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九十四回 冯欢弹铗客孟尝 齐王纠兵伐桀宋

话说孟尝君从秦国逃归,途中经过赵国。平原君赵胜,特意到三十里外迎接,态度极为恭敬。赵国人早就听闻孟尝君的大名,却没见过他本人,这时都争相出来围观。只见孟尝君身材矮小,不过中等个头。围观的人中有人笑着说:“起初我仰慕孟尝君,以为他是天人,必定身材魁梧,与众不同。如今一看,不过是个矮小的男子罢了!” 还有几个人跟着笑起来。当天夜里,凡是嘲笑孟尝君的人都丢了脑袋。平原君心里明白这是孟尝君门客干的,却不敢过问。

再说齐湣王自从派孟尝君前往秦国后,感觉像失去了左右手,担心孟尝君被秦国任用,十分忧虑。等听说他逃了回来,齐湣王非常高兴,仍让他担任相国。孟尝君归来,之前离开的宾客又纷纷回来了,人数比以前更多。孟尝君便把客舍分为三等:上等叫 “代舍”,中等叫 “幸舍”,下等叫 “传舍”。所谓代舍,意思是住在这里的人有能力替代主人处理事务;上等宾客居住,能吃肉,出行还有车坐。幸舍,意味着住在此处的人可以被任用;中等宾客居住,只能吃肉但没有车坐。传舍,提供粗米饭,让宾客不至于挨饿受冻,他们出入自由,下等宾客住在这里。之前靠学鸡鸣、扮狗盗以及伪造文书立下功劳的人,都被安排在代舍。孟尝君从薛邑收取的俸禄,不足以供给宾客开销,于是在薛邑放债,每年收取利息,来补贴日常费用。

一天,有个男子,身材高大,穿着破旧的褐色衣服,脚蹬草鞋,自称姓冯,名欢,是齐国人,前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礼貌地请他坐下,问道:“先生屈尊前来,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冯欢说:“没有。只是听说您喜爱贤士,不论贵贱,所以我不顾自己贫穷,前来投奔。” 孟尝君便把他安排在传舍。十多天后,孟尝君问传舍的负责人:“新来的客人在做什么?” 传舍负责人回答说:“冯先生非常贫穷,身上没别的东西,只有一把剑;而且没有剑鞘,就用草绳系在腰间。吃完饭,他就弹着剑唱歌:‘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笑着说:“他是嫌我这里饭菜不好。” 于是把冯欢迁到幸舍,让他能吃到鱼肉。孟尝君又让幸舍负责人留意冯欢的举动,叮嘱道:“五天后,来告诉我。”

过了五天,幸舍负责人报告说:“冯先生还是像以前一样弹剑唱歌,只是歌词变了。他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孟尝君惊讶地说:“他想成为我的上等宾客吗?此人必定有过人之处。” 于是又把冯欢迁到代舍。再次让代舍负责人观察他还唱不唱歌。冯欢乘车早出晚归,又唱起歌来:“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办法养家!” 代舍负责人到孟尝君那里报告了此事。孟尝君皱着眉头说:“这位客人怎么如此贪心呢?” 他又让人继续观察,冯欢不再唱歌了。

过了一年多,管理财务的人来告诉孟尝君:“钱谷只够维持一个月的开销了。” 孟尝君查看借据,发现民间欠债很多,便问身边的人:“门客中谁能替我去薛邑收债?” 代舍负责人上前说:“冯先生没听说有其他专长,但此人看起来忠厚老实,可以任用。之前他主动要求成为上等宾客,您不妨试试他。” 孟尝君便把冯欢请来,和他谈收债的事情。冯欢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乘车前往薛邑,在公府中坐定。薛邑有一万多户人家,很多人都借了孟尝君的钱。听说薛邑派上等宾客来收利息,一时间来还钱的人很多,算下来收到利息钱十万。冯欢用这些钱买了很多牛和酒,提前发布告示:“凡是欠孟尝君利息钱的人,不管能不能偿还,明天都到府中验对借据。” 百姓听说有牛酒犒劳,都如期前来。冯欢用酒食一一款待他们,劝大家尽情吃喝。在这个过程中,他仔细观察,了解到每个人的贫富状况。吃完饭后,冯欢拿出借据与大家核对。对于那些有偿还能力,虽然一时还不上,但以后能够偿还的人,他和对方约定还款期限,写在借据上;而那些贫穷实在无法偿还的人,都跪地哀求宽限时间。冯欢让左右的人取来火种,把一筐贫穷人家的借据全部投入火中烧掉,对众人说:“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担心你们没钱维持生计,并非为了获利。然而,孟尝君的食客有数千人,俸禄不够开销,所以不得已才收取利息来供养宾客。如今,有能力的人重新约定了还款期限,没能力的人,借据已经烧掉,债务免除。孟尝君对你们薛邑百姓的恩德,可谓深厚。” 百姓们都叩头欢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父母啊!” 很快有人把烧借据的事情报告给孟尝君。

孟尝君大怒,派人催促冯欢回来。冯欢空手来见孟尝君,孟尝君假装问道:“你辛苦了,债收完了吗?” 冯欢说:“我不但为您收了债,还为您收获了恩德!” 孟尝君脸色一变,责备他说:“我有三千食客,俸禄不够,所以在薛邑放债,希望收取利息来补贴公费。听说你收到利息钱后,买了很多牛酒,和大家一起吃喝,还烧掉了一半借据,还说‘收获了恩德’,我不知道收获了什么恩德!” 冯欢回答说:“请您先别生气,听我详细解释。欠债的人很多,如果不准备牛酒让大家高兴,众人就会起疑,不肯都来,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偿还能力。有偿还能力的人,和他们约定了期限。那些没能力偿还的人,即使严厉催促,他们也还不上;时间长了,利息增多,他们就会逃亡。小小的薛邑,是您世代的封地,这里的百姓是与您共安危的人。如今烧掉没用的借据,能表明您轻视钱财、爱护百姓。仁义的名声,将流传千古,这就是我所说的为您收获恩德。” 孟尝君因为客费紧张,心里很不认同,但借据已经烧掉,也无可奈何,只好勉强露出笑容,拱手向冯欢道谢。有诗人写诗道:逢迎言利号佳宾,焚券先虞触主嗔;

空手但收仁义返,方知弹铗有高人。

再说秦昭襄王后悔放走孟尝君,又见识到他的非凡手段,心想:“此人若被齐国任用,终究会成为秦国的祸害!” 于是到处散布谣言,传到齐国,说:“孟尝君声名远扬天下,天下只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过不了多久,孟尝君就要取代齐王了!” 他又派人游说楚顷襄王:“以前六国讨伐秦国,齐国的军队最后才到,因为楚王是合纵联盟的盟主,孟尝君不服气,所以不肯一同出兵。等到怀王在秦国时,我本想放他回去,孟尝君却派人劝我不要放怀王;当时太子在齐国做人质,他想让秦国杀了怀王,这样他就能扣留太子,向齐国索要土地;所以太子差点回不去,而怀王最终死在秦国。我得罪楚国,都是孟尝君的缘故。我因为楚国的事情,想抓住孟尝君杀了他,结果他逃走了没抓到。如今他又在齐国做相国,独揽大权,早晚要篡夺齐国,秦楚从此就多事了。我愿意为之前的过错悔过,与楚国结好,把女儿嫁给楚王,共同防备孟尝君的变故。希望大王考虑!” 楚王被这番话迷惑,竟然与秦国通和,迎娶秦王的女儿为夫人,也派人在齐国散布流言。齐湣王起了疑心,于是收回孟尝君的相印,把他罢黜回薛邑。宾客们听说孟尝君被罢相,纷纷离去;只有冯欢在他身边,为孟尝君驾车。还没到薛邑,薛邑的百姓就扶老携幼前来迎接,争着献上酒食,问候孟尝君的起居。孟尝君对冯欢说:“这就是先生所说的为我收获的恩德啊!” 冯欢说:“我的想法不止于此。倘若您借给我一辆车,我一定让您在国内更受重视,封地也更加广阔。” 孟尝君说:“一切听从先生安排!”

过了几天,孟尝君准备好车马和金币,对冯欢说:“就按先生的想法去做。” 冯欢驾车西行,进入咸阳,求见昭襄王,说道:“士人到秦国游历,都想让秦国强大,齐国衰弱;到齐国游历的人,都想让齐国强大,秦国衰弱。秦与齐势不两立,谁强大谁就能得天下。” 秦王问:“先生有什么办法能让秦国成为强者,而不是弱者呢?” 冯欢说:“大王知道齐国罢免孟尝君的事吗?” 秦王说:“我曾听说,但不太相信。” 冯欢说:“齐国之所以被天下重视,是因为有孟尝君这样的贤才。如今齐王被谗言迷惑,突然收回他的相印,把功劳当作罪过,孟尝君必定对齐王心怀怨恨。趁他心怀怨恨的时候,秦国把他招揽过来任用,那么齐国的机密之事,就会全部泄露给秦国,用这些来谋划齐国,齐国就能被秦国得到,岂止是成为强者而已!大王赶紧派使者,带上丰厚的礼物,暗中到薛邑迎接孟尝君,机不可失!万一齐王醒悟,重新任用孟尝君,那么两国谁强谁弱就难以确定了。” 当时樗里疾刚刚去世,秦王急于得到贤能的丞相,听了冯欢的话非常高兴,于是准备了十辆豪华的车子,百镒黄金,让使者按照丞相的礼仪规格,去迎接孟尝君。冯欢说:“我请求为大王先去通报孟尝君,让他收拾行装,不要耽搁了使者。”

冯欢急忙赶回齐国,来不及见孟尝君,先去见齐王,说道:“齐秦两国谁强谁弱,大王是知道的。得到人才的就是强者,失去人才的就是弱者。如今我听路人传言,秦王庆幸孟尝君被罢免,暗中派了十辆好车,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做丞相。倘若孟尝君西行到秦国做了丞相,把为齐国谋划的心思转而用来为秦国谋划,那么强者就变成秦国,临淄和即墨就危险了!” 齐湣王脸色大变,问道:“那该怎么办?” 冯欢说:“秦国使者很快就会到薛邑,大王趁他们还没到,先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增加他的封地,孟尝君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秦国使者再厉害,难道能不通报大王,就擅自迎接别国的相国吗?” 齐湣王说:“好。” 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心里并不太相信。他派人到边境查看虚实,只见车马络绎不绝地赶来,一打听,果然是秦国的使者。使者连夜飞奔回来报告齐湣王,齐湣王立即命令冯欢,拿着符节去迎接孟尝君,恢复他的相位,还增加了一千户的封地。秦国使者到了薛邑,听说孟尝君已经恢复了齐国的相位,只好掉转车头,向西回去了。

孟尝君恢复相位后,之前离开的宾客又都回来了。孟尝君对冯欢说:“我好客,从来不敢失礼,一旦被罢相,宾客们都离我而去;如今依靠先生的力量,我得以恢复相位,那些宾客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呢?” 冯欢回答说:“荣辱盛衰,是世间常理。您没见过大城市的集市吗?早上人们肩并肩争着进门,到了晚上就冷冷清清,因为人们追求的东西不在那里了。富贵时门客众多,贫贱时朋友稀少,这是常有的事。您又何必责怪他们呢?” 孟尝君再次行礼说:“我明白了。” 于是像当初一样对待宾客。这时,魏昭王和韩厘王奉周王之命,合纵讨伐秦国。秦国派白起率兵迎战,在伊阙展开大战,斩杀二十四万人,俘虏韩国将领公孙喜,夺取武遂地区二百里土地;接着攻打魏国,夺取河东地区四百里土地。昭襄王非常高兴,因为七国都称王,没什么特别的,他想另立帝号,以显示尊贵,但又不好意思独自称帝,于是派人对齐湣王说:“如今天下都称王,不知谁才是真正的霸主。我想称西帝,主宰西方;尊齐国为东帝,主宰东方;平分天下,大王觉得怎么样?” 齐湣王拿不定主意,询问孟尝君。孟尝君说:“秦国因为强横,被诸侯厌恶,大王不要效仿。” 过了一个月,秦国又派使者到齐国,约齐国一起讨伐赵国。恰好苏代从燕国再次来到齐国,齐湣王先向苏代请教关于并称帝号的事情。苏代回答说:“秦国不把帝号给其他国家,唯独给齐国,这是尊重齐国。拒绝它,就会违背秦国的意愿;直接接受,又会被诸侯厌恶。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称帝。让秦国先称帝,如果西方诸侯都尊奉它,大王再称帝,主宰东方,也不晚;如果秦国称帝后,诸侯厌恶它,大王就可以把这当作秦国的罪过。” 齐湣王说:“我接受您的教导。” 又问:“秦国约我们讨伐赵国,这件事怎么样?” 苏代说:“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事情就办不成。赵国没有罪过却去讨伐它,得到土地是秦国获利,齐国得不到好处。如今宋国无道,天下都称它为‘桀宋’。大王与其讨伐赵国,不如讨伐宋国,得到土地可以据守,得到百姓可以统治,还能有讨伐暴君的名声,这是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正义之举。” 齐湣王非常高兴,于是接受帝号但不称帝。他厚待秦国使者,拒绝了秦国讨伐赵国的请求。秦昭襄王称帝才两个月,听说齐国仍然称王,也去掉帝号,不敢再称了。

话说宋康王是宋辟公辟兵的儿子,剔成的弟弟。他的母亲梦见徐偃王前来投胎,因此给他取名为偃。偃生来就有奇特的相貌,身高九尺四寸,脸宽一尺三寸,眼睛如同巨星,面容透着神采,力气大到能把铁钩弯曲。在周显王四十一年,他赶走哥哥剔成,自立为王。

偃即位十一年时,国内有人在探鸟巢时,发现一枚蜕皮的卵,里面有只小鹯,人们觉得这是奇事,就献给了宋王偃。偃招来太史占卜。太史布卦后上奏说:“小的却能生出大的,这是由弱变强、崛起成为霸王的征兆。” 偃高兴地说:“宋国一直很弱小,我若不振兴它,还指望谁呢。” 于是他大量挑选壮丁,亲自训练,得到了十万多精锐士兵。

偃向东讨伐齐国,夺取了五座城;向南打败楚国,开拓了三百多里土地;向西又击败魏军,拿下两座城;还灭掉了滕国,占据了它的地盘。之后他派使者与秦国交好,秦国也派使者回访。从此,宋国号称强国,与齐国、楚国、三晋并列。偃于是自称为宋王,自认为天下英雄无人能及,急于成就霸王之业。每次临朝,他都让群臣齐呼万岁。堂上一呼喊,堂下群臣响应,门外的侍卫也跟着呼喊,声音能传到数里之外。

偃还用皮革袋子装满牛血,悬挂在高竿上,拉弓射箭。他的弓强劲有力,箭能射透皮革袋子,牛血像雨一样从空中洒落。他派人在集市上宣扬说:“我们大王射天取得了胜利。” 想用这种方式恐吓远方的人。他还常常彻夜饮酒,强迫群臣喝酒,却暗中让身边的人用热水代替酒自己喝。那些平时酒量很大的群臣,都醉得东倒西歪,无法行礼;只有宋王偃还清醒着。身边阿谀奉承的人都说:“君王酒量如海,喝千石都不会醉。”

偃还大肆搜罗妇人寻欢作乐,一夜能与数十名女子欢好,还让人传言:“宋王精神非凡,能抵得上数百人,从不感到疲倦。” 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天,他出游到封父的废墟,遇见一位采桑的妇人,觉得她十分美丽,便筑起青陵台来眺望她。后来打听到她是舍人韩凭的妻子息氏。宋王派人向韩凭传达意思,让他献出妻子。韩凭把这件事告诉息氏,询问她的意愿。息氏作诗回答道: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

宋王对息氏念念不忘,派人直接到她家中抢夺。韩凭看着息氏被带上车离去,心中悲痛难忍,于是自杀了。宋王召息氏一起登上青陵台,对她说:“我是宋王,能让人富贵,也能让人死亡。况且你的丈夫已经死了,你还能归向何处?若顺从了我,我就立你为王后。” 息氏又作诗回答:

鸟有雌雄,不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宋王说:“你如今已经到了这里,即使不想顺从,也由不得你了!” 息氏说:“请允许我沐浴更衣,拜别亡夫的灵魂,然后再侍奉大王。” 宋王答应了。息氏沐浴更衣完毕,朝着空中拜了两拜,便从台上纵身跳下。宋王急忙让人去抓她的衣服,却没来得及,一看,息氏已经断气了。在她身边检查,在裙带上发现一幅书信,上面写着:“死后,希望能将我的遗骨与韩凭合葬在一个坟墓里,黄泉之下也感恩戴德!” 宋王大怒,故意将两人分葬在两个坟墓,相隔甚远,让他们东西相望却不能靠近。埋葬后的第三天,宋王回到国都。忽然一夜之间,两座坟墓旁长出了文梓木,十天左右,树长到了三丈多高,树枝相互缠绕,结成了连理枝。有一对鸳鸯飞到树枝上,交颈悲啼。乡里人哀伤地说:“这是韩凭夫妇的魂魄所化啊!” 于是把这棵树命名为 “相思树”。有诗人写诗感叹道:

相思树上两鸳鸯,千古情魂事可伤!

莫道威强能夺志,妇人执性抗君王。

群臣见宋王如此暴虐,有很多人进谏。宋王不胜其烦,就在座位旁边放置弓箭,凡是进谏的人,他就拉弓射箭。曾在一天之内,射杀了景成、戴乌、公子勃等三人。从此,满朝官员都不敢开口说话。诸侯们称他为 “桀宋”。

当时,齐湣王采用苏代的建议,派使者到楚国和魏国,约定一起攻打宋国,三家平分宋国土地。军队出发后,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愤怒地说:“宋国刚刚与秦国交好,齐国却去讨伐它,我一定要救宋国,不必再商议。” 齐湣王担心秦国出兵救宋,向苏代求助。苏代说:“我请求西行阻止秦国的军队,以成就大王讨伐宋国的功劳。” 于是苏代西行去见秦王,说:“齐国如今正在讨伐宋国,我冒昧地为大王庆贺。” 秦王问:“齐国讨伐宋国,先生为什么要为我庆贺呢?” 苏代说:“齐王的强暴,和宋王没有区别。如今他联合楚国和魏国攻打宋国,势必会欺压楚魏两国。楚魏两国受到欺压,必定会向西依附秦国。这样秦国舍弃一个宋国作为诱饵,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楚国和魏国,大王有什么不利的呢?所以我斗胆前来庆贺。” 秦王问:“我想要救援宋国,该怎么办?” 苏代回答说:“桀宋触犯了天下人的公愤,天下人都庆幸他灭亡,而秦国却独自去救他,众人的愤怒就会转移到秦国身上。” 秦王于是停止出兵,不再救援宋国。

齐国的军队先到达宋国郊外,楚国和魏国的军队也陆续赶来会合。齐国将领韩聂,楚国将领唐昧,魏国将领芒卯,三人聚在一起商议。唐昧说:“宋王志向远大且骄横,我们应该示弱来引诱他。” 芒卯说:“宋王荒淫暴虐,人心背离怨恨,我们三国都有丧师失地的耻辱,不妨发布檄文,公布他的罪恶,招抚以前失去土地的百姓,必定会有反戈攻打宋国的人。” 韩聂说:“二位的话都有道理。” 于是写下檄文,列举了桀宋的十大罪状:一、驱逐兄长篡位,得国不正;二、灭掉滕国兼并土地,恃强凌弱;三、喜好征战,侵犯大国;四、用皮革袋子射天,得罪上天;五、彻夜饮酒,不理国政;六、抢夺他人妻女,淫荡无耻;七、射杀谏臣,让忠良闭嘴;八、冒用王号,妄自尊大;九、独自讨好强秦,与邻国结怨;十、怠慢神灵虐待百姓,毫无为君之道。

檄文所到之处,人心惶惶。三国以前失去的土地,百姓都不愿意归附宋国,纷纷驱逐宋国的官吏,登上城墙自行防守,等待三**队的到来。于是三**队所向披靡,直逼睢阳。宋王偃大规模检阅军队,亲自率领中军,在离城十里的地方扎营,以防敌军攻城。韩聂先派部下将领闾丘俭,率领五千人前去挑战。宋兵没有出城迎战。闾丘俭让几个声音洪亮的军士,登上了望车朗诵桀宋的十大罪状。宋王偃大怒,命令将军卢曼出城迎敌。双方交战几个回合后,闾丘俭假装战败逃走,卢曼追击,闾丘俭把车马器械全部丢弃,狼狈逃窜。

宋王偃登上营垒,看到齐军已经战败,高兴地说:“打败齐军一支队伍,那么楚魏两国就都会丧气了!” 于是出动全部军队出战,直逼齐军营地。韩聂又故意退让一阵,后退二十里扎营,却让唐昧和芒卯两支军队,从左右抄小路,绕到宋王大营的后方。

第二天,宋王偃以为齐军已经没有战斗力了,就拔营前进,直攻齐军营地。闾丘俭打着韩聂的旗号,列阵对峙。从辰时到午时,双方交战三十多次。宋王果然英勇,亲手斩杀齐军将领二十多人,齐军士兵死亡百余人。宋将卢曼也死在阵中。闾丘俭再次大败而逃,丢弃了无数车仗器械。宋兵争先抢夺。忽然有探子来报:“敌军攻打睢阳城非常猛烈!打探得知是楚魏两国的军马。” 宋王大怒,急忙下令整队回军。走了不到五里,斜刺里一支军队杀出,大喊:“齐国上将韩聂在此!无道昏君,还不赶快投降!” 宋王身边的将领戴直、屈志高,两车齐出。韩聂大展神威,先将屈志高斩杀于车下。戴直不敢交锋,保护着宋王,边战边退。回到睢阳城下,守将公孙拔认出是自己的军队,打开城门放他们进去。

三国合兵攻打睢阳,昼夜不停。忽然只见尘土飞扬,又有大军赶来,原来是齐湣王担心韩聂不能成功,亲自率领大将王蠋、太史敫等人,带领三万生力军前来,军势更加强大。宋军得知齐王亲自领兵,人人胆战心惊,个个心灰意冷。再加上宋王不体恤士卒,昼夜驱使男女守城,却毫无恩赏,军中怨言纷纷。戴直对宋王偃说:“敌军来势凶猛,人心已经动摇,大王不如放弃城池,暂且到黄河以南躲避,再图谋恢复。” 宋王此时,那一片图王称霸的雄心,已经化为泡影,叹息了一会儿,和戴直在半夜弃城逃走。公孙拔于是高举降旗,迎接齐湣王入城。齐湣王安抚百姓,一面命令各军追击宋王。宋王逃到温邑,被追兵赶上,追兵先擒住戴直并将其斩杀。宋王自己跳进神农涧,没有淹死,被军士拉了出来,斩首后,将首级传送到睢阳。齐、楚、魏于是共同灭掉了宋国,三分其地。

楚魏两国的军队散去后,齐湣王说:“讨伐宋国的战役,齐国出力最多;楚魏两国怎么能分得土地?” 于是带兵悄悄地跟在唐昧的军队后面,在重丘袭击并打败了楚军。齐军乘胜追击,全部收取了淮北的土地。之后又向西侵犯三晋,多次打败他们的军队。楚魏两国痛恨齐湣王违背约定,果然都派使者归附秦国,秦国反而认为这是苏代的功劳。

齐湣王兼并了宋国土地后,更加骄傲自大,派宠臣夷维,去联合卫、鲁、邹三国的国君,要求他们称臣入朝。三国惧怕齐国的侵犯,不敢不从。齐湣王说:“我灭掉燕国和宋国,开拓了千里土地;打败魏国,割占楚国土地,威风震慑诸侯。鲁卫两国都已经称臣,泗上各国无不恐惧。早晚我带领一支军队兼并两周,把九鼎迁到临淄,正式称帝,号令天下,谁敢违抗!”

孟尝君田文劝谏说:“宋王偃就是因为骄傲,所以齐国才能趁机打败他,希望大王以宋王为戒!周王室虽然微弱,但号称天下共主。七国攻战,都不敢涉及周王室,是畏惧它的名分。大王之前去掉帝号不称帝,天下人因此称赞齐国谦让。如今忽然萌生取代周王室的想法,恐怕不是齐国的福气!” 齐湣王说:“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桀纣难道不是他们的君主吗?我为什么不能像商汤和周武王一样?可惜你不是伊尹和姜太公啊!” 于是再次收回孟尝君的相印。

孟尝君害怕被杀,就和他的宾客逃到大梁,投奔公子无忌居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为人谦恭,喜好结交贤士,待人唯恐不周到。有一次吃早饭时,一只鸠被鹞鹰追逐,急忙飞到案几下,无忌将它藏起来,等鹞鹰飞走后,才将鸠放走。谁知鹞鹰躲在屋脊上,看到鸠飞出来,就追上去把它吃掉了。无忌自责说:“这只鸠为了躲避灾祸来投奔我,竟然最终被鹞鹰杀死,是我辜负了这只鸠啊!” 一整天都没有吃饭。他命令左右的人捕捉鹞鹰,一共抓到一百多只,各自装在一个笼子里献上来。无忌说:“杀死鸠的只是一只鹞鹰,我怎么能连累其他禽鸟呢!” 于是手按宝剑站在笼子上,祈祷说:“没有吃鸠的,向我悲鸣,我就放了你。” 群鹞都发出悲鸣。只有到了一个笼子前,里面的鹞鹰低头不敢仰视,无忌就把它抓出来杀掉了。然后打开笼子放走了其他鹞鹰。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说:“魏公子不忍心辜负一只鸠,又怎么会辜负人呢?” 因此,无论贤能还是愚笨的士人,都像赶集一样归附他。他的食客也有三千多人,与孟尝君、平原君不相上下。

魏国有一位隐士,姓侯名嬴,年已七十有余,家境贫寒,在大梁的夷门担任守门人。无忌听闻侯嬴平日里品行高洁,且足智多谋,邻里间都很尊敬他,称他为侯生。于是,无忌驾车前去拜访,带着二十镒黄金作为见面礼。侯生推辞道:“我安于贫困,一直坚守自己的操守,从不随意接受他人钱财。如今我已年迈,难道会为了公子您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吗?” 无忌无法勉强他。

无忌一心想要以尊贵的礼节对待侯生,向宾客们彰显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便大摆酒宴。当天,魏国的宗室、将相以及众多贵客都聚集在大堂之中,众人坐定后,唯独左边的第一席空着。无忌亲自驾车前往夷门,迎接侯生赴宴。侯生登上车子,无忌恭敬地请他坐上座,侯生毫不谦让地就坐了。无忌则亲自握着缰绳在一旁驾车,态度十分恭敬。

侯生又对无忌说:“我有个朋友叫朱亥,在集市上以屠宰为生,我想去看看他,公子能否屈尊陪我一同前往?” 无忌说:“我很乐意与先生一同前去。” 随即命令车夫绕道前往集市。到了屠宰场,侯生说:“公子暂且在车中稍候,我下去看望一下我的朋友。” 侯生下车后,走进朱亥家,与朱亥相对坐在肉案前,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侯生不时地斜眼观察无忌,只见无忌神色越发温和,毫无一丝倦怠之意。当时,无忌的随从有数十人,看到侯生与朋友交谈个没完没了,心中很是厌烦,不少人在暗中咒骂。侯生也听到了这些咒骂声,唯独无忌的神色始终未变。之后,侯生与朱亥告别,再次登上车子,依旧像之前那样坐在上座。

无忌中午时分出门,等到回到府中,已经是傍晚了。那些贵客们看到公子亲自去迎接客人,还空出上座等待,都好奇究竟是什么有名的游士,或是来自哪个大国的使臣,于是都怀着敬重之心等待着。可是等了很久还不见回来,大家都感到心烦意乱。忽然听到通报说:“公子迎接客人回来了。” 众贵客的敬重之心又油然而生,纷纷起身出门迎接,睁大眼睛瞧着。等客人到了,众人一看,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衣着破旧,都感到十分惊讶。无忌领着侯生,将他一一介绍给各位宾客。众贵客听说他只是夷门的守门人,心中都很不以为然。无忌请侯生就坐首席,侯生也没有推辞。酒喝到半醉的时候,无忌亲自捧着金酒杯,到侯生面前敬酒祝寿。侯生接过酒杯,对无忌说:“我不过是夷门的一个守门小吏。公子屈尊前来,在集市中久候,毫无懈怠之色。又将我安排在众多贵客之上,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抬举了。然而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要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美名啊!” 众贵客听了,都暗自偷笑。

宴席结束后,侯生便成了公子无忌的上宾。侯生又向无忌举荐朱亥的贤能,无忌多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却从不回访答谢。无忌也不觉得奇怪,他就是这样礼贤下士,放下身段。

此时孟尝君来到魏国,唯独投奔无忌,这正应了古语所说的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人自然是情投意合。孟尝君原本就与赵国的平原君公子胜交情深厚,于是让无忌与赵胜结交。无忌将自己的亲姐姐嫁给平原君为夫人。从此,魏国和赵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孟尝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齐湣王自孟尝君离开后,越发骄傲自大,日夜谋划着取代周王室成为天子。当时,齐国境内出现了许多怪异之事:天空降下血雨,方圆数百里都被沾染,落在人衣服上,腥臭味让人难以忍受;地面裂开数丈宽的大口子,泉水喷涌而出;还有人在城门前哭泣,只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的身影。百姓们因此惶惶不安,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大夫狐咺、陈举先后进谏,并且请求召回孟尝君。齐湣王大怒,将他们杀害,还把尸体陈列在大道上,以此来杜绝其他人进谏。于是,王蠋、太史敫等人都称病辞官,归隐回乡。不知道齐湣王最终会有怎样的结局,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