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九十六回 蔺相如两屈秦王 马服君单解韩围

赵惠文王十分宠信一个内侍,名叫缪贤,官拜宦者令,在政事上也颇能插手。有一天,有个外来的客人拿着一块白璧来售卖,缪贤见那玉色光泽温润,毫无瑕疵,非常喜爱,便花了五百金将其买下,还拿给玉工鉴赏。玉工一看,大为惊讶,说道:“这可是真正的和氏璧啊!楚国丞相昭阳在一次宴会上偶然丢失了这块璧,怀疑是张仪偷走的,把张仪打得差点丢了性命,张仪也因此去了秦国。后来昭阳悬赏千金,寻找这块璧,可偷璧的人不敢拿出来献给他,这块璧就这样没了下落。没想到今日竟无意中落到了您的手里,这可是无价之宝啊,您一定要小心珍藏,千万别轻易给人看。” 缪贤问道:“话虽如此,可这美玉为何就成了无价之宝呢?” 玉工解释道:“这块玉放在暗处,会自然发光,能驱散尘埃,辟邪驱魅,所以叫‘夜光之璧’。要是把它放在座位旁,冬天能取暖,可替代火炉,夏天能生凉,百步之内,苍蝇蚊子都飞不进来。它有这么多神奇之处,其他玉石都比不上,所以才是稀世珍宝。” 缪贤一试,果真如此。于是,他特制了一个宝盒,把和氏璧藏在内室的箱子里。

很快,就有人把缪贤得到和氏璧的消息报告给了赵王。赵王便向缪贤索要这块璧,可缪贤太喜欢这块璧了,没有马上献上。赵王很生气,借着外出打猎的机会,突然闯进缪贤家中,搜查他的屋子,找到了装璧的宝盒,拿走了和氏璧。缪贤担心赵王治他的罪,甚至杀了他,就想逃走。他的门客蔺相如拉住他的衣服问道:“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缪贤说:“我打算逃到燕国去。” 蔺相如又问:“您凭什么认为燕王会接纳您,而轻易地前往燕国呢?” 缪贤回答:“我以前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拉着我的手说:‘希望能和您结交。’因为有这段交情,所以我想去投奔他。” 蔺相如劝谏道:“您错了!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受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结交。这并非是看重您,而是想通过您来讨好赵王。如今您得罪了赵王,逃亡到燕国,燕国害怕赵王兴师问罪,必定会把您捆绑起来,献给赵王以表忠心,您可就危险了。” 缪贤焦急地问:“那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您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没有早点献上和氏璧罢了。您要是袒露上身,背着斧锧,前去向赵王叩头请罪,大王一定会赦免您的。”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计策,赵王果然赦免了他,没有治罪。缪贤十分看重蔺相如的智谋,把他奉为上宾。

后来,那个玉工偶然到了秦国,秦昭襄王让他雕琢玉器,玉工便说起了和氏璧如今在赵国的事。秦王问道:“这块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玉工就像之前对缪贤说的那样,夸赞了一番和氏璧。秦王听后,十分向往,很想见识一下这块璧。当时,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担任丞相,他进言说:“大王要是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用酉阳的十五座城去交换呢?” 秦王惊讶地说:“十五座城,那可是我很看重的,怎么能用来换一块璧呢?” 魏冉解释道:“赵国畏惧秦国已经很久了!大王要是用城去换璧,赵国不敢不把璧送来,等璧到了,就把它留下。这样,用城交换只是个名义,得到璧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大王何必担心失去城池呢?” 秦王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写信给赵王,派客卿胡伤为使者。信中大致写道:

寡人对和氏璧倾慕已久,却一直未能亲眼一见。听闻君王得到了它,寡人不敢贸然索要,愿用酉阳的十五座城作为酬谢。希望君王能够答应。

赵王收到信后,召集大臣廉颇等人商议。大家都在纠结,要是把璧给秦国,怕被秦国欺骗,到时候璧给了,城却得不到;要是不给,又怕惹怒秦国。大臣们有的说不该给,有的说应该给,众说纷纭,拿不定主意。李克说:“派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带着璧前往秦国。如果秦国给了城,就把璧交给他们;要是不给城,就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这样才是两全之策。” 赵王看着廉颇,廉颇却低头不语。这时,宦者令缪贤进言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此人勇敢且有智谋。如果要选使者去秦国,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赵王立刻让缪贤把蔺相如召来。蔺相如拜见赵王之后,赵王问道:“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先生觉得可以答应他吗?” 蔺相如回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又问:“要是璧给了秦国,城却得不到,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答道:“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璧,出价很高了。如果赵国不答应交换,那理亏的就是赵国。赵国不等秦国交割城池就献上璧,礼数已经很恭敬了。要是秦国拿了璧却不给城,那理亏的就是秦国。” 赵王接着问:“寡人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保护这块璧。先生能为寡人走一趟吗?” 蔺相如说:“大王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意带着璧前往。如果秦国把城给了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不然,我一定把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赵王听了,十分高兴,当即封蔺相如为大夫,把和氏璧交给他。蔺相如带着璧,向西前往咸阳。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到了,非常高兴,坐在章台之上,召集众多大臣,宣蔺相如进见。蔺相如把装璧的宝盒留下,只用锦袱把璧包裹起来,双手捧着,再次叩拜后,把璧献给秦王。秦王展开锦袱,仔细观看,只见那璧洁白无瑕,宝光闪烁,上面的雕镂如同天成,毫无痕迹,果真是稀世珍宝。秦王看了许久,不停地啧啧赞叹。随后,他把璧交给左右大臣,让他们依次传看。大臣们看完后,都纷纷下拜,高呼 “万岁”。秦王又让内侍用锦袱重新包好璧,传给后宫的美人把玩。过了很久,璧才被送出来,放回秦王的案几上。蔺相如在一旁等候多时,却始终不见秦王提及用城交换的事。他心生一计,上前奏道:“这块璧有个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 秦王便让左右把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后,连退几步,靠在殿柱上,瞪大眼睛,满脸怒容,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最珍贵的宝物。大王想要得到它,写信到赵国,我们国君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说:‘秦国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恐怕璧给了秦国,城却得不到,不如不答应。’我却认为:‘即使是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的君主呢?怎么能用小人之心去揣测别人,从而得罪大王呢?’于是,我们国君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捧着璧,在朝廷上恭敬地拜送。这是对大王的敬重啊!如今大王接见我,礼节却十分傲慢,坐着接受和氏璧,还让左右大臣传看,又让后宫美人把玩,这实在是太不尊重和氏璧了。由此我知道大王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所以我才把璧拿了回来。大王要是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和这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我宁死也不会让秦国得到这块璧!” 说着,蔺相如拿着璧,斜眼看着柱子,做出要撞柱的样子。秦王舍不得璧,担心它被撞碎,连忙道歉说:“大夫别这样,寡人怎么敢对赵国失信呢?” 随即召来掌管地图的官员,拿来地图。秦王指着地图,从某处到某处,一共十五座城,说要划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明白,这是秦王想骗走和氏璧,并非真心实意。于是,他对秦王说:“我们国君不敢吝惜这稀世珍宝,以免得罪大王,所以在派我来时,斋戒了五天,召集所有大臣,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后才送我出发。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安排好车马、礼器,具备相应的威严仪仗,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说:“好。” 于是下令斋戒五天,把蔺相如送到公馆休息。

蔺相如抱着璧回到公馆,又心想:“我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说‘秦国要是不给城,我就把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如今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等他拿到璧后,要是仍然不给城,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赵王呢?” 于是,他让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扮成穷人的模样,用布袋把璧缠在腰间,从小路偷偷逃走了。蔺相如还让人给赵王捎信说:“我担心秦国欺骗赵国,没有诚意给城,所以特地派随从带着璧从小路回到大王身边。我甘愿在秦国领罪,绝不负使命!” 赵王说:“蔺相如果然没有辜负他的诺言。”

再说秦王只是假装斋戒,实际上并没有真的那样做。五天过后,秦王登上大殿,摆好礼物,让各国使者都来参加,一同观看接受和氏璧的仪式,想借此向各国炫耀。他让赞礼官引领赵国使臣上殿。蔺相如不慌不忙,稳步走上殿去。见过秦王后,秦王见蔺相如手中没有和氏璧,便问道:“寡人已经斋戒了五天,诚心接受和氏璧,如今使者却没带着璧来,这是为何?” 蔺相如上奏说:“秦国从穆公以来,历经二十多位君主,都惯用欺诈手段。从前,秦国人欺骗郑国,孟明视欺骗晋国,近代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这些往事历历在目,秦国从来都不讲信义。我今天就怕被大王欺骗,辜负了我们国君,所以已经让随从带着璧从小路回赵国了。我甘愿领受死罪!” 秦王大怒,说:“使者说寡人不恭敬,所以寡人斋戒接受和氏璧。使者却把璧送回赵国,这分明是在欺骗寡人!” 他喝令左右上前捆绑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上奏道:“大王请息怒,容我一言。如今的形势是秦国强,赵国弱,只有秦国对不起赵国的事,绝没有赵国对不起秦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的想要和氏璧,就先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再派一名使者,和我一起去赵国取璧,赵国怎么敢得了城却留下璧,背负不讲信用的名声,从而得罪大王呢?我自知欺骗大王的罪过,罪该万死,我已经把奏书寄给我们国君了,也没指望能活着回去。请大王用鼎镬把我烹了吧,让各国诸侯都知道秦国因为想要和氏璧,就诛杀赵国使者,这样是非曲直就一目了然了。”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各国使者在一旁观看,都为蔺相如感到担忧害怕。左右的人想要拉蔺相如下去,秦王喝住他们,对群臣说:“就算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还白白背负不义的名声,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 于是,秦王厚待蔺相如,以礼相送,让他回国了。有学者读到这里,评论说秦人攻城略地,列国拿他们没办法,一块和氏璧又何足为惜呢?蔺相如的想法,只是怕被秦王骗走和氏璧后,赵国就会被轻视,以后难以立国。倘若秦国再索要土地、贡赋,赵国就无法再拒绝了。所以他在这里展示出赵国的实力,让秦王知道赵国是有人才的。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很贤能,封他为上大夫。后来,秦国终究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秦王心里始终对赵国耿耿于怀,又派使者邀请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共结友好。赵王说:“秦国曾经在会盟中欺骗楚怀王,把他囚禁在咸阳,直到现在,楚国人还为此伤心不已。如今又来邀请我去会盟,会不会也像对待楚怀王那样对我呢?” 廉颇和蔺相如商议后说:“大王要是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 于是,他们一同上奏说:“臣蔺相如愿意保驾前往。臣廉颇愿意辅佐太子留守国内。” 赵王高兴地说:“蔺相如连和氏璧都能完好带回,何况是保护寡人呢?” 平原君赵胜上奏说:“从前宋襄公乘坐普通车辆去赴会,被楚国劫持。鲁君与齐国在夹谷相会时,配备了左右司马随行。如今虽然有蔺相如保驾,但还是请精选五千精锐士兵跟随,以防万一。再安排大军,在离渑池三十里的地方驻扎,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赵王问:“这五千精锐士兵,让谁来做将领呢?” 赵胜回答说:“我知道有个田部吏叫李牧,他是真正的将才。”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的?” 赵胜说:“李牧担任田部吏时,负责收取租税,我家的租税过期未交,李牧依法处置,杀了我家九个管事的人。我很生气,责备他,李牧却对我说:‘国家所依靠的是法律。如今要是纵容您家不奉公守法,那么法律就会被削弱,法律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诸侯就会发兵来犯,赵国都保不住了,您又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家呢?以您的尊贵地位,要是能奉公守法,法律得以确立,国家就会强大,您也能长久地保住富贵,这不是很好吗?’他有这样非凡的见识和考虑,所以我知道他可以担任将领。” 赵王于是任命李牧为中军大夫,让他率领五千精兵随行护卫。平原君则率领大军跟在后面。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前往如虎狼般的秦国,事情实在难以预料!如今我和大王约定:估算来回的路程,加上会盟的礼仪结束,最多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回来,我就请依照楚国的先例,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念想。” 赵王答应了。于是,赵王一行人到达渑池,秦王也到了,双方各自住进馆驿。

到了约定的日子,秦、赵两国国君按照礼仪相见,摆下酒宴,表面上气氛融洽。酒喝到半醉时,秦王说道:“寡人私下听闻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把宝瑟,请赵王弹奏一曲吧。” 赵王顿时涨红了脸,但又不敢推辞。秦国的侍从将宝瑟放到赵王面前,赵王弹奏了一曲《湘灵》,秦王不停地称赞。弹奏结束后,秦王说:“寡人听说赵国的始祖烈侯喜好音乐,君王您真是传承了家族的才艺啊。” 随后,秦王回头示意左右,召唤御史,让他记录下这件事。秦国的御史拿起笔和竹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命赵王弹奏瑟。”

蔺相如见状,立刻上前说道:“赵王听闻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我恭敬地献上盆缶,请秦王敲击,以此相互娱乐。” 秦王一听,顿时变了脸色,十分生气,没有回应。蔺相如随即拿起盛酒的瓦器,跪在秦王面前请求,秦王还是不肯敲击。蔺相如说:“大王是仗着秦国强大吗?如今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的颈血就能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喊道:“蔺相如无礼!” 想要上前抓住他。蔺相如瞪大双眼,大声呵斥,怒发冲冠,侍从们吓得惊恐万分,不自觉地倒退了好几步。秦王心里虽然不高兴,但忌惮蔺相如的强硬,只好勉强敲击了一下盆缶。蔺相如这才起身,召唤赵国的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赵王命秦王敲击盆缶。”

秦国的大臣们心中愤愤不平,在宴席上站出来,对赵王说:“今日赵王前来赴会,希望赵王割让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立刻对秦王说:“礼尚往来,赵国既然进献十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也不能不回报。我们也希望秦国能把咸阳献给赵王,为赵王祝寿!” 秦王赶忙说道:“我们两国国君友好相会,诸位不必多言。” 于是,秦王让左右侍从继续进酒,大家表面上尽情欢乐,宴会这才结束。

秦国的客卿胡伤等人私下劝说秦王,要拘留赵王和蔺相如。秦王却说道:“探子来报,赵国防备十分严密。万一事情不成,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于是,秦王越发敬重赵王,与赵王相约结为兄弟,承诺永不侵犯赵国。秦王还让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到赵国去做人质。大臣们纷纷说道:“两国约定友好就足够了,何必送质子呢?” 秦王笑着解释道:“赵国如今正强大,不可图谋。不送质子,赵国就不会信任我们。赵国信任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才会稳固,这样我才能专心对付韩国。” 大臣们听后,都心服口服。赵王告别秦王,返回赵国,刚好三十天。赵王感慨道:“我有了蔺相如,就如同泰山般安稳,赵国也像九鼎般贵重。蔺相如功劳最大,群臣无人能及。” 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相,职位排在廉颇之上。

廉颇得知后,十分恼怒,说道:“我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靠耍耍嘴皮子,就位居我之上。况且他原本只是宦官的门客,出身低贱,我怎么能甘心在他之下呢?要是再见到蔺相如,我一定杀了他!” 蔺相如听闻廉颇的这番话,每次到了上朝的时候,就借口生病不去,不愿与廉颇碰面。蔺相如的门客们都觉得他胆小怕事,私下里议论纷纷。

有一天,蔺相如外出,恰好廉颇也出门了。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队在前开道,急忙让车夫把车驶进旁边的小巷躲避,等廉颇的车队过去后才出来。门客们见状,更加气愤,相约一起去见蔺相如,劝谏道:“我们离开家乡,抛下亲人,来到您的门下,是因为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才仰慕您、追随您。如今您和廉将军同朝为官,职位还在他之上,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不予以回击,在朝堂上躲着他,在街市上也躲着他,您为什么这么害怕他呢?我们都为您感到羞耻!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道:“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有原因的,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 门客们说道:“我们见识短浅,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请您明示。” 蔺相如问道:“诸位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门客们都回答:“当然是秦王更厉害。” 蔺相如接着说:“以秦王那样的威严,天下无人敢与之抗衡,而我蔺相如却能在朝堂上大声斥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才能平庸,难道会唯独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如今如果我们两人像两只老虎一样争斗起来,势必不能同时生存,秦国一旦得知,必定会趁机侵犯赵国。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位置啊。” 门客们听后,这才心悦诚服。

没过多久,蔺相如的门客和廉颇的门客,有一天在酒馆中不期而遇,双方为了座位发生争执。蔺相如的门客说:“我们主人因为国家的缘故,对廉将军一再谦让,我们也应该体谅主人的心意,让着廉将军的门客。” 然而,廉颇的门客却越发骄横。

河东人虞卿游历到赵国,听闻蔺相如门客转述蔺相如的话,便去游说赵王,说道:“大王如今的重臣,不就是蔺相如和廉颇吗?” 赵王回答:“没错。” 虞卿又说:“我听说前代的大臣们,相互协作,恭敬和睦,共同治理国家。如今大王倚重的两位重臣,却让他们彼此对立,这可不是国家的福气啊。蔺相如越是谦让,廉颇却越不能体谅他的苦心;廉颇越发骄横,蔺相如却不敢去挫他的锐气。在朝堂上,他们有事不共同商议;作为将领,遇到危急情况也不相救,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担忧!请让我去调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为大王分忧。” 赵王说:“好。”

虞卿前去拜见廉颇,先是称赞了他的功劳,廉颇听后十分高兴。虞卿接着说:“论功劳,没有人能比得上将军您。但论度量,还得推崇蔺相如。” 廉颇一听,顿时生气地说:“他不过是个靠耍嘴皮子获取功名的懦夫,有什么度量可言?” 虞卿说:“蔺相如可不是懦弱之人,他的见识非常深远。” 接着,虞卿转述了蔺相如对门客说的那番话,并且说道:“将军您如果不想在赵国立足也就罢了,如果想在赵国立足,而两位大臣一个谦让,一个相争,恐怕盛名最终不会落在将军您身上啊。”

廉颇听后,十分惭愧,说道:“如果没有先生您的这番话,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和蔺相如相比,差得太远了。” 于是,廉颇让虞卿先去蔺相如那里表达自己的歉意,自己则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家门口请罪,说道:“我心胸狭隘,不知道相国您能如此宽容,我就算死也无法赎罪!” 说着,便长跪在庭院中。蔺相如赶忙快步走出,将廉颇扶起,说道:“我们二人一同侍奉国君,都是国家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深感荣幸,何必行此大礼呢?” 廉颇说:“我性情粗暴,承蒙您的宽容,真是惭愧至极!” 说着,两人激动得流下泪来。蔺相如也跟着落泪。廉颇说:“从今往后,我愿与您结为生死之交,就算砍头也不会改变!” 廉颇先下拜,蔺相如也回拜。随后,两人摆下酒宴,热情款待彼此,尽欢而散。后世所说的 “刎颈之交”,指的就是他们二人。有位无名诗人曾写诗道:

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

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赵王赏赐给虞卿黄金百镒,封他为上卿。当时,秦国的大将军白起击败楚军,收复郢都,设置南郡。楚顷襄王战败逃走,向东退保陈地。秦国大将魏冉又攻取黔中,设置黔中郡,楚国因此更加衰弱。于是,楚国派太傅黄歇陪同太子熊完到秦国做人质,请求讲和。

白起等人又攻打魏国,一直打到大梁。魏国派大将暴鸢迎战,结果战败,四万士兵被杀,魏国只好献上三座城池求和。秦国封白起为武安君。不久,客卿胡伤再次攻打魏国,击败魏国将领芒卯,夺取南阳,设置南阳郡。秦王把南阳赏赐给魏冉,封号为穰侯。之后,秦王又派胡伤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韩国,围攻阏与。韩厘王派使者向赵国求救。

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议:“韩国,我们该不该救?” 蔺相如、廉颇、乐乘都说:“阏与道路艰险又狭窄,救援不太方便。” 平原君赵胜则说:“韩国和魏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如果不救,秦军转头就会攻打赵国!” 赵奢则沉默不语。赵王单独询问他,赵奢回答说:“道路艰险狭窄,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穴中争斗,勇敢的将领才能取胜。” 赵王于是挑选了五万大军,让赵奢率领去救援韩国。

赵奢率领军队出了邯郸东门三十里后,传令安营扎寨。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又发布命令:“凡是谈论军事的,一律斩首!” 之后,赵奢就关闭营门,高枕无忧地躺着,军中一片寂静。秦军擂鼓呐喊,整军列阵,声音震天动地,就连阏与城中的屋瓦都被震动了。一名军吏前来报告秦军的情况…… 赵奢认为他违反了军令,立刻将他斩首示众。就这样,赵奢的军队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继续前进,每天只是派人加固营垒,深挖壕沟,做出坚守自保的架势。

秦国将领胡伤听说赵国派了救兵,却一直不见救兵到来,便再次派间谍去打探,间谍回报说:“赵国果然派了救兵,领军的是大将赵奢。他们出了邯郸城三十里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了。” 胡伤不太相信,又派自己亲近的侍从直接进入赵军营地,对赵奢说:“秦军攻打阏与,很快就要拿下了,将军要是能作战,就赶紧过来!” 赵奢说:“我们国君因为邻国告急,派我来防备秦军,我怎么敢和秦军作战呢?” 接着,赵奢准备了丰盛的酒食款待秦国使者,还让他在营地四处查看。秦国使者回去后,向胡伤报告,胡伤听后十分高兴,说:“赵军离开本国才三十里,就坚守营垒不前进,还不断加固营垒,自保之意明显,已经没有作战的意图了,阏与肯定会被我们拿下。” 于是,胡伤不再防备赵**队,一门心思攻打韩国。

赵奢送走秦国使者后,大约过了三天,估计使者已经回到秦军营地,便下令挑选一万名擅长射箭、惯于作战的骑兵作为前锋,大军跟在后面,士兵们口中衔着枚,卷起铠甲,日夜兼程。经过两天一夜,赵军到达韩国境内,在距离阏与城十五里的地方,再次安营扎寨。胡伤得知后,十分恼怒,留下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调集所有老营的兵力,前来迎战。

赵军中有个军士叫许历,写了一个竹简,上面写着 “请谏” 二字,跪在营前。赵奢觉得很奇怪,下令取消之前 “谈论军事者斩” 的命令,召见许历,问道:“你想说什么?” 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突然到来,他们来势汹汹。元帅一定要集中兵力,加强阵势,以防秦军冲击,不然必定会失败。” 赵奢说:“好。” 随即传令列阵等待秦军。许历又说:“《兵法》上说:‘占据有利地形者胜。’阏与的地势,北山最高,而秦军将领却不知道占据,这是留给元帅您的,应该赶紧占领北山。” 赵奢又说:“好。” 当即命令许历率领一万士兵,占领北山岭。这样,秦军的一举一动,赵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胡伤的军队赶到后,就来争夺北山。北山山势崎岖,秦军中有几个胆大的冲上前去,都被赵军的飞石击伤。胡伤气得暴跳如雷,指挥士兵四处寻找上山的路。突然,鼓声大作,赵奢率领军队杀到,胡伤命令分兵抵抗。赵奢将一万名弓箭手分成两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箭齐发。许历则率领一万人从山顶上顺势杀下,喊杀声如雷,赵军前后夹攻。秦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大败而逃。胡伤的战马失足摔倒,他差点被赵军俘虏,幸好遇到兵尉斯离率领军队及时赶到,拼死将他救出。赵奢追击了五十里,秦军根本无法扎营抵抗,只能往西逃窜,阏与之围就这样被解除了。

韩厘王亲自犒劳赵军,写信向赵王致谢。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蔺相如、廉颇相当。赵奢还举荐许历,称赞他有才能,赵王便任命许历为国尉。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喜欢谈论兵法,家中所藏的《六韬》《三略》等兵书,他看一遍就能记住。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指点江山,目中无人,就连赵奢也难不倒他。他的母亲很高兴,说:“有这样的儿子,真可谓是将门出虎子啊!” 然而,赵奢却忧心忡忡,一脸严肃地说:“赵括不能担任将领。赵国不任用赵括,那是国家的福气啊!” 母亲不解地问:“赵括把您的兵书都读完了,他谈论军事时,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你却说他‘不可为将’,这是为什么呢?” 赵奢解释道:“赵括自认为天下无人能比,这正是他不能为将的原因。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小心翼翼,广泛征求众人的意见,还担心会有疏漏;而赵括却把战争说得轻而易举!如果他掌握了兵权,必定会刚愎自用,别人的忠言和良策根本听不进去,他带兵打仗,必定会失败。” 母亲把赵奢的话告诉赵括,赵括却不以为然,说:“父亲年纪大了,胆子变小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两年后,赵奢病重,他对赵括说:“战争充满凶险,这是古人早就告诫过的。你父亲我担任将领多年,直到今天才避免了战败的耻辱,死也能瞑目了。你不是当将领的料,千万不要妄居其位,败坏家门!” 接着,他又叮嘱赵括的母亲:“日后如果赵王征召赵括为将,你一定要把我的遗命告诉他,让他推辞。兵败辱国,可不是小事啊!” 说完,赵奢就去世了。赵王念及赵奢的功劳,让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职位。不知道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