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书生们的故事 > 第13章 鹰虎神 王成 青凤

书生们的故事 第13章 鹰虎神 王成 青凤

作者:一块儿咸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7 03:30:34 来源:书海阁

1.鹰虎神

在郡城的南郭,矗立着一座东岳庙。庙的大门左右,各有一尊神像,高达丈余,民间称其为 “鹰虎神”。神像面容狰狞,气势汹汹,令人望而生畏。庙中有个姓任的道士,每日鸡鸣即起,虔诚地焚香诵经。一日,有个偷儿盯上了这座庙,提前潜伏在庙廊的阴暗角落里。他屏气敛息,眼睛紧紧盯着道士的一举一动,只等道士起身离开,便好潜入寝室大肆搜刮财物。好不容易等到道士离开,偷儿如饿狼般迅速窜进寝室。然而,一番翻找后,他大失所望,这寝室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偶然间在床垫下发现了三百文钱。偷儿眼睛放光,毫不犹豫地将钱塞进腰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猫着腰溜了出去,朝着千佛山的方向逃窜。偷儿一路狂奔,气喘吁吁,直到觉得远离了危险,才放慢脚步。当他好不容易抵达千佛山下时,刚松了口气,就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从山上走来。大汉的左臂上站着一只苍鹰,威风凛凛。偷儿不经意间抬眼望去,这一看,吓得他差点瘫倒在地。只见那大汉面色铜青,模样竟与东岳庙大门旁的 “鹰虎神” 极为相似。偷儿双腿发软,浑身颤抖,想要逃跑却动弹不得。“鹰虎神” 目光如炬,盯着偷儿厉声喝道:“你偷的钱要拿到哪里去?” 偷儿吓得魂飞魄散,“扑通” 一声跪地,不停地磕头求饶。“鹰虎神” 大步上前,一把揪住偷儿,像拎小鸡似的将他带回了东岳庙。到了庙中,神让偷儿把偷来的钱全部倒在地上,然后罚他跪在钱旁,不许乱动。过了一会儿,道士做完功课,转身回到寝室,看到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偷儿满脸懊悔,战战兢兢地将自己行窃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道士交代了。道士听后,摇了摇头,收起那三百文钱,念在偷儿已受惩罚,便放他离开了。经此一遭,偷儿彻底打消了不劳而获的念头,发誓以后要靠自己的双手正正经经地生活。

2.王成

王成,本是平原一户故家子弟,奈何生性极为懒惰,日子过得每况愈下,到最后只剩几间破屋。他与妻子只能蜷缩在牛衣里,生活困苦,夫妻间也时常互相埋怨,日子苦不堪言。盛夏时节,酷热难耐。村外有座荒废的周氏园,墙倒屋塌,只剩一座亭子。村里人常去那里借宿,王成也在其中。一日清晨,众人都早早离去,日上三竿了,王成才慢悠悠地起身,正打算回家,却在草丛里发现了一支金钗。他捡起一看,上面刻着 “仪宾府制” 的小字。王成祖上曾是衡府仪宾,家中旧物多有这般款式,他拿着钗正满心疑惑。这时,一位老妇人匆匆赶来寻钗。王成虽穷,却品性刚直,立刻将钗归还。老妇人十分欣喜,对他的品德赞不绝口,说道:“这钗本身值不了多少钱,却是我亡夫的遗物。” 王成好奇询问其夫何人,老妇人答:“正是仪宾王柬之。” 王成震惊不已:“那是我的祖父啊,怎么会在此相遇?” 老妇人也惊讶道:“你竟是王柬之的孙子!我本是狐仙,百年前与你祖父相爱,他去世后,我便隐居起来。路过此处遗落金钗,恰好被你捡到,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王成曾听闻祖父有位狐妻,便信了她的话,热情邀请老妇人去家中做客,老妇人欣然应允。王成唤妻子出来相见,妻子身着破旧棉衣,面黄肌瘦。老妇人见状,不禁感叹:“唉!王柬之的孙子,竟贫困至此!” 又看看那冷灶无烟,问道:“这般家境,如何维持生计?” 王成妻子便细细诉说家中窘况,说着说着,忍不住抽泣起来。老妇人将金钗交给她,让她拿去换钱买米,约好三日后再来相见。王成挽留,老妇人却说:“你连妻子都养不活,我在这,也不过是徒增负担,又有何用?” 说罢便径直离去。王成向妻子说明缘由,妻子十分害怕。王成称赞老妇人仗义,让妻子将她当作长辈侍奉,妻子答应了。三日后,老妇人果然来了,还拿出几两银子,买了一石粟米和一石麦子。夜里,她与王成妻子同睡在短榻上。起初,王成妻子很害怕,但见老妇人真心实意,便不再怀疑。第二天,老妇人对王成说:“孙儿,莫要偷懒,得做点小生意,坐吃山空可不行!” 王成无奈表示没有本钱。老妇人道:“你祖父在世时,金银任我取用,我身为世外之人,无需这些财物,所以没拿多少。积攒下来的四十两买花粉的钱,至今还留着。放着也无用,你拿去全部买葛布,即刻前往京城,定能赚些小钱。” 王成依言照做,买了五十多匹葛布回来。老妇人让他赶紧收拾行囊上路,算着六七天便可抵达京城。临行前,老妇人叮嘱:“要勤奋莫偷懒,动作要快别迟缓,晚一天,可就后悔莫及了!” 王成郑重答应,带着货物踏上旅程。途中突遇大雨,王成的衣鞋都被浸湿。他生平从未受过这般风霜,疲惫不堪,只好暂在旅舍休息。没想到雨下个不停,从早到晚,檐下雨如细绳。过了一夜,道路泥泞不堪,只见往来行人双脚深陷泥中,王成心中畏惧,实在不想再走。等到中午,路面才渐渐干燥,可阴云又密布,大雨再次倾盆而下。王成又耽搁了两日才重新出发。快到京城时,听闻葛布价格飞涨,他心中暗自欢喜。进城后,在客店安顿好,店主却惋惜他来晚了。原来,南方道路刚通时,葛布极为稀少,贝勒府急需采购,价格瞬间飙升,比平常高出三倍。前一天,贝勒府刚刚采购充足,后来的人都失望而归。店主将此事告知王成,王成顿时郁闷不已。过了几日,葛布越来越多,价格持续下跌,王成觉得无利可图,不肯售卖。又过了十几天,算算食宿费用,王成越发忧愁烦闷。店主劝他低价卖掉,再另谋出路。王成无奈听从,结果亏了十几两银子,才将葛布全部脱手。他早起打算回家,却发现囊中银子不翼而飞。王成惊慌地告知店主,店主也毫无办法。有人劝他报官,让店主赔偿。王成却叹道:“这是我的命数,与店主何干?” 店主听闻,十分感激,赠送他五两银子,安慰他回家。王成心想,如此这般,实在无颜回去见祖母,在店中徘徊不定,进退两难。这时,他恰好看到有人斗鹌鹑,一注输赢可达数千钱,每只鹌鹑售价常常超过百钱。王成心中一动,盘算着囊中钱财刚好够贩卖鹌鹑,便与店主商量,店主极力怂恿他,还承诺让他免费住宿吃饭。王成大喜,立刻行动,买了满满一担鹌鹑,再次回到京城。店主很高兴,预祝他能快速售出。然而,到了夜里,大雨倾盆,一直下到天亮。清晨,街道积水成河,雨还下个不停。王成只能待在店里等天晴,可一连数日,雨势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他起身查看笼中的鹌鹑,发现渐渐有鹌鹑死去。王成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死的鹌鹑更多了,最后只剩下几只,他便将它们放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过了一夜再去看,竟只剩下一只鹌鹑。王成忍不住向店主哭诉,店主也为他感到惋惜。王成自觉钱财耗尽,无颜回乡,只想一死了之,店主连忙劝慰他。两人一起去看那只仅存的鹌鹑,店主仔细端详后说:“这只鹌鹑似乎很不一般。其他鹌鹑的死,说不定是被它斗杀的。你反正闲着无事,不妨训练它,要是真的厉害,靠斗鹌鹑也能谋生。” 王成听从了店主的建议。经过训练,鹌鹑变得十分矫健。店主让王成带着它去街头与人赌酒食,这只鹌鹑异常勇猛,每次都能获胜。店主很高兴,给王成一些钱,让他去和富家子弟赌斗,结果王成三战三胜。半年下来,王成积攒了二十两银子,心里渐渐踏实起来,对这只鹌鹑也越发珍视,视若性命。原来,大亲王喜爱鹌鹑,每到上元节,都会让民间养鹌鹑的人进入王府斗鹌鹑。店主对王成说:“如今你大富的机会来了,只是不知这是否是你的命数。” 于是将此事告知王成,并带着他一同前往王府。临行前,店主叮嘱:“要是输了,就垂头丧气地出来。倘若有万一,你的鹌鹑斗赢了,大亲王若想买,你先别答应;要是他坚持,你就看我的眼色,等我点头,你再答应。” 王成答应下来。到了王府,只见养鹌鹑的人在台阶下挤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儿,大亲王出来坐在殿上。左右侍从高声宣布:“有愿意斗鹌鹑的,上前。” 立刻有一人拿着鹌鹑快步走上前。大亲王命人放出自己的鹌鹑,那人也放出鹌鹑。两只鹌鹑刚一腾跃,那人的鹌鹑就败下阵来,大亲王哈哈大笑。不一会儿,又有几人上场,都输了。这时,店主说:“可以了。” 便与王成一同走上前。大亲王看了看王成的鹌鹑,说道:“这只鹌鹑眼睛里有怒脉,是只强健的好鸟,不可轻敌。” 于是命人取出一只铁喙鹌鹑与之对战。两只鹌鹑腾跃几个回合,大亲王的鹌鹑便败下阵来。大亲王又挑选了几只更好的鹌鹑,结果换了几次,都输给了王成的鹌鹑。大亲王急忙命人取出宫中的玉鹌鹑,这只玉鹌鹑羽毛洁白如雪,神骏非凡。王成见状,心中害怕,跪下请求停止比赛,说:“大王的鹌鹑是神物,我怕伤了我的鹌鹑,毁了我的生计。” 大亲王笑着说:“放开它,就算斗死了,我也会重重赔偿你。” 王成这才放开鹌鹑。玉鹌鹑径直冲向王成的鹌鹑,而王成的鹌鹑则像发怒的公鸡一样,伏地以待。玉鹌鹑用尖嘴攻击,王成的鹌鹑就像飞翔的仙鹤一样,飞起反击。两只鹌鹑进退周旋,僵持了大约一个时辰。渐渐地,玉鹌鹑有些懈怠,而王成的鹌鹑却越发愤怒,攻击也越发猛烈。没过多久,玉鹌鹑的羽毛纷纷掉落,垂着翅膀逃走了。围观的上千人,无不惊叹羡慕。大亲王索要王成的鹌鹑,亲自拿在手中,从嘴到爪仔细查看了一遍,然后问王成:“这只鹌鹑卖吗?” 王成回答:“小人没有固定产业,与它相依为命,不愿售卖。” 大亲王说:“我给你高价,能让你拥有中等人家的资产,你愿意吗?” 王成低头沉思许久,说:“本来不想卖,但大王既然如此喜爱,若能让小人有衣食之资,我又有何求?” 大亲王问价格,王成答一千两。大亲王笑道:“你这傻小子!这算什么珍宝,竟值一千两?” 王成说:“大王不把它当宝贝,可在我看来,就是价值连城的美玉也比不上它。” 大亲王问:“为何这么说?” 王成答:“小人带着它去集市,每天能赢几两银子,换些粮食,一家十几口人便能免受冻饿之苦,还有什么宝贝能比得上它?” 大亲王说:“我不亏待你,给你二百两。” 王成摇头。大亲王又加到三百两,王成看着店主,店主神色不动,王成便说:“承蒙大王厚爱,那就减一百两吧。” 大亲王说:“算了吧!谁会用九百两买一只鹌鹑!” 王成收起鹌鹑,作势要走。大亲王喊道:“养鹌鹑的,我给你六百两,肯卖就成交,否则就算了。” 王成又看向店主,店主依旧神色如常。王成心中十分满意,生怕错失良机,忙说:“这个价钱卖,我心里实在有些不舍。但要是交易不成,恐怕会得罪大王。也罢,就依大王的意思。” 大亲王很高兴,立刻让人称了六百两银子给他。王成揣着银子,拜谢后离开。店主埋怨道:“我怎么说的,你怎么这么着急就卖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八百两银子就到手了。” 王成回到住处,将银子扔在桌上,请店主自行取用,店主不肯接受。王成再三坚持,店主才算了算食宿费用,收下了银子。王成收拾行装回家,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祖母和妻子,一家人拿出银子,欢喜不已。祖母让王成购置了三百亩良田,盖起房屋,制作家具,转眼间,王家竟成了世家大族。每天清晨,祖母便让王成去督促耕种,让王成妻子去督促纺织,稍有懈怠,便会遭到斥责。夫妻二人相安无事,不敢有怨言。三年后,王家越发富裕,祖母却要告辞离去。夫妻二人苦苦挽留,甚至流下眼泪,祖母这才留了下来。可第二天清晨,他们去看望祖母时,却发现祖母早已不见踪影。异史氏说:“富贵大多源于勤奋,唯独此人得于懒惰,这也是前所未闻之事。却不知王成虽一贫如洗,却能坚守本性,这或许就是上天起初抛弃他,最终又怜悯他的原因吧。懒惰之中难道真能生出富贵吗!”3.青凤

在太原,有一户曾经显赫的耿氏家族,其宅邸恢宏壮阔。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家道中落,大片楼舍接连荒废,也因此生出诸多怪异之事。堂屋的门常常自行开合,家中之人时常在半夜被吓得惊呼喧哗。耿家主人为此深感困扰,无奈之下,举家搬到别墅居住,只留下一位老翁看守门户。此后,老宅愈发荒芜破败,甚至还能听到里面传来欢声笑语、歌舞吹奏之声。耿家有个侄子叫耿去病,生性狂放不羁。他叮嘱老翁,若有任何异常,务必赶紧来告知他。一天夜里,老翁瞧见楼上灯光闪烁,时明时灭,急忙跑去告诉耿去病。耿去病听闻,一心想要进去窥探其中的怪异,老翁劝阻也不听。这老宅的门户路径,耿去病向来熟悉,他拨开丛生的蒿草,沿着曲折的小道,径直走了进去。登上楼后,起初并未发现什么异样。穿过楼阁,他隐隐听到有人在低声交谈。于是,他悄悄窥探,只见两根巨大的蜡烛燃烧得通明,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位头戴儒冠的老者正朝南而坐,对面是一位老妇人,两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东边坐着一个少年,大约二十岁左右。右边则是一位妙龄女郎,刚刚成年。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众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耿去病突然闯入,笑着大声喊道:“有一位不速之客来了!” 众人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奔逃躲藏。唯有老者诧异地质问:“你是什么人,竟敢闯入内室?” 耿去病说道:“这是我家,如今却被您占据。您独自享用美酒,却不邀请主人,是不是太吝啬了?” 老者仔细打量他,说:“你并非主人。” 耿去病回答:“我是狂生耿去病,主人的侄子。” 老者连忙恭敬地行礼,说:“久仰您的大名!” 随后,请耿去病入座,还招呼家人更换酒菜,耿去病赶忙制止。老者便为他斟酒。耿去病说:“我们两家算是世交,在座的客人不必回避,还请一并邀请过来。” 老者呼喊:“孝儿!” 不一会儿,少年从外面进来。老者介绍道:“这是我的儿子。” 少年行礼后坐下,大家简单地聊了聊家族门第。老者自称姓胡,名叫义君。耿去病向来豪爽,说起话来谈笑风生,孝儿也十分洒脱,两人相谈甚欢,彼此心生好感。耿去病二十一,比孝儿大两岁,便将孝儿当作弟弟。老者问:“听闻您的祖父撰写过《涂山外传》,您知道吗?” 耿去病回答:“知道。” 老者说:“我是涂山氏的后裔。唐朝以后的谱系,我还能记得;五代以前的就失传了。希望公子能给我讲讲。” 耿去病便大致讲述了涂山女辅佐大禹的功绩,言辞中多有润色,妙语连珠。老者听后十分高兴,对儿子说:“今日有幸听到从未听闻之事。公子也不是外人,可请你母亲和青凤一起来听听,让她们也知晓我们祖先的功德。” 孝儿走进内室。不一会儿,老妇人和女郎一同出来。耿去病仔细端详女郎,只见她姿态柔弱,娇美动人,眼神中透着聪慧,世间难寻这般美貌。老者指着老妇人说:“这是我的妻子。” 又指着女郎说:“这是青凤,我的侄女。她很聪慧,所见所闻过目不忘,所以叫她来听听。” 耿去病讲完后饮酒,眼睛却一直盯着青凤,目不转睛。青凤察觉到了,低下头去。耿去病偷偷用脚轻踩青凤的脚,青凤急忙把脚缩回去,却也没有生气。耿去病此时已神魂颠倒,不能自已,拍案说道:“若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算让我做皇帝我也不换!” 老妇人见耿去病渐渐喝醉,愈发狂放,便和青凤一起离开了。耿去病大失所望,只好向老者告辞离去。但他心中始终萦绕着青凤,难以忘怀。到了夜里,耿去病又来到老宅,屋内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气。他满心期待地等了一整夜,却寂静无声,没有丝毫动静。回家后,他和妻子商量,想要带着家人搬到老宅居住,希望能再次遇到青凤。妻子不同意。于是,耿去病独自前往,在楼下读书。夜里,他正伏在桌上,突然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闯了进来,脸黑得像漆一样,瞪着眼睛看着耿去病。耿去病却笑着,用手指蘸着墨汁把自己的脸涂黑,和恶鬼对视,目光灼灼。恶鬼感到羞愧,转身离去。第二天深夜,耿去病熄灭蜡烛准备睡觉,听到楼后传来开门的声音,“砰” 的一声。他急忙起身查看,只见门半开着。不一会儿,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有烛光从房间里透出。一看,竟是青凤。青凤突然看到耿去病,吓得往后退,急忙关上了门。耿去病连忙跪在地上,诚恳地说:“小生不顾危险来到这里,实在是因为挂念你。幸好没有其他人,只要能和你握一下手,让我开心一下,我死也无憾了。” 青凤在门里远远地说:“你这份深情,我怎能不知?但我叔叔家教严格,我不敢答应。” 耿去病苦苦哀求:“我也不敢奢望与你有肌肤之亲,只要能再见你一面就满足了。” 青凤似乎有些心动,打开门走了出来,拉着他的手臂。耿去病欣喜若狂,两人一起走到楼下,耿去病把青凤抱在怀里。青凤说:“幸好我们有前世的缘分,过了今晚,以后再相思也没用了。” 耿去病问:“为什么?” 青凤说:“叔叔怕你太狂放,所以化作恶鬼来吓唬你,没想到你不为所动。如今我们已经选好别的地方居住,一家人都在搬东西去新居,我留下来看守,明天就出发了。” 说完,青凤想要离开,说:“恐怕叔叔要回来了。” 耿去病强行挽留,想要与她亲近。两人正说着,老者突然闯了进来。青凤又羞又怕,无地自容,拉着耿去病的手靠在床边,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摆弄着衣带,一言不发。老者愤怒地说:“你这贱丫头,辱没我家门户!还不快走,小心我用鞭子抽你!” 青凤低着头匆匆离去,老者也跟着出去了。耿去病跟在后面偷听,只听到老者对青凤百般责骂,还听到青凤嘤嘤哭泣的声音。耿去病心如刀割,大声喊道:“罪过都在我身上,与青凤有什么关系!如果您能原谅青凤,就算是刀砍斧劈,我也甘愿承受!” 过了许久,外面寂静无声,耿去病才回去睡觉。从那以后,老宅里再也没有传出任何声响。耿去病的叔叔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奇特,愿意把老宅卖给他,也不怎么计较价钱。耿去病很高兴,带着家人搬了进去。住了一年多,日子过得很惬意,但他从未有一刻忘记青凤。恰逢清明,耿去病扫墓归来,看见两只小狐狸被狗追赶。其中一只拼命逃窜,钻进荒草丛中不见了;另一只则在道路上惊慌失措,看到耿去病后,紧紧跟着他,哀声啼叫,耳朵耷拉着,脑袋低垂,像是在向他求救。耿去病心生怜悯,解开衣襟把它抱起来,带回家中。关上门,把小狐狸放在床上,没想到它竟然变成了青凤。耿去病大喜过望,连忙关切地询问。青凤说:“我刚才和婢女玩耍,遭遇了这场大难。如果不是你,我肯定已经葬身狗腹了。希望你不要因为我是异类而嫌弃我。” 耿去病说:“我日夜思念你,魂牵梦绕。见到你就如同得到了稀世珍宝,怎么会嫌弃你呢!” 青凤说:“这是天意,若不是这次变故,我又怎能与你在一起?幸好婢女肯定会说我已经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耿去病欣喜万分,另外收拾了一间屋子让青凤居住。过了两年多,一天夜里,耿去病正在读书,孝儿突然进来了。耿去病停下读书,惊讶地询问他为何而来。孝儿跪在地上,悲痛地说:“我父亲遭遇了大祸,只有您能救他。他本想亲自来求您,又怕您不答应,所以让我来。” 耿去病问:“什么事?” 孝儿说:“公子认识莫三郎吗?” 耿去病说:“他是我的世交之子。” 孝儿说:“明天他会经过这里,如果他带着猎获的狐狸,希望您能把它留下。” 耿去病说:“之前在楼下的羞辱,我一直耿耿于怀,其他事我不想过问。如果一定要我帮忙,除非青凤来求我!” 孝儿泪流满面地说:“凤妹已经去世三年了。” 耿去病生气地拂袖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对你们的怨恨就更深了!” 说完,拿起书卷高声吟诵,不再理会孝儿。孝儿站起身,痛哭着掩面离去。耿去病来到青凤的房间,把事情告诉了她。青凤脸色大变,问:“你到底救不救他?” 耿去病说:“救是会救的。刚才不答应,只是想报复一下之前他们对我的无礼。” 青凤这才高兴地说:“我从小失去父母,依靠叔叔抚养长大。以前虽然得罪过您,但那也是家规如此。” 耿去病说:“确实如此,只是让人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如果你真的死了,我肯定不会帮忙。” 青凤笑着说:“你真狠心!”第二天,莫三郎果然来了,他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带着弓箭,随从众多,十分威风。耿去病出门迎接。只见莫三郎猎获的禽兽很多,其中有一只黑狐狸,皮毛上沾满了鲜血。耿去病摸了摸,狐狸的皮肉还有些温热。他便借口自己的皮衣破旧,请求莫三郎把狐狸送给他修补。莫三郎慷慨地答应了,耿去病立刻把狐狸交给青凤,然后与莫三郎一起饮酒。客人离开后,青凤把狐狸抱在怀里,过了三天,狐狸苏醒过来,辗转间又变成了老者。老者睁开眼睛,看到青凤,以为自己不在人间。青凤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老者连忙下拜,为之前的过错表示惭愧和歉意,又高兴地看着青凤说:“我就说你不会死,果然如此。” 青凤对耿去病说:“你若还念着我,希望能把楼宅借给我叔叔一家,让我能尽到赡养的责任。” 耿去病答应了。老者红着脸道谢后离去。到了夜里,老者果然带着全家搬了过来。从此,两家人如同父子家人一般,再也没有了猜忌。耿去病在书房闲居时,孝儿时常过来与他一起谈天宴饮。耿去病的嫡子渐渐长大,他便让孝儿教导,孝儿教育有方,很有老师的风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