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 > 第5章 M-5 Relink "神盾"作战系统全球首发会

亨利博士背后的穹顶浮现出悬浮旋转的外骨骼骨架,纳米纤维如同**组织般在钛合金框架上蔓延生长,会场响起《行星组曲》改编的电子变奏曲。

"诸位,这不是装备升级,而是人类战争形态的跃迁。"博士的视网膜投影仪在空气中勾勒出金色LOGO,"当脑神经信号直接驱动机械义体时,血肉之躯将突破达尔文设下的枷锁。"

“什么鬼啊!竟然选在这里召开新品发布会?”蜂医一脸诧异地看着眼前这个有些简陋且与高科技产品格格不入的场地,忍不住哑然失笑起来。

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把如此重要的发布会安排在这样一个地方。

而一旁的威龙则显得相对冷静一些,只见他双手轻轻一撑,将自己的脑袋支了起来,目光紧紧地盯着亨利博士,似乎想要从对方身上提前窥探到一些关于这次新产品的秘密。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还是好好听听看亨利博士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吧。也许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玄机呢。”威龙轻声说道,同时调整了一下坐姿,做好了认真聆听的准备。

“各位,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目前所移植的 M-5 Relink‘神盾’单兵脑控外骨骼作战系统。这可不是一般的装备,它可是 2037 年经过实战验证的成熟型号,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最终版本!”亨利博士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打开了 PPT。

屏幕上随即展示出这套先进作战系统的详细结构图和各种令人惊叹的数据指标。接着,亨利博士继续讲解道:“这套系统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智能化的设计。简单来说,神经元就如同扳机一样,只要战士们脑海中有相应的指令,系统就能迅速做出反应;而战士们坚强的意志力,则宛如一面坚不可摧的护盾,能够保护他们在激烈战斗中免受伤害,并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战斗力。想象一下吧,当我们的战士穿上这套外骨骼,他们将成为战场上真正无敌的存在!”

M-5 Relink '神盾'系统是第六代单兵外骨骼技术的里程碑产物,由全球脑机接口(BCI)技术革命催生。

其核心突破在于融合了量子点神经传感阵列与仿生纳米肌肉束,首次实现人类意识与机械系统的无延迟交互。

该系统专为特种作战、城市巷战及高危战斗场景设计,目前已经达到了实战化的水平。

作战性能参数

1.神经驱动与机动性

●脑控同步率:98.7%(极限响应时间0.02秒),通过植入式柔性电极直接读取运动皮层信号,肢体动作延迟近乎消失。

●自适应动力核心(普通型号):微型混合动力提供连续48小时全功率输出,瞬时爆发速度达45km/h,垂直攀爬能力12m/秒。

●反关节机动模组:仿生学多向关节设计,支持违反人体工学的战术动作(如180°反向肘击、膝关节零惯性变向)。

2. 复合装甲与防御

● '蜂巢'纳米护甲:动态重组式碳化钨﹣石墨烯层,受击区域硬度局部提升300%,可抵御12.7mm穿甲弹直射(等效NATO STANAG 4569Level V)。

●'相位偏移'能量护盾:短时激活微型激光阵列电离空气,生成等离子膜偏转EMP武器攻击(对电磁脉冲武器抗性提升80%)。

● 自修复系统:内置纳米机器人可在90秒内修复非结构性损伤,战场存活率较传统外骨骼提升470%。

3.武器集成与AI协同

● '共生'武器平台: 通过脊髓接口直连使用者战术记忆,武器挂架自动适配操作者肌肉记忆偏好(如左手惯用者武器重心实时偏移)。

●智能弹药链:微型磁轨发射器可搭载20mm 智能破片弹、EMP微型导弹及反无人机蜂群(射程2km,AI自主修正弹道)。

●'奥丁之眼'战场感知: 头戴式传感器融合

卫星数据、无人机群信号与敌我神经脉冲特征,生成实时全息战术地图(延迟<0.5秒)。

4.极限环境适应性

●'深渊'模式:深海/真空环境下启动封闭循环维生系统,持续作战时间72小时。

● 认知干扰对抗:通过反向脑波干扰抵消敌方精神压制武器(实验性应对2035年报告的哈夫克"幻影"声波致幻装置)。

● 群体神经链路:最多接入8台外骨骼共享感知数据,形成微型作战蜂群(需操作者脑波兼容度>85%)。

补充介绍:生物能武器耦合系统

"这是血肉与钢铁的共生进化,"亨利博士哈哈大笑,“且看吧!”

1. RZ11N5 加斯特原理速射机枪

●神经脉冲供弹机制:枪体嵌入操作者前臂皮下血管网,通过血液流速感知战斗兴奋状态,自动调节射速 (300-1200发/分钟)。●生物能缓冲系统:利用血液流经枪管时的温差发电,驱动加斯特原理反向活塞抵消后坐力 (后坐感降低至5.56mm步枪水平)。

●'嗜血弹链': 弹头填充含氧纳米凝胶,击中目标后释放高压氧引燃血肉组织,对有机目标杀伤效率提升220%。

2. R14M 中间威力大口径弹战术步枪(枪榴一体)

●循环动力装填:枪机运动与使用者心跳同步,心室收缩瞬间完成上膛,确保射击节奏与生理极限匹配(理论射速=心率x1.2)。

●'血管冷淬'枪管:内壁密布仿血管毛细管网,利用血液流动带走连续射击热量,避免红外信号暴增(可持续射击600发不降频)。

● 生物认证榴弹:40mm下挂发射器仅响应操作者特定肾上腺素水平(>5.8nmol/L),确保高价值弹药不被误触发。

3.共生动力循环体系(需要经过手术改造)

● 血红蛋白燃料电池:纳米级铁磁粒子附着红细胞表面,流经武器舱时切割磁感线发电,单兵血液流量可额外输出3.2kW电力。

●创伤应急供能: 当主核电池受损时,系统自动抽取血液中乳酸转化ATP,临时维持基础功能运转(最大续航47分钟)。

●代谢平衡协议:AI实时监控血糖/血氧数据,通过外骨骼肌肉束反向按摩脏器维持生理稳定,允许连续72小时超负荷作战。

战术应用扩展

“你的心跳就如同那激昂澎湃、震耳欲聋的战争节拍一般!”亨利博士微微眯起眼睛,嘴角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看似有些漫不经心,但实际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深意和玄机。

只见他轻轻地抬起手来,修长的手指优雅地按下遥控器的按钮,伴随着轻微的“咔哒”声,下一张 PPT 缓缓地出现在大屏幕之上。

● 极限火力压制: RZ11N5机枪在操作者进入"战斗狂热"状态(心率>140bpm)时,射速突破人体操控极限,形成每秒20发的高密度螺旋弹幕。

●精密狙杀模式:R14M步枪启用"心脏静默"功能,通过外骨骼压迫主动脉降低心率至30bpm,配合枪身血管谐振减震,实现0.03角分射击精度。

●生物伪装特性:武器表面生长类真皮组织,红外特征与人体完全同步,可欺骗AI目标识别系统(2035年后GTI标准探测器盲率≥87%)。

伦理警告(2036年GTI参谋长联席会议第551号决议)

●严禁将循环耦合系统用于非人道"血燃料"开发

●操作者血红蛋白改造需遵循《武汉-赫尔辛基﹣8生物战士公约》

●当检测到自主意识丧失时,外骨骼将立即启动脑血管冷冻休眠协议,启动内部自毁,避免被敌方夺取

"这不是机械,是你延伸的骨骼与沸腾的血。"——M-5首席设计师 罗米修斯

“哇塞,这个东西可真是太棒了!”威龙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喜地盯着自己身上穿着的那套 M-5 Relink '神盾'脑控外骨骼作战系统,嘴里不停地发出赞叹声。

他身旁的其他 GTI 特战干员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仔细端详着这套令人瞩目的装备,眼神中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只见这外骨骼通体呈银灰色,线条流畅而富有科技感,仿佛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高科技产物。

它紧密贴合人体曲线,不仅提供了强大的防护能力,还能显着增强穿戴者的力量、速度和反应能力。

每个关节处都闪烁着微弱的蓝光,显示出其先进的动力驱动系统正在高效运作。

就在这时,一向思维敏捷的骇爪忽然开口问道:“亨利博士,我想冒昧问一下,这么厉害的外骨骼,它的造价一定非常高昂吧?”

她的问题让原本热闹的场面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站在一旁的亨利博士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下一个就是了,别急。”

量产成本分级预测

1.初期小批量量产阶段(年产量50套)●基础型:1.9-2.2亿人民币

● 生物能增强型:3.1-3.5亿人民币

●指挥官型:4.8-5.3亿人民币

核心制约:量子点神经阵列良品率仅62%,氦﹣3月壤提炼效率未突破

2.成熟量产阶段(年产量300套,持续5年以上)

● 基础型:8,400万﹣1.1亿人民币

● 生物能增强型:1.6-1.9亿人民币

● 指挥官型:2.7-3.2亿人民币

关键突破:纳米肌肉束3D生物打印技术普

及,冷核电池氚增殖反应堆替代氮﹣3

3.超大规模战争动员生产(年产量1,000+套,启用AI工厂)

● 基础型:3,700-4,500万人民币

·生物能增强型:8,200万﹣1亿人民币● 指挥官型:1.4-1.7亿人民币

“这套装备这么贵!”威龙被直接惊呆了。

“没事,已经可以量产了。”亨利博士放出来了下一张PPT。

混合供能体系运作逻辑

1. 主电源:2组量子点锂硫电池(标准配置)

●总容量:24kWh

● 典型功耗分配:

●基础移动(25km/h):3.2kW → 续航7.5小时

● 全功率战斗模式(含力场护盾): 18kW → 续航1.3小时

● 极限爆发(45m/h+武器过热): 72kW → 续航20分钟

2. 辅助电源:锌空气燃料电池组(可选背负式)

● 扩展容量:36kWh(重量仅4.2kg)

● 通过外骨骼运动动能回收系统充电 (腿部液压阻尼发电效率23%)

3.应急电源: 超级电容组(集成于脊柱装甲)

● 储备能量:1.8kWh

●专供AI核心、生命维持系统及紧急通讯

(断电后可维持基础功能45分钟)

“最后的注意事项,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关注一下。”

1.能源管理优先级

●护盾使用纪律:单次护盾激活消耗相当于全速奔跑15分钟的电量,需严格计算敌方武器装填间隔。

推荐策略:

●对EMP武器:护盾全程开启脉冲模式(间歇性0.5秒激活,节能70%)。

●对实弹集火:护盾全开不超过3秒,立即切换至纳米装甲硬抗模式。

2.防御漏洞警示

●顶部盲区:肩部以上护甲厚度仅为躯干的60%,建议始终保持移动规避空中打击。

●关节弱点:膝关节纳米层重构需0.8秒,此期间仅依赖基础石墨烯防护(抗穿甲能力下降至Level III)。

●护盾过载:连续抵挡3次以上火箭弹攻击将触发系统强制休眠(防止电容爆炸)。

3.维护与生存守则

●清洁周期:每作战48小时需用超声振动清除纳米装甲缝隙积碳(否则自愈效率下降40%)。

●低温禁忌:-25℃以下环境中,禁止突然进行超过20km/h的冲刺(可能导致液压关节脆性断裂)。

●伦理红线:若检测到操作者血红蛋白被武器系统过量抽取(> 400ml/小时),将强制解除生物组件耦合。

在 PPT 的最后一页,画面渐渐暗去,随后屏幕上缓缓浮现出一行醒目的红色字体,那是来自设计师的严厉警告。

“请注意!这可不是什么无敌的铁罐头!虽然 M-5 防护系统看似坚不可摧,但它也有其极限。护盾并非永不衰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攻击强度的增加,它终将会被耗尽;纳米机器人尽管强大且高效,但它们也会感到疲惫不堪;而你们自己,一旦失去了这些保护,鲜血便会无情地流淌直至干涸。”

这段话仿佛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一个观看者的心间。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了一个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者身上,他正是 M-5 防护系统的总工程师——陈卫平院士。

背景是广袤无垠的日喀则测试场,狂风呼啸着吹过他的衣角。

“各位,请牢牢记住:在战场上,最可靠的防御手段永远都不是依赖装备,而是要让敌人在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之前,就已经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只有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才能真正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与胜利。”陈卫平院士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洪钟一般在整个测试场上空回荡。

这段珍贵的测试录像录制于 2035 年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它见证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同时也警示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存之道的艰难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