国做了上卿。不久,他辞去官职,隐居在陶山,饲养了五头母牛,繁殖获利千金,他给自己取号为陶朱公。后人所传的《致富奇书》,据说就是陶朱公留下的方法。后来吴国人在吴江祭祀范蠡,与晋代的张翰、唐代的陆龟蒙合称为 “三高祠”。宋人刘寅曾写诗道:

人谓吴痴信不虚,建崇越相果何如?

千年亡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

勾践没有对灭吴的功臣进行赏赐,没有分给他们一尺土地一寸地方,还逐渐疏远旧臣,与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计倪假装发疯辞去官职,曳庸等人也大多告老还乡,文种想起范蠡的话,便称病不上朝。越王身边有不喜欢文种的人,在越王面前进谗言:“文种自认为功劳大赏赐少,心中怀有怨恨,所以才不上朝。” 越王向来知道文种的才能,觉得灭吴之后,已经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又担心他日后作乱,无人能制,想除掉他,却又没有合适的借口。当时鲁哀公与季孙、孟孙、仲孙三家有矛盾,想借助越国的兵力讨伐鲁国,除掉这三家,于是借着朝见越国的名义,来到越国。勾践因为担心文种,所以没有为他发兵,鲁哀公最终死在了越国。

再说越王有一天忽然前去探望文种的病情,文种装作病重的样子,勉强迎接越王进屋。越王解下佩剑坐下,对文种说:“我听说:‘有志之士不担心自己身死,却忧虑自己的主张无法施行。’你有七种谋略,我只用了三种,就灭掉了吴国,还有四种,你打算怎么用呢?” 文种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用。” 越王说:“希望你用这四种谋略,替我到地下去对付吴国的先王吧!” 说完,就登上车子离开了,把佩剑遗留在座位上。文种拿起来一看,剑匣上有 “属镂” 二字,正是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文种仰天长叹:“古人说‘大德得不到报答。’我不听范少伯的话,才被越王杀害,真是愚蠢啊!” 又苦笑着说:“百世之后,谈论的人一定会把我和伍子胥相提并论,我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于是伏剑自杀。越王得知文种已死,十分高兴,把文种葬在卧龙山,后人因此把这座山改名为种山。文种下葬一年后,海水大涨,冲穿了山的一侧,他的坟墓突然崩裂,有人看见伍子胥和文种前后逐浪而去。如今钱塘江上,海潮一波接着一波,前面的是伍子胥,后面的就是文种。髯翁曾写《文种赞》:忠哉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

不共蠡行,宁同胥灭,千载生气,海潮叠叠。

勾践在位二十七年去世,这是周元王七年的事。此后他的子孙,世代称霸。

话分两头。再说晋国的六卿,自从范氏、中行氏被灭掉后,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卿。智氏原本和范氏都出自荀氏,为了区别宗族,便沿袭智罃的旧例,改称智氏,当时智瑶执掌国政,被称为智伯。四家听说田氏弑君专权,诸侯却无人讨伐,于是私下商议,各自挑选便利的地方占据,作为自己的封邑。晋出公的封邑,反而比四卿的还要少,对此无可奈何。

这里单说赵简子名叫赵鞅,有几个儿子,长子叫伯鲁,最小的儿子叫无恤,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婢女所生。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姓姑布,名子卿,来到晋国,赵鞅把几个儿子都叫来让他相面。子卿说:“没有能成为将军的人。” 赵鞅叹息道:“赵氏难道要灭亡了吗?” 子卿说:“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跟从他的都是您府上的人,这莫非是您的儿子?” 赵鞅说:“这是我的小儿子无恤,他母亲出身低贱,哪里值得一提?” 子卿说:“上天要废弃的,即便尊贵也会变得低贱;上天要兴起的,即便低贱也会变得尊贵。这个孩子的骨相,似乎与其他公子不同,我还没仔细看清楚。您可以把他叫来。” 赵鞅派人把无恤叫来。子卿远远望见,立刻起身拱手而立,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赵鞅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后来有一天,赵鞅把几个儿子都召集起来,考问他们学问,无恤有问必答,条理清晰,赵鞅这才知道他的贤能。于是废掉伯鲁,立无恤为继承人。有一天,智伯因为郑国不来朝见而发怒,想和赵鞅一起讨伐郑国。赵鞅恰好生病,就让无恤代替自己率兵前往。智伯给无恤灌酒,无恤喝不了。智伯喝醉后发怒,用酒器砸向无恤的脸,无恤脸上受伤出血。赵氏的将士们都很愤怒,想要攻打智伯。无恤说:“这只是小耻辱,我暂且忍了。” 智伯班师回晋,反而说无恤的坏话,想让赵鞅废掉他。赵鞅没有听从。无恤从此与智伯有了矛盾。

赵鞅病重,对无恤说:“将来晋国有难,只有晋阳可以依靠,你要记住。” 说完就去世了。无恤继位,这就是赵襄子。(这是周贞定王十一年的事情。)当时晋出公对四卿专权感到愤怒,秘密派人向齐国和鲁国借兵,请求讨伐四卿。齐国的田氏和鲁国的三家,反而把这个计谋告诉了智伯。智伯大怒,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赵襄子无恤,集合四家的兵力,反过来讨伐晋出公。晋出公出逃到齐国。智伯拥立昭公的曾孙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从此,晋国的大权完全落入智伯瑶手中。智伯瑶于是有了取代晋国的想法,召集家臣商议。到底智伯的谋划是成是败,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