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50章 佛道耶教论义深,正心破妄启新程。

金有妙他们在基城待了月半,费玛丽就带着他踏上了前往罗兰城的路途。罗兰城在基山的南边的半岛上,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那座位于半岛之上、在耶主大陆共同敬奉的极具神圣地位的教堂。

教堂庄严肃穆,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的玻璃窗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神秘而绚烂的光芒。金有妙踏入教堂,目光平静而坦然。牧师早已等候在此,他身着华丽的教服,眼神中透着对信仰的虔诚与执着。

金有妙微微拱手,率先开口:“牧师阁下,今日前来,欲以佛道之理,与君共探上帝之真义。在吾佛道看来,万物皆有灵,皆具佛性,此性与上帝之神性虽名有别,然其皆为一种至高无上、引导众生之力量源泉。”牧师微微皱眉,说道:“上帝乃世间唯一真神,全知全能,创造万物,汝等佛道之说,又怎可与之相提并论?”

金有妙轻轻一笑,说道:“牧师莫急。佛道所言之佛性,如心中明灯,照亮众生解脱之路,其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此与上帝之爱世间、救世人之慈悲,岂无相通之处?且吾等皆望世人能离苦得乐,于道德善念上的追求亦有共通。”牧师陷入沉思,片刻后道:“然上帝之威,可审判世间善恶,此为佛道所缺。”

金有妙神色依旧平和:“佛道有因果轮回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亦是一种审判与约束。吾等皆致力于使人心向善,只不过路径与教义阐释略有差异。”牧师凝视金有妙许久,缓缓道:“君之言语,虽与吾教义不同,但于劝善导德之上,似有可思之处。”金有妙点头:“愿彼此尊重,共为世间祥和而努力。” 此时,教堂内静谧无声,唯有那从彩色玻璃窗透入的光线,似在见证着这场跨越信仰的交流与思考。

金有妙双手合十,面容沉静而庄严,缓声说道:“在道学之理,世界源起于**,众生因欲而奔波流转,故道生生不息;佛学亦言,世界由妄念而生,诸般烦恼皆因妄念起,众生亦在妄念中流转,故世界起灭相续。然上帝既为创世之主,若依此论,其必有欲念,有妄念,如此则难称究竟圆满。而道心佛性,本自无欲无求,恒常自在,清净无染,空灵澄澈,不着一物。此等妙明之性,足可引导上帝之欲念,使其归正入善,故而可为帝师,引领众生走向真正的解脱与光明。”

牧师听闻金有妙这一番高论,不禁大为震撼,心中细细思量,越觉其中蕴含深刻智慧与真理。他面露钦佩之色,当即躬身行礼,尊金有妙为帝师。

紧接着牧师说道:“帝师所言,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实不相瞒,此教堂如今已陷入困境,被灵眼会暗中掌控。他们歪曲上帝旨意,妄传上帝只为少数高人一等之选民赐福,而其余众人只配为奴受役。此等邪说,背离上帝平等包容、慈悲施舍、无害众生之真志。今幸得帝师降临,我坚信,唯有帝师能拨乱反正,恢复上帝之正志,令世间重归正道,使信仰之光再次照耀大地。”

金有妙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坚定与悲悯:“既已知晓此事,我自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必以道心佛性之智慧,破除这灵眼会之邪妄,让上帝之真意再次彰显,使众生皆能沐浴在平等、包容、慈悲的光辉之下。”

牧师沉思片刻后,翻开圣经,神色凝重地问道:“帝师,圣经有云,上帝与人类立约,此乃神圣之契约,关乎救赎与使命。在佛道之中,可有类似与众生之约定,能保其脱离苦海,明确生命之方向?”

金有妙双手合十,微微垂目,平静作答:“在佛道理念里,虽无如圣经这般直白契约之说,然有因果之缘法。众生所行善恶,皆种因于当下,必受果于来日。此因果相续,犹如无形之契约,引导众生弃恶从善,以修得解脱正果。佛菩萨发大愿,普度一切有情,此愿力与众生之善念相呼应,亦是一种冥冥中的约定。众生若能依循佛法,持戒修禅,洞察本心,便是遵循这解脱之约,走向光明彼岸。”

牧师又问道:“圣经中常提及信者得永生,此乃上帝对信众之承诺。佛道如何看待生命之永恒与救赎?”

金有妙轻抬眼眸,缓声道:“佛道以为,生死轮回,本无永恒不灭之肉身。然众生皆具佛性,此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若能觉悟佛性,破除无明烦恼,便能超脱轮回,证得涅盘寂静,此即一种生命之永恒解脱。佛道以慈悲为舟,智慧为桨,渡众生出苦海,此救赎之途,在于自心之觉醒与修行,非依外力之独赐,而是众生本具之力量的发掘与彰显。”

牧师目光专注,继续发问道:“圣经记载,上帝以洪水涤荡世间罪恶,此乃其对世间审判与净化之举。佛道之中,又如何看待世间罪恶的净化与惩处?”

金有妙神色安然,说道:“佛道秉持因果循环之理,罪恶之行必遭恶果相报,此为自然之惩处。然佛道更重教化与救赎,以慈悲心度化罪恶之人,使其心生悔悟,改过自新。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便是以无尽慈悲于罪恶渊薮中救拔众生。且佛道以修行净化自身业障,以善念、善言、善行化解世间戾气与罪恶,非以强力毁灭,而是以智慧与爱转化,令世间重归祥和清净。”牧师思索片刻,再问:“圣经中述及上帝创世,赋予万物秩序与规则。佛道对于世界的秩序构建与运行法则有何见解?”

金有妙双手结印,娓娓而言:“佛道认为,世间万物皆遵循因缘和合之法而生灭变化。天地间有自然之道,日月运行、四季交替、万物生长皆有其内在规律。此规律非人为强定,而是法尔如是。人心亦有其道,若能使内心顺应自然与道德之理,不起贪嗔痴念,便能与天地之道相契合。于社会而言,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为基石,构建人际和谐、互助互敬之秩序,此皆为佛道所倡导的世界秩序构建与运行之要旨,以达成万物共生共荣,和谐有序之境。”

牧师又翻了翻手中的圣经,问道:“圣经里提到,上帝将智慧赐予人类,但人类常因智慧而陷入骄傲与纷争。在佛道的认知中,如何看待智慧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呢?”

金有妙微微仰头,说道:“佛道视智慧为解脱生死、洞察实相的关键。然此智慧非世俗之小智,乃是能照破无明、了悟诸法空性的大智。真正的佛道智慧使人谦逊,因深知一切皆因缘和合,无常无我。若人得此智慧,不会陷入无谓的骄傲与纷争,而是以平和包容之心对待万物。但众生在修行途中,或会错把世智辩聪当作真智慧,从而产生偏执与烦恼。故佛道强调以正见、正思维修习,让智慧如明灯照亮修行之路,引导众生超越尘世的迷惑与纷争,回归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牧师点头,接着问:“圣经中说上帝的荣光充满圣殿,那在佛道的境地中,何处可寻得神圣与庄严的彰显呢?”

金有妙神色祥和,回应道:“在佛道里,处处皆可觅神圣庄严。寺庙古刹,晨钟暮鼓回荡,香烟袅袅升腾,佛像庄严慈悲,此为有形之庄严,令人生敬畏之心,助众生收摄身心,入于修行之境。而山川草木、江河湖海,乃至众生心中的一念善念、一丝慈悲,皆蕴含佛性的光辉,此为无形之神圣。当修行者内心清净,证悟真如,其自身便成一方净土,佛性之光遍照,无处不是神圣庄严之所,不必拘于特定之地,而是随心自在,当下即见佛国净土之妙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