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中祖:朱慈烺 > 第38章 开始夺权

明中祖:朱慈烺 第38章 开始夺权

作者:斌斌有理被注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8 01:16:33 来源:书海阁

崇祯十七年,二月初,李自成的大军已全部渡过结冰的黄河,拿下太原,直扑大同,大同总兵姜镶在哥哥榆林总兵姜让的规劝之下,战场起义,投降了...额,前文说的不利因素,体现的淋漓尽致。

得知大同失守,崇祯已经麻木了,命阁臣李建泰出京赴山西督师。

而平时,崇祯只是在乾清宫发呆,奏折也不怎么看了,全是败报和弹劾某某投敌,看了也是白看,他现在在反思,在考虑,能否守住北京,如果北京丢了又会怎样?是把儿子的新军拉去山西阻挡,还是留在北京做最后的保障?

看着这样的崇祯,朱慈烺是管不了了,现在,已经到了历史的分水岭,他要做自己的事了,至于老爹,让他好好体会一下,自己执政的结果吧,免得以后又不听劝。

现在的钟粹宫,朱慈烺也不用在讲学了,京城人人自危,北京已经戒严了,哪还有心情学习什么四书五经啊。

钟粹宫内。

“静婉。”躺在椅子上,翘着腿搭在桌子上沉思的朱慈烺突然喊道。

正在身后捏肩的李静婉停下手中动作,柔声问道:“小爷有何吩咐?”

“嗯。。。你去传本宫的口谕,让刘大锦按照计划,立即带一队锦衣卫,前往宁武关宣旨。”

“奴婢遵命。”

“春香,花墨。”

“奴婢在。”

“你们拿着本宫的令牌,去找王承恩,着他晚上下值了前来觐见。”

“奴婢遵旨。”

“雪羽,月影,留下,丘伴,传令调集卫队,摆驾吴府,本宫去会会吴襄。”

崇祯命吴襄提领京营,配合新军协防京城,吴襄在京当然不值一提,但他儿子吴三桂手握关宁军,又在山海关,还是比较有价值的,朱慈烺打算先接触一下。

吴府门前,得到小黄门提前通知的吴襄,带着三儿子吴三辅,祖大寿的小儿子祖泽清在府外接驾,朱慈烺的轿子刚停,吴襄便带头迎上前来,跪地叩拜:“臣吴襄,恭迎太子殿下,殿下躬安?”

出了轿子,看到吴襄领着一群人跪地迎驾,朱慈烺从容不迫的上前两步,和颜悦色的虚扶道:“孤安,诸位平身吧。”

“谢殿下。”吴襄起身稍稍理顺一下衣摆,便伸手道:“殿下请正堂用茶。”便当先引着朱慈烺向正堂前去。

分主次落座后,在左下手的吴襄为朱慈烺接受了一下吴三辅和祖泽清,祖泽清拜见时诚惶诚恐,面色苍白,豆大的冷汗流个不停,看的朱慈烺有些好笑。

“祖泽清,你可是不舒服?”

“啊?啊,没,没有,殿下劳心了,臣,臣只是第一次瞻仰殿下尊容,一时不能适从罢了,请殿下恕罪。”正在想事情的祖泽清差点吓的叫出来,连忙磕磕绊绊的解释道。

对于祖泽清自称臣下,朱慈烺倒也没有大惊小怪的去问,这祖泽清虽然和自己年纪相仿,但他是祖大寿的小儿子,因功荫子孙一个锦衣卫千户或百户在大明太正常了,有一个官身不任常职的太多了。

“呵呵,你不必害怕,祖大人的事,本宫自知,其中曲直,功过是非不可定论,既然朝廷都没有追究你祖家,你大可不必担心,你这胆子啊,倒是小了点。”

“臣惭愧,感念陛下和朝廷的恩德,臣万死不辞。”听了朱慈烺不会追究祖家的事,祖泽清这才镇定下来,说话倒也铿锵有力起来了。

“好,这才像话,堂堂男子汉,有什么好怕的,你可曾习武?”

“回殿下,臣自幼跟随家父及姑父长于兵营行伍,自认粗通拳脚,弓马娴熟,日后定然上阵为国杀奴,收复辽东。”作为辽东世家大族,这祖泽清还是有点抱负和荣誉的。

老爹被迫降于清廷,但祖家的其他人并没有跟着过去投降相会,这里,自然有作为汉人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他渴望日后能率领关宁军收复辽东,重拾祖家在辽东的荣耀。

“好,有心报国就好,好男儿自当沙场建功,靠自己的双手挣回前程荣誉,既然父辈的基业不再,何不自己再挣一份?祖泽清,你可愿到东宫锦衣卫千户所任个副千户的职,随本宫再创一番大业?”

“真的?真的吗殿下,臣愿往,臣定当为殿下效死,粉身碎骨。”祖泽清虽然从问他武艺的时候就有所猜测,但真的落在头上,他还是激动的不能自已。

这些年寄人篱下,担惊受怕的日子他早已经受够了,若能重新回到皇室眼中,不再担负罪臣之后的帽子,他什么都愿意干,更何况跟着太子做事,让他一时有些受宠若惊。

“好,哈哈哈,大丈夫当时如此,坐吧,明日到东宫当值。”

“是。”祖泽清兴奋的坐了回去。

朱慈烺转头,只见吴襄一脸乐呵呵的样子,似乎也颇为欣喜,吴三辅则皱着眉头似乎在沉思什么。

“提督父子乃朝廷重臣,国之栋梁,不知最近有没有听到迁都之议?”朱慈烺向笑呵呵的吴襄问道。

“这...”一听这个话题,吴襄脸色肉眼可见的从笑容变成了便秘,‘这’了半天也没说出个下文,他实在不知太子何意,所以不敢随意发言。“提督不必顾虑,有什么说什么就是,孤不会介意的。”

“是,殿下,臣近来确有耳闻。”

“哦?不知提督怎么看的?”

“国家大事,臣不敢妄言。”

“无事,此乃私下闲谈,又不是在乾清宫议事,提督大可直言。”

“这...臣以为,不能迁都,京城城高墙厚,流贼必不能破,臣必当携京营将士,守护京师安危,再加上殿下所练新军,京城必当无虞,待流贼疲兵之势显现,必能大破之。”吴襄一顿激扬文字,说的自己都信了。

“哈哈哈,好,提督果然是知兵之人啊。”朱慈烺一脸欣慰。

“额。。。臣惭愧。”朱慈烺的夸奖,反倒让吴襄老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些不过是政治正确的言论罢了,京师安危,危如累卵,如今与以往都有所不同,以往是建奴异族外寇,而今是农民起义军,京城人心自然不同,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在准备迎接新朝了。

“提督领兵征战辽东数十年,见解自然不俗,既然不能迁都,那近日朝议本宫南巡监国,不知提督如何看待?”

“臣以为此举甚好,殿下南巡监国,统领南方诸省,居中调度,必可收复中原及西北,剿灭流寇,可惜...朝廷担心人心浮动。唉...”吴襄一副惋惜不已的样子,让朱慈烺感觉好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心里话,反正当着他的面,这些话就是人话,无可厚非。

“嗯,朝廷和父皇有其他考虑,必有道理,不说这些了,国事堪忧,让人伤身不已,不谈也罢,还是聊聊家常吧,不知近日可有长伯(吴三桂)的消息?唉,也不知建奴近来可还安分,若是趁火打劫,不知会如何热闹。”

朱慈烺一副好戏可待的样子,却让吴襄全身紧绷,脚趾都快把鞋子抠破了,话音刚落,吴襄便像屁股上装了弹簧一样,蹦起三尺高,连滚带爬扑倒在地。

以头触地,声泪俱下道:“殿下明鉴,我吴家忠心耿耿,小儿虽为山海关总兵,但下面的那些个丘八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钱粮,一个个应奉阳违,借故不愿入关勤王,三桂虽有心救国,但奈何众意难违,他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啊。”

“近日小儿还来家书,愤慨不能报国,求臣恪尽职守,护卫好京师安危,保我大明社稷,若流寇来袭,臣愿领吴家男儿和京营出城与闯贼决一死战,誓死保卫京师,请殿下明鉴,殿下明鉴啊...”

吴襄跪在朱慈烺脚下,声泪俱下,说完‘嘭,嘭,嘭’的磕着头,陪坐的吴三辅和祖泽清也跪倒在地。

吴襄此刻心中惊惧不已,暗自叹道:“该来的果然还是来了,抬举自己为京师提督,本就是为了争取山海关的关宁军,如今关宁军不奉召入关勤王,自己的价值也就到头了,此刻,不管朝廷为了要挟三桂入关,还是为了三桂不奉召而泄愤,吴家都难逃厄运,现在只希望朝廷忌惮逼反关宁军,不要对吴家下死手吧,唉...”

朱慈烺笑意盈盈的端起茶杯,慢条斯理的轻盈一口,放下茶杯后,这才开口道:“提督大人这是为何,本宫何时说过不相信吴家了,皇明社稷还要依仗提督父子呢,快快平身,大伴,快扶提督大人起来。”

“是,殿下。提督大人快起来吧,殿下可没啥要治罪啊,咱太子爷可是知道吴家的忠心的,提督大人父子也必不会负太子爷的,提督大人您说是吧?”丘致中笑呵呵的说着将吴襄扶了起来。

“是,是,是,邱公公说的是,我吴家必定不负殿下,不负朝廷,为大明粉身碎骨。”此时的吴襄已老泪纵横,发髻散乱,额头也红了一片,心中还是心惊肉跳的后怕不已。

事关家族存亡,生死只在太子的一念之间,现在的太子爷,手握新军,把持京师防务,真要收拾吴家,也就分分钟的事,不能不怕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