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中祖:朱慈烺 > 第102章 秦良玉抵京

明中祖:朱慈烺 第102章 秦良玉抵京

作者:斌斌有理被注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1:16:33 来源:书海阁

原来在这儿等着呢,项煜这个人朱慈烺不是太了解,但刘理顺他还是知道的,崇祯七年的状元,才华横溢。

“现在原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管绍宁。”

“这不是有掌院嘛,何故还要在升。”朱慈烺疑惑。

“殿下有所不知,南京品秩虽同,但资历不可同日而语,管学士乃崇祯元年探花,然而崇祯元年的榜眼何瑞征原是北京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若是掌院,何学士更为适合。”刘理顺解释了一下原因。

朱慈烺沉思片刻,还是拒绝道:“这不是理由,敢问刘先生,你是崇祯七年状元,何以崇祯四年的榜眼吴伟业还是侍读,而你已经是少詹事了?”

“再比如,晚你们那么多科的崇祯十三年状元魏藻德,今年都已经入阁了,又怎么说?此事不可开先例,资历固然重要,但能力同样重要。”

朱慈烺看着两人脸色尬然,又语气放缓道:“本宫没有影射两位的能力,魏政委的升迁确实不合情理,本宫也是不赞同的,所以才调任军中磨砺,这样吧,擢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瑞征为翰林学士。”

“臣谢殿下。”两人听出了朱慈烺话中之意,升品级,但掌院事不变,还是管绍宁掌院事,他们也没法多求了。

“丘伴伴去拟旨发往内阁任命吧,两位先生暂且安心,你们先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不久,自有你们任事之时。”

詹事府算是个晋升的官职体系,在詹事府任职的,基本在翰林院还有一套职务,比如项煜在翰林院也是挂翰林侍读学士,只是兼任詹事府詹事并掌府事,刘理顺这个少詹事在翰林院也是侍讲学士。

出现这奇葩情况就是因为翰林院升级困难,职务层级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只能通过兼任詹事府职务晋升了,有小太子要教的时候是个香饽饽职务,没有的时候就单纯的只是个晋升渠道而已。

“臣谢殿下恩典,臣等已无事,臣告退。”

“本宫送二位先生。”二人推辞不过,由朱慈烺送出书房,这才返回。

没法啊,这些人,在不出现体制重大改革前,必然都是日后的宰辅或者六部大佬,该有的礼贤下士还是要做的。

第二天的早朝,波澜不惊,都是南方一些事物的汇报和山东各地的情况,自从朝廷派遣十万大军进入山东,并且全面放权允许山东、河南、北直等地府州县衙,自主组建民团抗击敌军。

朝廷不再追究失土之责,可游击周旋或抱团阻击,一句话,没规矩,只要能抗击敌人,你随意,和第二军的政策基本相同。

这道政策简直就是猛虎,一般只会出现在中央政权衰败之时,后患简直无穷,因为地方坐大,中央朝廷无力收拾残局震慑,到最后就是汉末、唐末群雄割据的情况,这是任何一个朝廷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般不会走这步,就连历史上的明末,朝廷都不敢发出这等命令,因为就算平了流寇,赶走建奴,大明江山也就没了。

但南明后期走投无路之时,还是用上了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只要有兵权的,南明朝廷一概承认,并且加封爵位,只要能抗击建奴,什么办法朝廷都认,你能拉起多大的队伍,朝廷就给你多大的官职爵位。

所以南明光异姓王都出了不少,但那时候其实已经剩少半江山了,为时已晚,北方投降的汉人高官同样为了爵位官位,大肆聚拢手下兵力,汉军旗势力空前膨胀。

清廷感受到了危机,随即立即成立专门划出的绿营建制,将入关招收的超出汉军全部划入绿营,由朝廷直接管辖。

虽然后患巨大,但效果同样明显,清廷在南方举步维艰,从1652年清军攻占浙江,南明放手一搏到1662年缅甸兵败,小半个南方,声势浩大的清军,愣是打了十年,可见效果还是有的。

现在朱慈烺这么决定,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军队,在战后能再次收缴地方兵权,所以才大胆使用。

北方各地已经得知朝廷政策,别说衙门了,民间大神也是繁多,牛鬼蛇神全都跳了出来,造反专业户白莲教在山东、直隶、山西、河南四起,形势如潮。

着名的山东响马,山西响马也是纷纷拉山头据兵权,整个北地简直八方云动,民间大户宗族一时也是进山的进山,筑堡的筑堡,拉起几千的族人聚住,开始训练青壮,以为自保。

众大臣说起这些,真是担心不已,朱慈烺却是笑的开心,现在他没什么**,有**的应该是建奴了,到时头疼的,就是多尔衮了,哈哈。

最后朱慈烺一锤定音,就按现在这么发展,但让内阁下旨,驻扎在江北的四镇官军,严守防线,乱局不可向南蔓延,江北四镇号称合计五十万大军,朱慈烺姑且信之,不求你们阻挡敌军,你把乱民也要阻挡住吧。

崇祯现在就是当看客,看着朱慈烺也是被说的头大,莫名的还有点幸灾乐祸呢,他也不发表言论,就这么看着,不带责任,你别说,还挺享受。“三位阁老留下,其他爱卿退朝吧。”朱慈烺被他们七嘴八舌的主意说的头疼,挥挥手赶紧退朝。

“臣等告退。”众大臣离坐行礼,三三两两的结伴退出谨身殿。

“三位阁老昨日收到通知了吧,稍作片刻,随孤一同前往码头。”

“是,臣等已安排妥当。”

“太子去码头何为?”崇祯准备走了,听到这儿,突然又停下问了一嘴。

“回父皇,儿臣与三位阁老去江边迎接秦夫人。”

“哦?秦夫人到了?要不朕也一同前去吧。”崇祯兴致勃勃的说道,看来是真喜爱秦良玉这员忠贞猛将啊。

收到朱慈烺的眼神,陈演当即说道:“陛下还是在宫中静候觐见吧,陛下若去,于理不合啊,恐为人所非议,对秦夫人有害无益啊。”

“嗯,元辅说的是,朕确实不宜前去,那你们就代朕迎接吧,太子,记得让秦夫人来见朕。”崇祯立即就被劝服,叮嘱朱慈烺一声,就起身离去了。

“是,父皇,恭送父皇。”

送走崇祯,闲聊一番,待得丘致中进来禀报,说是已安排妥当,朱慈烺这才带着三人起行,前往江边行去,朱慈烺老规矩,出行乃马车,今日用的,是太子仪驾齐整的车驾,其他三位阁臣,坐的却是轿子。

接人的车驾自是准备齐全,一行五百余人,不算浩荡的到达了码头,码头此时已被锦衣卫戒严,码头运货的船只也被清理停靠,商贾已轻车熟路,进茶楼喝茶等待去了,这个月,来了几次了,他们习惯了都。

这一等直等了一个多时辰,早已过了午饭时刻,才在江面上看到了两艘中型船只,打着‘马’字的旗号顺江而下。

随着船只慢慢靠近码头,隔水而望,朱慈烺已经看到了站在甲板上的秦良玉和两个中年将领、两个青年将领,朱慈烺站在江边挥手示意,甲板上的五人,全都着甲。

秦良玉一身精美布甲,两个中年将领确实着大明高阶将领的鱼鳞甲,两个年轻人也是一身铁甲,英姿飒爽,见朱慈烺示意,全都隔江插手单膝下拜见礼,无他,朱慈烺一身明黄色太子朝服太过亮眼,一眼就能认出。

朱慈烺暗道自己莽撞,急忙虚扶示意平身,这才带笑看着船慢慢靠岸,待船彻底靠岸,朱慈烺带着三人向前迎了几步,船上的两个青年也是跳下船,要扶秦良玉登岸,但是被秦良玉无视,动作敏捷的跨上岸边。

秦良玉整了整衣冠,向后面的四人沉声吩咐道:“整理好仪容,随我去拜见太子殿下,切记,不可多言,冲撞了太子殿下。”

后面四人迎了一声,跟着秦良玉来到朱慈烺面前,“臣秦良玉携子侄拜见太子殿下,请殿下恕罪,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见过诸位大人。”

根据冠服判断,朱慈烺太子之身自不必多说,剩下三个绯红官袍,胸前补得都是一二品补子,只能是朝中重臣,具体职务,暂时就不便猜测了。

“秦老夫人快快请起,应该是慈烺给你见礼才是,请受小王一拜。”朱慈烺扶起秦良玉后,说着就插手一揖。

“殿下万万不可,您乃是君,岂有君拜臣之理,殿下折煞臣了。”朱慈烺终是没有拜下去,被秦良玉强行搀扶住了,朱慈烺也没有强求,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有些规则,他也是要遵守的。

“秦老夫人此言差矣,我这一拜,不是君臣之礼,只为个人的崇敬之意。”解释一下,不待秦良玉再说,朱慈烺紧接着抓着秦良玉胳膊护臂的身子一侧,看向秦良玉身后说道:“还请老夫人为我引荐。”

朱慈烺动作神态自然,语气谦逊真诚,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这亲切、亲近之意,秦良玉切实的感受得到,心里略微诧异,为何太子对她如此敬重,但听到问话,一时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还不见过殿下。”秦良玉也露出笑容,有些慈祥的说道,声音算不上严厉,但也沉稳且有威严。

四人逐个插手见礼,“臣石柱宣慰司参将秦佐明见过殿下。”朱慈烺点头示意不必多礼。“臣石柱宣慰司参将秦祚明见过殿下。”朱慈烺点头示意不必多礼。

两个四十岁左右的见完礼,剩下的两不青年,年长的约莫25岁左右的青年插手道:“臣石柱宣慰司千总马万年见过殿下。”最后一个和朱慈烺年岁相当的年轻人插手见礼道:“臣石柱宣慰司把总马万春见过殿下。”

“好,英姿勃发,不愧是我大明的好儿郎。几位都是老夫人的子侄?”朱慈烺转头问询秦良玉。

“殿下明鉴,臣此次面圣,留下侄儿秦翼明镇守石柱,两个侄儿秦佐明、秦祚明及两个孙子马万年、马万春随行,听从朝廷调遣。”秦良玉笑着解释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