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 > 第6章 钢铁洪流与量子浪潮的共鸣

跨海突击阶段正式开始,H时前6小时,赵将军的指挥部已经收到了最新的情报更新,战斗的第一步已然开始。

“天穹-9,启动电磁迷雾系统。”指挥中心里,赵将军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随着命令的下达,克里特岛上的一排排先进的“天穹-9”电子战无人机升空,它们配备了高效的电磁干扰系统,迅速组成了一张覆盖广阔海域的电子战网。

成群的“天穹-9”无人机如同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划过夜空,精准地在目标区域建立起电离屏障。

随着电磁迷雾系统的启动,一道强大的电离层逐渐扩展,迅速笼罩了从克里特岛到苏尔特之间的200海里海域。

这个区域的雷达信号几乎被完全遮蔽,哈夫克的侦察卫星和雷达系统全部处于瘫痪状态,仿佛被一张看不见的巨网所禁锢。

海面上所有的船只、飞机以及任何潜在的侦察工具都变得无法探测,敌方完全失去了对海域的掌控。

“敌人没有任何反应,”红狼通过耳机的通讯设备向赵将军汇报,“他们的雷达系统完全被干扰,完全看不到我们的动向。”

赵将军站在指挥中心内,双手紧握,目光紧盯着显示屏上的战况。“一切如预期。现在,行动进入最后准备阶段。确保电磁干扰持续到H时,接下来的时间是决定性的一刻。”

随着“天穹-9”电子战无人机群持续保持电磁屏障的覆盖,哈夫克的防御系统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敌方的舰船、空中侦察机,甚至海底潜艇的通讯系统都出现了短暂失联,无法获取任何关于来袭威胁的情报。

而此时,GTI的特战队员们已经准备完毕,他们的登陆艇悄无声息地从克里特岛上的海岸线出发,像一群幽灵般悄然滑入黑暗的大海。

每一名特战干员都穿戴着M-5 Relink '神盾'脑控外骨骼作战系统,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敌人未察觉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并迅速占领苏尔特。

“保持通讯畅通,但保持低调。避免任何暴露的迹象。”红狼通过密信对队员们发布指令,所有人心无旁骛,紧张而有序地划破波涛,朝着敌军防线进发。

在跨海突击的第一阶段,成功地利用电磁干扰使敌人的侦察完全陷入盲区,GTI的特战队员们已经具备了极大的优势。

他们的登陆速度和隐蔽性让哈夫克的指挥部几乎没有预警反应的时间。

与此同时,位于战区外围的支援部队也正在紧密部署。

由先进无人机和战术卫星组成的后勤保障系统,将确保一旦登陆成功,GTI部队能迅速获得必要的物资补给和空中支援。

赵将军注视着战局的发展,他知道,这一场电磁迷雾掩护下的突袭,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优势,更是一场在时间和心理上的博弈。

敌人一旦失去反应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没有反击余地的压倒性攻击。

"天穹-9"的电磁屏障还在持续,敌人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而战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H时-6小时丨克里特岛东海岸】

暗蓝色海浪拍打着"沧龙"级气垫登陆艇的防雷达涂层侧舷,红狼少校的战术目镜上跳动着苏尔特海岸线的三维建模。

这位有着多次突袭经验的指挥官正用指节敲击ZTD-30"海鲨"突击车的纳米相变装甲,金属表面立即泛起水波状纹路。

突击编队临战检查清单,载具作战模态转换,包括

气垫航行模式:12艘沧龙艇尾部的MHD磁流体推进器完成预热,艇身抬升1.2米进入悬浮状态

车载武器系统:105mm车载火炮完成6级海况模拟测试,激光反导阵列展开120°防御扇区

乘员生命维持:突击车内气压升至1.3个标准大气压,预防抢滩时可能遭遇的水雷冲击波

"威龙,你的外骨骼神经链接率还卡在91%?"红狼瞥见全息界面的红色警示条。

"见鬼,这破芯片……"被称为GTI最强单兵的火力手扯开颈部护甲,将生物电极重新刺入脊椎接口,M-5系统的荧光纹路瞬间从肩甲蔓延到指尖。

红狼和威龙带着第一批次的特战干员们,稳稳地登上了指挥舰上的两栖登陆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舰上的气氛一片肃穆,特战干员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和决心,战斗的激烈程度已经无需言说。

红狼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扫过身旁的队友们。

他们早已在无数次训练中磨合默契,今天,这一切将付诸实践。

"所有人,最后一次检查装备,确认无误。"红狼低沉的声音响起,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开始逐一检查每一辆ZTD-30“海鲨”两栖突击车的状态。

每一辆突击车都在进行最后的武器系统检测,确保其火力和防护都处于最佳状态。

威龙走到一辆“海鲨”旁,手指轻触车辆外壳,检查了装甲车的装甲情况,并仔细确认了车辆的通讯系统是否能与指挥部保持有效联系。每一名特战干员都在为即将来临的任务做着最后的准备,确保所有装备的完好无损,特别是个人武器和战术装备。

H时-4小时,两栖攻击舰"昆仑山"号甲板上,威龙站在防弹舷窗前,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处正在航行的055型驱逐舰"咸阳"号。

随着舰体的逐渐靠近,威龙不禁心中暗自赞叹,这艘经过改装后的驱逐舰,已经不再是原本那艘拥有强大火力的战舰,它如今的战力,堪称不可小觑。

"咸阳"号的舰艏换装了最新型的"鹰击-21H"高超音速导弹,导弹的射程达到了惊人的2000公里,末端速度更是超过了10马赫,几乎任何哈夫克现有防御系统都难以拦截。

这意味着,"咸阳"号的攻击范围已经大大提升,能够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打击远距离目标。而这种精准且迅猛的打击,将使敌人无处可逃。

紧接着,威龙将视线移向了"赣州"号,这艘052D改型驱逐舰同样进行了大规模的火力升级。

首先,舰艏部分的“鹰击-21H”导弹系统的加入,使得它的远程打击能力大大增强。

紧接着,舯部的"天雷-7"电磁脉冲炮塔格外引人注目,这座新型炮塔能够发射强烈的电磁脉冲,瘫痪半径30公里内的所有电子设备,无论是敌方的雷达、通信系统,还是导弹控制系统,都会瞬间失效,带来致命的打击。

威龙知道,一旦这座电磁脉冲炮塔投入实战,哈夫克的电子战能力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让威龙感到震撼的,是"赣州"号舰桥顶部新部署的量子纠缠雷达阵列。

这个系统的精度达到了0.0001角秒,意味着它能在极远的距离上,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到微小的目标,无论是潜艇还是隐身战机,都会被雷达完美捕捉。

量子纠缠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对敌方隐形技术的克制,让威龙在面对未来敌人时,充满了更多的信心。

而最让人瞩目的是,"赣州"号的机库被扩容为双机位,足以搭载攻击-11隐身无人机。

这种无人机的高隐蔽性与超强的打击能力,使得它在现代海战中成为了极具威胁的存在。

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出现,使得"赣州"号在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时,可以通过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进一步压制敌方的防御力,甚至能在敌人未发现之前进行精确打击。

威龙凝视着远处的"咸阳"号与"赣州"号,心中涌现出一种预感——即将到来的战斗,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战。

新型的武器装备以及先进的科技技术,已经让整个战场的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转过身,看向正在忙碌的舰员们,脸上露出一丝深沉的微笑。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震撼敌人的打击力。” 威龙低语,心中已然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H时-3小时丨突破电磁迷雾】

055型驱逐舰"咸阳"号突然横切至编队前方,舰艉的H/PJ-45A 130mm舰炮以每分钟40发的速率向天际线倾泻智能弹药。

威龙的视网膜投影显示出弹道轨迹——这些配备滑翔翼的炮弹将在80公里外展开成侦察子母弹。

沧龙编队呈箭矢阵型切入"天穹-9"无人机制造的电离屏障,突击车观测窗外的现实世界开始扭曲。

威龙头盔里的战术AI发出合成音警告:"注意,3点钟方向检测到哈夫克军团的'海妖'声呐浮标群!"

“通知海军部队,量子通信中继无人机升空,建立与天基系统的抗干扰链路,”骇爪立刻进行了通讯转接。

联合火力准备阶段,052D改型驱逐舰"赣州"号的指挥室内气氛紧张,量子雷达阵列发出的尖锐警告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雷达屏幕上,苏尔特外海220公里处的异常电磁信号在瞬间被锁定。

火控系统以惊人的速度运算,0.7秒内完成目标解算,指向了旗舰目标:哈夫克F126型护卫舰"黑森"号。

该舰配备了先进的TRS-4D相控阵雷达和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是对手的核心火力平台。

"黑森"号虽然具备强大的反空导弹防御能力,但在"南昌"号的量子雷达和全方位火控系统面前,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指挥官迅速做出决策,立即将火控系统切换至目标锁定模式。

与此同时,次要目标也被迅速锁定——哈夫克"追风-2500"级护卫舰"开罗"号和两艘"阿基坦"级巡逻艇,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目标群。

它们虽不如"黑森"号威胁巨大,但依然构成了明显的火力压力。

舰载火箭深弹系统迅速部署,射出了几枚声呐干扰弹,向敌方舰艇群制造出强烈的电磁干扰,试图扰乱其雷达系统和通讯链路。

随着干扰阵列的启动,"赣州"号的系统通过实时分析,精准预测敌方可能的反应,准备随时调整火力打击。与此同时,位于舰后甲板的坞舱内,"沧龙"气垫登陆艇开始缓缓滑入波涛之中。

随着气垫艇的启动,红狼紧握座椅扶手,感受到座椅下传来的剧烈震颤。

那种力量的释放让人几乎无法忽视,舰艇的每一次加速与急转,都带来了无可避免的震荡感。

外界的风浪如怒涛般拍打着舰体,红狼深知,这场战斗即将变得异常复杂,强烈的压力仿佛在胸膛上施加着不可抗拒的重量。

"赣州"号的舷号已然消失在海面,舰员们默契地完成了各自的准备工作,而红狼则不禁轻声咕哝:“目标锁定,火力准备。战斗,一触即发。”

随着舰长一声令下,"赣州"号的战斗指挥室内,电子屏幕瞬间亮起,12枚鹰击-22A反舰导弹的发射指令在系统中激活。

这些导弹的参数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鹰击-22A,专为温压杀伤设计,拥有巡航段0.9马赫的速度,末端可加速至2.8马赫的俯冲速度。

导弹的制导系统采用量子惯性导航与毫米波雷达/红外复合导引头,精准锁定目标,确保打击的高效与命中率。

战斗部则配备了三级温压增强模块,其爆炸当量相当于3.2吨TNT,旨在通过强烈的温压效应对敌舰实施毁灭性打击。

一旦导弹命中目标,温压波会瞬间穿透舰体,对舰内结构造成极大破坏,敌方舰员几乎无法逃脱这种巨大的杀伤力。

就在12枚导弹从通用垂发单元中激射而出的那一瞬间,冷发射系统将它们以极高的加速度推至30米的安全高度。

在这瞬间,导弹的冲压发动机立刻点燃,发动机的尾焰像一道火龙般划破天空。

导弹在热烟幕的掩护下,以高度协调的编队飞行,形成了蛇形轨迹,以规避可能的防空火力。

然而,"黑森"号的EL/M-2248雷达早已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这次来袭。

雷达系统瞬间激活,精确锁定来袭导弹的轨迹,并迅速启动了电子对抗系统。

强大的电子干扰波迅速覆盖整个目标区域,试图干扰鹰击-22A导弹的导引系统,让它们迷失方向。

但"南昌"号的量子雷达与导引头却拥有足够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导弹仍保持着与目标的高度精确锁定。

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导弹的毫米波雷达扫过了"黑森"号的舰体,确认了目标位置,并逐渐逼近敌舰。

此时,末端追击阶段即将开始。

"黑森"号的电子战系统并没有完全压制住鹰击-22A的制导系统,反而由于强烈的电子对抗波段互相交织,部分电子信号的反射误差反倒引导了导弹更精确的冲击点。

12枚导弹中的几枚开始切换至更灵活的俯冲姿态,朝着"黑森"号的薄弱点飞速接近。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间几乎在指尖流逝。

随着导弹的急速靠近,"赣州"号的舰员们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一切的最后一刻——命运的交锋,生死的瞬间。

哈夫克护卫舰的电子战系统迅速反应,释放出强力的宽频段阻塞干扰信号,企图切断鹰击-22A反舰导弹的通信链路。

电磁波涌动,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试图将导弹与指挥中心之间的联系彻底隔断,迫使导弹失去目标数据。

然而,鹰击-22A的先进量子抗干扰模式立即启动,通过复杂的算法对干扰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过滤,保持着与舰载中继无人机之间的加密通信链路。

无人机以其高机动性在导弹与指挥系统之间架设起可靠的信号桥梁,确保导弹依然能够接收到来自指挥中心的最新指令和目标数据。

与此同时,哈夫克的其他舰艇也不甘示弱,迅速发射了“海眼镜蛇”诱饵弹。

这些诱饵弹模拟了万吨级货轮的红外特征,意图引导导弹偏离真正的目标。

成群的诱饵像星光般划破海面,散发出强烈的热源信号,试图迷惑鹰击-22A的红外探测系统。

鹰击-22A的末端制导系统精准而高效,诱饵弹的热信号未能成功迷惑导弹群。

当导弹接近哈夫克舰队时,它们做出了极为复杂的规避动作。

在距离目标50公里处,鹰击-22A导弹群突然发起爬升,突破了原定的飞行高度,迅速升至米的高空。

随着爬升过程中的温度骤升,导弹的电离冷却涂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迅速抑制了弹体的热信号输出,使得舰队的热成像系统几乎无法捕捉到其精准轨迹。

此时,哈夫克舰的近防系统重新锁定了目标,但面对鹰击-22A的高速度与变轨能力,防御系统未能迅速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战术变化。

导弹群开始进入最后的攻击阶段,急速俯冲,目标清晰明确。

导弹群以约70°的角度进行死亡俯冲,直奔哈夫克舰体的关键弱点——舰桥、指挥中心及动力系统的薄弱区。

哈夫克舰员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压力,防空武器系统全力开火,防空炮弹在空中划出道道火光,激烈的电磁波交织在周围,声响震耳欲聋。鹰击-22A导弹的末端导引头已经锁定了目标,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向敌舰发起致命一击。

此时,导弹群的速度已经突破2.8马赫,精确度达到巅峰。

尽管哈夫克舰施放了大量的电子干扰和诱饵弹,鹰击-22A依然凭借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与精确制导,突破了舰艇的防线,朝着目标如箭般飞驰而去。

GTI护卫舰突防战术实施的精确分解体现了现代海战中的高科技与战术融合:

电磁欺骗:

6枚导弹迅速发射,在目标区域周围散布出大量虚假雷达回波。

这一举动诱使哈夫克旗舰的“拉姆”防空导弹系统失去对真正目标的锁定,系统依据错误的反射信号调整轨迹,偏离了原定的拦截路径。

此时,拉姆导弹失去了目标的精确指向,为后续导弹群的突防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动能压制:

接下来的3枚导弹采用温压战斗部,以极高的精度提前引爆。

在“黑森”号上空300米处,3枚导弹精准触发战斗部,瞬间释放出足以覆盖直径200米范围的超压火球。

火球形成的超高温与超强压力迅速破坏舰艇的外壳和防护系统,进一步削弱了“黑森”号的战斗力。

温压波的爆炸不仅摧毁了舰艇的外部防护结构,还对舰内敏感设备产生致命的破坏。

结构破坏:

剩余的3枚导弹直接冲向舰桥、轮机舱与垂直发射系统的三大要害位置。

每一枚导弹都精准击中目标,通过强大的动能与穿透能力,在舰体内造成结构性损伤。

特别是垂直发射系统被摧毁后,“黑森”号的反击能力受到彻底削弱,舰内防御体系陷入瘫痪,剩余的防御反应完全被瓦解。

哈夫克旗舰“黑森”号的毁灭(H时前2分17秒):

首枚鹰击-22A导弹的袭击开始后,导弹精准贯穿“黑森”号舰艉,直接穿透到燃气轮机组。

随即,温压药剂与舰载航空燃油发生猛烈爆燃,3000℃的高温火球瞬间引发了极为剧烈的连锁反应。

熔穿了三层厚重甲板的热浪与爆炸波席卷了舰体深处。

与爆炸同步,32枚“标准-2”防空导弹在燃烧与过载效应的作用下发生了殉爆。

这一连锁反应所产生的复合超压冲击波强大到足以将2800吨的舰体抬离水面2米,随后舰体瞬间断裂,“黑森”号的战斗力彻底丧失,COSYS-110作战系统在短短几秒钟内因数据过载与电力损失而崩溃,舰载指挥和控制彻底瘫痪。

“开罗”号的末日(H时 2分33秒):

随着导弹群的攻击加剧,另一枚导弹群的袭击成功锁定“开罗”号。

两枚导弹采用攻顶模式,精准穿透了这艘哈夫克护卫舰的“武仙座”雷达塔。

导弹引爆的温压效应迅速在封闭舱室内形成了持续的超压环境,舱内的23名操作人员无法承受剧烈的冲击,造成致命伤害,肺脏被震碎,战情中心陷入完全混乱。

第三枚导弹击中燃油舱,致使重油与铝基燃烧剂发生剧烈反应,泄漏的燃油与燃烧剂在海面上形成了巨大火环,直径达到150米。

海面上的火焰与烟雾迅速蔓延,造成了彻底的灾难性后果,进一步压垮了“开罗”号的战斗力。

在短短数分钟内,GTI护卫舰的精准突防战术成功摧毁了两艘敌方主力舰艇,使得战局发生了决定性转变。

通过电磁欺骗、动能压制和结构破坏的精密配合,敌舰的防御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的时间,战斗结果已然注定。

当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升至600米高空时,"赣州"号舰载计算机已收到导弹传回的最后画面:12个目标光点全部熄灭,热成像显示海面只剩下扭曲的金属残骸与沸腾的海水。

此次打击创造了现代海战史上最快多目标摧毁记录——从导弹发射到目标丧失战斗力仅耗时3分44秒,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量子化超视距打击时代。

当第一波登陆艇距海岸线仅剩20海里时,055型驱逐舰"咸阳"舰的128个垂直发射单元液压锁同时解除,钛合金井盖在舰体上依次以0.03秒的间隔精准开启,机械韵律仿佛死神的电子琴键轻轻敲响,发出冷酷的节奏。

舰载超算系统“河图-7”迅速解析战场数据,依托量子通信网络与其他舰艇、战术平台进行无缝协同,瞬间将导弹群分为12个智能攻击集群,每个波次配备了独特的毁灭剧本,所有操作均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

第一波集群(攻击登陆艇群)

第一个集群由24枚鹰击-22导弹组成,它们瞄准靠近海岸线的登陆艇群。

这些导弹利用目标识别算法,在接近时通过弹道调整与锁定进行精准攻击。

每枚导弹上配备了复合破片战斗部,能够通过高精度打击对登陆艇进行点对点摧毁,确保每一艘目标都会被击沉或彻底毁坏。第二波集群(反制对空威胁)

第二个集群由16枚“长剑-10”超音速导弹组成,专门针对海上空域的敌方制空平台展开打击。导弹在发射后立即进入高空,采用“滑翔 俯冲”战术,突破哈夫克的防空网。精准调整的飞行轨迹确保其在接近目标时能够高速低空穿透,突防哈夫克舰载防空系统,撕裂哈夫克反应阵线,摧毁其他哈夫克舰队的指挥和控制能力。

第三波集群(反雷达压制)

这波集群由16枚“神剑-3”电磁波反射导弹组成,专门针对敌方的预警雷达系统。导弹以隐身模式飞行,保持低空姿态并释放电子干扰,使得敌方雷达无法锁定真实目标。在抵达目标区域后,导弹释放强烈的电磁脉冲,瘫痪敌方所有雷达设备,削弱对海面与空中的探测能力,为后续攻击铺平道路。

第四波集群(制导反舰攻击)

紧接着,由12枚“海龙-15”重型反舰导弹组成的集群开始发射。这些导弹以精准制导模式锁定敌舰,采用了融合红外与雷达寻标器的先进追踪系统,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准确击中海面上的敌方主力舰。每枚导弹装载了高爆战斗部,能在短时间内对敌舰造成毁灭性打击,确保敌舰在首波攻击后基本丧失战斗力。

第五波集群(反潜打击)

这一集群由6枚“海猎-8”反潜导弹组成,专门用于打击哈夫克潜艇。通过量子通信系统与“海鹞”水面探测无人机的实时数据对接,导弹精准锁定潜艇潜航路径。反潜导弹具备极高的海水穿透能力,发射后自动调整速度和弹道,能够在目标区域下潜至最大深度,通过水中震动和声呐系统确认目标后精准爆破。

第六波集群(海上机动平台攻击)

这波集群包含4枚“天际-8”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专门针对敌方海上机动平台与指挥舰进行打击。这些导弹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在接近目标时能够突破敌舰的最先进反导防御系统。通过先进的制导技术与动态弹道,确保攻击目标在短时间内遭受致命打击,迅速摧毁敌方指挥控制与反击能力。

第七波集群(地面目标摧毁)

为了支援岸上作战,7个导弹群中的第七波由8枚“风暴-12”地对海攻击导弹组成。这些导弹专门瞄准哈夫克海岸阵地与重型火力支援平台。每枚导弹的战斗部采用反堡垒设计,能够穿透重型防御工事,直接摧毁敌方的指挥中心、火炮阵地和海防设施。

第八波集群(反弹道导弹系统攻击)

该集群包含12枚“天箭-5”导弹,专门针对敌方可能反击的弹道导弹系统。每枚导弹都配备了先进的高反射雷达和战术机动算法,能够快速锁定并追踪哈夫克反击时发射的弹道导弹轨迹。通过超高速碰撞及极强的动能打击能力,直接摧毁敌方的导弹发射平台与其发射器。

第九波集群(指挥与通信节点压制)

9个集群中,专门为指挥和通信节点破坏的导弹组,包含10枚“幽灵-9”通信干扰导弹。它们会对敌方重要的通信与指挥平台实施彻底压制,释放强力的信号干扰与电子攻击,导致敌方舰队与陆上指挥系统的通信中断,瘫痪敌方的指挥链路,令其无法进行有效反击。

第十波集群(战术火箭轰炸)

这一集群包含20枚“雷霆-5”战术火箭导弹,主要对敌方地面和海上防御阵地进行大范围的轰炸。这些火箭导弹带有集束弹头,在命中敌方目标时能够释放多个小型子弹头,对敌方多个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迅速瓦解敌方阵地防线。

第十一波集群(智能无人机攻击)

11个集群则由24架H-100“火箭天使”智能无人机组成,这些无人机采用自主飞行与识别系统,能够在哈夫克防空网的空隙中突破,进行精确打击。每架无人机携带的微型导弹能够对地面设施进行快速精确的致命攻击,确保哈夫克的防线被迅速压制。

第十二波集群(最后一击)

最后一波集群包含12枚“惊涛-6”重型核弹道导弹,它们是为摧毁敌方核心目标而准备的终极武器。这些导弹的目的不仅仅是摧毁敌方的舰艇,还包括完全破坏敌方战略设施,并确保哈夫克无力再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击。每枚导弹都携带温压战斗部,在关键时刻对敌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彻底改变战局的走势。

在这些12个波次的智能攻击下,"咸阳"舰的火力与战术相辅相成,通过量子通信网络的精准调度与超算系统的完美协同,将战场局势掌握在手中,将哈夫克防守力量一一击溃。

YJ-22B的锆基燃烧剂引燃弹药库的硝化棉储备,形成了持续47秒的3000℃等离子火球,炙热的火光吞噬了哈夫克军团的后勤补给基地。

每一颗燃烧剂在剧烈燃烧中迸发出刺眼的闪光,空气中的高温使得周围的一切物质瞬间蒸发,空气中的氧气被迅速消耗殆尽,整个区域变成了一片死寂的焚烧场。与此同时,HN-8S的地下穿透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它钻入地下25米后精准引爆,产生的冲击波瞬间将地下的坚硬岩层压塌,位于苏尔特大学的哈夫克军团地下指挥所发生了晶格级的塌缩。

指挥所中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设施瞬间彻底中断,地下人员连同他们的作战部署都被粉碎成了微粒。指挥系统的崩溃令哈夫克军团失去了至关重要的指挥链。

而CJ-30A子母弹的钨合金破片则以12倍音速穿透了哈夫克军团在前线的机库。

正在检修的哈夫克Su-34飞行员完全来不及反应,金属射流在极短时间内瞬间穿透了机体,甚至连飞行员的尸体都未能留下完整的残骸。

钨合金破片的高速撞击与致命的射流几乎气化了所有目标,机库内的一切都被吞噬殆尽。

紧接着,DF-18H滑翔弹道弹轮番轰炸,摧毁了海岸油田区的哈夫克S-400防空系统。

每一枚导弹精准锁定了哈夫克的雷达阵地与指挥所,在高速突破敌方防线后,掀起的冲击波将S-400的关键设施彻底摧毁。

弹道导弹摧毁了油田周围的防空层,让哈夫克军团的空中防御彻底崩溃,为后续的空中打击和火力压制打开了通道。

当第6波次的电磁脉冲弹与“天穹-9”电子战云相遇时,地中海的天空突现出一片异样的蓝紫色极光,闪烁着强烈的电离光辉。

带电粒子在电离层形成的环形谐振腔内加速,电磁波以超高频率传播,瞬间覆盖了大范围的空域。

电磁脉冲波的次级效应开始蔓延,持续了整整83秒,将海面上方的大气层充满了强烈的辐射与电场,哈夫克方的通讯网络、雷达系统几乎完全瘫痪。

所有依赖电子设备的战斗系统在这一瞬间都变得无法使用,整个战场的控制权几乎完全交给了己方。

这一波接一波的打击像是死神的审判,摧毁了哈夫克军团几乎所有的反抗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