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中祖:朱慈烺 > 第103章 石柱双侯

明中祖:朱慈烺 第103章 石柱双侯

作者:斌斌有理被注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1:16:33 来源:书海阁

听着秦家子侄的名字,朱慈烺心中一紧,从名字就可见一斑,都是希望大明昌盛,为国尽忠之意,手上不自觉的用了,突然的力道,秦良玉明显感觉到了。

但朱慈烺却置若恍然,怔了怔神,吴牲咳嗽一声,朱慈烺才思绪回归,叹道:“秦家报国之心,苍天可鉴啊,马氏一门为我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不负伏波将军之盛名。”

陈演突然上前说道:“殿下说的不错,自马老将军病逝之后,石柱为国征战几十年,秦邦屏、秦邦翰将军在泰昌元年领三千石柱军北上辽东,浑河一战,与戚家军一同,以七千人不到的兵力,力敌建奴数万大军,杀伤建奴一万两千余,为国捐躯,无一人退缩生还,令人敬佩。”

吴牲接着道:“秦民屏总兵在天启四年,领兵平叛,在平定‘奢安之乱’中,力敌叛军,战死于广西,为国捐躯,老夫人的儿子马祥麟将军,在崇祯十五年围剿张献忠时,在襄阳战死,为国捐躯。”

“夫人张凤仪在崇祯六年围剿李自成时战死在河南,秦邦屏将军的儿子秦拱明将军,在崇祯四年平定‘沙普之乱’时,在云南战死,为国捐躯,堪称满门忠烈啊,实乃我大明忠义之典范。”

吴牲说完,三位内阁辅臣也是摇头叹息,听到朝廷对秦家、马家为国战死的亲人都牢记时,秦良玉解脱般的舒了口气,无悲无喜,脸上只有欣慰,欣慰这些兄弟子侄、儿子儿媳没有白死,朝廷终究还是记得他们的功勋。

朱慈烺已经听愣了,以前的他,只是知道历史上秦良玉挂帅,忠诚为国,听从朝廷调遣,转战各地,立下赫赫战功。

但他从来都不知道,这在几十年,转战全国各地,赫赫战功的背后,秦家、马家已经有这么多的人战死沙场了,连儿子、儿媳都在平定流寇时战死了。

跟随着两个辅臣的描述,朱慈烺好像看到了在辽东、在中原、在广西、在云南战死的画面,朱慈烺的心为之一抽,像谁狠狠的攥了一把似的,疼的直抽抽,抓着秦良玉护臂的手,指节都因为太过用力而泛白。

突然朱慈烺抬起右手扶着心口,脸上不知何时已经挂泪的面庞露出痛苦的表情,背对着的几个阁臣没有看见,但秦良玉等人突见朱慈烺的异状,都是吓得一激灵,老天爷,可别出个好歹啊。

秦良玉赶紧双手扶住朱慈烺急声问道:“殿下,你怎么样?哪里不舒服?”

众人这才七手八脚的围过来查看询问,朱慈烺缓过一口气,微微缓缓摇了摇头,摆摆手,待众人散开,这才扶着秦良玉的胳膊直起腰身。

“没什么,我只是一时心痛,不能自已罢了,我从未得知,我大明有如此忠贞之家,以前朝廷没有补偿给秦家和马家的,现在,我来补,放心,我朱慈烺,不会亏待有功于大明的众臣良将。”说着,朱慈烺随手用袖子沾了沾眼泪。

朱慈烺的伤心,秦良玉深有体会,因为这种痛,她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看到朱慈烺伤心落泪,心痛的样子,她知道,秦家、马家这几代人的战死,都是值得的了。

当年的天启皇帝,当年的崇祯皇帝,都是对两家信任有加,知遇之恩,自当以死报国,现在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同样的对两家情深义重。

秦良玉感受到了,也就放心了,至少几代人之内,儿孙子侄还是一样的受朝廷信任,两家也必将忠义报国。

“臣信殿下,臣两家也会继续辅佐殿下,忠贞不渝。”秦良玉还是带着慈祥的微笑,郑重且坚定的说道。

“好,孤,必不会负你。”君者,孤也,一诺重愈九洲。“走,老夫人随我回宫,拜见父皇,元辅。”

“臣在。”

“安排几位将军仪驾。”

“臣遵旨。”

安排完,朱慈烺重新露出笑容,拉着秦良玉的胳膊朝着他的太子车驾走去,共乘一驾回宫。

秦良玉想要推辞,但朱慈烺没给说话的机会,再从刚才君臣奏对的情况来看,太子是真的有亲近之意,不便推脱,不然就伤了心意了。

再者,她今年已七十高龄,和十几岁的太子自然没有什么男女大防,需要避讳独处什么的,君臣之道,就算不提年龄,她也自当遵从。

上了车,看着秦良玉苍老慈祥的脸和已然花白的头发,朱慈烺心酸不已,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老人,还在领兵作战,为国平叛。

可能,支撑着她的信念,就是为亲人报仇,灭了张献忠、李自成之流的祸国殃民之辈,还国家一个平定安稳的世道,她也就放心了。

回去的路上,朱慈烺没有再聊什么军国大事,而是平淡的聊着家事琐事,问了马家现在的情况,也说了自己的情况,现在父皇修养,自己监国,一应国事都是自己在处理决策,有什么困难直接向自己提。

也说了父皇也是很想念她,出宫前还叮嘱自己带她去见父皇,还有明年自己要大婚了,请她务必要参加之类的,气氛平和温馨,全不似君臣奏对,只是一个孩子和老人的谈心聊天罢了。没用多久,一行就回到了皇宫,朱慈烺带着秦良玉去拜见了崇祯,完了朱慈烺就先退走了,自北京沦陷前夕的僵局开始,崇祯对满朝文武早就失望透顶了,心里说不出的讨厌,也导致他现在提不起兴趣再去夺回朝权。

但秦良玉完全是此列之外,为数不多的喜爱的良将了,两人也确实奏对良久,但崇祯最后,还是嘱托秦良玉听从朱慈烺的安排,好好辅佐朱慈烺吧,他现在是不再管国事了,看来确实心灰意冷了。

第二日四月初一,大朝会,凡有资格的文武勋贵都要参加。

在三声净鞭之后,众人山呼万岁、千岁。

和上次的大朝会相比,这次也就多了主位上坐了真龙天子,崇祯。朱慈烺依旧在崇祯左下手位置坐着,但有资格的朝臣都知道,现在做主的,是太子。

王承恩拿着圣旨,上前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天子牧德,以为天下教化,忠贞者不外其是,兹有秦氏一门,忠烈传家,国朝三百载,不吝功勋之臣,今为彰国恩,为全国法,特敕封秦良玉为大明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大明忠贞侯,岁禄一千五百石,赐诰券,望。。。。”

秦良玉此时有些懵,没想到今天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为自己封侯?着正二品武官大红朝服的秦良玉,在短暂失神后,强按内心的激动与感恩,脸上挂着泪水,赶忙出列朝班,上前接旨:“臣秦良玉叩谢吾皇圣恩,秦家必不负陛下期许,时代为国尽忠,马革裹尸,扞卫大明。”

崇祯见此情景,也是欣慰的笑着点了点头道:“爱卿平身吧,以后当勉励之,为国之表率。”

接下来敕封马万年的圣旨,却是除了朱慈烺和内阁、礼部外,其他人都没想到的,包括崇祯,这道旨意,敕封石柱宣慰司宣慰使马万年为忠烈侯,同样岁禄一千五百石,赐诰券。

令人诧异不已,崇祯也眉头微皱,但现在朱慈烺主国事,做什么决定他不想干涉,所以并未出言。

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勋贵了,这么多年来,数得着的也就李成梁因辽东军功封了个伯爵,还没有丹书铁券,就是只能终生,不能世袭,可见明朝后期对爵位管控严格之令人发指。

朝廷、皇帝都不傻,每多一个勋臣,就要朝廷多出一份工资,连宗室工资都在拖欠,哪有余力再封爵。

但现在不同了,八成的勋贵被除爵,七成的武勋被除爵,朝廷一下释放了巨大的承受能力,封两个侯爵,洒洒水啦。

这个时候封爵,也是对武将的一种激励冲击,谁不渴望赐爵封侯啊,现在朝廷能封石柱武将,那自己也有希望了不是?

很难说大明中后期的武将是不是因为心灰意冷,才导致战力拉胯的,朱慈烺现在先把这个可能堵上,尽量往好的方面引导。

接下来大致通报了一下李自成战败的消息,朝廷的人事调动等等。

接下来几天,朱慈烺连同内阁、军机阁和秦良玉进行了四川东南兵力部署的讨论,任命秦良玉为四川总兵官,统筹四川官军,配合黔国公和孙传庭的兵力,对张献忠进行围剿。

朝廷已经把总统筹的权力交给了孙传庭,圣旨早在几天前就发走了,剩下的就是四川南部各军按照孙传庭的部署行动就行,敲定之后,秦良玉就率人返回了石柱,组织周边官军去了。

四月十五,迟了秦良玉半个多月的黔国公沐天波,终于到了南京,照例,朱慈烺带着内阁前去迎接。

一身国公蟒袍的沐天波,才二十六岁,俊朗不俗,中等身材,暂时还看不出国公的威势,想来袭爵日短,还没养出上位者的气势。

“臣黔国公沐天波,拜见天子殿下,殿下万福金安。”上岸的沐天波,整理仪容,推金倒玉,就跪地参拜。

“国公何必如此大礼,快快请起。”嘴上这么说的朱慈烺,还是等沐天波跪地拜完,这才上前扶起沐天波。

“殿下亲自前来迎接,臣不胜惶恐。”沐天波姿态还是非常低的。

“好了,既然来了,咱就回宫吧,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内阁首辅陈演陈大人,这是次辅吴牲吴大人,这是三辅李邦华李大人。”朱慈烺给沐天波引荐了一下三位内阁大臣。

沐天波不像秦良玉等武将,对此事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沐天波作为少数在外的国公,对朝廷的细微变化都要了如指掌,不然如此时局动荡之时,朱慈烺又除了如此多的爵位,他心中亦是惶惶不安,怎能不了解朝廷的决策。

三位个来他也是早就看过画像了,所以,当即拱手见礼:“沐某见过三位阁老,望三位阁老多指教。”

寒暄一番,朱慈烺接了沐天波回到皇宫面圣,安排后续西南的策略,暂且不说,而此时,北方,正在进行一场牵动全局的闹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