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三回 造流言李渊避祸 当马快叔宝听差

晋王急切地问道:“想要杀掉李渊,怎么会不难呢?” 张衡回答说:“皇上向来生性多疑,曾梦到洪水淹没都城,心中一直为此事不悦。前些日子,郕公李浑的儿子名叫洪儿,皇上怀疑他的名字应了图谶,便让他自尽了。如今我们可以散布流言,说‘渊’字与‘洪’字都带水,本为一体,皇上听了,必定会心生疑虑!只要皇上听信这些谣言,李渊恐怕就难逃杀身之祸了。” 晋王听后,十分高兴。从这以后,张衡暗中散布流言,说 “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没根基”,又说 “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起初,这些流言只是在乡村中胡乱传播,后来渐渐在街市上传开,巡城官想禁止也禁止不住,慢慢地就传入了宫中。

晋王故意上奏说:“街巷里的这些妖言,实在是不祥之兆,恳请皇上加以禁止!” 文帝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他心中怀疑的是李浑,并没有把李渊放在心上。于是,文帝立刻下达圣旨,将李浑全家五十二口人,押到闹市斩首。这时,晋王的心腹方士安伽佗上奏说:“姓李的人将会成为天子,皇上可以把姓李的人全部杀掉。” 丞相高颎上奏道:“皇上若一味地杀戮,反而会导致人心不稳,这万万不可。如果皇上有所疑虑,不任用姓李的人就行了。” 当时,蒲山公李密与杨素交情深厚,杨素想要保全李密,便称赞高颎的话有道理,暗中让李密退避(按:李密后来在金墉起兵,自称魏公)。当时在朝中姓李的官员,都解除兵权,回乡务农,李渊也趁此机会请求回到太原,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太原留守,让他即刻启程。

晋王得知李渊卸任,对张衡说:“计策虽好,可惜没能杀掉他。” 宇文述说道:“殿下如果不肯放过他,我有一计,可以将他全家斩尽杀绝。” 晋王高兴地问道:“计从何来?” 宇文述回答:“只需点派东宫的骠骑,让我的儿子宇文化及,悄悄出城,在临潼山设下埋伏,扮成强盗,把他父子全部杀掉,岂不干净利落!” 晋王拍手叫好:“此计甚妙!但李渊是个武官,必须找个勇猛的人去才行。” 宇文述说道:“我的儿子就足够了!要是殿下亲自去,还怕这事办不成?” 晋王满心欢喜,依计行事。

且说唐公李渊见圣旨批准了他的请求,心中十分高兴,赶忙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他让堂弟李道宗、长子李建成,带领四十名家将,护送着夫人和小姐的车辇。尽管夫人已经身怀六甲,即将临盆,也顾不上这些了。于是,一行人一同上路,向太原进发,暂且不表。

再说秦叔宝长久以来居住在山东历城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专门爱打抱不平,做事竭尽全力,说话也直来直去,宁夫人多次告诫他。幸好家中还有些积蓄,叔宝为人性情豪爽,喜欢济困扶危,结交好汉,因此被人们称为 “小孟尝”。他祖上流传下来一件兵器,是两条重达一百三十斤的镀金熟铜锏。他娶了张氏为妻,张氏贤德无比。与他交情最好的是济南捕快都头,姓樊名虎,号建威,也有三五百斤的力气。樊虎与叔宝结交往来,亲密得如同一个人。还有一位豪杰,姓王名勇,字伯当,此人胸怀豁达,气宇轩昂,而且武艺超群,每次与叔宝交谈,都对叔宝的见解赞叹不已。另外还有两个人,是历城东门开鞭杖行的贾闰甫和他的伙计柳周臣,这两人不仅武艺高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凡是过往的豪杰,他们都与之结交,叔宝也常常与他们往来。

当时,青齐一带连年遭遇荒旱,再加上盗贼四起,本府刺史刘芳张贴告示,招募有勇有谋的人充当本府捕快。有一天,叔宝正在贾闰甫家闲聊,只见樊虎匆匆走来,对叔宝说:“今日州里发下告示,新招有勇有谋的人充当捕快,小弟在刺史大人面前,夸赞哥哥为人慷慨,智勇双全。刺史大人听了很高兴,就让我来请哥哥,不知哥哥意下如何?” 叔宝说:“我觉得人不被官府驱使才是可贵的。况且我家世代为将门之后,如果有机会能够斩将夺旗,开疆拓土,也能光宗耀祖。若不然,守着几亩田园,赡养母亲,喝点村酒,吃些野菜,也能与知己畅所欲言。何苦去充当捕快,听人使唤呢?抓到贼是别人的功劳,起获了赃物也是别人的钱财。至于自己尽心竭力抓到盗贼,他们却暗中收钱把人放了,反而还会给我安个诬陷良民的罪名。要是一味地阿谀奉承,仗势欺人,去敲诈陷害良民,那简直就是畜生行径。你想想,这捕快的活儿,你还劝我去干吗?” 说完,叔宝便生气地回去了。

樊虎见叔宝走了,心想:“我在官府面前夸下了海口,没想到他却不肯答应。我再到他家去劝说一番,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于是,樊虎来到秦家。只见宁夫人正在堂前,樊虎作了个揖,把之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又把叔宝推辞的话重复了一遍。宁夫人说:“做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祖上有什么荫袭,还可以考虑依靠一下。” 樊虎说:“在战场上拼杀建功立业,谁不想去做呢?无奈时机还没到,只能暂且将就一下,随机应变,可哥哥偏偏就是不肯!” 这时,叔宝从里面走出来说:“母亲,您别听他的。” 宁夫人说:“你虽然志向远大,但樊哥哥说的话,我觉得也有道理。说不定可以借此机会出人头地,也未可知。况且你祖父也是从东宫卫士做起的,人未来的发展难以预料,不宜过于固执。” 叔宝是个孝顺的人,只好连声答应:“是!” 樊虎见叔宝答应了,便说:“既然如此,明日我来约哥哥一同前去。”第二天,两人一同去拜见刺史。刺史问道:“你就是秦琼?” 叔宝回答:“小人正是秦琼。” 刺史又说:“我听说你是个豪杰,如今就让你做个都头,你可要小心尽责。” 叔宝叩谢后走了出来。樊虎说:“哥哥既然当了差,得有一匹好脚力才行。” 叔宝说:“那我们就到贾闰甫的店里去看看。” 二人径直来到店里,贾闰甫拱手说道:“恭喜,恭喜!还没来得及向你道贺呢。” 叔宝说:“有什么可贺的?不过是遵从母亲的命令罢了!如今刚充任差役,恐怕早晚有差遣,想找一匹好马,所以特意到你这儿来。” 闰甫说:“昨天刚到了四百匹马,随便秦兄挑选。” 说完,便带着二人到后面去看,果然有四百匹好马。贾闰甫和樊虎一会儿说这匹马好,一会儿说那匹马强。可叔宝却都不中意,在马群中走来走去。忽然,听到后面槽头有马嘶鸣,叔宝抬眼望去,只见是一匹瘦弱的黄骠马,马身虽然高达八尺,但毛长筋露,显得十分瘦弱。叔宝问道:“这匹马怎么这么瘦?” 闰甫说:“这匹马是关西的客商贩来的,到这儿已经三个月了,一直精心喂养,可就是长不起膘来,谁肯要它呢?那客商不想再耽搁,小弟我就称了三十两马价买了下来,两个月前他就离开了。这匹马又养了两个月,还是这么瘦。” 叔宝走到槽边仔细查看,那匹马一见叔宝,把颈上的鬃毛一耸,双眼圆睁,那雄健不凡的样子,就好像见到了故主一般。叔宝知道这是一匹好马,便对闰甫说:“这匹马让我来饲养吧?” 樊虎笑着说:“哥哥怎么会看上这匹瘦马?” 叔宝只是微笑,没有说话。贾闰甫说:“既然叔宝兄喜欢这匹马,那就送给你吧。” 于是,贾闰甫摆酒为叔宝庆贺,大家喝得尽兴后才散去。

叔宝把这匹黄骠马带回家,不到半个月,就把马养得十分肥壮,人人都夸赞叔宝有眼力。叔宝奉公缉盗,远近的人都对他十分羡慕,都愿意与他结交,因此在山东一省,人人都知道叔宝是个豪杰。

一天,刘刺史下发了一起盗犯,按照律法应该充军,要押送到平阳驿,由潞州府收管。刺史担心在山西地面上出什么差错,当堂就点了叔宝和樊虎二人负责押解,樊虎押解犯人前往平阳驿,秦琼则负责押解犯人到潞州投递。叔宝赶忙回到家中,收拾好行李,拜别母亲和妻子,与樊虎一起押着这一批犯人,先到长安司挂号,然后向山西进发。

当时正值暮秋时节,西风飒飒。一天,他们走到长安道上,离长安五十里处,有一座山名叫临潼山,山势十分险峻,山上有伍相国神祠。叔宝对樊虎说:“我听说伍子胥,昔日凭借自身的力量辅佐明主,挟制诸侯,在临潼会上,举起千斤大鼎,名震天下。如今山上有他的祠庙,我想去瞻仰一番,你帮我押着犯人,到临潼关外等我。” 樊虎答应了,就带着犯人走过山岗,自己到关口去了。

不知叔宝在临潼山上又会有什么经历?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